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6篇)

时间: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生态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Abstract:thewetlandecosystemofmankindhasthevitalsignificance.Urbanwetlandisthemostimportantcitylandscapeunitnearlynaturalspace,plantlandscapedesignoftheurbanwetlandparklandscapedesignistheimportantfactor.Fromtheplanningoftheurbanwetlandpark,combiningwithtrees,flowers,andlearntolearnecologyrelatedtheory,thispaperexpoundstheplantlandscapedesignkeypoints.

Keywords:ecologicalwetlandlandscapeplantoftheurbanwetlandpark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生态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水体与绿地的建设与保护。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它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2]。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开始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3]。发展城市湿地公园,不但可以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能更好地发挥其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功能。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Wetlands)的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4]。

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5]。天然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公约一般将湿地分为三类:①海洋/海岸湿地。分为12类,主要有:浅海水域、河口、泻湖、盐湖、滩涂;②内陆湿地。分为20类,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泥炭、冻土;③人工湿地。分为10类,主要有水产养殖、灌溉地、盐池、污水处理池、水库。

1.2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6]。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需要。城市湿地公园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7]。

1.3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与意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8]。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2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很多湿地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疏于管理,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了破坏。通过种植设计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9]。湿地公园的种植设计应该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特别是生态保护区域对原有湿地植物进行保护和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生态结构进行恢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处理措施。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湿地公园现有植被类型和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的前提下,进行湿地植被种植,既考虑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追求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湿地公园生境创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直接影响湿地景观的质量。湿地植物是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适应于半水半陆生境的特征。

2.1植物选择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湿地植被规划要以湿地的功能类型为依据,进行湿地植被种植,尽量保护现有的植物,既要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要能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整体的植物选择中要遵循“地带性”原则。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之前要对该区域自然植被做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该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比例。选择时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种类,既经济又实用,还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和破坏。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以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既要有较大的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又要满足湿地群落内植物健壮生长的生态要求。植物配置以多样的植物群落,能产生更好的湿地植物生态环境景观为主要目的。在污染较重的地方,应以抗污性强的树种,能吸收污染物质和净化水质的植物群落类型,以减少污染物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性。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要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植物,并根据该立地条件引入野外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丰富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发挥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功能和生态作用[10]。

2.2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内的植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缓坡护岸的方式,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陆结合配置方式[11]。此外,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Irisgevmanica)、玉簪(Hostaplantaginea)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Nelumbonucifera)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岛上主要种植水杉和鸡爪槭(Acerpalmatum),地被主要种植八角金盘(Fatsiajaponica)、鸢尾、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观赏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岛上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Convallariamajalis)、紫萼(Hostaventricosa)等耐阴湿植物;路边或草地中间可布置一些观花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波斯菊(Cosmosbipinnatus)、蛇目菊(Sanvitaliaprocumbens)等;滨水低湿地带可以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观效果。

2.2.1景观设计要点

在营造湿地植物群落时应该表现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群落营造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时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性及造景功能,对植物的配置有整体的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具有较强的预见性,使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在春夏秋冬具有不同的景观,以丰富群落的美感,提高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同时要根据城市湿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定,以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来满足城市湿地公园不同的生态景观要求,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满足各种植物的生态要求,从而形成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组成和谐的统一体[12]。

营造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时,应突出植物群体美,强调远观,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规模,展现群落整体美。比如在营造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观时,可以采用早园竹和旱柳大面积片植,充分展现其群体美,形成优良景观;如果过分强调植物种类的丰富,则会使景观显得杂乱且没有重点。应注意远、中、近景的协调搭配,避免过多主体,有时只需一种或几种植物,便可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13]。要利用远山、水面、地被等各种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元素,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想像,以远山为背景,堤岸柳树为中景,错落栽植勾勒出丰富的天际线;近处水面中形成柳树的倒影,恰如一副优美的水彩画,给人虚实结合的美;游人所到之处都可以欣赏到地被和路边植物带来的美景。

每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的发生、存在和发展,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主体的创造意识、文化创造行为以及民族地区间的文化认同意识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地域文化具有各异的价值观、发展理念和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精神原则。每个城市湿地公园都应有其特色和个性,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营造一个真正属于该区域的城市湿地公园,发现、挖掘、选择该城市湿地公园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并通过设计进行强化,进而营造有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色的湿地景观,形成美的意境景观[14]。

