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6篇)
病理学课程篇1
【关键词】课程建设医学专业病理解剖学网络课程
“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和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虽以形态学为基础,却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理解和记忆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军队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医学学员的专业特点,我们在“病理解剖学”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
现代远程教育指的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和途径进行的教育,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1s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其特点体现在教育环境的虚拟性、面向社会的开发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育形式的自主性上。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享用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双方可以即时讨论,实时解答,激励学员参与意识,有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网上,教育对象之间还可以协同攻关,共同提高,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2-3]。
2网络课程的建设实践
网络建设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具体内容包括:①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提供相应知识的图像、动画链接,图像配有文字说明和热键提示,图像资料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临床典型病例和症状、体征以及基础学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检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②网上讨论。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病理解剖学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讨论。网上答疑则为学生向教师提问,由教师每天定期回答,学生可以指定教师回答,为学生学习和学生与教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③网上自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遵循有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每一章学习内容的复习思考题及自测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者,有助于授课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④教学文件。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指导、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参考内容。通过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定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通过网上教学日历,以方便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及时预习和复习。教学课件和教学动画可实现下载和播放,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⑤网络资源。把与病理解剖学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到网络课程网站上,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3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制作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通信设备、线路及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而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它具有存储空间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效应好、监管力度强、无时空限制等优点。根据网络的运行特点,主要从文字、图片、视频三方面收集、整理与制作[4-5]。
3.1仪器设备硬件环境:①赛扬处理器2.5Hz;②256MB内存;③INTEL原装-845GVSR主板;④80GB硬盘;⑤CD-ROM驱动器。软件环境:①windowsXP操作系统;②Micorsotfoffice2000的安装(含Frontpage、Access);③DreamwaverMX的安装;④FlashMX的安装;⑤photoshop6.0的安装;⑥PowerdirectorPro.视频处理软件的安装。
3.2制作过程①根据各章节教学大纲、病例讨论、习题集;②采用数码摄像机、计算机扫描仪制作病理教学图库和绘图模版;③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6.5、Photoshop7.0软件制作病理教学课件;④利用MacromediaDreamweaverMX、Cutepage网页编辑器v2.0,借助校园网并管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网页4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
网络课程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网络技术制作的通过网络传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材料。网络课程是由主页、目录、导航、界面和交互等多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6]。
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和教学管理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所配置的网络学习环境能为校内外一切学习者提供适应不同需求,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来学习。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网络课程创造了良好的交互协同的学习环境,通过E-mail、BBS等方式建立学习者之间或师生间的交流,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学习者的协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加入讨论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课程为远程学习者创造了虚拟的课堂学习气氛和及时解决学习中问题的条件,可显着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来储存、传输、处理多种学习资源,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中直观地从形、声、色中感受信息。网络课程的多媒体性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5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网络课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各学校的网络课程大多处于初建状态,缺乏相对统一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目前的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内容积累尚少,还需要对相关内容不断进行增补。由于计算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尚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没有对网络课程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的网络课程教学还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兄弟院校之间网络课程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增补更能吸引学生的形式的课件,加快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才能够更好地把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其能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综上所述,《病理解剖学》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平台、广泛的学习机会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渊.医学网络课件制作模式的探索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134-135
[2]杨定友.网络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4):327-329
[3]李凤慧.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关键问题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6,6(2):153-155
[4]王德盛.外科学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制作[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医学院学报,2002,24(3):180-183
病理学课程篇2
Abstract:Pathologyisarequiredcourseofmedicalscienceanalysistechniqueprofession,bridgecoursebetweenbasicmedicalandspecializedcourse.Meanwhileitisclinicaldocimasticimportantcintentandmeansfordiagnosis.ExplorePothologyteachingcontentsandteachingmethodandteachingevaluationofmethod,itcanexcitestudents,studyingofinterestandimprovestudentstudyingofinitiativeandenthusiasm,laythefoundationforclinicallaboratorytestofstuents.
