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范例(3篇)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篇1
关键词战略环评;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363(2017)11-0033-02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个报告中,对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明确,即要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总量、防治水质污染以及防治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1]。而减轻环境污染的一种方法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其发展趋势就是战略环评,其主要从宏观和实际方面落实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其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具体研究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1战略环评的基本论述
1.1战略环评的定义
战略环评就是集中反映“从控制源头到过程”的战略思想,主要是规范和综合的评加政策、计划以及其代替方案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公共责任的决策中对这个评价的结果进行应用,其主要是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从政策和协调方面对其进行规划。由此可知,高层次性是战略环评的主要特点,而且单个项目环评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
1.2战略环评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单纯的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这一观念到导致20世纪80年代全面爆发了环境危机,这场危机对经济的增长、政治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公平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也使西方国家由“源头防治”的环保思想代替了传统的“末端治理”和“控制生产过程”的环保思想,转变思想这一过程就是升华发展观和产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从而提出了环境问题解决的整体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战略环评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充分的意识到,同时将战略环评的重大政策和法规明确展现在相关的文件中[2]。另外,我在各类发展规划中明确战略环评的就是在2003年9月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也是第一次在综合决策中用法律的形式明确环境保护,而且在执行规划和整个建设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落实环评影响评价,所以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战略环评的实施。
2战略环评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战略环评实施的可行性
1)研究战略环评的理论与方法。“战略环境评价系统”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环保局开发出来的,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部分就是计算机的运行模型和数据库,对人类活动影响和依赖自然环境的过程进行说明,同时对经济活动、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预测以及整个预测部门分布的空间信息等在经济、人口和能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描述,这是开发这个系统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对战略环评的重要性意识到,从而对国外关于战略环评的实施经验和方法进行借鉴,因此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较晚的起步时间[3]。从1995年以后,我国对战略环评理论、方法和制度建设的研究过程中是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的,同时对实证战略环评进行了尝试。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研究环境影响有效性的提高以及战略环评的开发,从而为实践战略环评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中国实施战略环评的制度体系表如表1所示。
2.2战略环评实施的必要性
1)将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有效提高的客观性要求就是战略环评。当前我国管理环境的一项基本制度就是战略环评制度,其在环境污染的控制和减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当前环评局对多个项目建设影响的区域范围环境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而且这些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远远高于规划开发区域资源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4]。处在决策链最末端的就是建设项目,因此,只能同意或者否决项目环评中的具体项目,其对政策或规划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指导性的作用,环境的保护就无法从根源上进行,这对建设活动中宏观和间接影响问题并不能解决,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战略环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其能够对建设项目中的所有项目进行决策。
2)科学生态补偿的重要基础就是战略环评。战略环评能客观的评价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性,生态的补偿一般是跨区域和流域的,因此,其包括分配主客体的问题,从而在利益格局的变化中使新的生态问题产生。但是战略环评可以分析生态补偿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客观的评价利益格局的变化,从而可以评价生态补偿的本身。生态补偿政策的关键因素就是生态补偿的标准和原则,所以生态补偿政策达到目的的主要因素就是评价省生态补偿的标准和原则。
3战略环评工作开展的措施
3.1战略环评的开展要以环境容量为前提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生态学的规律之一就是环境容量,主要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最大负荷量的容纳污染物的单元范围。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一前提符合环境容量的要求。当前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使环境容量适应社会的发展,将污染物的总量从源头上进行控制。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源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在对相应的政策和规划进行制定的同时,一定要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相适应,而且对环境容量的问题要重视起来。
3.2战略环评的切入点就是环评的规划
从理论上来说,首先,实施战略环评政策,其次,规划区域与行业环评,最后,实施建设项目的环评。在政策法规之后实行规划环评,科学评价资源环境容量是实施整个项目之前进行的工作。但是我国环评法中只对规划环评进行了规定,因此战略环评的全面切入点只能是规划环评,所以战略环评的推进就是规划环评的推进。
3.3对公众参与战略环评的机制进行建立
组成战略环评过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公众参与,其能够将战略环评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提高,从而对决策的完善以及科学化的决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公众参与战略环评可行方法和程序的探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推动我国全面战略环评工作的开展。
4结论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对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基本国策之一就是资源的节约,同时要对循环经济进行发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可以使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得以建成,进而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环保工作中的环评工作要加强,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潘岳.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1(6):11-14.
