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范例(3篇)

时间: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教学方法;研究

在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形式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成分,与当前流行中的一些舞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也具有一些相同之处。在古典舞教学中具有较多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和领会古典舞中的美学思想以及特性等,进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不能把握古典舞中的真正内涵,最终不利于古典舞中的传播发展。本文将针对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古典舞概述

对于古典舞是以传统民间舞蹈为基础,由一些舞蹈学家进行整理以及创造等,经过长期实践最终流传下来具有特色风格的一种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良好发展。在中国古典舞中凝聚了民族艺术中的精髓,同时也包含了传统舞蹈中的魅力,在整体上已经演变成一个独特的艺术语言。伴随着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出现,展示出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尊重,对于古典舞来说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特魅力。

二、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具有良好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将舞姿与技术相结合,同时还应将节奏以及舞蹈动作结合开来,进而能够表现出表演者内在修养。对于基训来说是古典舞中的一种训练方法,而身韵是规范舞蹈动作的一种标准。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掌握相关的节奏韵律,就能找到中国古典舞蹈中蕴含的节奏韵律,同时还能找到古典舞创作中的灵感。因此对于身韵训练来说不仅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独特风格,还能表现在创作舞蹈动作语言方面。在实际古典舞身韵运用中和其它的舞蹈艺术具有较多的相同之处,身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所以在实际训练只能够控制还身韵的时代性是成功时的关键之处。因此在当前古典舞教学中运用身韵应该突出展现人们的精神面貌,进而能够让身韵和人们精神面貌达到统一。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发挥的审美意义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是较为重要的审美特质,在整体上应该把握韵律以及节奏等,还应体会到在舞蹈中表现在内涵以及情感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在舞蹈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思想以及情感,进而才能更好的将古典舞中的美展现出来。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与传统舞蹈中的相关步法统一结合起来,进而能够更加生动的演绎出来,不仅能够表现出神韵美,而且还能利用舞蹈表现出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对于古典舞来说是传统戏曲以及杂技和武术等相关艺术形式结合开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大体上并没有局限于某种艺术形式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标志,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展现出的古典舞中的独特魅力。在古典舞中的神韵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及总结一些艺术经验最终衍生出来的,在当前已经成为古典舞学习者学习中的主要内容。在古典舞中身韵是重要的灵魂,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以及时代性等相关的特征,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古典舞身韵在课堂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学生对身韵的理解,同时能够在古典舞中展现出来,进而增强自身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古典舞身韵教学方法研究

(一)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在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该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在整体上明确古典舞教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展开教学。在古典舞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着规范性等相关要求,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应紧紧围绕古典舞身韵中的审美特征,进而积极开展教学工作。

(二)注重“形神兼备”

在古典舞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应掌握好相关的基本技法,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韵。对于古典舞来说应该具有优美的舞姿以及高超的技巧,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身韵自身的审美特征表现出来并真正的融入在舞蹈动作中来。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形神兼备”发挥的重要性,老师对学生加强训练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不紊的加强学生的训练,在基础环节上入手,进而加强学生对身韵的理解,在实际表演中能够展现出来。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积极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在教学中的互动,进而能够很好的理解在古典舞身韵中的审美特征,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学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形神兼备古典舞动作形态中,将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古典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悟,掌握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在实践中展现出来,对古典舞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艺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J].音乐生活,2016,02:78-80.

[2]卜晓蕊.浅析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J].音乐时空,2014,01:53-54.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篇2

