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例(14篇)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羊水细胞培养;荧光原位杂交;产前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079
染色体异常会引起新生儿先天残疾或造成孕妇流产,大大降低胎儿的出生质量。临床上常运用FISH技术和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来对孕妇做产前诊断,且FISH技术检测效果更好,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2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妇基本资料: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6.9±12.5)岁,孕周18~26周,平均孕周(19.9±12.6)周,产前诊断主要指征有:经孕中期血清学筛查发现高风险,共65例;高龄产妇(35岁以上)20例;40例均有过染色体异常患儿生育史;经超声检查的软指标有异常的15例,其中主要包括颈项透明层增厚、脉络丛囊肿、单脐动脉、心室强回声等;夫妻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患者或是染色体异位携带者,共8例;本次实验需获得孕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书,并在孕妇知情的条件下将60例行FISH检测。
1.2方法本次试验用到的仪器有:微量加样器、FISH分析系统、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荧光显微镜、杂交仪、普通低速离心机、电热恒温水浴箱、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等。先进行羊水细胞采集,在B超的引导下,常规消毒后,经腹抽取孕妇羊水2~5ml,2000rpm,离心10min,去上清,留沉淀0.2ml,分别给予常规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检测。羊水细胞制片与培养:根据我国卫生部(现卫计委)产前诊断行业标准《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技术标准》按照相关要求,采用两种不同的培养体系进行制片和培养。收集细胞时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确保细胞不受到污染,将细胞分2瓶,接种在Am-mioMAX-Ⅱ将羊水细胞进行培养,混匀后加入5%的二氧化碳;再渗入37℃水中,离心10min,1000rpm,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1周后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常规制片G显带。杂交。
1.3分析对每例标本进行筛选,选取显带清楚、形态适中且310条带以上的至少有4个,计数不得少于25个分裂相,在特殊情况下应增加分析计数的分裂相数。本组本实验开始便对120例孕妇进行羊水接种和培养到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20例羊水染色体结果相一致。
1.4羊水间期细胞FISH检测两组均采用GLP13/GLP21D探针以及CSP18/CSP/CSPYDNA探针,且均由金菩嘉公司提供。去掉盖玻片,0.4×SSC/0.3%NP-40,在71℃中洗2.5min。2×SSC/0.1%NP-40,在室温下洗1min。空气中干燥。加6μlDAPⅡ复染。根据荧光显微镜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滤光片观察荧光信号,并摄图、计数、对其做出分析结果进行保存。结果判断:每组探针计数细胞不得少于40个,且由2个同时计数,若90%细胞核显示为整倍体,则为正常整体倍信号;若整体倍信号在60%以上则表示为非整倍体。以独立荧光信号为两信号点之间的距离要大于1个信号的点的直径,此过程中发生重叠的信号不作统计,严格按照《人类染色体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对染色体核型和FISH检测结果进行描述。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本次研究共对120例羊水标本进行了培养,培养成功100例,培养成功率为83.33%,其中为正常核型占85例,异常核型占15例。见表1。
2.2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相关性在15例染色体异常核型中,一对夫妻至少有一方携带着异常染色体或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过高,与高领、高风险、生育染色体异常患儿、超声提示软指标异常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产前诊断与产前筛选能有效降低胎儿染色体病染色体病属于遗传疾病[1,2],其易发于新生儿,发病率1.3‰~1.8‰,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高,其次为染色体异常,发病率1.1‰~1.21‰。本次研究共分析了120例羊水细胞,其颜色异常的为15例,阳性检查率14.29%,其中18-三体阳性率为0.29%,而21-三体阳性率为0.19%,性染色体远远超出的常规发生率,达到了0.09%;FISH检测率为100%。产前筛选能有效降低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因为它能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预防措施。这项操作简单、便捷且迅速、安全,在临床上更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筛选受到条件限制,会出现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风险确定不太明确,必须要通过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来确诊,才能起到一定的临床作用[3]。根据以往统计的结果分析来看,占有比列最大的为因血清学筛查高风险来做羊水穿刺的孕妇,其占到了56.76%,其检查出率也在2.00%以上。本次研究中共检查出了15例异常核型,其中18-三体和21-三体分别占3例、2例,初此之外还见检查出了1例三倍体和3例嵌合体以及性染色体X、XXX、XXY分别为1例、2例、1例。由此可见,血清学筛查不仅可以检测出21-三体和18-三体,还能检测出其他机构异常的染色体,此项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因此,也可以看出,血清学筛查能有效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对指标异常的孕妇进行检测,能有效避免临床上检测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孕妇家庭的经济负担。
3.2染色体异常与产前诊断指征的相关性本次共对120例孕妇进行了产前诊断,经检查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中夫妻双方至少有一方携带异常染色体[4],或染色体检出率超标。因此应根据孕妇的自身情况,并结合临床医学对孕妇终止妊娠。如果不终止妊娠胎儿会出现畸形或残疾,因为同源染色体间会相互配对,两者产生影响,其中一种异常的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配合,由于具有遗传因素,因此胎儿会携带异常染色体出生,影响出生质量。
3.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通过观察荧光信号在染色体上反应出的染色体数目可以看出,FISH检测只需要做细胞技术即可,不需要进行显带分析及细胞培养。
综上所述,FISH检测易操作,其特异性高,结果直观,检测速度快,能正确的分析出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而且检测的结果正确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于丽,付杰,马京梅,等.1809份羊水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与核型检测结果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8(5):342-346.
[2]贺方华.荧光原位杂交在产前诊断中的作用探讨.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2):113-116.
[3]宋婕萍,王波,徐淑琴,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11-113.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治疗手段的使用,肿瘤化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有效治疗感染的同时,也诱发或导致治疗更加困难的多重耐药和医院的二重感染。医院感染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5%~10%,每年造成的额外的医疗消费约为175~350亿美元[1]。除了经济上的损失以外,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医院感染的发生有3个重要的环节,即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携带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因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作一概述。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放疗和化疗手段的开展,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得医院感染不断出现,要及时地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目前细菌培养鉴定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和完善,给病原学鉴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另方面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病原学鉴定中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在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时对病原菌除做到种的鉴定外,必须做到型的鉴定,即分型技术。目前细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学分型、生物化学分型、细菌菌素分型、噬菌体分型、抗菌药物及重金属分型、质粒图分析、PCR技术、染色体酶切物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目前则以细菌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PFGE最为可靠[2]。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人类通过不断研制、生产新的抗菌药物来对付微生物日益复杂的耐药性。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的甚至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近年来日渐增多,在某些国家甚至高达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ORSA)发展极为迅速,在美国1975年MRSA仅为2.4%,而到了1991年即增长到29%,在我国MRSA更为严重,约在50%[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亦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到了1993年普通病房增加到2%以上,在ICU则增加到13%[4]。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担忧但又不得不接受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的出现这一严酷的现实,首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现在日本(菌株名为Mu5O),之后在美国新泽西州及密西根相继出现。1998年在我国香港出现VRSA,患者为一患癌症中年妇女,由于MRSA引起菌血症,经万古霉素治疗两周,无效、死亡。VRSA其耐药机制不同于VRE,分析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有关,目前正在研究中。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DR-TB)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近期又出现由偶发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彻底灭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杆菌多数表现为生长速度快(一般3~5天)营养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不断增加。因此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面前,而且要不断地坚持做下去。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严重地存在着抗菌药物使不合理甚至滥用的现象,据调查在我国住院病人中约有80%患者给予抗菌药物,而根据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仅占14%(4%~34%),换言之约有86%的患者是根据医生经验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因此要改进实验室工作条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及时采取标本进行微生物学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以减少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定期向临床科室报告病原学鉴定结果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因而临床医师对该院引起感染的常见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些数据则成为临床医师在得到病原学确切诊断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之前参考用药的依据。众所周知,在病原学诊断方面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缩短出报告时间,距临床要求仍有时间差。因此,定期提供当地医院病原学检查结果往往可以作为临床医师初步用药的依据,之后再根据该病例分离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核实或更改治疗方案。卫生部有关文件中关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中明确提出,每半年要报告1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
4.对医院以及重点科室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病原学监测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亦可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因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常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此外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除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外,亦应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监测。
5.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生物指标监测
医院中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很多,如物理灭菌法、化学消毒法。对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使用的方法也很多,如化学指示剂、压力表监测法、留点温度计法等,但最为可靠的方法为生物指标,即用某些特异的菌种作为指示菌,视其是否被杀死作为消毒灭菌的指标,如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作为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指示剂,应用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作为紫外线杀菌的指示菌,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作为化学消毒剂杀菌的指示菌。
总之,通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明确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体外药敏试验,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的选择敏感高效低毒的药物,才能较好的治疗医院感染,降低病死率。也只有通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才能揭示医院感染的发病规律,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探索和应用新的防范措施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RichardP,Wezel.PreventionandcontrolofNosoomialinfections.3thed.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97.21-26.
