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现代中药技术范例(12篇)

时间: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1篇1

1概况

西药已经在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上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如今,由于可靠的疗效,西医已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治疗方式。然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以及许多方面很难进行的科学定义都阻碍了西药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不易的质量控制、复杂的有效成分,以及不明确的治疗机制都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释西药理论。

代谢组学是一个新兴主题研究,加上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共同构成了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是一种定量理解综合生活系统和动态响应的代谢产物内在和外在变化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代谢组学的系统研究作为一个系统的方法,代谢组采用自上而下”的战略,以反映生物体的代谢网络终端症状的功能,以及了解并干预造成一个整体范围内完整的系统代谢的变化。这种思维模式恰巧与西药理论异曲同工。因此,国际和国内学者相继研究将西药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代谢组学技术一起进行研究,包括综合征,西药治疗的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西药综合疗效差,资源和西药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的质量控制等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代谢组学在西药的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讨论了西药的一些代谢组学的应用以及分析了一些西药近年来在这种应用上的障碍。

2代谢组学研究西药的应用

2.1代谢组学在西药理论中的应用:最近,代谢组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西药研究中。这些技术包括核磁共振(nmr)的,lc-ms和gc-ms,主要使用数据检测的方法。例如,通常都会通过使用西药的质量控制和活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试来测定西药的有效成分。核磁共振经常被应用于生物指纹和复杂的西药科学理论的阐述,gc经常被使用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ms(常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gc,lc,)为协助其他分析方法而在西药现代研究中存在。以下是一些例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hplc-esi-tof-ms)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来了解西药疗效。运用lc-ms和gc-ms法来研究西药毒性等。说明了基于核磁共振的来代谢传统西药引起的生化效应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很高。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平台,来研究复杂的西药理论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2.2代谢组学中对西药的应用辨证:有根据的代谢组学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阶段有着具体的代谢模式。新陈代谢的改变与生理的内脏病理有密切相关。

近年来,西药辨证施治的代谢组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在这些研究中,有学者发现,甲酸,肌酐,2-酮戊二酸,柠檬酸,牛磺酸,三甲基胺-n-氧化物,琥珀酸,内容模型和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明显改变。因此,这些差异代谢产物可被视为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

随后,代谢组学的研究表明,肾阳虚综合症是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新血瘀证与脂质代谢和乙二醇代谢有关。因此,运用代谢组学分析来确定代谢产物的特征是西药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的本质。

2.3应用代谢组学的西药疗效:中国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自身完整的一套系统,这是一个与代谢组学研究完美匹配的整体概念。最近,研究表明,代谢组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工具,并已成功运用于评价西药的疗效和机制中。在这些研究中,中国传统医药黄连素在1型糖尿病的基础上运用metabomic方法(uplc的q-tof-ms)观察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结果表明,小檗碱可能可以下调高游离脂肪酸的水平。研究表明人参、皂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tg)代谢的影响效果明显。而在shr大鼠的血浆中,棕榈酸,半乳糖苷,十八碳二烯酸和丁酸作为特殊的生物标志物被发现。与tg治疗相比,shr的代谢分布趋于正常。有报道称,四君子汤在就增加粘液蛋白在胃肠道的细

胞,拮抗乙酰胆碱,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抗氧化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这些研究表明,代谢组学作为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可以揭示西药综合疗效和其复杂的机制。

2.4代谢组学研究西药的毒性:近日,代谢组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方法对西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在这些研究中。运用了牵牛花种子诱导的肾毒性的代谢组字符,由mgs引起毒理学的生物标志物8个内源性代谢物。使用两个代谢组学的方法治疗分析了大鼠乌头类生物碱是附子的毒性主要部件。在与正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常的对照组比较之后,他们发现乳酸,丙氨酸和血脂水平较高,葡萄糖,β-羟基丁酸酯和乌头碱却处在较低的水平。运用gc-ms和lc-ms相结合的代谢分析方法,揭示aa诱导的肾毒性的病理结果。这项研究显示,机管局导致的直接细胞毒作用,酶的抑制作用,gutmotivated代谢产物的显著改变,与能量代谢,并最终诱发肾脏相关的代谢调控网络和肾功能的破坏有关。因此,许多代谢组学为基础的方法已被证明可行,已被运用在西药的毒性调查中。

3西药代谢障碍

目前,越来越多的代谢组学技术已用于西药研究,如核磁共振(nmr)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这些技术在西药方面的研究,如靶器官的检测,建立模式,阐明机制和物质基础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理想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代谢组学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综合分析的代谢和明确的鉴定检测到的代谢产物仍然是电流色谱的代谢组学研究的难题。因此,使用西药代谢组学目前也遇到很多困难。

在过去一年中,在现代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西药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下原因。首先,现有的分析技术未能全谱分析代谢产物以及缺乏代谢组学的定量分析,这些分析技术还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其次,研究的难度在于大量的数据,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仍然是代谢组学的技术瓶颈。传统西药在体内的外源性成分复杂,这些成分不明的生物体对传统西药的代谢产物可能有干扰的影响,增加了阐明代谢产物潜在生物学意义的难度。第三,它并没有足够重视的将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导致片面性的结果的产生。还存在着缺乏西药综合症状的临床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最后,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西药代谢组学研究给西药领域带来极大的好处仍然是在其启动阶段。因此,我们认为,代谢组学研究在深入了解西药以及研究西药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中药产业;现代化;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R6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90-02

中医药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口与健康的科技项目,但因为中药材的资源及其质量问题,因此需要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之路,我们认为可以从建设中药材基地、生产中药材饮片、研发中药制剂及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几方面来解决。

1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和发展的目标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药发展提高到现代化中药。具体地说,中药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使之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在国际上广泛流通。其具体内容包括:中药理论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现代化、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中药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和提高中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大力开发现代中药,即具有高效、速效、长效“三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小”以及便于储存、携带、使用“三便”等特点的中药。

2中药发展概况

随着临床用药的增加和中药材的资源减少,大量的伪劣药材又充斥市场,使得中药材的质量问题,成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大瓶颈。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中药基础性研究薄弱,加上中药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工艺粗放,设备落后,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控制方法落后、标准低等问题,导致中成药外形粗糙,服用剂量大,质量不稳定,可控性差。这是造成我国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没有地位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现有的中药饮片企业厂家多、规模小,规格品种多、产量小,作坊式生产多、工业化生产少。中药剂型粗放、不能定量控制、不好制定标准。由于中药复方制剂成分繁多,含量低微,综合评价困难中药药剂学研究滞后。中药剂型需要解决“精化、量化和标准化”这个制约中药发展的主要问题。

3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途径

3.1建设中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以保证制药企业的需求。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产业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为此,要加强中药资源的研究、保护;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宁夏在2000年“建立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宁夏)”自治区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质量标准,成立检测中心,形成规范化质检体系,并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近年来,我区的地道药材和具有地域优势的品种种植有较大发展,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万亩,围栏补植200万亩。千亩以上种植场近十个,种植种类也有显著增加。如宁夏枸杞,至2005年底,其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全区年产干果450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60%,出口量每年以15%的比率递增,占全国出口量的60%。几种沙生地道药材如甘草、银柴胡、麻黄、肉苁蓉等,六盘山区产的柴胡、党参、大黄,包括当地野生变家种品种如六盘山区的盘贝、铁棒锤、半夏、秦艽等均进行了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种植。这些对我区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濒危药材种植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道地药材生产技术体系建立、民族特色回药新药开发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我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生产中药材饮片:建立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并将饮片加工与中药材种植建立联合基地,将使中药的采制与炮制加工连续进行,有利于中药饮片的规范化和产业化生产,促进中药饮片的市场流通和质量的提高。中药饮片的加工方法、技术和标准,是中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已决定对中药饮片实施批准文号制度,可促进中药炮制工艺规范化、饮片质量标准化、饮片产品品牌化,以利于保证饮片的质量和流通。

3.3研发中药制剂: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产物。它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中药现代化在药剂学方面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传统的剂型加以改进,使其成为剂量小、疗效好、质量可控、使用方便、包装精美的现代剂型。目前,现代剂型的中药制剂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传统剂型所占的比例仍较大,改进和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在现代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从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或有效提取物,再制成适当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注射剂等。规范提取工艺是中成药生产的关键,也是中药工程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化学药的新剂型如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智能化给药系统、各种脂质体、乳剂、微球等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中药药剂学的研究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中药第三代、第四代剂型的研究必须运用多学科手段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发展。

3.4制定中药质量标准:药品的质量标准是药品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的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主要是以某一或某几个活性成分为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不能用来直接评价疗效,这是与化学药品质量标准的不同之处。而中药的成分复杂,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含量的高低,是不能反映其整体疗效的。中成药要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能得到国际公认的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方法体系。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条件;基因技术、指纹图谱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中药药理学和现代临床医学等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很可能成为创建研究性味归经科学方法的突破口。自2001年开始,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已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

