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生存现状(6篇)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1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摘要: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给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和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和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新问题的出现。
2.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摘要: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给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给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给、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足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和物资供给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和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摘要:加强供给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足度。
3.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猜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给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给。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摘要:(1)猜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给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给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和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猜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猜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目前状况、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猜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具体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猜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猜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给渠道的选择
供给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给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给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给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给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给商j供给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给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摘要: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给商供给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结论和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给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足度。
因此,精准物流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流程重组以及采用精准建造思想作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应急于求成,要搭建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摘要:
「1姚建明、蒲云、周国华、赵正佳。多品种供给的多供给商选择模型及分解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8vol(40)4摘要:521-527
「2江伟、赵振宇、朱莹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给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
2003.5摘要:23-25
「3叶少帅、杜静。建筑企业实施供给链管理关键因素[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3.8摘要:5-8
「4李效廷。施工项目材料管理。山西水利科技[J.2005.8摘要:89-90
「5GlennBallard.LeanProjectDeliverySystem.[JLeanConstructionInstitute.2000.9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2
一、《海浪》中的意识流写作特色
伍尔芙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在《海浪》中呈现了波浪式的心理描写、抽象的语言与模糊的结构,使我们有更大的兴趣阅读下去。
(一)波浪式片段心理描写
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一般在故事讲述上是比较缺乏情节因素的,由一句话或一个想法引出的故事,在作品中蔓延发展,但是又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呈现,在《海浪》中,伍尔芙将这种意识流写作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她分别对六个人物――伯纳特、苏珊、奈维尔、罗达、路易、珍妮进行了心理描写,而这六个人正好拥有六种不同的性格,形成了六种不同年龄段的人生价值观。他们或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展开思想斗争,或通过思想转变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看似很不相关的六个人,却仿佛是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心路历程。
小说的开头:“我看见一个圆圈,”伯纳特说,“在我头顶上悬着。四周围着一圈光晕,不住晃动。”“我看见一片浅黄色,”苏珊说,“蔓延得老远,最后接着一条紫边。”“我听见一个声音,”罗达说,“唧,唧,唧;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我看见一个圆球,”奈维尔说,“在连绵不断的山坡前像一滴水似的挂下来。”“我看见一个红缨穗,”珍妮说,“上面缠满着金线。”“我听见什么东西在蹬脚,”路易说,“一头野兽链子拴住了脚。它在蹬呀,蹬呀,蹬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语言描写却蕴涵着深远的人生智慧,作者巧妙地将六个人的人性真实面展现出来,拼凑在一起,融合成一部完美的乐章。
(二)模糊的结构和象征性的语言
《海浪》中描写的故事框架不明显,结构混乱,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摸不到头脑,但是如果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观察他们每个人所说所想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上能够推敲出更多的内涵韵味来,所以这一模糊的叙事结构是艺术的抽象表达,更是作者在长期的文学艺术总结中获得的创作源泉。作者利用这些完美的描法,将其中蕴涵的人生观表达出来,看似混乱的小说结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作者清晰的哲学思路,这样的结构框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伍尔芙在语言描述中埋下了伏笔,提出了一个观念,然后会在后文用人物的思想变化来解释这种观念,这样,读者在产生疑惑的时候,就会被吸引着往下阅读。另外,作者站在每个人的思想角度来分析人性中的问题,读者在阅读中,就会根据自身存在的这些人生问题,来细细品味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状态。
