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例(3篇)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目前该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是本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校该课程组教师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组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本校该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所涉及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方案等内容,以便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关键技术在食品企业中具有广泛应用,有必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改革。
1、职业能力目标包括:①能进行试验设计,优化某产品工艺条件及配方;②能起草某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③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基本要求;④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本要求;⑤能针对某食品生产过程案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HACCP计划初稿;⑥能针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内审案例,能判断合格项或不合格项。
2、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①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和食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食品安全的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②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③掌握常用质量控制工具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在食品案例中的运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能从管理角度做出正确判断。
3、本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素质以及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②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方案
当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实施的特色,它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本课程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1、以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依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确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为核心,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十个能力训练项目,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表1课程教学单元与能力训练项目
教学单元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
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分析训练
食品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果汁饮料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QC七工具应用
食品加工过程QC七工具案例应用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起草果汁饮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
提出改造学校食品加工实训室方案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查找食品工厂常见卫生问题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起草果汁饮料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
依据ISO9001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
依据ISO22000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篇2
跬步至千里
对于2012年汤森路透StarMine全球卖方分析师评选的结果,陈钢和他的研究团队表示“相当有压力”,也“非常振奋”。陈钢告诉记者,其实近几年的评选,内地研究机构和卖方分析师已经渐渐崭露头角。此次评选,国金证券研究所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银行行业分析师和医药行业分析师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行业选股预测”项目中均有斩获。
追溯过往,令记者吃惊的是,在券商研究所摸爬滚打多年的陈钢居然曾经供职于中石油,对于为何要转型至证券业,陈钢说,“其实很简单,我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投资类的书籍,那时候很崇拜巴菲特,也很推崇华尔街的牛人,对于资本市场起伏跌宕非常感兴趣。”
在券商研究所,有相当一批资深分析师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时间跨度都在10年左右。往往是这样的分析师在专业性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陈钢在中石油工作之后,选择了食品饮料行业的研究。
“入行时公司里石油化工行业已经有了一位资深的分析师,食品饮料行业正好空缺。我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把这一行业研究当作敲门砖,谁知进去了,就没出来过。”与陈钢聊天,会发现在他的从业经历里充满了未知数。从国企到民营,从管理到技术,从务虚到务实,而令人更想不到的是,陈钢的大学本科专业居然是机械。
“我并不认为这些经历有哪一块是被浪费的,很多事情看似没有联系,其实都融会贯通。在企业里就职之后,我了解到国企的运作流程和办事风格,这在我今后的上市公司调研中是非常有用的。大学里机械专业的学习,让我的逻辑思维更加缜密,加之后来硕士所学的工商管理学,两者搭配,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当最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的时候,用陈钢的话说,那是前所未有的踏实。
入行易深究难
陈钢表示,所谓选股预测,其本质就是通过对本行业的了解,结合当前的宏观时政以及公司调研情况,得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结论,帮助投资者赚钱。
陈钢刚入行时,也曾想过转入机械或者石油化工行业,也算是回归本行。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刚研究食品饮料行业的第一年,便获得了“中国天眼分析师”2005年度十佳明星分析师殊荣。彼时他还在上海证券,在行业研究的路途上也刚刚起步,“这次获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让我在食品饮料行业研究的路上走得更远。”
在陈钢看来,食品饮料行业研究贴近国计民生,关乎消费内需,虽然入门壁垒低,专业性不如机械等行业强,但是如果想深入研究却非常困难,作为行业研究员必须要静下心来,慢慢积累,厚积薄发。
谈及食品饮料行业的未来走势,陈钢认为,2012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增速利润虽然还是一个往下走的趋势,但就整个市场来看,行业的比较优势明显,与其他行业相比,情况要好很多。目前看,行业短期机会比较小,也面临春节旺季不旺、库存压力大等挑战,但是这仅仅是短时间的波动,而不是质上的改变。就中长期看,食品饮料行业仍然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展望2013年,陈钢认为,白酒品种的选择更加困难,能够熬过这轮景气下限的公司,未来将会更进一步提升地位。可以说,未来白酒将进入加速排位争夺的时代。鉴于行业进入挤压式竞争格局,建议大家从行业竞争地位的角度去挑选优势公司。白酒的普涨脚步将慢慢暂停,步入从下而上的选股时代。
在食品板块方面,陈钢继续一篮子配置建议。他说,尤其是在经过2012年经济下行考验后,优质龙头企业会更受益经济好转和未来消费者信心的提升。不同于白酒板块在目前时点的扑朔迷离,食品板块收入的稳定增长在2013年会继续得到验证,尤其是在2012年经济下滑期间收入成长能力得到验证的公司。
“市场的状况我们是无法左右的,我们只能尽能力去探究它的规律,在市场沉寂的时候一点一滴积累,这正是学习的好时机。”陈钢如是说。
生活在于经历
说起行业研究工作,陈钢表示,很多时候单靠一己之力得不到更好提升。后来,研究所和陈钢通过一系列论证和思考,决定成立一个研究小组,把所研究的上市公司也进行了细分。2009年,白酒板块分析师肖加入研究小组;2010年,大众食品板块赵晓媛加入研究小组。陈钢介绍说,虽然食品饮料小组成员不多,但是做得都是1+1>2的事情。
与陈钢聊天,你会发现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会强调两个字——经历。生活需要多一些经历,人生的意义也在于经历,没有经历的人生活平淡,内心平淡,犹如一杯白开水。所以,徒步成为陈钢最大的爱好。“你可以体验很多种经历,可能就是一天或者半天的功夫,你在路上都会有不同的体验,看到不同的风景。”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谓的“山中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意思吧。徒步,一天之内感受春夏秋冬,感受多味人生。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工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研究概况
