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范例(3篇)

时间: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范文

“多媒体”,把语文多媒体教学搞成了多媒体“展示”。

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审美教育,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也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但是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有其不足:课件内容华而不实,助长了教师和学生的惰性,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教师大量时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硬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二、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

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多媒体的恰当选择,是获得媒体应用积极效应的重要前提条件。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方式。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

三、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且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什么地方都用,要注意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注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如果课件统治课堂,教师就不能因材施教,师生就难以进行情感交流。计算机再怎样更新,它总需要人的操作和管理,课件需要教师制作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去引导。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严重妨碍了师生情感的互动。教学手段变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是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花费时间量大,容易使教师放松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这是概念上的错误。课件具有可编辑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求进行选用或编辑制作,达到符合教学的需要,以使课件成为教师所设计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的种种功能设置,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教师不能为了使画面漂亮、文字富于变化而反复运行演示,花费大量时间,否则会对于课件设计付出太多,却无力去钻研教材教法。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范文篇2

一、充分认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越性

比起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有利于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不同,一堂课里面有音乐、有图片、有影像、有看的、有听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兴趣。例如在讲授的《沁园春•长沙》时,我在课件上一一展示“层林尽染”的枫林、“漫江碧透”的江水,再逐一勾画出竞发的船只,翱翔的雄鹰,嬉戏的游鱼……再播放配乐诗朗诵。这样,学生就更直观真切的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秋色的美好,不禁兴趣大增,教学自然也就能顺利进行。

其次,有助于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语文课向来以其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见长,引入多媒体教学后,这一优势更加突出,如在教戏曲时,考虑到学生对戏曲知识比较欠缺,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课件,将有关知识在荧屏上一一归纳播展;教文学作品时,我也常通过课件将作者的照片、生平资料,代表作等一一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在很短的时候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进了课文的理解,效果显著。

最后,有利于增加变化突出重点

多媒体可以通过色彩变化等方式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更快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可以标好所讲内容的轻重点。讲课时放到屏幕上,学生一目了然,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了。

二、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并非“万能”,它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有自身的弱点:

第一,易缺乏情感交流

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一大区别就是非常强调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多媒体教学中不乏精彩的画面,但课堂中更应该有教师精彩优美的语言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的甘泉。如果课堂从头到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那么教师俨然是一个“放映员”,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易加重教师负担

一个精心制作的课件至少要花几天时间,这样一来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行,这就无疑会加重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师去深入探讨课文,挤占老师们摸索教学规律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易限制学生发挥

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的,而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老师不能也无法设计的,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完整的使用课件,必须连学生的活动和思维方式都要预先揣摩,整堂课亦步亦趋地跟着课件走,教师手脚被束缚,学生思维也被框定。

三、努力探求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但我们在运用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应努力使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实现科学的“整合”。

1.以尊重语文课教学规律为前提,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可用多媒体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上《再别康桥》公开课,在这节课中教者只用了简单朴素的多媒体画面来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表现的画面意境等,其余大部分时间基本采用的都是提问启发、组织讨论、朗读训练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我认为这是一堂上得很成功的“语文味”浓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它尊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兼取了传统语文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者的优点,达到了既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

2.以满足语文课教学需要为目的,灵活使用多媒体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形象性、综合性、人文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课上的现代化教学工具的选用不应该是固定、刻板、单一的模式。我们要深入分析各种类型课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特点,灵活地使用多媒体。例如在小说《药》的教学中,我借助了VCD,把《药》的电影作为教学参考材料,选择重点片段在课堂上放映,帮助学生理解;在《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写景散文的教学中把名胜风光的VCD或图片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其形象性;在《神奇的极光》和《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借助有关科技录像,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缩短盲目想象的时间……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范文

1利用多媒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有利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效果。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注意到教学情境设置的重要性。以往的课堂上,我们一般常用美丽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引导其进入理想的学习情境。如果我们能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因为多媒体能将出色的声像效果展示给学生,容易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在《我的母亲》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对母亲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我们身边母亲的形象,当学生普遍认为母亲伟大时,一首韩红的《天亮了》悄然在教室响起,抒情性极强的音乐加上感人的歌词让不少学生热泪盈眶,令同学们心中油然升起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同时设置感恩教育情境的目的也达到了。

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并促进心智的和谐发展。

2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和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把学生带进文中所处的时代,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融入作品中,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因此,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口技》的教学,同学们初次接触这种技艺,了解甚少,对其充满好奇,如何将这口技的艺术让学生领会其奥妙所在呢?我结合课文播放了已故相声演员洛桑的《洛桑学艺》,让同学们欣赏精彩的口技表演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其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中学的古诗文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寓意深邃。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所以我在古诗的教学中收集和制作了大量与古诗意境匹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仿佛徜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闲游,或曲径通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配以优美的图片,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就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3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笔者对此亦情有独钟,作过一些探索。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学生陶醉于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配以多彩的中秋月夜图,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有的学生已被那优美动听的乐曲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学生沉浸在音乐与作品交织构成的意境中,思绪纷飞,情感产生共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激发朗读情感,以读促教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课文朗读,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方面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通过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使之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班得瑞的《月光》,一边欣赏着月色和荷塘的优美景色,体会着朱自清淡淡的忧愁及淡淡的喜悦之情,在朗诵者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逐渐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试配乐后,朗诵的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其他的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