在语言表达上,伍尔芙将象征性的语言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呈现出波浪式起伏不平的语言形式,处在每个人生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状态,而每一种思想状态呈现出来的语言又是不同的。有欢畅的,有压抑的,有迷惑的,伍尔芙将代表每个人生阶段的语言形式通过意识流描段表达出来,给读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文学状态。而在每个人生阶段的人都会有对人生的疑惑思想存在,我们从他们的语言表达上,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人生疑惑。作品中的语言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起伏不定的海浪,六个主人公又在这些波浪的风口浪尖上一次次被洗礼着。其中奈维尔受到的心理“海浪”最强烈,甚至激发出他对伦敦“文明世界”中的各种困惑,发现生活中存在着种种残酷现状,我们要想转变生活状态,必须要经过巨大的考验,这样艰难的生命历程融入到语言与思想情景当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哲学风景线。
二、《海浪》中表现出来的模糊思想
《海浪》刚出版的时候,由于其中的语言表达与场景、故事描写得比较混乱,所以当时的英国读者在阅读中觉得不知所云,在一些批判家看来,这部作品充斥了人性矛盾与晦涩的人生概念,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极大的批判。但是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又在于它的抽象与难以捉摸上,更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民众矛盾思想的状态,如果不这样描写,那些真实的思想意图就不会被表达出来,读者在阅读时,也就不会有更大的阅读兴趣。但是基于对当时政治格局与流行文学的发展认识来看,评论家是不会对其产生好感的,因为内部的主题思想几乎没有正面表达出来,模糊不清的概念又使这部文学作品晦涩难懂,不是那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所以不能被专业人士所接受。
而《海浪》的主题正是为了展示这些思想极度混乱的英国各阶层民众的心理状态。经历了战乱恐慌的民众对个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的力量产生了怀疑,而作品中所描写的六个人物正是代表了那个混乱年代的所有民众。无论是从性别层面上,还是从年龄发展层面上,作者都通过这六个人的性格差异来展示了身处危机年代的人们的不同心理状态。作品主题之所以看上去很模糊,是因为伍尔芙揭示主题的对象不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对人物心理独白的关注上。伍尔芙认为:现实主义作家是物质主义者,忽略了人的灵魂,而一些新的技巧又显得支离破碎。所以伍尔芙在刻画作品人物的时候,刻意将他们的语言进行了全面转换,摘掉“紧箍咒”,随意自在地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没有运用现实主义创作者的半点创作思维,而是贯穿了更加高深的意识流写作手段,发出人的灵魂深处的声音,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了打磨与洗礼,最后获得的效果是可贵的,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更是十分宝贵的。
这样模糊的思想意识并不能说是不完美、不标准的,因为在文学创作中,应该有新鲜的尝试,开启新的文学流派,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进来,才能获得更好的创作源泉,集思广益,才能弥补老套的创作思想的缺憾,呈现出更加完美、更加深入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
三、作者意识流小说创作观
作者本身有着极大的意识流创作热情,在数次精神崩溃的阶段,她仍坚持构思与创作,说明了她对创作的兴趣的浓厚。同时,作者对于在作品中呈现主观思想是非常重视的,将作品内容呈现出来的思想形式直指人心,表达的效果才能更加突出。
(一)对意识流创作探索的热情
伍尔芙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海浪》《墙上的斑点》《存在的瞬间》《到灯塔去》等作品都充斥着意识流创作痕迹,她将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在作品中充分发挥出来,用抽象的语言与部分场景描写,给读者带来了更多新奇的文学艺术,在长期的文学艺术总结中,捕捉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状态,将他们的想法表现在作品中,使读者产生共鸣,并且按照模糊的框架制造手段,将系统性的内容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出来,无边无尽的思想波浪带动读者在她设置的美好意境中遨游。我们看到她的作品时而婉转灵活,时而严肃固定,在语言中体现的这些状态是比较明显的,这样的技巧正好给读者认识更新鲜的事物,了解更高深的哲学思想作好了铺垫。同时,她将这些创作特色大量运用到作品中,并不断在追求更新的创作境界,使自己的创作效果更好,表达出来的东西更加吸引人,所以她在不断前进。在《海浪》中,我们能够看到她思想中波浪起伏的画面,正是她精益求精,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一种艺术写照。
(二)对主观思想的重视
伍尔芙非常注重对主观思想的融合运用技巧,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这种潜意识的心灵语言其实是她内心真实的独白。她注重精神、自由、永恒、和谐,反对专制、暴力、懈怠、沉沦,在《海浪》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六个主人公的完美塑造,表现出了她自身拥有的人生观,对于“整体和谐”的建立的思想内涵表露无遗,通过对每个人物的思想状态的描写,对他们遇到的困难、坎坷、折磨进行了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终她表达的是完美、不繁重的人生状态是最好的。从这一点来说,她和叔本华的表达方式接近,但思想深度则能和庄子相媲美。我们从侧面、内部看伍尔芙的主观思想内容,分析她的内心世界,将这种完美的精神状态进行一个深入的考察,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视人而定,又不能够偏离主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带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获得快乐的精神源泉。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3
[关键词]流浪;精神疾病;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5)08(a)-0183-03
睡眠障碍是精神病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精神病患者往往由于各种精神症状引起不良心理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如睡眠颠倒、入睡困难、早醒、中间易醒等临床表现[1]。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目前有15%~35%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2]。在本院救治病区接受治疗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常会由于睡眠障碍而出现紧张、焦虑,在病区吵扰,对医护工作不配合等现象。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积极干预来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以帮助其提高睡眠质量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入住本院流浪救治病区的50例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70(45±5.65)岁,研究对象均满足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定标准。使用ICD-10的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25例,兴奋状态15例,缄默状态10例。睡眠障碍形式:入睡困难20例,间断睡眠12例,睡眠过度6例,早醒8例,不眠4例。选取患者均自主同意接受本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用于评定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量表有7部分构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每部分0~3分,0分“没有困难”,3分“非常困难”,累计各部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l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被试者完成试问时间为15~20min。
1.2.2发放问卷实施干预前后均进行问卷发放,选取患者均自主同意接受本问卷调查。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回,干预前后共发放有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护理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给予实施护理干预,药物主要有利培酮片(剂量3~6mg/d)、阿立哌唑片口腔崩解片(剂量10~30mg/d)、氯氮平、碳酸锂等临床常用药物。选取的患者入院后即进行PSQI量表测定[3],按计划实施严格的护理干预。
