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的含义(6篇)
碳减排的含义篇1
关键词:碳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一、碳税概述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和社会问题。CO2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如何控制CO2的排放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碳税是一种调节税。碳税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节手段,能够发挥激励作用,促进节能,促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以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第二,碳税是一种间接税。与直接税不同,碳税是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征收。第三,碳税的实施具有差异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实施碳税,其实施效果有较大差异。因此也决定了碳税的开征不可能实行统一的税率,应当根据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第四,碳税影响具有广泛性。碳税的征收涉及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征收碳税的过程中,实施国不仅考虑到经济效率、环境效果,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国际竞争力等问题。
二、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碳税作为一种新的税收制度,目前对于开征是否具有可行性依然存在着争论。综合国际上学者对炭税利弊的争论,我们可以看出反对者主要是从碳税会使能源价格上涨增加企业和个人负担考虑,但是大多数学者是赞成我国开征碳税,认为我国有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碳税开征的必要性
开征碳税是节能减排,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中国自2008年超过美国成为为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排放量还将进一步增加,承担更多减排责任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1]。当企业通过税收的激励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时,就会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节能减排动力,这种动力同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动力汇合,形成一股全社会的合力,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节能减排景象[2]。碳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政策手段和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二氧化碳征税使二氧化碳的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减少碳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
开征碳税是应对“碳关税”贸易大棒的需要。在2009年7月3日中国商务部的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姚坚指出,碳关税概念不仅违反了京都协定书,也违反了WTO规定,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精神相违背。但在气候变化协议框架下,这是允许的。中国开征碳税,可通过WTO禁止双重征税原则阻断碳关税的征收。
碳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低碳化的有力政策工具,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应有积极的效应。中国显著减少碳排放的承诺正是我国碳税推行的脚本。中国积极主动地开征碳税,能更好的应对美国的绿色保护主义。
三、我国碳税设计的基本构想
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有法律予以规定,税收要素必须有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者减免税收只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以新的税种形式征收,才能让公民敏感地意识到国家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战略安排,有利于培养生产者和消费者减排的意识,充分、有效地发挥碳税本应具有的社会效应。
(一)课税对象
既然开征碳税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因此其课税对象理所当然应该选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征收环节与纳税人
碳税的纳税人与征税环节是碳税的核心问题,必须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笔者认为可行的方案如下:
(三)税率
碳税作用的发挥要设定分阶段逐步提高税率的做法。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碳税税率应设计成产品差别定额税率,即不同税目(产品)按其含碳量的高低,确定不同水平的定额税率。同时,同一税目内,不同等级的同种产品也要按其含碳量的高低,实行不同水平的定额税率,即分级定额税率(具有累进性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国际协调等方面的需要,建立起碳税的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发挥碳税在二氧化碳减排和节能上的重要作用。
(1)对此种化学原料所造成危害的评估结果;(2)消除危害需要耗费的成本情况;(3)我国现行税法与相关法律中对此化石燃料的税收征收现状。
(四)收入归属与使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碳税收入的规模及比重不会很乐观,但现阶段政府节能减排的支出额却可能且应该很大。如果设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势必会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人为增加该领域支出的阻力。同时必须考虑碳税与其他税种的衔接、配合问题,必须考虑其收入与其他税种收入之间的兼顾征收、统筹使用、互为补充的问题。如将碳税纳入专项基金管理,专款专用,则不利于该目标的实现。但是,制定碳税制度的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是增加税收。据此分析,碳税开征之初不提倡专款专用,等到碳税制度完全稳定并被民众接受时,应当考虑碳税基金的设立,降低加工业由于征收碳税而成本增加的竞争劣势。
参考文献:
[1]张梓太.关于我国碳税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学杂志,2010(2):98-100.
