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和谐美(3篇)

时间:

和谐美范文篇1

和谐拥有七彩的阳光,一个社会,永远被这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谁也不愿意让战争爆发,让温馨的生活充满恐怖的气息,让悲伤和痛苦围绕着我们。

其实生活中,和谐处处充满着,但却没有多少人去赞美,去发扬着美好的一举一动。

和谐不是停滞,也不是凝固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状态。在一个地方,今天和谐了,明天又会被新的矛盾所打破;我们又要做新的努力去争取达到新的更高的和谐。

和谐之美绝不容忍名利所缚,只有淡泊名利才可以称为和谐之美。在和谐的空间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个卖烧饼的老爷爷。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家门前突然多了个卖烧饼的老爷爷。他总是在我呼呼大睡的时候,用沙哑的嗓门喊道:“卖烧饼了!”把睡梦中的我给吵醒了,因此,我非常讨厌这位老爷爷。

有一天,凭着我的好奇心,我决定下楼去看看那位老爷爷到底是何方神圣。于是,第二天一早,我早早的起了床,吃完早饭,等老爷爷的叫卖声一想起,就立刻拿了几元钱,换上鞋子,蹭蹭蹭跑下楼去。一看,呵!人里里外了好大一圈,看来生意非同一般的火啊!这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挤进去,看到了这位老爷爷。我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他其貌不扬,黝黑黝黑的皮肤,脸上布满了皱纹,一双干瘪的手一直在不停地劳动着。表面很和善。

和谐美篇2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性特征

内在艺术是一种很难发掘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其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文化的内涵角度来判断。现代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民族性、传统性以及文化性,都是源自于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上来挖掘艺术,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一个地域的特点以及文化底蕴,最终形成一种音乐流派。这也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立足于社会美,进而散发音乐文化,可以全面的发展学生内心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素质。

一、在文化层面上构建艺术性特征

音乐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系。音乐也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于音乐的建设也要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针对此,高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围绕着社会环境进行合理化的构建,充分体现出音乐文化风格的艺术性特征和品质,这也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推动音乐教育在文化层次的作用,以便满足高校音乐教育所提出的对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环境全面关注的要点。

二、要以民族传统性艺术特征作为音乐教育的挖掘点

(一)传统民俗特征的艺术性表现形式我国人口众多,民族也分为很多种,多元化的民族特点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单从音乐角度上来说,民俗音乐更能体现出传统音乐的一种古典风范,将古老的气息融入在音乐之中,让人肃然起敬。民俗音乐可以表达出不同民族所具备的不同特点,能够彰显出各种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民生民俗,这种多样性的艺术情感掺杂在一起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各地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二)地域性音乐与艺术的结合音乐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具有地域特色,各种地域的音乐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各地域的发展现状。从现在的一些地域性音乐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地域性音乐往往具有欢快、热血等特点,也能够反映出一些当地的人文特点。高校要对一些人文情怀注入更多地域性理解,将地域性音乐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对音乐进行深度的理解。由于不同地域的人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内心对生活的追求也会体现在音乐中,可能会表现在对社会环境的称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高校在音乐教育的地域性教学中,要让学生是深切的理解到社会艺术与地域音乐的结合,能够紧密的融入到艺术性的范围内,从而推动高校音乐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环境、面向人文。(三)民族音乐内涵艺术性特征的流露民族音乐的传承会给当代音乐文化积累一些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音乐主要可以突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也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民族意志和民族追求,民族音乐也是现代音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高校音乐教育在向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艺术特征发展的方向,带来学生准确理解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将其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行列,才能够使高校的音乐教育得到提升,使民族音乐的内涵在艺术性的角度被再次解析,将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四)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的体现我国现今的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构造,从而使民族的传统音乐体现出一种民主性和传统性。民族音乐中对于语言艺术的诠释也很清晰,在一些民族音乐中大多数的歌词都是以押韵为主,而且还伴随着情感语言的体现,使得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的体现中,能够反映出民族内心情怀以及民族精神的向往,这就使得民族音乐的风格往往是比较恢弘、古典的。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语言艺术的教育需要紧密融合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艺术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对语言艺术的认知更为直观。