中药产业走现代化之路,是一项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我们相信,有政府的支持,有广大热爱中医药事业学者的努力工作,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光明。我们期望我国传统名优中成药现代化及中药工程现代化等关键技术,实现中药产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沈雪梅,何伟.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思考.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2):200~202

[2]高翔.加大中药科技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0):1625

[3]徐翔,龚瑛.发达国家中药质量标准和我国的中药现代化.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50~51

[4]马丽丹,薛东生.探讨制约中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因素与策略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

[5]赫晓辉,徐小涛.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推进宁夏中药产业发展.宁夏农林科技,2002,3

[6]徐小涛,贝盏临,马晓英.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综述与展望.世界科学技术,2006,8(1):92~93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篇3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也被人们称作为生物工程,以现代生命科学为核心基础,结合其他类别的基础科学,并采用极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根据计划,对生物体进行改造或者是加工生物原料,进而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利用动植物体以及微生物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并生产处相关产品,为社会服务。其主要分成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发酵技术两大类别。生物技术可以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和相关科学融合的产物,以DNA重组技术为根本,并包括了细胞工程、生化工程以及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制品等。

2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

2.1细胞工程制药

就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来讲,有关于细胞工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以及范围,通常认为,细胞工程就是根据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并采用细胞的培养技术,对细胞进行水平的遗传操作。细胞工程大致上可以分为细胞质工程以及染色体工程和细胞融合工程这三种。而归根结底,细胞工程就是利用动物以及植物的细胞培养进而生产药物的技术。例如,利用动物细胞培养可身缠人类生理活性因子以及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等产品;再如利用植物细胞培养可以大量的生产经济价值极高的植物有效成分,提取药材精华,也可以生产人类活性因子以及疫苗等重新组合DNA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细胞培养并不会受到客观的地理以及环境的影响,次级代谢的产物在产量上比较高。例如,人身皂苷在该组织培养中含量占干重的27%,而全株只有可怜的1.5%。现在不少药用植物,如三七和人参等的培养已经有了系统化的研究,并且充分优化了培养条件。值得庆贺的是人参细胞培养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活性,相比于种植人参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关于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在国外一些相关的细胞工程制药已经达到了商业化的生产水平,例如美国的Phyto公司的紫杉醇的生产商已经达到了75000L的生产规模,而日本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的规模达到了4000L~20000L的惊人地步。除却大规模的细胞培养技术,不定根组织与毛状根的培养也特别成功。例如培养的黄芪毛状根的药效与药用黄芪不分上下,而在丹参毛状根的培养上,其含有的丹参碱,能在分泌中得到培养。例如,希腊毛地黄细胞,在褐藻酸盐的固定化培养中,可以将其中有毒物质的毛地黄苷转化成为地高辛,在利用紫草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出紫草宁等。而根据野生新疆雪莲的辐射以及抗炎等作用,贾景明等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天然新疆雪莲镇痛以及抗炎和抗辐射与细胞培养的药理实验,而实验表明,新疆雪莲细胞的培养物完全可以称为野生新疆雪莲的替代品,其药效与野生新疆雪莲几乎相同,而该实验也取得了深入开发应用的极高价值。而细胞培养技术甚至可以进行如犀角等极为昂贵的药用动物器官的培养,在解决资源的短缺同时,有效的保护了稀有动物的生存。

2.2发酵工程制药

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又称为微生物工程,是指利用现代生物工程的技术,利用微生物的相关特定功能,生产出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或者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发酵工程制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所生产药物的生物技术。例如人们普遍认知的抗生素、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而发酵工程的制药在研究也主要在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改良上,还有极为重要的产品后处理也就是分离纯化。在现如今的社会中,DNA的重组技术在微生物菌种改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细胞融合以及基因重组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发酵工程进入了现代化的发酵工程阶段。不仅仅是酒精类饮料以及醋酸和面包,并且猪脚生产了生长激素以及胰岛素等多种医疗保健药物。周晓燕等相关研究人员用精良选育的猪芩PU-99菌做生产菌株,在1t灌中生产,菌丝体重达2.3%,含粗多糖31%;该实验充分的利用了发酵工程,并在当时得到了广大的认可。利用微生物成长代谢来炮制中药,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炮制手段更为优越,能较大幅度的改变中药的药性,并且提高疗效的同时,大大减轻毒副作用,使得中药活性成分结构提供了新的途径。

2.3酶工程制药

酶工程是利用酶、细胞或者细胞器具有特殊催化功能,并使用生物反应相关装置以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生产出的人类所需要的产品。这是一种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两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技术,现如今依旧有数十个国家采用了固定化酶以及固定化细胞,进行药品的生产。酶工程可以说是现代生物技术组成的重要部分,酶工程制药也是将酶用于药品生产的技术。固定化酶可以全程合成药物的分子,并且还能用于药物的转化。而我国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微生物并使用两步转换法生产出了维生素C。就我国的酶工程制药来讲,其主要研究方向在,各种酶(细胞)的固定化以及产药酶的来源和酶反应器还有相关的操作条件等。可以说酶工程应用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技术将使得整个发酵工业和化学合成工业发生巨大的变革。

2.4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是在基因的水平上,按照人类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涉及,并且按照设计的方案,生产出具有某种新的形状的生物产品,并且使得其可以稳定的遗传给后代。基因工程的设计与与工程设计有些类似,既显示出理学的特性,也具有工程学的特点。工程制药也是通过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中,例如蛋白质、酶以及肽类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基因转移到宿主体内,使得细胞繁殖,最终获得相关的药物。如苯丙氨酸以及丝氨酸和次生代谢的产物所制成的抗生素,通常是一些人体内的活性因子,例如白细胞介素-2和胰岛素以及干扰素等。而目前我国基因工程的研究方向,主要在基因的鉴定以及克隆和基因载体构建的产物的表达以及分离纯化等。人类掌握基因工程技术在时间上虽说不是很长,但已经获得了很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极高的成果,而基因工程为现代生物技术组成的重要部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在制药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3结束语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纳米,中医药,经济,技术

引言:通过现在的问题反映,首先提出一些纳米技术的需求,再而阐述了纳米中医药的现状接着提出纳米中药化的好处和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笔者的分析,一步一步的摄入了纳米技术在当前中国的国情来说要发展,提出一些相对的解决方法。引入纳米技术是社会的要求。最后说明自己的观点(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发病率变得越来越高。如果还是单靠过去的一味中药很难把病情完全治好。加上现在环境问题的特为严重和社会的需求量增多。很多中药材都是靠人工培育,但人工培育的功效始终比不上天然的。虽然实行了中医药的政策,解决了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始终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加上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将纳米技术融入中医药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的主流。纳米技术使中医药的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

那先由我们看看纳米中医药的发展

纳米中药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医学上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提出最多的是中西合作和中医药现代化,但我们在中医药的现状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上面所提的民生问题,为此我们要想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案解决目前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我国的纳米技术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使中药面向世界,并形成医学科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将现代的高新技术引入到中药制剂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生产已成为现实。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得超微粉碎成为全世界各个生产领域的先进技术,日益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蕴藏的无穷财富。对于中国的国药—中草药尤为如此。可以说中药超微粉碎是中药的一次飞跃性革命。如果中国能胜利的打完这场“革命”,在医学生又是一个新的焦点。纳米技术是如何引进中医药中呢?首先注意的是纳米粒制备的关键是控制粒子的粒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减小或消除粒子团聚现象,保证用药有效、安全和稳定。

