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免疫组化(6篇)

时间:

免疫组化篇1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信用风险免疫;利率风险免疫;双重风险免疫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2-0042-08

OptimizationModelofAssetPortfolioBasedonDoubleImmunizationofCreditRiskandInterestRateRisk

CHIGuo-tai1,YANDa-wen1,2,DUJuan3

(1.SchoolofManagement,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2.DepartmentofAppliedMathematics,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3.BeijingBranch,DeloitteToucheTohmatusCPALtd,Beijing100738,China)

Abstract:Thispaperunveilsthedoubleimmunizationprincipleandbuildsoptimalmodelofassetportfoliotocontrolbothcreditandinterestraterisks.Innovationandcharacteristicofthispaperisthatbyrevealingthechangesofthepresentvalueofloanswhichcausedbythechangesofmarketinterestratetogetherwithcreditgradmigration,themodelimmunizedagainstinterestrateriskaswellascreditgradmigrationrisk.Withthismodel,bankscanavoidthefluctuationofthenetassetsbycontroltheinterestrateimmunizationandcreditgradmigrationimmunizationwhichcannotbesolvedbythetraditionalsingleimmunizationmodelwhichcouldonlycontroltheinterestraterisk,thuscontributesabrilliantideaforassetsdistributionoptimizationandensurestheeffectthatequityrightsnottolosswhenmarketinterestchanges.

Keywords:asset-liabilitymanagement;creditriskimmunization;interestrateriskimmunization;doubleimmunization

1引言

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Management,ALM)是把资产与负债组合视为有机整体,协调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内在关系,在可接受的风险下实现资产组合的最大赢利,使资产与负债收、支现金流的时间和数额相匹配。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刻变革,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地控制利率风险,进一步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1]。

目前,利率风险管理的主流方法是基于缺口测量的目标规划方法[2]。其基本思想是,测量可反映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资产―负债匹配缺口,通过控制这些缺口的大小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3]。根据缺口的选择不同,这些模型可分为资金缺口模型和持续期缺口模型。

资金缺口管理模型/会计模型(AccountingModel)[4]。这种模型的最大优点是简单明了,计算计划期内的资金缺口也很容易。但缺口管理模型没有考虑利率变化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而这正是银行股东最关注的问题。

持续期缺口管理模型也称作经济模型(EconomicModel)[5]。通过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缺口和利率的变化,来判断银行净值的变化。其核心在于银行资产负债价值的敏感性分析[6]。根据持续期缺口管理模型在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其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基于持续期缺口免疫条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迟国泰应用持续期利率免疫条件,兼控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建立了资产负债组合优化模型[7]。刘湘云等人通过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缺口,实现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免疫[8]。

(2)基于隐含期权利率风险控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罗大伟等运用利率情景制造的方法对具有隐含期权的债券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了能够控制隐含期权风险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模型[9]。

(3)基于含有违约风险的利率风险控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Chance使用或有期权方法考虑到违约会伴随着一次性即时的清算处理等因素得出了含有违约风险约束债券的久期测度[10]。王春峰等通过违约概率、违约清算时滞、违约补偿额等因素调整了含有违约风险债券各期现金流,进一步得到违约风险债券久期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含有违约风险债券的资产负债模型[11]。

利用持续期缺口技术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对利率风险进行免疫,其核心都是为了当市场利率发生波动时,银行所有者权益不发生改变。但现有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利用传统免疫条件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忽视了信用风险迁移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原理,建立了基于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的资产组合优化模型,更加彻底地控制了资产配给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2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原理

2.1传统的利率免疫条件

设PVk为第k笔资产或负债的现值;n为资产或负债的期限;Fkj为第k种资产或负债在第j期产生的现金流或利息;rk为第k笔资产或负债利率,则第k笔资产或负债的现值PVk为[12]

传统的利率免疫条件(11)式的特点在于:贷款价值的变化ΔPVA不考虑企业信用等级迁移的影响。统一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贴现率来计算贷款的市场价值,这其实是假定贷款企业的信用等级不变、因而风险也不变的情况,这也是现有研究的主要缺陷。

2.2信用风险迁移原理

信用等级迁移矩阵是在一段时间内,贷款人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使它的信用等级由原始的等级转变为更好或更差的等级的概率。图1中反映了某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过程。企业k的初始信用为g级,g是下文表1中7个非违约状态中的某一个。

在图1中,企业k在第一个阶段的信用等级要由1个等级向8个可能的等级迁移。在第二阶段中每一个非违约信用等级都要以一定的概率值向8个信用等级迁移。因此,经过第二阶段共有7组49个非违约状态(计及违约状态一共56个状态)。可以类似得到以后各阶段的信用迁移状况。

假定企业信用等级迁移遵循马尔柯夫[13]过程。从而可认为过去一段时期里(比如20年)统计出的1年期迁移概率相互独立。其概率矩阵如表1[13]所示。

2.3非违约状态下单笔贷款的折现和迁移概率

2.3.1非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的折现

每一种未来的信用等级都有一个不同的信用利差,这就是用来折现未来现金流的利率。将贷款在未来时刻产生的现金流,分别采用与企业所处的信用等级相对应的折现因子进行折现,最后加总得出贷款在每种信用等级迁移状态下的市场价值。表2[13]给出了不同信用等级的零息票利率。

2.3.2非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的信用等级迁移概率

设Pkm为第k笔贷款在第m种非违约迁移状态下的迁移概率;Pg,i为第k笔贷款初始信用等级为g级向第一年年末第i级信用等级迁移的概率;Pi,j为第k笔贷款从第一年年末第i级信用等级向第二年年末第j级信用等级迁移的概率;Ph,v为第k笔贷款从第n-1年年末的第h级信用等级向第n年末的第v级信用等级迁移的概率。其中g,i,j,…h,v=1,2,…,7。Pg,i的值可以在表1中第g行、第i列查到,同样Pi,j,…,Ph,v的值也可在表1中找到。那么第k笔贷款在第m种非违约迁移状态下的迁移概率Pkm为

