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计划

蝙蝠侠开战时刻(3篇)

时间:

蝙蝠侠开战时刻

回到“黄金时代”vs新的中国想象

近些年,“穿越”成为中国大众文化书写的重要方式。“穿越”作为一种打破时间线性逻辑的想象之所以会流行,与后现代文化的兴起以及冷战终结所带来的历史纵深感的消失有关。同样,2012年有两部好莱坞电影《黑衣人3》和《环形使者》重新启用“月光宝盒”,这些看似老套的穿越噱头却表征着当下时代的文化想象。因为回到哪个过去以及去拯救哪个未来,成为理解穿越文化的关键所在。

《黑衣人》是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品的系列电影,第一部发行于1997年,改编自同名漫画作品。这部作品的创意在于把外星人书写为外来移民,这显然呼应着全球化时代第三世界以非法或合法的方式进入第一世界的移民潮,移民成为冷战终结之后西方社会内部的他者和敌人。正如《黑衣人1》的开头就是警察逮捕穿过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地带的偷渡客,而第一部和第二部作为敌人的外星人分别是化装成农场工人和蛇蝎美女等阶级与性别上的他者。与此不同,第三部的故事与其说是打败越狱的恶魔,不如说是重温辉煌时代。黑衣人J从帝国大厦这一上世纪30年代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标志性建筑中穿越到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球的时刻,“9·11”的创痛让1970年代以来作为纽约象征的世贸双子大厦重新回归到1930年的帝国大厦。这种从金融危机下的美国的穿越行动,并非在重温60年代的反越战、反文化等反体制运动,而是在重温美苏太空争霸中美国人率先登上月球的“胜利”。黑衣人J不仅在这次穿越中拯救了自己的老搭档K,而且重新把K指认为自己的精神之父。联系到黑人奥巴马在金融危机中当选美国总统,黑人演员威尔·史密斯扮演的黑衣人J借助帝国大厦完成的寻父之旅所询唤的历史记忆,就是走出1930年代的大萧条、回到战后经济崛起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黑衣人3》的“回到过去”成为身陷危机之中的美国中产阶级渴望重温的旧梦,那么《环形使者》的意义在于:未来的上海/高度发达的中国成为了好莱坞想象中的“新天地”。这部影片依然使用穿越到过去拯救未来的叙事套路,最终通过一种自杀的方式来终结未来的“自己”,这种自我仇恨或内部的敌人也是“9·11”之后好莱坞电影中新出现的文化想象。有趣的是,推动杀手返回过去完成复仇的动力是为了延续与中国妻子的幸福生活。崛起的中国或者说金融危机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中日益可见的风景。正如作为“007”电影拍摄50周年的纪念之作《007大破天幕危机》中,夜幕下高楼林立、璀璨辉煌的上海外滩成为“007”寻找的首选之地。

从1990年代开始,寻找敌人就成为冷战时代最为有名的西方间谍“007”系列电影最大的挑战,以至于曾经的旧敌人、冷战对手前苏联地区依然被“007”“招募”为全球化时代的。“007”虽然是英国作家创作的大英帝国的间谍,但“007”电影却是标准的好莱坞制作,或者说,“007”以保护西方自由世界的皇家间谍身份登场时,已然是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在二战后被美国取代之时。在这部《007大破天幕危机》中,与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出现相参照的则是“007”的“过时”及其上司M女士的年迈,影片多次渲染“007”作为一个老间谍与网络时代的相比之下的落伍和守旧。如果说“007”被书写为擅长孤军深入、近身肉搏的老男人,那么作为高科技犯罪的则是无影无踪、老谋深算的IT男,以至于“007”只有开着昔日的经典座驾宾利轿车“绑架”M女士回到自己的出身之地,一个坐落在幽静山谷之中的天幕庄园,这个前工业时代遗留下的城堡成为当下英国及西方世界的自我想象。“007”曾经作为最值得炫耀的各种高科技武器都消失不见,只有老式雷管、土枪和匕首。不仅仅如此,“007”、忠实的老男仆和M女士要从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的老地道逃亡到一个家庭天主教教堂之中,用一把匕首给对手致命一击。这种带着“老骥伏枥”精神的“007”,总有一种英雄迟暮之感。