2.2.2地被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中的应用

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地被植物在湿地景观中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密的灌木等[15]。地被植物的应用极为广泛,除用以覆盖地面、保持水土外,又具有美观的枝、叶、花、果等,有多样的季相变化和丰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野生地被植物应该满足植株低矮、覆盖力强、生长迅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无公害、便于管理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目前在湿地公园中应用较多并且已初具规模的地被植物有芦苇、芦荻、芦竹、蒲苇、野茭白、香蒲、二月蓝、野菊、美女樱、白三叶、狗尾草等,这些正处于良好状态的地被植物,在湿地公园中形成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对这类地被植物应加以保护,使其组成相对固定的植被群落,可以减少人为干涉所增加的养护成本。当然,对于狗尾草这类繁衍较快,易形成侵略的植物应注意控制其种植面积及其生长规模,以防止其泛滥,取其有利的一方。

我国地被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其野生资源适于大面积栽植,自播能力强,管理粗放,抗性、适应性强,养护成本低,在园林中直接应用,既能突出本地特色,又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丰富园林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其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对于野生地被植物的筛选,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1)可以露地栽培;(2)植株高度低于1m;(3)覆盖力强,生长迅速;(4)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5)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6)便于管理,无公害。如玉簪(Hostaplantaginea)、二月蓝、蒲公英、野菊、堇菜类(Violaspp.)、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点地梅类(Androsacespp.)等都是优良的野生地被植物,

3结束语

在湿地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司空见惯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传统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以更自然化的理念创建更富自然野趣的观赏活动空间,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既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前提,又要以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为核心,融合艺术的原理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麦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吴江,周年兴,黄金文,丁正山.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管理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7(5):124-127.

[4]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1818-11821.

[5]潮洛蒙,李小凌,余孔坚.城市湿地的生体功能[J].城市问题,2005(3):9-12.

[6]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4(3):39-41.

[7]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8]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李湘萍等.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分布和演替规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1)

[10]黄成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8:26~29

[11]李学伟.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理论初探[C].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12]包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4]王晓文,曾从盛.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3:8-11.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特别是濒江近海的城市。此类型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条件,在暴雨季节容易出现城市“内涝”现象。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为“海绵城市”。

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有着巨大作用。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组成的一部分,近年来,一直提倡生态设计,如何进行生态设计并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已经成为濒江近海城市发展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海绵城市”的提出,为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提供了思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概念,其在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适合于当前提倡的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1“海绵城市”及其核心思想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建设速度迅猛,沥青、混凝土类的硬质材料覆盖城市地表上,使城市的水循环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无法利用自然力量控制地表径流。而人工排水设施根本不能承受暴雨带来的巨大洪峰,造成城市出现“内涝”现象,危及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2012年提出“海绵城市”概念,突出强调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优先考虑自然力量,并把有限的雨水资源存蓄下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将城市打造成为具有自然渗透、自然存蓄、自然净化功能的新型城市,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好的弹性,对地下水、自然雨水及地表径流等起到良好的吸纳、渗透、存蓄、过滤、净化作用,保护城市水环境,缓解城市生态危机。南京市濒江近海,城市生态环境脆弱,为解决“内涝”问题,有效利用雨洪,应朝着“海绵城市”方向发展。湿地在城市有蓄水防洪、保护水资源、控制地表径流等作用,其景观设计理应纳入城市整体水循环系统中。因此,南京市湿地景观设计可融入“海绵城市”核心思想,将城市湿地景观与城市水循环系统相结合,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2“海绵城市”优势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引用“海绵城市”理念,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1设计原则

2.1.1防洪原则。湿地景观设计:一方面具有景观功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夏季强降雨后,有效吸纳雨洪,避免雨洪危及城市安全。

2.1.2空间层次性原则。空间层次设计是否合理,对景观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垂直方向的景观设计,如根据地形变化设计植物种类高度,使垂直景观看起来更立体、更丰富。

2.1.3生态原则。设计湿地景观时,利用生态理念,尽可能地不破坏自然景观,最大程度地保护当地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建设湿地景观。

2.1.4完整性原则。为了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要注重点、面、线的合理配置,将城市湿地与城市水环境结合起来,互相协调,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2设计措施