根据目前的科技情况。纳米药物粒子的制备技术可以分为三类,机械粉碎法、物理分散法和化学合成法。通过宏观到微观的转型,实现了微观世界的并且是医学界的狂飙式发展。

中医药的理论基于对宏观的自然界,而纳米技术科研研究则是微观技术,现在把宏观与微观技术的有机组合能不能在医学上形成一们崭新的“宏微”中医理论学科呢?至于宏观中医药大家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只是对微观进行阐述。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的引入是医学微观化,一方面由于纳米技术的引入为携带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以前,无论什么看一次病总要大袋小袋的提着,这只是对病者,如果像医院或一些医护机构,当他们想购买大量药物时不是很麻烦。引入纳米技术在这里就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运输大量的药物,现在只须小盒便能搞定;另一方面,害怕吃药吗?害怕打针吗?不用怕,纳米技术中药话可以帮助你,把纳米级药物制成药膏然后贴于患处,可以通过皮肤直接接受不需要注射。由于纳米技术是对药物的微观化,比如将药物磨成粉状,加大了与病菌的接触面积,例如中药超细后的产品除用于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中药口服散剂、胶囊剂、微囊外,把药物微化,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增强中药的疗效,再者,纳米技术在中药加工方面的应用能保持中药原有成分的基础,使药效充分析出。另外,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复损伤组织。在人工器官移植领域,只要在器官外面涂上纳米粒子,就可以预防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只需检测少量的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在抗癌的治疗方面,德国一定医院的研究人员将一些极其细小的氧化铁纳米颗粒,注入患者的癌瘤里,然后将患者置于可变的磁场中,使患者癌瘤里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升温到45-47摄氏度,这温度足以烧毁癌细胞,而周围健康组织不会受到伤害。同时,配合使用纳米药物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饿死癌细胞。纳米中药化不知那些好处,据了解,纳米中药化将药物加工成纳米级的微细粒子,病人服药时,首先减轻病人的痛苦,有些病人怕吃药,如果制成了粒子状,病人一般是比较易接受,药物的真对性特别的强,药物就可能针对性地直达病灶,激活中药细胞活性成分,直接攻击病毒、细菌、重金属、毒质,细胞壁或细胞膜等障碍将不复存在,这样中药疗效可大大速率,尽快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如治疗消化道疾病的药品“思密达”经纳米化处理后其药效提高了3倍。中药药效的加大、加快,使中药可与西药相媲美,为今后中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中药具有新的功能将中药加工至纳米尺寸之后,其细胞内原有不能被释放出来的某些活性成分由于破壁而被释放出来,有可能使纳米中药具有新的功能。此外,由于其给药途径,药物吸收方式等的改变,可能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方面产生新的作用。并且中药有没有西药那样很多副作用,发展纳米中医药看来是必然的事了。特别的,一些科学家预言:由于纳米微粒的尺度一般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小得多,所以,有可能把含有计算机功能、人机对话功能和有自身复杂能力的纳米机器人送入体内而又不严重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通过体外控制操作,获取体内多种生化反应的连续的动态信息,从而破解中药复杂的作用机制。

纳米中医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是值得我们深虑:

1.成分的混乱;由于纳米中药化加大了药的效用,但同时也是所需药的成分难以把握,例如你本来是需要的是5两A药材6两B药材4两C药材,但当你纳米化时,你会使药用发生了变化,使得吸收的药的分量不同,可能导致A多了或少了。纳米技术中药化使得生物利用度、溶出度较低等得以纠正,疗效得以增强。这种改变性质的作用使得传统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及其药效变得面目全非。严重的会造成安全隐患。为此对研究和发展纳米中药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由于纳米技术是一种微观的世界,如果科学家对药物不是有充分的了解,当实行微观处理时可能会导致一些药物的分量不够或减少了别的分量,另外,需要谨慎地掌握纳米粒度与相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分子组成和分子量的关系,以防为获得纳米微粒而损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纳米级的研究并不像宏观的研究那么简单,如果一些技术错误了,结果可能要重做。

3.纳米中药因其粒度超细,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显著增加,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获得了高能级的氧化或还原潜力,从而影响药物稳定性,增加了保质和储存的困难。

4.加大了鉴别的难度,即超细状态下的中药是否还具有普通粉碎时所有的显微特征?如果原有的显微特征发生了改变,则又应建立何种更精细的鉴别方法?这是个重大的问题,对于纳米级的研究,考的是先进的技术。

5.纳米尺度的物质存在着生物安全性威胁问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防止纳米尺度物质的接触或者摄入,可能会引起多系统的复杂病变。

所谓万物都有双面性,纳米中医药的引入一定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综合中国现在的情况,许多专家都认为发展纳米中医药是利大于弊。那就根据我国的国情出发,如何将纳米技术中医药引入。何如加大对纳米技术中医药的发展呢?

1.由于各级的懒散性比较强,如果国家不统一制定完全的行业技术标准,可能会导致某些地方的药用不高或某些地方的纳米中药技术只是一个梦想。如果国家有了一定的机构管理,一定的技术标准,那样可以使纳米药物统一化,安全化。所以国家应成立你执迷中医药的研究中心,一方面集中科研相关的技术连接,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协调科研机构,高校试验室以及产业界的公共参与,进行重点攻关。

2.国家政府必须认真重视纳米医药的发展,毕竟市场是一个充满“利润”式的社会,很多时候,如果国家不重视药物的安全管理,可能不导致药物市场混乱,同时国家有必要组织一定实力和特色的中药类高校与纳米研究机构进行强强联合,通过集大家之智慧来进行纳米中医药化。这就是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对纳米药物的管理。

3.由于纳米中药化是刚刚引进来的一个新学科,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善,特别是纳米对技术的要求高,所以国家应增加国内纳米重要的博士研究站,在较高会议上培养和吸引综合性的科研人才投身到这个领域中去

4.加强国内研究基地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专项的投入,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纳米中医药的财政支出,因为外国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他们的技术含量高,纳米技术早就名噪一时,所以,国家可以加大中外的合作,另外还有派人到外国学习先进的技术,通过只是的交流,国与国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纳米技术的发展。

总结:纳米技术是2l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它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比中国的利弊,实行纳米中药化的转型不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供取药的方面,在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家纳米中医药的定位,而且在国外也是中医的地位提得更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也逐步走向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纳米技术中药化,然而,基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尚难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成为阻碍中医药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开发领域的一些应用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它必将极大地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纳米化技术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必将推动我国的中药尽可能快地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杨祥良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一104—105

2赵宗江,胡会欣,张新雪.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25

3.徐辉碧,杨祥良,谢长生,等.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年32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新技术;中医学/发展趋势;计算机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日益走向一体化。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科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越来越具有工程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互相渗透,使科学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明显缩短,科学物化的速度加快。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具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样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1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要求

人类的科技文明史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1]。耗散结构理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体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势必会使内部熵值增加,导致系统的老化与死亡。一个具备生命的耗散结构须具备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生物体是多层次生命物质组成的开放性耗散结构,社会也是个开放的耗散结构,所以研究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的医学体系,也应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中医也应该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融入到现代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去,真正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医药现代化是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但又必然超越现代自然科学。但这绝不是全盘改变,不是对西医的简单模仿,更不是把中医“打”碎了,纳入西医的体系。就象一位文化名人说过的话:“人吃牛肉、羊肉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营养,长自己的肉,而不是为了长牛肉、羊肉。”中医现代化亦然[2]。

2新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

2.1新技术对中医理论创新的促进作用中医的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的合理内核。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医面对的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有保持和恢复自稳态能力的巨系统。因此,认真掌握系统论的原理及其研究方法,对于学习、研究和推动中医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应该以现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但同时还要看到,理论的创新同样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理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强的优点,但局部分析不够。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它对微观世界的探及甚少,有些概念与理论过于模糊,有较多思辩成分,对生理、病理的研究量化指标太少,这是中医交流、传播、发展的一大障碍。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而证候是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最关键环节,它是连接诊断和治疗的枢纽,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因此,证候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证候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现代研究的重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在中医证候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各种有可能作为证本质的物质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特别是近年来,已逐渐将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证的现代研究中。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尽管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病理、给药前后蛋白质组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我们也许可以充分利用后基因时代的科研成果,赋予中医理论现代的前沿的科学内涵,这样既可以提高其普遍性,也可使其掌握的规律和本质更具体,更深刻。

2.2新技术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并为中医病因病机学增加了新的内容。首先,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外邪致病学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到来,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核辐射、大气变暖、生态失调等负面影响,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推动着中医外邪致病学说的发展。第二,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的七情致病学说。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神经、体液的异常,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情志致病的内涵,为治疗情志异常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三,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地理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提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的人群患病有一定的规律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这些新技术将进一步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新技术对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手段,论治的依据,是经典的诊断方法,其科学性毫无疑问。但其诊断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只是半定量。这种结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已很难为时代所接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的八纲,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八纲辨证可辨病位深浅、病邪性质、邪正盛衰,与西医的定性有相似之处,对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阴阳、表里、寒热程度的判断上同样缺乏量化的标准,影响疗效判断的准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借助于现代技术对诊断指标加以客观化和标准化。虽然在这方面中医尚显欠缺,但我们也应看到,借助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微观辨证学正从中医诊断学中开拓出来,从而使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进展到与实验研究及微观、微量、超微结构检测、观察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水平,以期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与微型的辨证统一。

2.4新技术对中药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基因技术、信息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药理学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中药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受体水平,这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关键。首先,通过基因技术、化学成分研究、分析测试手段、生物农药使用等措施,可以针对中药材种植涉及到的种源鉴定,中药材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防止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无公害栽培加工技术,中药材有效活性成分含量等制定一套完善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确保从源头上生产出绿色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第二,在现代技术指导下,传统的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不断取得新成果,目前已完成了40种常用中药饮片加工和4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系统研究,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工艺更加规范、科学,为生产高质量的中药制剂提供了保障。第三,中药现代化最终体现在中药生产共性技术研究的现代化。通过缓释、控释材料、快速崩解和速释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等新型辅料的应用,设计出了控释技术、靶向定位技术、脉冲给药技术、定时给药技术、生物反馈自调节给药技术等释药系统,形成了四十多种剂型。传统中药剂型已从膏丹丸散发展到注射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剂型,尤其是发展了喷雾剂、滴丸剂、微囊、毫微囊、微球、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等现代剂型,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并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生产设备、设施的完善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硬件条件。第四,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研制出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质控指标严格、安全高效、质量稳定、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新药成为一种现实与可能。

