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例(3篇)

时间: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表达能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方法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要通过参与语文学习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是学生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1]。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的印象进行评判的重要因素。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可以通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展现出自己为人处事的缜密态度。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准确流利地向其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会对人际关系的拓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以课文朗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这就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注重课文朗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采用分小组朗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在进行分组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带头人”的方式,让这名同学带领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进而通过开展小组之间的朗读竞赛的方式q,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描绘闰土这一人物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如文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这句话表现的是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的性格特点,“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表述的是中年闰土的生活处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针对课文中人物角色众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从范进、胡屠户、张敬斋和邻居等人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也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针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外活动的设置过程中,一些教师通过辩论会的设置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些教师通过开展课前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上讲台为大家讲故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一些教师借助朗诵比赛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来看,辩论会、朗诵比赛和课前演讲活动的应用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口语训练以外,写作训练也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一些教师在写作训练中采用的是为学生布置话题作文写作任务的方式,这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发挥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作文讲评环节,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中选出一些较为优秀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的方式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构建竞争氛围的方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共同组织作文友谊赛的方式,也可以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

围岩稳定性围岩应力场e-p曲线塑性力学新方法

一、研究现状

在隧道支护理论蓬勃发展的今天,针对围岩稳定的分析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在隧道施工优化方面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依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难以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现行的数值分析模型缺少基础理论的支持,地下结构围岩失稳判据难以确定;(2)现在所做的研究之中还没有一种理论、方法或准则能普遍适用于隧道的施工优化;(3)支护参数难以选取或确定。

二、e-p曲线的塑性力学新方法简介

1991年,李铀教授提出了一种求解塑性力学问题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基本方程组不仅能求解塑性力学问题,而且还能求解弹性力学问题,从而使弹性力学理论与塑性力学理论的求解基本方程组融为一体形成了统一的形式。当边界条件为全应力边界条件或零位移边界条件时,可以将问题当成弹性问题求解。新方法与经典理论方法相比不仅求解较为简单,还能求解一些对于经典理论难以求解的问题。新方法的基本方程组是:

观察上式可知,前三式为求解弹性力学问题的方程组,并且前三式的求解可以独立与后两式进行。因此在求解弹塑性问题时可以先用前三式进行求解,再将得出的解求解式后两式。用新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塑性半径)与实际吻合较好。新方法可以运用弹性问题求解方法对式(3-12)进行求解,且得出前三式的解后,后两式的求解也没有了数学上的困难,因此,虽然新方法的方程数比经典方法的多,但求解时更有优势,而且得出了不少问题的准确解答。

由上面塑性力学新方法的统一方程组可得如下结沦:当边界条件为全应力边界条件或零位移边界条件(对应力边界条件没限制)时,塑性力学问题的应力场表达式完全等同于把所讨论问题当成弹性问题求解所获得的应力场表达式。因此对于上述的两类边界条件,求解其应力场时不需要考虑是处于弹性状态还是塑性状态,可整体按弹性状态求解,所得应力场就为弹塑性状态下的正确应力场。

三、算例

以埋深为300m的隧道为例,用ansys计算隧道开挖前的初始应力场和挖后的应力场,通过ansys后处理器输出可得出圆硐各个节点的应力计算结果,其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随半径r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图1埋深300m时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变化图

观察上图可知,在仅考虑自重的情况下,随圆形硐室半径r的增大,最大主应力逐渐减小,最小主应力先增大后缓慢减小。

四、塑性力学新方法应力场与经典弹塑性力学结果对比分析

经典弹塑性力学与新方法采用的数值模型一致,主要区别是选取的材料模型不同。经典选取的是D-P材料,而新方法对材料模型并没有特殊局限性。设埋深300m,分析比较运用两者方法求出的应力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同之处如下:

图2基于两种方法的最大主应力对比

图3基于两种方法的最小主应力对比

从上述图中可以看出,经典方法和新方法的相同之处在于环向应力都为第一主应力,不同之处在于二者随洞径r的变化规律。新方法的最大主应力峰值在洞壁处,而经典弹塑性应力场求解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值峰值不在洞壁处,而是在r=7.25m处。在达到峰值之前,最大主应力随洞径r增大而增大,最小主应力的值则较为接近。

