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信息论文(6篇)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1
关键词数字地图;制图理论;传统地图;全数字自动化制图
中图分类号P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02-0178-01
1数字地图与传统地图的制图关系
1.1数字地图与传统地图的对比分析
1)载体不同:传统地图是以纸张、布或其他真实大小的物体为载体的,地图内容是绘制或印制在这些载体上,而数字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地图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其使用方式也不同:传统地图通过目视直接阅读,分析解译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特点,可进行简单的量算和分析。而数字地图可自动显示、读取、计算和分析。
2)信息量不同:数字地图磁介质比传统地图纸介质的信息量大,且还可以与外接属性数据库(含地物数量、质量、名称和分类等的描述数据)相连,可方便查询和显示;传统地图的载负量在地图制成后是有限的,数字地图不仅能显示传统地图所显示的信息,还可以显示三维信息时态信息,在计算机上一幅地图的范围不会因比例尺的扩大而无法显示,无缝连结又使漫游成为可能。
3)使用条件和时间不同:传统地图阅读使用时比数字地图打开时间短,且不受仪器设备和操作水平的限制,目视效果较好;另更新方式和周期不同:传统地图的更新和修改周期较长,数字地图可进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围、任意形式的要素组合、拼接,形成新的地图,极大地缩短成图时间、更新周期。
4)应用潜力不同:数字地图可以很方便地与卫星影像、航空像片、其它电子地图、数据整合、拟合、显示等,生成各种类别的新型地图;利用数字地图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将地表起伏直观立体地表现。
2数字地图制图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数字制图的理论基础。用现代地图学理论的观点研究数字地图制图是推动数字制图的重要基础。其基本理论有:地图信息论:研究地图图形的表示、转换、传递、存贮、处理、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与理论。地图信息传输论:研究地图信息传递过程和方法的理论。地图感受论:研究地图视觉感受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分析用图者对图形感受的心理、物理因素和地图感受效果的理论。地图符号论:研究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系统及其特性与使用的理论。地图模型论:用模型来认识地图的性质,解释地图的制作和应用的理论。地图认知理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地图对客观环境进行认知和信息加工,并弄清地图设计制作的思维过程及其描述的理论。制图综合理论:研究地图制作概括取舍的理论与方法。它们是指导地图制图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基本理论。
2)数字地图制图的技术方法。数字地图制图使地图制图技术实现了现代化,其技术支持:计算机将数据信息处理、生成和显示为图形的研究,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其从图形数字化、建库、制图概括乃至多媒体网络制图,需实施一系列新技术。它们包括: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是进行数字处理的重要工具。建立地图数据库,不断进行数据更新和处理,可以及时提供现势性强、科学性强和实用性强的地图。制图综合技术:建立计算机辅助的地图综合系统,开发相应的软件进行综合,对重复建库和数据库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图像处理技术:是对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变换、显示、理解与综合利用的技术,可输出图像、有关数据和资料,用于数字制图。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数字地图制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不仅能够处理数字、文字等信息,而且能够存贮和展现图片、声音、动画和活动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为用户提供各类空间实体的分布,文字、声音、照片和活动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实现更深层次的技术支持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网络软件实现包括硬件、软件及信息等网络资源共享的技术。通过网络分发数字地图将改变地图的出版发行方式,共享和普及使用地图。基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与便携设备的结合,则可使地图的使用摆脱时空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可为用户提供更真实、临场感更强的景像效果。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将空间现象按照人们的意愿展现出来,更能表现人眼看不到的空间分布现象。
3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的应用
数字地图制图实现了空间地理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地图学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诸如,美国的三维全球数字地图,我国的《京津唐区域开发电子地图集》、《中国地图集》、《世界地图集》、《中国人口地图集》、《中国经济地图集》、《深圳市电子地图集》、《杭州电子地图集》、《湖北省农村电网图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地图》、《内蒙古公路电子地图》、《香港电子地图》、《深圳地图在线》等,以及二维平面数字地图、立体透视图、虚拟互动地图、影像地图、地貌晕渲图、动态地图等专题地图。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各种图件的制作、印刷以及为各类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地图库。通过数据库与数字地图相结合,以动态、直观的形式显示在数字地图上。实现数据库的显示、输入、管理、统计、打印和更新等功能。广泛地应用于油田、城市规划、交通、公安、管线、国土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工业、农业、矿业、测绘等数字化工程。如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图形库通过分幅输入、接边、校准,形成完整的城市地图,将城市有关要素分层管理。同时,利用城市地形库,结合用地现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分布情况、水文地质条件,通过SQL查询、组合查询等功能,为规划决策服务。另外,在商业、银行、保险、企业营销等方面,也开始应用地图。如银行网络遍布城市、乡村,但是如何实现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地理分布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效益的最佳化,数字地图在决
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数字地图制图正朝向:
1)注重空间地理信息的传输与表达。地理信息系统是以空间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为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因此,数字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克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延伸了数字地图制图的使用,扩大其应用范围。
2)网络地图、虚拟地图方向发展。数字地图制图为网络地图、虚拟地图提供了发展的基础,网络地图、虚拟地图则延伸了地图的应用范围和功能。