与“007”的“不服老”相似的是,2012年还有一部重磅炸弹《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同样讲述了一个死而复生的黑色蝙蝠侠的故事,而敌手依然是内部的敌人,与蝙蝠侠一样师出同门的影武者,这种兄弟式的同门相残呈现了危机时代西方社会的自我否定。这部电影不仅直接把占领下的哥谭市书写为一种对金融寡头们的暴动,而且一贯在夜幕中伸张正义、维护城市秩序的蝙蝠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值得注意的不是蝙蝠侠重出江湖拯救了世界,而是蝙蝠侠身兼超级英雄与大资本家/慈善家的双重身份,尽管剧中蝙蝠侠的家族企业也受到金融资本的冲击而破产,但是正在遭受危机之苦的中产阶级真的会相信蝙蝠侠的个人义举就可以拯救被金融资本洗劫下的满目疮痍的世界吗?

“19世纪”魂兮归来

相比《黑衣人3》、《环形使者》等借助时间机器穿越到过去,近两年来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回到过去的方式,这就是对19世纪文学经典名著的再度改编,如2011年的《简·爱》、《呼啸山庄》,2012年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等。这些进入西方文学正典的作品,曾经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不过,如此频繁地被“集体”重拍依然是不多见的文化现象。问题不在于这些改编是否忠实于原著,而在于为何这些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会在危机重重的时代再度归来,或者说,当下的历史及文化想象为何会重新回到风起云涌的20世纪之前的岁月。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将19世纪称为“漫长的19世纪”,将20世纪称为“短暂的20世纪”。如果说包括17、18世纪在内的“漫长的19世纪”所积累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文明与矛盾最终以20世纪如此剧烈的两次世界大战、近半个世纪的苏美冷战以及席卷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等方式爆发的话,那么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而结束的“短暂的20世纪”,历史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漫长的19世纪”,一个激进与保守并存、希望与绝望同在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19世纪的归来与20世纪政治、文化实践的终结有着密切关系,重写19世纪的老故事表达着试图承载21世纪困顿和忧思的努力。

《简·爱》与《呼啸山庄》作为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的传世之作已经成为理解19世纪大英帝国政治与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化表征。如果考虑到新版“007”中天幕庄园作为重要的空间象喻,那么《简·爱》与《呼啸山庄》同样是发生在哥特式建筑中的故事。在其原著中,不管是桑菲尔德庄园对于简·爱和罗切斯特爱情的阻隔,还是《呼啸山庄》对于希斯克利夫的排斥,上流社会的庄园这一封建贵族时代的遗迹被作为压抑、阴暗的力量。新版《简·爱》以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而从桑菲尔德庄园逃离开始,镜头中的简·爱处在十字路口的艰难选择之中,手提摄影的影像风格把简·爱书写为充满阴郁、拥有内心挣扎的女性/个体的成长史。而新版《呼啸山庄》最大的变化在于希斯克利夫由吉普赛弃儿变成了黑人,这似乎对应着全球化时代黑人等外来移民成为英国社会内部的他者的现实。与《简·爱》相似,这部电影同样大量采用手提摄影,把希斯克利夫内心的复杂情感更加细致地呈现出来。这两部重拍片都采用从简爱和希斯克利夫视角出发的倒叙手法,把19世纪的故事镶嵌到一种个人的回忆之中,尤其是手提摄影把发生在庄园内部的“风云”变成一种个人化的内心独白。

相比《简·爱》、《呼啸山庄》被讲述为少男少女的心理剧,2012年重拍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则用音乐剧和舞台剧的方式打造出19世纪法国和俄国社会的绚丽舞台。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既通过冉阿让因偷一块面包被判处19年苦役来呈现资产阶级法律与秩序对穷人的剥夺,又通过冉阿让变身为善良资本家/市长的道德觉醒来拯救世界,恰如拥有双重身份的蝙蝠侠一样。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同样讲述了安娜所遭遇的爱情悲剧以及列文作为觉醒的贵族在农村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可以说两部作品都处理了19世纪资产阶级处在上升时期的社会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而借助数码技术,两部影片都把这种全景式的史诗小说处理成了时尚大片,极大地削弱或取消了这些作品对19世纪社会危机与苦难的呈现,正如新版安娜故事主要集中在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激烈爱情,列文的戏份则消隐不见。

