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美学的理解(6篇)
对生命美学的理解篇1
在这种历史和现实产生冲撞和对接的时代,审美教育被当代美学和教育学同时提到议事日程。教育渴求美学作为给养的补充,美学渴求教学作为实践的依托。两手相携,两厢情愿,美育因此迅速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一
美学即人学。如果说,世间除了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也可能存在某些类似美感的东西的话,那么,真正称得上美感的,或者说,最高层次美感无疑只属于人。
培养和发展爱美的天性必然依靠审美教育。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人性教育和生命教育。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说,这句话里也包含着“人也是一切自然关系的总和”的另一层意思。作为一个简单而复杂的综合体,每个具体的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既为先天遗传因素所左右,又为后天教养产生变异;既有感性和情感,又有理性和意识;既蕴含某些病因基理又携带健康进化的基因。审美教育正针对人的生命进行直接塑造、规范与引导,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对人性进行塑造,去除卑劣污浊、肮脏丑恶的一面,发扬光大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从而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
审美教育之所以比其它教育更直接达到这一目的,是因为作为审美教育中心环节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直接自由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诉诸人的理性,而且更多的诉诸感性。只有审美教育才能越过理性和意识对非理性和无意识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激发、培养和引导,直达生命的来源,从根据上对生命存在更加影响,对生命潜能诸如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等进行挖掘和培养。
当代人民已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清楚地意识到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问题。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生命意识,其内涵是尊重、珍惜、热爱生命。只有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创造这种价值,同时也才懂得尊重其它生命的价值,懂得只有尊重和珍惜它们才能真正尊重和珍惜自己。而只有当个人具人生命意识,珍重与珍惜所有生命存在时,他才真正具有宽广无私的胸怀,不为世俗和眼前的功利所左右而发现生命、人性和人生真正的美,体现极高的生命价值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二
当代美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就是让审美走出迷恋于“美学之谜”的象牙之塔而来到充满实践活动的现实世界。
对于审美教育的具体操作,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根据教育范围划分为家庭美学、学校美学、社会美学三个部分,当今应特别注意强调学校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处理好美育与德、智、体的辩证关系。美育与其它三育的关系既相关联又相区别。
首先,美育与德育二者都以情感受体验为基本动力。美育中富含道德评价因素;美育与智育之间,美感的产生必须以主体的一定智力准备为前提;美育反过来可促进智力的开发;美育与体育之间,体质是审美心理的物质准备,体育中同时渗透各种审美因素。
其次,美育与三育之间有着明显区别。
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因素,美育具有自由性,德育具有强加性,美育是动情的,德育是说理的,美育是观照的,德育是实践的。美育与智育区别在于前者是感性塑造,后者是理性塑造。美育与体育的不同是前者是心理塑造后者是体育技巧培养,前者接受媒介为审美形式后者为标准规范。
再次是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学校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虽然,艺术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形态,审美离不开艺术。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可以达到美育的部分目的,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美育,不等于简单地、单纯地给学生开一点音乐、美术课程,审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学生美育要以艺术教育为依托,在学生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审美理论、借鉴审美经验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心理。.