3)全数字自动化制图方向发展。在全球信息数字化的实施过程中,地球空间信息技术,GISRS、GPS的集成,使数字地图制图向纵深发展。总之,数字地图制图为地图制图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成为地学时空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力果.地图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2
一、网络空间与虚拟生活的本质
关于网络空间的本质的讨论不能仅停留在所谓客观化的层面,即我们在第二章曾经讨论过的"世界的信息化展现"的视角,这一视角固然揭示了网络空间涉及的知识权力结构等政治经济特征,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网络权力结构的异化及其消解等问题,但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仅将信息视为抽象的符号,将网络空间视为单纯的信息容器,而忽略了人这一能动性主体的存在。为此,应该进一步从人(主体)的角度思考网络空间的本质,从主体的意向,主体间的交往和社群共同体的文化需求等层面,全面理解信息和网络空间的本质。
进一步揭示网络空间的本质有助于深入剖析虚拟生活。从主体在世界中存在(在世)的角度看,网络空间与虚拟生活由于主体"在网络中存在"而同时出现和发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是相互赋予意涵、必然关联的两个方面。两者的联结点就是主体的意向和想象,一方面,虚拟生活的实质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其意向和想象的作用下,不断地在网际寻视各种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回应的过程;另一方面,这种基于意向和想象的信息寻视,又决定了网络空间的存在,规定了网络空间的"空间关系"。换言之,网络空间是虚拟生活的"场所"(场域),虚拟生活实践即意味着网络空间的构建和拓展。主体意向和想象在网络空间和虚拟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表明,网络空间决不仅是可以客观量化、价值中立的信息容器,而负载了主体的精神旨趣和价值诉求;同时,虚拟生活也不单是被动的信息处理过程,而必然有主体意志(主体性)渗透其中。
与人在真实世界中必然与他人共在类似,作为主体的人不仅"在网络中存在",而且每每"在网络中(与他人)共在",即"虚拟生活"也常常是与他人一起生活。由此,网络空间不仅受到单个主体的意向和想象的影响,更为共同体的意向和想象所左右。由此,对网络空间和虚拟生活的讨论从主体性层面进入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层面。
有鉴于此,本节将从主体在"在网络中存在"(在网)和群体"在网络中共在"(网际共在)两个层面探讨网络空间的本质,并冀图以此把握游牧部落式的虚拟生活的实质,为虚拟生活的伦理反思奠定哲学基础。
1.从信息容器到主体意向空间
在进入本小节的主题,即从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角度诠释网络空间之前,先讨论关于信息的两种隐喻。这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讨论,正是对信息的不同理解,会导致我们对网络空间的不同看法。然后,我们从海德格尔的"在世界中存在"出发,从主体性的层面分析网络空间的本质。
关于信息的两种隐喻
关于信息的隐喻主要有两类。其一为信息的传输隐喻,这一隐喻所持的基本立场就是所谓的客观化视角。依据信息的传输隐喻,信息即通信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失去的那部分。由此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信息是一种客观性的实体,其客观性要求信息传输尽可能地准确和快捷。在此隐喻下,由于主体受到忽视,信息被视为反映世界变化的客观量,而主体只是这种客观性要求的执行者,他们如同"信息的佣人",不得不为保障信息的客观性而努力。如果信息的传输隐喻完全替代信息本身的涵义,作为信息传输平台的网络空间无疑仅是信息容器意义上广延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空间的信息容器隐喻。这相当于牛顿经典物理学中的欧氏空间。
其二为信息的习俗隐喻。要克服客观化视角的缺陷,就必须找回被信息传输隐喻所遗忘了的主体及其价值等确定信息意义的内涵。从主体的角度来看,被客观化视角遗忘了的内涵就是信息是有意义的符号集合,而意义惟有主体才能赋予。在客观化视角中,为了掩盖信息背后潜藏的现实利益,主体被抛开,信息被描述为客观的消息流动。但在生活世界中,信息的意义不仅反映现实利益关系,而且还具启迪想像和表达象征的功能,后两个方面是不断重建生活世界的基础,离开了主体完全无法运作。从文化的角度来,信息的符号意涵所表达的是文化习俗(ritual),即使一个共享的文化得以创生、调适和流布的程序。据此,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信息的习俗隐喻。由这一隐喻我们看到,传播(communication)不仅仅意味着消息的传递,更体现出文化的创造、陈述及其表达共同的信仰的方式[i]。也就是说,信息不只是信息量的流动,其中更蕴涵着历史情境,是需要主体去书写和解读的文本。
对信息的习俗隐喻的分析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网络空间的本质:我们必须从主体在世界中存在这一事实出发看待网络空间。
从"在世"到"在网"
现象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人这种存在者即此在(Dasein)的存在方式就是"在世界之中存在"[ii](being-in-the-world)。对于其中的"在之中"的本意,海德格尔认为,其意涵不是某些现成的存在者搁置在另一个之中的意思,即"’在之中’不意味着现成的东西在空间上’一个在一个之中’","反之,’在之中’意指此在的一种存在建构"[iii]。海德格尔通过词源学考证指出:"之中"(in)源自innan,意指居住,逗留,"an"意味着我已住下,有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之义,故在世界之中存在就是居住和依寓于世界之中。
由此,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要有所作为,与其他事物"遭遇";人把他物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世界"的概念才得以形成[iv]。换言之,只有通过人(此在)的存在方式,他物才能得以显示,作为世界中的存在者(世内存在者)。海德格尔力图证明,像"事物"、"整体"、"空间"、"联系"等概念,都是与人的行动和存在相关的显现物。因此,世界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在之中"的方式形形色色:"和某种东西打交道,制做某种东西,安排照顾某种东西,利用某种东西,放弃和浪费某种东西,从事、贯彻、探查、寻问、考察、谈论、规定,诸如此类。"[v]海德格尔将这些人与事物"打交道"使事物得以显示的方式称为"烦忙(烦、操心、操劳)"(concern)。由人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存在方式可知,人的本质取决于他的存在过程,所有的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不可分割。
依据"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思想,人(此在)不是现成地摆在那里的东西,世界像此在一样也根本不是一件现成的东西。世界使万物及自身出现:世界不是附加到已经现成存在的万物之上的;相反是世界的出现使万物有一个世界并从而存在者才能如其本然地显现、存在[vi]。因此,世界不是一个空的容器,人也无需被放置于其中,因为人已经在世界之中,世界是存在的敞开。海德格尔指出:"对我们来说,’世’根本不是存在者,也不是任何在者的领域,而是在的敞开(litchung)。只要人是站出来存在的人,人就在,而且就是人。他站出来,站到敞开的状态中。在本身,作为一种抛出,把人的本质抛入"烦",也就是此一敞开。人就是以这种方式被抛出来而站到在的敞开’之中’。"[vii]
由此我们可以从"烦"和"敞开"等概念来理解信息和网络空间。信息是什么呢?信息就是人(此在)当下"烦忙"和"操劳"的东西,我们可称之为关注,而关注的核心是信息的意义,这与信息的文化习俗隐喻是一致的。什么是网络空间呢?鉴于人与世界的不可分割性,我们只能作出描述性的说明:网络空间是我们与键盘、显示器、鼠标、光缆、工作站、网页、他人等打交道时所面对的一种"敞开",人在网络空间中是其"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们在网络空间中为信息而"烦忙"和"操劳"。