关键词:病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Keywords:Pathology;medicallaboratorymedicine;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11-02
0引言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今后主要从事与医疗诊断、治疗相关的技术性工作,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应不同于一般高等医学教育[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学生今后就业岗位,探索符合高职高专职业特色的教学模式,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病理学教学缺少具有专业特色的病理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未能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2],为了改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病理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了病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社会需求,结合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通过对县级及乡镇医院进行专业调研,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难点及专业岗位的需求,对200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具体教改思路及实施过程为:
1.1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临床的需求,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课程内容上进行添加、整合和序化,形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有的理论体系,突出其专业培养特色(见表1)。另外,在讲各病理过程及常见疾病时增添常用临床检验指标,对学生进行渗透,便于学生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指标变化找到理论依据,为临床检验工作打下了基础。对于上述调整及添加的内容编写了适合学生应用的自编讲义。
1.2教学过程实施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先学后教,按预先制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从生活和学生经验出发,创设激发学习欲望的学习情境,并由情境直接引入学习的主题,使学生既获得情感的体验,又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采用启发式教学,杜绝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如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运用自制的多媒体病理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并结合病例分析加强学生对一些检验指标及病变形态的理解;如实验教学运用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进行教学,在病理学实验课中导入相应的病例,设置疑问,使学生结合病例,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标本,并根据基础知识,相互讨论,分析释疑病例中所出现的病变及检验指标的变化。另外,为了弥补由于课程学时较少,课堂教学的不足,根据学生需要,我们还开放病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大体标本陈列室、实验室以及病理技术室参观学习,并有专业教师辅导,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
1.3考核评价办法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提问、阶段性测验、课后作业、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其中理论考试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60%,实验考核主要是病理组织切片镜下诊断,占总成绩的10%。
2教改效果评价
2.1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
2.2评价结果
2.2.1在病理学课程教学完成后,期末对教改班学生就教改内容及方法手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显示:病理学理论教学内容整合序化、增加实验项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通过对老师课堂提问、老师布置病理作业、课前预习等方面的调查的满意程度在75%以上。
以上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我们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添加病理检验技术及脱落细胞学内容以及实验改革等方面是认同的,在学习态度方面也较以前有所改变,大多数同学意识到学习病理学的重要性。
2.2.2对08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改班的学生进行了实习后毕业前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80%以上的学生认为病理学常用检验技术、血气分析常有指标、增加的脱落细胞学检验理论及实验等是有必要的,对他们在学习后续课程及实习过程中的帮助很大,同时也感到对一些问题的分析理解比较容易;在显微镜的使用上比较得心应手,对常见细胞的观察能够较熟练辨认。另外,大多数学生要求再多增加些实践机会,进一步加强病理组织切片、脱落细胞学显微镜下观察;进一步增加肿瘤标志物、病理检验常规制片技术、初步诊断以及对新技术的介绍与讲解。
3教改意义
病理学是检验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桥梁课,同时又是临床检验的重要内容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病理学教学应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按照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先有超微结构和酶的改变,近而才出现形态学的变化,早期的分子水平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可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往往可以用实验室检查的手段检测出来,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突出形态改变的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病理学检验也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常见的一些简单的病理形态学检验内容如常用病理检查技术、常见疾病组织学改变及脱落细胞学的检查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掌握,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学生反映教学内容更贴近所学专业,教学手段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及病案教学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病理学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改变了以往学生感觉病理学习与专业无关的错误认识,从而为更好地学习临床检验专业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另外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应用,一是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方面,由不熟悉变为熟练;二是在观察病变方面,由原来的找不出问题、找不到病变,到找到病变、找到问题,且有问不完的问题。培养了学生专业操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技能操作基础。
实验室开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弥补了课程学时少,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通过实验室开放,学生掌握了病理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的制片过程等病理常用检验技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也拓展了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范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既能进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体液检验等,又能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即培养学生的多面手技能,这也与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考核方式的改革更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评定。既考核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又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了本课程的培养要求。
总之,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3],如何体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特点,适应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卫生单位检验工作的要求,是目前检验医学教育值得研究的问题[4]。在病理教学中,要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病理教学中不适宜的地方,真正体现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病理教学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发苏.高职高专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与教学研究),2006,5(1):80-81.