随着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文化多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正在逐步侵蚀着民族文化的生存以及延续。因此,在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加入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能够很好地去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很好地将民族文化进行更好的延续和发展。所谓的“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并不是纯粹的将传统文化当中的设计元素进行简单的整合、归纳甚至于抄袭到设计当中,也不是将复古明清、照搬古典的进行设计,而是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理解之后,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新中式室内设计当中,并与民族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比较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能够通过动态的解读与现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继而为以后提高人们的民族精神文化起到极为关键的积极作用。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人们主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国家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赋予世界意义,民族文化也意味着,在任何国家都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当中的精神内涵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上的一种文化需求,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仍位于有设计行业的主流地位,其重要的特点是讲究设计的功能性特征以及实用性的特点,而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而言,其表现手法通常是将中式的建筑结构进行重新的设计和组合,同时传承传统元素中的设计风格及其精神内容。随着人们对于民族认同感的提高,许多国人逐步开始重新定义隐藏在文化当中的文化价值,根据本地区的文化特征与世界的文化相结合,将中国人在以前文化建筑中的传统民居文化特点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方面的设计问题逐步成了现今中国设计界最为热门的探讨话题“。新中式”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很好地融入设计之中,分别表现出儒、禅、道三种不同的思想意境特征。在我国,促进和谐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素“,和”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和谐是表现一个社会和自然所生存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状态。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讲究纲常以及对称的特点,常通常是运用阴阳平衡的理论依据来对室内的生态进行调和,在装饰材料上则选用“金、木、火、水、土”这几种元素来体现禅宗式的宁静和理性的生活状态,同时充分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以及所追去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特征。

2现代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和需求

现代设计集中体现在通过艺术和设计去不断地改善和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同时也开始逐步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因此,为了提高艺术品位和设计的审美内涵,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发展。审美意识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由基本的认识和看法促使美感的形成。通过一定的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因此,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特征以及其他审美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受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影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审美理念的差异随着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都有所区别。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潮流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影响同样具有有非常大的变化,对于民族文化上也同样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缺乏。

(1)缺乏对于优秀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以及认同感。

(2)对于西方文化的过渡崇拜和盲目追求,从而互留本土文化特征。

(3)对于比较朴质的本真的文化的一种冷落,对于异己文化的过度追求。

(4)缺乏对先进文化的了解和对落后文化的判断。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应该去发展和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期的新中式风格,我们应该更好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能为以后更好地提高民族文化知识,普及对后代的教育文化都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3古典造型艺术的继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中式风格在家具室内设计语言上充满理性特点而不失简洁的效果,线条干练而方直、整体的造型显得尤为的大方,同简约风格的现代家具的轮廓有共同的特征。同时,新中式的家具同时也吸收了明式家具中的特点,并且摒弃了古典家具中比较繁缛的装饰特点。古典西欧流行在17世纪,法国是古典文学的主流。因为它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相结合,被称为“经典”的例子。在法国,从早年的17世纪到1660年左右,已经到古典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文学语言去完成相关设计和建立各种文学流派,一直在欧洲流行了200年,可以说,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意义上说,有古典文学的时期。英国在17世纪后期形成的古典风格,但它不是直到18世纪初的发展;俄罗斯是第一个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一旦成为文学的主导倾向在那个时候。同样在中国的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中也继承了这一点,将古典主义中注重“理性”至上的精神,要求逼真但又不能纯粹模仿等精神融合在新中式的室内设计之中。并运用新型的材料,各种型号的玻璃、树脂以及金属等材料并结合一些环保的材料和各种高强度的胶合以及具有优美纹理的迷彩等新型材料。

4结论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语言符号学

Abstract:Inthispaper,thetheoryofsemioticstoexploretheChineseclassicalgardensin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threetheoriesundertheinfluenceoftheculturalbackgroundofthegardenfeaturesdemonstratedsemioticsignificance.FromthedesignpointofviewofsemioticsSuzhouMuseumofChinesetraditionalgardeningpracticesreferenceandredesign.

Keywords:ChineseClassicalGardensDesignLanguageSemiotics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在进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符号探究中,以符号学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主要特征。通过探究发现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的符号所产生的因素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地域差异、人文因素等。

