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6篇)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1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
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
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
(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
(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
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
(一)选用耐低温品种。
(二)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
(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
(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
(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
(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
(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
(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病因
(1)弯曲瓜,长型果品种易形成弯曲瓜,其生理原因多与营养不良、植株细弱有关,尤其在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过小或光照少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2)尖嘴瓜,果柄附近粗,先端细。单性结实力低的品种受精不良时易形成尖嘴瓜。
(3)细腰瓜,果柄基部和顶端正常,在瓜条中间部分缢缩,这是由于营养和水分供应不均衡造成的。
(4)大肚瓜,瓜条前端部分肥大,中间及基部反而变细。这是由于雌花受粉不充分,受粉的先端肥大,基部发育迟缓而造成的。新晨:
防治措施
(1)发现畸形瓜时及早摘除,以降低营养消耗。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2
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当温度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数值,植物便会因高温或低温受害,这个数值即为临界温度,超过临界温度越多,植物受害越严重。当温度升高时,酶催反应的速度加快,植物的生理活动随之加强,直到一个最佳温度范围为止,以后就逐渐减弱。温度过高时,植物萎蔫枯死。即当土壤温度超过林木或花卉幼苗的临界温度,并且温度值继续升高,则会出现幼苗的根茎灼伤现象。根茎灼伤主要出现于夏季,这主要是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气温一直处于偏高的状态,特别是中午时分,酷暑难耐。林木幼苗,尤其是含沙较多的苗圃地和造林地的实生苗,在干热的夏季最易发生根茎灼伤现象。根茎灼伤与土壤条件、林木种类等有很大关联。在气温高、湿度小、蒸发量大、连续干旱的情况下,强烈的蒸腾作用使苗木大量失水,则易发生灼伤。大兴安岭地区,当气温在26℃以上、地温在36℃以上、相对湿度小于40%、土壤湿度小于5%时,落叶松幼苗就出现灼伤。再有就是温室种植,由于温室温度是人工控制的,所以在某些时候温度控制出现偏差或由于不同植物的灼伤临界温度不同,从而造成幼苗的灼伤现象,所以在温室种植中,熟悉所种植植物的生理特性十分重要。
2根茎灼伤的危害
苗木根茎灼伤后,幼嫩树苗与高温表土接触处出现约2mm宽的环状伤痕,轻者树皮微黄,l~2d后出现倒伏现象;重者树皮呈暗褐色,当即死亡。根茎灼伤对苗圃育苗及山地直播造林危害较大,一般可降低成活率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无论是对于温室种植还是山地直播造林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根茎灼伤对幼苗柔弱的茎造成伤害,而且病原体很容易在这时侵入其根茎,引发病害。生物病原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等,而生物病原体所引发的病害一般情况下具有传染性。在温室种植的幼苗发现以后很容易进行处理,但如果发生在直播造林区,发现的若是较晚,其引起的危害则很大。
3根茎灼伤的预防措施
3.1选择适当的品种
如果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灼伤的阳性树种造林。如果该地区主要是沙质土,由于矿质土粒间孔隙大,总空隙度低,导管作用弱,保水性差,通气透水性强,保蓄性弱,养分含量低,气多水少,所以沙质土热容量小,土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林木易发生灼伤,所以在栽种时应选择适应该条件的林木进行栽种,以方便管理。如果该地区主要是壤质土,由于壤质土沙黏适中,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气透水性好,土温稳定,养分丰富,有机质分解速度适当,既有保水保肥能力,供水供肥性又强,再加上壤质土壤中水、肥、气、热及植物扎根条件协调,所以壤质土适种范围较广。
如果要引种种植,那么在苗木的整个生长期要进行细心的栽培养护,进行预防措施,发现症状后果断进行处理,以免出现苗木在幼苗期枯死现象,造成大的经济损失。适当早播,使幼苗提前生长,在高温出现前提早木质化,同样可以增强其抵抗灼伤的能力。
3.2喷水降温