网络空间的"空间关系"
那么网络空间究竟是如何建构的呢?即网络空间如何具有某种"空间关系"?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空间概念的原型──物理-几何空间。在笛卡尔看来,空间是纯粹的广延,是与物无关的无边无际的容器。在康德看来,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之一,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并列、靠近、远近等位置关系的先决条件,其实质仍是欧氏几何描述的具有统一尺度的"容器"空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观:空间与物质(引力)不可分,物质的分布决定空间的曲率,不同点的尺度(度规)是不同的。这种空间需要用黎曼几何描述,在这种空间中,远近关系仍然存在,但不再以统一的尺度衡量,即"短程线"与物质分布有关。这是一种缠绕性的空间,在隐喻层面上与"在世界中存在"的共通之处是"异质性",即空间不再是纯粹的各向一致的广延。由此联想网络空间这种人所面对的"敞开",我们不难想到网络空间中的"空间关系"也不可能以客观统一的尺度去测量。
我们再回到海德格尔对空间性的论述[viii]。他认为从存在论(ontological)的角度来看,空间上的"切近"与存在者是否可以用手把握有关,人(此在)对"在近处"的事物的操劳就是寻视:找寻"待上手之物"(又译应手之物、上手事物)(ready-to-hand)。换言之,寻视是操劳对待上手之物的揭示方式。不断的寻视就导致了空间性:人(此在)通过操劳寻视使向来存在着的东西到"近处"来照面,"在之中"或操劳寻视由此具有空间性。从某种角度来讲,操劳寻视意味着旨趣和关注,其空间性具有双重性质,一重是"去远",另一重是"定向"。
所谓"去远"意指去其远而使之近。其中的远近并非指测量距离,乃由人(此在)的关切决定[ix]。海德格尔举例说,我们在人行道行走时,脚就触到街道上,但较之二十步开外的熟人,它却相去甚远。因此,空间之远近是由操劳寻视的逗留之处规定的,逗留所行使的即是去远功能。所谓"定向"就是向着一定的场所接近的意趋,它使人在接近之前就寄寓于某个空间而存在:"毋宁说,我们始终是这样穿行于空间的,即:我们通过不断地在远远近近的位置和物那里的逗留而已经承受着诸空间。当我走向演讲大厅的出口处,我就已经在那里了;倘我不是在那里的话,那我就根本不能走过去。我从不仅仅作为这个包裹起来的身体在这里,也即已经经受着空间,而且只有这样,我才能穿行于空间。"[x]"去远"和"定向"意味着世界和空间是被创造的而不仅仅是被揭示。
至此,我们再来看网络空间。由海德格尔对空间关系的分析我们看到,如果我们不再把信息看成某种客体(objects)而视为事物(things)[xi],空间就不再是同质的广延容器,而是异质的创生性敞开。在网络空间中,海德格尔对"手"的重视得到了印证:当超文本网页上的一个链接受到我们的关注时,鼠标箭头移向哪里,旋即箭头变成了"定向"的"小手",然后点击鼠标──"去远",进入感兴趣的网页,这样"待上手之物"不断涌现,网络空间由此形成。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空间是由旨趣创造的空间。这样一来,我们就根本不必为网络空间的"地球村"效应而大惊小怪,因为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完全是两回事:网上冲浪完全由关注决定驻留和漫游,一个提不起兴趣的网站即便在隔壁也不是访问的理由。
在此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网络空间中的邻近关系与网络漫游时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关系呢?很多人希望在网络中设置一些障碍以阻止人们接近那些不好的网页,但实际上无法克服的一个理论问题是网络空间中的场所并非物理空间中的场所,除非建立一种全景监视机制,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止人们的键盘输入和鼠标点击──所操心的对象。不论是切断逻辑通路还是信道拥堵,都不可能改变的"去远"和"定向"的意趋。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讲,其一,我们与关注同在,在没有看到我们关注的网页时,我们已经关注到了;其二,我们在进入目标空间时遇到的障碍反而会使我们对目标空间进行对象化思考[xii],将它们假想为不能到达的"场所",这无疑会加剧我们的操心;其三,网站之类的"场所"与逻辑地址并无必然关系而与人的关注密切相关。总之,网络空间的邻近关系与物理通路无关。
也正是在"去远"和"定向"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图形用户界面(GUI)、多媒体、万维网(WWW)、超文本(hypertext)和搜索引擎等技术对于建构网络空间的意义。GUI和WWW所采用的图符将几何空间关系移植到了电脑界面,这虽然是一种维度不清的空间关系,但却使我们能够更方便地烦忙寻视;超文本链接本身就是对烦忙寻视的一种无计划的预先设计和处理;搜索引擎无疑兼具"去远"和"定向"双重功能。结果,它们带来的是更加"烦忙"。
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网络空间有别于其他空间的地方何在?[xiii]答案至少可以指出两点:其一它是由纯粹的寻视指引而不断敞开的空间。其中的非此在存在者主要是视像符号,即便在虚拟实在中,触觉也是由视觉指引的"赝触觉"。其二它是空间的空间。所有的空间──几何空间、物理空间、文本空间、社会空间、想像空间等──都可以向网络空间"投影",网络空间中的超级链接伸出的虚拟小手最终只受到一个因素的制约──点击者的想像力。正是这些特点,使虚拟生活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形式。
一言以蔽之,作为在世的网络空间乃是一种生长性的人(此在)的意向空间。
2.共在、交互主体性和网络空间
本小节的核心论题从主体和他人共同存在的视角理解网络空间和虚拟生活。讨论的缘起是直观的:在网络空间中,可以形成各种主体际共同体(community)。共同体意味着共同存在、共同参与和共享意义,其先验生存论和社会本体论基于共在和交互主体性。有鉴于此,我们先简述共在、交互主体性和共同体的概念,再从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层面讨论网络空间的特质。
共在、交互主体性和共同体
海德格尔一方面将"在世界中存在"作为人(此在)的存在方式,并指出此在就是我,其目的在于强调个人如何在与他人交往时保持自我独立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他人与此在本身具有同样的存在方式,此在的存在是"与他人共在"(Being-with-Others)[xiv]。
海德格尔认为,"共在"是此在的本质规定性[xv],是一种把自己与他人同时显现出来的存在方式。他把人(此在)与他人打交道而使共在得以显示的方式称为"烦神"[xvi](又译操持,solicitude),并将其分为非本真和本真的两类。非本真的"共在"方式有二:一是混同常人,使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二是越俎代庖,以自我替代他人。而本真的"共在"方式则是超脱(leap-ahead)地对待他人,使他人自己去烦忙和操心,让他人的此在自由地涌现。这样,自我既保持了与他人的距离,达到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平衡;同时又能够以我为主,回应他人[xvii]。无疑,实际的"共在"方式是这三者的混合。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创新分析
引言:人文地理学主要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从历史数据上增加人文活动的范围,对人文地理的思维进行分析。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与人文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规律,是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纽带。
一、信息时代地理学的主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了人地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多学者对信息技术人文地理学从深远的角度来分析,包括对信息产业和技术以及地理关系。以信息时代为背景,以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为依据进行分析,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联网信息和地理学,地理学的思维创新与人文地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要路径。