一、符号学内涵

1、符号学的内涵:一个符号具有两层意义,第一层为符号的本身代表。第二层是特定文化符号在自身的文化范畴内的具体认知意义,也就是基于本文化的象征含义。

2、符号学家皮尔士被誉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从1867年论文《论新范畴》开始,皮尔士把他的经历倾注在他的符号三元论上。与索绪尔认为符号是自足的两面体不同,皮尔士认为符号由三重关系构成,即代表项、对象、解释项。代表项指符号本身;对象是符号或代表项所表示的客体;解释项通常指符号使用者面对某一符号时在头脑中出现的符号。解释项就像另外一个符号,或者“大脑中的符号”,因此解释项在符号三角中起关键作用。作为解释项它还承担另外一个符号(代表项)的职能。这样它又和另外一个对象产生关系,依次产生新的解释项,然后又转化为新的符号(代表项),又和新的对象产生关系,产生另外一个解释项,如此循环不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解释项能产生更多符号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一个符号通过引发一连串的联想最终会产生与最初大相径庭的符号。在符号学中这种潜能被称之为无止境符号意指活动。因此文化背景对理解特定符号的隐喻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背景就好比一个储存了所有可以用来理解符号含义的衣柜,人们从中提取,理解特定符号的真实寓意。

二、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产生因素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到农业经济、极权政治、意识形态(包含儒家、道家、释家、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所产生。中国文化是促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产生因素。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中国古典园林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受到此三家的渗润并融揉,儒、道、释的某些观点而逐渐衍生出来。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道、释的文化影响与此三家共同构筑起百花齐放的意识形态园地。儒家、道家、释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背景。

1、儒家学说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倡导“君、臣、父、子”的大义名分、“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和“人世”的人生观,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它的经典被统治阶级奉为治国安邦的教条。在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中均有所反映,表现为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以及风景式的自由布局所蕴含着的一种井然秩序和浓郁的生活气氛。

儒家的“君子比德”即美善合一的自然观和“人化自然”的哲理,启发人们对大自然山水的尊重,导致中国古典园林在其生成之际便重视筑山和理水,从而奠定风景式发展方向的基础。而儒家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则更为直接地影响园林艺术创作,在造园诸要素之间始终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得园林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状态。

2、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提倡“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这些都与儒家形成对立。道家崇尚自然并发展为以自然美核心的美学思想,即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原始的美学思想与“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憧憬相结合,铸就了人们宁静致远、淡泊自适、潇洒飘逸的心态特征。道家学说包含着朴素的辨证思想,强调阴与阳,虚与实,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所谓“太极关系”,对宇宙间的宏观和微观空间的形成作出虚实相辅的辨证诠释。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遍及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民情风俗等,形成历史上儒、道互补的局面,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极其重要阶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极其重要推动力量,影响十分巨大。在造园的立意、构思方面形成浪漫情调和飘逸风格,园林规划通过叠山理水的辩证布局来体现山嵌水抱的太极关系;皇帝经营的大型园林造景所讲求神仙境界的摹拟以及种种的仙苑模式等更是显而易见。

3、释即佛家,包括佛教和佛学。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即“汉传佛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汉化,产生了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十余个宗派。它们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民情风俗、伦理道德等都有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诸多宗派之中,禅宗的汉化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非常重视人的“悟性”。南宗禅更倡导“顿悟”之说,众生可不必经累世长年修炼,只要能够开悟而直指本心,当下即可成佛。因此,禅宗传教往往不借助经典性的文字,而是运用“语录”和“公案”来立象设教,即使“呵佛骂祖”亦无不可。这种思维方式普遍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并通过他们的中介而广泛渗入艺术创作实践之中。从而促成了艺术创作之更强调“意”,更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和自由无羁,使得作品能达到情、景与哲理融合交化的境界,从而把完整的“意境”凸显出来。禅宗思维对后期的古典园林很有影响,在意境的塑造上,在意境与物境关系的处理上尤为明显。

杭州西湖是当时东南的佛教圣地,前来朝山进香的香客络绎不绝。东南著名的佛教禅宗五山刹,有两处在西湖------灵隐寺和净慈寺。为数众多的佛寺一部分位于沿湖地带,其余分布在南北两山。它们都能因山就水,选择风景优美基址,建筑布局则结合于山水林木的局部地貌而创造为园林化的环境。因此,佛寺本身也就成了西湖风景的重要景点。西湖风景因佛寺而成景的占着大多数,而大多数的佛寺均有单独建置的园林。

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语言符号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在儒家、道家、释家的文化影响下,其造园手法形成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等意境的表达。由皮尔士符号三元论代表项、对象、解释项和索绪尔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分析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征,明确园林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和精髓。

