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例(3篇)

时间: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

论文摘要烟粉虱是徐州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总结其危害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加以分析,以提出防治对策。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自2001年在新沂市部分乡镇首次发现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受其为害,棉花、蔬菜等作物大量落叶、落果,煤污病暴发,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适宜寄主近70种,包括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及一品红、紫荆等花卉林木,这些寄主作物往往插花种植,播期又相互交错,许多成为桥梁寄主,为烟粉虱种群暴发提供了稳定的食料条件。

1危害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传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高、防治难度较大的危险性害虫,在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趋嫩性,成虫喜聚集在植物顶部嫩叶背面活动,在植物的中下部叶片主要是卵及若虫。烟粉虱对植物的为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虫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传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发生,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据调查,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症状,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成熟;甘蓝、花椰菜被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西葫芦、南瓜被害表现为银叶;花卉一品红被害造成茎苍白,叶黄化;棉花被害,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近几年我市因烟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脱落成光杆、茄果类蔬菜减产超过5成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该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在发生量大的地区,秋季将大量向城区扩散,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甚至影响居民出行。

2重发原因

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露地不能越冬,保护地可常年发生,呈现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根据调查分析,烟粉虱在我市发生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越冬场所充足

近年来,我市保护地栽培发展迅速,日光能温室、蔬菜大棚为烟粉虱提供了充足的越冬场所,特别是种植黄瓜、西红柿、青椒等烟粉虱喜食寄主偏多,有利于其取食繁殖,为翌年暴发危害提供了充足虫源。

2.2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大

由于烟粉虱可以危害我市种植的大多数农作物(在我市为害约20科60多种),同时可以在多种农田杂草上为害、繁殖,具有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繁殖快、生活周期短、产卵量多、漂移性强、扩散性大等特点,极不易防治。

2.3抗药性强

由于烟粉虱发生世代多、繁殖速度快,对常规农药已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如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抗性都比较高,再使用这些药剂已起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用药,单户单块地用药,而不进行联防联治,很难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2.4对气候条件适应性强

据有关资料介绍及我市前几年调查观察结果证实,烟粉虱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干旱少雨,在6~9月遇到高温干旱的气象条件,烟粉虱常常暴发危害,但在夏季多雨的年份发生量较低。在近2年调查中发现,多雨天气对烟粉虱种群的发展影响不大,如2006年7月降水324.7mm,比常年多82.7mm,但8月各地调查烟粉虱发生量仍然较大,新沂市调查瓜菜田虫田率100%,黄瓜、甘蓝单叶虫量50~6000头,平均2500头。各地分别于8月底至9月中旬在露地蔬菜及棉花、大豆田达到虫量高峰。丰县植保站9月中旬调查,在40余种寄主作物中,为害达到3级(单叶虫量30~50头)的有6种,为害达到4级(单叶虫量50头以上)的有7种,其中黄瓜、豇豆、花菜的平均单叶虫量分别高达4.17万头、6871.1头、5788.2头,对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

3防治对策

3.1加强测报技术研究,开展虫情监测工作

烟粉虱在我市发生后,市农业局植保站积极组织各县(市、区)植保站进行虫情监测并进行测报技术的研究工作,冬春季重点监测温室内发生动态,夏秋季重点监测露地主要寄主作物上发生动态。各地在主要农作物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烟粉虱监测调查规范,掌握其发生消长规律,提高烟粉虱测报水平。

3.2植物检疫

对于从外地引进的花卉苗木,要经过检疫没有虫源代入后才允许进入市场;否则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种植。

3.3农业防治

3.3.1减少越冬虫源。在温室内种植种苗前,清除干净烟粉虱寄主植物,并进行深翻,确保种植的种苗不带虫、卵。保护地蔬菜育苗前熏蒸温室,以减少虫口基数,在温室通风口加1层尼龙纱,阻断外来虫源。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西红柿、茄子、棉花等烟粉虱喜食作物,以减少虫源。

3.3.2清除衰枝老叶。烟粉虱高龄若虫多分布在下部叶片,黄瓜及茄果类整枝时,适当摘除部分老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种群数量。温室内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销毁作物残枝落叶,防止烟粉虱滋生。

3.3.3清除田园杂草。及时做好农田及周边葎草等适生杂草的人工与化学防除,减少烟粉虱的田外寄主。

3.4物理防治

春季在温室内育蔬菜苗时,有条件的可用30目防虫网覆盖,控制虫、卵迁入苗床。利用烟粉虱成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温室及露地作物田间放置黄板诱杀成虫。其中,春季棚室内1m2插(挂)放1块18cm×9cm涂有10号机油的黄板,夏秋季温室附近的棉花、蔬菜等作物田1hm2放置450~525块1m×0.2~0.3m涂有机油的黄板,作物苗期放置与株高持平,成株期放置黄板顶部到作物株高1/2左右,每7~10d重涂机油1次。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1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