二、信息时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研究的创新
(1)空间分析的框架和思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地理学已经从流动空间的信息技术延伸到地理空间的领域[1]。主要是以空间分析和框架结构为依据,将传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界的地理学为基础。人文地理学能够以新的信息技术为基本概念,从而促进了人们形成新的流动时空和流动区域的形成。新的流动范围将围绕自然科学预地理学作为重点的基础内容,将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相互结合。对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将流空间从单一的要素向网络分析转向虚实空间的互动,还能向耦合结果的流动空间转变,以空间分析为主要框架。并且将流动空间能及时从移动信息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信息时代向现代方向转变,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维度上相互融合,流动空间的本质是信息时代的活动内容。也是对公共场所的一种建设,从而实现了远程控制的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的出现将重新塑造城市与空间区域的结构,对范围的集聚和扩散变化程度进行整体的补充,也能促进城市形态的变化和感观形式的出现。所以,流动的信息时代技术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分析的主要方法是以理论依据为主导,具体如(图1)所示。
(2)新型的人地关系的变化
随着新型的人地关系的产生,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地理學,主要强调人地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优化过程,科学系统的人地关系构成和综合实践以及动力学模拟都是根据3S技术的新方法和手段为开发依据,这种新的开发技术将不断应用到人地系统的研究领域[2]。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问题上,主要是针对人文地理的理解从理性的的角度分析人的情感关怀,并且向地理学的角度去延伸来认识自然环境和资源共同组合,逐步转向对要素流动和地域创新能力方面扩展,对时空关系从不同的角度都有新的认识。一些新的人地关系主要是以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为理论依据,还能以人地关系的协调作用来促进人文地理与自然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倡绿色生态建设的动态感观意识。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信息时代将改变了传统的现状,以新型人地关系为目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地理关系的实现,主要强调城乡空间的协调发展,将人文地理关系和地理学相互统一。通过科学技术的实现来解决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在高新区域内协调和城乡相互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逐步向智慧城市的阶段跨越,新城市的建设对处理人地关系的相互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和移动技术以及新型的信息手段来维护将传统数据相结合。充分实现精确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经济的模拟,并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以此来展现高层次的人文地理关系的协调和发展作用,为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型人地关系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创新研究方向
首先,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人文地理格局的发展过程之间是相互雇佣的关系,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将系统全面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大数据来定性人文地理学的创新研究方向。其次,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内容,观察地理文化的流动和变化情况,避免对产业组织和地域空间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充分将地理空间的距离和交通网络以及自然环境以网络空间的形式定性。信息技术的实现提高了空间地域的流动性和变化规律,并且增强了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将人文地理学重新规划和调整。也实现了创新研究的发展方向,而信息时代的功能与结构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将流动空间的框架为指导依据,信息时代加快了地域发展的空间流动性,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地域空间的生活和实践影响。创新是信息时代的情感搭配,并且与地理空间的互动模式为新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和展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情感的分析进行深入探讨,对空间布局和空间数据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演变,评价出不同的地域发展状况。最后,还要加大对数据的分析,结合传统的方法对新型数据整体总结,构成人文地理与创新研究的体系。
结束语: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依据,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新技术来实现。这就需要摆脱传统的信息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互作用,对新技术的实现将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人文地理学有了新的内涵,同时还能更好的实现地理学的创新过程和研究。
作者:刘进波
参考文献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4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共享空间;空间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9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5-0048-04
现代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在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中逐渐树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开始了由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知识服务,进而到泛在图书馆的空间服务的发展历程。无论哪种服务,都离不开具体的服务空间和场所。受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第三空间”理论和用户服务理念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随着“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变革兴起,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共享空间服务成为现代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定位和主要内容[1]。