碳减排的含义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3-0004-03
作者简介:王晓芳(1978-),女,山西太原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经济学与国际服务贸易。一、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低碳化日益受到各国重视。2009年6月美国在其《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增加了有关碳关税的条款,即美国有权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并从2022年开始实施。法国也提出从2010年开始对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一些发达国家也曾提出,如果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能达成协议,将考虑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向低碳化深入发展,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凭借在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制定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确保能源安全;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市场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气候变暖使发展低碳贸易成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必须采取的外贸发展模式。因此,我国从国情出发实施节能节排,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低碳贸易模式,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是当前化解现实压力和承担国际责任的迫切需要。
二、国际贸易低碳化研究综述
低碳贸易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的主要贸易发展议题。关于低碳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低碳贸易的理论研究
Grossman和Krueger(1991)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影响时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建立了对外贸易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Chichilnisky(1994)认为实行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会得到改善,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将会加剧,全球总体环境也将趋于恶化。Copeland和Taylor(1994,1995)最早利用南北贸易模型来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他们假定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源于环境标准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可以改善环境,发展中国家则会加剧环境污染,而世界贸易从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低碳贸易的实证研究
Wyckoff和Roop(1994)研究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1984—1986年间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发现,OECD国家进口制成品中隐含碳排放量占其总排放量的13%。Antweiler等人(2001)利用44个国家的数据研究了国际贸易与二氧化硫浓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的正效应要超过规模的负效应,自由贸易有益于环境的改善。Frankel和Rose(2002)利用工具变量估计双边贸易引力模型,发现环境和贸易之间相互影响。Ahmad和Wyck-off(2003)测算了24个国家货物贸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证实了产业地理转移对全球排放的影响。Peters和Hertwich(2008)的测算结果表明2001年全球国际贸易的二氧化碳隐含排放量达到53亿吨。Nakano等(2009)对OECD41个国家和地区17个产业的可比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21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逆差。
(三)中国对外贸易碳排放现状研究
Shui和Harriss(2006)计算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由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造成的。Wang和Watson(2007)的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净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占中国当年总排放量的23%。YouLi和Hewitt(2008)发现,中英贸易使得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17亿吨。Weber等(2008)研究发现,2005年中国1/3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7亿吨)是由出口产品造成的。陈迎等(2008)定量研究了2002—200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隐含能源问题。刘强等(2008)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过程中带走了大约13.4%的国内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4.4%。齐晔等(2008)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孙小羽等(2009)测算了中国出口贸易引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闫云凤和杨来科(2009)测算了1997—2007年中美贸易的隐含碳,并深入分析了商品贸易和隐含碳双失衡的原因。
(四)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1.增加新的要素禀赋与贸易内容。在传统的资本、劳动、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又增加一个碳要素,将使国际贸易内容发生改变,贸易结构发生变化,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产品的比重则趋于上升。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日益扩大,碳排放权有可能像劳动、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跨国自由流动,将很有可能替代一部分货物贸易。
2.改变现有国际贸易格局。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将会发生转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上具有优势,将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占据未来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而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被迫退出国际分工——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加工比重大、耗能多、污染严重,而且存在路径依赖,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削减碳排放量。随着碳要素被引入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上可能出现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差异,国际产业链面临重构。引入碳要素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短时间内不足以扭转当今国际贸易的流向——发达国家出口仍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
3.低碳经济将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起新的贸易壁垒,获得垄断与竞争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严格的减排标准是一种技术性歧视。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以限制碳排放为名征收碳关税,这有可能成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个借口,借此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构成严峻挑战。由于起点不同,征收“碳关税”将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关系更趋复杂化,不利于全球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难题。
三、中国开展低碳贸易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仍只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总体上看还比较粗放、可持续性不强,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系贸易顺差。迄今为止,中国实现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总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发展低碳贸易对中国既是阻力,也是动力。近些年来,我国在低碳贸易方面实施了许多重大举措,力图通过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07年开始对重点“两高一资”产品加征关税等。但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低碳化仍需不懈努力。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1550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0.7%,居第三位。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对中国特别不利:石油的碳排放系数平均仅相当于煤炭的80%,天然气仅相当于煤炭的60%,煤炭消费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明显。中国能源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2022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年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9.7%。
3.低碳贸易的锁定效应
王晓芳:中国发展低碳贸易的现状与对策王晓芳:中国发展低碳贸易的现状与对策所谓锁定效应,即现在的决策将会影响到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因为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一旦投入将成为沉没成本,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以上,其间一般不会采用新技术对其更新。例如,现在投巨资新建的燃煤电厂将被这些投资“锁定”,未来十几年内只能继续沿用传统技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状况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改变。
4.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位置
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已进入服务经济时期。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高耗能、低效率、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和制造业。受经济发展阶段和科技发展水平制约,中国正处于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重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自然较高。
四、实现我国国际贸易低碳化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例如,符合节能环保的中国制造的电动自行车在欧美市场占有很大份额,但我国针对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国家标准过于苛刻,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利益,对电动自行车出口予以扶持。
(二)发展低碳产业,夯实低碳贸易的基础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的企业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英国能源白皮书显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这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对国际贸易低碳化的大趋势,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也需要用低碳化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中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及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产业低碳化任重道远。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而企业应成为低碳经济的践行主体。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财政税收扶持、金融融资支持等引导企业进入低碳产业,研发低碳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激励企业坚持节能优先,大幅度降低能源强度,从而降低碳强度。敦促企业定期企业环境报告书,披露温室气体的产生情况及削减措施等信息,以减少碳排放。
(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维护国家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UKGovernment.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R].EnergyWhitePaper,2003.