Pkm=Pg,i×Pi,j×…×Ph,v(15)

与(14)式同理这里的迁移概率Pkm对应的个数也是7n。其中(15)式中每一项由n个数相乘得到。

2.4违约状态下单笔贷款的折现和迁移概率

2.4.1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的折现

违约状态是指贷款在某期的信用等级变为表1中最后一栏的状态。如果由于多种原因,企业k在贷款期间内第t(1,2,…,n)年年末的信用等级首次变为违约级,银行即有部分或全部贷款收不回来。

当企业k在第t年年末信用等级变为违约级时,不会产生承诺的现金流,剩下的挽回价值是由企业上一年也就是第t-1年年末的信用等级决定,表1最后一列给出了违约发生时不同等级贷款现金流的挽回率[13]。

设RDti为第k笔贷款第t年年末信用等级变为违约级时的挽回率;i为企业k在第t-1年年末的信用等级。由表1的第i行、最后1列可以得到RDti的值。这时银行在第t年末挽回的第k笔贷款现金流与贷款额度Ak的关系为

当企业k在第t年年末变为违约级,这时挽回的资金Fkt的折现率就用表2中最差信用等级,即CCC等级下的第t年的息票利率来折现。

这样选取贴现因子的原因一是违约状态虽然发生,但仍然有现金流回收,只不过是按照违约率收回相应的金额罢了。二是虽然企业变为违约级的折现率与最差的非违约级CCC级相比,还应略大些,但在目前理论上还无法解决如何合理地确定贴现率这样复杂问题的情况下,用状态最差的CCC级的贴现率近似,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设PVdkm为第k笔贷款在第m种违约迁移状态下的现值,把(12)式和(16)式代入(1)式,得到第k笔贷款在第m种违约迁移状态下的现值PVdkm为

由于贷款期限内,每一年企业k都可能违约,即t有n种可能的取值;但前t-1年年末企业都处于非违约级,即前t-1年有7t-1种信用状况,在第t年违约,这7t-1种状态都可能向违约状态转移,所以,第k笔贷款共有I种可能的违约状态。

(17)式与现有研究(1)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反映违约状态。(17)式反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对于现金流的影响,是根据t-1年年末的信用等级i以挽回率RDti回收部分贷款

2.6贷款组合现值随市场利率平均变动

2.6.1非违约状态下单笔贷款现值随市场利率的变动

假设贷款信用等级为第i级的第j期的息票利率ri,j与市场利率r具有相同的变化值,

(31)式是在每一种信用迁移状态下第k笔贷款现值随市场利率的变化量与相应的信用等级迁移概率的加权平均。反映了信用风险迁移对贷款现值随市场利率波动的变化量的影响。

其中a为贷款的笔数;P*K为非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的信用等级迁移概率向量由(21)式得到;ΔPV*K为非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现值随市场利率波动的改变值向量由(27)式得到;P*dK为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的信用等级迁移概率向量由(23)式得到;ΔPV*dK为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现值随市场利率波动的变化值向量由(30)式得到。

(32)式中的第一项P*K×ΔPV*K是在非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的价值变化量,从不同信用等级转移到非违约状态的均值。第二项P*dK×ΔPV*dK是在违约状态下,第k笔贷款的价值变化量,从不同信用等级转移到违约状态的均值。

(32)式经济含义是在企业信用等级迁移过程中,当市场利率变化时,贷款等资产价值的变化量。其中每笔贷款随市场的变化量ΔPVCAk是把不同信用等级状态下的同一笔贷款的现值变化量,用其对应的信用等级迁移概率进行加权平均。

(32)式反应了在信用等级随机迁移状态下,贷款等资产现值随利率变化的平均改变量。改变了现有研究中,利率风险免疫条件并不反映信用风险迁移状况的问题。

2.7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

2.7.1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的建立

(1)双重风险免疫条件的基本关系式

由(32)式和(6)~(7)式得到信用风险迁移下的银行净值ΔV为

(2)利率免疫条件中利率变动的反映

(33)式银行净值的变化ΔV由(32)式贷款组合现值的变化ΔPVCA引起由(31)式每笔贷款现值的变化ΔPVCAk引起由

(27)式和(30)式所示的贷款在每种信用等级迁移下现值的变化量ΔPV*K和ΔPV*dK引起由市场利率的变化Δr引起。

综合上述分析,市场利率的变化Δr引起银行净值的变化ΔV。

(3)信用风险免疫条件中信用等级迁移的反映

(33)式银行净值的变化ΔV由(32)式贷款组合现值的变化ΔPVCA引起由(31)式每笔贷款现值的变化ΔPVCAk引起由

(27)式和(30)式所示的贷款在每种信用等级迁移下现值的变化量ΔPV*K和ΔPV*dK引起由(25)式的贷款现值在非违约状态下对市场利率的导数dPVkm/dr和(28)式贷款现值在违约状态下对市场利率的导数dPVdkm/dr引起由(14)式和(7)式所示的第k笔贷款第j年年末信用等级为第i级的折现利率ri,j决定由企业信用等级迁移的变化决定。

综合上述分析,企业信用等级迁移或信用风险的状况引起银行净值的变化ΔV。

(4)双重风险免疫条件的建立

(33)式揭示了信用等级迁移风险和利率风险对银行净值变化量的影响。

根据(33)式,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为

ΔV=0,or:ΔPVCA+ΔPV0=ΔPVL(34)

在资产组合优化时控制了ΔV=0,就是控制了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保护了银行股东的权益不受损害。这就是双重风险免疫条件的经济学含义。