1图书馆空间变革与空间功能的发展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从古至今,图书馆建筑外形特征都是社会文化和精神审美的物质反应,而图书馆空间则是用户需求和服务功能的客观表达,图书馆空间布局和空间功能随着读者服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和重组[2]。
1.1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变革演进
在传统的认识中,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有着固定尺寸和建筑外壳的物理实体,一个被动、刻板、静止的“容器”[3]。随着空间场域、空间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空间无论是有形的物理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已慢慢发展为供读者学习、互动和交流的特殊社会空间。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近现代西方图书馆空间布局的演进经历了复古思潮、功能主义、理性主张和审视创新四个时期[4];我国图书馆经历了从古代藏书楼向共享空间的转变。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书籍的建筑,一般建于宫廷之内或庭院之间,建筑与外界隔绝,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以藏为主,阅览为辅,实行封闭式管理。
中国近代图书馆建筑内部主要以书库为中心,相应形成藏、借、阅、文献整理加工四种类型的闭架式物理空间布局,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20世纪30年代,美国麦克唐纳提出“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统一层高”的模数式建筑思想逐渐在图书馆建设中体现,使图书馆呈现出物理空间藏、借、阅合一的大开间布局新服务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应对用户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变化,图书馆建筑和服务空间依据现代空间理论和服务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规划。图书馆空间设计秉承打造学习中心、知识中心、文化中心、社会中心的设计思想,正经历着一场以读者为中心、以协作式学习为导向的由物理到虚拟、由场所到服务空间的大变革。
1.2图书馆空间功能的进化发展
随着图书馆空间的变革演进,空间的功能定位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图书馆以藏为主到后来的藏阅结合的文献服务,其核心功能是开展书刊借阅的借阅服务,因此其空间功能分藏书空间、借阅空间、办公空间等。现代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其核心功能是要满足用户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并成为除生活、工作之外最佳的社会空间。所以空间功能在藏书空间等基础上,增加了用于服务的空间,如学习空间、休闲空间、交流空间、展示空间等。这些空间提供的服务,会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亮点。
大学图书馆空间作为校园的公共服务空间,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校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下面以中型院校图书馆为例,探讨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分区。
以上空间,虽然形式上没有提到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等,但事实上类似服务内容已经包含在学习阅览空间、交流讨论空间、视听空间里,而且这几个空间的利用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些空间的服务可能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
2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新模式――共享空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空间服务”成为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内容和新趋势。在数字化信息环境和课堂之外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国内外图书馆进行了空间服务的探索,而“共享空间”是顺应潮流产生的图书馆新的空间服务模式。共享空间实质上就是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有效地优化整合图书馆的服务空间,给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服务和学习研究场所。
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信息拱廊”的开放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共享空间的起源,到目前为止,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演变,发展成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和研究共享空间(ResearchCommons)等多种模式,标志着图书馆空间服务从单纯的信息共享,向为综合性的学习与知识创造提供支撑转变[5]。
2.1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共享空间发展的最初模式,信息技术革命、开放获取运动和共享式学习的大背景催生了这一新的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的高度整合的信息空间服务,以用户为核心,基于合作共享的理念,为用户提供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协作学习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信息共享空间产生之后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世界许多大学和研究所都引进了这一服务模式,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图书馆都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我国第一个信息共享空间是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的“信息共享区”,开放于2006年。在信息共享空间,用户可以便捷地使用信息工具查询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交流和学习。目前还有学者提出将大数据引入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运用大数据手段整合和扩展各类资源做数据IC,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新型平台做成智能IC[6]。