3.1利用符号学分析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主要特征

(1)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受山水诗画和隐世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创作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追求自然天成之美,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园中的“筑山理水”充分表现了这一特点。筑山重在写意和表现力。叠石须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山形险峻立体,凹凸多变,峰峦前后掩映,富有层次。用皮尔士三元论的符号分析我们可知代表项为叠石,对象为山石,解释项为观者脑海中浮现的崇山峻岭。当人驻足观赏时“大脑中的符号”解释项,便逐渐产生更多的符号,这种意指活动在人的脑海里产生丰富的联想。浮现在人脑海中的是屹然矗立的高山峻岭,这也就是叠石这一符号所要呈现的意义。园内各种水体应组织成“水系",水岸曲折生动,水流缓急不一,处理手法多样,结合“山系”互相穿插,相互映衬,得自然之乐,和谐之美。通过叠石、水系等符号的使用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营造意境,抒发“天人合一”的深邃思想。造园不是单纯地利用或摹仿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要求创作者能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以人工博天巧,追求意境的呈现。

筑山理水叠石的运用

(2)大中有小,小中见大

“大中有小”即指在偏大空旷的空间中,为避免景象一览无余,常用围墙、建筑、堆山叠石、繁茂的植被等遮挡游人视线,将空间予以分隔,增加空间层次。“小中见大”符合人们擅长以小见大,以局部暗示整体的习惯。将四时之景收于园中,小小一方地上,山情水意,颇得“胸中有丘壑”,“观一叶而知秋"之妙。一方面运用“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等象征隐喻手法,在咫尺园中坐拥山水真趣,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另一方面空间手法的处理实为重中之重。借用“一拳山”,“一勺水”的图像符号,通过“大中有小、小中见大”的指示符号的关系,产生“胸中有丘壑”,“观一叶而知秋”的象征符号。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古人的情怀。

意境的营造动静相宜

(3)虚实相生,动静相宜

“虚”与“实”是源自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在造园中,虚实关系体现在园林空间的塑造和造园要素的变化中。就造园要素而言,在园中可触可感者为实,是园景空间的主要构成。光影、水面倒影等通过映像、留白等处理手法呈现的景致为虚,它往往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深化其意境,实现园境空间的创造。借鉴索绪尔符号体系分析:园林中光影、水面倒影等通过映像、留白等处理手法(能指),体现不同的意境空间的创造(所指)。园林通过宜静宜动,动静结合,不断改变视点的游赏运动将绘画的精致与含蓄、韵律的节奏与起伏完全展现,实现园景空间向园境空间的升华。

3.2苏州博物馆体现出传统造园符号的借鉴和再设计

在现代设计中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因地制宜、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等表现手法,设计的作品是对传统符号的提取、借鉴、再设计的表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1)通过对传统符号形式的解构与重新构成,实现对建筑与环境的新表达,产生一种形近神似的表达。在建筑的整体造型、景观、立面等方面可以看到使用这种手法产生了新的效果,又不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突兀,融入了整体的城市氛围内。(2)多种文化符号的精简和轮廓化。在建筑窗的设计中,设计师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漏窗设计,摒弃掉传统漏窗的繁琐装饰、精简符号,只是选取漏窗的六边形的外形,同样传达了江南园林的意味。(3)在新与旧、创新和借鉴中掌握好分寸的把握。不是对传统符号的任意模仿、肆意创造,而是基于传统恰当好处的现代的表达。

苏州博物馆建筑苏州博物馆景观

苏州博物馆室内苏州博物馆整体鸟瞰

苏州博物馆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设计表达的典型范例。设计师可以从中借鉴该设计的设计理念,学习古为今用的表达方式,以符号学的角度思考对传统符号引用符号的能指、所指的运用,表达设计意义和内涵。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儒家、道家、释家的影响下追求园林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意境营造和隐喻的手法,来抒发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明确符号产生所指和符号表达的内在含义,正确理解符号信息依赖于了解特定符号产生的文化背景,这对当今设计师在设计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符号进行设计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2]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杨倩.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J].文学教育(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