[2]Wangxiaofang.ChallengesandStrategiesofChineseLow-carbonTrade[J].EnergyProcedia,2011.
[3]BinShui,RobertC·Harriss.TheRoleofCO2EmbodimentinUS-ChinaTrade[J].EnergyPolicy,2006(34):4063-4069.
[4]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11-25.
碳减排的含义篇3
关键词:绿碳化硅含盐废水石灰软化法高梯度磁分离法电渗析膜技术
1概述
绿碳化硅是由石英砂、石油焦在艾奇逊炉内经过1800℃~2500℃反应而生成的一种人造磨料。
碳化硅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它具有耐高温,导热性能良好,耐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磨削、抛光、耐火材料、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行业。
绿碳化硅行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为迅猛,产量由2004年的6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60万吨,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产能的扩大,在绿碳化硅生产过程中的含盐废水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绿碳化硅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问题分析及研究意义
2.1问题分析
在绿碳化硅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绿碳化硅的纯度,在反应料中加入食盐,起到催化和排除杂质的作用,每吨绿碳化硅需要消耗食盐150~200kg。随着反应的进行,食盐以及杂质逐步由炉芯向外扩散,最终导致保温料的食盐和杂质的含量超标,从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炉产量。
为了控制炉料内的杂质含量,提高炉料的透气性,传统的做法是将反应结束后的炉料进行水洗,降低炉料中的含盐量,然后在新料中再重新加入食盐,使装炉料中的含盐量重新分布,达到工艺控制要求。
洗料排出的水中含有食盐、石墨、碳粒以及钙、镁、铁、铝、锰等杂质。某厂家的炉料水洗水成分分析报告结果如下:
表1碳化硅废水分析报表
大多厂家采取直接排放的方式,严重污染了水源,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2.2预期目标及意义
通过对绿碳化硅工厂含盐废水系统的工艺改造,采用先进的水处理设备,使绿碳化硅生产过程中的含盐废水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降低对水源的污染程度,而且对废水中的有价食盐成分进行回收,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是一种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推动绿碳化硅行业的环保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艺原理及流程
3.1需求分析
碳化硅冶炼生产过程中尽管选用较为纯净的原料,但炉料中仍有0.5%~2%的杂质。这些杂质主要是铝、铁、钙、镁的氧化物,他们对碳化硅冶炼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回用的过程中首先要除去这些杂质,避免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碳化硅冶炼含盐废水中的食盐含量较低,若直接将废水回到炉料中,炉料的含水率将大大提高,一方面影响了炉料整体的透气性,另一方面也使冶炼的电耗大大增加。
本设计方案通过砂过滤除去含盐废水中的SS,通过石灰石软化法降低废水中钙镁的含量,通过高梯度磁分离法除去废水中的磁性离子,通过选择性膜电渗析分离技术将废水浓缩,最终将除杂浓缩后的浓盐水回用到生产系统中,达到减少污水排放和废水废物的重复利用的目的。
3.2工艺流程
3.3工艺原理
3.3.1SS处理
炉料水洗废水中还有大量的石墨、碳粒等杂质,若不进行处理将影响后续的磁性分离和膜处理的效率,本方案选用平流沉淀池和活性砂过滤方案进行处理,一次性投资费用较低无需反冲洗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低。
砂过滤技术原理为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过滤器内部,并经布水器均匀分配后上向逆流通过滤料层并外排。在此过程中,原水被过滤,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降低;同时石英砂滤料中污染物的含量增加,并且下层滤料层的污染物含量高于上层滤料。位于过滤器中央的空气提升泵在空压机的作用下将底层的石英砂滤料提升至过滤器顶部的洗砂器中清洗。砂粒清洗后返回滤床,同时将清洗所产生的污染物外排。
经SS处理后,废水的浊度将降低到10mg/L以下。
3.3.2石灰石软化法
碳化硅冶炼炉料经高温焙烧后,碳酸盐已分解,炉料水洗废水中的钙镁杂质属非碳酸盐硬度,本方案采用石灰石纯碱软化方案,其反应原理如下:
CaSO4+Na2CO3CaCO3+Na2SO4
CaCl2+Na2CO3CaCO3+2NaCl
MgSO4+Na2CO3MgCO3+Na2SO4MgCl2+Na2CO3MgCO3+2NaClMgCO3+Ca(OH)2Mg(OH)2+CaCO3
通过石灰石纯碱软化法处理后,除去废水中的Ca、Mg,减少会后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3.3高梯度磁分离法(HGMS)
高梯度磁分离是一种可以使比以往的磁分离装置强大得多的磁力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再通过磁力过滤器将其捕获的新的固液分离手段,这种技术在美国、日本等钢铁企业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工业成套设备也在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本方案通过调节水中的PH值,使Al、Fe、Mn等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再通过高梯度磁分离法(HGMS)进行分离,从而降低废水中的有害杂质的目的。
3.3.4电渗析膜处理技术
电渗析膜处理技术是一种除盐技术,废水中的的阴、阳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会分别向相反方向的电极移动。在一个电渗析器中插入阴、阳离子交换膜各一个,由于离子交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即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自由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阴离子以通过,这样在两个膜的中间隔室中,盐的浓度就会因为离子的定向迁移而降低,而靠近电极的两个隔室则分别为阴、阳离子的浓缩室,浓缩室内的阴阳离子汇流后重新组合成浓度较高的盐水,从而达到盐水浓缩的目的,淡化室内的淡水也可以重新循环利用。
经电渗析膜处理后的水中,其含盐量可达到20%~25%,可重新回用到冶炼炉反应料中,补充反应料中的含盐量,从而实现了食盐的循环利用。
4效果分析及结论