2.7.2两种免疫条件的差别

传统利率免疫条件(11)式和本研究的(34)式的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差别明显:

(1)疫的范围不同。传统的利率免疫条件只考虑了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值影响,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不但考虑了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值影响,而且考虑了信用等级迁移对银行净值影响。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的变化是必然的,故在资产组合优化中进行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更科学。

(2)贷款折现方式不同。传统利率免疫条件中贷款现值的折线因子相同。信用风险迁移利率免疫条件中贷款现值的折现率不同,它取决于企业的信用风险迁移状况。其折现结果是由所有信用等级迁移状态下的现值对其迁移概率的加权平均。

2.7.3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原理

贷款对象信用等级的变化引起贷款风险的变化,贷款风险的变化引起贷款回收现金流贴现利率的变化,贴现利率的变化导致贷款等资产的现值变化,导致银行净值的变化。

市场利率的变化导致贷款等资产现值的变化,贷款等资产的现值变化导致银行净值的变化。

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中银行净值的变化反映了在信用等级随机迁移下,贷款等风险资产现值随市场利率变化的改变。

在资产组合优化过程中,建立基于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的优化模型,同时控制利率风险和信用等级迁移风险,这就是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原理,如图2所示。

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原理的特色在于揭示了市场利率的变化和信用等级迁移的变化共同引起贷款等资产现值的变化的规律性联系。通过建立双重风险免疫条件,同时控制利率风险和贷款的信用风险,避免了在企业信用等级迁移和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银行净值的波动,克服了传统免疫条件忽略信用风险的不足,保证了市场利率波动时银行股东权益不受损失,开拓了资产优化研究的新思路。

3基于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的资产组合优化模型

3.1目标函数的建立

设Z为银行各笔资产金额的利息收入。目标函数的意义是使银行资产利息收入最大。则

obj.maxZ=∑a[]k=1AkRk+∑u[]i=1PVfiri(35)

其中a为贷款的笔数;Ak为第k笔贷款的额度;Rk为第k笔贷款利率;Ak×Rk为第k笔贷款的利息。u为计息的无风险资产的笔数;PVfi为第i笔计息的无风险资产的本金;r为第i笔计息的无风险资产的利率;PVfi×ri为第i笔计息的无风险资产的利息。

3.2约束条件的建立

3.2.1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

由(34)式得到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

s.t.ΔPVCA+ΔPV0=ΔPVL(36)

其中ΔPVCA是基于信用风险迁移的贷款组合现值随市场利率波动的改变量,由(32)式得到;ΔPV0是无风险资产组合现值随市场利率波动的改变量,由(6)式得到;ΔPVL是负债组合的现值随市场利率波动的改变量,由(7)式得到。

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36)式反映了信用风险迁移对资产负债利率结构对称的影响,是对传统免疫条件(11)式的修正,改变现有研究中利率风险免疫条件不反映信用风险迁移状况的问题。

3.2.2银行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约束

根据有关条例得到的一组银行的法律法规约束、经营管理约束为[13]

s.t.∑a[]k=1ask×Ak+∑b[]k=1bsk×PVfk≤(or=,≥)cs(37)

其中s=1,2,…,l。ask、bsk为第s个约束条件中,第k笔贷款和第k笔无风险资产的系数,与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约束等资产负债的管理比率有关[13];cs为第s个约束条件中的常量,其数值也与资产负债的管理比重有关[13];l为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等约束的个数。(37)式的作用是:控制流动性风险和保障银行支付能力,避免资产配置流动性危机,保证银行资产配给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3.3优化模型的特色

以(35)式银行资产利息收入最大为目标函数、(36)式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和(37)式法律法规、经营管理规定为约束建立的优化模型,弥补了传统免疫条件不能反映贷款信用风险迁移的不足,为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4结论

(1)以资产组合收益最大为目标,以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条件为约束,建立了基于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的资产组合优化模型。

(2)在资产组合优化中通过信用与利率双重风险免疫原理同时控制利率风险和信用等级迁移风险。揭示了市场利率的变化和信用等级迁移的变化共同引起贷款等资产现值的变化的规律性联系,建立了反映利率风险免疫和信用等级迁移风险免疫的双重风险免疫条件,保证了利率波动时银行股东权益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宋挥,罗浩.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应对机制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6):19-21.

[2]王春峰,张伟.基于久期缺口模型的隐含期权利率风险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1,10(4):269-275.

[3]ToevsAL,HaneyWC.Measuringandmanaginginterestraterisk:aguidetoasset-liabilitymodelsusedinbanksthrifts[A].InPlattRB,ed.ControllingInterestRateRisk[C].Wiley,NewYork,1986.256-351.

[4]俞乔,邢晓林,曲和磊.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92-195,573-603.

[5]DuanJ,SealeyCW,YanY.Managingbanks’durationgapswheninterestratesarestochasticandequityhaslimitedliability[J].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1999,8(3):253-265.

[6]左晖.利率变动下的存续期缺口管理和流量比例调整[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524-527.

[7]迟国泰,许文,王化增.兼控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资产负债组合优化模型[J].控制与决策,2006,21(12):1408-1411.

[8]刘湘云,唐娜.基于久期缺口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免疫策略及实证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8(5):5-9.

[9]罗大伟,万迪.有隐含期权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利率风险控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8):55-60.

[10]ChanceDM.Defaultriskandthedurationofzero-couponbonds[J].JournalofFinance,1990,45(1):265-274.

[11]王春峰,杨建林,蒋祥林.含有违约风险的利率风险管理[J].管理科学学报,2006,9(2):53-60.

[12]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马库斯.投资学[M].朱宪宝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94,289.