在温室中,温度等条件由人工控制,而且温室内的条件改变较容易。在自然界的种植则大不相同,自然界中土壤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生物热、地球内热。当土壤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时,这些热能大部分消耗于土壤水分蒸发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小部分被生物活动所消耗,极少部分通过热交换传送到土壤下层。在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热容量最小。在固相组成物质中,腐殖质热容量大于矿物质,而矿物质热容量彼此之间差异较小,所以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多少和腐殖质含量,当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又含较多水分时,热容量增大,但是土壤腐殖质是相对较稳定的组分,短期内难以发生较大变化,因而它对土壤热容量的影响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土壤水分却是经常变动的组分,而且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较大变化,因而影响土壤热容量的组分中,土壤水起了决定性作用。至于土壤空气,由于热容量很小,它虽然也是易变化因素,但是影响甚微,所以在苗圃地通过人为灌排水控制土壤水含量,是调节土温的有效措施。该方法实施于温室也不失为一个简便方法。喷水可以增加湿度、降低土温,喷水的时间最好在高温出现前,切忌在高温出现时喷水,避免忽热、忽冷,加速苗木死亡。虽然浇水可降低温度,但也要适宜。要根据苗的品种、苗的大小进行灌排水,过多则涝。
3.3遮荫
遮荫可使苗木不受阳光直接照射,降低地表温度,防止幼苗遭受日灼危害,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减少土壤和幼苗的水分蒸发,同时起到了降温保墒的作用。一般树种在幼苗期都不同程度的喜好庇荫环境,特别是喜荫树种,如红松、白皮松、云杉等松柏类及小叶女贞椴树、含笑、天女花等阔叶树种都需要遮荫,防止幼苗灼伤。遮荫的方法一般可用苇帘、竹帘、设活动棚,帘子的透光度以50%~80%为宜。荫棚一般高40~50cm,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17时左右进行放帘遮荫,其他早晚弱光时间或阴天可把帘子卷起。苗木受弱光照射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使幼苗生长健壮。此外,还可采用插荫枝或间种等办法进行遮荫。采伐时应用带状间伐,使保留下来的树木对更新的幼树起遮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孙向阳.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3
前一段时间,电视台播出了微波油条受冷遇的报道。微波油条一般是事先用油炸好的,然后再配送到各早餐点,吃时用微波炉热一下即可。也就是说,微波油条也是油炸的,只不过这个油煎炸过三次即废弃掉。这无形中增加了油条的成本,所以微波油条要比小食摊上卖的油条贵很多。微波油条受冷遇,说明老百姓对油脂反复应用的危害认识还不够。
早在1986年,卫生部就颁布了《食用煎炸油的卫生管理办法》。其中规定,煎炸过三次食品的油脂应当废弃。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食品的生产者,也适用于居民家庭。因为高温下重复使用的废油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食品中的水分会发生水解反应,致使煎炸油劣变。这种劣变油的营养价值明显降低。
街头收药遭严打
为打击街头非法购销药品行为,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市政管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禁止在本市街头进行非法购销药品行为的通告》。
通告内容包括: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在北京市街头私自收购、销售药品;对违法经营药品的行为由药监部门、城管监察部门分别依据有关法规实施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民发现街头私自购销药品的行为应及时举报。
公民享有室内环境权
根据目前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公民有在良好、适宜、健康的室内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其具体内容包括:
室内宁静权:指公民有不受噪声、振动污染的权利。卧室、起居室的噪声,白天应在50分贝以下,夜间应在40分贝以下。
室内日照权:指公民享有阳光照射不被阻挡的权利。
室内通风权:指公民享有周围通风环境良好的权利。卧室、起居室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房间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室内舒适温度权:住宅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应采取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防热以及节约采暖和空调能耗的措施,保证室内的舒适温度。
眺望权:指公民享有视线不被阻挡的权利。
清洁水权:指公民享有饮用清洁、卫生水的权利。
室内清洁空气权:指公民享有呼吸新鲜、清洁空气的权利。室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
上法院别错过诉讼时效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4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
