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国际交流礼仪范例(3篇)

时间: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篇1

[关键词]:国际商贸礼仪策略礼仪应用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趋频繁,各国经济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GDP虽然维持高增长,但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仍然相对较差,中国的国力、企业形象及商务人员素质等还需大力加强。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对外商贸活动中具有极强的文化力,“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提升一个国家、企业、个人的“软实力”的有效途经。

一、国际商贸礼仪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基于经济利益为目的,需要互相交流、沟通,才能顺利完成的行为。在此过程中,也是活动参与各方具有的不同文化、民族背景之间的碰撞与沟通。礼仪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在社会活动中,由于风俗习惯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服饰、仪容、风度等行为规范和形式。国际商贸礼仪则体现为参与活动的各方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准则。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良好的礼仪可以促进商务活动顺利进展,为商务活动的成功奠定基础,甚至可以决定一次商务活动的成败。

二、国际商贸礼仪策略

(一)“尊重对方”策略

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尊重对方,关心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非但是妄自菲薄的做法,反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礼仪。在大多数场合,尊重对方,也往往会得到对方的善意回报。

(二)“谦虚平和”策略

大智者必谦和。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平易近人、处处与人为善、善于听取对方的建议,显示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其效果往往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可以迅速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宽容豁达”策略

宽容是一种自信、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质和胸襟、坚强和力量。大善者必宽容,能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即使对方出言不逊,或做出一些有损自己的事情,也能采取包容的做法。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其效果往往可以化解当事各方的分歧、误会、摩擦、争执、甚至仇恨,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下坚实的根基。

(四)“交往适度”策略

在开展国际商贸活动中,在和交往对象打交道时,要懂得把握好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人际关系有可能走向反面。要注意沟通的感情尺度、谈吐尺度、举止尺度,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达到顺畅交流沟通的目的。

三、国际商贸礼仪的具体应用

遵循国际商贸的相关礼仪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做好如下礼仪工作:

(一)服饰礼仪

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达到和谐交往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国际商贸礼仪最基本的礼仪。国际商务人员穿着款式得体的服装,则显得高雅文明,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反之,穿着马虎,衣冠不整,就会使人产生反感。在不同的场合穿着不同的服饰,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商务人士一定要按国际通行的服饰礼仪着装。

(二)迎送礼仪

迎来送往是常见的商务礼仪,是最能表达主人情谊,体现尊重对方的重要礼仪。主要表现为两个内容:一是对应邀前来参加国际商贸洽谈的人员,在他们到达时,都要安排相应身份的人士去迎接;二是洽谈结束后,也要安排相关人员欢送。

(三)微笑礼仪

微笑在礼仪活动中体现出重要的实践性价值,微笑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是最富魅力的体态语言之一。发自内心的微笑是渗透情感的微笑,包含着对人的关怀、热忱和爱心,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亲切感、安全感和愉悦感,还可以为进一步沟通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进而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友好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交往关系。因此微笑又称之为“商务活动的通行证”,甚至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也是敬业精神的外在表现。

(四)商务洽谈礼仪

在国际商贸活动中,洽谈作为传递信息,沟通买卖双方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商品交易过程的重要环节。洽谈是一门沟通的科学和艺术,要具备全面的良好素质才能成为优秀的洽谈者,因此,洽谈礼仪的运用尤为重要。

1.了解对方的信息。如详细掌握对方的年龄、地位、职务、性格等信息,我方据此可以按照礼仪交往中的对等原则,组织与对方人员职务、地位相近的洽谈班子。如和日本商人洽谈,可以了解对方的一些个人爱好,在进入正式洽谈前,有意识地把话题往对方爱好的方面引导,可以较好地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2.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与习俗。“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了解与尊重对方的习俗与禁忌,双方容易沟通感情,增进信任与了解,有利于国际商贸洽谈的展开。如中国人按自己的好客习惯,朋友来了自然要宴请款待,接风洗尘,但是欧美人往往是见面之后直奔主题谈生意,成交后再开庆功宴。

3.洽谈场所的礼仪准备。大型洽谈场所的选择一定要注重礼仪,如可在双方所在地轮流洽谈,以示平等。其他洽谈地点的选择,最好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

4.洽谈会场的布置礼仪。要精心布置整洁、安静的会场,以示对对方的敬重。桌上应设立座位卡,标注入席者的姓名与职务,且座次的安排要符合礼宾规范。

5.谈吐礼仪。礼貌的谈吐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商贸活动顺畅进行。在商务洽谈中,尽量避免语言冲突,不要因为对方某句话不合时宜就反唇相讥,唇枪舌剑。在洽谈中要有明确目标、严谨的逻辑思维,再辅以谦逊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就可以营造良好的会谈气氛。

