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流浪歌曲(6篇)

时间:

流浪歌曲篇1

关键词:舒曼;浪漫时期;大提琴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是浪漫主义最先进的代表之一,是一个颇具个性的音乐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的浪漫主义。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音乐形象,富有诗意和激情标志着他最好的作品,他的音乐强调内在感情的表达,不拘格式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力求创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一.简述舒曼生平及作品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生于1810年6月。自幼便在钢琴弹奏,即兴和创作中显示出非凡才能,之后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时师从维克学习钢琴。1930年开始深入研究理论作曲,创作出大量钢琴作品,其中《蝴蝶》、《狂欢节》就是此期间的杰出代表作。1835-1844年,独自编辑创办《新音乐杂志》,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交响练习曲12首,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他的艺术歌曲继承了舒伯特的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但更注重歌词的选择,并力图渗透到诗歌的灵魂深处。用音乐细腻的表达诗意,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的地位是平等的。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都根据诗的意境精心安排。因此,舒曼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

舒曼杰出的大提琴作品主要创造在19世纪,他的作品——主题辉煌,浪漫并充满激情,热情并伤感。这些作品都被收录在音乐艺术宝库,也是很多演奏家点缀舞台的经典保留曲目。在学习舒曼的大提琴作品时需要注意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结构形式的逻辑,题材作品的起源,演奏的技巧,指法,运弓等等。

二.浅析舒曼的大提琴作品

舒曼的大提琴作品(乐曲套曲)都完成于1849年,作曲家自己称之为“硕果累累”,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有着不同的浪漫冲动,抒情,民谣风格。在这些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五首民间曲调》Op.102,它的技术难点在于丰富并意味深长的内在,而并非单纯的炫技。也许,作曲家是为了刻意区别于当时很有影响的精湛炫技。作品Op.102写于1849年4月13-15,仅仅只用三天就完成了,并赠送于当时莱比锡弦乐四重奏的大提琴手。第一首MitHumor,带有趣味,幽默的快速轮舞舞蹈;第二首Langsam,温柔的催眠曲,具有宽广的,流畅的旋律;第三首Nichtschnell,mitvielTonzuspielen,民歌曲调高亢流畅;第四首Nichtzurasch,略似进行曲;第五首Starkundmarkiert,精力充沛,勇敢,有节奏的。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本人并没有采用民间风俗,它渗透着民间音调,流派等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广泛体现在他之后的很多声乐作品中。

同时还有由作曲家转编为大提琴演奏的作品《柔板与快板》Op.70为圆号和钢琴而作;《幻想曲》Op.73为单簧管和钢琴而作;和同样流行的为双簧管和钢琴而作的《三首浪漫曲》Op.94。

舒曼最著名的器乐作品之一,当属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50年,前后只用了短短的两个星期,同时也是浪漫主义作品的典型之作。别看它是传统的三个乐章,但它是一部真正的浪漫主义作品,也是整合大型循环曲式的浪漫派手法。创新了形象结构和戏剧性色彩,再部分解释和它作为一个整体循环的形式,因此,这首协奏曲的所有三个乐章没有间歇。第一乐章,不太快的行板。在稳健的节奏中,抒情与戏剧随着个性而发展;第二乐章,慢板。代表了不同层面的抒情,这是微妙的,细腻的,鼓舞人心的;第三乐章,非常活泼的快板。急速,激动,要回到开始,流畅而华丽的旋律,插入戏剧性的片段,将抒情和戏剧性的影像融入谐谑,活跃的主流。作品中有许多典型的舒曼的特点:突然的情绪变化,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出富于幻想的和直率的双重性格。这种双重性格几乎在他的每部做品里都有所提现,这种任意而奔放的想象力使得他的音乐具有极大的变化和强烈的魅力。

流浪歌曲篇2

论文关键词:舒伯特;《冬之旅》;创作特征

在欧洲,19世纪初的社会现实非常复杂。当时,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已经成为过去,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不久,便将保卫新政权的革命战争转变为对外侵略的战争,结果惨遭失败;奥地利人民先受法国革命的精神鼓舞,而后又在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战争中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换来的却不是民主自由,而是更深的痛苦和黑暗。历史的倒退,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一系列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的推行,导致个人与社会、国家、自然的对立及个人理智与感情、思想与行动、道德与贪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相互排斥。然而,在此恶劣的境遇中,一些有识之士更加深了思考和探索,在文学艺术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即所谓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更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他们的作品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音乐与诗歌是姊妹艺术,这时的歌曲创作内容,大多选取以失望、痛苦、幻想、憧憬的个人心理状态折射出黑暗社会现实的诗歌。艺术家本人往往是与他的艺术作品融在一起的,舒伯特的思想感情与社会思潮是密切联系的。在创作上,与同时代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经常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进行创作,以此来抒发内心的苦痛与无奈。在其艺术歌曲中,音乐形象大多是沉湎于苦闷、期望之中的流浪者和追求爱情而不得的失恋者,体现出一种充满理想而又自我克制的浪漫主义情调。可以说,这不仅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感受,也是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及占统治地位的、新型的、朴素而略带感伤的抒情风格诗歌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作曲家复杂心理的写照。