免疫组化篇2

[关键词]免疫组化;质控;病理;医技人员;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R446.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3-121-02

免疫组化是目前病理诊断方面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在病理诊断鉴别肿瘤中起重要作用,也是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和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依据[1]。免疫组化发展较快,染色结果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以及病理诊断和病理技术二者均充满个性化,颇具经验型,难以标准化,造成目前免疫组化质量难以令人满意[2],免疫组化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引起了业内极大的关注。因此,强化病理实验室免疫组化质控成为当前病理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3]。

1质控中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1.1对免疫组化质控的正确理解是基础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受制片因素、染色方法、染色流程、试剂质量、实验室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同一种抗原可以在多种肿瘤或组织中表达,没有一种完全针对某一肿瘤或组织的特异性抗体,也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正确判断带来困难和一定局限性。免疫组化结果判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体现病理医技人员综合水平[4]。免疫组化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和实验性特性决定了要做好免疫组化确实不易。强化免疫组化质控,使免疫组化操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对切实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同时促进和提高病理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现实需要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免疫组化质控有一套比较先进的方法和程序,国内免疫组化质控方法正处于摸索之中,免疫组化质量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性标准。在免疫组化标准化欠缺足够重视、免疫组化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下,面对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要做好免疫组化质控工作必须依靠病理医技人员通力合作。病理医生和技术人员历来关系微妙,如果都站在各自立场上,很难客观正确解读清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现象如染色结果表达与不表达,该不该表达的真正意义和原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靠性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免疫组化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中非常需要加强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发挥诊断医生主导作用,改变诊断医生只关心染色结果、技术人员只管技术操作的现状[5],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判断整个免疫组化制片过程、染色过程、正确评估染色结果,从而促进免疫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免疫组化病理诊断的质量和水平,和谐病理医技人员关系。

2做好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关键

2.1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般情况下,病理医生关注的只是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染色结果判断体现医生业务水平。技术人员是免疫组化实际操作者,理论水平不足,操作受各种技术条件因素影响较大。医技人员相互之间应该尊重,不要各自从专业技术解读染色结果,应该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各自专业的能力和局限。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对病理医技人员都必须有一个认识过程和经验积累过程,正确解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需要有一个不断认识过程,并且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一些单位开展免疫组化质控但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医技人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医技人员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应该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最关键因素,相互之间有效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的现实基础。

2.2提高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沟通。免疫组化发展较快,试剂种类增多、染色方法改进、操作流程更新,理论观念变化都需要病理医技人员加强学习。专业素质提高了,对染色结果原因有了客观理解和正确评估,更有利于病理医技人员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认识免疫组化机制,有效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和指导临床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免疫组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医技人员有效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3.1建立免疫组化工作单加强室内质控

免疫组化工作要标准化,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病理医技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验室具体情况共同讨论制定免疫组化工作单内容,将制片程序[6]、试剂类型、染色方法、操作程序、适合的质控对照和实验条件细化列入室内质控免疫组化工作单,每次操作中都认真实时记录,客观反映免疫组化染色全过程,给医技人员正确判断染色结果,分析结果原因和总结经验提供客观依据和方向,为尽快找到一种较好的、标准化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摸索出一种适合本实验室免疫组化质量控制的方法[7]打开思路。避免医技人员之间对染色结果缺乏依据猜测引发误解,营造科室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正常和谐的专业技术反馈机制。在做好免疫组化室内质控中,摸索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最佳实验室条件以及结果正确分析和问题原因查找更需要医技双方坦诚交换意见和建议。

3.2参加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活动搞好室间质控[8]

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通过病理专家和试剂公司技术专家对统一分发切片的染色效果按照免疫组化质控标准测评,找出普遍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推荐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为免疫组化染色规范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参加的单位都得到较大提高。争取参与其中室间质控活动,了解专家对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评估,分析本单位与优秀实验室的质量差异,病理医技人员可以明确知道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真实情况,找到准确解读染色结果的方法,在较高技术层次对比中找差距,分析原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改进操作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这些无论对诊断医生还是技术人员在免疫组化规范化学习方面都是最便捷、提高最快、效果最明显的好方法。

病理医技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是打开免疫组化质控的一扇窗户,效果取决于病理医技人员共同努力,效应体现在免疫组化质量上。

[参考文献]

[1]陈磊.分子肿瘤病理学的新进展[J].癌症杂志,2007,26(1):106-112.

[2]刘复生,刘骅,吕福东,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癌症进展杂志,2007,5(4):355-361.

[3]陈杰,郑杰,霍临明.重视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2):65-66.

[4]马大烈,白辰光.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记结果的观察和判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5):557-559.

[5]周小鸽.重视病理医生在免疫组织化学应用中的主导作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6):77-79.

[6]梁英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制片的规范和质量控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4,13(2):262-264.

[7]王小亚,杨清海,黄奇平.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一)[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8,15(1):80-81.

免疫组化篇3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是一类具有自身形态学特征、特定的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的肿瘤,因其形态多变,往往被诊断为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1]。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GIST的研究有了许多新进展。江苏省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对65例GIST患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5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GIST患者,其中男22例,女43例;年龄21~75岁,平均53.5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表现为黑便、腹痛、发现腹部包块等,部分病例表现为吞咽困难及肠梗阻。

1.2方法:所有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抗体选用CD117、CD34、SMA、Vimentin、Desmin、S-100蛋白,采用链霉菌抗素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抗体及S-P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销的SantaCruz公司产品。操作程序严格按说明书进行,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片。

1.3判定标准:阳性表达:结构清晰,着色明显高于背景,在肿瘤细胞胞质,呈棕黄色,阳性细胞数>10%记为阳性,否则为阴性。肿瘤判断标准[2]:恶性:①肿瘤具有侵润性,有局部黏膜及肌层浸润和邻近器官的侵犯;②出现器官的远处转移;潜在恶性:①胃部肿瘤直径>5.5cm,肠道肿瘤直径>4cm;核分裂像;②胃部肿瘤>5/50HPF,肠间质瘤直径≥1个/50HPF;③肿瘤坏死;④细胞异型性明显;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密集。具备1项恶性指标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则为恶性;仅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潜在恶性;无上述指标为良性。