2.2学习共享空间服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推动和影响下,一些学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加入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活动和内容,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鼓励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共享空间模式,即学习共享空间。其目的是打造一个全面支持学习、指导学习的环境平台,以促进用户协同式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共享空间是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空间服务模式,它的参与主体不仅仅是图书馆,还加入了学校的其他部门,如网络中心和教务服务部门等,并通过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来帮助用户完成学习活动。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共享空间有:加拿大皇后大学于2005年开放的学习共享空间,由图书馆、学习策略中心、图书馆助残服务中心、写作中心和学校IT服务中心五个部门共同合作建设,不仅满足用户信息资源获取的需求,同时全面支持协同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开放于2010年,比较有特色的是融入了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还建设了E图淘宝、学研交流、网上报名系统等虚拟服务平台。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适应了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开放学习等趋势,使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3研究共享空间服务
研究共享空间是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为了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而构建的新空间服务。它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科研人员、教师和学者对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二是数字图书馆、开放获取理念以及共享空间模式的迅速发展和成功实践,有了用户的需求,又有了成熟的条件,研究共享空间服务逐步发展起来了。
自2007年起,世界各地开始陆续出现研究共享空间,不少大学都有了成功的案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共享空间,设有个人研讨室、小组讨论室、视频会议室、报告厅,空间中还加入了开放存取指南、SPSS软件等研究工具,另外还专门聘请学科专家为用户提供研究和协作技巧、演讲技巧、课题项目申报等培训课程。研究共享空间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数据服务、学术交流途径、技能培训服务等,迎合了大学科研用户的学术研究诉求,是共享空间实践发展的新方向。
2.4我国共享空间服务发展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和学习共享空间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正在热火朝天地创建,但据李秀丽《我国八所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现状调查研究》对已提供此类服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利用率不是太高,服务效率不理想[7]。比如有些图书馆的研讨室和小型视听室很少有人预约,这可能与宣传不到位、开放时间过短、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建设之初就根据各个馆的特色及用户的特点来构建设施完备、适宜方便的信息共享空间,组建协作服务团队,加强宣传力度,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研究空间和有效的集成服务。
在我国,研究共享空间的构建目前还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笔者以“研究共享空间”为篇名或关键词,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检索结果总共只有7篇,表明在国内对此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开展实践。但是机构知识库作为研究共享空间的一种简单形式,已经在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兴起,如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清华大学机构知识库等。研究共享空间已经成为了当前共享空间发展的新热点,在不久的将来,研究共享空间和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将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满足学习性用户和研究性用户的不同需求。
3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图书馆空间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形式是供读者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社会空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空间服务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3.1分众空间服务的开展
现代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满足用户的信息和知识需求,面对不同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采取分众空间服务的模式可能会更切合不同特点用户群体的需求。如上文已经介绍过的学习共享空间服务,其用户主体一般是学生;研究共享空间的用户基本上是科研人员、教师和学者;目前正在全球图书馆流行建设的“创客空间”,是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的一种空间服务,其用户是一切有着动手和创造欲望的人群,可以是团队也可以是个人,图书馆选取馆内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引进新兴的软硬件资源及人力资源,提高用户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有多媒体新技术体验和服务等空间服务,是图书馆为用户搭建一个新技术体验和学习平台,培养用户对多媒体资源加工制作的能力,如美国的YOUMedia空间是一个帮助年轻人利用技术和资源进行数字媒体创造的文化创意和交流空间。
这些分众空间服务都是共享空间发展的模式,既相互关联也相互补充,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在实际利用上,各类空间设备资源可以互用,如研讨室的利用适合各类空间服务。
3.2虚实结合的知识共享空间服务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深入,用户获取信息和资源变得容易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在众多信息中进行选择的巨大困难。知识服务理论的出现与共享空间服务的融合促进了知识共享空间模式的产生。知识共享空间,它所共享的是知识,国内最新的有关知识共享空间的定义认为知识共享空间是一种交互式网络虚拟空间。但当前泛在环境还没形成,知识共享空间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图书馆和用户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活动空间来完成知识加工和创造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知识共享空间服务要依托图书馆内设立的共享区域和创建的虚拟知识平台。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有着丰富藏书的建筑实体,更是有着文化内涵的知识空间,应发挥其空间场所价值,同时利用技术延伸服务,推进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互相依赖促进作用下的知识共享空间服务。
4结语
图书馆向第三空间的演变可以认为是图书馆历史上的一次空间革命,共享空间服务作为图书馆在此演变过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服务,应更加注重为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提供一种环境与空间资源,无论是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最终的目标是满足用户的知识和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海明.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7):1―4.
