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发展分析(6篇)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地勘单位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阶段性筑底、蓄势上升的整固阶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恢复过慢、复苏脆弱且不均衡,失业率上升、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同时,我国经济也由过去高速发展时代转向趋于稳定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转变,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上。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环境及发展条件将发生重大转变,地勘单位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发展现状及格局
近几年,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球矿产品需求不足,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这种不利形势已传导至上游产业,使地勘行业发展趋向新的变化。
一是矿产、地质勘查投入总体减少。2014年矿产勘查投入1120.5亿元,其中非油气勘查投入402.7亿元,同比下降12.4%;2014年全国地勘基金投入矿产勘查54.02亿元,同比2013年减少18.5%,部分省级地勘基金出现超过50%的投入下滑。二是全国找矿战略实施效果明显。2014年1月~6月,全国新发现矿产地61处,其中,大型6处,中型15处,小型40处。煤炭、金、稀有金属和磷等矿种取得找矿新进展,新增了一批资源储量。三是服务民生取得新进展。2014年地勘单位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支撑抗旱找水。开展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经济体复苏乏力、产品市场需求受限,未来以矿产勘查为主的地质勘查投入下行将是一种新常态。但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一揽子改革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也给地勘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的行业格局正在构筑形成。
一是大宗矿产勘查投入逐步回归理性,油气、新能源等矿产勘查蓄势待发。二是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将热度不减。地方财政连续两年增幅超过30%,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财政资金仍将保持相当强的增长势头。三是历经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地质勘查投入面临结构性调整。划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财政资金将进一步聚焦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社会资金将在地勘工作竞争性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新常态下地勘单位面临的机遇
随着中央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重大部署的深入推进,深化改革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战略等战略开始实施,这些为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地勘单位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
一是传统有色金属的需求仍维持高位,非常规能源和新型材料矿产的需求迅速增加。二是“四大板块”、“三大经济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开始实施,海洋、农业、城市、旅游、环境等方面对地质服务的需求明显上升。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呼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进。四是“互联网+”行动,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建设,推动地质工作信息化快速发展。
三、新常态下地勘单位面临的挑战
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无论是地勘单位的结构调整与转型,都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
一是矿产地质工作明显收缩。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发达国家经济回升缓慢,新兴发达国家发展面临压力。而且我国现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后期,又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二是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设滞后,矿业融资困难。矿业勘查行业一大明显的行业特征就是投入资金大,地矿企业靠自身资金积累难以满足高投入矿业开发,需要具备强大的外部融资能力。但目前在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更是尚未起步。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层次单一,缺乏多层次体系;功能单一,缺乏全领域覆盖;矿业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强有力支撑。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要求更加严格。经济新常态下,地质工作由资源型转向环境型,即由矿产勘查为主转向环境治理与保护为主。国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勘查、开发实行了管控。四是急需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多数地勘单位处于多种业务并行发展的混业经营状态,涉足地质勘查业、采矿业、工程勘察业、贸易服务业或建筑业等。这种混业经营的业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地勘单位面向市场转型过程中的生存问题,但同时也造就了主业不明,管理粗放,资源浪费等普遍问题,从而也为地勘单位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形成竞争优势提出了挑战。
四、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面对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结合当前经济当然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一是注重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新常态下,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在稳增长中注重调结构,实现稳中求进求好,确保产业健康稳健发展。注重地勘产业引领、矿业及工程施工业支撑、新兴产业联动、大项目大平台带动,把推动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全力提升拓展市场的能力。通过结构调整优化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地勘产业新体系,增强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找矿、工程勘察、新业务发展等“高、精、尖”装备购置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科技与装备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科研提升带动市场发展。二是整合资源,挖掘产业链价值。经济新常态下,要抢抓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立足自身,内引外联,进一步做精做优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大力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三是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矿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观念,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尾矿治理以及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是我局今后工作的新增长点和重点。矿山企业要借助国家大力发展绿色矿山的政策,申请各类补助基金,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同时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四是强化信息服务,拥抱“互联网+”。在“互联网+”战略下,立足地质,多元化发展地质信息化服务业务,推动地质信息化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一,以云服务为依托,加强大地质领域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第二,以大数据为依托,加强大地质领域云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第三,依托云服务体系,打造面向地质业务领域的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宫瑞峰,孙延宗,宫正.经济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如何发展壮大[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03).