1797年,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地位卑微的教师家庭,他淳厚善良,待人诚挚热情,但性格略带忧郁。对女友深深爱恋,但藏而不露,终生未娶。他貌不惊人,外表平易,但动作灵活,说话简要,在朋友中间推心置腹,风趣健谈,且有适度的幽默感,但有时激怒也会举措失常。这位看来活泼生动、风流雅致的艺术家,对任何形式的虚伪极其憎恶,对无知的愚鲁与庸俗的作风感到难耐。他对美誉并不看重,对怠慢也不予理会,对同辈的成就热情赞许,从无妒羡之心。他孜孜不倦地操劳以求达到个人的创作理想,那很强的个性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感召力,使他成为那批性格相异、艺术敏感的朋友中的一位中心人物,他们说在他身上“有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混合着的气质”。舒伯特并不是一个天性忧郁的人,在他许多早期创作的作品中,或衷心赞美自然和春天,如《高山顶上》、《听,听,云雀》;或热情歌颂艺术和爱情,如《致音乐》、《爱的使者》、《小夜曲》;或虔诚祈祷上帝和天国,如《受苦人》、《圣母颂》,用这些美好的形象来构筑他的理想,以期得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幸福和安慰。但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空气,长期遭受的物质穷困和精神折磨,加上曾给他无限温暖的友谊小组“舒伯特党”因种种社会原因而逐渐瓦解,这一切都给舒伯特带来极大的痛苦,使他渐渐陷入了忧伤和失望之中。1827年,作者在阅读威廉·缪勒的诗集《冬之旅》时,找到了符合自己心境的寄托,这是他选择《冬之旅》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因。《冬之旅》是舒伯特的呕心巨著,整部作品尽显感伤、忧郁、凄凉气氛,是一套令人为之痛楚而颤栗的歌曲。总体看,舒柏特的艺术歌曲带有深刻的个人印记,类似坦率倾诉内心的抒情独自,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实际上从某方面来说就是抒写他的自我心境,映衬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阴暗。

一、作品歌词选择贴切,歌曲整体构思巧妙,结构布局合理

《冬之旅》取自德国著名的抒情诗人威廉·缪勒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深刻,意蕴深邃,有强烈的抒情性、叙述性和戏剧性。在遭受一系列坎坷中,可以说从未有任何一部作品以如此巨大的力量吸引舒伯特。此时舒伯特正处于撕心裂肺的病痛中,《冬之旅》中叙述的旅行者的苦难历程和悲惨人生结局,完全符合作曲家此时的心境。当舒伯特首次读到这部作品的前12首诗作时,他就已深受感动,并且开始谱曲,叙述这个濒临绝望、失望心碎、狂暴麻木的磨坊工人在冰天雪地里饮尽寒夜北风的滋味。

作品中24首歌曲,既相互联系成一整体,又各自独立。其排序完全按照作曲家的意图设定,既不破坏原诗作的内涵,同时也非常符合套曲艺术创作的需要。24首歌曲顺序依次为:1、晚安,2、风信旗,3、冻泪,4、凝结,5、菩提树,6、泪流,7、在河面上,8、回顾,9、鬼火,l0、休息,11、春梦,12、孤独,13、油车,14、白发,15、乌鸦,16、最后的希望,17、在村庄里,18、风暴的早晨,19、幻影,20、路标,2l、旅店,22、勇气,23、虚幻的太阳,24、老艺人。其中《菩提树》、《春梦》等歌曲是歌唱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作为独唱曲演唱的曲目。

在《冬之旅》24首歌曲中,有l6首作品都是以小调为主调,只有8首歌曲选择大调为主调,这使整部套曲蒙上了一层暗淡、忧伤的色彩,从而在整体上巧妙、妥帖地刻画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漂泊者的感伤,反映出处在梅特涅统治下的人们的忧虑和恍惚不安。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选择大调为主调的作品中,作曲家也经常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以及向关系小调或者同主音小调的转换等手法来暗淡大调“明朗”的色彩,强化作品暗淡忧伤的情绪。比如第l6首《最后的希望》的主调是bE大调,但作品从一开始的钢琴前奏,就选择了降VI级的和声大调,配以动荡、多变的节奏,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面对“无数鲜明的黄叶在枝头摇荡,哭我那幻灭的希望”的形象。第5首《菩提树》,此曲为带再现的三部结构,A段用明朗的大调旋律,娓娓道来,演绎着歌词中所蕴含的宁静、安祥的气氛。B段的歌词是作曲家从幻想回到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作曲家舍弃传统的调性转调手法,直接转到同名小调上去。这种大小调的交替使用,本身体现了音响层次上的不稳定感,同时小调自身独具的暗淡色调,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抑郁感。悲伤的旋律,抑郁的调性,将一种无助、无望、无奈的心理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取材深刻,结构紧密,融合了作曲家天才的灵感和成熟的技巧。”