[2]贺学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观察.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268-271.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3
1单细胞分离
单细胞分离的方法很多,包括显微操作技术(micromanipulation)、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capturemicrodissection,LCM)、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platforms)等。目前在法医DNA检验中实际应用的技术平台有两种,显微操作技术和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
1.1细胞染色由于在实际案件中获得的细胞,细胞形态并不是实验室理想的形态,为了更好的识别细胞,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时需要对细胞进行染色。对于上皮细胞,我们研究组尝试了不同的染色方法,通过联用显微操作技术对龙胆紫浓度梯度及时间梯度染色进行研究发现,0.5μL龙胆紫染液(0.05g/mL)加入100μL细胞悬液,5min后胞核着色即已明显,能有效提高显微捕获单细胞分离检验技术的检测效能,另外,染色时间不影响DNA结果分析[7]。对于细胞染色,DiMartino等通过对比核固红与巴氏染色法,证实巴氏染色法不仅能清晰的观察细胞,而且不影响下游PCR扩增[8]。Sanders等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染色后的细胞STR分型峰高下降幅度较小,不影响分型结果[9]。也可以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细胞的性染色体进行标记。
1.2显微操作技术显微操作技术是在显微镜下通过微毛细管吸取单个细胞。典型的显微控制系统包含一个倒置显微镜加上一个操纵杆操作,电动精密控制平台。其优点是操作容易进行,通过显微镜直观地分离单个细胞,成本低,主要用于较小细胞群体中的目标细胞分离。该平台适合对案件中上皮细胞进行分离,3个口腔上皮细胞平行16次试验均可获得完整分型,甚至低至一个细胞也可得到完整分型,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一起案的检验。在该案件中,提取受害人皮肤上的唾液斑,通过在镜下分离有核的口腔上皮细胞(来自于犯罪嫌疑人)和无核角化的上皮细胞或细胞碎片(来自于受害者皮肤),成功获得嫌疑人的STR分型。在案件中常碰到的血烟头检材,由于血液量大,常规方法很难获得烟头上唾液来源个体的STR分型,即使用单细胞分离检验时,也常常获得混合STR分型。本课题组在显微操作标准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吸取的细胞先在TNE缓冲液中清洗几次,以彻底去除血液细胞碎片和游离DNA,最终获得完整唾液来源个体的DNA分型。也有报道将显微操作分离的方法用于分离,但细胞体积非常小,直径只有约6μm,毛细管吸取操作相对困难,下面介绍的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平台更加适合细胞的分离操作。显微操作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由于依赖手工操作,对实验员的经验与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自动化程度较低,而且玻璃吸针脆性大,操作时易碎。第二,耗时较长,操作繁琐。第三,对于涂片后的检材,必须在液体环境下进行操作,容易受蒸发的影响,检材蒸干后,再补水时容易造成检材的损失,甚至带来污染。第四,对于案件中陈旧样本,根据形态识别细胞容易出错。
1.3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是利用UV(320~400nm)激光切割并捕获涂于覆膜玻片上的细胞。仪器设备较昂贵,自动化程度较显微操作技术平台高,是目前法医学应用最有效的单细胞分离方法,可用于上皮细胞、细胞、白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分离。目前,该平台应用较多的是案中差异裂解法无法消除女性成分干扰的精斑检材,通过在显微镜下寻找并捕获细胞以消除女性成分。由于细胞是单倍体,理论计算证明捕获15~20个未降解的细胞,有很高的可能性获得完整的STR分型,实验证明至少捕获30个细胞可获得完整的STR分型。也有学者应用悬液荧光原位杂交(suspension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S-FISH)对案样本进行标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明显减少前处理操作步骤。对于多个贡献者的混合精斑,差异裂解法不能将每个贡献者完全分离。近年来,我们研究组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通过联合使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方法和低体积扩增技术,可以实现以单个细胞DNA为模板,进行Y-STR扩增检测,并成功获得三人混合精斑中各个来源人的Y-STR分型。研究组进一步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标记Y型,特异性挑选Y型,通过优化组合Y-STR基因座与10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auto-STR),构建全新的YA-STR复合系统。其中,Y-STR基因座用于区分不同个体,通过组合Y-STR相同的图谱,实现个体的常染色体STR分型检验。首次尝试将该技术应用于三人混合精斑的检验,准确地获得了三个个体的STR分型。近年来,我们研究组还利用该平台建立了男女混合血液样本的分离检验技术方法。该平台在寻找细胞这一步骤时耗时耗力。有研究组开发了自动化的图像识别软件,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光强、颜色和形状,可实现快速识别细胞,但是对不同种类细胞准确快速的识别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4微流控技术最近兴起的微流控技术平台因其高通量、自动化、可有效防止污染而备受关注。微流控装置封闭的操作空间可以有效地避免污染,微升至纳升的操作体积可以保证较高的样品浓度,同时减少试剂消耗,虽然目前还没有在法医学单细胞分离中实际应用,但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单细胞裂解
分离得到单细胞后,需将细胞裂解获得基因组DNA。传统的法医DNA检测需要对基因组DNA进行纯化,而对于单细胞检验,为了避免DNA的损失,常略去纯化步骤,裂解后直接进行PCR扩增。因此,裂解步骤要保证不影响后续PCR扩增反应的顺利进行。目前主要使用蛋白酶裂解,常用蛋白酶K或Protease(德国QIAGEN公司),酶解后高温使胞内蛋白质及蛋白酶K变性失活,利于基因组DNA的释放和下游PCR反应。对于细胞可加入DTT,打断二硫键,使细胞充分裂解。
3PCR扩增
一个细胞中的总DNA量仅有数匹克,常规的PCR管扩增需要的细胞数目较多,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至少20个口腔上皮细胞或60个细胞检测到Identifiler®PCR试剂盒(美国ABI公司)中全部分型。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微量化反应,即芯片-低体积PCR扩增(on-chiplowvolu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LV-PCR)系统[23,24],在低至1.5μL的PCR体系中,DNA模板与引物和聚合酶结合的机会明显提高,使微量细胞甚至单个细胞进行DNA分型变为现实,不仅检测的灵敏度得到提高,而且检验范围也大大拓宽了。LV-PCR使用贝克曼公司的AG480FAmpliGridslide进行扩增,前期大量的研究都是使用该产品进行,而且实验证明该产品灵敏度、准确性可满足法医单细胞检验的要求。另外一种最新的方法也值得关注,是在微液滴里进行PCR扩增。首先将单个细胞和荧光标记引物结合的微珠随机扩散在1.5nL的油包裹的琼脂微流液滴中,在大量微液滴内进行平行的PCR扩增反应后,于PCR扩增管内进行二次扩增,常规毛细管电泳检测,通过对大量单个细胞进行平行9重STR检测,获得混合样本各成分的STR分型。
4数据分析
单细胞检验由于DNA模板量非常低,其缺带、多带等现象经常发生,stutter峰较常规扩增强,单细胞检验的数据分析和低拷贝DNA的分析方法类似,需平行扩增,综合多次结果获得最终的STR分型。一般来说至少需获得5次有效分型(获得13个基因座以上的结果)[28],重复3次及以上的位点才能确认为有效位点。
5单细胞测序
在二代测序技术和全基因组扩增技术(wholegenomeamplification,WGA)发展的基础上,2011年,Navin等人首次发明了单细胞测序(single-cellsequencing,SCS)技术,测定了人体单个细胞的基因组DNA。单细胞测序的文章呈逐年递增状态,从2011~2014年,由5篇文章上升至近30篇,涉及生物学多个领域,发表于生物学顶级期刊上。2013年《,科学》杂志将单细胞测序列为年度领域榜首《,自然方法》杂志将单细胞测序列为2013年年度最重要的方法学进展。
5.1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由于单个细胞DNA含量有限,需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才能满足二代测序的最低DNA量。目前,已有多种以单个基因组为模板的全基因扩增技术,简称寡核苷酸引物PCR技术(degenerateoligonucleotideprimedPCR,DOP-PCR)和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ultipledisplacementamplification,MDA)。其中DOP-PCR方法覆盖率低,但可获得准确的拷贝数。MDA方法是在恒温下利用具有强模板结合的phi29DNA聚合酶和六聚物进行链置换扩增反应。Phi29DNA聚合酶具有3’5’外切酶活性,并且具有特殊的多重置换和连续合成特性,产生的DN段较大,约为50~100kb,可以覆盖基因组的90%以上,和DOP-PCR方法一样也会产生不同区域扩增不平衡性,MDA方法产生的不平衡性不具有重复性。2012年,首次报道了基于多次退火环状循环的扩增技术(multipleannealingandlooping-basedamplificationcycles,MALBAC),该方法结合MDA扩增技术和PCR扩增技术的优势,利用特殊设计的引物,巧妙地使扩增子的结尾通过互补而成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基因组DNA的指数性扩增,明显降低了扩增偏倚性,并显著提高覆盖度,但是该方法使用Bst聚合酶,没有校错活性(proofreadingactivity)。现有的商业化试剂盒各项参数见表1。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虽然仍然会有基因缺失等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扩增的准确性会逐步提高。
5.2二代测序技术对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后进行二代测序。二代测序技术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优点。近两年来的研究表明,二代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很高,与传统的Sanger测序相当。二代测序技术在法医学中应用研究很多,目前已经有两种商业化的试剂盒,美国ThermoFisherScientific公司开发的基于SNP的theHID-IonAmpliSeqTMIdentityPanel和theHID-IonAmpliSeqTMAncestryPanel,主要通过SNP检测进行个体识别和祖先推断;美国Illumina公司开发的ForenSeqTMDNASignaturePrepKit,在一个PCR反应中可以同时扩增27个常染色体STR,8个X-STR,25个Y-STR,95个个体识别SNPs,56个祖先信息标记(ancestryinformativemarkers,AIMs)和24个显性特征SNPs,更适合法医学应用。这两个公司使用的测序技术的优缺点见表2。
6单细胞检验展望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1篇4
【关键词】检验科;医院感染;原因;对策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99
医院感染指的是自身免疫功能较差的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或者探视家属在医院范围内获得的感染性疾病[1,2]。相关的研究发现,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检验科的医务人员,由于他们需要经常与具有感染性的标本进行接触,因此受感染几率更高[3]。因此,检验科也成为了医院感染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本次研究中,对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1检验科医院感染发生原因分析
1.1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大部分的院领导都具有重医疗、轻感染的思想,因此重视力度不够。而检验科本身也缺乏感染预防相关的规章制度,再加上监管不到位,因此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更高。就目前而言,有调查研究显示检验科所具备的规章制度基本都将重点放在了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而检验科人员也只重视业务相关的学习,就医院感染等方面的会议和学习班很少有机会参加[4,5]。另一方面,在检验科,对于标本的处置程序、出入制度、消毒清洗制度等都没有给予严格落实,导致这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检验科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欠缺检验科的工作具有任务繁重、形式单一等特点,因此大部分的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在检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罩,使自身暴露在实验室环境当中。而一旦在检验时碰触到针头、检验仪器、锐器等尖锐物品时,容易导致皮肤被刺破,从而大大增加了受感染的风险[6,7]。
1.3勤杂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佳医院的勤杂人员主要负责废弃物的处理以及检验标本的运送。由于这些勤杂人员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防护知识培训,因此自身的保护意识并不强。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勤杂人员为了图方便,在运送或处理患者尿液、血液等标本时经常不戴手套,一旦标本不慎漏出接触其皮肤,感染风险就会大大提升[8-10]。
1.4检验标本及生物垃圾的处理不合理医院检验科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比如体液、血液、分泌物标本,采样时使用的手套、器械等,而其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病菌,具有极大的感染风险。一般来说,检验科的废弃物分为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其中固体废弃物应在消毒后放置于黄色的医疗废弃物袋中;而液体废弃物则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在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再将其排入下水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为了图方便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放在一起,将采血针、尿杯、试管、注射器等用品没有经过消毒浸泡就丢弃,从而对医院环境造成了直接污染,并提高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11-13]。
2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应对策略
2.1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监管医院应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g规范》等法律法规对检验科实验室安全防护、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等进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制定[14]。此外,为了保证相关规章制度的严格落实,医院应加强管理,由专职院感管理人员进行科室深入检查,并监督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时在知识更新、管理水平、技术操作等方面给予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其能够充分掌握医院感染预防的基本技能,进而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和控制[15]。
2.2提高检验科医务人员及勤杂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
2.2.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检验或处理运送标本时,要求医务人员和勤杂人员均必须戴上帽子、手套和口罩,不能穿工作服进入生活区,并且个人物品不能放入实验室。在检验过程中不接打电话,不在实验室吃零食、吸烟或饮水,在实验室冰箱中更不能存放个人食品[16]。
2.2.2严格洗手受到标本污染的手是病原菌传播的主要媒介,有调查研究显示约有30%的医院感染是由手传播病菌造成[17]。由此可见手卫生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要求检验人员及勤杂人员在接触了标本后必须及时洗手,而检验人员应注意在检验不同类标本之间也必须洗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与洗手概念混淆,即使在检验过程中佩戴了手套,检验结束后也应洗手。
2.3检验标本及生物垃圾的消毒和处理必须严格区分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所有的医用垃圾必须使用黄色塑料袋包装,并在各种污染袋上标注“污染物、危险、焚烧”等字样。针对采血针、一次性检验用品、注射器、试管、采血吸管、医用手套等物品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后由专人回收。针对关节液、腹水、胸水、尿液等废弃标本,应使用漂白粉搅拌后经2~4h作用后再倒入化粪池或厕所。针对细菌标本、药敏纸片、培养基等用品,均经高压灭菌后再装入黄色塑料袋中由专人回收处理[18,19]。
3小结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诱因之一,而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则是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主要内容。为了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出现,首先应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管理措施,保证各项管理措施的严格落实,从而规范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行为,在每个工作环节中都应要求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及消毒,并对检验标本严格按照流程处理,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医院感染预防的警惕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环境和工作人员受到污染的可能,从而保证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刘长明,徐云丽,贾娜尔・马哈提,等.院内感染管理规范在检验科采血室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9(13):1852-1853.