(四)宴请礼仪

国际商贸宴请是为了表示欢迎、答谢对方等而举行的餐饮活动,以增进友谊和融洽气氛,是国际商务交往中最常见的交际活动形式。宴请的形式多样,礼仪繁多,掌握其礼仪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宴请的基本礼仪可分为7个方面,分别是:座次、入座、体态、交流、布菜、敬酒和散席礼仪。通晓宴请礼仪对提高社交礼仪能力和加强社交礼仪修养十分有益。

(五)馈赠礼仪

向商贸人士赠送礼品,要考虑送给谁(WHO),为什么送(WHY),如何送(HOW),送什么(WHAT),何时送(WHEN),在什么场合送(WHERE)等要点。让对方愉快地接受馈赠,并非易事。即便是在馈赠原则指导下选择了礼品,如果不讲究赠礼的艺术和礼仪,也很难使馈赠成为社会交往的手段,甚至会适得其反。要尽量做到:

1.投其所好。详细了解受赠对象的喜好:如所赠礼品紧贴受赠对象的兴趣与爱好,受赠对象就能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用心,将会愉快地接受馈赠。

2.礼轻情意重。馈赠的礼品应该以对方能愉快接受为原则。送贵重的不如送有特色的。考虑对方接受与否的同时也应该根据自己的馈赠目的与经济实力。如赠送一个运动计步器,就是从关心对方健康的角度考虑,既不太贵重,又富有人情味。

3.注意赠礼的场合。通常不在公开场合送礼。不要当众赠与某人礼物,这样让受礼人有受贿之感,没有受礼的人也会感到受到冷遇和尴尬。如有可能,尽量当着受礼人的面赠送礼物,并适时解答礼品的功能与特性,也能观察受礼人的表情。还可向受礼人表明自己选择礼物的独具匠心,激发受礼人的感激之情和喜悦。

4.送礼时机的掌握。一般在相见和离别时赠礼较好。相见时赠送礼品,能迅速消除两者的陌生感,使感情升温;离别时馈赠礼物,则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离别之情,从而增进感情。

随着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的商贸活动不断加深,要求我们在商贸活动中,正确使用商务礼仪,以此促进国际商贸活动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杨佩.浅析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礼仪[J].世界经济导刊,2014(7).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

大学生礼仪修养出现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当代大学生在对自身发展关注的同时过分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及物质享受,认为物质条件优越才是受到同学、朋友追捧吹嘘,受到异性青睐的原因。金钱与名利成了众多大学生追求的梦想,由此不重视精神层次的内容,礼仪教育受到漠视,导致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中往往过于功利,表现出有违大学生身份的行为举止。导致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外因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相比西方国家,中国更加注重家庭观念,个人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的影响,“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鲜明地体现了家庭因素对个人礼仪教育的重要影响。但是,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所占比重逐渐加大,父母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一个或两个孩子身上,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认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举止不受约束,缺乏对别人的尊重。第二,学校教育的偏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学校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不是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是越来越看重学校的升学率,家长也大多以分数来鉴定孩子的能力,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也还未开设针对礼仪教育的相应课程,大学院校也仅是开设礼仪教育的选修课程,学生无法有效地从学校获取相应的礼仪指导,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礼仪知识缺乏的重要原因。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忽视了身边的礼仪“小事”。另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糟粕思想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是一种冲击,导致其对传统礼仪及价值观念产生怀疑,拜金主义盛行,个人主义严重,社会观念缺失。而网络文化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不利影响

(一)沉溺网络,忽略人际交往相比中学生而言,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因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与同学及朋友的交流更是不断减少,导致不想交流、不敢交流、不能交流。继而更加依赖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造成恶性循环。人际交往能力差,必然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懂得如何表现正确的礼仪修养。

(二)网络的虚拟性致使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大学生不需要透漏自己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和身份就可以去参与虚拟世界的交流,因此导致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没有责任,没有义务,导致大学生在网上无所顾忌、谎话连篇,在不明事由的情况下随意评价、谩骂他人,长此以往,诚信意识变得单薄,在现实交往中,也变得以说谎话大话为傲,礼仪修养不升反降。

(三)网络糟粕文化扭曲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阶段,对事物的辩别力和判断力往往不足,再加上大学生对新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身意识形态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进而无法把持自己。网络中充斥着的暴力、色情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和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为人处世方式,使大学生出现价值偏差,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只重利益和自我感受,不重礼仪。

三、正确处理网络文化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高校德育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在网络文化不断渗透,对大学生礼仪修养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的时候,高校教育者必须正确看待和了解网络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地处理网络文化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

(一)摆正心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生活态度决定处世方式,大学生应正确看待网络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网络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传播了不少优秀文化。大学生应利用网络摄取积极的知识,比如关注国际及国家大事,了解就业信息,阅读有益书籍及文献,提升自身的能力,充实自己的生活。