1.3.1做好病区环境管理救治病区属于封闭病区,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区环境介绍以消除患者对病区的陌生感,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创造一个“生活家庭化的氛围”促进患者情绪尽快稳定[4]。尽量给患者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夜间减少灯光对患者睡眠的影响,给患者晚上发药及巡视查房时要做到说话轻、关门轻、走路轻、操作轻,减少外界活动对患者睡眠的刺激。尽量将护理治疗放在白天进行,晚上必须进行的护理工作尽量在患者未入睡前进行,以减轻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夜间巡视查房时做好患者的睡眠记录,建立睡眠登记本,以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睡眠模式,恢复正常的睡眠结构[5],详细了解患者的睡眠规律以便能对患者的失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3.2加强沟通,鼓励疏导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而且焦虑占比例较大[6]。患者的不适主诉要认真倾听,告知患者的病情状况,治疗程度及关于这种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赢得患者的信任,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及时向患者解释说明原因,取得患者理解。鼓励患者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倾诉对象,尽量消除患者对自己疾病的焦虑,紧张情绪,树立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
1.3.3合理的服药安排调查显示,流浪精神患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7],这与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具有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的特点有关[8]。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及时向患者解释每种药物对疾病的作用及对他病情恢复的影响,药物可能会出现的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对严重失眠的患者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对于调整患者的生物钟及改善睡眠护理非常有利,但必须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9]。对于一些特殊的精神病药物,如碳酸锂,氯氮平等要告知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以免由于患者的不良服药习惯和方式而影响睡眠,对于彻夜不眠的患者应告诉医生,按医嘱予其服用镇静安眠的药物,积极控制病情,消除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失眠。
1.3.4行为矫正流浪精神患者是个特殊的患病群体,在本院治疗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均无家属探视,患者最主要的诉求是要求出院回家。这种愿望由于晚上没有人诉说而更加强烈,从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①医护人员认真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本市的流浪患者救助政策,告诉患者在这里住院,医护人员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会尽快联系你的家属或核实家庭住址,让患者早日出院,增强患者对病区的归属感和对住院治疗的认同感。②矫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态度: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在外面长期露宿,居无定所,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无法实现,养成了非常不好的睡眠习惯,护士在进行行为矫正时采取刺激控制法,让患者在只有睡意时上床,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卧床20min后仍不能入睡就离开床等[10]。告知患者睡觉时要脱掉鞋子、外套上床;夜间查房时给患者盖好被子,纠正患者认为睡眠要有8h才是正常睡眠的看法。③对于过度睡眠的患者应减少患者日间睡眠时间及次数,鼓励患者多参加病区的康复活动,如下象棋、看报、打乒乓球等。
1.3.5良好的睡眠技巧制订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改变懒惰的生活习惯,培养患者睡前小便、漱口、洗脚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兴奋躁动引起失眠的患者,在使用镇静药物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弯曲双臂,用力绷紧双臂的肌肉,持续10s,感受双臂的紧张,放松后再来一次。对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失眠的患者,让患者在床上深呼吸,吸气到一定程度再均匀呼出,持续10s,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上,并结合一些传统方法给患者泡足[11],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分别在实施干预前、后30d测定患者的PSQI得分,与干预前比较,患者干预后的PSQI总得分下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病患者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往往由于其大多处于严重的精神疲劳状态而存在睡眠障碍[12]。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失眠的患病率高到47%,远高于正常人群10%~15%的患病率。Breslau等[13]报道,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社会支持系统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基本属于“三无”人员,其睡眠质量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除积极的医疗干预外,为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应加强对患者睡眠环境的管理和适时的心理干预。
3.1流浪救治精神患者睡眠情况的特殊性
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流浪救治精神患者在外面习惯了自由流浪的生活,而住院期间需要接受医院的管理;②对救助政策的不了解:很多精神患者认为是政府把他们隔离起来了,不给他们自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③病情较复杂,不稳定:由于救治流浪精神患者大部分病情严重,病情的控制需要较长的时间;④对家人的思念:医院对于患者的管理是封闭的,住院精神患者基本上无家人的探视,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这就造成了很多流浪精神患者只能长期待在医院,因此,保证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应因人而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3.2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睡眠是一种生理需要和能力,是维持生命必须的生理现象,是恢复精神疲劳的有效方法[14]。虽然大部分精神疾病药物有安眠的作用,但很多流浪救治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对病情的不了解,对医院管理的不适应,对家人的思念及外面世界的向往,仍存在很多睡眠障碍的问题。本研究证明,通过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状况。细心探寻流浪精神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原因,根据原因对症下药,通过人性化的病区环境管理;做好沟通,鼓励疏导;合理的服药安排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及教会患者良好的睡眠小技巧,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帮助患者改善睡眠状况,有效遏制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失眠状况的恶性循环,让患者能够安心住院,重新回归社会。实施干预后,患者的PSQI得分明显下降,夜间连续性睡眠的时间得到延长,睡眠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救治精神疾病患者在睡眠质量方面能取得良好积极的效果,与李侠英等[15]提出的观点一致。患者的PSQI得分明显降低,睡眠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可能与对患者进行了人性化的病区管理,积极的救助政策及病情的宣教,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等因素有关。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
[参考文献]
[1]黄长海.精神患者睡眠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22-23.