另外,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以及中医药工程学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中医有跻身新技术领域的可能

中国古人的思维以人为核心对象,它对具有对称、循环、平衡、全息的生命人体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集中审视、思考、观察和体验,为取得至今既存的具有丰富疗效的医药技术付出了历史上无法计量的巨大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中医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种技术。虽然许多问题仍处于“知其然不知其。

综上所述,新技术在中医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作用。系统的开放性原理告诉我们,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得以稳定存在,并得以向上发展。因而,中医药体系要发展,必须接受外界的新科学、新技术,但同时又要保持适当的开放度,不能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系统的目的性原理认为,系统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需要负反馈的行为,即解决无序状态的问题,系统要在稳定保持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正如《黄帝内经》告诫后人的那样:“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是需要在稳定保持自身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界科技的新成果,为我所用,在反复实践中将其同化成自己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寻求进一步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正如邓铁涛教授所述:“中医之振兴,有赖于新技术革命;中医之飞跃发展,又将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6]

【参考文献】

[1]林庚庭,王平.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医现代化[j].中医研究,2003,16(3):2.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必要性;实施途径

中药现代化指的是集传统中药的优势、特色于一身后,与现代科学技术互相结合,进而能够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复杂性、艰巨性过程。其主要将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研究出具有高科技、现代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现代中草药产品,进而促进中药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1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分析

所谓中药现代化,指的是在对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进行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理论以及手段进行充分、合理运用,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生产、研究、开发以及管理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特点的现代中药产品,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促进我国的中药产业朝大企业、大品种以及大市场的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较强大的现代产业,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中药的占有份额。中药现代化产品主要具有三效、三小以及三便的特点,其中,三效指的是速效、高效以及长效;三小指的是毒性小、剂量小以及不良反应小;三便指的是方便携带、方便储藏以及方便服用。

2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朝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药的现代化进行开发、研究,能够促进我国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历史文献资源逐渐朝现实生产力转变,逐渐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另外,其能够对医药产品和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出口创汇力,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搞活,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健康发展;此外,使中药材的种植越来越规模化和规范化,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并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通过构建国际制定的传统药物标准规范体系,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将中药作为治疗药物的身份进入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中,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凝聚力,而且还能够提升我国传统医药大国地位;最后,通过研究中医药,能够实现跨领域联合攻关,促进多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增强整体创新力,促进现代科学的又好又快发展。

3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中药资源种类繁多,药材质量不稳定

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繁多等因素影响,给中药产品的生产水平产生一定制约。如过度开发宝贵中药材,导致其资源逐渐濒临枯竭;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粗放型管理方式,进而出现单产量低、质量水平低的情况;珍贵和优质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引种以及栽培缺乏统一协调、组织;珍惜濒危药材代用品研究水平较低,道地药材的开发研究不够充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以及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污染等问题。

3.2中药生产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规范不统一

由于中药饮片生产厂家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比较简陋,技术工艺水平低,导致药材重要成分流失,进而降低饮片质量。另外,同类产品和单个产品存在严重重复情况,进而降低质量,影响疗效和畅销,进而影响品种规模的形成。在中成药制剂中,传统剂型依然占据较大比例,新剂型开发应用存在问题。此外,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导致其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有效解决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现象。

4中药现代化的实施途径

4.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生产力

我国加入WYO后,中医药学面临着新机遇和众多挑战。因此,要对加入WTO后给中药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正确分析,抓住良好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加入WTO,不仅能够引进更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中药产业朝工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中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后,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生存力,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全面实现GMP生产,将以往中药生产运用的传统分离、粉碎、提取以及精制技术逐渐使用国际上成熟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与浓缩技术、树脂吸附技术、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以及喷雾、冷冻干燥技术等代替。

4.2将科技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能够促进中药新产品开发研制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并定性、定量检测原有产品,进一步解决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的问题,所开发出的中药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以及方便实用的中药;另外,通过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现代化专利技术改造以往的生产设备,最终实现检测自动化、生产程控化、包装机械化以及输送管道化。此外,促进中药产业朝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主要包括原药的种植、采摘、养殖、加工、生产、仓储、临床以及营销等方面,实现其规范化、全面化的控制,显著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

5结语

总之,对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实施途径,旨在能够提高中药现代化发展速度,提高中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中药材;硫磺熏蒸;现代加工技术

[收稿日期]2014-01-07

[基金项目]科技部行业专项基金项目(201307008)

[通信作者]陆兔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炮制共性技术及中药质量标准研究,Tel:13951636763,E-mail:

硫磺熏蒸方法被长期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及中药材等的加工过程和贮藏养护,其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干燥和增色,以及实现防腐、防霉、防虫蛀等。然而,近年来在中药材产地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硫磺熏蒸滥用现象对中药材品质已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此外,硫熏中药材中残留的二氧化硫及重金属也已经证实对人体多个器官有较严重的危害,硫磺熏蒸问题已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硫磺熏蒸危害性机制以及质量控制方法均未见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尚未对硫磺熏蒸的改进方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严重影响中医药现代化良性发展的进程。规范中药加工具体过程,寻求安全有效可控的硫磺熏蒸替代技术已成为控制非法硫熏的当务之急。

1硫磺熏蒸的应用沿革

中药材硫磺熏蒸方法的应用最早见于1900年对光山药的加工与贮藏养护技术,该方法的引入与当时西方医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中药材加工和贮藏养护技术进步的体现[1]。硫磺熏蒸中药通过加热使硫磺升华,释放出的硫磺分子均匀地分布在中药表面而形成一层均匀的保护膜,以起到防霉变、防虫蛀等作用;与药材中的水分结合生成的酸不仅可抑制细菌的生长,还对植物组织有软化作用,使细胞膜透水性增加,缩短干燥时间;此外,硫磺在燃烧过程中会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解离成亚硫酸,亚硫酸在被氧化时,将着色物质还原,而呈现强烈的漂白作用。因此,硫磺熏蒸被认为有利于中药材的管护和品质稳定。

统计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在产地加工过程中需采用硫磺熏蒸的中药材品种发现:1995年及之前版本《中国药典》在药材来源项中,收载的需采用硫熏的中药材有6种:山药、牛膝、白附、附子、金银花、葛根;2000年版《中国药典》需采用硫熏的中药材品种已减少至“山药、葛根、湖北贝母”这3种;2005年版《中国药典》则取消了所有中药材的硫磺熏蒸工艺。然而,与药典收载的需要采用硫熏的中药材数量逐年减少相反,在中药材生产加工和流通仓储领域等相关行业代表性著作,如《中药材手册》,《中国药材商品学》等书中记载,在产地加工中需要采用硫熏中药材的数量逐年增加。依据其药用部位可分为根及根茎类,皮类,花类,叶及全草类,果实及种子类等[2-3]。

虽然采用硫磺熏蒸加工中药的方法在古代本草中并没有记载,且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以及临床实践的依据。但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再加上某些含有大量水份和黏液质的中药暂没有更好的加工炮制方法,故目前硫磺熏蒸仍是基层加工部分中药材的首选方法。目前,中药加工过程中常使用硫磺熏蒸的品种有:、金银花、浙贝母、百合、天麻、人参、山药、葛根、党参、白芍、白芷、黄芪、当归、半夏、生姜、胖大海、枸杞等。

2硫磺熏蒸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硫磺熏蒸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硫熏前后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与传统加工方法相比,硫熏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升高;硫磺熏蒸还会改变中药材的pH值,推测可能与主成分流失有关;此外,硫磺熏蒸还会造成中药材中残留二氧化硫以及一些有毒重金属,如砷(As),汞(Hg),铅(Pb),铬(Cr)等。中药材硫熏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见表1。

药理研究表明,硫熏中药材中残留的二氧化硫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期摄入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等,会破坏维生素B1,影响生长发育,出现骨髓萎缩等症状,易患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28-32];同时硫磺多为天然制品,含有As,Hg,铊(Ti)等杂质及其化合物,过量硫熏后,As,Hg等元素可进入药材中,长期服用易导致重金属在体内蓄积中毒;此外,有必要对硫磺熏蒸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化合物进行系统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3硫磺熏蒸的管理现状

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GB2760-2011规定,硫磺仍可以作为漂白剂,防腐剂,只限用于熏蒸蜜饯类、水果干类、干制蔬菜、粉丝、食糖等,最大使用量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100~400mg・kg-1不等。