[2]张春红.新技术、图书馆空间与服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47.
[3]段小虎,张梅,熊伟.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3(5):35―38.
[4]罗惠敏.近现代西方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历史演进[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48―53.
[5]刘细文,贾苹,王保成.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阵地服务的转型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3(9):6―10.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5
[关键词]摄影测量遥感发展
中图分类号:TV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286-01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隶属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它是利用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及环境、其他目标或过程获取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和表达的科学与技术。本专业的特色在于:基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光谱、成像几何与影像信息的理论基础,具备航空和卫星影像数据处理、分析和解译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诸多领域(包括土木工程勘察、国土资源调查、自然灾害与环境监测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需求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摄影测量发展的三个阶段
摄影测量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1.模拟摄影测量
所谓模拟摄影测量,即是利用儿何反转的特性,设法把航摄时获得的无数对同名点的两张相邻像片,保持航摄瞬间的相对状态来进行投影,此时各同名点的摄影光线必然仍对对相交于地面某相应的地物点上。利用这一原理,德国、苏联、瑞士等国先后制成了多倍投影测图仪、立体量测仪、精密立体测图仪A8,A10,B8,D2,CIIP等等,由于这此仪器均采用光学投影器、机械投影器或光学一机械投影器来模拟摄影过程,所以我们称之为模拟摄影测量仪器。这一发展时期也就称为模拟摄影测量时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类型的仪器已发展到了顶峰。
2.解析摄影测量
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开辟了解析摄影测量的新纪元。1957年美国人海拉瓦提出了摄影测录的新概念,就是用“数字投影”来代替光学的、机械的或光学一一机械的模拟投影。所谓数字投影就是利用计算机实时地进行共线方程的计算,从而交会被摄物体的空间位置。解析测图与模拟测图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使用数字投影方式,前者使用模拟投影方式ij为计算机控制的坐标测量系统,后者使用纯光学的、机械的或光学一机械的模拟测图装置;前者是计算机辅助的人工操作,后者是完全的手工操作。
3.数字摄影测量
1996年的维也纳ISPRS大会上,展出了众多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它表明数字摄影测量已经步入实用阶段。所谓数字摄影测量就是以数字影像为基础,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及其性质的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测量的区别在于:它处理的原始信息不仅可以是像片,也可以是数字化影像。同时,影像匹配技术代替了双眼观测,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动测图,它所使用的仪器最终将只是运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设备。在短短不到40年的时间里,航天遥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日的成就。从遥感平台到遥感器、从遥感数据源到遥感数据处理、从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到遥感应用,无不发生了翻人覆地的变化。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相互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测量步入全数字阶段,遥感进入1m高分辨率和立体观测后,情况发生了根木的变化,摄影测量与遥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实际上,“摄影测量(包括像片判读)”与“遥感”这两个不同的名称指的是一个相同的学科而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时期,遥感就是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和扩充。同时,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不可分。于是,一门综合的新兴科学技术地球空间信息学应运而生。地球空间信息学是指以GPS,GIS,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球及空间分布有关的一门综合、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这无疑为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即地球空间信息学是数字地球的数学基础,是数字地球的空间信息框架。
三、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趋势
摄影测量从传统的模拟阶段到解析摄影测量到今天的全数字摄影侧量,它是以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出发,通过计算机对这种数字影像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以获取所需要的图形和数字信息;它已经从单一的测绘学科发展为一门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数字摄影测量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影像信息学是集摄影测量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航天科学与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认知科学等相结合的一个边缘学科。另外,在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等学科对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以及虚拟现实等方面都对摄影测量的发展起到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围绕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而对近景摄影测量或者说地面摄影测量的研究和利用相对较少。同时,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价格越来越低廉而性能越来越好的数码相机在摄影测量中的广泛应用,将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近景摄影测量在工业摄影测量、生物医学摄影测量、双介质摄影测量高速摄影测量、建筑变形与沉降摄影测量、文物和考古摄影测量以及在军事目标定位、打击、评估等方面得到发展与进步。
四、结语
全数字摄影测量及其与GPS、GIS集成的道路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多“S”(包
括数字定位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以及专家系统SE)的集成将是全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方向;高分辨率(包括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传感器、专业型的小卫星群、遥感定量化和商业化是未来遥感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机载GPS或机载INS、激光扫描仪和数码(CCD)成像技术的发展将实现实时空一地测图。全数字摄影测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是一门相对年轻的新兴学科,由于它利用计算机代替“人眼”,使得全数字摄影测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将在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它对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更新与其现势性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仁.周月琴.金为铣.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2]李德仁.信息高速公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与数宇地球.测绘学报.1999(1)1-5.
[3]李德仁.论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遥感学,1997(1):4-6.
[4]张祖勋,张剑清.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思考与对策.