二、音乐形象塑造准确,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艺术效果戏剧性强烈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特征,音乐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描写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同样有着鲜明的体现。他的心理描写常常带上幻想的色彩,“深思、多情而善感”是舒伯特特有的心理气质。舒伯特利用调性、音色、和声上的色彩变化,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象,使歌曲创作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舒伯特的音乐如潺潺出谷的小溪,浪漫而哀伤,温厚且淳朴,色彩绚丽、感情浓厚。这一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歌曲中,舒伯特注重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歌曲的旋律由诗的意境决定,而旋律又发展诗情”。第1首《晚安》,钢琴以忧愁、带有沉重叹息的下行音调和稳定的行进节奏开始,立刻就预示出整个套曲的基本色调,描绘出刚启程的旅人的阴郁心情。歌曲旋律开始是d小调,色彩较黯淡,A段间奏后出现三度调性对比:A段再现时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手法,由d小调转到D大调,音乐的色彩立刻就明亮了,形象地描绘了流浪者复杂的心理。第2首《风信旗》,以异常急促的节奏,较长的乐句来表现极力倾吐出长久积压在心中的苦痛,在每个长句子问出现的延长休止符.又仿佛表现出主人公那因激动而透不出气息来的大喘息。第5首《菩提树》,是套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安逸、温和的旋律,用同主音大小调的明暗色彩,对比出主人公美好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在。舒伯特的原作是一首变化分节歌,四节歌词分别唱着不完全相同的曲调:第一节歌用明快亲切的曲调叙述主人公对菩提树的深厚感情和菩提树给予他的安慰,音乐出现在大调上;第二节歌的前半部分叙述凄苦的流浪生活,由大调变为暗淡的小调,后半部分又叙述菩提树给予主人公的安慰,音乐恢复为大调;第三节歌的钢琴伴奏描写冷风瑟瑟,主人公在凛冽的寒风中前行;第四节的音乐和第一节相同,描写远离故乡的主人公听到菩提树对他亲切的呼唤。第11首《春梦》,作曲家用了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不同的画面:第一段是活泼而欢快的曲调,前奏中钢琴模仿鸟鸣,到梦中则转入平稳的伴奏。第二段,和弦突然显现,并在c—d—g—a上连接转换,配合冷酷的朗诵词,急促、断续和富有戏剧性的旋律表现了流浪者巨大的幸福和最美的理想被冷酷无情地毁灭。第l5首《乌鸦》则采用了一种近似哭泣的凄惨音调。第21首《旅店》则用了软弱无力、暗淡无光的旋律来表现主人公向墓园走来又离去的欲生不罢、欲死不能的无奈。第22首《勇气》的速度相当快,但调性随着每个乐句在变化(g—G—g—G……),歌曲旋律停止在G大调上,而钢琴的结尾却以g小调结束,这种处理手法对“勇气”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表现出极度的无奈和阴郁情绪。

三、创造性地发展钢琴伴奏的功能,使诗歌、旋律和伴奏声部统一和谐,相互衬托

舒伯特富于创造性的钢琴伴奏织体的写法,不仅在文学诗词与音乐之间起到了一种外景的描绘作用,而且在人物内心的心理刻画上,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衬托,从而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从气氛上创造了超越诗词的力量,也细化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被赋予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声乐旋律部分的和声或节奏烘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功能。”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诗歌、旋律和伴奏声部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诗歌为音乐提供了形象,音乐又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正是舒伯特丰富的艺术创造,终于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提高到与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同样的艺术高度。诚如权威的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PaulHenryLang,1901—1991)所言:“舒伯特认识到了事物的新秩序,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新的关系,因此从纯粹音乐的意义上看,除舒曼和布拉姆斯偶有例外,他是比任何其它歌曲作曲家更为富于创造性的。如果他采纳浪漫主义的意见,承认诗人的绝对权威,只是给歌词配上音乐而已,他就不会创造出现代的歌曲。实际上,他不是这样做的,他有意识地要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要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个重大的音乐机体的力量,这力量足以在诗与音乐之间建立均衡关系。他以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无穷无尽的手法维持、保证了这种均衡。”