[2]李楠,刘德纯,葛霞.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4):144-145.
病理学课程篇3
[关键词]微信平台;网络教学;临床病理学;本科生;E-Learning
[中图分类号]R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8(b)-0171-03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对于基础病理学,临床病理学更注重临床应用,同内外妇儿各专科密切相关,学好临床病理学,对于正确认识、理解、掌握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对将要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本科生而言,开设临床病理学课程十分必要,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更好地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另一方面为医学生今后工作中病理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受益终身[1-3],因此,近几年在实习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中开设了《临床病理学》,包括医学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病理学术语、活体病变识别、细胞学检查、大体标本检查、尸体解剖检查、病理技术观摩、病理实验操作、临床病理讨论、病理报告的解读等内容。这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型课程,尚缺少成熟的教学经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将来临床活学活用,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挑战。笔者近几年在创新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联合微信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本科生临床病理学教学新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新课堂教学
临床病理学是高年级本科生在学习基础病理学之后开设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病理基础知识,故改变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形成以“组织器官或疾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每次课程均由相应专业的“临床教师+病理教师”共同完成。对其胚胎发生、组织结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进行梳理和讲解;或针对某一疾病特别是肿瘤,系统讨论其组织来源、临床病理联系、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病理教师重微观,注重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临床教师重宏观,注重临床诊断和处理。微观、宏观相结合,从基础到临床,力争做到图文并茂、生动灵活、深入浅出,并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临床病理讨论课,事先告诉学生病例资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上进行病例讨论,学生写出自己的诊断意见及诊断依据,简要说明所需的鉴别诊断,最后教师分析、总结,临床教师和病理教师同时回答学生问题,很好地展示了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加强了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服务了将来的临床应用[4-5]。灵活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等教学方法,不断强化临床病理学的应用课程理念[6]。
2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同其它课程一样,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建立临床病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网络课程和E-learning自主学习平台。前者主要是知识的拓展和对外交流;后者重在自测与互动。该平台内容丰富,功能强大,涵盖学习、复习、讨论、自测、点评等,作为课堂的延伸,方便学生课后进行提高,可以多次学习、重复学习,也是与老师交流互动的平台[7]。
2.1临床病理学网络课程建设
中山大学临床病理学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介绍、教师队伍、课程学习、拓展资源、师生互动等栏目。将任课老师介绍、上课课件、上课视频、典型病例、临床病理讨论等内容整合放入网站,满足学生课后拓展、复习作业等的需要。网址:http://home/lcyx/,无需登录密码限制。
2.2E-Learning自主学习平台的应用
借助中山大学数字化学习平台E-Learning进行在线练习,客观题在线考试,临床病理讨论(数字切片)在线交流等。项目包括课程通知、教师队伍、课程信息、病例库、课程讨论、课程作业、拓展资源、在线考试、问卷调查、协作研究。其特色在于在线测试和临床病理讨论,网站需要密码登录。使用E-learning平台,很方便地实现教师与跨校区、跨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学术讨论氛围。平台成为教师向学生传递课程资料、作业信息和课程通知的重要渠道,平台中的测试功能、成绩统计功能等对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和整体成绩分布很方便[8-10]。中山大学早在2005年3月引进Blackboard平台用于远程教育,2013年3月系统升级为Blackboard9.1,总用户数达5.5万人。其操作简单易行、上手快、技术门槛低,可轻松搭建一门在线课程,内容能即时更新,讨论版无需编程,课程管理方便。网络平台在使用中也发现一些弊端:学生往往开始很有激情,但时间长易懈怠,甚至渐渐就不登录平台学习。
3利用微信平台作为课程的有力补充,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学生喜爱的微信平台作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力补充,实现三者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以一个班为单位建立微信群,邀请所有任课老师加入群,建立微信平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建立以“组织器官或疾病”为中心的微信课程体系,与理论课一致,将临床教师和病理教师的课件整合,建立微信课程,着重病理的大体和镜下图片以及大体标本取材视频、典型病例分享等;②临床病理专题讨论区,构建8~10个专题,提前含有图片和文字的病例资料,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小组同学重点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进行病例讨论,课后在微信上进一步补充和反馈,老师在微信上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老师将诊断、诊断依据和处理原则、预后等信息在微信上;③知识拓展根据临床病理学形态学的特点,临床教师放一些临床上遇到的“新鲜”病例,包括术中图片,术后病理图片等,临床和病理教师分别做一些点评;病理教师也可一些病理机制方面的进展,如高危型HPV作用于宫颈基底细胞致细胞异型,免疫组化P16的检测帮助判别轻或重度CIN,又如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等等,尽可能用图片说明问题。