[5]杨春生.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信息
郝君仪,男,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郑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2012级本科生。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篇6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语用预设;认知视角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1-0356-02
一前言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心理空间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可能世界的语义,会话中的歧义、翻译现象、语用预设等。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探讨了心理空间理论与预设的关系,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对有关预设的一些问题提供直接的回答。许多学者也研究了心理空间和预设的关系,认为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语用学中的一些传统问题,但是心理空间理论究竟如何解释这些问题,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对英语语言中的语用预设问题作出解释,挖掘预设的生成机制、作用以及可取消的特点,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语篇。
二心理空间理论概述
1.心理空间理论内涵。
心理空间里理论由Fauconnier提出,它是一种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话语的形成和理解涉及一系列心理空间的连续层级构型,这些构型随着话语的展开而不断调整,并受到语义、语用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约束。话语的构建首先起始于发话人的基础空间,然后随着话语的不断展开,不同视角或焦点的心理空间将随之建立起来。Fauconnier认为,一个心理空间部分包含了说话人所感知、记忆和想象场景中的实体和关系。说话人构建心理空间是为了把话语的信息分隔成一系列简单的认知模式,空间之间的连接显示了两个空间成分之间的关系。
2.心理空间理论与预设。
Fauconnier认为,语言触发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其主旨是在使用语言时,人们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不是语言的形式结构或语义结构的一部分,而是其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Fauconnier把触发构建心理空间的语言单位称为空间构造词。通过空间构造词,人们可以把现实空间构建成另一个心理空间。
预设也叫前提或先设,是指以隐意的方式存在于句子或句子之间的信息。预设最先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最初在哲学和逻辑学领域使用,随后进入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范畴。斯特姆认为,“一个命题S预设一个命题S1,并且仅当S1是S具有真值或假植的必要条件”。Levinson认为,预设和会话含义一样都是一种语用推理,预设触发语是预设的语言表征,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表明存在预设的信息。从预设的语用角度看,预设是指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和背景知识。从认知角度看,预设是在交际中表明为交际双方互明的认知环境,或者是说话人对语言环境作出的设想。Vennemann认为,语篇中得预设限定语篇的后续语句的范围,也就是说,预设可以决定一个句子或语段在某一个特定语篇语境的适宜性。从动态角度看,语言交际是发话者和受话者为进行信息传递时而切磋共有场的互动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构造一个语篇世界,发话人根据自己的假设将共有场中的信息以隐含的方式表述为假设命题,并以此为信息传递背景信息,以保证语篇信息流得以畅通无阻。
尽管语言学家对预设的认知看法不一,然而他们却对预设的特征达成了共识,即:预设是暗含在语句内部的信息;预设是交际双方设定的共有知识;预设是语句可理解、有意义的先决条件,交际中的语句有被交际双方所理解的实际意义。一般而言,语句真,则预设真,语句假则预设仍真,若是预设为假,则整个语句无意义。
(1)预设飘浮。
Fauconnier使用了符号标记方法来说明心理空间和预设的关系。根据心理空间理论,命题可分为断言A和预设P两个部分,体现其语义项在空间中得各种关系。预设在语言合成过程中处于流动状态,预设关系受到规则的制约,在不同语境中,预设在空间之间的漂浮情况不尽相同。
(2)预设转移。
与预设飘浮不同,预设转移指比较特殊的情况,预设虽然与心理空间M有联系,却在母空间,即现实空间R中有效,而不是在空间M中。
(3)预设可取消性。
预设可消失性是预设的重要特点之一,一些学者从认知语境、关联理论等角度解释预设消失现象,现象的研究心理空间理论为预设消失现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预设可以被各种情景信息,包括大家共知的背景知识所取消。在有空间构建词的句子中,预设同样具有可取消性,而且在不同空间的可取消性不尽相同。
三从心理空间理论角度分析语用预设
1.语用预设的认知视角。
语用预设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语用预设指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第二,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第三,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称背景知识。同时,语用预设有合适性和共知性两大特点。
2.语用预设的心理空间理据。
(1)预设触发语与心理空间。
预设是一种推理关系,它可以话语中的某些词语、某些句式为基础进行推理,这些能作为预设基础的词项或表层结构形式就叫做预设触发语。Karttunen收集了31种预设的语言表达形式,Levinson在其《语用学》一书中介绍了其中的13种。但是这些预设触发语给人的印象好像是由语言本身产生的,而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不是句子本身具有的预设。从心理空间的角度来讨论此问题,心理空间的构拟依赖空间构造词语。
(2)预设的转移与心理空间。
预设的转移,与预设的一般流向不同,它指的是在相当明显的情况下,预设很显然与心理空间有关,它可以不在心理空间里有效,而在现实空间里有效。
(3)预设的投射与心理空间。
预设的投射有三种方法,谈的都是怎样在简单预设句的基础上决定复杂句的预设问题:1)联合法:致力于寻求在简单句高频率动词、连接词、副词的投射特征的基础上为计算复杂句的预设提供清楚的解释;2)取消法:因Gazdar的研究工作而闻名。从语法上去定义潜预设,允许它们作为实际预设出现,假如它们不被一个不相容的含义所取代;3)程序法:Morgan,Schiebe,Dinsmore把话语看作是“创造”预设能够达到的世界。这样的话,预设的投射问题就等于决定哪些预设可以被转移到“实际”的世界中去。
四结语
心理空间理论为语用预设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分析不同心理空间的飘浮,转移等现象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预设的生成机制、作用以及可取消的特点,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语篇。不过,心理空间理论尽管大致勾画了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但是具体的心理工作程序依然不清晰,而且意义的生成与理解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个人经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石安石.语义研究[M].语文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