2结果

2.1分布: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

2.2大体形态: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cm×15.0cm×20.0cm,最小者0.6cm×0.7cm×0.4cm,肿物界线清楚,但无明显包膜,大多位于肌壁间,位于黏膜下肿物向腔内生长,黏膜面光滑,可见溃疡形成,可向外、向浆膜下生长,甚至肿物主体在壁外。肿物切面灰白色编织状,黄褐色,质韧,可见灶状出血,部分肿瘤呈鱼肉状伴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2.3病理结果: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多数梭形细胞界限不清,形态似平滑肌细胞,胞质丰富,淡染,轻度嗜酸或略嗜碱,多交叉束状、旋涡状、席纹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多呈圆形、多边形,体积较大,胞界清楚,核圆,胞浆丰富淡染,胞质可嗜酸或嗜碱或两者均有。本组65例中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

2.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凡CD34阳性者,CD117均为阳性。

2.5组织学良恶性分布:见表1。

表1本组患者组织学良恶性分布(例)

部位

良性

交界性

恶性

合计

小肠

11

14

11

36

4

10

4

18

直肠、结肠

3

7

1

11

合计

18

31

16

65

3讨论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近来认识到其起源于消化道卡哈尔(Cajal)细胞,或幼稚的间充质干细胞向Cajal细胞分化的细胞,故称为间质瘤[3]。GIS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倾向,可发生在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少数病例也可发生在消化道以外。肿瘤小时临床症状无特怔性,通常无症状,大多数为无痛性渐渐长大的肿块,当肿瘤体积较大或恶性肿瘤则出现闷痛或上腹部不适、腹部包块、便血或呕血、梗阻、吞咽困难和排便困难等症状,X线照片、CT、MRI、胃肠镜或B超检查可能发现溃疡、肿块等,但定性诊断阳性率不高,因此,早期诊断手段有待完善。

虽然GIST一直是病理界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受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对其发病机制、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没有统一认识,诊断标准不明确,以至于很难与平滑肌源性及神经源性肿瘤区别开来,导致误诊[4]。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其认识逐渐深化。研究发现GIST有两个特异性的阳性标志物CD117与CD34。GIST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c-kit基因的突变,其蛋白产物为CD117,CD117是一个跨膜受体,又称为原癌基因相关蛋白,由c-Kit编码表达,CD117与受体结合后,就能活化其酪氨酸激酶活性,调节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增殖。研究表明CD117免疫组化检测可以作为诊断GISTs及与其他消化道梭形细胞肿瘤相区别的一个常规标记物[5]。CD34是一种骨髓前体细胞标志,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15Ku的涎酰基跨膜糖蛋白,在GIST中CD34阳性率>60%[6]。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提示,GIST起源于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幼稚间充质细胞,干细胞标记物CD34表达率也比较高,是完全不同于平滑肌瘤和神经源肿瘤的消化道最常见的一类间叶肿瘤。GIST还可不同程度表达Vimetin、SMA和S-100蛋白。但是CD117、CD34、Vimetin、SMA和S-100蛋白等指标的表达与患者肿瘤部位及大小和预后没有相关性,因此他们在GIST中的表达意义仅限于诊断,不能作为判断GIST良恶性的依据,且对预后判断和治疗无指导意义。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恶性分级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7]。

综上所述,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4参考文献

[1]朱雄增,侯英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再认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1):3.

[2]FletcherC,BermanJJ,CorlessC,etal.Diagnosi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aconsensusapproach[J].Humanpathol,2002,33(3):459.

[3]侯英勇,朱雄增,王坚,等.胃肠道间质瘤起源和分化的探讨[J].中华病理杂志,2003,3(2):106.

[4]LasotaJ,DansonkaMA,SobinLH,etal.AgreatmajorityofGISTswithPDGFRAmutationsrepresentgastrictumorsoflowornomalignantpotential[J].LabInvest,2004,84(7):874.

[5]Sarlomo-RikalaM,KovatichAJ,BaruseviciusA,etal.CD117asensitivemarkerfor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thatismorespecificthanCD34[J].ModPathol,1998,11(4):728.

免疫组化篇4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病理诊断;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5)08(b)-0046-03

Effectcomparisonof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androutinetechniqueonthepathologicaldiagnosisoftumors

JIGuo-qiang

DepartmentofPathology,theSecondPeople′sHospitalinPingdingshanCity,He′nanProvince,Pingdingshan46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diagnosticeffectof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androutinetechniqueonthepathologicaldiagnosis.Methods56cancerpatientsadmittedintoourhospitalwereanalyzed.Accordingtodifferentpathologicaldiagnosticmethods,they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n=28)andexperimentalgroup(n=28).Inthecontrolgroup,biopsypuncturefordiagnosiswasapplied,whileintheexperimentalgroup,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fordiagnosiswasadopted.Thepositivediagnosticrateofthesetwomethodswascompared.ResultsIntheexperimentalgroup,after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cellstructurewasinvariance,24caseswereabnormalexpressionforAFPandGlypican-3,andthepositiveratewas85.7%,which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14cases,50.0%).Thesatisfactionrate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82.1%,whichwasmuch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ccountingfor57.1%.Intheexperimentalgroup,afterdiagnosis,thescoresofpsychologicalconcerns,physiologicalaspects,andsenseoftrustwere(87.43±4.29),(88.30±9.10),(91.34±10.77)points,whichwereallgreatly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69.98±3.45),(70.11±4.36),(72.37±5.89)points],therewereall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P

[Keywords]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Routinetechnique;Pathologicaldiagnosis;Diagnosticeffect