1.织体形态特点分析

整体分析《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和声织体(即主调织体)为最主要的织体形态,但有些歌曲也采用复调织体的写法(这里分析的织体不仅指钢伴部分的声部关系,也包括钢伴与人声声部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两种。在第4首《凝结》中,前奏是左手旋律与右手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结合,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类型。但当人声进入时,钢琴声部的左手部分就与人声构成对比式复调的声部进行。

在第8首《回顾》中,主调织体的钢琴声部与人声部分巧妙构成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复调进行。

2.音型的特殊功能作用

《冬之旅》钢琴声部的音型极富特色,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塑造和作品人物心理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2首《风信旗》的引子,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格的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微风吹着我爱人家的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主人公对“旧情人”“善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心情。

第18首《风暴的早晨》,一开始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的交替、强有力的力度、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风暴撕毁了天空苍白的衣裳”的情形。

第24首《老艺人》,左手空洞的主属五度持续音,右手在歌声的间歇中不断奏出单调的八音琴旋律,伴奏声部单一、重复的曲调要求保持速度的稳定性,既模仿了民间乐器那单调的和声,又给音乐增添了空虚、寂寞的气氛,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栗着行乞的贫苦老人的形象。

3.调性布局特点

通过调性的转换来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与作品人物心理刻画,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布局,它们分别为:1、《晚安》(d—D—d)5、《菩提树》(E—e—E)7、《河面上》(e—E—e)8、《回顾》(g—G—g)11、《春梦》(A—a)20、《路标》(g—G—g)21、《旅店》(F—f—F)22、《勇气》(g—G—g),有效地配合了音乐形象、情绪的转换变化。以下为其中两例:

第5首《菩提树》,开始是在E大调上进行,情绪较为明朗,描写流浪者看到门前一棵菩提树,回想起过去美好的生活。随后音乐转向同主音小调e小调,情绪变得低沉、暗淡,暗示流浪者又回到了痛苦的现实生活之中。最后歌曲回到E大调,描写流浪汉虽然前途渺茫,但仍然热切盼望能得到宁静的归宿。

流浪歌曲篇3

摘要:舒曼作品《月夜》(OP.39No.5)是一首具有典型的舒曼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曲。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由钢琴引出,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歌曲展开,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减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声及曲式上对其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舒曼;《月夜》;和声;曲式

一、作品背景资料

舒曼,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也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代表作有钢琴曲《童年情景》、《狂欢节》、《蝴蝶》等,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艺术歌曲《月夜》、《核桃树》、《奉献》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

舒曼的作品,歌曲和钢琴曲较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舒曼于1840年与克拉克结婚后,为德国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尔夫(Eichendorff)的诗篇谱曲(十二首),《Mondnacht》为其中之一。它是一首具有典型的舒曼式浪漫主义风格的歌曲。艾兴多尔夫的诗,大都歌咏放浪的生活,对于自然的感兴,或中世纪时代的浪漫的传说。《月夜》是他的代表作。

二、《月夜》作品分析

这是一首分节歌,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由钢琴引出,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歌曲展开,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减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

这首歌曲的旋律的形式,如用字母来表示,便是A+A+B+A的形式。全曲分十六小节,由同一旋律反复构成。而且A的对照乐句B也可说是A的旋律的变化重复。伴奏描摹月光的闪耀,手法很写实。此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图示如下:

开始6小节是引子。在乐曲的开始左手引入,通过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以及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曲调优美流畅,后引入和声。

呈示部:开放型两句体方整型乐段本曲是E大调,3/8拍,共22小节。乐曲的第一段,伴奏简单的和弦半分解,左手柱式和弦的状态进行。第一句在主调主和弦上进入旋律和伴奏,旋律具有流畅性,没有太大起伏。

第二句在节奏和第一句节奏和伴奏织体上没有太大变化,结束在主调的属音上半终止。在呈示段的内部自己的反复中加入了连接6小节。完全反复了第一句和第二节。在乐段结尾形成开放型乐段。

再现段:两句体乐段

流浪歌曲篇4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特点题材体裁

在1789年的欧洲,皇权政治动荡不安,民众思想也开始有了自由主张。随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导致统治了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在此之后的整个欧洲,随着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思潮流派和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兴衰,“浪漫主义”成为这一时期艺术历史的统称,即浪漫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潮流,并支配和指导着大量的作曲家。

一、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特点

贝多芬作为跨越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家,他有“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之称。他的大量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把“自由、进步”作为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富含着力量、意志和气势,同时也充满了崇尚自由和情感表达的精神。这为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一)韦伯(1786-1826)

