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系统医学论文范例(3篇)

时间: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医学思维发展

1现在中医思维

现在中医与西医所走的道路是一样的,都在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

1.1中医教育根据目前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设想如下。第一点,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课程。遵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改变现有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体系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第二点,调整中西医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中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为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翻跟头可能更加深入化。第三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积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中医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第四点,加强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第五点,提高学生中医临床实践技能。

1.2科研方面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无论是中医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大多采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现代医学思维方式,主要从微观角度寻找中医理论的客观依据,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最终导致中医研究西医化,研究成果西医化,不能真正应用于中医临床.其次,应着重采用具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研究,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地校正相关的理论和认识思路。中医实践思维应贯穿于中医科学研究的始终。

中医学自古就重视人体实验,临床医学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升华来源于临床,新药开发来源于临床,所以人体实验应当是未来中医研究的重要手段。再次,从哲学方法角度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其影响包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整体观为其主线。它不同于西方医学,不具备西方还原论的基础,因此不适合用还原法对其进行研究,只能考虑运用中医自身的方法来研究,这就离不开对中医方法论的研究。现代的人们大多致力于中医生命现象的研究,如组织、结构、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物质结构,却忽略了中医思想方法的研究。

2革新中医思维

2.1建立现代中医系统一思维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医学的性质已不再仅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医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趋势,如何使中医学既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又不背离中医学自身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发扬自身优势和特色基础上,勇于创新,建立现代中医系统论思维。

2.2发展系统分析方法把整体研究与分解研究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现代系统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这种发展。中医学由于其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应建立中医系统分析方法。所谓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按照系统观点,立足于整体,在不分解整体的前提下,对系统的环境、结构、功能及其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关系进行分析,全面揭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找到有效地调节整体和整体内各部分的机制和规律。它的特点是:不分解系统整体,保持系统整体的完整性;对系统整体及其各部分的属性、功能、特征、关系等进行分析,认清细节;获得的是透视式的全面认识,整体是完整的,细节是清楚的。

3实践中发展中医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其理论的每一次发展与飞跃,都是以临床实践的需要为动力而引发的。历代医著都是医理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医学的理论大家也必然是临床大师。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学科也没有截然的学科界限,它们之间的联系很难割裂开来,中医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篇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7-0058-01

李约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传统在许多方面都比基督教徒的世界观更与现代科学合拍。”在数十年中人们对欧洲以外的伟大文明古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科学技术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代科学家们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认定,中国传统方式与现代科学一致性的分析。本文列举几个和中医有关的系统工程的常规问题和大家讨论。

1就现代医学比较而言,中医更符合将来的“系统医学”模式

十八、十九世纪的机器医学模式到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科学家恩格尔为代表的“生物医学模式”都未能完善“系统医学’,模式,当今吵得沸沸热热的全科医学模式中心理问题、障碍、疾病边缘、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等等都有局限性。中医学虽然朴素但大巧若拙更符合将来的“系统医学”模式。从系统论来说人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矛盾就是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故“人”和“健康与疾病”就成了医学模式中必须对应的要素。中医学在《内经》中就指出心理活动称之为“心”或“神”,并提出了神的活动是经过“五神”和“五志”表现出来的。《内经》又指出了“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以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立而终矣”等等“形神相即”的思想,这种心身统一的思想,贯穿在中医的方方面面,非常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的“21世纪的医学模式,不应该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为医学模式主要研究方向”相统一。可见中医比现代医学更符合系统医学模式。

2中医学包含着大量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更好体现了中医系统化的特点

控制论就是以机器模拟人的功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门学科与近代系统论有紧密的联系。包括生命所有过程的中医学几乎包含着控制论的所有原理。因为黑箱原理许多书上都有论述,本文把另外一些最实用自控原理和中医的对应列举一下。(1)正负反馈原理:根据第一次调节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此信息和第一次的偏离来重新调整和决定新的调节,使整个系统接近目标值。中医治疗中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如一个发热的病人,中医在做出诊断后先按寒热真假来治疗。假设中医在先按真寒假热证来治疗之后,发现此病^病情加重说明开出的方子与病人状况不接近,则他就可能按别的思路来治疗之。(2)“快速通过非直线区”和“迟缓区”是中医和系统工程广泛接触的一大方面。通俗地说在人体这个系统中往往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很不稳定,病人尽可能离开危险的时间,药效尽可能大是医生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中医学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治疗腹痛时所用的泻心汤就是“快速通过非直线区”,而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的选择就是“快速通过迟缓区”实际上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里从桂枝汤到栀子豉汤的化裁无不和这个思想有关。此外,积分控制,模糊控制,最佳控制,系统采样控制,微分控制,各种变换控制无不和中医各方面有着联系。

3中医学有一个科学的时空过程,这是系统论中不可少的

系统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学写作

“后现代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和在这新的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个新的医学理论,从时间上来讲,是出现在“现代医学”之后,所以叫做“后现代医学”。如果脱离了“现代”一词所包含的特定的技术内容而言,人们通常将“现代”一词理解为“最新”,“最先进”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总还会有下一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出现,那么怎样来形容和文明这些新事物的性质呢?最好的歌颂之词已经用过了,不能重复使用,所以只好用一个最简单最补实的时间用语来说明,这就是一个“后”字。你的“现代”是最新、最先进的,而我是在你之后出现的,我当然是比你这个“现代”更“现代”的。除了时间概念外,就其实质内容来讲,后现代医学就是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为了使大家能够知道什么是系统理论,就要从人类最早的古代整体论、近代机械论、还原论说起。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医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数局限在医学专业知识框架之内,为了说明并让大家接受系统理论的思想,我们不得不尽量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许多事实,并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讲解各种理论知识。

这就是说,《后现论医学》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说教,它首先是一部历史书,是社会史,特别是科学发展史,它又是一部传记文学,讲述为科学做出贡献的那些伟人的故事,它当然也是一部哲学书,讲述科学发展中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理论,它又是一本临床手册,要具体讲解如何用后现论医学理论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最后是《后现论医学》的写作方法。我采取笔记式。即主要事实内容以摘录有关著作为主,由我指出这些资料的作用意义,即事实是大家作出来的,我只不过有一些不同的心得体会而已。学术界最不好的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为此,我将尽量注明资料出处,有些为语言流畅等原因偶有未注明的,我在此一并提前说明了。有一些笔记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想到后来会认真引用,所以没有注明出处,在此也一并提前说明了。总之,事实方面的东西都不是我创作的,只是心得体会或结论性的东西是我的,我想,没有偏见的读者一定会很容易就看出哪些东西是我自己的。我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不能抹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为了表示是自己的原作,把别人的话换几个字再重说一遍。

后现论医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统理论的内容,另一部分是用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知识的新的论述。系统理论的内容对于医学界人士来说是完全新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主要是介绍、引进、灌输。使我们的医学界人士发生一个从机械论现代医学向系统论后现论医学的转变。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就是各种系统论知识的转述,主要是强调知识性。为了使我们的读者能对系统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些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对于我们医学界的读者来说,由于对系统论知识比较生疏,会感觉这些知识的数量会更大些。对于系统论来说,我自己也是一个小学生。我自己也在学习。作为一个医生,我与其他医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有机会比较早地接触到系统论知识。

我以一个医生的角度学习系统论,然后再将我对系统论的理解转达给其他医生。我想这样的转达对于其他医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是否能得到数学、物理、化学界的系统论专家的认同现在还不知道。我希望能够得到这种认同。如果认为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太表面、太浮浅,那么我希望这些专家能亲自向医学界讲授原汁原味的系统论,为建立系统论指导的后现论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