(二)自我节制,抵制网络糟粕文化大学生要懂得自我约束和控制个人的放纵意欲,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应积极予以抵制。大学生要道德且理性地使用网络,做到不浏览黄色和暴力信息,不在网上恶意评价和谩骂他人,不受网络不良分子的影响和侵蚀,要懂得自我保护,并尊重自我。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应培养广泛的、有益的、健康的兴趣爱好,广交益友,在现实生活中参加更多的休闲活动,多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懂得尊重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提高礼仪修养,尽量减少漫无目的的上网时间。

(四)正确学习和利用传统文化,提高礼仪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师重教,注重公德,倡导友善,重视家礼,敬老尊贤,提倡美好的行为、美好的性情。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优秀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大学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发现自己的礼仪缺失,改进自己的不良礼仪行为,在思想上树立良好的礼仪观,从而在行动上提高自我礼仪修养。

(五)在学校开设的礼仪课程中教授网络社交礼仪在社交网站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社交占据了大学生社交的一大部分,网络社交礼仪也显得日益重要。在礼仪课程中加入网络社交礼仪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网络社交礼仪修养,避免不必要的网络社交冲突,创造和谐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

国际交流礼仪范文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作用研究

一、礼仪教育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必然联系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个人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中外礼仪、求职礼仪和网络礼仪等。

人际交往能力指人们在人际沟通时,妥善处理组织内外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个人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交往,就不能不讲礼仪。因为礼仪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和润滑剂。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之外,还能帮助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更好的表达尊重和友好,增进了解与信任。在交际中,周到的礼仪能够使交际各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所以,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反之,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粗鲁无礼,容易使人产生否定情感,从而阻塞人际沟通的心理通道。

因此,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点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教育,让学生在提高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更懂得运用形象管理技巧,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和适宜的处事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赢得赞许。“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告诉我们礼仪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是大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必备的条件。

二、礼仪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们渴望获得情感交流和个性肯定,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交往能力不足等原因,常常出现自卑、多疑、敏感、嫉妒等情绪体验,进而容易导致人际交往受挫,产生交往障碍,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礼仪教育中所涉及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等内容的学习,能够普及礼仪基本常识和交往技巧,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充满朝气、志向远大的大学生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接触和了解社会,更渴望参与社交活动。在这过程中,大学生们如何做到知礼、守礼,如何运用合适的交际礼仪提高自身吸引力等问题,通常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如:服饰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座次礼仪、名片礼仪等,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习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内容,是调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当下,高校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领,常常忽视基本礼仪素养教育,容易产生大学生礼仪知识匮乏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实现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礼仪形式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三、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调试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强化积极交际心理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常常存在着文化习俗、心理和社会地位等障碍,其中,心理障碍是人际交往能力较缺乏的大学生的“坎儿”,刚刚进入高校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存在自卑、自傲、嫉妒、猜忌、羞怯等心理体验。在这些心理体验中,自卑最为突出。而笔者对于所在地市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中发现,大学生内心自卑的主要来源是对自身形象的不满意。

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自卑心理的疏导,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从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首先让学生悦纳自我;其次,让学生了解自我形象的优劣势和学习形象管理的技巧;第三,让学生常常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行;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鼓励和赞扬。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大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完善自我形象,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变得自信、谦虚、从容,不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多学科知识融合,促进大学生个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礼仪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剖析“第一印象”给交往对象带来的效应,让学生在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中领略到礼仪“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等知识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用好塑造良好印象的重要工具——社交礼仪,促进学生在不同场景进行个人形象塑造,不断获得交际的成功。

(三)动态细微处夯实培训,引导打造自身魅力

微笑是特殊的情绪语言,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的面部表情。它不但表现着人际交往中友善、诚信、谦恭等美好的感情因素,而且反映出自信、涵养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健康心理。社交人员的形象展示离不开微笑的运用。例如,微笑让北京奥运会的礼仪小姐成为中国的“名片”。因此笔者在礼仪教学中将微笑训练作为教学重点,从口眼结合;笑与情、气质的结合;笑与语言结合;笑与仪表、仪态结合4个方面训练,以笑助姿,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美,不断展现青年大学生友善、谦恭的人生价值观和青春魅力。

(四)重点锤炼敬语运用,交谈礼仪促学生人际交往

交谈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一个人说话交谈的水平,对塑造自身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今大学生对交谈礼仪基本知识掌握欠缺、运用匮乏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说、如何听的规范不甚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对如何正确的说(普通话练习等)、如何清晰地说(包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握潜在的语义和逻辑等)、如何礼貌的说(如何善于倾听、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等)、如何幽默地说(幽默艺术学习等),都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练习,收效很好。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