对生命美学的理解篇2
一、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笔者认为,初中美术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本质,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理解生命意义,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提升生命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精神生命得到激扬。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1.认识生命,敬畏生命———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等。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又具有超越性;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生命个体是独特的,又是多姿多彩的;是不可重复的,又是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重复性,显示生命的来之不易、极其可贵,教育学生对生命有敬畏感,充满崇高感、神圣感。
2.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让学生知道,正因为生命的短暂、脆弱、不可重复、独特,所以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十分美好,面对美好的生命,我们不能漠视,而是懂得尊重和珍惜,只有珍惜生命的美丽,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不能假设,更不可重新再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失去的也不再属于你,与其伤心感叹,倒不如更好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知道人不仅生活在人之中,还生活在自然之中,社会之中,所以生命教育还可以从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中,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情弱者,珍爱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性,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经营生命,升华生命———让精神生命得到激扬。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的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培养健全人格,就要经营生命,超越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培养自信,凸显个性。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平静看待和面对死亡。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厘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敲定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建立地球村的观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精神生命在经营,升华生命得到激扬。
二、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感受生命美。美术教学中,教师常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开展讨论来鼓励学生思考,这是一种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如雕塑、油画、国画等进行欣赏评述时,先让他们用几分钟时间安静地、心平气和地解读一下美术作品,再谈谈自己看出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想。接着,引导学生读懂作品的内容,寻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点评、相互补充。通过欣赏讨论,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美的熏陶、感染中感悟生命之美,体悟生命之价值,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如,引导学生欣赏评析雕塑《掷铁饼者》,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叹生命体的健美和力量。又如,欣赏评析油画《父亲》,通过给油画取名、自主欣赏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引导点拨等过程,让学生透过画面去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美、沧桑美,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震撼和深思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在造型表现中体验生命美。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如果离开了身历其境的感受与体会,仅仅是视觉上的感知,语言上的评判、交流,可能只是脑海中的概念,有时不能成为行为的动力。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个体实际有用的能力,10%来自阅读,15%来自听闻,75%来自实际的体验。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应由体验活动,让学生以“感受”而非“认知”的方式认识生命,即不但要引导学生从感觉认知上去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更要从行动上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而引导学生开展系列造型表现活动,就能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要素的基础上,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美学原理,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绘画、雕刻、制作生成平面的或立体的造型。在这一塑造美、表现美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命美。如,教学《春天的色彩》,我设计组织如下教学程序: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激发学习兴趣;讨论中知道描述春天的途径与方法;观察联想,合作探究,明确春天的色彩有粉红色、桃红色、黄色、绿色、湖蓝色等,但以绿色为主;欣赏感受,拓展思维,明白用点、线、面表现春天的色彩;共同合作,教师指导,表现春天的色彩;成功展示,相互评价,展示自我,体验快乐。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了表现春天色彩的方法,初步掌握了用色彩表现春天的技能,也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生命的美景,感受了春天美丽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对生命美学的理解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生命教育融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56-01
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人,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写作。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
一、中职语文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有良好的公德心。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生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珍惜生命的人才是一个健康正常的人。然后举一些例子,例如大学生用硫酸泼熊、虐待动物、践踏草坪等恶习,有的甚至杀人碎尸,有部分青少年遇到困难时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觉得这是小事,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有的是因为受到打击。这么多惨不忍睹的事件都是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语文老师在讲述这些实例时,应当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这是错误的,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包括小动物小草小花,要做有爱心、善良的人。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深刻地反省自己,在教学时到底有没有落实生命教育。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主要是由于:1.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与生命教育的内容息息相关。语文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格。2.生活离不开语文,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同时也在体验着生命。3.中职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有生命意识,将知识与生命融合,知识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生命的美妙在语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好语文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