除此之外,在群里教学通知,及时解答课堂上或网络平台遇到的问题。作为课程负责人每天关注微信信息,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微信传播快,影响大,覆盖面广,是一个自我呈现的良好平台,微信没有在线不在线之分,其移动交互性使其完全消解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向教师提问,保证教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平台在网络环境下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满意度,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1-13]。
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及微信平台三者优势互补,临床教师和病理教师的积极参与,使临床病理学教学真正实现了翻转课堂[14],形成了老师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可见有了老师在现场课堂教学上的指导和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学习,再经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实时交流巩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微信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很好延伸,同时通过微信平台的交流,也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到网络平台再学习,经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开拓了新空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现场课堂教学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保证[12](图1)。
4实施效果
通过在2011~2015级本科生约200人中的应用实践,采用问卷调查和实习生反馈发现,新教学模式提高了本科生的病理学习兴趣和探究临床病理问题的积极性。从病理学术语、基本病理变化和病理学技术入手提高本科生病理学认知水平,以专科疾病临床病例讨论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95%学生掌握了如何正确应用病理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如能规范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认识到病理检查的重要性、适用范围、局限性和影响因素,懂得今后工作中应与病理医生密切合作、正确解读病理报告。以上临床病理素养的养成,为本科生临床实习提供了较大帮助,并对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有着深远影响[15]。
5微信平台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教学平台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使用,对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和维护是一大挑战,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也是一大挑战,需要更灵活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同时也需要微信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功能更加完善。教师要认识到微信在教学中的使用只是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片面扩大它的影响,顾此失彼,要合理发挥其学习辅助的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
综上所述,联合微信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本科生临床病理学教学新模式,教师的参与度非常重要,有临床教师和病理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李静,孙雷,李连宏,等.临床病理学教学初探[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10):1197-1198.
[2]杨军,康安静,陈晓黎,等.在临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强化临床病理学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1277-1280.
[3]唐琼兰,郑大会,严励.非病理专业医学类本科生临床病理素养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5):484-487.
[4]田臻,李蕾,王丽珍,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效果[J].上海口腔医学,2016,25(1):121-124.
[5]何妙侠,王建军,赵欣南,等.临床医学本科临床病理讨论选修课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评估[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626-629.
[6]李涧,徐仙娥,杨晓东,等.多学科综合模式下的骨科PBL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6):134-136.
[7]江红霞,李竹林,段玉玺,等.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应用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3,11:147-149.
[8]靳光付,马红霞,唐少文,等.E-learning平台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1(6):498-500.
[9]DuboisEA,FransonKL.Keystepsforintegratingabasicsciencethroughoutamedicalschoolcurriculumusingane-learningapproach[J].MedTeach,2009,31(9):822-828.