2.2.1水陆消落区域景观设计。城市湿地中的水面与陆地交界处属于水陆消落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很多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为了预防水流冲刷驳岸,该区域经常用混凝土砌筑定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湿地的过滤、渗透、净化等作用,影响湿地景观的一致性。南京市湿地景观设计应避免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尽量采用地介入的设计手法,将湿地原有基质土壤保留下来,作为水面与陆地的自然过渡区域,并根据该区域原来的形状、生物分布设计水岸的形态、生物景观,充分保留原生态驳岸的自然形态,不进行硬化造地。对于易被冲刷和土质疏松的驳岸,在不破坏原形态的基础上,用卵石、片石等硬质材料做加固处理,形成自然护岸,防止驳岸水土流失。

2.2.2水循环系统设计。水循环系统是城市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纳、蓄水等重要功能。在湿地水循环系统建立上,要把湿地景观与城市中的自然江河、自然水道等结合起来,使湿地打造成为具有水资源调节和运输能力的“绿色海绵”。一般情况下,城市湿地地势低洼,有自然水渠、水荡等集水单元。设计湿地水循环系统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的水渠、水荡、低洼,如将低洼区域改造成为草滩绿地,把水渠改造成为水道,与南京周围的江河相通,形成互通的内外水循环系统,为城市湿地公园带来活力。特别是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力量,到了雨季,雨水集中于水道之中,随着水道流向江河,有效缓解了城市雨洪压力,以免出现城市“内涝”现象。

2.2.3湿地植物配置。植物在城市湿地景观中属于视觉要素,既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又有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的功能。为了体现出“海绵城市”的优势,提高湿地景观的视觉效果,应科学合理的配置湿地植物。城市湿地植物配置采用“保育为主、增补为辅的”理念,也就是保留当地原有的优质本土植物,并根据美学需求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植物种类,多种植物通过优化配置完美地融于一体,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水生植物是城市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湿地的景观效果。水生植物的配置,以湿地水体的形态、功能、位置、水位以及水生植物的特性等为依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例如,芦苇、灯芯草、睡莲、金鱼草等。比如,浅水区域适合种植灯芯草、香蒲等植物;岸边或深水区域适合种植芦苇等植物;岸边浅水区域适合种植睡莲等植物,浮在水面上,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水底适合种植金鱼草等,摇曳的姿态透过清澈的河水传递出来,美不胜收。

除了水生植物外,还应注重城市湿地公园内的陆生植物配置工作。陆生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守上文提及的防洪原则、空间层次性原则、生态原则、完整性原则,根据南京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种类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植被,尽量营造具有空间层次感的植物景观环境,提高湿地公园景观效果。特别是为了打造“海绵城市”,应种植一些灌木树种,固化土壤,防止地表雨水径流带走过多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景观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蓄水防洪、美化城市、控制径流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职责,是城市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当下,可以选取城市中适宜的场所作为湿地公园建设地,基于“海绵城市”进行湿地景观优化设计,让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联系,有效利用自然力量进行雨洪管理,实现雨洪资源化,让城市形成良好的吸纳、渗透、存蓄、过滤、净化等功能,为“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2)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湿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无数的动物,植物都是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独有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湿地保护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的重要环节,建设湿地公园是发挥湿地功能与效益的重要途径[2]。

然而由于人们对湿地认识的局限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相脱节,而且湿地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科学理论还不够完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园内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4],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失;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5];湿地公园景观没有考虑区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湿地文化脱节[6]。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要以可持续设计为原则,以湿地为主题,建立不同功能、风格及性质的景观设施,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及构成要素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弘扬湿地文化、湿地功能利用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方式,湿地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1.2.1城市湿地水体景观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是最重要的,湿地中近60%的景观以水体景观为主体。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湿地水域景观、湿地岸带景观及近岸路域景观三部分构成。水域景观主要通过水深、流速、水质等水体性质来表现水体或静或动、或缓或急、或碧波粼粼或汹涌澎湃的特点,形成如滩涂、沙洲、池塘、亲水栈道、园桥等静景以及溪涧、喷泉、飞瀑等动景。岸带景观是受水位、潮汐等影响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滩涂等景观,以及不同的驳岸类型,如块石驳岸、砾石缓坡驳岸、沙滩岸带、植物岸带等,展示或凹或凸、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连续或间断的线性岸带景观[8-9]。近岸陆域景观主要是指为方便游人观赏的亲水台阶、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等,组织游览路线的近岸道路景观(如汀步、园桥)和提升湿地意境的人造景观小品等[3]。