[2]徐连江,李升玲,冀会萍,等.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3107-3108,3111.
[3]魏世刚,汪亚丽,张姚,等.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472-474.
[4]张冀霞,陈宏斌,王辉,等.2007年和2009年医院内获得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9):5935-5942.
[5]张红顺,徐春雨.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隐患及防护对策.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7(77):116-117.
[6]王江元,马淑红,艾清,等.检验科与临床沟通对1例诺卡菌属感染诊断的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3(12):1799-1800.
[7]何宏,刘蓬蓬,刘佶,等.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隐患及防护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22-223,238.
[8]卢振华.检验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及防范措施.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46-247.
[9]李红萍.基层检验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及防范措施.t学信息(旬刊),2010,23(11):4405-4406.
[10]涂斌.医院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与防范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491.
[11]刘晨.检验科医院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5):262.
[12]张廷胜.检验科医院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健康必读(旬刊),2013(9):330.
[13]魏昌军,高桂芝,管恩艳.检验科医院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2):27.
[14]王菊英,雷静月,陈丽萍.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防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710-711.
[15]许秀芹,秦树红,戴翔.临床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监控措施.社区医学杂志,2011,9(24):36-37.
[16]刘云,尹建春,闫俊凤.检验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国医学工程,2012(2):162.
[17]黄萍,李峰.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分析.环球中医药,2013(s1):155.
[18]蒋香梅.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中国卫生产业,2013,7(14):167-168.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金标快速检测板
[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3(c)-0135-04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GIGAmethoddetecthepatitisBvirusserumaccuracyoftheresultsofthefivemakers.Methods357patientsjoinedthe"maternalandinfantscreening"intheObstetricsClinicofourhospitalfromMarch1st,2016toMarch31,2016wereselected,theserumspecimenwastestedbyELISAmethodandGIGAmethodatthesametime,theconsistencyoftestresultsofthetwomethodswereanalyzed.ResultsIn357casesofserumspecimens,286casesofGIGAmethodwerecompletelyaccordedwithELISAmethodfiveitems,thetotalconsistentratewas80.11%.But71sampleswerenotcompletelyconsistent.36casesofHBsAgpositiveresultsofspecimenswithELISAmethod,onepatientwasnotbeendetectedwithGIGAmethod.ConclusionTheaccuracyoffiveserummarkerofhepatitisBvirusGIGAmethodisslightlylowerthanELISAmethod,butGIGAmethodissimple,fastandeasyobservation,andGIGAmethodofHBsAgdetectionresultsarebasicallyidenticalwithELISAmethod,itissuitableforrapidscreeningbeforeemergencysurgeryandblooddonation.
[Keywords]HBV;Serummarkers;ELISA;GIGA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众多学者[1-6]报道我国人口HBsAg阳性率为9.8%~15.28%。目前,临床多利用HBsAg、HBsAb以及HBeAg等乙肝五项对乙型肝炎作出临床诊断,这几种免疫学标志物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和金标快速检测板法(GIGA)[7]。ELISA用于乙肝五项的测定,其灵敏度相对偏高,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GIGA方法操作比较简便,耗时短,无需利用其他仪器。对于急诊或者是人群筛查,尤为适用[8]。因此,本研究对在我院进行筛查的357例血清标本使用ELISA法及GIGA法同时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探讨临床标本使用GIGA法检测乙肝五项的可靠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1~31日于我院产科门诊行“母婴筛查”的患者357例,研究方案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试剂与仪器
1.2.1试剂ELISA法试剂盒,均由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五项进行检测;质控品,源自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GIGA法使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乙肝五项检查卡。两种方法试剂均按说明书要求保存,使用前从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2.2仪器科华生物ST-360全自动酶标仪,全自动快速立式洗板机。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4000r/min离心5min,将分离的血清保存待检,溶血标本要求重抽标本。
1.3.1ELISA法由专人根据试剂盒里面的说明进行操作。分别对HBsAg、HBsAb以及HBeAg样本相应的D(450nm)值进行测定计算;若S/CO≥阴性对照孔×2.1,表明结果为阳性;相反,则为阴性;对HBeAb、HBcAb样本相应的D(450nm)值进行测定,若S/CO≥阴性对照孔均值×0.5,表明结果为阴性;相反,则表明结果檠粜浴
1.3.2GIGA法根据试剂盒标注的说明进行规范操作。测试卡,均选择胶体金免疫技术:于加样区中掺加样品,15min后对结果进行查看,若>30min,表明结果无效。质控区(C)出现紫红色条带,表明此测试板有效,层析过程符合正常标准,且标本量足够;若质控区(C)无明显条带出现,原因可能是此测试板无效或失效,标本量不足,或层析过程不符合正常标准,应弃用此无效测试板,并使用新的测试板重新测试。HBsAg、HBsAb、HBeAg检测试纸区中,测试区(T)若出现紫红色条带,则为阳性;若无紫红色条带,则为阴性。HBeAb以及HBcAb试纸区,若测试区(T)未见紫红色条带,表明结果为阳性;若出现紫红色条带,则为阴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乙肝五项GIGA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
357例通过GIGA法、ELISA法分别对乙肝五项同时进行检测,有286例乙肝五项的结果完全符合,总符合率达80.11%。71例结果不完全相符。按模式的惯性顺序:HBsAg为1,HBsAb为2,HBeAg为3、HBeAb为4,而HBcAb为5,依次对阳性结果作出判定。两种检测方法检查的乙肝五项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乙肝五项各项指标GIGA法与ELISA法检测结果比较
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的检测结果分别进行单项比较,ELISA法检测为阴性的标本,GIGA法基本为阴性,阴性符合率除HBsAb外,其余4项均在90.00%以上。在阳性符合率方面,HBcAb表现差点,符合率仅为64.56%,说明有部分阳性标本会漏检(表2)。
3讨论
比较分析的357例标本中,286例标本两方法检测五项结果完全符合,符合率达80.11%,分析阳性结果模式比较,发现两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后发现,HBsAb阴性符合率最低,GIGA法与ELISA法相比阴性符合率只有77.90%。在以往标本检测中发现,GIGA法检测HBsAb敏感性明显低于ELISA法,对于ELISA法检测显色浅的标本,使用GIGA法检测常未能在判定结果的限定时间内检出,或是测试区条带显色过浅,肉眼难以观察。故对于ELISA法检测HBsAb显色浅的标本,不宜用GIGA法复检,可使用ELISA法重新检测,或直接用化学发光法复核。有研究分析表明[11],ELISA中用双抗原夹心法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进行检测时,采用二步法能有效降低“钩状效应”的出现,提高阳性率。同时也可选择有很高的灵敏度、线性范围相对宽的酶免疫分析技术(CLEIA)或者是电化学发光分析(ECLIA)对其进行复查。HBcAb的阳性符合率也较低,才64.56%,GIGA法检出率较低可能是由于HBcAb的检测使用的是竞争抑制法,标本阳性时测试区(T)无条带出现,若标本中HBcAb浓度低,测试区(T)可能会出现与质控区(C)条带相比颜色稍浅的条带,肉眼观察难以分辨。也可能是直接用原血清进行检测导致的,将来用1∶30的稀释血清进一步进行研究,再另行报道。HBeAb阴性符合率虽较高,达到97.00%,但阳性符合率才70.59%,造成GIGA法有10例阳性标本漏检,可能原因与HBcAb相似,两者同样使用竞争抑制法。使用ELISA法检测时,用酶标仪比色判定结果,相对GIGA法更加准确,漏检率较低。但有2例标本的HBcAbGIGA法检测为阳性而ELISA法为阴性,由于ELISA法检测HBcAb时,需要对样品进行稀释,反应孔中加入约50μl生理盐水和5μl待测血清样品,标本量加入不宜过多,若标本中HBcAb浓度低,经稀释后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观察表2其他项目GIGA法与ELISA法检测结果基本相符,HBsAg性符合率为99.69%,阳性符合率为97.22%,与学者刘珊等[14-15]的研究一致。HBeAg阴性阳性符合率均为100.00%,符合临床检验的需求。
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乙肝五项的检测对于预防乙肝的传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临床实验室中,ELISA法能很好地适应检测的要求,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相较于Q-PCR技术,ELISA法对乙肝五项进行检查,其准确性略高但未见太大差异。有研究也提到:对于隐匿性HBV感染,ELISA法相较于荧光定量PCR,在敏感性上略差[12]。不过,ELISA法改进和复检,有助于提升检出的阳性率。在临床实践中,对于ELISA法检测怀疑假阴性标本,复检仍然阴性者,可通过化学发光法或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分析,或进行HBV-DNA分析,判断结果。本次研究中,ELISA法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GIGA法,漏检率低。在以往实践中,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准确性较高,假阴性结果较少,检测结果较为可靠。
近些年,GIGA法有比较显著的发展。作为操作简单的检测技术,GIGA法无需提供完善的实验条件,对操作人员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无需其他独特的仪器设施,试剂相对稳定,在临床检验上使用广泛。本实验得知:GIGA法在对乙肝五项进行检测时,其准确性以及灵敏度相较于ELISA法均有一定的劣势。针对HBsAb、HBcAb两项指标,ELISA法远优于GIGA法,且GIGA法成本较ELISA法高。结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GIGA法基本适用于急诊手术前少量标本的检测,快速得出初步筛查结果,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HBV进行预防,但不能以初筛结果作为诊断,需要用ELISA法或其他灵敏度及准确性更好的方法进行复查确证。若要检测批量的标本,或是要求准确性较高的检测,使用ELISA法较GIGA法好。
GIGA法还常用于献血前对进行HBsAg的快速筛查。HBsAg检测是在献血过程中预防HBV的一线屏障,高敏感性的筛选实验对于减少输血相关的HBV感染的风险非常重要。本次实验中,GIGA法检测HBsAg的符合率高,与ELISA法相比较敏感性相差不远,漏检率低,能满足献血前的HBsAg快速筛查的要求。使用GIGA法对献血者进行快速筛查除了能减少献血前的HBV传染风险,还利于乙肝的早期发现诊断,检测的阳性结果可以在采血现场向献血者反馈,从而让献血者可以在当地医疗机构作出诊治[13]。
对乙肝五项进行检测时,GIGA法的准确性略低于ELISA法,存在一定的漏检率,但GIGA法在操作步骤、实验仪器、检测时间方面较ELISA法简单快速,用作初步筛查检测结果较为可靠。GIGA法适用于急诊标本以及献血前的快速筛查,也可用于普通健康体检或流行病学的调查,对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以及预防HBV的感染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生,姚叶林,邹文涛.东莞市输血前常见经血传播病原体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3):251-252.