针对硫磺熏蒸的限度问题,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厅(KFDA)的《有关中药材中二氧化硫限量标准和试验方法》(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第2008-3号公告)规定,进入韩国市场销售的诃子,葛根,甘草,枸杞子,金银花等总计266个中药品种,必须采用Monier-Williams改良法检测二氧化硫含量,限量标准要求低于30mg・kg-1。与2005年8月1号出台的标准相比,新标准中包括姜黄,天麻,百合,知母在内的72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限量规定从200,500,1000,1500mg・kg-1全部修订为30mg・kg-1,最大指标提高了50倍。

国家药典委员会在2011年6月10日对于“在中药材及饮片中控制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限度”进行了公示。其主要内容是:对《中国药典》收载的山药、牛膝、粉葛、甘遂、天冬、天麻、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等11味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查项目,限度为“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400mg・kg-1”;对其他中药材及饮片,在《中国药典》“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中增加“除另有规定外,中药材及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mg・kg-1”的规定。

4现代加工技术在中药材加工中的应用

中药经硫磺熏蒸后虽能解决局部问题,但其存在重大危害人类健康的安全隐患。目前硫磺熏蒸的方法被不法商贩过度滥用,已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中药现代化良性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中药材硫磺熏蒸的替代技术及规范,不仅是保证中药内在质量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同时也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在食品、茶叶、烟草等领域已广泛使用相对成熟的现代加工技术,同时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如热风干燥技术在水果、蔬菜干燥方面已经取得成功推广应用;远红外线加热干燥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谷物、蔬菜、水果、茶叶、烟草等的加热和干燥;微波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茶叶杀青以及稻米储藏等方面也取得了广泛应用。上述技术的应用起到较为理想的脱水、干燥、杀酶杀菌的效果[33-36]。

中药材的干燥不同于其他物料的干燥,一方面,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有些热敏性高,有些可溶性强,有些成分挥发性强,这决定了中药材的干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另一方面,某些中药材在干燥之前要预处理,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此外,中药材干燥的要求也与食品干燥不同,食品的干燥除了要保持营养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外形和色泽,而中药材首要追求的是药效,对其色泽和外形虽有一定的要求,但不是主要目的[37]。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材干燥也正在逐步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除了热风干燥外,新的技术原理也逐步引入干燥领域,如微波干燥,冷冻干燥,远红外干燥,真空干燥,气流干燥,低温吸附干燥等。现代加工技术在部分中药材中的应用见表2。

现代加工技术可最大限度地保存药用有效成分的活性,较好地保持药材的外观品质、颜色、气味、脱水彻底,但其单独使用存在的成本高,耗能大的弊端也是阻碍其在中药材加工领域进一步推广的障碍之一。为了获得最佳品质,效率,节约成本,目前发展了多种干燥方法组合的干燥方法,如:热风冷冻干燥法,微波气流式干燥法,红外对流式干燥法,微波真空冷冻干燥法等。

在食品、茶叶、烟草领域及部分中药的加工中已采用较为先进的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红外干燥与微波干燥技术的组合联用技术,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如:热风与冷冻联合干燥应用于胡萝卜,苹果,土豆等,总耗能显著降低;微波与远红外联合干燥技术应用于红枣的脱水保存应用,能较好的保留红枣的多糖和VitC成分;微波与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甘蓝的干燥与杀菌,可显著节约时间[52-55]。微波与热风联合干燥应用于西洋参根,明显缩短了干燥时间,并且很好的保证了药材的外观;微波与真空冷冻联合干燥应用于人参,山药等,较好的保持了药材的有效成分,同时提高了贮存,运输和食用的方便性;通过微波与蒸汽加热对金银花进行预处理,显著减少了有效成分绿原酸的提取时间,并且提升了提取率1%[56-59]。上述联用技术成熟的应用方法原理及已有部分中药加工研究的结果表明,应用现代联用技术替代中药硫磺熏蒸的加工,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5建议

要围绕中药材硫磺熏蒸加工替代技术的关键问题,需从科学认识、合理规避、规范使用、保障安全的角度,选择常用硫磺熏蒸且已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代表性中药材,针对硫磺熏蒸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替代加工技术及规范化研究,最终建立体现中药安全、有效及可控性的质量评价体系。

此外,需从硫熏的优势着手,比较替代技术与硫熏中药在干燥、防霉、杀虫方面的差异,从而评价替代技术的可行性和普适性。根据中药材的入药部位、质地及所含有效成分理化性质特点,参考各药材传统加工方法与目前主产地或基地采用加工技术,结合已有现代加工技术研究基础,进一步优化替代方法的技术参数。选择已有一定成熟度及普适性的且适合药材加工规模化要求的加工技术,考察不同品种药材适宜的联用技术环节,各技术的联接方式,以及各技术的最优工艺,优选出相关品种最佳规范化的联用替代加工技术条件。

对少数采用替代技术加工暂未能达到有效控制其质量要求的特殊品种,需本着保证安全、有效、可控的原则要求。以性状、干燥程度(含水量)、有害物质、有效成分、主要药效及安全性等为评价指标,对硫磺用量、熏蒸方式、熏蒸温度、熏蒸次数等进行优化研究,制定其硫磺熏蒸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建立二氧化硫、重金属残留的限量标准,对有害物质进行严格限量,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段金廒,赵润怀,宿树兰,等.对硫磺熏蒸药材的基本认识与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11(4):3.

[2]冯学锋,杨连菊,格小光.中药材使用硫磺熏蒸方法探源[C].长沙: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2007.

[3]程明,冯学锋,杨连菊,等.硫磺熏制在中药材加工和贮藏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18.

[4]马晓青,蔡皓,刘晓,等.GC/MS法分析硫磺熏蒸对杭白菊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质谱学报,2011(6):374.

[5]马晓青,蔡皓,刘晓,等.硫磺熏蒸前后中药中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的ICP-AES检测[J].药物分析杂志,2011(6):1031.

[6]刘晓,蔡皓,马晓青,等.硫磺熏蒸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J].中药材,2012(5):705.

[7]刘晓,马晓青,蔡皓,等.ICP-AES法检测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中金属元素及微量元素[J].中成药,2012(2):293.

[8]马晓青,蔡皓,刘晓,等.硫磺熏蒸前后金银花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和聚类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2(1):92.

[9]黄林芳,陈士林,刘辉,等.HPLC-ELSD测定不同加工方法川贝母中3种生物碱[J].中成药,2009(10):1560.

[10]李林,陶正明,郑坚.浙贝母不同加工方法的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5(15):1199.

[11]尹珉,毛克臣,陈志峰,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7):49.

[12]高明菊,张文斌,马妮,等.天麻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6(5):722.

[13]蒋以号,刘伟,曹晖,等.GC-MS法对怀山药饮片中六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J].中药材,2011(12):1841.

[14]赵海霞,刘伟,曹晖,等.硫磺熏蒸对山药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影响[J].齐鲁药事,2009(3):176.

[15]刘静静,刘晓,蔡皓,等.对市售白芍饮片芍药苷含量低于中国药典标准的深入探讨[J].药物分析杂志,2010(10):1817.

[16]刘静静,蔡皓,刘晓,等.ICP-AES法分析硫磺熏蒸前后白芍中有害重金属、硫及主要微量元素的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790.

[17]蔡皓,张科卫,刘晓,等.硫磺熏蒸前后白芍HPLC-UV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C].成都: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0.

[18]李卫敏,李洋,郑立红,等.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芷成分中欧前胡素含量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0(12):933.

[19]ChengYushan,PengCheng,WenFeiyan,etal.Pharmacokineticcomparisonsoftypicalconstituentsinwhitepeonyrootandsulfurfumigatedwhitepeonyrootafteroraladministrationtomice[J].JEthnopharmacol,2010,129:167.

[20]赵卫平,陈炜,乔惠同,等.蒸馏-容量法测定出口枸杞子中微量SO2[J].检验检疫科学,2000(1):51.

[21]覃仕扬,何春年,韩荣,等.目前市场上枸杞子中二氧化硫残留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7):843.

[22]唐远,吴秉真,李敏,等.不同生境和加工方法对半夏质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6):22.

[23]武革萍,常泓.市售生姜中亚硫酸盐的测定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4):1875.

[24]蔡皓,娄雅静,陈逸,等.微波消解-ICP-AES法分析测定硫磺熏蒸前后当归中重金属、硫和微量元素[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2011.

[25]庄志宏,毛克臣,陈志峰,等.硫磺熏蒸前后当归中阿魏酸含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8):60.

[26]黄健,李洋,庄志宏,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党参中党参炔苷含量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1(4):351.

[27]李成义,魏学明,王明伟,等.不同熏硫方式对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影响[C].兰州: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2012.