[2]华鲁纯.临床营养支持的合理利用[J].上海医药,2010,31(6):250-251.
[3]刘贤臣,唐茂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5(2):103-107.
[4]王汉婵.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2):173-174.
[5]程双云,万婷.睡眠管理在精神科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6):531-533.
[6]程云,于昌伟.6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6):197.
[7]李红远,张天秋.294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62-63.
[8]刘向阳,李云.齐拉西酮与奋乃静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24-26.
[9]员凤音,陈粲,陈海君,等.CCU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70-671.
[10]刘春梓,张黎明.改善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和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937-940.
[11]刘春格,陈长香.城乡老年人睡眠现状及不良习惯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15-16.
[12]付叶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3):474-475.
[13]BreslauN,RothT,RosenthalL,etal.Sleepdisturbanceandpsychiatricdisorders:alongitudinalepidemiologicalstudyofyoungadults[J].BiolPsychiatry,1996,39(6):411-418.
[14]张燕峰.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126-127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4
关键词:网络化制造天车调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5-0000-00
制造业正向着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柔性化、和敏捷化方向发展。制造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为网络化制造。中国目前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现有制造资源进行大规模更新的机会很小。中小企业要提高核心企业竞争力,只有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制造系统进行网络化改造与性能提升,支持和实施网络化制造,实现资源集成与共享。作为制造企业的物化中心,产品最终要通过车间制造出来,车间制造资源的状态最终决定了一个企业实际生产能力。
车间制造资源主要包括三部分: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三类资源是相辅相成的。车间制造资源及制造过程的优化管理,必须提高车间设备的利用效率[1]。随着机床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飞速提高,生产车间的物流量越来越大。天车(吊车)成为车间三种资源调度的核心,天车(吊车)的调度优化为题日益突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总结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制造车间的生产模式而提出精益生产方式LP(1eanproduction)生产理念[2]。按照精益生产的思想,浪费形式通常有以下7种:①过多制作造成的浪费;②等待造成的浪费;③搬运造成的浪费;④加工造成的浪费;⑤库存造成的浪费;⑥动作中的浪费;⑦生产不良品产生的浪费[3]。中国许多制造企业都存在上述部分甚至全部浪费,使企业在微利或无利状态下挣扎。本文就车间内等待和搬运产生的浪费进行分析,改善作为车间物流核心的天车调度,从而促进车间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减小浪费,提高效率,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一般情况l台天车横向行走电机、纵向行行走电机和有卷扬电机,3台电机总容量约50kW,天车主要用于大质量、长距离运输物品的转移、搬运和装卸任务[4]。在生产现场,它更多的应用于短周期转运和不足500kg的物品,平均负荷率≤10%~15%,而且倒行、逆行及空程移动较多,是重大的浪费。