以年产10000吨的绿碳化硅生产线为例,冶炼过程中每年消耗食盐为1500~2000吨。每吨产品排出的废水量约为3吨,年消耗自来水30000吨,该方案每吨废水的处理费用约为2.5元,设备投资约需120万元,年运行费用为7.5万元,设备折旧按照5年计算,每年折旧费用为24万元。
按照食盐每吨600元,自来水每吨2.5元进行计算,每年可节省材料费用为97.5万元。
盐水回用后,每年增加了2.4万吨水的蒸发电耗,按照每吨水蒸发需要耗电1万度计算,年增加电耗24万度。电价按照0.6元/度计算,每年增加电费14.4万元。
综上所述,年产10000吨绿碳化硅生产线,采用废水处理回收后每年可节约51.6万元,每年可减少排放废水2.4万吨,食盐排放1000吨以上,经济效果明显,环境效益突出。
参考文献:
[1]中国磨料磨具工业公司.磨料磨具技术手册.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碳减排的含义篇4
【关键词】出口贸易,碳排放,隐含碳排放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直至2010年11月29日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2等温室气体的控制减排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球范围内已经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Jl)、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并发展起相应的碳金融市场。标志着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减排机制相关的架构的确立,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实现中国经济和贸易战略转型的最佳时期。
自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其中出口额已经跃居第1位,进口额累计达7.5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也年均增长超过40%,2010年以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可避免地急剧上涨。2002年,我国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一方面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样也具有实际意义。中国实现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承诺。在负责任的同时,也要向世界表明中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仅是由于满足中国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为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而排放的,这就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问题。所谓出口贸易隐含碳,是指出口商品在国内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从而进口国避免在本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一、关于国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归纳起来,国外学者关于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有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等。
1、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在出口贸易模式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上,国外的研究主要有:Wyckoff等(1994)通过对6个经合组织国家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发现制成品中隐含碳排放占到其排放量的13%左右。Shui和Harriss(2006)计算了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计算得出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中所含的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7%~14%,这些碳排放最终被美国人消费。Weberetal.(2008)认为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碳泄漏和碳出口,这个观点印证了“污染天堂假说”。DaboGuanetal(2008)分析预测了1980年~2030年中国的碳排放趋势,结论显示造成中国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出口增长、内需消费和资本投资。
Hillman(1978)在理论层面上,采用国际贸易经典的3×2×2模型对能源消费与贸易的关系,扩展了Leontief的投入产出法。Mongelli、Tassielli和Notarnicola(2006)也都是以产品部门为基础,应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了意大利商品贸易中的能源消耗问题,通过计算意大利商品贸易中能源和CO2含量。Lenzen和Mungsgaard(2002)提出了一个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multiregioninputoutputmodel)并且利用它计算出丹麦最终消费的以价值形态表示的产品中所包含的能源数量。
2、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国外学者对贸易隐含碳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许多国家都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完成了本国隐含碳的核算,如Schaeffer和Leal(1996)对巴西贸易隐含碳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通过国内消费品的离岸制造和生产将碳排放转移给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导致巴西出口产品比进口多消耗了56%的碳。
Ahmad和Wyckoff(2003)认为,美、日、德、法和意大利是主要的隐含碳进口国,1995年OECD国家最大的隐含碳净输出国是中国,俄罗斯次之。Halicioglu(2008)研究证明土耳其对外贸易是影响其CO2排放量的原因之一;Halicioglu(2009)发现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显著影响CO2排放量的增加;Gavrilova等(2010)利用全碳核算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奥地利畜牧业的贸易碳排放进行了研究。