蝙蝠侠开战时刻篇2

[关键词]保守主义;国家意识;成分分析

随着超级英雄电影的兴盛以及美国当代政治对于文化的影响,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开始渗入到超级英雄电影之中,这代表着美国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与文化的融合。《蝙蝠侠:黑暗骑士》是美国DC漫画公司蝙蝠侠“前传系列”三部曲之中的第二部,也是历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十亿美元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

一、美国电影中的国家意志

国家意志是政府的意志,是国家对于社会的一般诉求和对民众意志的反应。一般情况之下,国家意志只是国家权力对于民众以及社会的限制,在国家意志与大部分民众意志相一致的情况下,民众意志即国家意志。国家意志要得到民众的认可,影响民众意志甚至成为民众的信仰,需要借助能为民众所普遍接受的载体来进行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意志。

在哲学理论当中,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在文化领域,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也决定了文化表现形式的意志体现。超级英雄系列电影是美国电影文化市场的主力之一,作为资产阶级的幻想人物,超级英雄电影之中,是有着国家意志的体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便是2008年前后美国保守主义国家意识与文化传媒结合的产物。

(一)电影对于国家意识的渗透

在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无疑是传播国家意志最好的载体之一。超级英雄电影之所以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是因为超级英雄电影不仅仅将民众对于超级英雄的想象化作现实,利用客观的手法将主观的思想表达出来,还利用超级英雄电影之中的角色设定或者背景设定,将美国大部分民众的个人主观意识反映出来。

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高森市没落工业城市的设定,与美国在经济危机之中重工业城市没落的经济背景不谋而合,充斥着形形人物的社会和黑暗的市政系统,与美国大城市的社会背景十分相似,这就为这一超级英雄电影的观影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角色方面来看,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背景是资产阶级,符合大部分美国人的政治阶级,使得以蝙蝠侠进行传播的国家意志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样的背景设计以及人物设定,让民众能够很好地接受对于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向更多的观影者传递美国式的思维,将美国的国家意志夹杂在其中。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完整的政治手段体系,来传播主流意识,影响民众的意识。与传统的专制国家不同,美国的国家意识与民众意识都是以民主自由为主线,这种自由的国家意识,有利于利用各式各样的传播手段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传播,如电影、广播、电子媒体等形式在学校等地区的传播。而超级英雄电影,是各式国家意识传播方式之中最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一种,具有较其他国家意识传播方式更强的渲染性和便利性,其对于国家意识的传播作用也更为明显。

(二)电影中国家意志的国际对比

现阶段,除以伊朗等为首的以政治手段隔离美国电影进入国内电影市场的国家之外,允许美国电影进入其文化市场的国家,美国电影在其电影市场之上占据的份额要超过国产电影的份额,几乎是呈现垄断趋势,尤其是超级英雄电影,其市场份额远超本国国产商业片。近年来,虽然中国国产电影的质量和数量在不断地提升,但是高质量的商业科幻电影却是少之又少,美国超级英雄系列依旧是我国科幻电影市场的主流。不能否认的是,美国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在背景设计、拍摄技巧、特效制作、场景布置以及演员阵容之上,较国内的科幻电影强出很多。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之中,将国家意识融入其中,已形成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美国意识传播的侵略性载体。曾经有政治家表示,电影已经成为大国进行国家意识传播的重要武器,美国对于电影传播国家意识的应用已经炉火纯青,能够利用一部科幻电影,将自己的国家意识传播到自己的电影能够进入的国家。《蝙蝠侠:黑暗骑士》所传播的国家意识,是美国对于经济复苏的信心和帮助民众树立国家信心,这一国家意识的传播,从蝙蝠侠与小丑的交锋之中,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

对电影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不难发现小丑攻占证券中心,和经济危机始于华尔街有异曲同工的意味,而小丑所代表的,正是全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危机。有了这一国家意识的融入,《蝙蝠侠:黑暗骑士》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超高的票房并不为过。这部融入了美国国家意识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这不仅仅证明了中国在逐渐强大的过程当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包容性,还从侧面展现出了美国电影,或者说美国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蝙蝠侠:黑暗骑士》的保守主义成分分析蝙蝠侠系列漫画在美国流行大半个世纪,随着漫画改编电影的流行,蝙蝠侠走上大银幕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不得不承认的是,《蝙蝠侠:黑暗骑士》虽然在剧情上和以往经典的蝙蝠侠影片不同,可它依旧是一部展现美国主流文化理念甚至是政治理念的电影。美国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理念,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爱国主义宗教精神