天车响应各工作地的任务请求时,存在如下问题:①高速运行的天车频繁无规律地往返搬运物料是安全隐患。②天车通常按照服务请求的先后顺序进行响应,当相邻请求的工作地相距较远,需要天车长距离空程行走时,导致巨大的电能浪费;③天车对工作地服务请求的响应取决于天车操作者眼睛发现或耳朵听见,造成请求天车服务得不到响应,工作地停工等待,造成时间、设备的浪费,④对所运送物品数量、种类不清楚,装吊注意事项不清楚,进而导致系统生产效率低下;⑤主观决定是否响应请求,当多个工作地同时提出服务请求时,天车操作者往往难以判断应该优先响应哪一请求,导致本该优先响应的服务请求却排在了后面,进而导致生产的不均衡,甚至高价值、高精密的机床等设备闲置,造成很大的浪费,影响最终的装配进程。对天车进行科学调度,消除不科学调度引起的浪费,成为一个提高精益生产模式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卢晓红等提出把天车服务问题看成队列问题[5],不太符合车间实际运行状态。
天车服务任务是临时实体,天车服务必须围绕任务需求。相对来说,机床等设备的闲置浪费比天车闲置、空程浪费造成的损失大得多,首先需要充分利用车间网络系统,构建起科学的通信体系,防止出现服务请求不到位造成出现服务请求的误报、漏报,造成操作者的等待,同时便于操作人员输入、管理。为了能够满足以上要求,本文认为首先要对车间天车服务的范围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并进行标号,明确任务的始发地和目的地,各操作区域服务量大致相当,达到服务区域的均衡。各区域通过合适的网络(可以是专用网络也可以是搭载其他网络信息传输系统)系统连接到车间网络中心,使其成为网络服务的子系统。由网络中心的天车调度程序进行天车服务的调度,将调度指令发送给天车,天车实时将当前调度情况实时的反馈给网络中心。
天车接受工作区域或网络调度中心任务时主要需要如下参数(由天车区域根据生产任务需要实时提供,通过网络输送给网络中心。也可由网络中心根据生产任务提前输入):
(1)任务请求地点代码与时间worktime
(2)目的地代码reachcode
(3)等待时间(待运物品装载和卸载所需时间)waittime
(4)最早响应时间(任务能够执行的最早时间)firsttime
(5)最迟响应时间(不影响生产的最迟时间)lasttime
(6)任务特征(待运物品的编号(numbe)重量(weight)、次数(frequency)以及其他特殊要求如设备编号等
(7)任务的重要程度(优先级)level
(8)任务的撤销。cancel
天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处理如下参数(这些参数由天车实时输入网络中心):
天车当前位置坐标ablen、天车正在响应的任务present、天车当前服务的目的地reachtime
网络中心通过设计,需要完成如下工作:
服务的提出lodge、服务的撤销或完成cancel、计算完成当前任务所需要时间complettime
把天车响应工作地请求问题转化为响应各工作地的请求任务的服务系统,该系统不应是先来先服务的排队系统,而应是根据任务优先级组成的在时间允许下的路线最短优化服务系统。为了减少空程,把最短路线问题转换为求任务请求地点代码最接近数问题,通过寻求上一任务目的地编码的最接近数为下一任务的始发地代码,使路径和最小,执行时间最短,从而求路径长度总和,时间总和最短,寻求天车最佳路线。系统的流程如图1。同时,由于天车任务中加入了转运物品的特征(见任务特征),车间物流实施的输入到网络管理总系统,使得车间物流在控制室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到。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保证车间设备不闲置的情况下,天车服务时间和路程最短的调度系统,为车间网络化管理走向实际应用给出了参考。但本文没有给出具体的物流优先级划分原则,和区域划分办法以及相关的编码方法,这些需要车间根据自身情况去编码。同时本文没有考虑实际应用时的人为因素。
通过设计该系统,促进车间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化调度,可以作为网络化车间的一个子系统。通过该系统网络管理人员可以清晰的看到车间内的物流,为车间总体网络化、智能化支持。
参考文献
[1]饶运清等.支持网络化制造的车间资源集成与执行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12,1120-1126.
[2]潘吉波.精益生产的应用研究――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总装仪表盘分装线改造工程[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5(1):82―84.
[3]姚东方.试谈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与原则[J].车界论坛,2004(6):5-7.