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
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一)选用耐低温品种。(二)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5
关键词:聚合物清洁压裂液性能应用
一、压裂液基本要求与存在问题
压裂液的核心材料是压裂液增稠剂,主要功能是悬砂携砂、传递压力、造缝导流,其基本要求悬浮携砂能力强、低滤失、低摩阻、配伍性好、无残渣、反排性好、易破胶、流变性好、配制简单成本低。最常用的压裂液增稠剂材料是羟丙基胍胶、瓜尔胶,它的主要问题是溶解不完全。羟丙基胍胶水不溶物4%~7.5%,瓜尔胶水不溶物16%~20%[1],不利于油气层保护,不利于施工和油气增产。如何解决增产与伤害产层的矛盾,交联与破胶的矛盾,高粘度悬砂与泵送摩阻和传压造缝的矛盾。解决思路是应用清洁压裂液,清洁压裂液的基本组成为表面活性剂、聚合物[2],该压裂液的基本特性是对储层无直接污染伤害,无二次伤害,易于返排,少残留。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性能稳定,现场应用也取得了较好增产效果。
二、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基本原理
斯伦贝谢公司研发的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ViscoElasticSurfactant)清洁压裂液[3],在各油田应用中,发现使用温度普遍低(80℃以下),表面活性剂用量大(2~15%),成本高。胶束稳定性差,既可在水和油存在下破胶,也可在水和油存在下失效,对配制环境要求高,配制繁琐,需配合其他特殊组分、盐和稳定剂,高速搅拌,影响了推广应用。
聚合物清洁压裂液的研发思路是克服VES清洁压裂液弱点,使其具有稳定、高效、耐温、价格可接受。聚合物清洁压裂液以缔合代替交联(多元缔合:疏水缔合、氢键缔合、离子键缔合等),在溶液中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方式。结构型聚合物在溶液中聚合物分子链间适当结合,形成布满整个体系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多级结构);该结构是可逆的,随剪切速率等条件变化而可逆变化(η表观η结构+η非结构)。聚合物清洁压裂液达到了高效增粘性、抗温抗盐性、剪切稀释性与抗剪切性、悬浮性、稳定性、剪切降解稳定性、破胶降解可调性的基本要求。
三、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基础配方
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基础配方由增稠剂JHW-1、增稠剂流变助剂JHE-2和增稠剂耐温助剂JHW-3组成。增稠剂JHW-1在常温-中高温使用(25~180℃)浓度0.2%~1.8%,低速搅拌下约15~20分钟溶解,全过程无不溶物;流变助剂JHE-2按一定比例与主剂配制成压裂液,类似物理“交联”,粘度大幅度增加,约30%~100%,悬浮能力激增,且剪切稀释性更强。用量为JHW-1用量的50~70%;耐温助剂JHE-3在120℃下可不使用,用量为0.2~0.4%。聚合物清洁压裂液配制简单,破胶彻底,易于返排,配伍性好,悬砂能力强,摩阻小,抗温抗盐,低伤害或无伤害,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清洁压裂液。
四、聚合物清洁压裂液主要性能
1.悬砂性能评价
室内试验不同粘度的聚合物清洁压裂液悬浮能力(石英砂,40目):粘度60mPa.s,悬砂10min时,可保持60min;粘度30mPa.s,悬砂10min时,可保持30min;粘度20mPa.s,悬砂5min时,可保持10min。而胍胶悬砂能力≤10min,聚合物清洁压裂液的悬砂时间能满足压裂施工需要。
2.流变性评价
室内试验在100℃条件下,连续剪切90min,测试聚合物清洁压裂液耐温耐剪切性能(配方:增稠剂JHW-1:0.35%,流变助剂JHW-2:0.18%,溶解助剂JHW-3:1%)。
评价测试标准:配制完毕的液体即为清洁压裂液,然后在100℃、170s-1下进行流变测试,剪切90min后粘度≥25mPa.s即为合格。
试验评价结果:在100℃测试条件下,连续剪切90min,尾粘:70mPa.s,耐温耐剪切性能良好。
五、现场应用
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在河南油田B408井现场应用。施工泵压13.8~49.7MPa,排量0.5~3.58m3/min,压裂施工挤入总液量200.76m3,加20/40目陶粒砂16.07m3,砂比2.4%上升至31.3%。压裂后日产油0.49m3上升至5.26m3,取得了较好增产效果。
六、结论
1.聚合物清洁压裂液是一种新型的压裂液体系,压裂液对水质、配制环境要求不高,交联成胶较快,现场应用砂比30%以下,悬砂可靠,性能稳定。
2.聚合物清洁压裂液水不溶物几乎为零,能有效防止油层二次伤害,特别是对特低孔、低渗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场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3.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增稠剂可溶解于20%浓盐酸,配制成聚合物酸性清洁压裂液,但没有现场试验,对聚合物酸性清洁压裂液的酸液类型、浓度、用量等需要进一步试验和优化,以适应碱敏、水敏地层的改造需要。
参考文献
[1]Q/SH0050-2007,压裂用瓜尔胶和羟丙基瓜尔胶技术要求[S].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6