目前计算商品中隐含CO2量较为常见的方法是I-O模型(投入产出模型),I-O模型又通常分为单边I-O模型(SRIO)和多边I-O模型(MRIO)。Sánchez-ChólizandDuarte(2004),Mongellietal.(2006)等使用SRIO模型计算贸易隐含污染物,SRIO模型对数据要求不高,但涉及研究范围较窄。MRIO模型可以覆盖多个国家贸易隐含污染物的流量问题,但是对数据的容量和处理要求较高。Atkinson、Hamilton等(2010)运用多边贸易投入产出模型(MRI-O模型),通过15个国家19个部门的数据计算世界贸易中的CO2流量,实证结果表明,CO2通过对外贸易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研究
在测算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分析驱动因素。Yan和Yang(2010)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SDA)将隐含碳排放变化分解为(1)技术效应,即产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2)结构效应,即贸易结构的变化;(3)规模效应,即贸易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中隐含碳排放从1997年到2007年增长了449%,其中规模效应为450%,结构效应为47%,技术效应为-48%。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以及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等。
1、关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宋涛、郑挺国等(2007)基于EKC假设,研究中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李秀香、张婷(2004)实证研究认为,若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实施环境管制,中国出口贸易扩张会减少人均碳排放,反之会加剧碳排放;刘强等(2008)估算了中国46种出口贸易产品的碳排放量,结论认为由贸易所引发的能耗量和碳排放量增加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许广月、宋德勇(2010)研究表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协整关系,出口贸易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黄敏(2012)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出口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2、关于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朱启荣(2010)使用I-O模型,利用2007年和2002年我国31个进出口部门数据测算我国出口贸易中隐含CO2量,揭示了我国高碳产品转移问题。齐晔等(2008)通过投入产出法计算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研究显示从1997年到2002年间我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14%,这个比重到2006年已达29.28%。张友国(2010)、李艳梅和付加锋(2010)等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出中国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变动主要是由贸易规模和中间生产技术引起。
3、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目前,分解技术是分析碳排放增长因素的主流方法,包括结构分解方法SDA(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和指数分解方法IDA(IndexDecompositionAnalysis)。Yan和Yang(2010)、张友国(2010)、李艳梅和付加锋(2010)等采用SDA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虽然他们所选择的样本数据存在一定差别,但都得出中国出口中隐含碳排放变动主要是由贸易规模和中间生产技术引起的结论。Dongetal.(2010)则利用IDA考察了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变化发现,贸易规模扩大是驱动中日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经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了抵消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纵览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首先,尽管不少实证研究支持出口贸易是加剧碳排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但从经济学理论逻辑而言,出口贸易究竟如何影响碳排放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其次,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碳排放,这一论点已经被许多经验研究所证实,但关于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尚需进一步关注和探索。最后,即便已有一些研究论及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问题,但多数研究限于宏观视角、地区层面或个别案例的分析,基于行业差异视角的多维度研究与探索尚不多见。为此,我们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重视国际贸易碳排放的研究,并非要实现经济增长的低速度,大幅度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出口,而是要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完善鼓励低碳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关键要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2、强化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构建具有发展中国家特色的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环境关系的经济模型。而目前适用的模型与工具都是针对发达国家碳排放问题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如何构建适合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问题的模型是有必要的。
3、积极开展碳排放与碳政治的关系研究。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外要努力争取合理排放空间的同时,对内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统一认识,提前部署。
参考文献:
[1]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分析――以CO_2排放为例中国[J].环保产业,2004(06):11-13.