[4]王骏.配送中心精益化作业流程的构建与探讨[J].物流技术,2005(4):3-18.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5
[关键词]流浪乞讨老人;生存现状;救助管理困境;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7-234-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街上有时会碰到流浪乞讨老人,他们衣衫褴褛,居无定所,这些现实情况的存在,既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也给城市公共卫生、城市环境治理带来了难题。
一、老人流浪乞讨的原因
关于兰州市流浪乞讨老人流浪乞讨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制度缺失、利益驱动、家庭、个人等方面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因家庭贫困、没有收入来源,子女无力养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出来乞讨;或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原因,造成房屋毁损,无力再建新房,居无定所,尤以遭遇过地震灾害的岷县、漳县居多;或者是身患残疾、精神障碍找不到家的残障病患人士;也有遭遇家暴或子女不愿赡养,宁愿被社会救助也不愿回家的老人;或他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老人户籍所在地相关部门也不管不问;还有那种职业乞讨的老人,利用别人的同情来乞讨。
二、关于老人流浪乞讨的理论支撑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把流浪乞讨老人的需求概括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即满足衣食住行、健康、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情感需求,即满足在亲情、伦理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发展需求,即在娱乐、交友、求知等方面充实和肯定自我的需求。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愉悦、放松。但是流浪乞讨老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不用说情感和发展需求。如果有条件,他们也不愿意在风烛残年之际独自一人漂泊流浪,过着没有温饱、到处乞讨、不知何日是头的生活。
三、流浪乞讨老人基本生存现状
(一)收入状况:在我调查走访中了解到,乞讨老人大部分集中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车站、广场或是比较繁华的商场等地方,每天基本能讨到十块左右,最多有时二十,每个月会有300―500的收入,而兰州市的低保标准为354元。
(二)乞讨方式:大部分通过乞讨、拾荒维持生计;有一少部分通过唱歌、拉二胡等表演形式来乞讨;有的为沿街哀求乞讨,或强索强要、纠缠尾随等;在吃饭方面,有的老人自己买着吃,有的是慈善机构或是路人送的,有的则直接向饭店讨要。
(三)乞讨时间:乞讨时间最长的有十来年;最短的则刚出来不久,甚至连救助站都没听过;绝大部分乞讨时间为一到两年。
(四)健康状况:大部分老人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太大毛病,除了上了年纪所引发的腰腿疼痛等;身体残疾、精神有障碍的也相对较少。
(五)居住方面:有的老人租住在价格相对便宜的旅店,一晚三四块的那种大通铺;也有一部分睡在车站、马路边、桥洞下、地下行人通道内或自己盖的简易棚屋里。
四、流浪乞讨老人救助管理困境分析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兰州市救助站作为临时性的救助机构,只给受救助人员提供最简单、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除特殊情况,受救助人员在救助站滞留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0天。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流浪老人与其在外挨饿受冻也不愿意去救助站,导致救助管理站大量资源闲置,也间接反映出救助管理存在的一定问题。第一,救助站的伙食相对较差、住宿简陋、工作人员态度不好等;第二,有些老人乞讨并不是为了解决临时的困难,而是依靠乞讨来发家致富,对他们而言,进了救助站就等于失业。第三、救助的深入性不足,救助管理机构的救助是一种低层次的临时性救助,仅提供食宿外加一张返乡车票,往往是老人被送回原籍后不久自己又跑了出来,如果不乞讨他们将无法生活。
五、完善流浪乞讨老人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
如何确保流浪乞讨老人得到长期有效的人性关怀和应有的社会帮助,建立救助工作长效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救助政策。我国针对老人的社会救助还处于较低阶段,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符合国情的人性化救助政策十分必要。在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救助管理办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救助范围、自愿救助的原则等;对于老人欺骗性的乞讨行为,应严格管制,限制他们活动范围;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扬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遏制不劳而获乞讨风气的蔓延。