1.2.2城市湿地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根据湿地植物的形、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湿地植被景观。如春赏鸢尾、荇菜花;夏观荷花、凤眼莲;秋游香蒲、芦苇荡等。利用湿地植被的簇生、丛生、片生等分布特点,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法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景观形态,例如湿地植物迷宫、植物景观雕塑等[6]。湿地动物景观的主体主要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观赏鱼类等组成。动物是湿地公园的可移动景观,为湿地公园增添生机。根据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动观其放飞、归巢等场面,静赏潜水的游禽、觅食的涉禽以及不同水鸟的环志特点。湿地中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能够满足游人对富有自然野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2.3城市湿地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就是在湿地原有的生态特征下,体现区域的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体现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8]。湿地公园的人文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利用湿地的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饮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饰文化等。(2)人类改造湿地所留下的印迹,如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古运河、古桥梁、堤坝、古建筑等水利工程和临水建筑等硬质景观。(3)与其他文化相交融形成的文化结晶,如与文学艺术交融形成的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赞美湿地的诗词歌赋,描绘湿地风情的书法字画,受区域文化影响形成的母亲河文化,山歌、舞蹈等民族文化和纪念凭吊的习俗文化,以及见证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点及原则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它同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为主体,以陆地为辅,绝大部分的观赏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3)湿地景观设计的延伸性和连贯性。湿地公园景观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其本身的生态过程,还必须考虑湿地与集水区域毗邻海岸及陆地的复杂连带关系。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重点突出湿地景观,同时还要尽量维持湿地的自然风貌,为公众创造一个零距离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尽量做对环境破坏及影响最小的设计。

(2)以人为本原则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3)美学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湿地公园景观要体现出立体美感,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营造出形式美,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体系,并且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材料的本质属性,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景观产生共鸣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上,要善于利用景观美学创造形式美,既注重整体设计的共通感,又要着眼于局部;在周围的建筑群、雕塑等设计上要体现出时代质感和传统意境,既要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敢于对现代西方艺术进行大胆尝试,以营造融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形式美感。

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大致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等[9]。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景观建设内容较少。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湿地体验区和功能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

3.1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主要是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布集中的区域,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地形改造、联通水文等工程,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10-11],从而让人们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以及示范湿地合理利用。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态效益显著[14],湿地公园景观展示的生态功能主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功能展示区可以通过构建表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属于硬质景观,是为了方便游人而设计的能够烘托湿地自然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便于游人能够更好地组织游览路线。主要有景亭、水榭、舫、园桥、游廊、木栅道以及景观小品等[15-16]。

4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错综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参考文献:

[1]崔心红.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J].中国园林,2002,11(6):15-17.

[2]国家林业局.LY/T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3]崔丽娟,王义飞,张曼胤,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9,38(2):17-20.

[4]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水利学报,2003,34(8):117-121.

[5]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18-23.

[6]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31(10):63-68.

[7]王思元,牛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37-140.

[8]但新球,骆林川.湿地公园规划新理念及应用――以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4-7.

[9]国家林业局.LY/T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10]MarkTS,HeatherCV,SteveW.Exploitingtheattributesofregionalecosystemsforlandscapedesign:Theroleofecologicalrestorationinecologicalengineering[J].EcologicalEngineering,2007,30(3):201-205.

[11]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4):268-273.

[1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5-250.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人工湿地;植物景观生态功能;植物设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污染状况日益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水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所以,急需对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及配置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及观赏性。

一、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介绍

(一)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

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有氧的传输吸收、吸附和富集营养盐以及有机物的积累作用等。不同种类植物对水质净化有很好的作用,更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为许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多种多样,通过合理的选择植物和科学的配置,并依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法则,构建了小型的生态系统,有效地发挥了生态环境对自然环境的调节和实用价值。

(二)植物的景观功能

人工湿地由水生-湿生-陆生多种植物构成,在视觉效果上多种植物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由于湿地的特殊环境,配以或是挺水或是浮水的观花植物,更能体现其湿地特有的景观特点,植物主体隔水相望,或在沿岸栽植宿根花卉等,互为补充,增加景观效果。

二、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探讨

(一)水体植物景观设计

一是,在进行水体景观的色彩设计中,要把握整体感,以绿色为主要基调,点缀以其他色彩,使整个景观空间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人工湿地水景设计,应注重选择并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并运用色彩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观赏者的需求,营建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景观,使人们能够身心愉悦。

