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数学教学措施(精选5篇)

时间:

数学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措施篇1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三点:第一,尽可能减少教师课堂叙述式讲述的时间;第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三,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开展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由此,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发现学习规律,主动拓展个性化探究思路,最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与其他教学模式的结合应用,将新的活力注入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中,使学生在问题中自主分析、在观察中比较探究、在困难中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成分析

1、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研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情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态度转换为主动学习的态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了解数学历史、感受数学魅力。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要科学合理,同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的本身也要以理论研究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时要尽量选取代表性强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认知差异、兴趣差异等,最终把握好探究问题提出的时间。

3、学生发散思维探究

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拓展多种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个人独立思考,同时不能忽略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身体会,达到认知目的,由此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4、组织开展总结评价

从教学评价主体层面上来说,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又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评价。从评价对象方面来开,既包括了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也包括了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探究式数学命题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

数学命题教学指的是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数学公式、定理是数学推理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数学思维的保障,学生利用数学公式、定理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因此,想要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深入研究,发掘其与其他学科和证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和使用方法,加强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案例: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性质”课堂教学。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在等差数列{an}中,an=a1+(n-1)d作为通项公式,怎样可以用其他的形式表达?问题2:已知数列通项公式为an=pn+q,p,q均为常数,p≠0,请问该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请给出其首项和公差;如果不是等差数列,请说明理由。问题3:如果在a与b之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请问A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相反,A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教师追问:等差数列{an}中,an、an+1、an+2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大家都有哪些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悉心引导下,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积极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构成了适合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时间不长,但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措施篇2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读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能够了解各个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有可能顺利解答出来,而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使学生更牢固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还可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帮助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采用题海战术,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应用题的本质是习题,所以一般都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反复做题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他们能很快采用已知的方法完成解题。这种教学方式环节固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阻碍了他们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不当,教学手段“形式主义”

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展应用题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过度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却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质是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虽能让学生更易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但过度追求情境教学会脱离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甚至只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忽略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入必要的“引导”“梳理”与“整合”,仅是把每一次教学活动当作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三)完全否地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多以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为主,不太重视将数学题目“生活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枯燥无味。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也有一定的优势,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强调认真审题,注重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有的教师却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概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审题就是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明确其中有哪些已知条件,以及所求问题等。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但是,不少学生忽略了这一步骤,没有认真审题就急着做题,导致他们的解答出现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审题的重要性,要引导他们根据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数量关系,迅速准确地确定思维方向,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应用题包括情节、已知条件和问题三个要素,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找出其中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数据,以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联系,一定要读完整题目,尤其是题中关键性的词句,一定要仔细留意,深入领会,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明确解题的方向和思路,之后,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仔细审读,将解题算式、解出的答案与题目进行对照,确定解题思路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总之,强化审题训练提高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对学生判断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小学生弄清楚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才可能把数学问题转换为数学计算式,才能利用四则运算法则正确地解答问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判断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首先,加强分析与说理教学。解答应用题,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来得出解答的步骤和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理念,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除此之外,教师对每一道应用题的算法都要认真讲解,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避免他们仅通过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例如,在教学“学校买来粉笔54盒,每天用去6盒,几天用完?”个别学生抓住了“用去”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导致解答出现差错。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能用减法解答。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其次,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补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做好准备。

(三)加强一题多解训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对题目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和处理,并使用不同的方法分和运算过程来解析应用题。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应用题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帮助他们拓展解题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并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措施(精选8篇3

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措施(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措施篇4

一、关心学生,耐心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关爱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耐心是爱心的延伸。爱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比如,班级内总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性格内向,数学成绩较差,对学习不太感兴趣,自卑心理严重,生怕同学和教师瞧不起。但是他们渴望获得进步,希望考好成绩,但是力不从心,遇到困难也不敢主动请教师和同学帮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班内找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逐渐让他们喜欢上学习。教育中献出爱心,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到教师就是他们的好朋友,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很容易受到感情的困扰,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对他们不闻不问,或者直接责怪他们,学生就会疏远教师,不愿意和教师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消失。教师应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奖励和激励他们,并正确引导,耐心教育,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及时表扬,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像朋友一样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处处为他们着想,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数学只是比较抽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大多数学生感觉数学难学,数学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立足于学生实际,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沉浸于自主探究的境界;课堂达标要注重基础练习,还要体现练习的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喜悦,真正领悟到快乐学习的境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观念已经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违背了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第一,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开展民主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第二,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发展学生多向思维。不发展学生多向化思维,就不会有求异和独创,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规律,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思考问题,产生更多、更新、更好解题思路。

四、把数学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延伸,讲完课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性作业,把课堂知识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数学学习小组、奥数小组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和同学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两全其美。

总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是枯燥、缺乏激情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努力创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主动参与,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此外,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的作用篇5

教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确实令人赞叹不已。从远古时代起一直是人们幻想的“顺风耳”,“千里眼”,“空中飞行”和“飞向太空”都在这一世纪成为现实。回顾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以下几个项目无疑是影响最大的,而数学的预见和推动作用非常关键。

(1)先有了麦克斯韦方程让人们从教学上论证了电磁波,其后赫兹才有可能做发射电磁波的实验,接着才会有电磁波声光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

(2)爱因斯但相对论的质能公式首先从数学上论证了原子反应将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预示了原子能时代的来临.随后人们才在技术上实现了这一预见,到了今天,原子能已成为发达国家电力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3)牛顿当年已经通过数学计算预见了发射人造天体的可能性,差不多过了将近三个世纪,人们才实现了这一预见。

(4)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完全是在数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家图灵和冯诺依曼的研究对这一重大科学技术进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5)遗传与变异现象虽然早就为人们所注意。生产和生活中也曾培养过动植物新品种。遗传的机制却很长时间得不到合理解释,十九世纪60年代,孟德尔以组合数学模型来解释他通过长达8年的实验观察得到的遗传统计资料,从而预见了遗传基因的存在性。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了遗传基因的实际承载体,到了本世纪50年代沃森和克里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以后,数学更深刻地进入遗传密码的破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