(二)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在社区内设立流浪乞讨老人救助服务点,让流浪乞讨老人有地住、有衣穿、有饭吃,实现救助服务点社区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NGO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服务机构代为管理。例如建立流浪乞讨老人长期安置中心,集温饱、供养、治疗、就业于一身,因势利导,切实解决安置难题。除此之外,企事业单位、宗教组织和个人同样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流浪乞讨老人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生活的贫困、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要减少这种现象,就要消灭贫穷、发展经济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落后和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采取合理的区域经济开发政策来发展经济。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特殊困难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福利机构如敬老院、福利院的建设力度,还要鼓励和帮扶老人家庭发展生产,减少老人出来流浪乞讨的几率。
六、结论与反思
解决城市流浪乞讨老人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改进救助措施和办法,增强政府责任,增加地区和部门间的相互协作,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形成系统的支持配合联动机制,逐步解决好城市中老人的流浪乞讨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国显,王太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社会距离与管理创新思路――基于全国五个城市的调查[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汤秀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的运行效应―基于广州市的实证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
流浪动物生存现状篇6
[关键词]吉卜赛人;“巴洛克”;语境
库斯图里卡电影中有着对南斯拉夫难以割舍的情结。对库斯图里卡来说,南斯拉夫是一个超越国家的概念。从文化上来说,这个南斯拉夫是库斯图里卡文化身份的标签:作为一个处于东西方交界的巴尔干文化的典型,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和文化都成了其言说自我的主体;从心理上,南斯拉夫是库斯图里卡心中故乡的所在,是其经历和成长中最有感触的部分。
但是,在谈及自己的身份时,巴尔干电影人有着尴尬的境遇。在传统欧洲文化意识形态这一后殖民语境之下,欧洲人眼中的巴尔干电影展现的往往是文化他者的形象。尽管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半岛被誉以欧洲的“后院”,但同其他众多东欧国家(如罗马尼亚、土耳其)一样,巴尔干地区是欧洲人印象中的“东方”。作为一个智慧的叙述者,库斯图里卡充分发掘了吉卜赛人题材的电影,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电影风格和主张。
吉卜赛:作为“典型”的巴尔干人
吉卜赛人并非巴尔干地区的土著民族,但像这一地区的很多民族一样,他们同样有着流浪、定居、迁徙等相同的历史经历。之所以说吉卜赛人是典型的巴尔干人,更重要的层面意义是文化上他们“典型性”地代表了巴尔干的形象。这个“比黑更黑,比流浪者更为流浪”①的民族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巴尔干民族,形象学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吉卜赛题材的电影并不是库斯图里卡电影的主体,迄今为止只有两部剧情长片《流浪人之歌》《黑猫白猫》和一部短片《蓝色吉卜赛》,然而地位却十分重要:除了表现南斯拉夫解体的《地下》之外,正是这一题材的电影成就了典型的库斯图里卡作品。
吉卜赛人是最早介入西方文明的巴尔干民族之一。②早在公元10世纪就已流浪到并散居于当今的西欧大国,这些流浪的吉卜赛人出现,使西方产生了对这一生活方式和宗教均异于自己民族人群的审视和想象,吉卜赛人因而成了“那个”东方巴尔干的典型代表。对欧洲人来说,吉卜赛人总是一种属于“别处”的族群:他们是未被文明开化的,来自于异教文化,带有偷窃、酗酒、骗人钱财的恶劣行径;同时又是神秘而自由的,终日载歌载舞,充满欢乐。因此这种对他者审视包含着两个层面:落后贫瘠丑恶的东方与充满自由想象的东方。他们是没有国籍的流浪者,但在文化上他们则是“典型的东方人”。因此西方对吉卜赛民族的关注和想象远甚于其他巴尔干民族,或者可以说,东欧的吉卜赛人在西方眼中是“典型”的巴尔干人。而这一文化语境对东欧电影业界来说,对吉卜赛人的电影的选取也就自然成了重要的表现题材,成了他们与西方文化对话的一个方向和途径。如《我曾遇见快乐的吉卜赛人》《谁在那边唱歌》等可以说是此种影片的代表。这些影片或者表现苦难的吉卜赛人生活,或是通过流浪的吉卜赛人的视角展现社会与历史,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如《我曾遇见快乐的吉卜赛人》)。而吉卜赛民族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和状态,也自然成了巴尔干民族的缩影或一个重要侧面。