与信仰无神论的中国民众不同,美国民众普遍信仰基督教,这就使得无论是电影还是政治领域,爱国主义宗教精神总能够成为基础的弘扬精神。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几乎在全部美国电视剧、电影之中都有所体现。宗教精神对于美国文化的影响范围十分之广,影响程度也十分之深,其不可估计的能量,已经作用在美国各个社会阶层的思维意识之中,甚至连日常的生活行为之中,都能够看到宗教精神的影子。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国之一,冷战之后,美国更是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宗教精神的影响下,美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发生了轻微的变化,成为包含着强烈种族优越感,以美国信念为基础,将宗教精神融入其中的“爱国主义宗教精神”。这一精神,在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最初化身蝙蝠侠的目的,是为了报仇,以自己的力量惩罚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正是因为这样的化身动机,差点让蝙蝠侠走上歧途。在后续的发展之中,蝙蝠侠将自己的报复行为变成了以法外手段惩罚邪恶,将自己的报复变成了惩罚,以守护高森市的和平为己任。加上蝙蝠侠资产阶级的出身,很容易就让观影者联想到了爱国主义宗教精神。

电影中第一股外来的邪恶势力很明显是影子军团,也是蝙蝠侠的父亲所对抗过的邪恶势力,可他却死在了自己所拯救的人的手中。影子军团看中了因此而身负血海深仇的布鲁斯・韦恩,没曾想到,影子军团的这一行为是用错误的手段做了正确的事,意图毁灭高森市不成,反而引发了蝙蝠侠与影子军团的决战,基业毁于一旦。这一情节,是对美国内战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影射,而这一时期,也是美国爱国主义宗教精神的萌芽时期。但是这一战下来,蝙蝠侠仅仅是树立了自己超级英雄的形象而已,并没有让自己成为高森市的守护者,爱国主义宗教精神自此转入黑暗,蝙蝠侠自我牺牲的形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转变的。第二股外来势力,即被称为蝙蝠侠世界第三性别的小丑军团。小丑军团虽然人数上不如影子军团,但是所带来的破坏性比影子军团更加巨大,不但成功地在蝙蝠侠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痛,更是将原本的光明骑士推向了黑暗的深渊,将整个高森市的黑暗面血淋淋地展现在了市民的眼前。小丑与蝙蝠侠的交锋看上去是蝙蝠侠赢了,但是小丑却重创了蝙蝠侠的精神,甚至让整个高森市陷入了恐慌,即便是蝙蝠侠最后真正牺牲了自我,成为高森市和平的守护者,也不能将高森市小丑所留下的痕迹全部抹去。这一情节之中,美国的爱国主义宗教精神最终成型,也是整部电影之中最高的精神追求。

除此之外,蝙蝠侠成为高森市的守护者,并不是检察官哈维从光明骑士堕落成为黑暗骑士之后无奈的选择,而是偶然的机会,让法外手段成为高森市秩序的重要守护力量,正是因为如此,蝙蝠侠走上了超级英雄之路。从普通的资产阶级成为一个城市的守护者,蝙蝠侠所经历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苦难,成为他变身超级英雄的垫脚石,使得他之前所承受的那些苦难成为有价值的前提条件。就好像是上帝刻意地安排布鲁斯去接受那些苦难,磨炼完成之后,成为正义与和平的守护者。从这一情节我们不难看出,蝙蝠侠的出现是上帝的选择,是上帝赋予布鲁斯的使命,这也是美国种族优越感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的体现,更是美国试图通过这一电影,向全球传输的一种思想:“美国是神佑之国。”