[2]姚燕红,黎四平,彭琪.3678例术前4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与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85-86.
[3]李燕斌.术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8):1035-1036.
[4]潘优敏,谢珏.6421例患者输血前及术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769-773.
[5]周贵平.孕期、手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6000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9):1088-1089.
[6]艾书娥.2680例输血前、手术前四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93-94.
[7]李艳霞.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与HBV前S1抗原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6(4):39-40.
[8]刘淑芬,刘立群.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评价金标快速检测板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性能[J].河北中医,2014,36(11):1753-1754.
[9]沈霞,李稻.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3-51.
[10]周玲,吕定.金标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漏检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7):59.
[11]苗春生.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乙肝五项结果的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5):580-581.
[12]WuZL,ZhangWL,ZhongXQ,etal.DetectingtheoccultHBVinfection:alaboratorystudy[J].ChineseJournalofExPerimentalandClinicalVirology,2010,24(3):202-204.
[13]雷皖秋.金耸灾教趿合快速检测HBsAg/TP法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6):461-466.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
医院感染;电脑鼠标;污染;消毒
作者单位:530700广西都安县人民医院
电脑已成为医务人员常用工具,电脑鼠标的清洁消毒常被忽略。为了解我院使用中电脑鼠标卫生状况,笔者对我院60台电脑鼠标进行物体表面采样,按消毒前后进行细菌学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60台电脑鼠标,其中外科10台,内科10台,门诊10台,医技10台,后勤10台,行政10台,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对监测的电脑鼠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清洁、消毒后。对照组为未对电脑鼠标进行清洁消毒。
1.3监测方法,对照组采样:将无菌棉拭子蘸取无菌生理盐水,对每台电脑鼠标表面(除底部外)进行横竖往返涂抹5次,无菌操作剪去手接触部分的棉签,将棉拭子放到10mg无菌生理盐水中。实验组采样:用5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待干后按消毒前的方法进行采样。将两组每个标本震打80次后,无菌操作从原样中取出1ml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表面,每个样品接种两个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平板上细菌菌落数。
1.4细菌鉴定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细菌生化微量管,按编码方法进行鉴定。
1.5判定标准按照卫生部2002年颁布《消毒技术规范》中各项标准。Ⅲ类环境标准以细菌菌落≤10cfu/L为合格。
1.6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消毒前被调查的60台电脑鼠标细菌污染率为79.8%,检测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枯草杆菌22,芽胞杆菌16,微球菌13,大肠埃希菌9,金黄色葡萄球菌6,铜绿假单胞菌4,真菌3。消毒前电脑鼠标表面最高细菌菌落数203cfu/cm2,实验组及对照组监测合格率比较,实验组合格59例,合格率为98.3%,对照组合格13例,合格率为20.2%,消毒后电脑鼠标细菌菌落数明显下降,χ2值为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电脑已成为医院各科室输入信息的常用工具,医院工作人员的手频繁接触电脑鼠标[1],使鼠标成为手传播致病菌的传播媒介,是医院感染途径之一。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使用中电脑鼠标卫生状况较差,消毒前细菌污染率79.8%,菌落数远远超过2002年卫生部颁布《消毒技术规范》中细菌菌落数≤10cfu/cm2的标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的检出,有可能造成院内感染[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真菌等条件致病菌是院内常见致病菌,其污染状况不容忽视,应纳入日常监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明显高于其他菌,是电脑鼠标污染的主要细菌,也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本次调查还发现,医生站的电脑鼠标细菌污染程度比护士站的严重,收费处和挂号处电脑鼠标的细菌污染最严重。
综上所述,主要原因为:①在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医务人员有时不能及时清洗手,便忙于上机输入患者信息,无意中给鼠标带来医源性污染机会。②日常工作中只重视医疗器械的消毒,而忽视了电脑鼠标的消毒。③收费处和挂号处工作人员常忽视手卫生,带菌触摸电脑鼠标而污染。④空气漂浮细菌自然沉降于电脑鼠标表面造成污染。⑤工作人员平时未对电脑鼠标清洁消毒。⑥医院从未对电脑鼠标进行卫生检查,也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测要求,工作人员未引起重视。
整改措施:①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特别是临床医生、收费处工作人员和挂号处工作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认识到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洗手则能阻断传播疾病的发生[3]。②做好空气消毒,地板采用湿式清扫方式,避免灰尘飞扬。③定期对电脑的清洁消毒工作,用清洁的湿抹布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或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④纳入监测范畴,把电脑鼠标清洁卫生列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从而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伟,冯忠军,李筱铁,等.医院计算机键盘及鼠标细菌污染监测分析.河北医学,2009,31(9).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1篇7
【关键词】医院感染;ICU病房;真菌感染;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31-01
近十年来,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引进和广泛应用,致真菌感染的比例明显增高,同时由于诊断治疗相对落后,而因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其死亡率也相当高,故加强控制真菌感染的检验即显得十分必要。还有ICU的患者往往患有严重的原发病或有多种疾病并存,常伴有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因而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较其他科室患者高5~10倍,本文总结分析2007年5月~2009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室并发真菌感染64例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控制ICU内真菌感染的发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自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入我院ICU并发真菌感染患者64例,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15例,广泛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3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9例。男50例,女14例,年龄16~88岁,平均年龄45.6岁,均为昏迷病人。真菌感染部位:上呼吸道18株,下呼吸道46株。
1.2标本采集:对上述患者标本进行痰涂片及痰真菌培养。取材采用无菌技术,置于无菌盒内,于0.5h内送检。留取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1.3细菌检验:真菌试剂与器材包括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真菌鉴定卡YBC,显色培养基,真菌药敏板,药敏纸片。真菌分离鉴定:将标本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35℃孵育箱培养24~72h后出现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为真菌后,采用显色培养基结合VITEK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将念珠菌调至0.25麦氏浊度,涂布于真菌药敏平板,贴上药敏纸片,35℃孵育24h后判读结果,根据厂家所给的标准判读。
2结果
2.1菌种分析:本组患者真菌培养发现以白假丝酵母菌居多(50例),占78.1%;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和青霉菌等。
2.2药敏分析:64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8.4%、93.8%;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则存在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23.4%、15.6%。
3讨论
据国外资料报道,ICU患者中真菌感染的患病率高达5%~10%,而且往往是致命的感染。国内近十年来,机会性真菌感染同样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感染高居首位,占血源感染的第4~5位;侵袭性曲霉感染已成为在器官移植患者特别是骨髓移植患者常见的合并症;隐球菌性脑膜炎在我国非HIV感染人群中也不少见;在重症糖尿病和器官移植等患者中,毛霉菌和镰刀菌的感染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在当前ICU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检验中,分培养法和非培养法,其中非培养法主要有血清学检测方法、真菌代谢产物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直接镜检方法;培养法是金标准,可提供真菌耐药性特征,相对简便易普及,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方法。在本组标本检验中,我们应掌握正确的排痰方法检查,在无负压情况下将吸痰管轻轻插入约10~15cm,必要时一直插到不能插入为止。退出1~2cm,以游离吸痰管尖端,然后打开负压,边旋转边退出,有黏液或分泌物稍停。一般情况,吸痰管常可深入右支气管内。如欲清除左支气管内痰液,可将头尽量右转,便于吸痰管插入。吸痰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同时在本组细菌检验中,我们认为采用显色培养基配合蔡氏培养基作为首代分离培养基对如痰、尿、大便、脓液、分泌物、无菌部位体液中的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而少数不能鉴定的再采用YBC或API卡或用传统鉴定法中鉴定值比较高的试验进行鉴定,这种安排比较适宜,既快速又节约试剂且准确性并未降低。而对于来自皮肤标本中的丝状真菌和深部标本中的双相型真菌作者认为可采用小培养鉴定比较快速而直观。在本组真菌的耐药性中,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性较高;但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仍有较高的敏感性。说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对真菌产生的耐药性仍居高不下,不过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禁用或慎用于患者,因此在多药耐药的细菌感染下,患者可选用的抗生素种类不多,预防乃是关键。在医院真菌感染的防治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①尽量减少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针对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慎重使用介入治疗,控制使用抗生素。②做好手部卫生是最有效的预防、控制以及减少感染发生的手段,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传播。③实施口腔护理以减少口腔菌群的蓄积和定植,从而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④反复评估患者是否发生急性脏器功能不全,监测每小时尿量是一个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做法。⑤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病,采用各种医护措施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和有效营养支持治疗,这些都是控制ICU病区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总之,医学真菌的实验室检查是一项不断发展完善的技术,我们要特别强调临床与实验室之间的密切配合,总结我国ICU病房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总体情况以及在高危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了解病原菌与不同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邱春嫦,肖增璜,陈佑明,等.医院内真菌感染371例的病原分布及耐药性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715-1717