[2]宋涛,郑挺国,佟连军.基于面板协整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检验与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7(04).
[3]刘强,庄幸,姜克隽.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46-55.
[4]宁学敏.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51-54.
碳减排的含义篇5
卖“碳配额”是一项不错的买卖,但“碳投资”也同其他商品一样面临市场风险,如受本轮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上的碳交易价格就从最高32欧元吨下跌至8欧元/吨。但长期来看,全球共同解决环境的决心将为这一主题带来机会。
从奥巴马可能在10月推动“碳关税”的实施到伦敦G20会议结论中,可以发现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及世界组织,都在推动所谓绿色复苏计划。就投资金额来说,以中国和美国提出金额最高,分别占2227亿美元及1166亿美元。其它像韩国、欧盟、法国、德国、澳洲、加拿大、英国、日本、意大利,在各自救市计划中,都提拨一定比例的资金,在绿色相关产业上。这一未来产业趋势可望转化成长线的投资潜力,仅更换绿色设备就是一块巨大的馅饼。市场预期未来的三个月内全球经济回温机会较大,此时宣布局相关投资包含以气候变迁、新资源等主题的基金,可定期定额或分批进场,掌握低档布局良机。
为减排承担多少责任?
碳配额、碳交易、碳关税……这些词足够耳熟,但能详者却不多。
现代研究表明,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在生产制造及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因为工业化制造而大规模排放的碳大多无法被分解或与其他物质化学反应而消失,相反,他们聚集于大气层之中,从工业革命开始积累至今,导致温室效应产生。
如果承认“确定性因素投资法”是可行的,那么消灭二氧化碳或者是解决全球变暖的主题投资就是可行的,因为温室效应的“结果”必须改变:
气候变化导致北极冰层融化,变成颜色较深的海水,从而吸收更多阳光,反过来使冰的融化速度更快、水位上升;因为冻土地带的融化,甲烷――一个强力的温室气体将被释放,更加剧了气候的暖化;气候带改变还造成物种的生存压力以及物种的消失,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物种灭绝。
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280ppm(百分之一)增加到了387ppm,而科学家已经发现,从长远角度来看二氧化碳含量的安全值不能超过350ppm。在种种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把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的一部分。nfor公司亚太区总裁陈源瀚把保护环境、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定位成一个“睿智的、在投资上有着惊人快速回报的长期性业务决策”。
追踪“碳足迹”,控制碳排放,成为目前实现绿色制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碳足迹”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目前造成碳排放的主要是从生产设施中产生的碳排放(包括所有生产资产和设备)和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碳排放的影响。当考虑到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作用时,“碳足迹”就变得非常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如何让全球就“限制碳排放”和“如何为自己排放的碳买单”的具体做法达成共识。
在买单问题上,从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生效开始,联合国给成员国分配了强制性减排指标,发达国家承诺到2012年平均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5%的碳排放,而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结束,但对抗变暖的努力需要继续贯彻并大大加强,因此在2007年底的印尼巴厘岛气候大会上,各国同意启动一个为期两年的谈判计划,旨在到2009年底的丹麦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这个新的气候协议。新的协议在于制衡:如何让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如何建立充足、有效的资金和绿色技术合作机制以帮助排放增长势头迅猛的发展中国家及早探索低碳发展,如何对那些排放量最少却受变暖危害最为严重的贫穷国家应对灾害、减少损失。
经济学家樊纲在近日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提出,美国对于碳关税的征收并不合理。第一,违背了目前国际减排原则。国际上目前的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给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空间。第二,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发达国家本来应该通过国内减排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支持资金的转移负起他们的责任,而不是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成本。第三,多项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出口多,并不是因为其碳成本比较低,而是有其他原因。即使实行了碳关税,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影响却会很大。第四,违背减排的基本精神。美国对进口商品课以碳税,却把收上来的钱用于补贴本国企业,而不是去补贴生产国的企业减排,这是违背减排的基本精神的。