三、将社会和谐音符带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总方针中

(一)“和谐美”“和谐美”作为一种艺术特征的主要体现,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点教育方向。所谓“和谐美”,就是将社会上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灌输到音乐中去,使得音乐也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充分体现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心。对于和谐社会我们要抓住人文、环境、文化、生态等因数进行整合,并且针对“和谐美”所体现的主要内容进行融合,以社会生态和谐体验、社会人文情感体验以及社会多元化情感体现为中心发展方向,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拓展音乐教育中的社会美,为高校音乐教育注入新的元素,打造出高校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二)“人文美”想要准确的进行社会和谐音符的挖掘和构建,就必须要多关注社会中的“人文美”,将“人文美”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落实方向。所谓“人文美”就是社会人文环境中所潜藏的一些内在美,主要可以分为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这两种,其中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内心的精神层面,人类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多变的、抽象的,因此,不同的人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也大不相同;对于人文情感而言,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美”的熏陶过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还要不断加强对“人文美”的关注力度,在陶冶学生内心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品质的理解,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三)“生态美”生态美可以充分的体现出艺术性内涵的构建和完善,社会的发展优化重点也在生态环境中进行打造,基于此,可以得出社会生态发展是社会和谐环境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以社会环境的因素作为艺术性的重点,加强对环境中的“生态美”的挖掘。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优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素质,以便提高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能够发现大自然中的“生态美”,这不仅是高等院校在音乐教育中的着重点,也是未来学生在音乐创作的源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得到想象力,开拓学生的眼界。可以深度解析音乐教育中艺术性特征,多方位、多元化的体现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内涵。(四)“人格美”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人格美”,拓展高校学生对美的体验角度,在发现自身内在美的同时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充分体会社会和谐美的氛围。基于普通人的认知,对于音乐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很难深层次进行从现实角度进行挖掘,因此,就需要学生首先发掘“人格美”,能够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上认识音乐中所潜藏的社会文化底蕴。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准确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构建,熏陶学生的社会人格,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社会,从而从社会中不断的挖掘一些“音符”。与此同时,高校不仅要提高高校学子的音乐能力,还要从体会音乐、认识音乐进行培养,使得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雄厚。

四、结语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以得出,我国高校音乐的教育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不断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让学生融入到社会,从社会的实际环境中不断获取一些音乐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红。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171-173.

[2]焦珂。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传播力研究,2018,2(14):202.

[3]祝翔。高校音乐教育艺术性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艺术科技,2018,31(05):278.

[4]尚学钰。关于普通高校开展音乐艺术实践的探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和谐美

【关键词】和谐和治和顺和美学校文化品味

真正的教育必须根植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必须立足于时展的背景。“四和”理念即和谐文化,是以正文化为主体的、健康而又多样的文化整合。和治是以和谐为基础达到和而不同。和顺文化体系以“做事求和,以和求顺”为精髓,以“人和、利和、物和、心和”为主要内容。“和美”就是把和谐而美、美而和谐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优化育人环境,造就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四和”教育的基本使命就是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者关系,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让学生快乐成长。力求学校师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是浑然天成和谐和美的;师生与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相互回应是和谐和美的;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关系是和谐和美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充满情趣和谐和美的。

2006年4月《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打造学校文化品味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师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建设的需要。

我们认为可以将“四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改革等时代要求相结合,实践和研究出一种符合和谐社会标准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四和校园文化”。为了进一步挖掘“四和”教育理念的内涵,使“四和”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四和”教育理念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品质,我们提出了“四和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这一理念。我们通过深入思考、总结、酝酿、提炼学校文化品味,从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包含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和谐”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如何尽快形成学校的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能不能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极力推崇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学校管理以教师为本,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确认学校管理的目标是“发展人、完善人、塑造人”,坚持运用“规范管理为重点,人际和谐为关键,以人为本为核心,平安校园为基础”的机制实施学校管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愉快合作、奋发向上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做到班子有志气、队伍有士气、工作有生气、集体有正气。建立一种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制,营造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而充满成就感、幸福感的氛围。

我们深感人格魅力与党性对于学校的重要性,努力实践“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向管理要质量”,努力积淀管理理论。经常勉励自己:登高望远,先学先行,学无止境。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学校管理理论,平时,经常阅读教学理论和教育管理方面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待人处事突出“真诚”二字,遇喜不亢,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中和为贵。任何时候都顺事理,该理智的时候理智,该动情的时候动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管理中。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时时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努力为教师营造了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对教师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做到思想工作倾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困难慰问表真情。