在众多同类的吉卜赛题材的电影中,库斯图里卡的作品有其自身独特的品质。或与其不同文化经历和思考角度有关,他对这一题材的发掘显现出其独特的身份意识,一方面他顾及了西方观众眼中那个贫瘠神秘又充满激情的东方,另一方面又把本民族的气质和灵魂予以诗意地表达,在西方的“他者”和“自我”之间,实现了一种恰当的平衡。《流浪者之歌》是库斯图里卡第一部表现吉卜赛人的作品,但“它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集所有吉卜赛人题材电影于一身的作品”③,它集合了过往关于吉卜赛人题材电影的因素,又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展开。同很多通过苦难来反映社会和意识形态的作品不同,除了被驱逐的段落之外,《流浪者之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褪去了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强烈情绪(如片中仅开始处马车上的领导人画像表明生存背景,而象征国家机器的本土警察和军队等是不存在的,这与《我曾遇见快乐的吉卜赛人》不同)。同时将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和内在精神诗意地展现出来。在吉卜赛人身上,库斯图里卡试图展示的是整个南斯拉夫民族和巴尔干人所承受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在这些苦难之下那乐观、自由的民族内在。与此同时,库斯图里卡本人的经历和精神状态也与吉卜赛人有相似之处,这或许也是其钟情并擅长于吉卜赛人题材的一个重要原因。《流浪者之歌》面对的形势是1985年从南斯拉夫走出获得戛纳大奖之后所要面对的国际化市场,凝结的是库斯图里卡外向却又回头审视的民族情感。而时隔10年之后的《黑猫白猫》可看做是库斯图里卡流浪情怀的另一番境地:经历家国巨变的他已成了一个真正没有国籍的“吉卜赛”人,对这一题材的开拓便带有了“想象的社群”的意味:他一改《流浪者之歌》的沉重和现实,脱离政治和历史更为彻底,把吉卜赛人欢快自由的内在精神以狂欢的风格展现出来,以一种近似癫狂的方式把吉卜赛人的生活描绘得明丽、简洁、欢快,“HappyEnd”的结尾字幕也标志着其从现实表现到乌托邦构建的一个重要转折。
吉卜赛题材电影与“巴洛克”风格的形成
吉卜赛民族特点也影响库斯图里卡电影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其影像将庄严崇高和戏谑通俗融为一体,悲剧和喜剧成分并存,充满动感,给人一种“巴洛克”式的感受。而这种风格的产生和形成与吉卜赛内在民族精神和外在表现有着一定的关系,迪娜•约尔丹诺娃较早地注意了这点并分析道:“库斯图里卡的‘巴洛克’看上去产生于其对吉卜赛人的兴趣且这种风格首先出现于《流浪人之歌》”。巴洛克(Baroque)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形容词有“俗丽凌乱”的意思。作为一种“处在理性和激情之间”④的艺术,风格以强调运动和变化为主要特征,在情绪方面的表达十分突出。
具体看来,俗丽凌乱以及运动与转变的特征在库斯图里卡的影像中十分恰切地表现出来。其电影真实又充满想象,纪录风格影像同一些超现实的影像(尤其是后期作品中)并存且自然地融于整体中,杂乱之中充满了精致和动感,具有鲜明的巴洛克特色。其镜头取景以全景和中近景为主,场面调度上对前、中、后景的安排设置都很重视,通过一些独具特色的修饰物赋予作品鲜明的个人特色,镜头运用充满动感,伴随民族化的音乐,使电影节奏和情绪方面个性突出;与此同时,他在电影中往往混合各种美或丑的东西和形形的装饰,因此其电影画面表现上不乏凌乱。种种物品装饰其中,夹杂了俗与雅、美与丑的元素,却都又在整个画面中被统一,恰当地被包容在了电影中,并不突兀。
库斯图里卡还把电影中写实的元素和魔幻的元素、纪录风格和超现实风格融为一体,使电影真切感人而又充满新奇。在早期的电影中,超现实因素是不存在的,这种类似于“超现实”的设置存在于“梦游”“催眠”这种具有隐喻性指向的行为中。而从《流浪者之歌》开始,特异功能这一超现实因素从神奇的吉卜赛人身上找到了着力点并影响了影片的叙事与风格。另外,此类电影也充分显示了他对电影的“编织”能力。而这种效果的达成是与其全景镜头运用和层次分明的场面调度紧密联系的。在场面调度上,迪娜•约尔丹诺娃认为库斯图里卡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往往通过精确而又丰富的场景设置、人物运动和镜头运用来达到其丰富而又突出的效果。他对前、中、后景都很重视且他又下意识地去把中景和后景布置得娓娓生动。每个细节都很重要,所有一切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和发展之中,重视场面的完整感,同时又准确地利用细节。早期的例子如《爸爸去出差》中的婚礼那场戏,前中后景的内涵十分丰富,切换和穿插也十分自然。另一例子是《流浪者之歌》开始对吉卜赛聚居区的全景式镜头展示。在其中,贝汉叔叔赌徒的形象也展示出来,他从背景的赌徒中出来走到近景前,洗脸,咒骂,祷告,然后走入背景,输掉最后的赌资。段落中全景的小镇与涉及其中的主要人物都予以了展示。这些镜头的场面调度之中,层次分明,整体场面感突出,具体细节引人注意并最终引导下一镜头的叙事,充分显示了导演“整体中把握细节”的能力。
再者,吉卜赛人自由与自然的精神状态对库斯图里卡的影像组成也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种精神的对应,未受文明开化的乡村(大自然)是库斯图里卡电影一个重要的表意层面。《流浪者之歌》中那个作为故乡的村落和美丽的大自然成为吉卜赛人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背景,而《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给我承诺》中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这点。在《黑猫白猫》中爱情男女野合的那片向日葵地、《生命是个奇迹》里“三种植被”共存的森林、《给我承诺》中孙子洗澡的那方充满金黄苹果的池子都能呈现出自然的那种自在。自然的存在成了其电影重要的表意手段。他影片中的动物,作为人类的对应,同时又作为影像画面修饰物的一部分,具备着重要的指向功能。动物扮演的是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中插科打诨的角色,通过它们,导演来完成对人类行为和状态的思考,这也成了其影片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表意系统,其影片中诸如火鸡、猩猩、鱼等一些动物都有一些特别的隐喻意义。
综而观之,库斯图里卡拍摄的吉卜赛题材的电影充分展示了其作为巴尔干人为展现自我而做出的努力。该题材电影之于库斯图里卡,一在民族意识,他在后殖民文化的背景之下智慧地展现了巴尔干人的民族精神;再者是在艺术风格的形成,“巴洛克式”的影像风格起于并突出地展现其中。而这,成就了典型的库斯图里卡的电影。
注释:
①②③GoranGoci:NotesFromtheUnderground:TheCinemaofEmirKusturica,WallflowerPress,2001年版,第93页,第93-99页,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