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轻工业论文(6篇)

时间:

轻工业论文篇1

根据《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穗人社发〔2012〕89号)精神,为做好2012年度广州市轻工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方式

今年广州市轻工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评审工作全面采用“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并通过该系统实行“在线评审”。请申报人及各有关单位登录广州考试信息网或中国广州人事网,点击“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审核和生成有关用表,并上传“证书、证明材料”。

二、受理材料时间、地点

受理材料时间为:2012年8月16日至2012年9月15日(办公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00-5:00)。

请各单位务必在上述时间内按照申报材料要求(见附件1)将材料报送至广州市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中心(地址:广州市小北路266号北秀大厦8楼815室)。

三、申报评审条件和有关政策

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执行《广东省轻工工程专业高、中、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粤人发〔2008〕185号)文件。

职称外语条件,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两个资格,市外来穗人员申报评审,公示要求等有关政策,依照《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穗人社发〔2012〕89号)文件执行。

根据资格条件的要求,论文和著作须公开发表或出版在具有CN刊号(国内统一刊号)及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可的ISSN刊号(国际统一刊号)的专业刊物,或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可的ISBN书号(国际统一书号)的出版物上,方可视为有效的论文或著作。

各有关政策文件可登陆广州考试信息网“职称评定”栏目的“政策法规”和“评审信息”中查阅。

四、面试答辩

根据《广东省轻工工程专业高、中、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粤人发〔2008〕185号)文件规定,取得非本专业或非相近专业学历(学位),或获得非本专业或非相近专业技术资格者,申报轻工高、中级资格须参加由评委会组织的答辩。面试答辩的有关要求参照《关于在我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开展面试答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社发〔2012〕87号)执行。

我中心在受理申报材料时,将书面告知申报人面试答辩预计时间。并在正式面试答辩前的10个工作日,通过广州市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等平台和途径,将面试答辩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有关要求通知申报人。申报人不按要求参加面试答辩的,视为自动放弃申报评审,其申报材料不再提交评委会评审。

五、论文鉴定

今年在轻工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中开展论文鉴定工作,申报人须挑选两篇论文(著作)为代表作,并填写《论文鉴定申请表》(见附件3,可登录广州考试信息网“职称评定”专栏“下载专区”下载)。

六、申报及审核要求

(一)申报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情况,对照省的职称政策和相应专业资格条件要求,认真、客观、如实申报,并按规定一次性提交全部申报材料(过后不补),送单位审核和公示。

(二)申报人所在单位应从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等方面认真审查申报材料,同时登录“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核对申报人所提交的纸质材料是否与网上录入及上传的资料是否一致,并在系统及纸质材料的相应栏目中加具意见。

(三)申报人所属主管部门应从材料的数量、程序、条件等方面认真审核申报材料,同时登录“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并在系统及纸质材料的相应栏目中加具意见。纸质申报材料统一由主管部门密封后加盖骑缝章。

七、评审收费

评审费用按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粤人发〔2007〕35号)规定收取。

(一)高级评审费,每人780元(含论文鉴定费200元);

(二)中级评审费,每人450元;

(三)高级答辩费,每人140元(对需要答辩的对象收取)。

轻工业论文篇2

[关键词]3+1培养模式探讨轻化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21-02

湖北工业大学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本校对学生教学的改革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中。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如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能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优秀人才是各届领导和教师一直研究的课题,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并结合本校的实际,3+1培养模式在近几年不断受到重视并实际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中。

一、什么是3+1培养模式

“3十1”专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4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三年的6个学期,为学习理论知识阶段;第二阶段是最后一年的2个学期,为实践就业阶段。

第一阶段,在大学一、二及三年级时间里,首先,学生主要集中精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以四大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理论基础为主线,贯穿一些初级的机械及物理学知识,为将来进入工厂进行设备操作和维护打下基础;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植物纤维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等,培养学生职业目标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最后一年的第七个学期开始,以学校名义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到学校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学习。第八个学期开始,针对学生就业情况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的老师主要从从事相关专业实际生产的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际生产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同时邀请国际、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3+1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保证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尽可能接受到一个系统化的培养过程。为了配合本专业的3+1培养计划,我们在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中,从学科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专业选修课中的设置、方向特色课的增减、授课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在近几年的计划运行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课程内容不适合3+1培养计划的要求,因此对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否、设置学期、设置顺序、课程性质等进行了修改,其中停开课程2门,增开课程6门,并将所有专业课向前调整一个学期,并针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终达到了整合课程设置与内容适应3+1课程体系结构的要求。