二、“和治”是学校的制度文化

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因为管理的核心是人,主体是教职工,所以在学校管理的链条网络中,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遵循人效原理,结合学校实际,始终坚持以发挥师生效能为手段,以塑造新人为目的,拓展学校工作新局面。

现在,农村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普遍出现了教师富余现象。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的管理职能,有效缓解学校逐步出现的人事超编现象和教职工专业结构失衡问题,我们通过教代会推进并完善教职工绩效工资制,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和服务工作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教职工绩效工资制不仅是形势所趋,更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教师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某项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而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一定会推进学校工作的前进。在教职工绩效工资制下,我们需要有这种自我效能感强的教师为学校服务。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培养教师积极的工作情感、意志和态度。为此,我们推行了《学校绩效考核办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每学年下发《教师素质发展手册》,以此为平台,建立教师档案,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教师整体效能的发挥。

现在,学校上下同心,干群一体,实现了“和治”的局面。

三、“和顺”是学校的行为文化

学校要生存就要发展,要发展就要竞争,竞争要靠实力,实力是干出来的。用文化管理学校,就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本质,不是口号,不是建筑,不是制度,而是“心理契约”,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的心理契约。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走入课堂,倾听师生的声音和需求;带着“眼睛”进课堂,观察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带着“头脑”进课堂,思考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善于倾听、善于调研、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才能获得真实的教学信息,才能作出科学实效的教学决策。只有这样,才真正拥有教学领导力。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摇篮,也是校长必须关注的焦点。”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原点,在变革“课堂”的同时,变革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师生的协同发展。我们深知:“课堂生活是校长履行使命和推动学校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是校长个体成功与师生群体进步相协调的最佳生长点,也是提高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经脉所在。”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带领教师深入课堂、研究课堂,走出了一条“减负提质”的内涵发展之路。联系政教处,努力锻造“红、蓝、绿”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红色”德育、“蓝色”德育、“绿色”德育),引导全体学生塑造多姿多彩的人生;扎实开展“富脑工程”,引领教师全面提升德育教育水平;沉心采取“全位教育”,为每位学生健康成长提速。

面对我校所处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位置,导致部分生源的流失,我们立足本地,从源头抓起,开展教师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稳住生源、吸引生源。每学期都对学科进行质量监测,召开学科教师专题研讨会,与大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平时与教务处一起,加强教学的常规管理、质量调研的力度,分析教学现状,指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想办法挤出资金作为教师教学奖励和学生奖学金,给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提供经费保障。这样,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和美”是学校物质文化

以校训校歌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学校内部环境建设,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我们争取机会,筹措资金,建起了校园宣传长廊,学生的绘画作品装裱后,挂在教学楼每间教室的墙壁上。在学校精神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注重环境建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在成长,师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也能够逐渐发展起来。学校一草一木的设置,一花一景的搭配,都使整个校园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氛围,美好的环境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能于无声处发挥其规范学生言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让优美的环境成为育人的无声老师。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研究制定了学校外部环境的绿化美化方案,从功能和美化两方面入手,以较少的花费达到较好的效果,基本原则是适用、经济、美观。去年下半年,我们在校园种植了一大批桂花树,这样一来,校园内的花木做到了花期交错衔接,色彩搭配合理,高低错落有致;乔木、灌木、草坪有机结合,构成了学校绿化美化建设的三个梯度,使整个校园的环境繁简有序、错落有致,一年四季都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整个校园掩映于花团锦簇、树木丛生之中,环境文化浸润感染人。

我们学校自建校以来,通过深化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开发学生的禀赋潜能和思想智慧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一直以来,我们把“爱与责任”镌刻在自己的人生词典中,坚持把“四和”的文化管理模式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爱的阳光洒满校园每个角落,岁月轮回,时代变迁,多年的追寻与积淀逐渐使学校彰显出属于我们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一位称职的校长,不是仅仅靠制度去管理人,约束人,而是要以文化去熏染人,成就人。

在“四和”理念的指引下,构建“和谐”的精神文化,创建“和治”的制度文化,打造“和顺”的行为文化,营造“和美”的物质文化,拓展师生多元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优化育人环境,陶冶情操,孕育优质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人文校园、温馨家园、幸福心园、品牌名校。同时,建构具有深远内涵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环境文化,以打造学校文化品味为契机,以民主思想管理学校,以文化增强学校竞争实力,提升学校文化层次,使学校成为一个和谐、和治、和顺、和美的集体,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