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不显著,患者一旦确诊已经是中、晚期,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1]。目前,临床上对于肿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是以CT、磁共振成像等诊断方法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诊,但是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近年来,病理诊断在肿瘤诊断中应用广泛,且效果理想,但是临床上对于病理诊断中不同技术尚存在较大的争议[2]。常规技术主要以活检穿刺诊断为主,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确定病灶类型、分期等,但是患者痛苦较大。当前,免疫组化技术在病例诊断中开始使用,且该技术已经融合了抗原修复技术、自动免疫染色系统以及敏感检测系统等[3]。为了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5例为肝癌,35例为转移性肿瘤,4例为内胆管癌,2例为血管瘤。根据不同病理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24.5~71.3岁,平均(45.6±2.4)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诊断时间为1.1~7.9个月,平均(4.2±1.1)个月;对照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5.3~74.7岁,平均(47.4±0.9)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诊断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4.4±1.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诊断方案、护理措施等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诊断,根据病灶类型、病灶位置等进行针对性的穿刺活检,活检过程在超声下进行,取出组织与标准组织进行比较[4]。

1.2.2实验组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所用试剂主要包括:甲醛固定液、透明液、脱水液、蒸馏水、浸蜡液、树胶及UltrasenSitiveTMSP试剂[5]。具体诊断操作为:取一块患者组织,组织大小为1cm×2cm×0.2cm。将其充分浸泡在甲醛溶液中,浸泡时间控制在2h,然后采用透明液透明1h,脱水液脱水1h,浸蜡液浸泡1h,将组织埋在石蜡内,常规切片,厚度控制在2μm;将切片好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在37℃孵育10min,采用蒸馏水冲洗3min,采用高压锅修复2min(温度控制在110℃),采用PBS洗涤5min,常温下孵育2h,使用PBS洗涤,加入UltrasenSitiveTMSP试剂,孵育后DBA显色,最后使用树胶进行封固[6-7]。

1.3观察指标

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包括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组织免疫组化技术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8]。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诊断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包括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等,评分越高,表示检查方法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越小,检查依从性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50.0%);实验组满意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度的比较[n(%)]

2.2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分,x±s)

3讨论

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且效果理想[9-10]。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50.0%)(P

为了有效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免疫组化技术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步骤操作。①组织固定:对采集组织固定时主要使用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这种固定液和其他固定液相比具有固定好、固定时间长久等优点,并且组织3个月内阳性率比较稳定。②烤片:对组织进行烤片时应该放置在适宜的温度,通常放在60~68℃的恒温箱中进行加热,加热时要避免温度过高[13]。③抗原修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时应该控制修复时间在8min,然后断开,让切片自然冷却,然后开始染色。④染色: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染色时应该对苏木精进行反复染色,避免染色颜色过深,影响诊断结果。同时,免疫组化技术显色属于是一种化学反应――酶促反应,该反应能够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碱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等发生反应,从而形成有颜色的复合物,并在组织和细胞抗原时间进行沉淀。但是,由于肿瘤类型相对较多,不同组织标本来源不同,其抗原的含量也不同,显色反应时间上会存在差异[14]。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在进行染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染色过程中必须保持切片处于湿润状态;②孵育时应该严格控制孵育盒中蒸馏水量;③孵育时应该保证孵育盒整体的平整,保证抗体液体均匀,避免抗体液体流入组织内,降低假阴性的发生率[15]。同时,临床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时能够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害怕心理,降低患者病理诊断时的风险,提高患者诊断依从性[16]。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笔者认为,免疫染色组化技术的正确诊断和鉴定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作为前提和基础,诊断时要加强医生和技术员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保证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顺利完成。但是,临床上采用免疫染色组化技术诊断时尚存在不足,如假阳性、假阴性等。临床上对于进行病理诊断的患者在常规穿刺的基础上联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可发挥不同诊断方法的优势,提高临床确诊率,为患者后续的诊断、治疗等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时实施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高诊断阳性率,且诊断时患者痛苦相对较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鲁波,任丽芳,李美平,等.双拼对照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3):337-338.

[2]苏冬梅.探讨消除免疫组织化学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2):127.

[3]吴丹桔.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15):3428-3429.

[4]陈海玲,杨杰,牛多山.免疫组化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6):196-197.

[5]王红,王庆梅,蒋毅,等.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1例伴文献复习[J].安徽医药,2012,16(6):801-804.

[6]吴秉铨,刘彦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76-483.

[7]李红英.免疫组化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69.

[8]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编写组.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2):836-840.

[9]徐晓艳.15例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1):1206-1209.

[10]王建平,张梅英,勾文峰,等.晶状体自发肿瘤转基因鼠脑横截面标本制备及鉴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8):673-675.

[11]叶海燕,陈建国,罗东兰,等.妇科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34-1837.

[12]蔡兆根,王萍,谢群,等.状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7):768-770.

[13]张世杰,郎振为,王欣欣,等.联合应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5):653-657.

[14]陈云新,吴群英,张彤,等.子宫颈及阔韧带原发Ew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12):1399-1400.

[15]徐红,杨昌伟,杨巧,等.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复发1例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11):1246-1248.