(二)种族优越感与父权主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种族优越感最强的国家之一,其民众意识深处的种族优越感,并不比纳粹的种族优越感差。只不过两种种族优越感的指向不同,纳粹选择了称霸世界,而美国则选择了以此来刺激民族的发展和强盛。种族优越感不仅仅体现在美国人的处事之中,政治领域的种族优越感表现得更甚,这样的种族优越感,如何不会影响到文化自由的美国超级英雄电影?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主角布鲁斯,与大部分超级英雄一样,拥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即资产阶级、白人。虽然美国超级英雄之中也有黑人的存在,但是其能力和出场率与白人超级英雄相比还是逊色多了。《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的黑人角色屈指可数,唯一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便是摩根・弗里曼扮演的卢修斯。可悲的是,卢修斯在失去了布鲁斯的庇护之后,遭遇了韦恩集团的不公正待遇。其所扮演的角色,也是蝙蝠侠的辅助者之一,或许在某些方面不可或缺,但是与白人阿尔弗雷德相比,他的可替代性就比较强了,这是美国种族冲突之后残余的种族优越感在电影之中裸的展现,也是美国种族优越感在超级英雄电影之中的体现。

《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作为布鲁斯良师益友的阿尔弗雷德参加了几代韦恩的葬礼,但是韦恩集团在高森市的地位,却没有丝毫的动摇。尽管影子军团和小丑都将韦恩军团作为首要的竞争和攻击对象,但是韦恩集团的地位却没有丝毫的动摇。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外来的邪恶势力入侵高森市,并不排除别的商业集团对高森市的入侵,但是韦恩集团在高森市的地位,象征着美国在全球的地位。

无论是哪一个时期,美国精神都是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跨越近70年的时间,韦恩家族的屹立不倒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强盛。从根源来说,韦恩家族的屹立不倒,是美国种族优越感和父权主义在电影领域的体现。

三、结语

简析电影与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之源,可知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首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在其国家意识充分渗透的同时,较多部分接受了美国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影响;电影在展现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前提之下,也是对基督教精神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强调。在经济危机面前,此系列电影将美国主流精神的衰退和保守主义的兴起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丽珍。解读美国文化传播中个人英雄主义范式的类型和发展[J].电影文学,2012(17).

[2]杨梦晨。近期好莱坞大片中的保守主义――以《普罗米修斯》与《黑暗骑士崛起》为例[J].电影评介,2012(04).

[3]杨铭。美式漫画改编电影中“超级英雄”和保守主义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09).

蝙蝠侠开战时刻篇3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哲学;混沌理论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位理性的导演。他对情节的调度、线索的收放、速度的把握,乃至音响的个性运用,都表现出一个理性主义者特有的自信。进一步说,他的每一部电影无不建立在某个确定的理性框架之上,影片的全部情节皆据以有条不紊地展开。不独如此,他甚至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刻意安排角色对主要规则发表专门解说:《追随》的主人公比尔向警察坦白了追随者的活动守则;《记忆碎片》中主角莱尼在电话中讲述了一套短时记忆缺失者如何替自己保持记忆的生存法则;《致命魔术》开篇就是老卡特向小女孩解释魔术行业内部的核心规则;《蝙蝠侠III》里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对猫女强调过惩治罪犯时的基本原则;《盗梦空间》更是由盗梦者柯布及其搭档分几次向他们的团队阐述盗梦理论。这种共性印证了这位导演对秩序的热忱。

诺兰是秩序的热心建造者,但并不是秩序的刻板遵守者。他了解复杂系统的不稳定性,熟谙潜藏在秩序之下的混沌。实则混沌理论正可以看成是诺兰所有影片背后统一的理论语境。

一、混沌之使——诺兰电影的哲学语境

混沌理论源于现代科学对世界复杂性的全新认识。人们发现世界的本质并不像传统科学所描述的那样是个封闭的、稳定的有序的系统,可以归结到简洁的规律原则。相反,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和混沌是它的灵魂。[1]混沌理论作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齐名的20世纪三大科学理论之一,已经在西方思想界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克里斯托弗·诺兰则是它在电影艺术领域的大祭司。他在《蝙蝠侠II》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小丑以“混沌之使”为名,这本身就是对诺兰电影哲学背景的现身说法。