[2]郭佳,易继宁,李永胜,等.新常态下找矿突破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建议[J].中国矿业,2015(09).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因子分析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特殊的地理区位赋予新疆边境县(市)在我国加大向西开放战略中的重要角色,边境县(市)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助于缩小同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新疆共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6个,二类口岸5个,开展边境贸易等有天然优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边境县市成为新疆乃至全国对中亚及欧洲国家开放的窗口。
一、新疆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有原来的非均衡发展逐步转变为相对均衡发展水平,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已超过东部沿海地区。新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下取得了较大成绩。边境县域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边境县域少数民族聚居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旅游经济。
2010年新疆共有32个边境县(市)拥有全疆23%的人口,GDP仅占全疆的15.3%,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且三次产业之比为29:33:38,即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从侧面说明边境县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发展滞后,大多数边境县依靠较少旅游收入等来维持生计。2010年新疆陆地边境县地方财政收入为102.5亿元,占GDP的7%,比重很低,地方财政支出为289.4亿元,基本上都属于赤字财政,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引导作用极为有限。除此之外,新疆许多边境县处于高原、戈壁之中,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虽然国家给予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投资环境仍有待改善,本身所占据的地缘优势也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动力。
提高新疆陆地边境县经济实力不仅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且对我国扩大沿边对外开放,提高对中亚各国影响力起着战略作用。
二、新疆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县域经济是一个独立的、综合的系统,其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只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得出有意义的评价结果。因子分析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
(1)因子分析法
假定有n个区域,有p个指标反映某一综合城市特征,这p个指标反映了n个城市间的差异。那么能否从这p个指标中提取m(m
先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以下模型:
x1=a11F1+a12F2+…+a1pFp+ε1
x2=a21F1+a22F2+…+a2pFp+ε2
………………
xp=ap1F1+ap2F2+…+appFp+εp
上述模型被称为因子模型。X为标准化后的新变量,F为公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由公因子的系数组成的矩阵A为因子载荷矩阵,矩阵A中的元素为因子载荷。
A=■
得出因子模型后,可以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设公共因子由观测变量X表示的线性组合为:
■(公式1)
该方程为因子得分函数,由它来计算每个样本的因子得分。最终根据因子得分,计算综合得分:■(公式2)
其中为方差贡献率,为样本数据矩阵X的第j个特征根:■
(2)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
这里以新疆32个陆地边境县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横向对比,选取了13个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县域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用SPSS18.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采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度检验进行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得到Bartlett球度检验的概率值为0.000,拒绝零假设,即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且KMO值为0.693,表示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主成分),运用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用主成分回归法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再与各因子所占权重加权求和得综合得分即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按方差累积贡献率80%的原则,提取4个公因子,表1为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在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预算收入和工业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县域经济总量规模;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人均储蓄存款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因子二上有高载荷,主要反映县域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因子则在第一产业和农民人均收入上有高载荷,主要反映县域经济中的农业发展状况;第四因子则在实际外资和出口总额上有高载荷,主要反映县域中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每个陆地边境县的因子得分,利用因子得分通过公式2,可以进行各陆地边境县综合得分计算及最终排序工作。
原始数据来源:国家民委2011年手册综合
三、新疆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1)新疆陆地边境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征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模式;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以经济发展道路为例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二战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亚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早期~1966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香港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1952~1960年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该阶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1967~1975年),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年四大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6.9∶20.7∶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变化不大。前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对香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第三阶段(1976~1985年),香港经济增长加速、健康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需求不断上升,并且对外进行产业转移,香港及时采用出口导向战略,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前5年增长速度达到11.6%,后5年的增长速度放缓,为5.5%。1985年人均GDP达到6,375美元,达到中上等国家和地区中位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到阶段末的1975年零售批发酒店餐饮业比重略超过制造业,出现并立局面。选定行业增加值结构为:22.0∶22.8∶8.1∶16.1。香港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高层级发展阶段,香港初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基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支撑,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人均GDP达到6,375美元,香港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第四个阶段(1986~1998年),前5年增长速度为7.4%,后8年增长趋缓,平均速度为3.8%。1988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低位水平,步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也标志着香港真正进入现代化阶段;1993年人均GDP近2万美元,这是香港成为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选定四个行业增加值比重为:6.0∶25.0∶9.2∶24.6。该阶段进出口贸易业成为该时期香港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转口贸易中超过一半的比重来自中国内地。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北移和拓展,本地制造业呈现出集融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于一体的虚拟化特征,但本地制造业虚拟化可能带来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空洞化”的质疑。总之,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以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主导,制造业虚拟化为特征的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第五阶段(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得益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互动以及全球一体化推动,香港成为内地最重要的金融及商贸服务中心之一。产业结构变革特征是代表高技术含量的电机与电器制造业又成为制造业优势部门,服务业中商业服务业上升为第一优势部门。该阶段发展趋势表明,香港管理和应对国际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其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稳固。