[28]MengZiqiang.Oxidativedamageofsulfurdioxideonvariousorgansofmice:sulfurdioxideisasystemicoxidativedamageagent[J].InhalToxicol,2003,15(2):181.

[29]孟紫强,刘玉香.二氧化硫吸入对小鼠脑、心、肾、超微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6(1):130.

[30]刘东奇,陈华成,杨雪丽.二氧化硫对机体各组织器官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J].畜牧兽医杂志,2008(1):37.

[31]白巨利.二氧化硫对大鼠基因表达谱、细胞凋亡及癌变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06.

[32]白剑英.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对小鼠几种脏器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04.

[33]励建荣,朱丹实.果蔬保鲜新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4):337.

[34]刘北辰.国外果蔬保鲜新技术[J].农产品加工,2010(10):27.

[35]张,张鹏.食品干燥新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2):115.

[36]石磊.现代干燥技术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D].广州:暨南大学,2010.

[37]朱文学.中药材干燥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

[38]茹赛红,曾晖,方岩雄,等.微波干燥和热风干燥对金萱茶叶品质影响[J].化工进展,2012(10):2183.

[39]徐晓飞,向莹,张小爽,等.不同干燥方式对香菇品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2(17):259.

[40]赵润怀,曾燕,肖苏萍,等.中药材产地加工现代干燥技术的应用及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科学评价和选择[C].兰州: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2012.

[41]马齐,王丽娥,李利军,等.鹿茸低温冷冻干燥加工技术[J].经济动物学报,2007(1):21.

[42]林文,王志祥.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及其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0(5):30.

[43]范开,王征,黄松,等.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品质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2(4):389.

[44]毛文菊,董哲,区焕财,等.三七干燥技术研究进展[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2(4):14.

[45]徐娓,赵义,丁静,等.含挥发油类中药材低温吸附干燥新技术[J].中成药,2005(10):1135.

[46]刘明,刘宏伟,邱德文,等.喷雾干燥技术在大果木姜子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5):1276.

[47]耿,陶建生.喷雾干燥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J].中成药,2004(1):68.

[48]刘云宏,朱文学,罗磊,等.响应面法优化金银花真空远红外辐射干燥工艺[J].食品科学,2012(14):100.

[49]刘云宏,朱文学,马海乐.地黄真空红外辐射干燥模型[J].农业机械学报,2010(1):122.

[50]白亚乡,梁运章,丁昌江,等.高压电场在热敏性物料干燥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08(6):1225.

[51]桑迎迎,周国燕,王爱民,等.中药材干燥技术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0(12):2140.

[52]张,徐艳阳,孙金才,等.国内外果蔬联合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2003(6):103.

[53]宋芸.微波真空与真空冷冻干燥组合生产脱水果蔬[D].无锡:江南大学,2008.

[54]狄建兵,王愈,张培宜,等.不同干燥方法对红枣品质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70.

[55]段续,张.甘蓝微波冷冻干燥工艺与杀菌特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5):20.

[56]纪庆晓.西洋参快速干燥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57]燕晓辉.微波真空干燥人参工艺特性及装置的试验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2007.

[58]王安建,黄纪念,王玉川.微波真空冻干怀山药生产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2007(5):35.

[59]韦藤幼,赵群莉,阮莉姣,等.微波预处理法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J].中成药,2003(7):18.

Progressofsulfurfumigationandmodernprocessingtechnologyof

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s

LUTu-lin,SHANXin,LILin,MAOChun-qin,JIDe,YINFang-zhou,LANGYong-ying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Abstract]Infestation,moldyandotherphenomenonintheprocessingandstorageofChineseherbalmedicinesisaproblemthatfacedintheproduction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ThelowproductivityoftraditionalprocessingmethodscannotguaranteethequalityofChineseherbalmedicines.SulfurfumigationisthefirstchoiceofgrassrootstoprocesstheChineseherbalmedicinewithitslowcostandeasyoperation.SulfurfumigationcansolvesomeproblemsintheprocessingandstorageofChineseherbalmedicines,butmodernpharmacologicalstudiesshowthatlong-termuse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whichisfumigatedbysulfurcancausesomeseriousharmtohumanliver,kidneyandotherorgans.Thispaperconductsareviewabouttheapplicationhistoryofsulfurfumigation,itsinfluencetothequalityofChineseherbalmedicinesaswellasdomesticandforeignlimitstosulfurquantity,andabriefintroductionofthestatusofmodernprocessingtechnologiesintheprocessingoffoodandsomeChineseherbalmedicin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Chineseherbalmedicinesprocessing,whichcanprovideareferencebasisforthefurtherresearch,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investigatingalternativetechnologiesofsulfurfumigation.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1篇8

[关键字]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生物医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中的重要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把生物技术列为一门“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应用,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赶超的重点。生物医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其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必将经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之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及产业链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医药卫生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长。生物制药这一制药技术,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通常在大规模、集中化的发酵工厂进行,它的生产过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也不同于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生物工程技术制造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培养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然后再利用现酵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中提取出所需的药物。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综合利用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生物体、细胞、体液等提取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工程制品。这一制品具有高效性,对疾病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正加速着新的技术时代。

生物制药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投入、收益、风险四高及低污染的特征。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在每个环节上的技术基础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给制药工业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将在持续提升人类的医疗保健水平上发挥重大作用。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研发能力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大力促进整个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产销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生物药品制造业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381.36亿元;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受到药品持续的降价和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749.77亿元,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当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95%和11.82%,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这不仅推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到市场,还集聚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大大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二)行业技术落后于国外技术,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占比偏低。

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中,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及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方面。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总资产达1848.07亿元,同比增长14.9%,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8.02%,大型企业资产仅为17.17%,大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我国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创业型企业面临众多压力,缺乏拳头产品,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下,众多问题都在制约我国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等都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明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是生物制药业的主要集中地,所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售额都占居全球优势。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拥有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产品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多年来,政府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必须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药,进一步完成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占领未来全球生物制药制高点。

三、生物制药行业要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发展突破口

生物类似物是我国生物制药表现最为活跃的领域,是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现阶段在生物制剂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多重瓶颈有待突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短期内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较为有限,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一)高端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当前许多前沿生物技术仍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通过仿制药物仿创结合,加以系统集成,既能实现技术上赶超的目标,也能满足当前我国防治重大疾病、应对突发疫情及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用药需求。我国要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进而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

(二)CRO

CRO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其显著的作用就是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并大大提高效率。CRO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临床研究队伍,该团队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及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风险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具有产业中所包含业务的全部优势,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即专业的研发机构才能促进生物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外包的热土,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未来,欧美市场的增长率预期会下降,而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不断提高,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内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在提升研究品质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两方面需找突破口。

四、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展望

面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用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医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增加对全民大健康产业的投入,这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预测,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生物医药在治疗肿瘤、冠心病、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这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必将十分巨大。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生物制药形成了较大的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未来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既要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要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梅,赵洁.《生物制药技术探析》.中国科技博览第18期,2011.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

摘要:中药若要进入国际市场,其现代化势在必行。其中制剂工艺与生产技木的现代化是相当关键的坏节。近年一些中药制剂新技木以及一些新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木利用超临界流体扩散系数高,流动及传递性能好、溶解能力强的特点,通过调节压力、温度以及加入适宜夹带剂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等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另外,超临界流体的快速膨胀过程,超临界反萃取过程等也可应用于中药生产领域。

中药生产技术与工艺现代化是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使中药生产枝术及工艺工程化有了迅速的发展,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数量的中药仍未能改交“粗、大、黑”的面貌,严重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开发研究适合中药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已经成为广大中药工作者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SCF)是温度与压力均在其临界点之上的流体,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有与液体相接近的密度,与气体相接近的粘度及高的扩散系数,故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及好的流动、传递性能,可代替传统的有毒、易燃、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最常用的SCF-CO2由于具有临界条件温和(Tc=31.3℃.Pc=7.48×106Pa)、对大部分物质显化学惰性、无色无味无毒、无溶解污染、易制成高纯度气体、不易燃等优点,已被广泛庆用于SFE、超临界溶液的快速膨胀过程(RESS)、超临界反萃取过程(SAS)和超临界高分子合成中。

二、中药澄清技术

我国中药制药工业对中药提取液的澄清,经典的方法是醇沉法。但已有不少报道认为将乙醇作为澄清剂有诸多不合理性,如把不溶于醇的无机物成份作为杂质除去是不妥的,许多现代研究具有生物活性与免疫作用的蛋白质、多粮也级易被醇沉淀。另外,醇沉工艺时间长、成本高、损耗乙醇量一般在30%以上,成品中残存的乙醇也可能对药效有所影晌。近年来,一些新材料、新技木开始应用于中药药液的澄清,不仅可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也能保证制剂稳定性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1.澄清剂的使用