[2]田阳光,聂英姿.加强战略环评,促进可持续发展[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2006:3.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战略成本管理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要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导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当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一、可持续发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关系
1.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为目的的管理行为,其成功的标志是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某种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略成本管理的效应源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2.战略成本管理是拓展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规律来看,一般有两个基本的形成途径: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从内部开发来说,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者的成本,企业就具有成本优势。当企业向买方提供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以使其成本优势不会因为其售价低于竞争者的价格而被抵消,企业的成本优势就会带来超额收益。成本优势的战略性价值取决于其持久性。如果企业的成本优势的来源对于竞争者来说是难以复制或模仿的,企业就能获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二、可持续发展观下,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wwW.133229.CoM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
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的。而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可持续发展观下,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1.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从战术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即成本管理的重点由单纯地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转为从长远持续地在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降低成本,谋取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
2.战略成本管理关注外部环境,引进价值链管理方式。战略成本管理将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企业的成本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加以分析,既要研究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又要明确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到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产品价值流向。
3.战略成本管理是科技驱动型的成本管理,采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战略成本管理从战略上予以考虑,通过对各种战略成本动因的分析,不仅要通过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而且要通过技术工作管理成本,成本管理的范围向着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战略成本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全面、综合、灵活地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是以科技驱动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
四、可持续发展观下,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
1.分析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环境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考察、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竞争地位,以决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固守或是撤出某一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活动。
2.进行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就是通过战略环境的分析,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策略。为了实现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及目标要求,分别从行业、市场、战略这三个维度来确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制定相应的基本战略、策略及实施计划。
3.战略的实施与控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实施过程产生偏差,因此须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战略控制系统应由企业层次、业务单元层次、作业层次组成一体化的控制系统,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控制。
4.战略业绩的计量与评价。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计量与评价通常包括业绩指标的设置、考核、评价、控制、反馈、调整、激励等。传统的业绩指标主要是面向作业的,缺少与战略方向和目标的相关性,有些被企业鼓励的行为可能与企业的战略并不一致。因此,必须将战略思想贯穿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个业绩评价,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以增加企业的战略成本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方法和战略思想上的统一使它们能够充分融合在一起,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企业的规模与控制力施加有效影响,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的需求,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这些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要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类过度需求的限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不能过度,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承受力,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不可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人类的发展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无限制的开发,发展就不能持续。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在眉睫。当前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域的局部问题,而是世界性问题,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展,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到头来是要吃苦头的。等到治理环境的时候,花费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要吸取教训,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步前进,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思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尽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自然资源。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儿少一点儿,因此,在发展当前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可忽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做到多利用,少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主要功能。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开发的对象,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第一,为我们提供各种自然资源,为我们进行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提供保障,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当环境的供给能力达不到人类开发的速度时,人类的发展就很难持续。第二,容纳、降解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都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自身的能力降解了这些废弃物,但当废弃物排放量过大时,就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的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面临当前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环境改变的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本身改变引起的,没有人为参与或者很少有人为参与。这类环境问题对人类是有一定的危害的,比如:地震、滑坡、台风、洪涝灾害等恶劣的自然现象。这些环境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产生的,破坏力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需要做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2.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也可以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活动引起周围环境的恶化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过度砍伐树木导致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导致草原生态退化,甚至恶化为荒漠;过度捕杀动物,导致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造成地下漏斗的形成;过度开发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次生环境问题还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因为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将有害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系统结构发生了恶化,造成了环境污染。当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如今污染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身的活动,最近几年雾霾的频发,高发,水污染事件的不断曝光,都威胁着我们自身的健康。长此下去,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四、运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受到不断关注的原因在于,环境不仅影响了当代人,还影响到后代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必要。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还要保证环境的优化,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形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清洁生产,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无论是可再生或者是不可再生资源,都要做到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在我们享用自然馈赠的资源时,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是不能破坏的。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超过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综合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步入了世界大国行列,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科技的进步,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就是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长远来看,社会的进步不是某一个时期完成的,是千百年人类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结语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行为是人类的权利。但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义务,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就是人们的义务。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是环境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不可否认,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破坏度大,治理工作还需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应该做的是补偿环境,帮助其更快恢复原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做到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康军刚单位:行唐县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丁少洪.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评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9,6
[2]吴明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发展研究,2004,9
[3]田婧,唐继平,王峰.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J].金卡工程,2010,14
[4]赵勇.中国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吉林地质,2002,21
[5]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03,1
[6]王彦彭.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