(二)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6~1975年):改善基础设施,鼓励投资创业,提供金融服务,促使依靠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变,着力“进口替代”,发展制造业、电子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工业化步伐,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机场、港口、道路相继建成或得到改善,公共住宅开始大规模兴建,具备吸引外资的条件,外国投资设厂开始增加。
第二阶段(1976~1985年):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大力引进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值、高度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方向转化,以电子行业为先导,继续发展制造业,以石油提炼、电子电器、船舶修造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初具规模,跻身于亚洲新兴工业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大规模引进外资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阶段(1986~1995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降低企业所得税,引进投资、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大力发展高技术,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中小企业挂钩,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以服务业、信息产业为发展重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近年来,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策略”,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制定实施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战略规划,全力推进经济重组。
三、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特征分析
第一,香港和新加坡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香港位于亚太地区的核心位置,是北亚通往南亚、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新加坡是连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枢纽之一。香港面积为1,080平方公里,新加坡为659平方公里。同时,香港和新加坡都是WTO的成员和独立关税区。
第二,实行国家管理和干预。扶持特定产业,创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推动私人企业投入开放市场的积极性。香港和新加坡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结构残缺、市场主体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弱、经济发展滞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国家的职能,将政府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形成灵活又有弹性的经济发展机制,并使之成为了亚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保证了经济长期的正常运转。一方面政府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企业则与政府协调一致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市场活动。
第三,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出口工业化战略。具体来说,就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全方位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放宽外资投资环境、鼓励出口、利用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第四,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带动经济的高增长率。人均GDP的年增长率1970~1980年间,香港9.2%、新加坡8.3%,1980~1993年间,香港6.5%、新加坡6.9%。1974~1993年,亚地区的经济年增长率达到715%,是同期发达国家年增长率219%的2倍多。两年平均增长率9%的骄人战绩被称作“亚奇迹”。要指出的是,香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率因素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香港回归后,政府加强了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由此引发了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推动力香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于新加坡,香港是更小型经济体,经济结构单一,开放性和对外投资依赖程度更高,所以在全球性的经济冲击中会受到更大的影响。新加坡的发展则是通过要素的积累(高储蓄率、教育方面的投资)。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是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第五,儒家文化的肥沃土壤培植出的价值观念体系为香港、新加坡的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良性循环。儒家文化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与尊重、精诚合作,儒家文化提倡诚信、勤俭节约,儒家文化重视教育的重要性等等。这一切对企业发展、国家廉政、教育事业的前进具有重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广汉.香港回归后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2]李若谷.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
[3]高军波.香港与新加坡及相关区域经济整合研究[J].城市观察,2009.2.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兴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结构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经济模式出现了明显转变,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经济就是不完全依靠高污染、高消耗来发展经济的新型经济模式,更加注重低消耗、低排放。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相应新兴产业的出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型动力。
一、特征分析
(一)耗能与污染低
低碳就是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就需要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应用,对新型能源进行有效开发,使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以充分满足目前低碳生活的相应要求。新兴产业对发展过程更加重视,更加具备低碳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兴产业满足低碳要求,并促进我国传统经济快速的向低碳经济发展。
(二)促进技术创新
在低碳经济中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就需要提升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落实,所以就需要应用新科技对洁净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优化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创新进行有效支持,低碳技术为今后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增强科技投入,注重对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能够更好的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提升经济实力。
(三)引领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定为主导,所以需要对新兴产业的领头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家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给予了低碳经济更多支持,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构建与发展。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更加注重社会、经济、人类、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同发展,定会带领国家经济向着新型经济体系发展。
二、发展途径