1821年,韦伯的歌剧之一《魔弹射手》在柏林的成功首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韦伯当时受霍夫曼的歌剧《翁迪妮》的启发而创作出这部歌剧,《翁迪妮》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这两部歌剧都是取自于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其故事充满了神奇与魔幻。韦伯在歌剧创作上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经验,写作手法上运用主体、和声、调性等方面的对比手法,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魔弹射手》的突出成就在于它的序曲,韦伯运用“主导动机”的手法贯穿整部歌剧主体。

引子的第一主}采用了朴素的民间曲调,节奏缓慢、柔和。和声采用C大调主-属-主的奏鸣曲式结构来烘托出和谐、安详的氛围。随着管乐描绘出的寂静气氛,大提琴所演奏出的低沉旋律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阴森恐怖的狼谷形象,为主题中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情感拉开序幕。

韦伯的歌剧创作不论从选题还是到音乐手段上,都为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舒伯特(1797-1828)

具有“歌曲之王”之称的舒伯特,他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接的时期。舒伯特在他的交响乐的创作风格上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均为浪漫主义风格。他被称为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音乐家”。

他的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歌词基本上都选自于当时各位著名诗人的歌词,并为自己的多位诗人好友谱写歌曲。舒伯特一生贫困坎坷,他充分地将自己的悲苦情绪融入到艺术中去,利用“想象力”来装饰现实。他追求“幻想”,对不同题材的诗词进行精细琢磨,为每首歌曲赋予最佳的形式题材和情感意义。舒伯特的歌曲形式主要分为分节歌、变化分节歌和通体歌这三种类型。首先,分节歌主要被运用在德奥这两个国家,他的《野玫瑰》就属于这类歌曲。其旋律清新朴素,虽短小简洁,但其旋律丰富,给人亲切感并广为流传。变化分节歌是舒伯特最常用的歌曲形式,如《冬之旅》中的《菩提树》和《》都是这种形式,运用调性、和声和钢琴织体来表达歌词情绪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是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十一首歌曲,整首歌曲中具有巨大的情感反差,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乐曲节奏有明显变化,从用欢快的节奏描述主人公美好梦境到用慢板节奏抒发现实的悲惨现状,为渲染结尾部分的歌词要表达的情绪,由原A大调转为a小调。

《魔王》是典型的通体歌,其中没有重复性的音乐材料,广泛地运用调性对比和旋律变化来表达生动的歌曲氛围。

(三)罗西尼(1792-1868)

19世纪初至30年代的欧洲,刮起了一阵“罗西尼旋风”。罗西尼是19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后与威尔第、普契尼并称为意大利歌剧三杰。他的歌剧能够表达意大利人们的心声。一部《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使罗西尼一跃成为意大利负有盛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创作的近40部歌剧都为意大利的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正值意大利民族运动兴起的时期,因此给他的创作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中加入了当时能够激起听众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的咏叹调,歌剧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结,上演后获得了民众的热烈反响。罗西尼在1816年仅用了两个半星期创作的《塞维利亚的理发》,音乐充满活力,极具舞台效果,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精彩的音乐段落,旋律自然美妙,与人物的性格都紧紧相扣。乐队织体清晰透明,管弦乐队使用切合实际,随时插入烘托情景气氛。他很注重了解观众的趣味和需要,让每场演出都轻松流畅,广受民众喜爱。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序曲是这部歌剧最受人们喜爱的选曲之一。它与韦伯的《魔弹射手》的序曲不同,并不是用来贯穿整部歌剧主题的,而只是用来渲染气氛,并为之后的剧情做铺垫。

引子的开始由整个乐队演奏出响亮有力的和弦,随着引子的结束,用小提琴优美的演奏引出一段过渡,过渡之后是奏鸣曲式结构的呈示部。呈示部主题活泼、有趣,运用顿音及跳音表现热烈场面,使旋律具有幽默、诙谐感。

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是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剧改编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意大利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想。

二、浪漫主义中期音乐特点

19世纪30至50年代,欧洲政治又一次遭受革命高潮的冲击,这对各个国家的艺术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舒曼(1810-1856)

舒曼是德国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创作思想始终以强调情感的表现为目的。他的音乐评论活动对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有着深远影响。

舒曼小时候就在钢琴即兴弹奏上颇有天赋,他认为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流露就是音乐,给自己的称号是“耽于幻想的音乐家”,他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的抒发都寄托在自己所创作的音乐中。舒曼的创作大部分是短小乐曲连成的钢琴套曲和歌曲,还涉及了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他的《幻想曲》《童年情景》《新事曲》《林中草地》都充满个性化,通过特殊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和错综复杂的织体的手法来表述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舒曼充分表现浪漫主义情怀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歌曲简洁含蓄、意境深邃,创作的旋律提供给歌者充分的角色音色,乐句结构没有规律且多变化,用角色音色的巧妙变化来衬托意境。《诗人之恋》中的终曲运用钢琴延续后奏,充分将诗人无法言表的悲痛之情抒发出来。