[2]黄云昆,夏星,李婷,等.临床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现状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9):566
[3]左秀华,郭华.我院近3年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业,2006.15(12):44-45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1篇8
【关健词】复发性自然流产;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33-01
复发性自然流产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者。复发性流产的原因不明。可能的病因包括染色体异常、母体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原因不明(同种免疫因素)等1。近年来复发性自然流产有增加趋势,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也成为影响生育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之―2。本文对我院10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并对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6-2012年6月来生殖健康科就诊的10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患者,年龄23~36周岁,平均年龄30.6岁,初孕78例(72.22%),经孕30例(27.78%)。
1.2病因筛查方法
首先详细询问病史:月经史、孕产史、家族史、工作环境及生活习惯,行阴道检查了解生殖道及盆腔除外器质性病变。然后进行以下项目检查。(1)B型超声:了解生殖道是否有解剖异常、子宫肌瘤、内膜息肉、EM及卵巢病变。(2)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检查,有条件检查流产胚胎的染色体分析。(3)免疫因素:查抗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有条件者查封闭抗体。(4)内分泌:了解有无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黄体功能不全(LPD)、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5)感染:查支原体、衣原体、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及弓形虫抗体。经以上检查未发现异常者为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
2结果
108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中染色体异常8例,占7.4%,解剖因素15例,占13.9%。免疫因素21例,占14.8%,内分泌lO例占9.3%,感染4例占3.7%,环境因素3例,占2.8%,不明原因47例占43.5%。
3护理对策
做好婚前、孕前、孕早期的保健工作是优生优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自然流产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利用医院婚前检查门诊、孕前教育中心、优生优育门诊、早孕门诊,产前检查门诊等开展婚前、孕前、孕期优生优育相关医学科普知识宣教,促使人们提高优生意识。
(1)心理护理:陌生的医院环境,陌生的医护人员,各项的检查,以及检查的特定措施,都会使患者感觉到精神紧张,而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患者因为复发性自然流产,常为能否继续妊娠而极度的焦虑和悲伤。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顺利实施的前提。医护人员应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针对做好心理护理。解释并协助找出以往流产的原因,总结经验,以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患者的内心体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照顾,很容易增加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以亲切、热情、关心、同情姿态去接触病人,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以及同室病友。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并讲述相关知识,适时播放轻松音乐,为长期住院病人解除烦闷。尽量让家属陪伴,解除绝对卧床休息带来的不便,确保护理工作的执行。(2)病因护理:对夫妇解释孕前进行TORCH、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查的意义、目的、必要性等。重视孕期居住环境、卫生及饮食,如养宠物者容易引起弓形虫阳性,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及限部致畸最为显著,出现流产、先天畸形等。孕早期有类似感冒症状时,有可能被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宫内常见感染的病毒,往往不被注意,但后果严重,所以要及时检查治疗。孕期要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详细询问病人的家族中有无遗传病史。因为染色体检查费用较贵,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对于流产后胚胎染色体检查异常者,要安慰病人。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病人来优生门诊做孕前优生咨询和检查,尽量避免再次发生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对于夫妇任何一方染色体异常者,指导病人可以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体外受精,行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来解决,告知此手术费用及有此技术医院的地址。或用女方供卵或男方供精来获得建康的一代。对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给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
综上所述,复发性流产原因复杂,而且各因素间相互影响,患者需要保持心理健康,解除精神压力,孕前做医学检查,积极治疗慢性病和传染病,对病毒感染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于出现复发性流产的女性,不要急于再次怀孕,要到医院做详细检查,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根据治疗情况再考虑是否妊娠。
参考文献:
[1]林其德,金妍.如何规范习惯性流产的病因筛查及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2):66-68.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9
传染病医院区别于一般综合性医院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染患者密集,传染源密度高。因此,生物安全防护对医护人员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实习学生。出于对传染病的恐惧心理,实习学生从一踏入医院开始就显得过于担心,心理负担重,再加上环境的改变、工作要求的改变等,学生的精神压力比在综合医院要大得多。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是岗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具体防护教育。做好这两项教育对将来在工作中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至关重要。要让学生们懂得,传染病医院听起来可怕,其实很安全,这是由传染病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对每一位进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医护人员就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去处理,防护非常到位。很多在医院工作大半辈子的医护人员也未见被感染,相反,如果在其他综合医院工作降低了个人防护标准,也会有被感染的可能,甚至可能性更大。因此,意识和态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要求学生阅读科室制定的关于生物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关键的制度有实验室工作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人员准入制度、意外事故处理及报告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技术操作规范有标本采集运送规范、血清(浆)分离操作规范、生物安全设备操作规范、消毒和灭菌操作规范、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范等。使学生们知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是实验室污染的主要种类。
熟悉实验室的感染途径,包括经口传播如食入性,直接传播如黏膜接触、针刺或划伤引起,经空气传播如吸入气溶胶和实验物品,经节肢动物媒介传播如蚊、跳蚤、蜱叮咬等。而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如震荡、混匀、离心和打开装有传染源的容器盖等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极易产生气溶胶或喷溅伤害人,离心操作时,如标本是采用真空管或带有防护罩的离心杯,就可在开放性的场所如实验室内离心,打开采血管盖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敞开式离心杯要在离心机内静置30min后才能打开离心机盖。在传染病医院,患者大都患有传染性疾病,其血液、体液及废弃物中均可能含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因此在样本的采集、运送、操作及高压消毒时,除了要做好个人防护外,还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其他操作规范。如选择采集标本的容器材质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有盖子或塞子,确保无泄漏,血液标本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运送的盒子除必须坚固外,还必须可耐受消毒剂或高压消毒,并由接受过培训的专门人员运送;转运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要按照卫生部《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进行;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实验室,可设立标本统一接收处,以便于生物安全管理;不得手持利器(包括针头、刀片、金属品和玻璃)随意走动或徒手传递,不回套针帽,应直接弃置于一次性使用的利器盒内;所有实验室检测过的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物品,需交由专门有资质的人员高压消毒后方可运走等等。当发生意外暴露时,应当及时和正确进行处理,把风险降到最低。如皮肤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标本,应立即用流水和肥皂搓洗干净;如患者的血液、体液溅入眼睛、口鼻等处,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如皮肤被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应立即用流水和肥皂冲洗伤口,同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兑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碘伏等消毒液消毒、无菌敷贴包扎伤口,并按相关规定流程上报和跟踪调查,包括立即采集血样作病毒血清学检查、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等。通过以上的学习教育,使学生对标准预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意义有所掌握,对隔离衣、护目镜、防护面罩及洗眼器等防护用品的使用和发生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和报告程序有所熟悉。同时,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置原则要有所了解。
2保护患者隐私教育