具体看,诺兰的电影作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混沌理论的相关学说。

(一)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混沌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洛伦兹曾这样总结复杂系统的特征:“初始条件的细小差异可能最终会导向迥异的结果。……预测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接受随机的结果。”[2]这种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被形象地命名为“蝴蝶效应”——从气象学角度说,巴西雨林中一只蝴蝶的振翅,也可能会引发北美洲的飓风。只要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诺兰每一个人物的秩序大厦都暗含着崩塌为混沌的脆弱性,同时,他又深得“蝴蝶”比喻的精髓,善于将此种敏感的初始条件符号化为具体物象。《追随》中比尔因为偶然和自己的追踪对象发生接触,便成了他人俎上鱼肉,而诱因是一个装着个人物品的小盒子;《记忆碎片》中莱尼的生存技能被人利用,结果使自己成为他人消灭异己的帮凶,但是事情的起点是他自己标注的一行文字;《致命魔术》中主角安杰尔受同行写有科学家泰斯拉名字的字条误导,形成魔术等同科学的错误认识,从而将魔术变成自我屠戮;《盗梦空间》中盗梦者柯布在一次植梦实验中转动起那只象征梦境虚假性的陀螺,竟然毁掉了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人生;《蝙蝠侠Ⅱ》中小丑为蝙蝠侠制造一个选择题,又刻意混淆了选项,造成高谭市正义之星哈维·丹特投身黑暗面,蝙蝠侠苦心经营起来的高谭新秩序险些毁于一旦,这些又都以丹特的特制硬币在事件中一面破损来做喻示。所有的这些莫不在替诺兰申诉同一个命题:秩序,不管它有多么的完善自足,都很难经得起一次偶然变动的冲击。

(二)混沌无处不在

诺兰不仅仅在每一部电影中表现出秩序坍塌成混沌的可能性,而且也着意突出了混沌的常态性:其一,混沌并不是秩序世界失常的极端特例,相反,在一个像人类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它与秩序往往是并存的。《盗梦空间》正彰显了这一点:盗梦规则虽然逻辑严谨,但事实是梦境本身是潜意识和情感主导的世界,盗梦者随时会被潜意识守卫暴力袭击,还有可能坠入意识边缘,那里就是一片近乎永恒的混沌。其二,有时混沌正是秩序赖以成立的条件,例如《蝙蝠侠》中的蝙蝠侠之所以能够震慑罪犯以及影武联盟之所以能够使整个高谭市陷入瘫痪,是因为他们都运用了恐惧作为自己的手段,而恐惧正是人们对无序混沌的本能反应。其三,有序的事物只需经过简单的复制,就足以形成混沌。诺兰《蝙蝠侠》系列中充斥着有序事物大量无序堆叠的意象:小丑为焚烧取乐将抢劫来的纸币堆积成山,占据高谭市后为封住该市陆上出口用汽车砌成高墙、为非法处决市民而堆积起高达数层的桌子充当审判台……这些意象都在诠释混沌就源于秩序逻辑的正向推演。

(三)非线性系统

秩序只在封闭的线性系统中能够保证其稳定性,但自然中任何系统几乎都是开放的、非线性的。诺兰的叙事艺术正是对这一事实的渲染。多条叙事线索的并进、极快的线索切换、刻意模糊不同线索之间的时序关系和因果顺序,这些叙事手法在《追随》《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等影片中被大量运用。其中《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犹能体现诺兰的混沌哲学。此中情节线索被一分为二,再切分为若干碎片,第一条线索碎片正序排列,第二条则逆序排列,一一穿插在一起。在正序部分中主人公讲解着自己的生活逻辑,按照既定秩序行事,与此同时,倒序部分则将主人公看似有序的生活一步一步解构开来。线索的如此编排打破了观众对时间线性秩序的依赖,将传统情节的安全感消解掉,从而颠覆了现实世界是个逻辑简单、条理清晰的线性系统这一主流意见。

总起来看,混沌元素在影片中的大量引入,是诺兰对自己秩序世界的反讽:认为世界皆可由秩序掌控只是人自欺欺人的想法,世界的真相是混沌。

二、骰子一掷能否取消判断——基于混沌理论的诺兰伦理我们看到,《蝙蝠侠II》中在小丑的怂恿下,哈维·丹特接受了混沌的观念,认定世界全无秩序可言,只凭随机偶然,于是开始用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决定他人命运。面对混沌的真相,我们又当何去何从呢?诺兰在他的电影里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一)守卫传统秩序的理由