免疫组化篇5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3-073-03

[Abstract]Objective:Using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totodetectCD117、CD34、Dog-1、SMA、S-100、p53、Ki-67、PCNAingastricstromaltumor(GIST).Methods:Detected89cases.Tocomparetheexpressionofp53、Ki-67、PCNAofprimaryfociandmetastaticfoci.Results:ThepositiveexpressionrateofCD117,CD34,Dog-1,SMA,S-100was95.5%(85/89),91.01%(81/89),37.1%(33/89),23.5%(21/89),14.6%(13/89).Inthemetastaticfoci,theexpressionofKi-67/PCNA/p53proteinwassignificantlyincreased(P

[Keywords]gastricstromaltumor;pathological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中胚层的间质肿瘤。1983年,Mazurt等[1]运用电镜技术发现胃肠道间叶肿瘤无平滑肌等超微结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无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于是将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GIST)。1998年,Hirota等[2]发现GIST能特异性表达标记物KIT蛋白(CD117),而KIT蛋白表达来源于c-kit原癌基因突变。2003年,Heinrich等[3]发现部分GIST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alpha,PDGFRA)基因突变。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我院89例组织病理明确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CD117、CD34、DOG-1、SMA、S-100表达情况,分析上述指标对GIST的诊断价值。

大量报道指出[4-6],GIST预后极差,40%~90%的手术病人出现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症状。而肿瘤抑制因子(53)、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细胞增殖指数(Ki-67)这三个蛋白指标与GIST的预后密切相关。在收集的89例病例中,5例发生肝转移,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5例原发灶和转移灶的p53、Ki-67、PCNA蛋白的表达,了解这些指标对GIST预后判断价值。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临床资料完整、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诊断明确的GIST病例8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有无转移等基本资料,GIST病理诊断由两位病理医师复阅切片,不一致病例由第三名高年资医师评估,讨论达成共识。

1.2材料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

CD117、CD34、DOG-1、SMA、S-100、p53、Ki-67等抗体及柠檬酸盐修复液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免疫组化步骤为1)脱蜡和水化;2)抗原修复;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H2O2滴加在组织上,室温静置10min;PBS洗3次各5min;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min;滴加Ⅰ抗50μL,4℃过夜;PBS洗3次各5min;滴加Ⅱ抗50μL,37℃20min;PBS洗3次各5min;DAB显色2~3min,在显微镜下掌握染色程度;自来水冲洗5min;苏木精复染3min,盐酸酒精分化3s;自来水冲洗10min;脱水、透明、封片、镜检。4)结果判读标准为CD117、CD34、SMA、S-100、p53、Ki-67、PCNA以细胞核内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DOG-1以胞浆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结果的判断标准按照染色程度和显色细胞的数量结合进行归类:细胞显色比例<5%(-);细胞显色的比例在5%~25%之间,呈现为淡黄色(+);细胞显色的比例在25%~50%之间,呈现为黄色(++);细胞显色的比例>50%,呈现棕黄色(+++)。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0软件系统,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相关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2结果

2.1原发灶中CD117、CD34、DOG-1、SMA、S-100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图1)显示,在89例GIST中CD117、CD34、DOG-1、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是95.5%(85/89)、91.01%(81/89)、37.1%(33/89)、23.5%(21/89)、14.6%(13/89)。可见CD117和CD34在GIST组织中阳性表达较高,而肌源性SMA或者神经源性肿瘤标记物S-100在GST中表达较低。

2.2原发灶、转移灶中p53、PCNA、Ki-67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图2)显示,p53、PCNA蛋白在原发部位中不表达,在转移灶中表达量明显增加(P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发生部位为胃(60%),其次为小肠(30%)、十二指肠(5%)、大肠(4%)[7]。临床特征以消化道出血、腹痛、肿瘤阻塞为主。GIST组织病理学分型可以分为3种[8]: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混合型。梭形细胞型约占70%,上皮细胞型约占20%,混合型约占10%。

目前认为GIST很大程度是由于C-kit基因发生突变引起。C-kit基因是酪氨酸激酶受体,编码CD117蛋白。GIST患者C-kit基因外显子突变,导致基因过表达,从而使CD117蛋白表达增加。CD34蛋白是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特殊性抗原,在原始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都可以看到阳性表达。本组实验,89例GIST患者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高,而肌源性的SMA和神经源性肿瘤标记物S-100阳性表达率低。CD117阳性、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诊断依据[9],而SMA和S-100低表达可以用来排除平滑肌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

然而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C-kit仍有5%左右的阴性表达率。C-kit阴性通常与PDGFRA相关基因突变相关。RizzardiC等[10]提出C-kit阴性的GIST,存在PDGFRA基因14外显子缺失,导致疾病发生。但是膜通道蛋白DOG-1蛋白[11-12]在C-kit阴性GIST中可以表达[13]。DOG-1的免疫组织化学在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均有表达,因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DOG-1在GIST诊断中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表明,DOG-1可以作为C-kit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预后差,易发生转移[14-15],P53与PCNA在转移灶的表达量明显增加预示着GIST预后差。原因可能是p53调控cyclin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而p21与PCNA结合抑制PCNA的活性。当GIST发生恶性转移时,p53表达增加,打乱这条通路,同时直接激活PCNA,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Ki-67[16]作为增殖指数,与细胞有丝分裂密切相关。有观点认为,在判定GIST预后因素中,Ki-67蛋白比PCNA更具特异性和准确性。然而,Ray等[17]提出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对于GIST预后判断,PCNA更具优势。从本实验结果看,PCNA和Ki-67在转移灶中表达均增加,对预测疾病的复发和患者生存率均具有一定价值。但是对PCNA和Ki-67在临床应用的优先级,仍存在争论。

总之,GIST在形态学上显示为非定向性肿瘤,因此准确诊断是一个复杂过程。借助于免疫组织化学,通过检测CD117、CD34、DOG-1、SMA、S-100等蛋白指标可以明确GIST诊断。p53、Ki-67、PCNA蛋白的高表达可以直接反映GIST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MazurMT,ClarkHB.Gastricstromaltumors.Reappraisalofhistogenesis[J].AmJSurgPathol,1983,7(6):507-519.

[2]HirotaS,IsozakiK,MoriyamaYetal.Gain-of-functionmutationsofc-kitinhuman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J].Science,1998,279(5350):577C580.