广义上,经济危机一般被定义为:当国民经济在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的作用下,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严重失衡,使生产和再生产发生困难、无法进行,经济运行处于混乱和衰退甚至萧条状态。危机的发生在现代社会已成常见现象,并呈周期波动,对社会危害越来越大。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再一次陷入对危机的深入思考。对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学家进行了探讨。虽有许多解释经济危机的机理,但在许多问题上仍不能较好回答一系列问题。
新兴古典经济学代表杨小凯深思斯密的分工理论后,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对宏微观间的区别发表了独到见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由于把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分割开,导致微观与宏观的不能完全融合,而经济学本应一体的,即应存在一种理论可以解释微观与宏观。他以分工与交易费用为基础对经济社会予以解释,当然也对危机有所阐述。本文的分析以杨小凯的景气循环成因论为基础,对他的理论进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经济危机的发生,并试图解决危机的发生与传递间的密切联系。
景气循环成因论
杨小凯对景气循环成因论的分析建立在两人两部门世界中:两个参与者,两个生产部门,非耐用消费品食物y和耐用消费品拖拉机x。假定在任何时刻一个人只能驾驶一辆拖拉机去生产食品,每辆拖拉机只能使用2年。
参与者在t年的食品消费量由自给量yt和购买量ytd构成,食品的交易效率系数为k,其在t年的食品消费量为yt+kytd,假定一个人的决策能预期到两年,且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则消费者的食品消费效用函数为:
U=βln(y1+kyd1βγln(y2+kyd2(1)
β是消费者偏好参数,β∈(0,1),简化模型起见,取β=1;γ是消费者主观贴现因子,γ∈(0,1)。
食品的产出水平由自给量yt和出售量yts构成,并取决于拖拉机投入量、当前劳动投入量以及依赖于食品生产总量劳动的食品生产经验。假定转业之前的劳动经验对于当前的产出水平无影响,第t年转业时,进入费用在第t年发生。食品的生产函数如下:
Lyt∑tt=p,ρ是某人进入产品y生产的最近时间,初始条件为
若某人在第t年进入y部门,cyt=c;若某人进入y部门之后一直留在该部门,cyt=0。
Xt是用于食物生产的拖拉机有效投入水平,xt为第t年的拖拉机自给量,xtd为第t年的拖拉机购买量,且拖拉机不可分,所以两者为整数。拖拉机是两年的耐用品,所以第2年的食品产出水平和第一、第二年的拖拉机投入水平有关。由于一个人只能使用一辆拖拉机,所以多余拖拉机和食品产出水平无关系。Lyt是一个人在第t年生产食品的人力资本水平,如果不发生转业,则等于一个人在食品生产积累的劳动,如果在第t年或是t-1年转业,则等于当前的劳动投入水平。进入费用系数c为一个给定的常数。
类似地,拖拉机的产出水平也是由自给量和出售量构成。则拖拉机的生产函数为:
若某人在第t年进入x部门,cxt=c;若某人进入x部门之后一直留在该部门,cxt=0。
假设每个消费―生产者模型有2个单位劳动。因而,第t年的劳动投入水平为:
根据模型,我们可得以下结论:对于产品x和产品y,专门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转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了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社会中的个人应该分成食品和拖拉机的专业生产者;专业化分工会使拖拉机生产者在第2年失业,为避免失业,拖拉机生产者在第2年转向粮食生产,这将产生转业费用,妨碍专业化;当耐用中间产品不可分时,可以通过增加转业费用避免失业;如决策的时期大于2年,这种专业化和失业间的选择更重要。如k足够低,交易费用就大于专业化收益,自给自足经济优于专业化分工;如k足够大,专业化分工是均衡状态,并产生景气循环。
本文认为杨的模型中存在问题:两人两部门世界中不存在危机,最多只是“闲暇”,因为福利没有减少;产品折旧期较长时,杨的分析不能更好地解释将出现的现象,因为他的分析以两年为基础;在解释货币作用及出现原因时忽略了货币此时已成为一新部门;不能很好解释危机与传递间的关系。
分工成因论
本文认为,危机的发生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分工带来的信息回馈不畅,由此引起资源不合理分配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这种现象在复杂分工社会中更易出现。危机的传递是由于双方某一部分信息系统承受力相似时的必然结果。
两人两部门世界
以杨的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若折旧期大于一年,第一年,可用资源分配平衡,两部门生产有效率进行,第二年,粮食生产者效率改进,拖拉机生产者则正如杨认为的失业状态。但这并非意味着会出现经济循环,因拖拉机生产者可利用先前储蓄。实际情况是第二年可利用资源分配上仍参照第一年进行,但与第一年相同的资源配置不能满足效率改进后的真实需要,故当时的经济运行并非完全效率,相反资源调整的波动出现。第三年,因拖拉机折旧期为两年,其生产者会在第三年开始生产,可利用资源却参照第二年分配,这样第三年出现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得不进行资源重新调配,进而以后的年份中不断进行资源调整,这样一方面影响效率,一方面经济不断波动。当然,长期的同样波动会出现理性预期,使资源在下一年自动平衡调配。但要注意,分工的好处是效率改进,因此,随着双方效率的改进,拖拉机的生产期及资源使用将不固定,这意味着资源始终处于调整。有趣的是,货币的出现可解决这问题,人们可用货币快速调解资源不平衡,但应注意,这时货币本身已成为“第三个”部门。这部门也是一种“资源”,却无替代品替代它调解资源的能力,因此,货币的出现虽可调解资源分配,一旦货币这部门出现问题,资源调解将更混乱,严重的会导致货币信用崩溃,最终回归物物交换。