经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本学科基本上形成了以下三个大的课程组:

1.学科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电子电工学、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基础化学实验、植物纤维化学、过程控制系统。

2.专业核心课: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加工纸工艺、轻工自动化仪表、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3.专业选修课:轻化工环保、造纸厂设计概论、纸和纸板结构与性能、专业仪器分析、轻工产品设计、专业英语、造纸化学品、造纸湿部化学、废纸再生利用技术、现代制浆技术、高得率制浆、纸张品种及生产技术、造纸设备与设计选型、水处理技术原理、生物质能源工程。

三、3+1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难度最大的是第四学年的企业实践教学。对于像湖北工业大学这样以工为主的地方高校而言,企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困难的是长期对口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与对口专业数家企业的交流合作,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第四学年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方式,主要针对毕业后有意向进入与本专业相关企业进行工作的学生,主要由学校或本专业负责人精心选择有长期合作历史、以往接收本校学生较多的企业,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中进行学习,熟悉每一个工段,将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业生产进行联系。近年来,经过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努力,已与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华海纸业以及金红叶纸业(湖北)有限公司签订的《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就明确提出:企业根据需要接受我校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为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各类学生提供专业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条件。

第二种方式,主要针对毕业后有意向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继续深造的学生,由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他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以后研究的方向进行选择,让学生提前感受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并使得毕业论文题目与提前进入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基本一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2年,轻化工程08-3班的蔡攀鑫同学在大二时就跟随王磊老师进行烟草废水的处理研究,在毕业时其毕业论文《Fe-CA仿生物酶体系深度处理烟草废水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2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大赛,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第三种方式,学生进人已有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课程的国内外专家和相关专业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及实际应用情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学习”的优势互补,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企业教学”有机结合的优势。

四、3+1培养模式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由于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师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教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机理的探讨,很少有机会进入工厂进行实习锻炼,缺乏实践经验。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第一,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主要追求科研硬指标而忽视教学软指标,这就使得中青年将其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文章、申请科研项目上;第二,由于绝大部分工科专业教师均不是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进行授课,虽然在上岗前有短暂的岗前培训,但其考核方法也是以理论知识考查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教学经验也相对缺乏;第三,师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教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也没有机会进入社会锻炼,很少有工厂生产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践本专业的3+1培养模式,需要加强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就我院而言,企业作为我校职工的定点培养和培训基地,为我校职工提供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培训,同时我们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湖北省博士服务团”的机会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水平,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2012年,我院青年教师杨海涛作为“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进入金红叶纸业(湖北)有限公司进行挂职锻炼,作为工学博士毕业的他非常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在企业挂职的一年间,他不仅提高了个人的水平,同时积极促成我校与该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协议书》。鼓励年轻教师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精通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庄立辉,于贞杰,黄冬梅,等.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9).

[2]李勇,尚会超,王洁.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原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3,(3):38-40.

轻工业论文篇3

前些年出版的一本权威著作,把桓宽的《盐铁论》成书看成是中国正统经济思想形成的标志,并且把贵义贱利、重本抑末和黜奢崇俭归纳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三大教条(注:赵靖、石世奇《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第664—673页。)。但仅把封建正统思想归结为以上三个,就显得单薄了些。贵义贱利是总纲,有经济问题从属于封建道德问题的含义;重本抑末是对社会不同经济部门的认识,或者是关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黜奢崇俭是讲消费领域问题。但关于封建社会的两个重要领域,即财富的分配问题和赋税问题都没有涉及,而在先秦思想家对这两个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对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和思想家的影响很大。事实上,在赵靖先生的新著《中国文化通志·经济学志》中,把讨论物质财富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时产生的“均”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四大要旨之一(其他三个是富、庶、义)(注:赵靖《中国文化通志·经济学志》第19—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就体现了对原来认识的修正。