[3]HeinrichMC,CorlessCL,DemetriGD,etal.Kinasemutationsandimatinibresponseinpatientswithmetastatic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J].ClinOncol,2003,21(23):4342-4349.

[4]DeMatteoRP,LewisJJ,LeungDetal.Twohundred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recurrencepatternsandprognosticfactorsforsurvival[J].AnnSurg2000,231(1):51-58.

[5]RobertsPJ,EisenbergB.Clinicalpresentation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andtreatmentofoperabledisease[J].EurJCancer,2002,38(5):37C38.

[6]STURGEONC,CHEJFECG,ESPATNJ.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aspectrumofdisease[J].SurgOncol,2003,12(1):21-26.

[7]MiettinenM,LasotaJ.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moleculargeneticfeature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J].VirchowsArch,2001,438(1):1-12.

[8]Liegl-AtzwangerB,FletcherJA,FletcherCD.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J].VirchowsArch,2010,456(2):111-127.

[9]林海峰,徐国森,佟丹丹,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观察与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6):1299-1303.

[10]RizzardiC,MarzinottoS,AvelliniC,etal.AKIT-negative,DOG1-positiveepithelioidGISTofthestomachharboringanovelPDGFRAexon14singlenucleo-tidedeletion[J].AnticancerRes,2012,32(5):1775-1778.

[11]SepePS,MopartyB,PitmanMB,etal.EUS-guidedFNAforthediagnosisofGIstromalcelltumors:sensitivityandcytologicyield[J].GastrointestEndosc,2009,70(2):254-261.

[12]LieglB,HornickJL,CorlessCL,etal.MonoclonalantibodyDOG-1showshighersensitivitythanKITinthediagnosi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includingun-usualsubtypes[J].AmJSurgPathol,2009,33(3):437-446.

[13]HUANGZ,LIY,ZHAOH,etal.Prognositicfactorsandclinicopathologiccharacteristicsofsmall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ofthestomach:aretrospectiveanalysisof31casesinonecenter[J].CancerBiolMed,2013,10(3):165-168.

[14]KIKUCHIH,YAMASHITAK,KAWABATAT,etal.Immunohistochemicalandgeneticfeaturesofgastricandmetastaticliver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sequentialanalyses[J].CancerSci,2006,97(2):127-132.

[15]FeakinsRM.Theexpressionofp53andbcl-2in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ursisassociatedwithanatomicalsite,andp53expressionisassociatedwithgradeandclinicaloutcome[J].Histopathology,2005,46(3):270-279.

免疫组化篇6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优化;质量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由于其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考试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优化师生关系

1.1培养积极的师生情感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前提如能培养积极的情感,师生之间就能相互信任,平等对待,融洽相处〔1〕。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对他所授学科产生兴趣而努力学习,相反,教师再生动的课他们也难以听进去,学不好。因此,教师应以专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严谨的作风全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教师还要消除权威心理,把学生当朋友对待,主动关心接近学生,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以帮助,从而增进师生感情,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所谓“知学生者才能善教,善教者才能使学生善学”。

1.2扎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往往从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政治观点、教姿教态、甚至语音语调上去评价教师的水平,从而确定自己是否乐意接受这一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板书清楚、表达准确、举止得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拟定的思考题或病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可能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其他基础学科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这些都要求教师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知当前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历教育、进修、参加学习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和各种能力,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才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成为可能。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学生爱听易懂。免疫学中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2〕,并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掌握。而免疫学的概念是构成免疫学科的基石和“砖块”,只有准确而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好免疫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概念的来源、英文的原义、原义和现义的区别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免疫的英文是“immune”,传统意义是免除传染病,这与免疫学是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而来密切相关。然而近代免疫学已超越了单纯抗感染、抵抗传染病的范畴,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应等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免疫现代意义为: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对自身的成分形成耐受,对非己成分产生清除。又如抗体的水解片段Fab和Fc中,Fab即fragmentofantigen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Fc即fragmentcrystalliz-able,可结晶片段。记住其英文对理解掌握这些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超敏反应一章中,内容抽象,各型反应之间的机理容易混淆,常见的疾病容易弄错,我们采用讲授法先讲解各型超敏反应,再应用列表比较法,对各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参与反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点、常见疾病等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各型超敏反应有一清晰的框架。

3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教学手段可视化差,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众多的图表、图片、照片无法显示,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视野,丰富思维,扩大知识面,使学习变得更加新奇、多样和有趣。如果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优化组合,教师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像、声音的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模拟、局部放大等手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乏味化为生动形象〔3〕,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免疫应答中“MHC-I分子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这部分内容,用单纯的传统讲授法讲解,学生感到非常抽象枯燥,如果在传统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板书及结合多媒体动画形式,能清楚地显示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被蛋白酶加工成抗原肽,转运到内织网与其中新合成的MHC-I类分子结合,逐渐移行表达在细胞膜上,供CD8+T细胞识别的整个动态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学起来更直观、好理解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优化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4〕,其最明显的作用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听取”知识、“背诵”知识和再显知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状况。要真正改变大学考试中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不仅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优化组合,考试形式也应优化组合,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过去我们理论课、实验课不分,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并不能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现在我们把学生学习免疫学的成绩分学习态度分、笔试成绩分、实验报告分、技能操作成绩四部分。学习态度分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有无完成教师的提问等给予评分;笔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掌握,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和简答题;实验报告占15%,通过对学生每次完成实验报告情况、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给予综合评定;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占15%,考察学生对免疫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通过学生对玻片标本的辨认、直接凝集反应(血型的测定)、简接凝集反应(抗O试验)、ELISA检测结果的判断等给予评分。通过优化考试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时能主动寻找动手机会,特别注意各项操作技能的锻炼和标本的辨认。

参考文献

〔1〕朱俊勇.“学导式”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1,9(4):238-240.

〔2〕伊晓琳.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