当t=3,4时,两种情况较类似,这与杨的观点相同,又是业绩循环,资源也经历短暂的两年调整在第三、四年稳定,但拖拉机生产者在第三或第四年失业。
当t>4时,因拖拉机生产者本身有理性预期,粮食生产者效率不断改进,即使存在拖拉机生产者可以第一年价格衡量今后数年的消费用量并以此换得足够的货币或储蓄,但粮食生产者效率的改进也使拖拉机生产者的储蓄不能满足长达数年的要求,因为时间带来最大的交易风险也就带来了低交易效率。因此,拖拉机生产者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后转业,当进入拖拉机折旧期最后一年,拖拉机生产者要衡量几年中自己粮食生产上的效率改进与生产拖拉机可得收益,进行取舍。如果是这样,据杨的观点,经济将进入稳定期,无波动与失业,分工也失去意义。若从资源分配角度看,经济仍存在波动。当拖拉机生产者转业生产粮食,可用资源需重新分配,由于短期内同一商品的可用资源有限,因此,拖拉机生产者的被迫转业导致资源分配更不平衡,两方都对生产粮食的可变资料需求增加。这种需求的不正常加剧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处于不稳定波动中,但资源仍在波动中趋向平衡。
两部门多人世界
两部门多人世界的情况与二人世界的情况有所不同,二人世界的生产总体来说福利不减,虽会出现失业及波动现象。
多人两部门经济中,人们从自给自足转向两部门分工,当然,参与分工的人数不一定恰好在两部门相等。最初分工以谁在某种生产上占优,从而全民进入两部门分工。随着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效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与产量都有所上升,在两人世界,这种情况会出现整体福利上升(出现闲暇)。但这种情况在多人世界就大不相同。由于消费能力有限,产量急增,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因此社会进入产品过剩状态,两人世界中的“闲暇”在此就变成生产效率相对低的生产者“非自愿”失业。若转业成本极高,他们无法回到自给自足状态,名副其实地失业。若转业费用不太高,则他们可转向自给自足状态,暂时平衡。但问题非那么简单,由于资源过度集中于分工生产,因此现在的自给自足并非完全自给自足,而是资源相对不足的半自足。其中部分人由于对资源利用失误而处于游离于自给自足与无事可做的状态,形成“自愿失业”。“萧条”过后,因先前失业过多,供给渐显不足,故部分人开始参与分工,并且参与分工者会参照上回“失败”重新分配资源,与上回分工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可能不选择自己占优的技能,而可能进入自己不占优但上次产品相对稀缺的部门,形成更合理的资源安排,再一次进入“繁荣”期。这孕育了下一次“萧条”,但参与分工者中未被淘汰者会促进效率进一步提升。
多人多部门
由于多人多部门的情况相当复杂,这里就以下几个问题作简要分析:
新技术的产生与分工密不可分。正因为分工的深入,某些领域出现“专家”,专家的开拓性创新实现,“新技术”就出现了。当新技术适用范围较小,则因生产率提高,一方面对于新技术的产品化的资源开始被过度使用,但这一产业会成为新兴经济增长力;另一方面,原有生产资源因技术的出现而有富余,富余部分对经济产生副作用,部分人员因此失业。因社会普遍采用新技术,短期内资源大量集中于新技术的生产,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新技术与大部分行业竞争资源,原有生产体系不适应资源分配短缺状况,出现原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强制性再生产适应了新资源分配。但这种强制性变革引发的经济高速增长只是一种经济泡沫。由于各部门采用新技术生产,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相对下降,资源“富余”不会自动消失而是累加,一旦累加超过革命收益,泡沫也随之破灭,经济陷入衰退,失业大量发生。
施蒂格利茨考察企业的分工后认为,分工不仅仅存在企业内部,企业间也有分工,企业间有类似分工的企业集合就成了“部门”。如杨小凯所言,随着分工的演进,生产链越来越复杂,部门也越来越多。部门越多,部门间的联系却越松散,甚至有些部门间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联系,部门间如需联系,要经过很长的信息链。
由于分工的演进,部门间联系越来越松散,但并非所有部门都如此。随着部门功能的强化,虽说资产专用性日显增强,但有些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未减。相反,由于这类部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且是他部门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源,由于其“必须”性,集中于此的资源就有相对优势,一旦这类部门有问题,等于天平一端失去物质,平衡根本无从可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