在赋税领域中,轻徭薄赋,或轻税思想是传统赋税思想的主流(注:赵靖《中国文化通志·经济学志》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儒家是轻徭薄赋主要倡导者,通过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论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轻税役理论。孔子主张复周礼,在赋税方面主张“籍”和“彻”,即在公田上取什一税;孟子比孔子更进一步,他所讲的仁政五纲,其中的三纲“耕者九一”、“关市几而不征”和“泽梁无禁”(注:《孟子·梁惠王下》。),实质上就是对农商虞的轻税问题,直接把实行轻税和富国相联系;荀子则把轻税和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他认为“裕民以政”就是“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而“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反之,“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注:《荀子·富国》。)除了儒家之外,先秦诸子大都反对重税,主张轻徭薄赋。秦汉之后,儒家在思想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轻税思想更成为主流,同时轻徭薄赋成为统治阶级表功立传的重要依据和判断君主清庸的主要标准。中国古代赋税的两次重要改革,唐朝杨炎的两税法和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有蠲除苛杂,减轻农民赋税的含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封建统治机构臃肿、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轻徭薄赋只是开国之君的短期政策和开明官吏的理想。

社会财富如何在社会成员间进行分配?这是中国古代关心经济事务的思想家所不能忽视和回避的。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均”为主流的思想,我们称之为平利均富。先秦诸子在他们的著作中多反映了这一经济思想,如孔子反对鲁国的当权派季孙氏要征伐颛臾,认为“丘也闻有国家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注:《论语·季氏》。),把财富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均”提高到比“寡”更重要的地位;道家没有直接提到对多余的财富应如何分配,但通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思想看,可推断出财富应平均分配,不能让贫富过于悬殊;先秦显学墨家明确主张“有才财者以分人”(注:《墨子·鲁问》。)。先秦诸子在财富分配应该“均”的观点,被其后的思想家所继承。由于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是土地,在秦汉之后,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豪强地主手中,土地兼并加剧。由此造成财富分配的不均和社会矛盾的尖锐,以抑制土地兼并为主要内容的“抑兼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关于分配领域“均”的思想,或平利均富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封建正统经济思想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除了在西汉时期形成的贵义贱利、重本抑末和黜奢崇俭主流思想之外,还应该有在先秦时期就已见端倪的轻徭薄赋和平利均富;在这五个主流思想中,有不同的层次,贵义贱利是封建社会对经济问题看法的总纲,重本抑末、黜奢崇俭、轻徭薄赋和平利均富服从于总纲,分别从社会分工、消费、赋税和分配等不同的角度反映封建社会经济特征的主流思想。

二、封建正统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

上面所讨论的五个封建正统思想,其中的四个——贵义贱利、黜奢崇俭、轻徭薄赋和平利均富——均是儒家的东西,事实上,孔子已经论述了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唯独重本抑末是先秦法家思想,首创于商君而形成于韩非,与儒家的不轻商思想格格不入。我们知道,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贵义贱利、黜奢崇俭、轻徭薄赋和平利均富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很自然了,不需在这些问题上花费笔墨。关键是重本抑末,这个源于法家的思想是否和上面提到的儒家的东西相融合?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下面就此问题作些分析论述。

重要的是明确贵义贱利和重本抑末之间的关系。在《盐铁论》的开篇中,贤良、文学们把重本抑末称为圣王之道、先王这法,重本抑末成为儒家的思想。我认为儒家之所以吸收重本抑末思想并非出于偶然,而是贵义贱利和重本抑末在思想内容上有相通之处,使得两者可以相互融合。贵义贱利的基本内容是,视“义”为一种道德的正义和至善,应该提倡;而“利”则被视为种种的功利和物欲,因此应该反对,尤其要反对不顾自己社会等级的逐利行为。儒家为什么要强烈反对逐利呢?主要是因为儒家把个人的求利活动和社会风气联系起来,强调追逐利益就会引起人欲泛滥,威胁到人性的健康,“及其动于欲、弊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圯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注:《阳明文集全书·大学问》。)由于工商业的特点,从业者必须斤斤计较、唯利是图、不畏艰难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生存,“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这种裸的求利活动,使得从事工商业者和求利直接相对应,而且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联系起来,这就是贤良、文学们在汉代的盐铁会议上所言的“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注:《盐铁论·本议》。)的逻辑。至此,贤良、文学把重本抑末称为“圣王之道”、“先王之法”,贵义贱利和重本抑末统一起来。