樊纲说,各国对于碳排放所应负的责任,要从历史积累的角度来算,研究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80%左右是发达国家在1950年以前工业化进程当中所排放的。即使从现在的角度看,也应该是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改变美国那样的高消费方式或者是倡导发展中国家也学发达国家那样高消费,碳减排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他还研究和提出了由消费引起的排放的概念,简称“消费排放”。因为生产只是为了创造消费。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现成的计算模型,基本的含义就是承认发展的权利,用人均累积历史排放的数据加上现在各国收入的差别,计算各国的“责能指数”。基本含义是:第一,你应该在全世界减排的任务当中分摊多少责任、任务,要和你历史上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挂钩,谁排的谁负责。第二,公共品的供给,富人应该多为公共品的提供出资、出力。历史上还很少排放的发展中国家有进一步发展的权利,而且发达国家应该让出―部分排放的空间来,让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第三,从责任能力来讲,发达国家由于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也应该为全球气候变化这些公共品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各个国家在全部减排任务当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的百分比,欧洲是34%,美国是37%,中国是1.6%,印度几乎为零。全球共同分摊公共品的供给当中的公平问题,也是历次世界气候大会争议的焦点。如何分配各国责任和义务、各国减排应该是什么样机制的问题,不仅涉及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认知,更加牵涉到各国现阶段的利益:
如何自愿放弃现在自己的经济利益甚至拿出更多资金来解决―个未来共同的问题。
碳交易的价和市
因为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一直都在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减排计划,并力主在新的气候协议中推行“全球减排”,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这不仅使得目前全球的碳交易集中在欧盟,也让碳交易市场的未来平添变数。比如,樊纲提出,如果美国启动碳关税,包括中国在内的出口国就应该在本国实施“碳税”,因为由于“碳”问题而加重企业负担既已成事实,至少应该确保这些税款用于本国的环保和减排事业。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预测显示,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
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到2012年有望占到41%左右,成为全球第一大供应国。
最新的消息显示,中司有意介入该市场。据了解,目前摩根士丹利、美林、高盛等都在扩充旗下的碳交易业务,美国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与富通银行等著名的金融机构也已纷纷增设碳交易基金。显示这一市场的活跃性和可参与度都大大提高。
虽然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已占全球的三分之强,但和欧盟碳市场的交易价格差别明显,从平均价的角度看,国内一吨碳大约在10欧元左右,与金融危机后的最低价相近,如果有专门的基金参与运作、使价格与国际接轨,对国内的碳生产企业而言绝对是一个重大利好。根据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服务提供商曼氏投资(ManInvestments)近日《碳市场最新情况报告》称,碳交易正成为对冲基金最重要的投资新领域。全球对冲基金已经引入新的投资策略,其中包括对排放权的交易、减排项目融资、电力交易、跨商品交易等。2008年11月至2007年4月,全球以碳交易为投资标的基金规模跃增了66%,达到118亿美元。作为欧盟碳交易主要融资场所的伦敦,其跨洲期赁交易中的碳融资合同占到了欧盟通过交易所交割的碳交易量的82%。
除主题基金之外,欧盟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的支持也达到了空前规模,仅英国每年交易的环保产品及其服务项目就达250亿英镑,创造了1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2015年该数字将翻倍。此外,欧盟在碳交易的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成效,除内部排放权交易外,欧盟还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与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建立了市场链接,为全球范围内的碳交易搭建了重要平合。同时,伦敦金融机构在联合国拟定碳排放贸易的核查、报告和会计责任规则制定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遇到的一位传统基金投资人曾质疑“碳交易”的可参与度以及投资前景,我想,三个关键词将解决他的疑惑:
1碳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势在必行。
即便美国试图干预2012年之后的减排方式,但基于环保之上的碳交易不会被改变。