《灿烂鲜艳的五月里》是《诗人之恋》中第一首歌曲,歌词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歌曲节奏舒缓,曲调上比较简单、纯朴,更贴切地描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结尾处落在不稳定音上,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期望并引出后来的故事情节。

舒曼在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报》,就是想通过在报刊上的音乐评论来主张情感对艺术的重要性,并捍卫和宣扬了优秀的欧洲音乐艺术。

(二)肖邦(1810-1849)

肖邦出生于波兰,他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更是欧洲音乐史上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被称为“钢琴诗人”。波兰的浪漫主义文艺与西欧的其他国家相比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色彩。肖邦正当青年,祖国面临灾难,但他却身处异国他乡,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富含的都是明朗欢快和浪漫幻想的情感,而祖国面临险境使他的音乐中出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悲壮情感。他在音乐中表达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极具创造性和个性的音乐语言来展现,并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琴音乐中独树一帜。

肖邦的e小调协奏曲(op.11)和f小调协奏曲(op.21)是他最典型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钢琴音乐织体精细、华丽,富有色彩感,旋律主体悠长,并具有浓厚的波兰民间音乐色彩,这两部协奏曲是当时与欧洲其他同类题材音乐中极为少见的新颖之作。在肖邦的创作中,最具有波兰民间色彩题材的当属玛祖卡舞曲,肖邦在传统玛祖卡舞曲的基础上加以高度的艺术化,使舞曲中情感更加丰富多样。他的创作才能在各种题材音乐中都有所表现,而其中最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是夜曲与圆舞曲。他所创作的是纯肖邦式、高度个性化的题材,富含着他精心细琢的织体和丰富情感营造出的高度交融的音乐境界。肖邦所有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肖邦风格”,他所做出的音乐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后期浪漫乐派的发展。

(三)李斯特(1811-1886)

李斯特是19世纪情感论音乐美学的主要思想家,是19世纪杰出的炫技派的钢琴家、钢琴教育家和第一个创办钢琴音乐会的人。他创作了许多题材的音乐作品,其中钢琴作品主要包括奏鸣曲、练习曲、协奏曲、钢琴套曲、舞曲以及大量的改编曲。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是《匈牙利狂想曲》,这首作品与肖邦的玛祖卡一样,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充分体现了作曲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词曲运用高难度技巧,结构比较自由,穿插对比和变奏,速度由慢到快地结束。

谱例为《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选段,引子部分采用众多的装饰音,旋律沉着稳重,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使音乐轻松地进入故事主题。在钢琴演奏手法上,运用变奏来表达主题人物从低到高的情绪。双手八度的交错演奏使全曲达到高潮,最后在强音和弦中结束全曲。

管弦作品主要是他的13首交响诗,其中《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李斯特根据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得到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音乐是能再现当代诗歌作品中的辉煌形象”,他便用自己的音乐来融化这些诗歌的内容,主张音乐与标题“文字所表现思想融合为一体”。

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创的一种音乐题材,这一贡献赋予了标题性音乐更加深刻的涵义。交响诗与交响曲相比要更加精炼简洁,采用的是单乐章结构,运用不同速度和性质的音乐相互贯穿。它强调钢琴在乐队中的音乐效果,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演奏出的宏伟气势。在李斯特晚期的作品创作中,更加致力于探索新的技巧和方法,如运用五音音阶、全音音阶等,和声部分常用不准备和不解决的九和弦和增三和弦,调性扩张到极限,这些新探索对之后的瓦格纳和德彪西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舒曼.论音乐和音乐家[M].陈登颐,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

流浪歌曲篇5

关键词:舒伯特;流浪者;菩提树;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舒伯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领袖人物,回顾其音乐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似乎对一个角色情有独钟,那就是“流浪者”。1819年,还正处于教书阶段的舒伯特就写了一首名为《流浪者》的歌曲,1822年,舒伯特依照《流浪者》中的一段旋律创作了《流浪者钢琴幻想曲》,1823年,舒伯特创作了第一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这部套曲的第一首曲子就叫流浪。四年后,舒伯特第二部声乐套曲《冬之旅》问世,它可算是《美丽的磨坊姑娘》的续篇。主人公同样是失恋的流浪者,《菩提树》是舒伯特辞世前一年,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作品,也是舒伯特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对于早期的作品,此作品也对应出作品的成熟和悲剧性的内省,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下以菩提树为例,解析舒伯特的流浪情结