(一)做好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人口、环境状况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传统能源,这样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并且会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传统能源基本是不可再生能源,数量有限,如果还是坚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定会受到能源的严重制约。但是目前的环境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对经济模式进行转型,所以急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对其具体的发展计划进行有效制定,增强科技的投入力度,出台各项辅助政策,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新能源的大力开发与利用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新能源就是除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形式,指的是正在开发利用或者是已经在研究的,具备推广意义的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而新能源都具备清洁、可再生、无污染、高效的特点,同时对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对多种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还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带动新的经济增长。
(三)增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随着全球化经济以及区域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低碳产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只有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相应要求,对重点工艺、技术进行有效攻克,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研究,才能够为低碳技术的良好发展提供确切保障。目前发达国家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企业的垄断、兼并、拓展进行有效支持,进而让低碳企业的发展高度集中,并向着专业化、多样化快速发展,从而在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中占领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为依据,积极进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有效研发。
(四)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使用新型的洁净、高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提升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这就需要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比较高的相应地区已经构建了恰当的碳排放体系。而公平竞争、透明化交易的良好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都为低碳经济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得到了较大成就,但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经济发展会受到环境、资源的严重制约,所以只有对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同时环境问题关注力度的不断提升,也使低碳经济以及新兴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浅析我国经济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界(学术版).2011(04).
[2]牛少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述评:现实进展与未来挑战[J].经济研究参考.2013(54).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水利经济发展现状创新思维
一、水利经济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产值的不断增加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同时,水利经济发展的合理与否事关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保障。下面,笔者对当前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当前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思路过于陈旧。由于深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树立市场竞争的意识,导致其无法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资金不足。其次,水利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合理。就目前来说,我国水利经济体制中存在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导致很多水利企业都是事业性质的企业。因此,这些企业无法直接进入市场,也不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水利行业的生产、交换以及分配等。再次,水利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导致水管单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周转困难,造成经济状况疲软。同时,水价的定位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水利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思维分析
尽管当前我国的水利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水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某些限制性因素,例如水利经济的发展体制不合理、发展途径不完善。为了加快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当前的水利经济发展工作。针对此问题,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当前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一)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
思路指导行为,只有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我国的水利经济才能获得更进一步地发展。新时代下,我们必须创新水利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相关人员必须从当前水利经济的体制、经营状况、市场前景以及环境的方面出发,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及高度出发,在保障用水量供给稳定的情况下,合理布置区域内的水利产业。水利经济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做好水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的系统发展。另外,还要加快推进水利经济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水利经济的发展任务方面来看,工作人员应该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地区的电力行业,并充分发挥水利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还要帮助一些水利基层单位加快脱贫的步伐,促进水利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水利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进一步优化调整水利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促进行业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第二,要加强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理顺水利经济中的各种关系,提高水利行业的经济效益;第三,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加快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高水利行业的凝聚力及创造力。
(二)创新发展途径,突破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大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也在日益提高。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对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水利建设的防洪安全方面、供水安全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等。加强水利建设,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水利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途径,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要大力挖掘水资源的经济潜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其次,在水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应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我国水利经济的现代化,提高水利经济发展的效率及效益。
(三)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发展实效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当前我国水利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水利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机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体制改革,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水价成本测算,使灌溉水价达到成本水价,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并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水价制度,充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工作的落实。第二,水管单位要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积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有助帮助,在税收政策上能够给予最大优惠。同时利用地方的信息、资源渠道,加强合作,实现收入的增长等,拓宽水利经济的融资渠道。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水利经济干部队伍。总之,要创新水利经济发展工作,必须努力提高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这是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必要途径。