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在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义主利从,为什么不主张抑商,反而提倡发展工商业?孔子对商业的态度仅有一条,“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注:《论语·先进》。)并没有丝毫的抑商含义。孟子和荀子都提倡“关市几而不征”(注:《孟子·梁惠王下》,《荀子·王制》。)或“平关市之征”(注:《荀子·富国》。),是鼓励工商业发展的。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先秦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儒家思想的特点得到解释。首先,先秦时期,不管是处在“工商食官”的封建领主制,还是私营工商出现的封建地主制时代,工商业产品也主要为贵族、地主服务,要抑制工商业,必然使这些贵族、地主的利益受损,这与孟子的“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注:《孟子·离娄上》。)的论点是相悖的。其次,先秦的私商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与两汉时期相比,私人工商业对封建势力的冲击和破坏作用也小,因此不被思想家们所重视,而把主要的视野集中在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消费以及分配问题。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荀况认为“工商众则国贫”(注:《荀子·富国》。),提出“省工贾,众农夫”(注:《荀子·君道篇》。)的主张,这是私人工商业发展的表现,表明在战国末年,任何思想家都不能无视工商业对封建经济的冲击了,而荀况的这种观点,也说明重本抑末和贵义贱利之间并非割裂,恰恰相反,体现了两者是兼容的。最后,先秦时期重本抑末在法家而不是儒家出现,这是儒法两家对治国安邦的不同态度所致。儒家强调治国要使百姓“富”和“庶”,把富民和足民看作治国的基本纲领,并且把富民和富国、富家联系起来,例如所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注:《论语·颜渊》。)的思想就表明了富民和富国之间的联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注:《论语·尧曰》。)是把富民和富家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不管农虞工商,,只要能够富民的行业,就该鼓励。法家认为富国只有农业一种途径,而富家可以有多种,人为地割裂富国和富家之间的联系。因此,为了富国强兵,兼并诸侯,统一天下,必须驱民归农,对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要进行限制。

贵义贱利是封建社会对经济问题的总纲,重本抑末和它的关系明确了,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重本抑末、轻徭薄赋、黜奢崇俭和平利均富四者,尽管是关于封建社会部门经济的关系、赋役、消费和分配领域的认识,但是这四者之间在内容上也有非常明确的协调关系。首先看重本抑末和轻徭薄赋的关系。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赋税的负担自然而然的落到农民头上,主张薄赋敛,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就是重本。另外,封建社会赋税特点是,繁重的徭役的负担对人民的危害并不比赋税小,特别是秦汉之后的统一中央政权,徭役的征调更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繁重的徭役负担一方面使得壮劳力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可能耽误农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极大,主张从轻征调徭役,并注意征调时间,保证农民翻地、整地、播种、锄草及收获等农事的顺利进行,就是最大限度的重农。

其次看重本抑末和黜奢崇俭的关系。早期儒家的黜奢崇俭主要是反对下级用上级之礼的僭越行为,其后黜奢崇俭主要反对封建君主过度奢侈和“富人大贾”的奢侈浪费,尤其集中在普通的富人大贾身上。富人大贾的穷奢极欲消耗了大量的财富,“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注:《前汉书·贾谊传》。)。同时,富人大贾这种奢侈的消费必然影响整个社会,造成攀比心理,使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奢侈品生产。贾谊曾指出,“民弃完坚而务雕镂纤巧,以相竞高,作之宜一日,今十日不轻能成;用一岁,今半岁而弊”(注:《新书·瑰玮》。)。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不能从事农业劳动,造成“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注:《前汉书·贾谊传》。)的局面,对封建统治的危害巨大。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只有实行重本抑末政策,通过抑末,使商人不易积聚大量财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奢侈品的流通和消费;另外,大量的劳动力转而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就富强。由此可以看出,重本抑末思想和黜奢崇俭思想并不相互抵触,而是相互补充的。