[10]练玉银,王家骥,雷毅雄.网络式PBL教学方式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35-136.
[11]肖薇,贺晓连,彭蓉蓉.微信平台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及健康指导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187-192.
[12]管维红,朱焯炜.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选修课教学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44-46.
[13]韩红波,赵建龙,周琪.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促进病理学教学互动[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78-79.
[14]徐春岳,饶和平,李胜琴,等.运用智能手机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高职外科护理翻转课堂教学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6,12:81-85.
病理学课程篇4
关键词:森林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森林病理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森林病理学的学科及概念范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科建立之初的认识。
当代森林病理学的核心特征是将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景观、生态系统等不同结构层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研究森林病害。从开设“森林病理学”实验课程以来,老师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森林病理学”学科的迅猛发展要求该课程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在以前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
首先,压缩基础验证性实验课时,保留如“林木叶部、枝干、根部病害观察”等经典实验环节,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课时,如“林木抗病性测定和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分化测定”等实验。分子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日趋广泛地向生命科学不同分支渗透。为了保证实验教学内容前沿化,我们增设了诸如“林木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及电泳检测分析”等常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森林病理学技术操作相关的网站和一些外文数据库,这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验证性实验中,针对与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略有重复的知识点,我们结合讲述式和启发提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普病知识来掌握林病实验要点。综合设计性实验中,主要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还借助多媒体来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形势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模式诞生,并广泛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归纳,将可行的建议运用到后面的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激发了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项目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我们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诸如此类的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业务水平、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授课水平。每位教师必须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时刻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还要丰富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验教学融会贯通。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因为教师对专业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爱好能够极大地感染学生。每一堂课上,我们都怀着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传递知识、耐心讲解,在这种正能量的带动下,教学效果良好。
虽然“森林病理学”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发展的形势下,林业企事业单位对森林保护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需要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形成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和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全,张星耀,梁军,等.当代森林病理学的特征[J].林业科学,2012,48(7):134-144.
[2]高小宁.农业有害生物及治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J].科技信息,2009,(30):5.
病理学课程篇5
[关键词]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1-0105-03
《森林病理学》是农林院校森林保护专业、林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1]。《森林病理学》发展历史悠久,是林业高等院校森林保护专业及林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它林学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自上世纪50年代开课以来,《森林病理学》不断进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在随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林木病害研究取得的成功及重点关注松材线虫、薇甘菊等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取得的研究进展,来满足专业知识要求的同时,还结合该专业的定位,与该专业的特色方向相适应。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巨大推动作用[2]。在高等林业院校中加强精品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体系的政策环境下,《森林病理学》课题组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和加强《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及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探讨《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过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959年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设立了森林植物保护专业,当时由于是新设专业,没有统一的教材。经过不断发展,目前相继引进相关专业优秀人才30余人,90%都有博士学位。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理论素质,课程组教师根据开课的专业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结合生产实际,一直致力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参与教学建设及改革。近年来,课程组成员参与《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及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教学实践与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1)实行“指导教师制度”和“教师互评制度”。组织一些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授或副教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以提高课程讲授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教师互评活动,结合学校中期考核,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被同行教师听课不少于2次,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国内外学术会议、进修、出国访问、攻读学位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目前课程组有3人次到美国、加拿大及新西兰相关高等院校参加合作研究,1人次到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有10人次参加相关的教学科研会议。