三、结束语
创新水利经济的发展思路、模式以及途径是当前我国水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谋求更好发展的主要手段。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完善各项政策规定,保证水利经济的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水利行业相关工作人员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改革创新的力度,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实现良性地发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水利经济一定能获得更好地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新经济发展分析篇6
【关键词】新疆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发展
1样本的确定、数据选取与实证方法
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本章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和衡量金融对我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支持作用,进而通过新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实际农贷投入中所占比重来证明其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至今为止,国内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分析,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讨论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程度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认为,金融市场化程度,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单一,信贷资金依然是经济实体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农村金融机构信用发行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
为了分析目前新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影响,作者拟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对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作回归分析。
新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1980-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由22.01亿元增至831.06亿元,增长了36.8倍,年均增长7.96%,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77元提升到2482.15元,增长了11.4倍,年均增长10.6%。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2005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类贷款64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2.3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28.3%,农业贷款余额达16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出各项贷款增幅7.8个百分点,是1980年的75倍,年均增长16.2%。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灵活运用信贷杠杆,加大优势农业信贷投入,支持开发式扶贫,新增贷款从支持传统农业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单纯支持农业生产转变为全面支持农村经济,并捐助大量资金支持农牧区建设发展。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了农业战略性转变,促进了新疆农村经济增长。下面通过模型验证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
2模型设定
2.1实证模型的建立
(1)理论依据:经济增长的原因、内在机制及其实现途径历来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harord一dmoar首先建立起研究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开始,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数次变革。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lucas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致力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研究,探讨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外生均衡分析到内生机制分析的飞跃。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主要依靠有形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制度上的创新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之后,都面临着如何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则需要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数量扩充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涵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促使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
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这己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自从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和他的同事肖几乎同时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理论以来,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发展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停止偿付外债而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后,更加突出了动员国内金融资源的重要性,而不是大量依靠外部资金流入来为本国经济增长筹集资金。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将金融部门的作用也纳入了传统的以研究实物部门为主的内生增长模型,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分析。国外学者对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普遍看法是金融中介在调动储蓄、评估项目、管理风险以及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即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金融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大量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国内学者于90年代初兴起了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2002)等学者的研究证明,我国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理论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现阶段不能单纯地追求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而应该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问题。国外学者在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关系上的普遍看法即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可能同样也适用于中国。而我们的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的上述看法是否也适用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由于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必然意味着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强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我们要对我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2)模型推导: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还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均强调了储蓄率和资本一产出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帕加诺模型(pagano,1993)是现代金融理论中说明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理论为基础,假设生产率是总资本存量的增函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能够以相同的技术被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扩大资本存量,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增长。