(1)101果汁澄清剂成份为食用级原料,是水溶性的胶状物质,安全无毒,不引入杂质并可随沉淀后的不溶性杂质一同除去,通常配5%的水溶液使用。有研究证明,101澄清剂应用于黄芪,茯苓提取液的澄清,能保持药液中氨基酸与总有机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

(2)甲壳素甲壳素是一种含氨基多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带正电荷,可沉降药液中带负电荷的悬浮物。有人将其用于生脉饮的澄清,效果优于醇沉工艺。用于白芍水提液的澄清,不影响芍药甙的含量。有人将壳聚糖(脱乙酰基甲壳素)用于黄芪口服液的澄清,既能除去杂质又不影响黄芪甲甙及多糖的含量。

(3)ZTC天然澄清剂可除去鞣质、蛋白质、胶体等不稳定成份,并且不影响中药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生物碱、苷类、氨基酸、多肽、多糖等。有人将其用于荆防品服液的澄清,效果满意。应用于八珍口服液的澄清,药液中芍药甙、氨基酸、多糖、总固体的含量高于水醇法所得药液,药理实验也证明该法所制得药液,其作用优于八珍丸。

(4)明胶、鞣酸、蛋清及其他明胶、鞣酸、蛋清主要作用是除去鞣质,还有酶、焦糖等除去杂质成分的。

目前有高速离心与超滤两种较先进的分离技术。其中超滤技术是以多孔性半透膜—超滤膜作为分离介质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具有破坏有效成分的可能性小、能量消耗少、工艺流程短等优点。许多文献都证实采用超滤法澄清中药注射液,主成分损失率低,除鞣质、蛋白质、淀粉效率高,澄明度及制剂稳定性好。用于口服液的澄清,也能较好的保留有效成分,且澄清度、稳定性及除菌效果均比水醇法好。用于中药浸膏制剂(片剂、胶囊剂、浓缩丸等)能有效地除去大分子杂质、胶体、细菌,较多地保留有效成分,而且能够克服中药浸膏制剂崩解时间长、服用剂量大等缺点。

三、中药分离工艺

1.大规模制备色谱的应用色谱方法的起源、发展与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色谱方法由分析型逐渐发展到制备型,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中药属于天然化学品范畴,成分多而结构复杂,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很困难,色谱分离技术无疑是这类物质精细分离的有效手段。目前,亟待研究与开发的制备色谱大概有以下几种:

(1)大规模高压液相色谱(HPLC)大规模的制备型色谱同一般制备色谱不同,需采用专门的设备,如可以提供高流速洗脱液的输液泵及可承受高压的色谱柱,色谱分离条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由优化的分析型直接转化为大规模制备型。有报道用大规模HPLC从伞形科植物红柴胡中分得三种皂甙成分Saikosaoninsa,c.和d.,从紫杉的针叶分得7-epi-cephalomannine。

(2)超临界流体色谱(SFC)FC具有比HPLC分离速度更恰似,比HPLC更易除去分离产物中溶剂,与SFE配合使用,提取、浓缩、分离可一次性完成,以及可适用于不挥发及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常可替代气相色谱(GC)和HPLC,有报道综述了SFC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报道。(3)逆流色谱(CCC)CCC是一种不用固态吸附剂的全液态色谱方法,采用一个液态的固定相和一个与固定相互不混淆的液态流动相,对样品进行分配分离。其中,离心分配色谱(CPC)由于其高的回收率、分辨率以及能突现梯度操作、分离大量样品、实现反相操作等优势,而广泛地应用于黄酮炎、口山酮类、蒽类、生物碱、三萜类、木脂类、皂苷类化合物等的分离。(4)分子排阻色谱(SEC)SEC又叫做凝胶过滤色谱(GFC),在多孔亲水性担体上,样品经过立体排阻过程按分子大小递减的顺序被依次选择性地分开。SEC具有根高的样品回收率,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核酸、核苷酸等物质的分离与制备。(5)离子交换色谱优点是方法比较成熟,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肽、核酸、糖类等成分的分离。有报道用离子交换色谱和SEC法,从车前叶中分得具有补体活化作用的多糖。离子交换色谱较适合与反相色谱配合使用,作为最初的分离手段。(6)反相色谱(RPC)RPC是利用组分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进行分离的,RPC分辨率高于离子交换色谱与疏水作用色增(HIC),是进行制备型或生产型肽类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木,也可以进行分离提纯。大孔吸附村脂的血用大孔吸附树脂于70年代未开始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是提取分离水溶性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助于制剂工艺的改进。如用于三七、人参中总皂苷的分离,提取率高,并能除去糖类等水溶性杂质及大部分脂溶性杂质,也可用于绞股蓝皂苷的分离提取、白芍总苷的分离等。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

Abstract:Plantdrawingasaclassicalapproachestothestudyofthepracticeofpharmaceuticalbotany,itisimportanttoplantstructureandcharacter.Butatthesametime,itisdifficulttothebeginner.Photographyasaconvenientmeansofimagerecording,representsthecharacteristicsofmoderntechnology,butitsintrinsiccharacteristicsdeterminesthatitcannotbethemainmethodoforthodoxbotanicalresearch.Thispapertriestoanalyzesits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sinpharmaceuticalbotanypracticeteachingandthefeasibilityofcomplementaryuse.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植物绘图;摄影技术;实践教学

Keywords:pharmaceuticalbotany;plantdrawing;photography;practic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249-02

1传统实践方法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各中药和医学著作中的植物插图是中国植物绘图的雏形,它们来自不同绘画人士之手,而这些人有些是专业的研究者有些则只是出于影像记录目的的普通人。它们的绘画工具皆是毛笔,手法以白描为核心。由于不同作者间对其所描绘植物的认知和绘画手法的不同,最终产生的植物绘图差别也很大,在诸多本草著作中也就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插图。这些插图伴随着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本草学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各本草学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到了近代时期(引进西方植物学时期),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历史均较短,随着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在19世纪初才开始起步。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科学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

药用植物学和植物学有着近乎相同的研究方法开端,那就是——观察,对不同植物和植物不同时期整体和根茎叶花果等不同部分的观察。而对观察结果最好的记录方法在当时就是植物绘图!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技能,虽然现在已经逐渐边缘了,但植物绘图即使是在如今发达的现代科技条件下也有其不可被回避的优点,比如:①植物绘图可以精确的表达出植物本身各个部分的精细结构,而比如花的复杂细节构造是很难通过照片去表达的;②植物很难在一个时段呈现开花和结果以及其它一些结构特征,而绘画可以把这些结合起来描述在一起;③照片因为拍摄角度和光照的问题,无法准确表达植物各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实际质感,而绘画则可以通过阴影等透视技法表现这些重要的细节甚至可以把植物的各部分解剖结构也描绘出来;④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植物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观察并通过自己的笔触去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对于药用植物学了解植物本身构造和特异性的目的来说,这是其他所有方法都无法替代的,这比起生物理化指标去鉴定更具有实践意义。

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植物绘图会在显微镜,放大镜和目视观察的条件下进行,但其基本规则和手法是相同的,作为刚刚接触的初学者来说,植物绘图还是和普通的绘画有本质上的不同,需要在一开始将植物绘图的基本要求和规则清楚说明:

常用绘图方法有徒手绘图法和显微描绘法两种,若按绘图工具则常分铅笔绘图法和墨线绘图法两种。绘制显微组织简图,要用通用的代表符号来表示,要求比例正确,形态逼真,结构清楚,还要求富有立体感,不能随意夸张和任意涂影。要正确绘出实物的立体结构图,必须有一定的透视知识,如前大、后小,近明、远暗,透视方向一致等基础知识。

①绘图的一般原则:1)一切结构均用线条来表示。线条要求粗细均匀,圆滑,明暗一致。2)所有结构线条不能用尺或其他圆规或曲线板等工具代画,必须徒手作图,以表示生物的自然形态。3)显示立体结构可用透视线条来表示。对球形、圆柱体或圆锥体的立体结构可以用圆点衬托明暗光线的方式,而不可用任何涂影来表示。点要小而圆,由密到稀逐步过渡。4)各部位应先画出引线再注文字。引线用直尺画实线来表示,要求细直、均匀、不交叉,以免误指。图内的结构名称,可直接用文字写明,也可用数码代注,再在图下集中注明。注字书写要求清楚、端正。图下需注明标本的名称、部位和放大倍数。

②徒手绘图法的步骤:1)选择最典型的标本或结构。2)仔细观察各部位的形状和结构及其间的比例关系和较明显的立体结构。3)用较淡的铅笔(2H或4H),按照实物或显微图像的比例关系和立体投影画出轮廓草图,经反复对照修改后,再用较浓的铅笔(HB或2H)绘出修改图。4)画引线,注字。

在明确了以上的要求和要领了之后,剩下的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同时植物绘图的过程中也是对植物性状和结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于药用植物学理论的学习也是极有裨益的。

那么作为古典的植物学研究方法,植物绘图除了如上所描述的优点之外,是否毫无缺点呢?