最后看重本抑末和平利均富之间的联系。有的研究者认为,封建社会实行重本抑末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阻止农民弃本逐末;二是抑制商人资本的兼并活动(注:叶茂《略论重农抑商的历史根源》,《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实质上这两个原因都反映一个事实:封建社会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存在巨大利益差别。工商业能获得较高的利益,与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有关。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经济,普通百姓所需要的大部分物品均可以自己生产,因此当时的工商业主要是为地主富民服务的,也就是说,社会对奢侈品的需求相当高,在巨利的驱动下,手工业主要生产奢侈品,商业主要贩运重量轻但价值高的商品。特别是,商人面对的是小手工业者和分散的消费者,在信息成本很高的封建社会,这些商人在与手工业者或消费者谈判过程中居于有利的地位,这就是司马迁所谓的在个人发家致富方面,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原因所在。这种农业与工商业利益差别的存在,使得封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由利益低的部门流向利益高的行业,造成农业中的劳动力的减少,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封建社会,粮食产量减少,影响统治基础;同时,大量的人口逐末冗食,影响了封建国家徭役的征调和赋税的缴纳,给国家造成财政困难。另外,商人资本积聚的财富,一般不是投资于工商业本身,而是购买土地,与地主富民争利,司马迁说的“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注:《史记·货殖列传》。),就是这个道理。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封建统治者采取重本抑末政策和抑兼并政策,来“调通民利”(注:《管子·国蓄》。),抑制工商业者。

轻工业论文篇4

关键词:轻化工程;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0引言

轻化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从基础理论、设备构造、设计方法工程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主要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轻化工程准确实施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在轻化工业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工艺设计、选型配套、参数优化的能力,这是轻化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习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高素质、创新型轻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符合,已经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我根据教授轻化工程专业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关于课程特色专业建设

轻化工程是染整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轻化工业就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天然资源及产品作为原材料,加工成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要结合轻化工程专业特点,将课程的内容大幅度精简,突出重点,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在轻化工业中应用较多的蒸馏、传热等单元操作。因受学时、教材容量的限制,不可能要求教材或一门课都能及时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和科技前沿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新型单元操作选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膜分离、吸附、超临界萃取、分子精馏等新兴单元操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化工领域一些新的单元操作过程开发、设备开发方面的科技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及前景,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轻化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学生学完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性课的学习和培养专业兴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采用了多媒体动态模拟教学,将课程涉及的所有章节从单元操作的工艺流程到典型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全部实行多媒体动态模拟教学。以基于计算机的视、听媒体为特征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产生、集成、存储信息,运用多媒体灵活、方便,而且视听效果特别好,能把复杂、生硬的教学信息转化成对学生的感官最具有效刺激的、易于接受和形象生动的信号。传统的黑板式教学过程教师主要利用黑板板书、教学模型、工程图纸等来辅助教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件、实物图片、实况录像、仿真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把传统教学中的抽象阐述转化为立体、形象、逼真的随堂演示,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强烈的实物感,而且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授课信息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在精馏单元操作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实际生产中的塔设备,还可以利用flas对精馏原理、塔板上的气液接触情况,塔操作时的液泛、液漏等现象进行模拟演示。在动画演示的同时,教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失时机地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解,既生动又形象,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引用生产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化工原理学习过程中,除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之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我们结合轻化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大量穿插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一种印染助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投料搅拌反应过滤分离提纯产品。这些工序涵盖的单元操作和基本知识贯穿了化工原理的大部分内容,如流体的输送、过滤等单元操作涉及流体力学基础,浓缩、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中热量、水分的传递也都涉及课本中的传热、传质学基础等。在讲解干燥这一单元操作时,可以通过列举衣物固色工艺过程,加深学生对干燥概念、干燥原理的理解。因此,灵活结合生产应用实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4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动手实践环节

为了进一步理解化工原理中的经典实验以及结论,我们结合演示实验模型,如雷诺实验、流体阻力的观察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拘泥于课堂教学及演示实验,很难达到学生会用的目的。对此,我们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相关的综合实验及仿真设计实训,使学生对离心泵、换热器、精馏塔等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识了各种显示仪表,掌握了各种阀门及调节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在电脑屏幕上的演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为理论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自己也可以多人一起讨论,设计方法和流程,并动手实验验证,加深理解,运用实验及仿真实训的实验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效果很不错。

5结语

综上,本文结合实践,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习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素质、创新型轻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晓婷.关于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等教育在线,2011,(4):145-147.

[2]陈丹云,何建英,刘勇,邹雪艳,李明静.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四川化工,2011,14,(2):48-50.

[3]胡芳,赵欣,祖彬,吴学栋,王忠良,孙聆芳.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纺织,2011,(3):29-31.

[4]侯庚喜,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3):43-45.