菩提树的结构特点:《菩提树》篇幅不长,但却有着德国民歌风格的朴实和严谨,结构短小精悍。全曲为ABA式的单三部曲式,主调从E大调开始,调性依次为:E-e-E-e-E,用同主音大小调,暗示美好回忆与现实残酷的鲜明对比。和声以主、属为主,虽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半音化的和声对风形象的刻画,却是独具匠心。

乐曲一开始是一个钢琴前奏8小节,右手是一个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六度的大跳,先上后下,交代场景,在菩提树下,树叶被寒风吹晃动的摇摆之声。低音声部的长音持续,似乎是在模仿圆号圆润柔和的音色,低音声部中,深沉的大提琴呤唱,半音的级进下行,预示这主人公-流浪者的出场,接下来由第九小节主导动机开始,发展,四部和声同时进行,明朗的大调色彩,配合歌词: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也曾在那树干上刻下甜蜜诗句,无论快乐和痛苦常在树下留连。用第一人称,宣叙调的手法,仿佛是在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整个AA段,材料基本相同,伴奏上,前面是采用柱式和弦,而后一段基本采用分解和弦,似乎加深了流浪者孤独无助的心请。乐曲B段是乐曲的一高潮点,从e小调开始,级进上行,配合歌词:凛冽的北风吹来,直扑上我的脸,仿佛是在表现寒风越来越急促,流浪者面对迎面而来的狂风,奋勇往前冲的坚定与勇敢。在乐曲的46-49小节,和声采用属功能组到下属功能组的阻碍进行,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现实存在的困境。和声进行中频繁离调,有些模糊的印象派特点,预示着现实中,主人公模糊找不清方向,茫然和痛苦的心情。从59-76就是A段的再现,回到E大调,似乎在平静之后,又一次怀抱着希望,流浪者渐渐走远……77-82,树叶的沙沙声,再次出现,首尾呼应,预示着主人公在大雪纷飞的冬日,伴着菩提树的树叶声,渐渐远去……有种“音断情犹在”的感觉。

本乐曲中值得提出的三个小细节:1,钢琴伴奏的三连音,生动刻画了,树叶摇摆的声声作响声。2,.7-8小节中乐曲中不断重复这种后三十二分音符,也是全曲的一个特点,模仿号角的声音,有些叹息音调的色彩,突出了流浪者悲凉寒冷的心态。3,全曲出现过两次八度大跳,一次是在第2小节,一次是在51小节,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以及配合歌词,形象的描绘了帽子被风吹落的那一瞬间。

纵观舒伯特年轻坎坷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流浪成为其人生生涯中的主旋律,而缘何会有这种流浪悲凉的艺术气息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

第一,是舒伯特所生存的那个时代注定了其悲剧性,是其具有流浪情结一生的客观原因。

舒伯特生活的那个时代属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法国大革命高潮已经消失,而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来。舒伯特同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他怀着对启蒙思想的“理想王国”的憧憬和期望,幻想着将会有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出现,而现实的残酷,使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那一点渺小的生活理想和严峻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难以调节的矛盾。这些社会环境必然渗透到他的作品中,通过音乐来反映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的痛苦。

第二,自幼学习音乐,早年离家漂泊的经历是舒伯特流浪情节的客观环境

舒伯特从小生活在一个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然而父亲反对其想成为“自由艺术家”的愿望,一次大怒之下把他赶出家门,从此孤独和漂泊的影子开始伴随他的一生,由于生性追求乐观愉悦,且均有浪漫主义诗人气质,所以在他穷困潦倒时,能够得到朋友的救济,乃至形成一个自己的艺术圈,多数音乐作品都是这个时代自身体验创作的。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其流浪个性的内在原因。

舒伯特是一个感情细腻,多愁善感且容易知足,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情怀的人。也有着性格上的双重人格。即有着内敛羞涩的一面,也有着放浪桀骜不驯的一面。即使他在人生最后三年受病痛折磨痛苦不堪,舒伯特仿佛一生都在寻找,一生都在流浪,寻找那个没有痛苦,没有疼痛的“他世界”。

舒伯特,在世时饱经沧桑,默默无闻。短短的31载,却给世人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他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其诗与音乐的完美统一,钢琴伴奏部分与音乐旋律“合而为一”,而不成为声乐的附属或辅助,都是其他的艺术家所不及的。而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怀恋,永远敬仰。

参考文献:

[1]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探索和研究(下)张沫婷《钢琴艺术》2015.4

[2]严密的逻辑细腻的情感――论舒伯特歌曲《菩提树》中的创作逻辑思维狄其安《黄河之声》.2008.1.