保护患者隐私是作为医护人员的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贯穿医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和环节,临床检验也是如此。传染病是一类特殊的疾病,具有危害性大、防治困难等特点,普通民众心理上容易产生恐惧,其次,由于某些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同性恋、静脉吸毒及性乱等行为有相似之处,因此,常常会引起人们对传染病患者的误解。其中艾滋病感染者及其亲属所受歧视最为明显,由于歧视伴随耻辱,使有潜在感染危害的人不愿意接受抗体咨询检测,乃至拒绝接受采取进一步预防措施的方案和手段,对自己的感染状况尽可能地隐瞒,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及时规范的治疗无法获得,艾滋病流行和扩散便成为必然。因此,患者隐私保护各国均有明确规定。根据我国最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内容:医务工作者未得到患者同意,不可将传染病患者和其家属的相关信息如姓名、个人病史及家庭住址等以任何形式向社会散布。各级CDC或相关医疗机构要为患者保密相关隐私。学生入岗前,首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及本实验室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保护患者隐私制度等:患者的所有信息不得随意泄漏,主要表现在患者的化验单不能外挂、医务人员不能口头传播患者检查信息等,特殊情况需科主任甚至医务部门批准;艾滋病、梅毒、肝炎、淋病、结核等传染病的检测报告单均由专人送到各个病区,由护士进行管理和发放,另外,对门诊HIV抗体初筛、淋病奈瑟氏菌和疟原虫检查的阳性结果要进行录入登记,内容包括患者的相关资料、所在科室、送检医生姓名、送检时间、报告单送出后签收者签字等。
3岗位工作要求教育
学生进岗后,要求他们首先了解所在专业组开展什么项目,有什么仪器设备,项目的临床意义是什么,采用何种方法学检测等问题。工作中强调要尊重老师和爱护仪器设备,在征得老师的同意方能操作仪器设备,对手工操作的项目必须亲自动手,务必熟练掌握,提倡多提问,让他们知道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求学生规范操作,上机和操作前先阅览各个项目和仪器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再进行操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要求学生不能擅自签发报告,签发报告必须征得老师同意并有老师盖章签字;要求学生做好日记和读书笔记,以便自己懂得哪些是学了与未学、掌握与未掌握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与医护、患者的关系,如何避免医疗纠纷,沟通和服务的技巧等等,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艾滋病、结核病实验室诊断能力的培养
艾滋病和结核病诊治是我院的专科特色,具有较强的实力,实验诊断项目齐全先进。HIV的检测项目主要有抗体筛查和确证、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CD4/CD8)、病毒载量检测等。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检测项目主要有传统涂片法、抗体测定和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耐药基因位点检测等。将这两种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作为重点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4.1教授学生全面掌握HIV抗体筛查技术的工作流程
HIV抗体初筛试验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尽可能把所有受到HIV病毒感染的患者检测出来,这要求实验室对该筛查试验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以防发生一些不确定或假阳性的实验结果。根据2009年卫生部出台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颁布了新的HIV抗体筛查工作流程。规范要求首先用一种试剂对标本进行抗体筛查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报告阴性;检测结果为阳性者,重新采集一份新鲜标本使用之前的试剂和另外一种试剂进行复检,若复检结果均为阴性,则报告阴性;若结果均呈阳性或“一阴一阳”者则进一步做确证实验,确证实验主要采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是终裁实验。
4.2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判读HIV抗体初筛试验结果
一般来说,HIV病毒感染人体后,HIV抗原的相关特异性抗体将会在1~3个月内产生,而HIV病毒抗体产生之前的则称为感染窗口期。值得说明的是,部分AIDS晚期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极度缺陷导致HIV抗体浓度极低或缺失,可能出现HIV抗体检测发生阴性反应。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异常结果需慎重报告。必须结合患者病史、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功能、HIV病毒载量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解释阴性结果。对为可疑窗口期而HIV抗体筛查阴性结果的患者,建议在最后一次可能发生的暴露时间之后,3、6个月分别筛查1次,如6个月以后HIV抗体筛查结果仍为阴性的,HIV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对于HIV感染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血中检测到的HIV抗体阳性并不能证明新生儿已受到HIV病毒感染,因为新生儿的IgG抗体是被动通过胎盘或乳汁获得,新生儿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只有到出生18个月后从自身免疫系统中产生。
4.3懂得流式细胞仪和病毒载量仪检测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要求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2mL规格内含ED-TA2K或EDTA3K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mL,采血后立即握住试管两端,垂直颠倒混匀数次,防止血液凝固。采血管上注明样本编号、采集日期等信息。保存温度要求在18~25℃,采集后48h内检测。溶血、凝血或结冰的样品应视为不合格样品,超过检测时限的样品不可检测;病毒载量检测采用10mL规格内含EDTA-2K或EDTA-3K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10mL,采血后的处理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标本一样,但要求采血后6h之内分离血细胞和血浆,因为HIV在全血中快速降解,6h之内降解速率为9%(0.04log),最大的降解速率是在采血后的6~8h,采血30h后可能减少0.5log(约3倍)。分离好的血浆置于-70℃保存。如果无-70℃冰箱,可短时间保存于-20℃以下冰箱,保存期勿超过30d。
4.4了解流式细胞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临床意义
流式细胞术是目前常用来评价T淋巴细胞功能的方法,利用荧光染色技术对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进行计数,测定各种T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从而用于评价集体的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CD4、CD8绝对数的和与CD3计数绝对值的水平相当,当CD4与CD8绝对数比值发生异常时,机体免疫力发生较大的变化,而CD4T淋巴细胞亚群在维持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通常情况下,HIV病毒主要以体内CD4细胞作为感染的靶细胞。HIV病毒感染人体后,CD4细胞的数量逐渐受到破坏,其免疫功能的逐步下降,各种病毒、病原菌侵袭机体,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发生免疫缺陷综合症。由此可知,CD4细胞的计数在疾病诊断、治疗用药、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等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HIV感染者疾病发生发展、疗效观察、转归判断较为良好的检测指标。
4.5教授学生了解结核分枝杆菌
了解MTB的生物学特性,全面掌握结核菌的抗酸染色技术和原理、显微镜下观察抗酸杆菌的形态学特性及常规结核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熟悉MTB核酸及耐药基因检测的工作流程及判断标准。MTB抗酸染色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把握好染色的技巧对染色质量以致鉴别起很大作用,好的技巧需要反复练习。
4.6要求熟悉本实验室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方法、工作流程、检测原理、检测所需时间,临床意义及检测结果的正确判读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白带检查;应用分析
已婚育龄妇女是宫颈炎等妇科疾病的高发人群,部分研究资料认为,宫颈炎长期未经治疗,易造成宫颈糜烂,而宫颈糜烂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因素。细菌、霉菌、滴虫等致病病原,均易造成宫颈感染形成宫颈炎,因此及早、准确化验出白带内的致病病原并进行有效治疗,能够有效防止病情的恶化[1]。本院在化验白带时,采用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准确率较高,现将其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症状为外阴瘙痒的患者中选取174例患者的白带样本,患者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9.2±5.8)岁。
1.2方法标本的采集由专业的妇科医生完成,取窥器暴露宫颈,取消毒棉拭子分别在阴道深部、阴道后穹隆、宫颈口部位取分泌物,将2支棉拭子放回试管内,立即送化验室检验。试管送至化验室后,将其中一支棉拭子上的白带标本涂到干净的玻片上,制作成涂片,涂片过程中注意将样本涂成椭圆型,白带分布应尽量保证均匀,放至阴凉干燥处,使涂片自然风干,将干燥后的涂片行革兰染色,染色后的涂片再次放至阴凉干燥处自然风干,风干后可行检验[2]。取另一只棉拭子试管,将0.5ml左右的生理盐水加入到试管内,晃动试管及棉拭子,使白带均匀分布至盐水中,标本置于清洁玻片的中间,涂片3张,编号甲、乙、丙,涂片过程中应保证均匀分布样本且薄厚适中。首先判断样本的阴道清洁度,再观察样本有无滴虫或霉菌检出。甲样本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涂片,盖上玻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乙样本的涂片中,取1滴5%冰醋酸加入,搅拌均匀后盖上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丙样本中,取1滴浓度为10g/L的NaOH加入,搅拌均匀后盖上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3]。将待检的风干革兰染色玻片放在油镜下观察,观察后均记录化验结果。生理盐水涂片法即甲样本操作过程的结果,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即甲乙丙操作的化验结果。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显微镜下观察各样本的霉菌、滴虫的数量。滴虫阳性观察判定:大小比白细胞大,圆形或梨形,底部尖端有细长的鞭毛的虫体。霉菌阳性:镜下可见孢子或菌z。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化验霉菌、滴虫的检出率81.6%明显高于革兰染色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的65.5%、4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4、16.454,P
3讨论
滴虫是妇科白带检查中常规的检查项目,滴虫的活动极易受到温度的影响,25~40℃是滴虫的最佳活动温度,在冬、春两季气温不高,滴虫在10℃以下或脱离人体时间过长,迅速死亡[4,5]。采用传统的生理盐水涂片法化验白带,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样本中的滴虫极易死亡,影响了化验的准确率,造成临床诊断依据不准确,影响了治疗效果。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在化验的第二步,增加应用了烯酸,白带中的红细胞溶解消失,滴虫受到刺激后,逐渐长大展平,形成梨形或圆形的虫体,其内可见粗细均匀的细小颗粒,不同于细胞核的形态,于虫体的底部尖端,部分可见鞭毛,极易辨认出样本是否感染滴虫,化验样本的滴虫检出率及准确率明显提高[6,7]。霉菌感染属于妇科常见的疾病,霉菌的特点为易在上皮细胞上附着生长,在盐水中化验上皮细胞时,上皮细胞具有透明度较差的特点,如有白带污秽等情况,极易造成霉菌的遮盖,使霉菌化验的准确率明显下降,采用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化验霉菌时,通过加入烯酸,溶解了样本中的白细胞,脓细胞团及上皮细胞核等易影响霉菌观察的因素[8]。样本中的上皮细胞均无细胞核干扰,霉菌孢子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提高了霉菌的检出率及准确率。革兰染色法在化验过程中,需先行染色,缺点为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长等特点,如涂片过程中标本未能均匀涂在玻片上,或温度、染色、脱色等因素改变都会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检测方法霉菌、滴虫的检出情况比较: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化验霉菌、滴虫的检出率81.6%明显高于革兰染色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的65.5%、4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4、16.454,P
综上所述,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受影响较小,化验准确度更高,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宁东.7800例妇科白带检查分析.华夏医学,2013,26(2):253-255.
[2]伏攀,李春碧.2062例环卫工人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分析.当代医学,2016,22(9):161-163.
[3]李瑞珍.白带常规检查的意义与局限性.四川医学,2014,35(1):106-107.
[4]郦永泽.妇科门诊白带常规检查1178例结果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3):1905-1906.
[5]李鸿滨,韦吕伟,伍桂枝.阴道分泌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3215-3217.
[6]吴瑞民,李朝献,李妤蓉.5种快速方法检测真菌孢子的比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9):1257-1258.