(一)在阅读中融合生命教育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理解的过程,对作者表达出的情感的理解、对描述场景的理解,也是对自我的理解。阅读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命境界,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古代文学作品占课本的很大一部分,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韵美、音乐美,还能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哲理。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带入感情的朗读,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还能让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语文老师在讲解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时,这篇文章十分适合美读,老师应当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气势和节奏。
(二)进行对比研究,感悟生命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采用对比的方法是不可少的,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对比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事物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欣赏能力。比如同样是以生命意义为中心思想的,不同的作者肯定有不同的诠释,正是因为这样,老师应当教育学生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来欣赏文章,这样可以更深层次理解文章,领悟作者的情感。例如中职语文老师在讲授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这篇文章时,可以将其与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进行对比学习。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了作者沉痛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文章中人物的崇高人格,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前者音调铿锵有力,鼓舞人心,后者格调沉重忧伤。在对比中研究和欣赏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有为的生命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从而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建立崇高的人格和人生观。
(三)教学注意事项
中职语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注重言传身教,创建生命化的学习气氛,给中职生带来更多的生命感动和关怀,促进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心态。语文老师要保持教学的专业性和热情,努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打造崇高的人格。语文老师要教导学生尊重生命,要灌输给学生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相融合的思想,在阅读中领悟生命的价值。中职语文老师还应当通过训练学生写作,生命教育。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将生命教育过程和写作技巧进行融合。生命的诠释可以经过写作一一呈现,学生可以将自己年轻的生命鲜活地展现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想,释放生命的色彩,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生命教育是一种人格的教育,用心灵净化心灵的过程,是老师对生命对学生的启发和灌溉。中职学生是青春活泼的,语文老师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当把学生心中的善良、美、纯激发出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老师应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公平与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对生命美学的理解篇4
生命教育是当今教育关注的重要价值取向,生命是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全人类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层次,首先是生存教育,就是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的基本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基本需要。其次是发展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之后就是死亡教育,在于介绍死亡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种伤害,让学生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有一个心理准备,从而更加的珍爱生命,爱惜生命。
二、大中专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生源方面,大部分的大中专学校在扩招,进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与本科或者是重点学校是没法比的,因此,其生命教育的意识也就很淡薄。这些学生在进入大中专学校之后,没有一个明确的而奋斗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低,并且缺乏学习的动力,使得许多学生对生命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第二,在中专学校老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大多数的老师比较偏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对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在社会大环境之下,重视生命教育的氛围也是不浓的。社会上的一些利益事件影响到了生命教育的真正含义,不断地腐蚀着学生的思想,使得生命教育最终缺失。这种现象所造成的不良局面,对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中专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要在大中专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老师应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对有关生命的知识或者是内容进行充分的扩展与升华,逐渐潜移默化,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因为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要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就应该教给学生,怎么样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充分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对生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或者是认识,才能够深刻的融入到生命教育中来。例如,在语文教材中,会有很多的材料显示生命的可贵或者是生命的重要意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古今名人的情怀,从古人的智慧中看到古人对生命的热爱,从而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只有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
要在大中专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因为美好的事物人们都会珍惜,生命更是,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的珍惜与热爱生命,才会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的多为学生分享美好的事物,遇到文章中一些好的片段,老师要多多的分享给学生,分享美好与分享快乐。老师还应该经常下载一些美好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笃定的认为生命是美好的,虽然人世间有各种烦恼,各种不顺心。也都要坚持,等待美好。当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力量,就会更加有爱的去对待或者是看待事物,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更有信心地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说,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得到重视,这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是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更多积极的意义。
(三)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
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老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去探索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需要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者是自己的认知去确定。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不同,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就不同。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多举一些人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别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例如,科学家的生命意义在于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而普通的白领的生命意义或许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四、结语