二是,人工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时,宜采用自然式构图,以突出湿地景观的特色。一般来说,植物配置时主体植物可丛植与水面,周围可零星散植一些搭配植物,以突出主体景观特色,但是水面要部分留白,以便形成优美的倒影景观,丰富水体景观层次。此外,介于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应创造适合水生植物生长的水环境条件,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适应水深不同,合理配置,才能使植物的生长状态良好。

(二)岸带植物景观设计

一是,岸带植物景观比较容易产生韵律感,岸带植物景观效果也影响了人工湿地的整体景观形象。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色彩,及其季相效果。合理利用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利用不同色彩的植物,营建不同的景观特色。如利用互补造景,颜色鲜明,活泼极具感染力;利用邻补色造景,它的对比虽不如对比色强烈,但整体感强,还可增添温和感;而类似色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变化较缓和,更为融洽。如将陆生植物和湿地植物搭配种植,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垂柳和荷花的搭配,垂柳枝条柔软细长,荷花碧绿浑圆,相得益彰。岸边植物景观设计应讲究艺术构图,应考虑植物线条和环境的融合。二是,岸边植物的线条和形态,可以丰富景观。同时还要考虑林冠线的设计,高低起伏具有变化的林冠线可以丰富整天管线景观。

(三)岛屿与滩涂植物景观设计

一是,堤、岛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划分水面空间,增加水体景观层次,还可以以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地。首先要考虑堤岛的功能作用,总体布局。一般来说,岛是鸟类的栖息地,在进行植物配置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尽量为鸟类的生活、生存保留一定空间,并为其栖息繁衍创造幽静的环境。其次,要考虑堤岛的观赏效果。如北方湿地植物冬季不宜存活,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可以选择一些开花植物如黄花莺尾、千屈菜等,还可以以选择一些彩色叶植物。此外,还应合理配置春夏秋三季开花植物,使四季有景。

二是,滩涂、沼泽植物景观设计,对这两个区域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针对两种区域的特点,合理选择植物,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以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还可以选择一些浅水性草本湿地植物,如莎草、扁秆蕉草、问荆、慈姑等,营造野生野趣的湿地景观。

(四)湿地植物意境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不能直接的创造意境,但可以借积累的传统文化,寄情于景,以物传情。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也应继承发扬传统精华,利用植物表达不同的意境,提升景观的文化层次。首先,模仿自然湿地,营建景观时就要抓住自然湿地的主要特点,突出视觉景观效果,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模仿典型的湿地景观“草甸湿地”等等。其次,在人工湿地景观中描绘古诗词中的场景,使景观具有诗情画意,渲染景观的文化性,使意境得到升华。如景观中的“曲径通幽”的表现等等。景点的命名也可以提升景观意境,如杭州西湖景观“苏堤春晓”等都简练的点出景题,借物写意,内涵丰富,意境得到最好的展现。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植物景观的设计者不仅要了解植物具备的特质,还要结合人工湿地的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实现植物景观的优化设计,遵循“实用性、节约型”等原则,灌输先进的设计理念,建立完善的湿地处理系统,实现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与景观功能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Abstract:Wetlandecosystemhasimportantsignificancetothehuman.Citywetlandisthemostimportantcityinthenaturalspacelandscapeelements,landscapedesignisanimportantfactorofcitywetlandparklandscapedesign.

Keywords:WetlandPark;plant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和污水净化需要。城市湿地公园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2.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与意义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3.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3.1植物选择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湿地植被规划要以湿地的功能类型为依据,进行湿地植被种植,尽量保护现有的植物,既要保证湿地生境的多样性,又要能营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使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整体的植物选择中要遵循“地带性”原则。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之前要对该区域自然植被做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该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以及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比例。选择时尽可能的选择本地植物种类,既经济又实用,还可以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和破坏。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以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既要有较大的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又要满足湿地群落内植物健壮生长的生态要求。植物配置以多样的植物群落,能产生更好的湿地植物生态环境景观为主要目的。在污染较重的地方,应以抗污性强的树种,能吸收污染物质和净化水质的植物群落类型,以减少污染物质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性。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要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植物,并根据该立地条件引入野外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丰富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发挥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功能和生态作用。