[7]彭玉英,谢小燕,郭萌萌,等.盐水稀酸稀碱三步法在白带检查中的应用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6):2201-2202.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微生物检测;申请
临床实验室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的医疗决策质量,临床实验室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需要认真思考:哪些检验项目可提供最好的证据?该检验项目结果是否可靠?[1]大量的研究和文献报道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的重要性。较少见文献报道不恰当的选择微生物检验项目对感染性疾病诊断的负面影响[2]。不合理的选择微生物检验项目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药物的副作用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3]。下面通过几个例子讲述微生物检验项目选择易犯的错误,期望引起临床微生物检验同行的注意。
病例1
一45岁男性酒精成瘾患者因戒酒入院。入院14天后该患者主诉腹泻。此患者除酒精中毒外,无其它器质性疾病,腹泻前未使用过抗生素。其主管医生为该患者选择了大便白细胞检查、大便培养、大便潜血和寄生虫检查及艰难梭菌毒素检测。检测结果中大便白细胞及艰难梭菌毒素阳性,但其它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点评
大便培养是微生物实验室中最昂贵的常规试验之一,而这一试验被广泛地不加选择地用于任何腹泻的病人,阳性率较低。入院三日以上患者检测出伤寒杆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及寄生虫的可能性不足0.5%。常规大便培养应局限在门诊病人或住院3天以内的病人。有关专家建议对常规大便培养采用“3日标准”。经调查确定成年住院病人检查肠道病原菌的大便培养标准为:⑴腹泻入院后72h内培养。⑵入院后超过72h发作腹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年龄≥65岁,先前存在疾病引起持续的器官功能改变;②AIDS患者;③中性粒细胞减少(
社区获得性腹泻或旅行性腹泻
(入院≤3日)医院获得性腹泻
(入院>3日)持续性腹泻
(入院>7日)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O157:H7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粪便白细胞检查若出现血便,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检测疑为医院获得性腹泻爆发或患者为婴儿,按社区获得性腹泻检测蓝氏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环孢子虫等孢子虫的检查近几周使用过抗生素,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AIDS患者还需检测微孢子虫和鸟分枝杆菌
病例2
一68岁糖尿病患者因恶心、呕吐、发热入院,此患者一直接受血透析治疗。入院后取静脉导管顶端肉汤定性培养2份,每份均检出MRSA。立即开始静脉内万古霉素治疗,并于3天后除去静脉导管。导管顶端和血培养均检出大肠埃希菌,导管顶端检出少量MRSA,随后改用庆大霉素治疗,一周后发烧消退出院。
点评
实践证明导管定性培养对预测CRBSI(cath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无多大临床意义,不建议使用此项检测。而导管半定量培养或定量培养可提供较有临床意义的参考。该患者由于使用了导管定性培养,得出了错误的诊断及对万古霉素治疗效果不理想,还须承受万古霉素的毒性负作用。临床医生首先应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与结果判断方法。1.保留情况:⑴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取血,定量培养。如果导管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均为阳性且是同一种菌,而且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是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数的5~10倍以上,可诊断为CRBSI;当无配对的外周血培养结果,仅有导管血培养结果,若导管内血培养的细菌数>100CFU/ml,真菌数>25CFU/ml也可确诊。⑵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取血同步培养检测,若从导管采血的阳性报告时间早于从外周静脉取血≥120min,可诊断为CRBSI[5]。2.不保留情况:⑴滚动导管头半定量培养:用镊子将无菌获取的导管头(3~4cm)在血平板上来回滚动4次,培养24~48h后观察菌菌落数,若每个平板菌落数大于15CFU,可能为CRBSI;若每个平板菌落数小于15CFU,不可能为CRBSI,多为皮肤表面污染菌。⑵超声处理导管头定量培养:将导管头用胰大豆液冲洗后超声波处理,用生理盐水适当稀释,定量接种于血平板,培养后计算细菌数,如在100CFU以上有诊断意义。
病例3
一85岁糖尿病患者老妇因右脚溃疡的治疗恶化入院,体检发现在大拇趾、食趾及脚后根有三处溃疡。溃疡处有黄色的脓液流出,经皮肤拭子采样培养,分别一处或多处检出:MRSA,粪肠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
点评
开放性的溃疡拭子采样培养可确定伤口细菌的定植情况,常不能准确反映伤口细菌的真实感染情况。大多数专家不支持采集伤口拭子分离病原菌。皮肤表面分离的细菌不能预测伤口深部的感染。只有正确采集伤口标本才能提供伤口感染的真实情况。⑴组织标本组织标本主要指应用穿刺活检、手术活检及刮取所获得的组织。表浅的皮肤黏膜感染需穿刺抽取组织液或切取组织块进行病原学检测;深部组织感染需通过各种内镜检查或手术来获得相应的组织标本作病原学诊断。对伤口进行清创术并清除表面碎屑后采集的深部组织用于细菌定量与鉴定病原菌是最有用的方法,以无菌操作采集的组织先进行称重、捣均并作系列稀释,然后接种在选择培养基和非选择培养基上,分别置需氧和厌氧环境中培养。⑵伤口液体标本当伤口有液体存在时,可采用针吸皮碎屑下的液体,特别是抽集皮下脓肿中的脓液。如果是腔内伤口如压伤,可采用灌注无菌生理盐水的方法采集腔内液体。采集表层伤口液体或组织碎屑最常用的是无菌棉拭子,可用于伤口细菌半定量与定性;海藻盐拭子由于能完全将其拭子溶解到稀释液内而释出细菌,故可用作全定量分析。传统革兰染色可通过伤口涂片中是否发现中性粒细胞作为辅助判断病原菌的依据。但对于多数伤口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菌感染,虽然在标本中有细菌与白细胞同时存在,但其染色价值有局限性[6]。
病例4
一75岁多年尿道插管患者因尿液颜色变深和气味难闻而至急诊科就诊,该患者无发热、寒颤、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症状。尿分析测试结果显示:10~12个白细胞/LP,白细胞酯酶微量,细菌1+。临床医生给出尿路感染的诊断,并医嘱口服左氧氟沙星10天。
点评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尿液颜色变深与尿路感染之间的关联,并且尿道插管脓尿也和尿路感染无直接关系。尿道插管患者尿液白细胞升高与结石、导管植入等有关。该患者的尿分析结果不能确诊为尿路感染,更不必使用抗生素。患有导尿管相关性菌尿症的患者,若无尿路感染不必使用抗生素。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为:尿常规镜检男性≥5个/HP,女性≥10个/HP;尿液培养细菌计数标准按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真菌浓度≥105CFU/ml判断。务必记住:膀胱插管两周以上会引起微生物在该处的定植,如无症状则无需治疗,因治疗本身就会导致出现耐药菌的危险。最有效的措施为撤除尿管。如果尿培养一直持续阳性,或患者在撤除导尿管后还常出现症状,或出现继发性菌血症,此时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应保持有效的尿液及血浆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浓度。伴有脓尿的非典型的菌尿尿道插管患者不必治疗。研究表明尿道插管患者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清除插管处定植的细菌或真菌。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预防尿路感染,相反会增加感染的发生,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来说效果不佳,同时增加了真菌及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建议临床不要长时间应用抗生素预防留置导尿相关性感染[7]。
病例5
一87岁老妇因惊厥入院留观待诊,入院时体温39℃,临床医生推测可能系脑脊髓膜炎并作了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清亮,显微镜检查仅发现少许红细胞,未见白细胞。脑脊液革兰染色未发现细菌,生化检查糖与蛋白含量均在正常范围。随后实施其它的检查项目如脑脊液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查、单纯疱疹病毒PCR检查,抗酸杆菌和真菌的涂片检查和脑脊液培养检查,但这些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点评
脑脊液检验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系列技术,脑脊液成分与性质的改变常常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病变的性质或病因。如在镜下或培养中发现致病菌,便可准确无误地作出病原学诊断,若发现癌瘤细胞或异常血细胞,也可作出有关疾病性质的诊断。另外,中枢神经系统是体内特殊免疫器官,许多神经免疫疾病也只有从脑脊液检验中反映出来。在美国脑脊液四管检查法已成为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第1管行细胞计数和分类;第2管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和墨汁染色及细菌和真菌培养;第3管行糖、蛋白检测、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新型隐球菌抗原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第4管行病毒和血清学检查。但是一些基础检查项目如细胞计数和分类、糖、蛋白检测、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结果正常,则其它一些补充试验可不必开展(AIDS患者例外)。因此临床医生在提交脑脊液检查申请时,可先选择基础检查项目,如基础检查项目阳性,才选择进一步的补充检查。当然,送检时须在一送检脑脊液试管上贴标鉴并注明“请保存此标本3天”。
讨论
在选择检验项目时一般要兼顾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有效性是指检验诊断价值,主要考虑该项检验对某种疾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时效性是通过检验可尽快地作出诊断,往往单用某一项检验很难了解病理改变的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往往采取“组合检验项目”的方式。所谓经济性是指在保证及早确诊及向临床医师提供有效信息的前提下,应考虑选用费用较少的检验项目,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8]。上述几个典型病例说明了减少不必要检查和无意义检查项目的重要性。病例2清楚地说明了此类检查引起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及由此带来的药物负作用。当今抗生素耐药日趋严重,务必教育医学院的学生、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滥用抗生素和错误选择微生物检查项目的后果[9]。通过计算机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提醒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也是指导临床医师选择合理、实用、经济的微生物检验项目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萍.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组合检验项目的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99~101.
2WilsonML.Appropriateuseofclinicalmicrobiologytests.ClinLabMed,2002,22:491~503.
3WilsonML.Clinicallyrelevantcosteffectiveclinicalmicrobiology:strategiesfordecreasingunnecessarytesting.AmJClinPathol,1997,107:154~167.
4WoodM.Whenstoolculturesfromadultinpatientsareappropriate.Lancet,2001,24:901~902.
5RaadI,HendAH,AlakechB,etal.Differentialtimetopositivity:ausefulmethodfordiagnosingcath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AnnInternMed,2004,140:18~25.
6沈定树.伤口标本细菌检验的影响因素.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313~315.