流浪歌曲篇6

关键词:舒伯特;菩提树;浪漫主义风格;个人

舒伯特作为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他的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最明显的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而作为新时期的“自由艺术家”,他的歌曲不仅表现了他纯个人的种种体验,更真实的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中的整整一代人在现实中的感受。舒伯特曾意味深长地说:“我的作品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由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苦难,那些只有苦难而产生的作品是很难使这个世界感到高兴的。”这句发自内心的自白真正道出了他的音乐真谛,因此,他创作的600多首艺术歌曲才如此的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其中,他创作的两部声乐套曲更是他的经典之作――《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声乐套曲虽然不是舒伯特的首创,却在他的创作中发扬光大,两部套曲的词都出自缪勒的诗。《菩提树》(Der1nidnebaum)是声乐套曲《冬之旅》(全套曲共24首)中的第五首,根据威廉•缪勒的同名组诗谱写而成。歌曲表达了主人公通过对家乡门前菩提树下幸福时光的回忆,表现他对昔日爱情生活的眷恋和旅途上寂寞忧伤的心情,同时,这也是舒伯特的心情写照。这种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传性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早期的风格特征之一。

浪漫主义风格在《菩提树》中的体现,不仅仅只在于它内容的自传性和抒情性,旋律音调的创作、色彩性的转调、扮演重要角色的钢琴伴奏都无时不刻体现着与浪漫主义风格和个人的联系。

一、旋律音调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舒伯特的歌曲旋律的创作是和所选诗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区别于以前歌曲中,诗词更重于旋律,舒伯特通过他的努力把旋律等提高到了与诗词同等的地位。首先,他选的诗词虽文学价值不一,但都符合音乐加工的理想。其次,舒伯特对诗词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善于捕抓诗人的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体现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了诗化的音乐和音乐化的诗。

在《菩提树》中,它的曲式结构是一首变化重复的单三部曲式:

前奏(8)+A(4+4+4+4)+间奏(4)+A1(4+4+4+4)+B(2+2+2+2)+间奏(5)+A2(4+4+4+4+2)

在A段中,诗词“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

这段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在回忆美好的从前,旋律音调采用的是明朗的大调式,轻松且极具诗意,渲染了歌词中宁静的氛围。

当进行到A1时,“今天像往常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此时,作者回到了黑暗的现实当中,旋律音调也开始采用阴郁的小调式,到了作品的高潮部分“凛冽的北风吹来,直扑上我的脸,把头上的帽子吹落,我们仍坚定向前”虽只有短短的两句,却体现这现实的残酷与流浪者痛苦的心情,旋律音调极不稳定,直到主人公听到菩提树的呼唤才又回到轻松与宁静。

舒伯特艺术歌曲与诗的完美结合,使其音乐进入了浪漫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

二、色彩性的转调

功能性的转调、和声让位于色彩性的转调、和声,这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又一特征。在《菩提树》中,作者在表现主人公心情的转换时,并没有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四五度的转调,而是采用同主音大小调(E大调和e小调)来体现这一心情的转折,《菩提树》中这种色彩性的转调,没有准备与过渡,多运用于音乐情绪的突变中,这种调性变化手法与单一调性、转调、离调等形式不同,它为情绪的突变、乐思的跳跃性发展提供了可能。《菩提树》中,主人公时而幻想时而又回到现实,调性的如此安排非常贴切。

三、钢琴伴奏的描绘性与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当中,钢琴伴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伴奏,它开始具有了诠释歌词的效果;它不再是歌曲的旁观者,而是构成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诗词、声乐融合在一起,且在舒伯特的创作中,具有了与它们同等的地位。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作用主要在于情感的表达、情景的描绘和心理的刻画,在舒伯特的努力下,钢琴伴奏不仅具有了外在的描绘性,还对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内心刻画。在《菩提树》中,作者一开始就用连续不断的十六音符的三连音描绘在微风中摇曳的菩提树树叶的声音,把人们带到了树枝轻轻摇动、树叶沙沙着响的意境之中,形象、逼真、生动。

在歌曲进行到流浪者在黑暗痛苦的现实中坚定前行那一幕时,即B段时,钢琴伴奏从原来清晰的调性与轻巧的伴奏织体,转变为调性不稳定和由右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与左手八分音符所带来的那种狂躁不安,悸动的情绪,这与此时流浪者的心情是非常贴切的。

另外,艺术歌曲《菩提树》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流传至今,已被视为德国的民歌,它的旋律音调、变化分节歌的形式等都是在德国民族艺术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在短短的三十一年中,舒伯特以其自身的努力与天赋,开辟了浪漫主义早期的音乐风格,为后人的创作奠定了一个新的起点,特别是在艺术歌曲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从本文对《菩提树》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到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突破与创新,他的这种突破与创新甚至影响到了钢琴创作的领域,为以后舒曼、勃拉姆斯等艺术家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