1.1土传病害发生普遍且严重

温室一旦建成,重茬连作不可避免,每年换土又不现实,易造成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如枯萎病、菌核病及根结线虫病等在许多温室、大棚内均成为主要病害,并有蔓延之势。

1.2低温高湿病害发生重

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可调节范围有限,良好的肥水管理,加大棚内湿度,客观上会促进许多喜低温、高湿病害如灰霉病、晚疫病等发生,成为秋冬茬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多年来生产调查,发病较重的日光温室减产损失30%~40%,个别严重地块高达70%左右。

1.3细菌性病害及病毒病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真菌类病害的防治,而使细菌性病害、病毒病乘虚而入,逐步加重。如细菌性疮痂病、溃疡病、青枯病和软腐病等均呈加重趋势;病毒病也由主要危害叶片,转向危害果实。

1.4新病害不断出现

特殊的栽培环境,良好的生态条件促成了一些新病害相继出现,并成为保护地番茄生产中新的制约因素。如红粉病、圆纹病等均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1.5生理性障害复杂且危害严重

日光温室内的温湿度等可调节范围有限,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条件,会造成棚内湿度大、地温偏低、通风不良等,从而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造成植株生长失调而表现出多种生理性病害,并加重生物性病害发生。如低温障碍、生理性早衰、肥害、气害等。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选用抗病毒的双抗2号、中蔬4号、强丰、早魁等;从荷兰引进的抗根结线虫病的GC779、W733等新品种。

2.1.2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依据番茄生理需求施肥,要施足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叶面施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强抗病能力。

2.1.3改善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应尽可能提高标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张挂反光膜;采用无滴膜,减少结露现象;全膜覆盖,膜下灌水,最好在棚内建蓄水池并实行滴灌,以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2.1.4合理间套作与轮作倒茬。连作重茬会造成养分失衡与匮乏,造成菌源积累,加重许多病害发生。可通过科学栽培加以调节,减轻病害发生,如番茄地混种韭菜,可防治番茄根腐病、萎蔫病;番茄与茼蒿同穴栽可抑制番茄枯萎病;与葱蒜类和十字花科类轮作,可有效控制枯萎病和早疫病等。

2.1.5清洁田园。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深翻土壤,减少室内初侵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或拔除病株,带到室外销毁,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2.1.6换造。连作几年,土壤盐化及土传病害加重,可采取去老土换新土的方法来解决。方法是铲除耕层表土,换上无毒肥沃的大田土。

2.2生物防治

可采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对病毒病可通过生长点培养培育无毒苗,并采用病毒疫苗。如使用中国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弱毒疫苗N14在番茄1~2片真叶分苗时,将洗去土壤的幼苗浸在疫苗N14的100倍液中30min,然后分苗移栽,可产生免疫力。还可使用生物农药,如立枯病可用木霉菌0.5kg掺细土50kg混匀,然后撒在病株茎基部,用药22.5kg/hm2,能有效控制病情;青枯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

2.3生态防治

依据不同温室内的具体情况,科学管理,控制温湿度。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及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温度一般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3~15℃,适温范围内,采取偏低温管理;合理通风,适时浇水,改善光照条件等。用50~55℃温水浸种10~15min,可有效防治多种种传病害。抓住春秋茬之间的夏闲高温期翻地晒棚,进行土壤消毒,方法为每平方米铺稻草约4cm厚,加石灰氮0.1kg,深翻20cm,然后田埂间灌满水,用旧塑料薄膜盖上,密闭10~15d后,地表温度可升到50~60℃,灭菌及杀线虫效果显著。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篇3

[关键词]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8-0090-01

一、发生范围

根结线虫寄生范围广泛,可危害黄瓜、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豆类等多种蔬菜作物,同时还能传播一些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因此防治十分困难。设施中由于经常连茬种植,轮作困难,为根结线虫创造了必要的营养和生存条件,加之冬季温室内根结线虫还可持续繁殖为害,并加重为害蔬菜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部分棚室甚至因此绝收。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蔬菜作物地下根茎,以侧根和须根受害最重,常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许多根结,初期根结发白色浅,质地柔软,后逐渐变为褐色和暗褐色,表面有时龟裂至腐烂。植株受害后地上部分长势衰弱,叶片发黄,株体矮小,发育不良,生长日渐萎缩黄花,果实小,畸形果率高。在中午气温较高时,病株呈萎蔫状态,当清晨与半晚气温较低和浇水充足时,萎蔫的病株又可暂时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发展,植株逐渐枯死。