3.2植物景观设计

公园内的植物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主要采用缓坡护岸的方式,植物在种植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陆结合配置方式。此外,大型乔木的种植不但可以净化水源,还可以为水生生物提供多样性的生存空间,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Irisgevmanica)、玉簪(Hostaplantaginea)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Nelumbonucifera)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岛上主要种植水杉和鸡爪槭(Acerpalmatum),地被主要种植八角金盘(Fatsiajaponica)、鸢尾、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观赏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岛上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Convallariamajalis)、紫萼(Hostaventricosa)等耐阴湿植物;路边或草地中间可布置一些观花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波斯菊(Cosmosbipinnatus)、蛇目菊(Sanvitaliaprocumbens)等;滨水低湿地带可以种植水生鸢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观效果。

4.结束语

在湿地公园中,城市湿地公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人们对人工化的园林景观司空见惯时,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如何延续传统园林中的理水手法以更自然化的理念创建更富自然野趣的观赏活动空间,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既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前提,又要以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为核心,融合艺术的原理进行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麦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吴江,周年兴,黄金文,丁正山.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管理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7(5):124-127.

[4]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1818-11821.

[5]潮洛蒙,李小凌,余孔坚.城市湿地的生体功能[J].城市问题,2005(3):9-12.

[6]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4(3):39-41.

[7]周武忠.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湿地空间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休闲湿地郊野湿地城市湿地原生态湿地生态社会旅游城市绿肺

Abstract:ChinabeachwithauniquewetlandresourcesandthetheYellowRiverlakelandscapeadvantagesisresponsibleforcreatingtheimportantnodeoftheregionaltourismfunction.Underthe"natural,harmonious,ecological"principleitistorealizeharmoniousdevelopmentofecology,societyandtourism.

Keywords:leisurewetlandcountrycitywetlandwetlandecologicalwetlandecologicalsocialtourismcitygreenlung

中图分类号:S79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区域环境概述

华滩位于东营市垦利县城北侧,滨临黄河,处在黄河大桥与黄河口文化公园之间。其中一期位于华滩东南侧,紧邻黄河大坝堤顶路,于231省道和荣乌高速之间,是东营市一条重要城市轴线廊道的北端头,亦是东营市唯一的滨黄河城市空间。

华滩公园总面积约13000亩,其中一期面积约为2640亩.湿地1560亩,滩涂1080亩。

华滩现状湿地机理状态保存较好,又因地处黄河入海口而深受黄河流域文化影响,底蕴丰厚。

2设计原则

作为湿地公园,维护生态,彰显文化,展示产业,创造生活,成了当下必须做的事情。生态上,维护和持续原生态,保护河滩湿地自然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丰富的湿地动植物,奠定基地整体的绿色理念。文化上,秉着传承和发展的思路,把黄河文化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体现华夏文明。产业上,因着现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推动,除了现有的的葵花种植,吸引旅游,还要运用高科技生态种植手法,引进各种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一体发展。而在当今社会和政策下,最凸显特色和吸引经济的,是休闲生活。用和谐的生活方式去吸引人群,形成更多经济互动,发展地方经济。这些都是本项目要遵循原则。

3设计构思

在广阔的黄河滩地上,打造以花海与湿地为生态基底,兼具中华文化和现代设计感的生态文化公园。提炼黄河文化元素,除了花海大地景观特色公园以外,还要设计功能齐全的大众游乐园区和湿地丛林为景观基底的多元商务运动休闲区。

4设计布局

构建华滩整体景观体系,依据未来周边项目和城市对接关系,将一期用地分为四大功能板块:城市湿地,休闲湿地,郊野养身湿地,原生态湿地。

根据功能板块能级,场地自身条件及区位交通要素,确定主次入口广场,分析人流向,依次定位项目区域。如图

由宏观到微观,在定义出整体构架以后,再对节点进行详尽的具体设计,并在沿袭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彰显片区特性。

总体设计中通过多主题,多亮点的结构功能划分,以特色景观节点串起整体游线,形成“华滩项链”型景观结构,并通过四大主题来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场所,实现华滩生态文化公园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旅游价值。打造一个自然生态的天然氧吧.具体景观节点布置如下:

4.1休闲湿地

休闲湿地位于湿地西侧,分为两大主题片区:

①鱼乐园区,它位于公园主入口西侧,设有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食堂、茶馆、酒吧、烤鱼店(现钓现烤)、码头等公共服务场所,为游客提供用餐、喝茶、观景展览、烧烤、娱乐、休闲等特色服务。

该区处在湿地和湖泊的周边,设计主要采取规则式布局为主,在湿地以及栈桥附近采用自然式布局。做到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给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环境。