也许我们的世界只是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自组织的偶然产物,但是现行秩序本身也因为它负载了系统演化的整个历史而成为合理的。因此打着混沌的名义肆意秩序是非法的。活跃在《蝙蝠侠》系列第一部与第三部中的影武联盟认为高谭市的秩序已经堕落,他们可以替天行道,将之彻底毁灭。而布鲁斯·韦恩化身的蝙蝠侠作为老一辈高谭义士的传人,相信它的秩序是经受过历史考验的,因此不惜生命,几次三番地阻挡影武联盟对高谭市的破坏。诺兰的蝙蝠侠身上的正义性可以部分地追溯为对传统秩序现实性和合理性的坚持。

(二)尊重个性

按照混沌理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即非平衡因素能够通过自组织机制实现复杂系统的秩序化。因此为维护传统秩序,就需要维护社会系统的非平衡性因素。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做出的自由选择恰恰是人类社会中最可靠的非平衡因素,因此诺兰影片有大量的设置来展现个体选择的重要性。此方面《蝙蝠侠II》的一个情节极具代表性:小丑分别给满乘着市民和罪犯的两艘渡轮一个能够炸毁另一艘船的遥控按钮,希望在双方的互相残杀中彻底瓦解高谭市的秩序。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一旦生死抉择交由个体做出,就仍是理性可控的。因此,当他把对混乱的希望寄托在只能由一个拇指来按下的按钮上时,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对个体自由的尊重还戏剧化地体现在《盗梦空间》的结局:柯布终于回到了现实,与家人团聚,镜头停留在他最后置于桌上旋转着的陀螺上。它将停止,还是会永远转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事关整部影片结构、含义的最终解释。作为导演,诺兰对此不做任何独裁专断的交代,而是听凭每位观众自行推测。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体现诺兰的民主精神了。

(三)意义创造的合法性

混沌理论有一条十分辩证的潜在含义:复杂系统绝不停滞在任何一种状态上,总是从无序到有序、再由有序到无序不尽地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就是该复杂系统生命的体现。因此,个体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固守某一种传统。他有权也有能力稍稍游离于传统之外,用自己的创造力为社会整体注入新的活力。

诺兰的所有影片都既有关于秩序的创造,又有关于秩序的消解,在理解了他的混沌哲学后,我们发现,诺兰不仅仅通过混沌元素的引入反讽了主角们的秩序化倾向,更深一层次上也在肯定这些角色创造秩序的努力:《盗梦空间》中筑梦师们超现实的梦境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致命魔术》中安杰尔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创造魔术奇迹;即使是《记忆碎片》中的莱尼,也试图为自己无意义的人生创造新的意义——影片以莱尼决定自己篡改记忆的那一刻为两条叙事线索的交点和影片结局,也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点……《蝙蝠侠》系列对此探讨得最为深刻。蝙蝠侠一方面是高谭传统的继承者,另一方面又与混沌力量的代表影武联盟极有渊源,这一双重身份喻示这位主人公既了解现有秩序的起源和沿革,又具备从相反的角度审视现有秩序的能力。他行走于机械秩序与无序混沌之间,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做出自己的创造性调节。他是社会开放性的化身,他就是正义。

三、结语

诺兰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演绎着他对混沌理论的理解。他深谙美国主流电影的卖座手段,熟练地沿用好莱坞惯用包装技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同时他也作为“混沌之使”向电影传统发出了挑战。美国主流电影从本质上说是以销售快乐为宗旨的乌托邦构造者,沉湎于自满自足、因果相袭、结构封闭的虚幻世界。[4]而诺兰电影则着意打破这一封闭秩序:一方面,通过人物解说主动承认秩序的人为设定性,将电影逻辑的假定性暴露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非线性叙事等手段消解传统影片简单的因果逻辑,向世界宣告秩序与混沌的一线之隔;最后,通过对主人公秩序创造活动道德评判机制的复杂化处理,将电影的解读权向观众开放。就这样,克里斯托弗·诺兰成为一位混沌与秩序之间的行者,他的影片实现了传统与个人才能、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双重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桂元。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混沌理论及其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08).

[2][德]施特凡·格雷席克。混沌及其秩序[M].胡凯,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23.

[3][比]伊·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