2中国正在成为最大的碳供应国(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大的排放国)
供应商如果不能在定价权和参与度上占据主动,将会面临类似“被美国收取碳关税”这样的尴尬。
碳减排的含义篇6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试验田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地理坐标为124°14'E,43°18'N,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8℃,年降水量平均为577.2mm,海拔158.7m。该地区主要为一年一熟制春玉米种植区。
1.2试验设计选择了4块样地,每块面积2000m2。在控制施肥量和秸秆还田量的双重因子下,设如下处理:①减施化肥且秸秆不还田;②减施化肥且秸秆67%还田;③减施化肥且秸秆100%还田。以常量施化肥且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减施化肥、常规施肥分别为施用玉米复合肥(28-15-12)450、675kg/hm2。5月22日播种、施肥同时进行,6月28日追肥。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该研究采用的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单位作物产量[12]。
1.3测定项目与方法试验以每月2次为测定频率,每次测定项目为含水量和土壤碳排放量,不定期保存土样以进行有机质、NPK等参数的对比测定。有关土壤碳排放量的研究一般采用封闭式静态器室法、土壤类型法、遥感法、模型法、相关关系统计法等[13]。该试验采用封闭式静态气室法(CSC),即采用碱石灰在封闭气室中吸收土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采用40cm×40cm×40cm的密闭玻璃气室,宽度的选择适用于两垄间距(65cm),而高度的选择则保证了气体在土壤内外的循环畅通[14],以使试验结果更贴近实际的土壤呼吸量。测定时间为24h,每个试验组取3组平行试验进行测定。由于降雨量和温度的剧烈变化会对土壤有机碳库造成极大地影响[15],每次试验时应避免阴雨或其他极端天气,以减少实验误差。
2结果与分析
2.1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有研究表明,施肥、轮作以及作物覆盖都能降低CO2排放量,提高土壤固碳效率[16],但其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从图1可以看出,碳排放量整体水平为对照(CK)>处理③>处理②>处理①。处理③、②的碳排放量都大于处理①,而处理③、②之间碳排放量水平相差不大,碳排放量最大的为对照(CK)。由此可以看出,施肥和秸秆还田都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且施肥的效用更加明显。各处理碳排放随着玉米生长期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波动差异微小。波动原因较多,如高降水量会降低土壤呼吸量,而较高的温度则对应较大的土壤呼吸量[17]。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期,根呼吸作用强度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微生物活性造成影响。在10月玉米收割后,各处理碳排放量都降到低谷,均在4g/(m2•d)以下。其原因主要为收割后植物根呼吸降到最低谷,而气温的下降也使得微生物活动变弱[18]。
2.2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含水量是农业生产中衡量农业土壤土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从图2可以看出,各层土壤含水量整体水平为处理③>处理②>对照(CK)>处理①,即秸秆还田和施化肥都使得土壤含水量上升,且秸秆还田的作用更加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含水量都有小幅度的增加。
2.3玉米产量10月中旬玉米收割完毕后,对各处理玉米产量进行了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2010年整个吉林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异常充足,产量比2011年高。2010年对照(CK)玉米产量最高,其次是处理③,比正常施肥种植减产10.09%,比处理①减产7.28%;而2012年对照和处理间差异则更小,减产幅度控制在1.08%~6.02%。可见,当减少化肥施入量,产量会有所下降,但是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肥,对产量起到一定的提升和保护作用。当全量覆盖还田时,这种效果更佳。
2.4含水量与碳排放量的线性关系通常意义下,在排除含水量最高和最低的极端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碳排放应该是正反馈。因此,用含水量和碳排放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两者的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土壤碳排放量和含水量大体上呈现线性关系。这一结果是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大体趋于一致的。CO2的排放量是土壤呼吸的重要指标,与各层土壤含水量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有正反馈的作用。为了真正理清土壤湿度对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必须进行调控土壤水分的单因子试验,即对其他环境因子如土壤温度、pH、生物条件等进行必要的调控。因此,在野外试验条件下,以上的数据比较结果是不能作为两者关系的重要相关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