中图分类号: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84-01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肢体受创伤后,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坏死与神经变性。是临床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治,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18例骨筋膜室综合症,通过对其的早期发现及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患者的肢体都保留住了,避免了截肢带来的生理损害。现将对其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8~69岁,平均45岁。受伤原因:车祸10例、机械挤伤3例、重物压伤3例、坠落伤2例。类型:血管损伤2例、单纯软组织损伤2例、合并骨折14例。受伤部位:尺挠骨骨折3例、鹰嘴粉碎性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其中行筋膜切开减压术17例、非手术治疗1例。肢体恢复功能17例、部分功能丧失1例。
1.1方法
早期发现与及时救治,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诊断越早越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了治疗率。护士对四肢骨折或有严重损伤患者应严密观察:(1)肿胀及疼痛情况,伤肢持续性烧灼状疼痛,传向远端,且有进行性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因为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表现为剧痛,骨筋膜室综合症晚期时缺血严重,神经运动感觉消失,表现为疼痛减轻或消失,提示病情加重。(2)观察和监测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患肢间隔内肌力明显减弱,组织肿胀,使动脉与皮肤距离增大,动脉搏动较健侧肢体弱。如果动脉搏动消失,则提示晚期骨筋膜室综合症导致动脉闭塞或血管损伤的可能。若体温超过39℃以上已有2~3天,尽管远端动脉搏动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也应考虑肌肉已发生缺血性坏死,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行切开清创、减压术的准备。所以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的存在并不一定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及综合分析。(3)全身情况观察,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等情况,有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1]。
1.2术后护理
手术切开筋膜减压是治疗筋膜间室综合症的有效方法,而切开减压后护理至关重要。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且伤口渗液较多时,护士配合医生每日伤口换药一次,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外,注意抬高患肢,保护患肢伤口,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护士还应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2]。
2康复功能锻炼
2.1保持肢体功能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畸形,影响以后的功能。
2.2功能锻炼是治疗性运动,可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并预防肌肉萎缩,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开始时,嘱病人进行除患肢以外的各关节的任意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对手术后的病人,应在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有规律的功能锻炼指导,原则上是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锻炼应以每日量力而行,不可强求为原则。患者出院后,嘱其继续坚持患肢锻炼8周以上,并随诊观
察1~2年[3]。
3体会
通过对临床18例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的护理,使我们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骨折移位、复位和石膏固定后的患者,以及大血管损伤、组织缺血时间过长引起组织反应性肿胀,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症,应通过临床动态护理监护,进行有效的判断,减少因临床的疏忽而造成患者截肢的后果。同时骨筋膜室综合症除及时地切开减压治疗外,良好的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护士应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的生理损害降低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张清元,张景春,李建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治疗体会.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