作者简介:

1.林健(1992-),辽东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B1206班学生。

轻工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9-0015-05

收稿日期:2008-03-14

轻工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项目,在我国出口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市场上,我国轻工产品依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但是,我国轻工行业出口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总体上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依靠低价格获取的比较优势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

标准作为当前新兴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对经济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既可以被视为一种壁垒,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被视为一种动力,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标准可以消除市场信息不完全而促进贸易的增长。一般来说,标准的实施可能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作为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本国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更广泛意义上能够提高本国产品的出口额,促进经济增长;其次,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本国标准又同时被视为进口和出口的阻碍,阻碍经济增长;最后,对一体化经济来说,本国标准的实施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PeterSwarm,1996)。但是,在以上三种影响中,哪个起到主要作用,即本国标准的实施对出口和经济增长总体上有何影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文献回顾

PeterSwann(1996)以英国为例分析了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对本国贸易的影响。他选取了英国和德国1985-1991年83个行业数据,对英国进出口和英国采纳的国内和国际标准数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得到结果为英国的国内标准有同时增加进口和出口的趋势,而英国采纳的国际标准对进出口的影响较小。作者认为。特殊的英国标准不对称地增加了国内企业成本,带来了低成本的进口,使得英国国内标准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国际标准减少了产品多样化,阻碍作用抵消了基于经济规模的贸易促进效应。于是得出结论,在标准对英国的影响中,第三种观点(标准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第一种观点(标准带动出口)比第二种观点(标准阻碍进出口发展)效果更加明显。Moenius(2000)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1980-1995年间12个国家471个行业的技术标准与双边贸易额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共享标准与贸易额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共享标准每增加1%,贸易额增长0.32%:进口国家单边标准也会在很小程度上增加进口,出口国家单边标准对进口额有很强的正向作用,弹性大约为0.27。以上发现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出口国家单边标准为进口国提供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信号显示机制。周华、王卉、严科杰(2007)利用价格契的方法分析了欧盟ROHS指令对上海市机电产业的影响,作者利用价格契为手段将标准量化为等值的关税额,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8类企业87家厂商106种不同产品的相关数据,构造一个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欧盟ROHS指令的出台对贸易及其福利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欧盟ROHS指令对上海机电产业构成了严重的贸易壁垒,特别对人力资源较差以及进口原材料或中间品的企业影响严重,并进一步影响该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但是从长远看。标准的实施会使国内外产品的替代弹性增强,社会净福利会提高。Thomsbury等(1999)的研究发现,标准更接近于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负面影响。

以上研究大多是分析标准对贸易的影响,而没有关注标准、贸易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标准对贸易的影响中,国内的研究很少,并且大多是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式出现,研究某一个标准对贸易的作用,真正研究标准和贸易、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很少。基于此,本文以轻工行业为例,分析行业标准、出口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结论进行解释。

二、模型建立与实证检验

(一)构建模型

文章选取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标准、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时。文章以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分析另外两个变量对其的影响。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

Yt=A0+A1Yt-1+A2Yt-2+……+APYt-P+εt

其中,Yt-i=[GDPt-i,EXt-i,STAt-i]。GDP即表示经济增长,EX代表出口,STA代表标准,εt是随机误差项。

(二)实证检验

1、数据的选取

文章选取1987-2005年我国轻工行业的标准、出口和我国GDP数据。其中,标准数据是当年制定或修改的标准数;出口和GDP均按美元计价。分析中。对数据作了如下处理:GDP=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标准按数量计算,EX=轻工行业出口额/发展中国家出口价格指数。标准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轻工业年鉴》、《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年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年鉴》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出口额来源于《中国轻工业年鉴》;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统计年鉴》。为避免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形式。

2、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对三个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发现三个变量是否都具有一阶平稳,在检验之前,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以使数据平稳化,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变量的T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而他们的一阶差分在相同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即他们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具备协整的条件,需要进行协整检验,看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3、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理论,如果序列之间满足单整阶数相同,就有可能通过线形组合构成低阶单整变量,如果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就可以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所以,要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VAR的协整法则。使用AIC法则确定最佳滞后期,再对协整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进行协整检验。协整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在零假设H0:r=0时,似然比统计量为30.4264,大于5%显著水平临界值,所以拒绝零假设,即三者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继续进行检验,可以看到在零假设H0:r≤1时,似然比统计量为7.72918,小于5%显著水平临界值,所以接受零假设r≤1,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进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协整关系,即在95%的概率下,有理由相信标准、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协整方程为InGDP=-0.341351nSTA+0.410451nEX。从该协整方程可以发现,从长期来考察,轻工行业的标准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效应,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轻工行业标准每增加1%,就会对我国出口起到约0.3414%的负面作用。而我国轻工行业出口每增加1%,对经济就会起到约0.4101%的促进作用。