学习植物绘图的初衷是了解和认识并最终记住植物,但由于经历了从实物到大脑识别并抽取特征描绘到纸上这个过程,其中经历了两次视觉信息的转换,必然会导致信息的遗漏和改变,最终的结果就是和初衷背道而驰的绘图脱离了植物本身,这可以说是植物绘图这种古典实践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了!

2现代技术的便利与片面

几乎绝大多数学生都更乐于接受和喜欢通过用图片来展示植物,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照片的视角更接近人眼观察实物所得,这种不经图像和思维转换的获得信息方式肯定更容易得到接纳!但与此同时,在询问学生是否能通过照片去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精细性状的时候,图片就显得乏力和片面。虽然便于理解和远远超越绘图的便利性,但摄影技术不适合精确研究的特性在摄影技术发明以来依旧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3互补使用药用植物学研究技术的可行性

植物绘图具有精确详实描述植物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的特征,但缺点则是初学者很难通过观察植物绘图迅速和实物联系起来;

摄影图片则是能够让初学者迅速记录并通过简单查看就能联系实物形象的便利手段,同时缺点则是无论何种详实和高明的拍摄手法,都会因为光影记录本身的特征无法体现植物的细节结构和精细性状。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两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质决定它们可以互补优缺点。笔者也以这个结论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要求学生一方面始终贯彻对每一个研究植物对象都进行绘图来深入了解其细节构造和精密性状,同时在辅以大量照片补充植物的视觉信息和要求学生自己对植物标本做摄影记录描述研究结构特征,并让学生在实验报告和研究记录中用两种方法交叉说明。

经过一些时间的积累,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佐证了研究植物的古典方法和现代技术互补使用的可行性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英宝等.中国植物科学画小史[J].植物分类学报,2008,46(5).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篇11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产业化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特点,但在国内庞大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然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我国政府对生物医药领域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未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将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生物制药在这样的情形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稳定期,这样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加大问题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我们的问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生物制药原理

生物制药,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有时特指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的活体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物,如利用转基因玉米生产人源抗体、转基因牛乳腺表达人α1抗胰蛋白酶等。而生物药物是指利用微生物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内,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以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物制品。尽管生物制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规模也发展的也极其壮大。目前,全国来看,已有近一半以上的药品属于生物制药,尤其在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其优点更加显著:操作简单,提高效率,经济适用且市场广阔。

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结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研究计划相继起动。这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各国对此十分重视,并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之一。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第一代重组药物是一级结构与天然产物完全一致的药物,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是应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的重组药物。自1982年第一个重组药物――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正在取代第一代多肽、蛋白质类替代治疗剂。重组蛋白质和重组多肽药物: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重组对象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或细胞),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产物纯化并做成制剂,得到重组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重组DNA药物: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或组织中引入外源基因DNA或RN断,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他生物技术药物:如微生态制剂,另外还有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血液代用品、肿瘤疫苗等等。

三、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方面相对起步较晚,且在早期受经济、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生物制药产业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规模。现如今我国己经在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以及内分泌等诸多疾病的药物研制中充分应用了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大批特效新药,为这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技术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支撑。但相对来讲,我国当前的生物制药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与西方等发达国家,且在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及新药研发力度不足、融资渠道不通畅、研发成果转换困难等三个方面。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未来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四、结束语

生物制药技术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免疫技术、微生物技术等诸多生物技术为基础而发展得来的现代高新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着产业化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医药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现代中药技术范文篇12

【关键词】新技术;中医学/发展趋势;计算机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日益走向一体化。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科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越来越具有工程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互相渗透,使科学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明显缩短,科学物化的速度加快。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具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样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1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要求

人类的科技文明史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1]。耗散结构理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体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势必会使内部熵值增加,导致系统的老化与死亡。一个具备生命的耗散结构须具备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生物体是多层次生命物质组成的开放性耗散结构,社会也是个开放的耗散结构,所以研究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的医学体系,也应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中医也应该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融入到现代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去,真正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医药现代化是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但又必然超越现代自然科学。但这绝不是全盘改变,不是对西医的简单模仿,更不是把中医“打”碎了,纳入西医的体系。就象一位文化名人说过的话:“人吃牛肉、羊肉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营养,长自己的肉,而不是为了长牛肉、羊肉。”中医现代化亦然[2]。

2新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

2.1新技术对中医理论创新的促进作用中医的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的合理内核。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医面对的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有保持和恢复自稳态能力的巨系统。因此,认真掌握系统论的原理及其研究方法,对于学习、研究和推动中医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应该以现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但同时还要看到,理论的创新同样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理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强的优点,但局部分析不够。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它对微观世界的探及甚少,有些概念与理论过于模糊,有较多思辩成分,对生理、病理的研究量化指标太少,这是中医交流、传播、发展的一大障碍。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而证候是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最关键环节,它是连接诊断和治疗的枢纽,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因此,证候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证候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现代研究的重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在中医证候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各种有可能作为证本质的物质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特别是近年来,已逐渐将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证的现代研究中。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尽管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病理、给药前后蛋白质组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我们也许可以充分利用后基因时代的科研成果,赋予中医理论现代的前沿的科学内涵,这样既可以提高其普遍性,也可使其掌握的规律和本质更具体,更深刻。

2.2新技术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并为中医病因病机学增加了新的内容。首先,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外邪致病学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到来,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核辐射、大气变暖、生态失调等负面影响,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推动着中医外邪致病学说的发展。第二,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的七情致病学说。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神经、体液的异常,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情志致病的内涵,为治疗情志异常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三,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地理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提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的人群患病有一定的规律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这些新技术将进一步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新技术对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手段,论治的依据,是经典的诊断方法,其科学性毫无疑问。但其诊断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只是半定量。这种结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已很难为时代所接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的八纲,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八纲辨证可辨病位深浅、病邪性质、邪正盛衰,与西医的定性有相似之处,对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阴阳、表里、寒热程度的判断上同样缺乏量化的标准,影响疗效判断的准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借助于现代技术对诊断指标加以客观化和标准化。虽然在这方面中医尚显欠缺,但我们也应看到,借助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微观辨证学正从中医诊断学中开拓出来,从而使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进展到与实验研究及微观、微量、超微结构检测、观察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水平,以期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与微型的辨证统一。

转贴于

2.4新技术对中药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基因技术、信息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药理学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中药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受体水平,这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关键。首先,通过基因技术、化学成分研究、分析测试手段、生物农药使用等措施,可以针对中药材种植涉及到的种源鉴定,中药材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防止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无公害栽培加工技术,中药材有效活性成分含量等制定一套完善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确保从源头上生产出绿色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第二,在现代技术指导下,传统的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不断取得新成果,目前已完成了40种常用中药饮片加工和4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系统研究,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工艺更加规范、科学,为生产高质量的中药制剂提供了保障。第三,中药现代化最终体现在中药生产共性技术研究的现代化。通过缓释、控释材料、快速崩解和速释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等新型辅料的应用,设计出了控释技术、靶向定位技术、脉冲给药技术、定时给药技术、生物反馈自调节给药技术等释药系统,形成了四十多种剂型。传统中药剂型已从膏丹丸散发展到注射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剂型,尤其是发展了喷雾剂、滴丸剂、微囊、毫微囊、微球、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等现代剂型,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并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生产设备、设施的完善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硬件条件。第四,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研制出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质控指标严格、安全高效、质量稳定、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新药成为一种现实与可能。

另外,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以及中医药工程学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中医有跻身新技术领域的可能

中国古人的思维以人为核心对象,它对具有对称、循环、平衡、全息的生命人体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集中审视、思考、观察和体验,为取得至今既存的具有丰富疗效的医药技术付出了历史上无法计量的巨大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中医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种技术。虽然许多问题仍处于“知其然不知其。

综上所述,新技术在中医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作用。系统的开放性原理告诉我们,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得以稳定存在,并得以向上发展。因而,中医药体系要发展,必须接受外界的新科学、新技术,但同时又要保持适当的开放度,不能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系统的目的性原理认为,系统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需要负反馈的行为,即解决无序状态的问题,系统要在稳定保持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正如《黄帝内经》告诫后人的那样:“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是需要在稳定保持自身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界科技的新成果,为我所用,在反复实践中将其同化成自己的新理论,新方法,从而寻求进一步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正如邓铁涛教授所述:“中医之振兴,有赖于新技术革命;中医之飞跃发展,又将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6]

参考文献

[1]林庚庭,王平.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医现代化[J].中医研究,2003,16(3):2.

[2]白晓芸.透视中医现代化[J].中医药学刊,2004,22(1):146.

[3]杨元宵,李昌煜.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1):69.

[4]严灿,邓中炎,王剑.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