假定农村经济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根据该模型,可以假定农村经济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农村人口规模不变,农村经济中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用于农村投资,也可以用于农村消费,则有农村生产函数:
y=ak(1)
方程(1)中,y为农村总产出,a为农村资本资源的边际生产率(投资效率),k为总资本。根据kt+1-kt=it代入式(1),整理得:
δyt+1/yt+1=(ait/yt)-δ(2)
方程(2)中,i代表农村投资,δ代表折旧率。在t+1期的农村经济增长率δyt+1/yt+1等于第t期的农村资本资源生产率a与农村资本—产出率的乘积减去折旧率。
在一个没有政府的两部门封闭经济系统中,均衡条件下,总投资等于总储储:it=st。假定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一定比例的总储蓄作为成本被消耗掉了,设这一比例为(1-θ),则有:
θst=it(3)
将(3)代入(2)得ak模型为:
g=δyt+1/yt+1=a(θst/yt)-δ=asθ-δ(4)
方程(4)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ak模型的表达式,它反映了均衡的农村经济增长率g取决于农村资本的边际生产力a、农村储蓄率s、农村总储蓄向农村投资的转化比例θ以及折旧率δ。考察农村金融资源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率的机制,就是考察农村金融是如何影响a、s和θ的。首先,储蓄—资转化率θ反映的就是金融市场改进资源分配的效率,金融中介为投资动员足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θ值越高说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第二,储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中介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和信用中介的存在降低了信息与交易费用,其对投资时机更良好的把握可以给储蓄者提供一个相对更高的收益,所以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通过更好地动员居民储蓄来聚集现有的金融资源,使投资可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能使资本生产率得到提高,相应的加速经济的增长。最后,金融中介通过发挥信息的作用,使投资组合多样化进而分散消费者流动性风险,这种生产者的专业化能够提高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在a、s和θ三者中,尤其s和θ发挥的作用更主要。
(3)变量的选取: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区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储蓄—投资转化率(θ)
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水平及金融部门的效率。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效率高可以促使储蓄更多更快的转化为投资。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收益变化也会影响金融部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我们知道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效率一般可以用一国全部资产价值与其gnp或gdp之比加以衡量,也可以用货币化比重(m2/gdp)来表示。因此,首先,我们选取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其次,我们选取农业贷款余额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我区整体上的金融发展水平。原因是目前我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信贷资金的供给上。从理论上分析,农村贷款作为一种货币资金,对农村的产出应当具有促进作用。即农村贷款投入的规模越大,农村社会产出的规模也应该越大,两者之间应呈正相关关系(周小斌,李秉龙,2003)。从我区1981一2005年农村贷款与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数据来看,两者呈同步增长(见图1)。在这期间,我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村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21和4.96,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业总产值(当年价)将增长1.24元和4.96元。我们认为用以上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即每单位产出有多少金融资产支撑,每单位产出有多少贷款投放,这两项项指标可以反映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指标越大说明单位产出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rgdp=c+arfa(1)
rgdp=c+bal(2)
其中,rgdp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b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
2)储蓄率(s)
根据有关分析,影响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预期不确定性、经济货币化程度、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社会贫富差距等(韩廷春,2003)。考虑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1981一2005年期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贷款之间也两者呈同步增长态势(见图1)。在这期间,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村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3.41和13.36,即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农业贷款每增长l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3.41元和13.36元。这两项指标越大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金融中介的作用越大,反映农民将收入转化为储蓄比例越高,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效率越高。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fi=c+drfa(3)
fi=c+eal(4)
其中,fi为农民人均纯收入,rfa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al为农业贷款余额,c常数项,d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e为农业贷款余额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
2.2验证过程
根据以上(1)-(2)个方程以及1980~2005年的新疆农村金融资产总量(rfa)、农业贷款余额(al)、农业总产值(rgdp)、农民人均纯收入(fi)的数据,判断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利用eviews3.1经济计量软件,经比较得到模型为:
rgdp=111.35+1.21×rfa(1)
s.e(26.296)(0.107)
t(4.234)(11.238)
r2=0.876,adrr2=0.868;f=126.28
rgdp=54.43+4.96×al(2)
s.e(18.666)(0.304)
t(2.916)(16.349)
r2=0.920,adrr2=0.917;f=267.276
fi=510.9+3.41×rfa(3)
s.e(59.862)(0.244)
t(8.535)(13.961)
r2=0.915,adrr2=0.911;f=194.92
fi=411+13.36×al(4)
s.e(52.084)(0.758)
t(7.891)(17.63)
r2=0.945,adrr2=0.942;f=310.82
3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1)-(4)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t检验与f检验,相关系数r2也在0.9上下,说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农村金融资产与农业贷款每增加1元将分别拉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21和4.96元,分别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41和13.36元。因此,推进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力度对新疆农村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事实上,新疆政府一直坚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2008年,自治区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与春耕备耕、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人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包括兵团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全区农业贷款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走势。到2008年4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86.3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农业贷款99.4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新增额的88.1%;全区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54.4亿元,同比多投放31.2亿元。
参考文献
[1]纪森,李宏瑾:《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7.
[2]张玉红:《农村信用合作社内控建设:以稽核为视角》[j],河北金融,2008.
[3]朱斌:《从紧货币政策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如何实施区域弹性调控》[j],西南金融,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