使用红色亚克力景墙贯穿整个区域,使其统一整体,为游客提供了鲜明的游览导向路线,景墙高低错落,间或有镂空的设计,在空间上给游客展示了不同的空间穿插变化,形成了对景、借景、阻景、透景等不同景观效果。并有木栈桥和湿地的结合,营造出生态自然的游览环境。靠近湖泊的区域设置了休息平台及休息座椅,以及供游客垂钓的场所。同时,餐饮区域提供游客自助烤鱼特色服务。木栈桥的端头设有码头,内含售卖厅和休息厅,为游客提供坐船游览和休息的服务。在植物造景上,项目滨水区以低矮湿生植物为主,视觉上营造开阔大气的远眺景观,临近堤顶路区域采用乔,灌,草多层次种植的绿化手段,展现不同空间层次。

②家庭活动区,它位于公园西侧。设计了多处微地形,局部私密空间和开放空间的相结合,既保证家庭活动的私密性,又能提供家庭活动的共同参与。

该区由下沉休闲广场、帐篷露营、房车露营三部分组成。下沉广场部分,提供游客休息场所,设有亲水平台和观景平台,结合平静的湖面,提供游客休息、遐想、静思的空间和视野。帐篷露营场所,利用微地形形成相对私密的露营空间,在临近湖区设计钓鱼台,为家庭活动提供垂钓的乐趣。房车露营场所,设有篝火广场,为游客提供夜间篝火晚会服务。另外,在靠近湖的区域设计了沙砾滩,提供儿童亲近浅水滩的戏水服务。在植物造景上,靠近湖区主要以低矮的湿生植物为主,形成开阔的观湖视野,其他区域以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为主,由于土质的酸碱性质,大乔木种植量相对要少。

4.2郊野湿地

郊野湿地以五觉体验为主题,通过郊野休闲的特色项目体验,强调人与自然互动的野趣体验,形成多节点的特色活动空间。

①听觉公园节点,它位于中心园区东北侧200米外,场地以观景木桥和塑胶活动场地为主。滨水景观桥形体自由变幻,衔接各景观道路,引导游人登桥观景。并有设水上活动场地,动静结合,增加人和景观的互动。塑胶活动场地采用明亮色彩铺设,是专门为儿童提供的活动场地。有波形活动场和听觉装置区,并设有儿童活动设施,满足活动需求,寓教于乐。

②休闲餐饮节点,它位于听觉公园区东北侧200米外,分子结构状的自然肌理,水,湿地,草坪,组合成自然生态的休闲氛围,木质的餐厅或立于场地,或静与水面,或半掩草丛,为游人带来闲适的餐饮环境。场地南侧设有码头,也为人流疏散起到缓冲作用。

③野餐露营节点,它位于休闲餐饮区东北侧300米外,沿水边的木桥过去,就是迎水的开放草地,映乘着后面的背景林,划分出本区域开阔的景观特色。小组团的烧烤区散布在草地边上,半地下设计,在不破坏整个草地大感觉的同时丰富了景观。区域中间的道路用白色碎砾石铺设,自然,简洁。

④木栈道区,它位于野餐露营区东北侧400米外,场地是码头和木栈道的结合,通行于水面,面对大水面,最大程度的享受亲水的自然感受。

⑤垂钓台节点,它直接接木栈道区于东北侧,以钢木景观亭为开端展现了一个连续的可走可留的景观步道,钢木的景廊贯穿场地,结合景墙、木椅和扶手等,与变化中引导游人感受不同景观。四个钓鱼台布于不同方位,满足专门的需求。

4.3原生态湿地

原生态湿地通过生态保育、生态普查检测、野生动植物饲养、自然景观生态维护与维系等系列手段,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本区域位于场地的最东北方向,只设置了基本的观景平台,尽量减少有人工痕迹的构筑,感受该区域以水路为主。区域设计以保护还原最自然生态的环境为目的,增加依水为生的禽类养殖,打造野趣生态的自然环境。

4.4城市湿地

城市湿地位于公园正中,以核形景观湖为主,打造郊野运动休闲场所,设立游艺项目嘉年华,水上乐园等主题项目与活动。目前该片区是游客进入华滩区域的主要入口,区域内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电瓶车换乘等候站、休闲餐饮与户外茶座、纪念品商店等服务设施:作为整体华滩片区的主要形象入口,本节点以现代大气的设计手法勾勒出华滩公园自然生态并富有趣味性的设计风格。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