五、硐室截面与锚杆参数优化

如何合理、经济的支护一直是隧道工程研究的重点。由于工程地质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工程实际需要不同的支护措施。当前,优化设计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从开挖方法上进行优化。隧道开挖方式有许多,采用何种方法开挖,应联系实际工程情况综合考虑。现在常用开挖方法有全断面法、台阶法、侧壁导坑法、环形挖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等。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比如全断面法工序少、速度快,但开挖面较大,相对稳定性较差。台阶法运用较广,施工速度和围岩稳定性上都有优势,但上下部作业时容易干扰。所以,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何种开挖方式,对于施工和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隧道尺寸截面形状的优化。不同的隧道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在满足建设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尺寸和截面形状。目前常见的截面形状有圆形、三心圆形、四心圆形、马蹄形,直墙圆拱形等。

(3)支护参数和支护材料的优化。选取合理的支护参数一直是隧道工程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一般采用工程类比法选取锚喷的支护参数。当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的时候,工程类比法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当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时,工程类比法就不能满足要求了。此外锚杆长度、间距、喷层厚度的选取也都难以确定,有待更深的研究。参考文献:

[1]李铀,彭意.论圆形断面井巷围岩弹塑性应力莫尔一库伦准确解答[J].土工基础,2006,200(2):71-72.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篇3

一、废除“独角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废除“独角戏”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的实践得出结论:只要努力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可使学生听课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一启即发。

例如:我在讲高中地理第一单元1.5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一》,讲到“地方时”一段内容时为搞清日界线的道理,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先生的哥哥比后生的弟弟小了一岁,随后问学生为什么?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间开始讨论,有的说是坐飞机生的,有的说不可能,但也有的同学却沉默不语,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动脑考虑,用己所学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此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又绘制了一幅简易图

然后提出问题:(1)东12区和西12区是否是一个时区?它的中央经线是多少度?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不是一个时区,但合为一个时区,它们的中央经线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2)日期线东侧是西12区,而西侧是东12区,东12区时刻与西12区时刻是否相同?学生回答相同,日期又是否相同?学生回答不同,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24小时),进一步升华,既然合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又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先生的哥哥一定是在日界线西侧东12区出生的,而后生的弟弟则在日界线东侧西12区出生的。从而得出了弟弟比哥哥大的结果。

时间换算问题在初中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到高中同样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除了讲清时区划分理论知识外,应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这样得出结论才更真实,更有意义。

二、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局限于课堂上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最后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会知识不会实际应用,培养出的人才也只是理论上呱呱叫,实践又是一套(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而当今科技的时代,这样的人才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为此要想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只有突破小的天地,才可学到课本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例如:在讲述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月及其变化一题时,首先阐明月球是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月球的圆缺现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中主要通过图示的方法,分析了月相的成因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性。在分析月相成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由于月、地、日运动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在P9图下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缝隙、了解朔、上弦、望、下弦四个位置时,月、地、日三者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很显然从1.10图中可以看出月球在位置A和C时,也就是在朔和望时,月、地、日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而在B和C时,也就是上弦和下弦时,三者是直角。二是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会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这也是月相形成的重要条件。

月相的变化是可以直接在实际观测到的内容,所以除了在课堂上讲清以上理论知识外,本着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利用半球中纬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晚间定时定点对月球圆缺进行实际观察,以一个月为一个时间单位,在这段时间主要观察四个晚间上弦、下弦、朔、望月。通过实践的观测联系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上弦月月面朔西,下弦月月面朔东的真正道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既能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又提高了学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由“传授知识”变“传授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师讲一点学一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长此下去,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不能主动获取知识。为此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必须真正的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自己从中获取知识。

例如:讲第二单元第七节气候资源中第三个问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一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1)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气候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请同学们想一想与气候资源有关系,最密切应是谁?学生回答农业。(2)气候资源为农业提供什么物质和能量?同时适应补充:光照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一般光照越强,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越多,农作物果实也就越饱满,当然产量就越高。而热量直接影响农作物有机体的主要活动机能,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只有在它们所需要的适宜热量条件下才可进行。

请同学们读P56课本2.6表回答问题:

(1)提示: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种植制度分别是一年几熟?为什么?

(2)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作物结构有何不同?

(3)东北平原农业可否一年三熟?为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完全进入思考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本中找到每项答案,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数量和结构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一个合理的种植的种植制度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取得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合理而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应采取哪些措施?(生态农业、主体农业)利用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根源,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培养跨世纪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灵活性的人才,很难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视、电脑、幻灯等直接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来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文中地理第二单元2.5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就可以完全利用电视进行系统的教学。因为常见天气系统包括:

每项知识都配备有各自的插图,可将课本中的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连同锋面气旋图,制作连续的软件输送入电视之中,以动的形式连续的活动变化从发生前到发生后来完成本节的全部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