我国轻工行业标准的实施对GDP的负面作用原因为:轻工行业产品有其特殊性。我国的轻工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行业技术水平总体上不高,但是用于出口的却大多是行业中的先进企业,与国内其它企业相比,他们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质量水平也大多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我国轻工行业实施的标准水平大多是中等稍微偏上。这样就使得标准对出口企业影响不大,而对众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因为标准的存在,这些企业有的因为达不到标准要求而被迫退出市场:有的虽然有能力达到要求,但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改进生产,因而产生额外的成本负担。对我国轻工行业来说,这类企业广泛存在,标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于是就反映到对经济的影响中来。

在整个过程中,标准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

(1)由于标准的水平大多是中等稍微偏上。因此它起到的传达质量信息,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作用就相对弱化,先进企业没有从标准的实施中得到十分明显的好处。

(2)由于同样原因,众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面临停产、减产、成本增加的困境,因此对经济造成负面作用。对轻工行业来说,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使得标准的实施负面影响于经济。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标准对经济负面作用的根本原因是当前我国轻工行业的技术水平总体不高,标准的实施淘汰了大量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从而对经济构成不利影响。但是同时标准却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产业结构。所以,我们不提倡减少标准的实施,而应该对症下药,解决标准负面作用的根本原因: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4、Granger因果检验

文章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数据由Eveiws5软件得出。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轻工行业的出口和我国GDP增长之间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并且是互为因果关系。我国轻工行业的标准数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GDP变化的原因,但是GDP并不是轻工行业标准变化的原因,即它们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我国轻工行业标准和行业出口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三)检验结果分析

从以上检验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

1、我国轻工行业标准、行业出口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协整方程给出);

2、轻工行业标准的数量是GDP变化的―个原因;

3、轻工行业标准与行业出口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出口和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由这三个结论可以看出:对于我国轻工行业来说,标准的确对经济产生影响,而且是负面影响。但是,标准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是通过影响贸易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我国轻工行业标准是通过减少行业中非出口部门产出,而不是改变出口部门产出进而负面作用于经济的。

PeterSwann(1996)所认为的标准实施可能带来的三个方面的影响(本国标准的实施提高本国产品的出口额,促进经济增长;本国标准被视为一种非关税壁垒,阻碍经济增长;本国标准的实施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对我国轻工行业来说。第二种作用明显大于其它两种作用,致使其净效用表现为对经济的阻碍。这个结论与他分析的英国标准对经济和贸易的影响相反。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我国行业标准水平中等稍微偏上,致使标准的实施不足以消除市场信息失灵和不对称,因此也就不足以起到传递质量信息的作用。这样第一种作用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同时,大多出口企业已经达到标准的规定,所以。轻工行业标准对轻工产品出口影响效应不大。而英国的标准总体上能够传达一种质量信号,具有一定的消除市场失灵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促进出口的作用。

其次,我国非出口部门由于技术水平低于行业总体水平,这部分部门受标准影响相对较大。标准的实施降低了它们的竞争力甚至是将其淘汰出市场。故标准对经济起到了负面作用。英国非出口部门企业的成本也会上升,但是由于出口部门的带动,总体上来说,对经济负面影响是不存在的。

最后,我国的标准是国家标准,与主要贸易伙伴(我国轻工产品主要出口发达国家)国家标准存在差异,因此,标准带来的促进产业内贸易效果不明显,而英国标准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或接近,故英国标准存在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效应。

上述三个原因共同作用,使得我国轻工业行业标准对贸易和经济的影响与英国的情况不同。

三、结论和建议

从上文可以看出,我国轻工行业标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是由我国行业产品和行业标准特殊性所致。因此,对我国来说,要想使轻工标准的实施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增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从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标准处于我国行业中平均稍微偏上的水平,不足以起到传递质量信息、消除市场失灵的作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我国轻工行业的采标率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标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完善标准解决市场失灵的机制。这样,一方面,符合标准才真正成为质量先进的标志,从而促进产品的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虽然标准水平的提高会同时提高本国企业的成本。对行业非出口企业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但是由于出口的带动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长期来看,会对经济起到正面而不是负面影响。