3)注重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为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引进具有相邻学科知识背景和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补优势的年轻教师,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以满足本课程综合性知识背景的要求。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3]。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本专业特色,自2009年起对《森林病理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实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补充,最终形成了2012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1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森林病理学》的知识模块分森林保护学专业必修课程和林学专业必修课程。森林保护学专业必修课程阐述林木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害发生的条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林木病害发生的现象、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害的防治措施,并重点讲述种子和苗木(种实腐烂、苗木茎腐病)、叶部和果实(白粉病类、炭疽病类、叶斑病类、叶畸形类、锈病类、煤污病类等)、枝干(锈病类、枯萎类、溃疡病类、丛枝病类、肿瘤病类)、根部及果树主要病害等。对各种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发展规律及外来入侵的植物病害病原、杂草和防治方法进行全面论述。林学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林木病害危害特点、病原生活史、林木病害发生的侵染循环、森林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林木病害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促进林木健康生长。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森林病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解决林业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林木病害防治问题,并具备一定从事森林病害研究的能力。
2.2实践课教学内容
《森林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4,5]。课程实习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中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对于林学专业,实验为8周(16学时),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林木叶果类真菌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其它病原引起的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细菌、病毒、毛毡病、藻斑病及线虫病害等);林木枝干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林木根部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立木和木材腐朽及腐朽菌的识别;外来入侵林木病害病原及杂草的调查和观察;病原真菌的潜伏侵染试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深刻理解林木病害的症状、病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中结合重点课程的建设及生产实际工作,不断丰富充实教学素材,完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成员注重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广泛收集林业生产中常见的林木病害种类用于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方面,结合该课程的实用性、动态性和区域特点,针对当前林木病害发展的趋势和云南森林病害的特点,对现行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修订,使之在内容与学时结合恰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方面具有区域特色。结合省级教学团队及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组教师集体自制了适合森林保护、林学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及大量录像、纪录短片等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同时,结合生产实践的需求,建立昆明金殿林场、楚雄紫溪山林场、宜良小哨林场等教学基地,为该门课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一线的实践教学现场,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效果。不断完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考核制度,创新考核方式,进行林木病害标本的现场考核等,考核学生对林木病害种类的识别能力;调整理论、实验、实习教学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权重值。课程组每学年定期开展2~3次教研活动和教学资源收集活动,对学科动态、产业发展、生产中的林木病害防治等问题进行交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教材建设方面,结合重点课程建设,课题组主要成员编写完成了教学参考书籍。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教学效果,课题组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取得良好效果。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和动画于一身,具有生动形象、可视性强、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7]。课程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模型、幻灯片、科研资料展播等,直观、形象地展示林木病害宏观症状及微观病原的结合等,使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兴趣。
2)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森林病理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为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尝试对尚未讲授的内容予以表述,老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启发学生思考,通过与学生互动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森林病理学》的积极性和热情[8]。同时,课堂教学中穿插小组讨论,每组5~8人,鼓励不同小组相互质疑、提问,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9,10]。
3)章节讲授与专题报告相结合。部分章节除讲授书本内容外,还结合科研新成果进行专题报告,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经典理论的同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为以后从事相关科研及工作打下基础。
4)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课程组主讲教师90%具有博士学位,并承担着相关的科研工作。课程的理论教学能很好地结合实践进行讲解,内容生动;实验教学在科研现场展开,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11,12]。
4教学条件
1)选用优秀教材。《森林病理学》课程所用的教材为叶建仁等主编的教材,均为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同时结合区域性特点,本课程还参考了周仲铭主编的《林木病理学》及该课程组自编的实验及实习指导书。
2)实践性教学环境。云南省森林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基础设施齐全,能保证森林病理学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13]。
3)网络教学环境。云南省森林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现有计算机50台,并配备各种应用软件,为《森林病理学》理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较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便于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及科研成果,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补充各种图书资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西南林业大学购置了大量参考书及期刊,另外,学校图书馆拥有与本课程相关的中、外文图书及中国学术期刊,很好地满足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5《森林病理学》课程的建设目标与步骤
1)课程建设目标。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稳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将《森林病理学》课程建设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占有优势的精品课程。
2)课程建设步骤。第一,通过积极引进学历高、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鼓励和资助现有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所进修,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第二,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对森林病害宏观症状及病原的微观形态和病害的防治等基本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编,为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第三,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在现有实验教学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实验管理及改善教学环境。
3)在三年时间内实现课程资源全部上网。每个精品课程都需有全程录像的课程网站,内容包括现场教学录像、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指导等课程建设资源,课程资源将全部上网,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黄运湘,廖超林,尹力初,张杨珠.《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9,(4):22-24.