2.病原特点及侵染循环

根结线虫病主要是由根结线虫(低等动物)寄生所至。主要种类有:高弓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以及南方根结线虫。一般根结线虫在环境条件不适应或寄主枯死时,以雌成虫在根结内产出的卵囊团随病根残体越冬,不过在温室内病原线虫能持续繁殖为害。当笠年春季气温回升时,越冬卵孵化出幼虫,随土粒间移动到活体寄主,侵入植株幼嫩根部,刺激寄主细胞增殖形成肿瘤。

3.流行规律

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20cm深的土层内,以作物根部区域3-10cm土层内数量较多。土壤过湿或过干均不利于线虫活动,适宜蔬菜生长的温湿度条件也往往适宜线虫孵化和侵染。一般土壤干燥、土质肥沃疏松及重茬地发病重;温室发病重于大棚,大棚发病重于露地。病土、病苗、土壤、灌溉水都是田间传播的主要途径,并且不当农事操作也会造成病害传播。

二、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蔬菜根结线虫较难,因此防控中应坚持“御线虫于种苗之外,防线虫于侵染之前,治线虫于定植之初,止线虫于繁殖之前“的原则,“坚持防为主,综防结合”,从而减轻线虫的危害程度,促进蔬菜产量、产质,提高经济效益。

1.切实落实农业防治

1.1清洁田园除去棚室病残体。棚室蔬菜毁茬后,将病株残、杂草等清理出棚集中烧毁,可降低棚内土壤中的根结线虫虫口密度;并对曾在病田块中使用过的农具进行消毒,以防根结线虫传播蔓延。

1.2合理安排茬口。选用抗(耐)根结线虫的蔬菜品种,如辣椒、芹菜、葱、蒜、韭菜等或其它粮食作物轮作,能有效防治或减轻线虫病的发生,抑制土壤中线虫数量增加,从而减轻对后茬作物的危害。

1.3更换棚室土肥。因为根结线虫主要分布于耕作层,应在前茬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更换棚室内15-20cm的土层,并马上回填无根结线虫土壤,同时每667m2增施充分腐熟有机肥8000-10000kg,可大大降低棚室土壤中根结线虫基数,减轻危害。

2.加强物理防治

2.1高温消毒。鉴于蔬菜根结线虫及虫卵可在55℃以上高温下失去活性的特点,当前茬作物收获后,选择无风晴朗天气,以每667m2用8000-10000kg细碎秸秆或锯末均匀撒在土壤表层约4-6cm厚,用火煨,在无明火的情况下,接近地表20cm土壤温度升到60℃以上,可杀死成虫及虫卵。

2.2淹水处理。在夏季棚室休闲期,将地面淹水并用1个装有泥沙的塑料纺织袋在水中反复拖拉,使地面形成一层泥湖,从而使线虫在多水和缺氧情况下窒息死亡,之后再在土表覆盖农用塑料膜,然后密闭棚室1-10d,可杀死土壤中90%以上的根结线虫。

2.3冷冻处理。在发病严重的棚室,可于11月中旬灌1次封冻水,不扣棚膜,使土壤结冰冻两个月,可有效控制根结线虫危害,来年再进行春茬菜生产。

3.科学应用生物与化学防治

3.1首选生物农药。如1.1%苦参碱、0.3%印楝素或1.5%阿维菌素在蔬菜定植前与土壤拌匀,均匀撒入定植穴内,每667m2用药量3-5kg,用药60d之后再用苦参碱或印楝素2-3kg随水冲施1次,防效较好。

3.2石灰氮药肥熏蒸灭虫。一般在夏季7-8月份选择连续晴天,每667m2用玉米秸秆(铡成4-6cm长的小段)或生粪3000-4000kg再加入石灰氮80kg,深翻土壤20cm以上,做畦,畦内浇透水后覆盖地膜,密闭温室15d后揭膜晾晒3-5d即可定植。

3.3沟施或穴施专用杀虫剂。选用10%灭线磷或10%硫线磷或50%益舒宁或3%氯唑磷专用杀线剂,在定植行间开沟穴施,每667m2用药2.0-3.5kg或每667m2用药1.0-2.0kg,注意药土要充分拌匀,严防寄主根部与药剂直接接触避免发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