(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轻工业论文篇6

【关键词】轻资产运营模式;运营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轻资产运营模式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轻资产运营是由国际著名的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于21世纪初率先提出的一种资本运营战略,指企业以知识资本的运营为基础,利用轻资产进行资本扩张,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利用他人的资源,以最低的资本投入,实现资产运营,是一种以价值为驱动的新型资本战略。

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根据企业价值链理论,企业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增值空间,且增值的差异性较大,而维持上下游竞争优势有利于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按照现代企业利润分析理论,处在产业链上游的研究开发与下游的销售服务阶段产生的附加值较高,而中间阶段的生产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工序,随着企业标准化作业的普及和行业内竞争的日益加剧,利润空间在逐步缩小,因而产业链中的附加值线条就形成一条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曲线。

二、轻资产运营的优缺点分析

(一)主要优点

1.降低生产成本

这是轻资产运营最显著的优点。企业将一些重资产环节如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零部件的生产转移给更有成本优势的公司生产,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基建、设备投资,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工费用,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2.提高品牌附加值

轻资产运营企业把精力集中在产品开发、市场而不是制造上。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品牌成为承诺,成为保险,从而大大提高品牌附加值,尤其在一些产品同质化的行业。想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产品本身已无太多文章可做,必须在品牌概念、品牌形象建设上下功夫。

3.提高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企业“大而全”将使管理链过长,信息传递成本和管理成本上升,并且不容易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通过将部分非核心部门转移出去或精简。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二)主要缺点

1.产品质量缺乏有效控制

企业重品牌、轻产品的思维模式,使企业在品牌、市场等方面投入较大精力,忽视或无暇顾及产品的质量,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2.形成对外包商的依赖

外包结束了企业对某项工作的内部管理,却开始了对这项工作的外部管理,外部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更难。想让外部人员按质按量完成工作,却又不能动用内部管理的手段。由于成本的考虑,企业的外包不会过于分散,也就是说,企业为自己的外包业务建立了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则企业必然受制于这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形成对一个或几个承包商的依赖。

3.培养出潜在竞争对手

这种经营方式短期内可以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品牌附加利润,但企业丧失了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机会,从而不利于企业构建自己深层次的整合竞争能力。承包商却通过做外包业务逐步地积累了实力,并且强化了自己在一些关键环节方面的优势,更有优势向下游方向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轻资产运营降低了行业进入的壁垒,更多的企业会进入这个市场。

三、轻资产类企业经营风险

通过分析,轻资产类企业存在自身优点的同时,有许多先天的不足,这将表现在营运的过程中,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下面就对营运风险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低比例的重资产导致的经营风险。轻资产公司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较少,这不仅使得企业由于缺乏固定资产的融资抵押物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同时也带来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销售收入会大幅度的降低,尤其是遇到通货膨胀的时候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企业难以有效的对冲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风险,这样会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的风险,这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无法保证外包产品质量导致的经营风险。轻资产的运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重资产的业务外包出去,另一种就是收购其他企业的部分股权。在外包的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无法对外包出去的部分产品进行有效的控制。产品是品牌的基石,低劣的产品品质必将瓦解企业的品牌优势,这对于以品牌为核心的轻资产企业来说,失去品牌优势必定会使企业遭到灭顶之灾。

第三,应收账款管理不当导致的经营风险。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经营特点就是尽量减少各个环节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但是在轻资产外包的运营模式下,虽说产品的库存风险转移给了上游的供应链企业,但是企业面临风险主要来自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产生意味着企业的部分资金被占用,这样就背离了轻资产模式的设计初衷。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增大了企业的机会成本,蚕食了企业的利润。

四、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一)做好轻资产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降低轻资产公司的经营风险,关键在于管理好轻资产公司核心的经营活动,做好轻资产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对降低经营风险有重要的作用。从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出发,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定期检查持有的轻资产的价值,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保证资产的质量。

(二)强化对外包部分的控制

外包的产品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建立各种责任制度,提高外包的质量,以免影响企业的品牌,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可以加强与外包企业的合作,实行产业链间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实行最小库存量,以提高存货的周转率,缩短存货的周转天数,减少企业的营运资本,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利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在日常的营运资金的管理中,应提高企业应收款项的回收率,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并形成有效的条款。应当协调好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的工作,设计好销售策略,在销售的过程中规避销售部门为了追求销售业绩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