[2]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6):224-225.
[3]朱晓慧.谈谈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5,(1):105-107.
[4]赵丽,张东,尹国勋.《环境影响评价》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104-105.
[5]梁建萍.《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168-169.
[6]姜培坤,徐秋芳.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1):71-72.
[7]徐秋芳,姜培坤,钱新标.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5):64-65.
[8]魏海新,李修清.精品课程建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6):41-42.
[9]宫渊波,罗承德,冯茂松,冉华.森林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32-34+50.
[10]王宁,王鹏,辛刚,等.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调查与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59-161.
[11]王贵彦,陶佩君,王慧军,段巍巍.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农业推广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22-23.
病理学课程篇6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课考核;改革;实践
病理学通过揭示疾病的本质,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临床上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理论基础,同时病理学又是临床医学实践中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病理学实验又是获取病理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但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的与临床病理联系在一起,病理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医学生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为此我校通过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保证病理学教学质量:改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考核办法、注重教学信息反馈等。
我校正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符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要求,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回顾几年来我校的实验课教学情况,发现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我校存在的诸多实验教学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采取的解决方法作简要阐述:
一、重理论而轻实践、实验不考核、实验课不努力、动手能力极差、高分低能、实验报告抄袭问题。
原因分析: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的教学地位比较显赫,实验课仅起辅助作用,理论课的考试成绩即是衡量此门课程掌握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忽略了实验课教学在学生学习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多采取应付态度,动手能力极差,实验报告抄袭严重,最后致使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改革考核办法:
实验课严格考核,评分计入总成绩。初步设定(以后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实验课考核成绩占20%,理论课考核成绩占80%,二者相加等于实验课总成绩。实课成绩分配:平时成绩占5%,操作成绩占15%。平时成绩包括:学生是否预习实验、实验课的纪律、各种表现。操作成绩包括:学生仪器操作是否正确、熟练,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书写情况。通过此项措施基本解决了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实验课不努力、动手能力极差、高分低能、实验报告抄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二、实验课:理论课之比为7:1,实验课时严重不足、实验课内容多、学生吃力、实验课成了辅助教学问题。
原因分析:
以往学校对实验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框架不够合理,课时与内容不相匹配,实验课项目开出不够。
改革办法:
加大实验室建设,申报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验课比例,积极增设实验项目,调整实验课内容。通过以上措施,实验课教学有所改善,但是实验课比例相对于国内其他医学院校还是差距很大,这也是我们科室在以后工作中努力的重点。
三、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差,只会背死书、不能运用于实践,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总论与各论知识不能联系起来、病理与解剖、组胚等相关知识不能联系起来),不能分辨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差异。
原因分析:
学习方法不对,动脑及动手能力极差,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缺点,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改革办法:
(1)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并把此项计入实验考核成绩中。
(2)以教师讲授式转变为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自己观察标本,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标本再现出来。
(3)总论与各论知识整合教学、病理与密切学科整合教学。以总论指导各论、各论体现总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两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将引导学生与解剖、组胚、生理等密切学科串联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4)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整合教学。使学生更准确、直观地观察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鉴别能力与观察能力。如正常肾组织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的比较;正常肾结构与压迫性肾萎缩的肾结构比较等。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学生认为实验课与临床实践没关系,不来上课。
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手段存在缺失,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不够,学生对实验课与临床实践关系认识不够。
改革办法:
(1)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说明实验课与临床实践的关系,深化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爱动脑筋提问题、勤动口答问题、善于动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联想式教学。多与相关课程联系教学,特别是与后续临床课程联系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主要联系各类疾病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知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