7刘丁,陈萍,成瑶,等.留置导尿管患者泌尿道感染前瞻性研究.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432~434.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
【关键词】血涂片镜验;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6-0062-01
近年来,随着各医疗机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缩短了检验报告的时长。但过度依靠自动化分析仪,忽视手工血涂片镜检,势必造成部分病例漏诊、漏报等情况,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血涂片镜检是将血液通过推片、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实施白细胞分类,以及血小板形态、红细胞和寄生虫检测等,均为血液形态学检查的常规方式,可减少漏报率,提高准确率[1]。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收治的300例需血常规镜检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300例需血常规镜检的患者,全部患者实施血涂片和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其中男147例,女153例,年龄12~79岁,平均(45.6±4.5)岁。经过临床检查和判断,该300例患者均符合血常规检验的标准。
1.2检查方法
1.2.1涂片制作、染色和镜检(1)制作涂片标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与BC-3000血细胞分析仪的功能,参照显微镜检查的血涂片标准进行研究。仪器具有3个计数异常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涂片标准:选择厚薄相当,头体尾清晰,细胞分布匀称,血膜长度占玻片的2/3左右;(3)血涂片染色: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实施染色,染液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标准进行配置;(4)血涂片镜检:由低倍或者高倍镜,检查涂片的染色、涂片是否正确,白细胞数是否和仪器结果符合,检查外周血细胞的分布情况和各中血细胞的所占比例,尤为注重涂片尾部是否存在巨大或者异常细胞,选择体尾交界处有核细胞和红细胞不相叠部分作为有典型性的油镜区,油镜检查包括比例、细胞形态、分类计数等。
1.2.2采血、分析和观察(1)针对EDTA-K2抗凝使用真空采血技术于肘静脉采集血氧2ml,放于室温处理,采血后2h内谨慎按照仪器操作流程完成检查;(2)将BC-3000血细胞分析仪对需要检查的300份血常规样本进行分析,同时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血涂片使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实施染色,根据科学的操作流程,在普通双目光学显微镜下实施观察检查。血涂片分析包括白细胞分类计数与形态、血细胞数量评估、血小板大小与形态、红细胞大小与形态,观察是否有异常病例,如寄生虫和中毒颗粒[2]。
2结果
全部300例患者实施血涂片和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异常病例有29例,占9.7%,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占0.7%;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症1例,占0.3%;缺铁性贫血12例,占4.0%;巨幼细胞性贫血9例,占3.0%;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占0.7%;急性白血病3例,占1.0%。剩余271份血涂片镜检结果与血细胞分析仪相符。
3讨论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是以白细胞体积大小而进行区别的,并不能识别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且不能区别异型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倘若遇检查血常规异常时,需严谨地实施血涂片镜检,进行综合分析,血涂片不仅可复核计数的准确性,而且可使多种普遍性的白血病、贫血、感染性疾病得到准确的诊断[3-4]。
根据本研究得出,血涂片镜检属于诊断血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医院和检验科需重视血涂片镜检,检验人员应充分了解掌握血涂片镜检的操作流程,观察、分析血细胞的各项情况,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因此,虽然血涂片分析较为繁琐复杂,但是准确率较血细胞分析仪高,应结合工作实际适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冬蕊,张志琴,严国栋,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8):266-267.
[2]史晶晶.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作用[J].求医问药,2013,11(1):499.
[3]石红梅.影响血常规检验标准化操作的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2):212-213.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13
【关键词】白带;常规;结果;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2045例,年龄为21岁~55岁,平均年龄(33.5±4.5岁)。全部患者有外阴瘙痒、白带增多、白带异味等临床表现。
1.2检验方法
1.2.1取标本
接诊医生用专用的棉拭子取阴道子宫颈分泌物及白带等,两支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杯子中,一支在无菌的玻片上涂片,备检。注意采集白带前24小时,患者禁止,盆浴、阴道检查及阴道灌洗等。
1.2.2测定方法
应用白带常规组合法,湿片主要用于观察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真菌、滴虫及BV检测,干片则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与染色性、滴虫,真菌等[2];以上操作方法均按说明书进行。
BVBlue检测法用棉拭子收集病人阴道分泌物标本,在反应瓶中,插入病人阴道分泌物拭子,充分混匀后取出拭子,盖上瓶盖,37℃保温10分钟,然后在反应瓶中加入一滴显色液,立刻与标准卡比色,蓝色表示唾液酸酶活性增高,即为该标本阳性。
2结果
如表1所示,2045例标本中检出细菌性阴道炎266例(13.01%),霉菌性阴道炎440例(21.52%),滴虫性阴道炎105例(5.13%),淋病91例(4.45%),混合感染145例(7.09%);阴道分泌物清洁度Ⅰ度11例(4.49%),Ⅱ度60例(16.35%),Ⅲ度359例(62.65%),Ⅳ度612例(71.16%)。
3讨论
白带即阴道分泌物,指由女性生殖道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质成分所组成的混合物,由液体和细胞组成[3]。白带正常时呈白色稀糊状,无异味,排卵期白带增加,色透明稀薄,排卵后的2~3天白带减少,浑浊,正常情况下,阴道会利用自身的自净作用来抵御致病微生物的生长。当阴道抵抗力降低时,容易发生感染。
本研究显示,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中霉菌性阴道炎最为常见。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霉菌常存在于人类的口腔、上呼吸道及生殖器阴道上,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就会诱发感染,导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霉菌性阴道炎的白带性状是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样,急性期白带量明显增多,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等,检测时可以利用加入10%KOH溶液的方法提升霉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
阴道感染的主要原虫是毛滴虫,它主要[4]寄生在女性的阴道及尿道及男性的尿道及前列腺等泌尿生殖器官,可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及尿道炎,全球分布范围广。
正常的阴道PH值是4~5,而毛滴虫在阴道最适合的繁殖酸碱度是5.5~6.0,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颜色呈灰黄色或黄绿色,有臭味。
阴道清洁度与病原体侵袭等因素有关[5]。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出现阴道的感染时,病原微生物影响了阴道菌的酵解,改变了阴道的PH值,促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降低了阴道的清洁功能。在临床的诊疗中不能仅仅检查阴道的清洁度,要重视病原微生物的检出。
综上所述,予妇科炎症的患者白带常规检查方法有简便、价格低廉及检验结果快速等优势,对于确定阴道清洁度及病原微生物有重要意义。该方法使妇科疾病的检出率提高,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卫生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女性的健康。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临床妇科疾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新建,钟小强,张洁云,等.1639例白带涂片染色镜检多种病原体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1):1101-1102.
[2]樊黎,王斌,魏春娟.600例阴道分泌物检查及感染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8,29(19):1677.
[3]王伟敏.认识霉菌性阴道炎学会家庭自我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11):235-236.
医学检验常用染色方法范文篇14
[关键词]检验科;微生物室;安全防护;检验报告单
检验科微生物室集中了医院送检的大量标本,这些标本大部分均带有致病微生物,在检验过程中容易引起环境及工作人员的污染。为防止医院感染,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讨论医院感染的控制。
1、加强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护
1.1微生物室布局设置合理
微生物室的布局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为前提。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各区的洁具专用,严禁乱用,同时控制非本室操作人员的进入。
1.2医疗废物的处理
1.2.1检验样本。废弃的尿、便等体液标本,连同其一次性容器,应放入盛有0.2~0.5%过氧乙酸消毒剂的大容器内浸泡半个小时以上,用黄色塑料袋等装好扎紧,贴上“医用危害”标签,由医院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
1.2.2一次性医疗用品。为了确保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不流入社会造成医源性感染,必须先进行消毒毁形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贴上“医用危害”标签,由医院统一收走进行焚烧处理。
1.2.3工作中废弃物。微生物室所用的棉签、一次性接种环、培养基、生化鉴定管、细菌鉴定药敏板等20~30min,取出未溶化部分放入黄色垃圾袋,贴上“医用危害”标签,由医院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
1.2.4工作结束后仪器排泄废物。排泄废物排入医院专用的医用废弃液体处理管道,由医院统一做好消毒处理。
1.3标本流程的管理
工作人员对标本检验前、中、后的处理制定出安全的防护流程表,张贴在室内墙壁。对标本以及培养物的外溢、溅出或者由于器皿破损造成的污染,应立即采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的表面,作用时间30~60min[1]。
1.4工作环境的消毒
(1)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别进行常规的清洁消毒处理。(2)污染检验报告单送出前使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消毒,也可用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熏蒸消毒。(3)室内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是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但应注意及时更换滤器,定时检查滤效。(4)实验台的消毒用1:250的“84”消毒液擦洗工作台和仪器设备等,同时每天要对操作台面进行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为30min,分别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和工作结束后。
2、检验报告单的管理
具有传染性的微生物气溶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而检验报告单的污染很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感染。由于传统的检验报告单与申请单为一体,经过多个环节传递后很容易受到污染,成为医院感染的危险隐患。目前本院的检验报告单由电脑打印,未受到污染,但有些基层医院没有电脑打印的检验报告单,明显被标本直接污染或由操作人员受污染的手持检验报告单而污染,这些受污染的检验报告单未经过消毒就直接发出。为了减少检验报告单成为污染的隐患,非打印的检验报告单要消毒后才发给病房和患者。检验报告单的消毒方法可用紫外线照射、甲醛熏蒸消毒、戊二醛熏蒸或微波消毒等[2],各医院可酌情选用。检验报告单发放最好有专人管理,分门别类,建立检验报告单查询制度和网络平台[3]。
3、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安全防护
3.1建立健全的网络监控系统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全面领导下,参照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I)医院感染评审标准,并根据我国卫生部对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要求,组建微生物室网络监控系统,对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监控,为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提供可靠地依据[4]。随着医院感染管理以及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医院信息化管理[5]。
3.2提高自我安全防护
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认真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微生物室标本处理流程”等,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标本。工作人员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过手传播的感染途径,是预防感染的最经济、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3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感染的知识培训,确保所有工作人员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6]。
4、结束语
检验科微生物室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疫源,医院必须高度重视微生物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督促监督微生物室各种预防措施的落实,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于没有按规章制度执行的,严格给予处罚。认真学习国内外医院感染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检验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强化无菌操作观念,并进行岗前的相关医院感染和自身防护方面的培训和考试,考试通过后方可上岗,从而有效预防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与法规[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
[2]张彩萍,李时敏,白晓兰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4)
[3]袁勋.谈现代医院信息化管理[J].当代医学,2011,17(16):38-39.
[4]傅根莲.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