对生命美学的理解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力美育
当今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与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人格信仰的迷茫和价值选择的困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日益频发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问题,越来越迫切地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找到从根本上解决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如何解决一系列大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笔者认为,当下要培养大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塑造理想人格,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必须推进美育策略。
一、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旧的信仰体系逐渐失去感召力,新的信仰还在建立强化之中。在发家致富、追求物质新生活之余,人们的精神生活处于真空状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外一些腐朽、没落、消沉、变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渗入我们的生活。
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在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普遍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文化、精神、道德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商品化、市场化、高科技化在带给人们无尽的物质欲望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无情地使人们的心灵趋于沉沦。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失去心灵的归乡和故园,精神空虚,感情冷漠,良心麻木,心无寄托,无“家”可归,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在从地球上消失。在被污染的社会文化环境里,青少年学生无疑是最深的受害者。外在环境的冲击和内心世界的不成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心理紊乱,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美育的本质与价值
1.教育的两个层次
教育具有层次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来:第一是关于知识、技能、技术、阶级意识等的教育,是浅层次的教育,是训练劳动者(力)和培养人才的教育。第二个层次的教育是深层次的教育,主要针对人的心灵深处,是关于精神的教育,关于人生的教育,关于灵魂的教育,关于生命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人生境界,使人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从而能够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联系起来,自觉地去奋斗,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美育。
2.美的本质
要研究和推行美育,首先要明确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名词,决不是一个空洞的观念,美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可感的……美就是事物的生命,美就是事物的生命本质力量的、自由的、感性的显现……事物的生命力冲破各种阻碍,努力展现自己的生命本质力量,表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活力。当主体感受到客体的这种健康的生命特性,心理就会产生美感。
3.美育的本质和独特价值
关于美育的本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美育知识教育说、美感教育说、艺术教育说、情感教育说、审美素质教育说、审美价值说、立美审美说、审美育人说、完美人格说、灵魂塑造说等等。以上这些观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以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格、心理为目标的。
如上文所述,人的美是人的生命自然或自由地显现,那么,美育的本质就在于把人的生命从各种束缚和压抑之中解放出来。现在许多大学生心理迷茫、消极甚至出现精神疾病以及人格分裂,究其根源就在于思想上的负担太重,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这一切都使青少年的生命力不能健康、蓬勃地发展甚至遭到打压,而生命力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身体生命力不强,就是身体素质差。一个身体素质差的人,其生活、学习、工作等都会深受影响。精神生命力不强,无精打采,老气横秋,死气沉沉,浑浑噩噩,缺乏朝气和活力,生活中缺乏快乐,缺乏幸福。精神生命力如果再受到压抑、扭曲、抑制,以至于自己也难以摆脱,就会精神失常、人格分裂甚至最终走向死亡。总之,生命是否自由,生命力的大小、强弱,是一个人活得快乐与否、幸福与否、有没有意义的根本。而美育,正在于给生命以自由,给生命以力量,让生命的本质得以充分显现,让人生活得高兴、快乐、幸福、有意义。
三、美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从治疗转向预防
社会上的精神污染、低俗风气,加上就业困难、前途茫茫,从根本上摧毁了学生的精神生命。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社会、就业、生存等问题是教育所不能解决的,教育只能从学生角度来入手。心理问题的根源是生命力的扭曲和压抑,因此对于有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辅导与治疗是必须的。但是,更需要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通过(生命)美育培养学生的自由生命,强化生命力量,增强抵制精神污染和外界摧残的能力。
心理治疗与美育之于学生,犹如西医与中医之与病人,前者治疗,后者养护;前者治表,后者治本;前者治病,后者养身。二者结合,效果最好。因此,重视和加强美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然要求。
2.加强美育,增强学生的自由生命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欣赏美是人的本性。但是,审美决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事物华丽多彩的外表,也决不是用耳朵去听优美的旋律,更不是让鼻子、嘴巴甚至肉体去享受色香味,获得感官的与刺激。审美的真正含义,是去体验和感受事物的生命,感受事物生命力的顽强、不屈、旺盛。春天,万物复苏,百草丰茂,莺歌燕舞,百鸟欢叫,这是历经寒冬后生命的显现,春天的美就在于生命的美。生命是神秘的,而事物的生命又是隐藏着的,我们感官所及只是事物的外表。悦耳的声音,华丽的外观,五彩的颜色,优美的曲线,比例的和谐,等等,只是生命的部分显现而已。要透过事物的外表进而体验和感受到事物的生命,尤其是人的精神生命就更加困难了。这就需要专门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事物生命外现的状态(颜色、声音、形状、比例等)去体验和感受事物的生命,让事物的生命来震动、感应、撞击自己的生命,从而唤醒自己的灵魂,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与自由,从而珍惜、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真正体验到活着是美好的,因而激励自己去追求与奋斗,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只有通过美育涵养和培育学生的生命,使学生具有旺盛的、顽强的、不屈的生命力,才能抵抗各种外力对生命的压制、摧残,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参考文献:
[1]张正江.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
对生命美学的理解篇6
论文摘要: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中国美学的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长,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其出发点及其归宿点,依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己。
禅宗美学也因其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禅”则体现着禅宗美学的一种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禅宗美学是将禅视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的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法性,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根源,是天地万物之美的最高体现。它既是禅宗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又是禅宗所讴歌的最高的审美境界。禅宗美学使中国传统美学加深了对于人生、宇宙的诗性领悟,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美学增添了于现世人生中使人生诗性化的内容与理论。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现实人生包含了生命与生活,人的生命世界与人的存在状态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直接从中国人的现世人生实践,生命感受,体验、反思之中孕育出来。无论汉字“美”的最始初的文字,还是许慎“羊大为美”之说,都与中国原始生殖崇拜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在这一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观念,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气”是生命的本质。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只有具有生命的特征,生气灌注,气韵流转,才有了文学艺术之美,而中国传统美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范畴,也都是由生命的生气之美衍生而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从而又体现出鲜明的体验美学的特征。中国传统美学的体验美学特征,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在审美体验活动中,中国传统美学又十分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内缘己羽,外参群意,随大化氰氢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最终趋于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即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超越而获得一种永恒,无限的心灵自由与高蹈。而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三、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对人生美与艺术美的研究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独具特色的人生美论与艺术美论。人生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宇宙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禅宗,都把对人与人生的探索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问题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而展开的。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
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千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山的人生境界。
由于各自思想的差异性及其宗旨、目标的不同,儒、道、释三家美学各自在对于人生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中,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儒家美学发展出了“和”的审美思想。强调美与善、情感与理智等方面的和谐统一。道家美学发展出关于“妙”的审美理想。强调审美体验并不仅仅在于对自然万物形式美的把握,而且在于体悟其中所蕴籍的作为美的生命的本体的“道”与“妙”。体现了禅宗美学重视对人的内在生命意义的体验,推崇对人生的一种随缘在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而又圆满自足的自由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审美价值取向。还体现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鬓追求因其超越利害关系的束缚而使心灵返朴归真,进入生命的澄明之境,而升华为一种审美人格。
四、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美
如果说人生美构成了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根与干,那么,艺术美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绚烂的鲜花与丰硕的果实。这种中国传统美学中向诗性栖居的生成的关注与追求,现实地展开为两个基本向度。一方面,将个人不幸与家国忧思汇融一体,以诗发愤抒情;或者以诗排解内在心灵焦灼,安顿生命。从而诗(艺术)成为趋向诗性自下而上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人性的发展、人格的养育与建构历程中,艺术又成为人生现实地超拔为诗性栖居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兴于诗”、“成于乐”(《论语·泰伯》)、“游于艺”(《论语·述而》)。这种诗意栖居的向往与追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性个体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体现,而且也是文化知识群体共同的心声,从晋代的兰亭之会到宋代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等的西园雅集,都十分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美学将艺术也看成同人一样的有机生命体,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具有明显的人化特征。刘翩说:“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文心雕龙·附会》)。基于人化的、以人拟艺的美学观念,中国传统美学形成、发展出了十分丰富、重要的并且具有独特特性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美学理论。如“形”“神”“气”“韵”“风”“骨”“筋”“血”等等。这些范畴与思想之间相互关联而发展出了关于“形神”、“风骨”、“气韵”等等,而这些丰富、繁多的理论范畴,又往往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形成一个十分宏大的美学理论体系与美学范畴体系,共同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一个突出方面。
中国传统美学不仅将艺术看成是一个犹如人一样的有机生命整体,从而以人拟艺,而且也将艺术生命的特征与艺术创造主体的特征相联系,因此,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一类的美学命题与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构成方面。从而中国传统美学深入地探讨了艺术家的气质、才识、志趣、学养,乃至于情感、心理、生理、艺术创造力等等诸多因素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而言,是为解决、思考诗化人生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并且,艺术也成为超越死亡,走向不朽的途径,如曹王所言:“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才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不托良史之辞,不假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通过艺术,人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体现出鲜明的生命美学与体验美学的特征,强调、肯定美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中国传统美学是基于对人的自下而上意义、向度、价值、方式以及人生境界等诸多问题的探索、体验、追求、领悟而建构起来的,突出体现为人生的审美化、诗化,同时将艺术生命化、人化。因而,中国传统美学在其理论意义上,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藏的一个丰富、珍贵的重要方面,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独特的思想意义与价值。同时,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世界政治格局步入后冷战时代的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在西方美学话语占有主导地位,中国美学处于边缘性话语地位,甚至有“失语”之忧的现代语境下,如何重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美学话语,都具有不容否认的重要理论意义。
毋庸讳言,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思想成果的吸收、借鉴,离不开西方美学的参照系。然而,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同样也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章要不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即我们在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要提出和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原则。”如果我们的现代美学建构从自由民族文化的实际出发,而避免停留于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追逐与模仿,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丰富养料,在对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深入透彻的研究基础之上,发展出自己民族的美学问题,并建构出特有的现代美学范畴、逻辑结构与思想体系。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的认识与看法,对于审美主体建构的高度重视,对于理想人格建构与审美人生境界的追寻,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维方式、特征,丰富的范畴体系等等,都将具有不可否认的理论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的童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正如葛兆光所谈到的:“人文思想所指向的,常常是人自身的存在问题,人生在世总会遇到焦虑、紧张、恐惧、困惑,始终缠绕着人心。人怎么样自下而上是自古至今人们思考的老话题,古代人的思考并不一定比现代人的思考浅陋或简单。”美学思想同样如此,人生与审美所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并不随时代、环境的转移而消逝。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思想对于今日而言,并未失去有效性,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