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功能低下范例(3篇)
免疫功能低下范文
免疫系统是怎么形成的?
宝宝出生后,免疫系统在慢慢成熟。宝宝的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大部分。
先天性免疫
是每个人出生时都有的、天生的、自然的免疫力,具有全面保护的作用,先天性免疫包括:
人体的机械防御机制,比如皮肤的屏障功能、咳嗽等。
体内的化学和生物学成分,比如胃酸中的盐酸和肠液中的胆盐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喂养途径和营养物质,包括宝宝出生之前经胎盘的母亲抗体的传递和出生之后的母乳喂养。
获得性免疫
是随着宝宝的成长而逐渐获得的,是通过感染性病菌刺激、预防接种和肠道菌群状况的健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犯或接受免疫接种后,人体内就会产生对抗此种病原微生物的特殊抗体,以后当受到这种病原微生物的再次侵犯时,抗体就可以联合其他免疫细胞等将病原微生物杀死。
提升免疫力的热点提问
宝宝经常发烧,是不是免疫力低?
发热只是症状,不是原因。孩子发热,应该寻找病因。不要认为经常发热的孩子就一定是免疫功能低下。最忌讳的做法就是,一旦孩子患了呼吸道感染,就选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免疫增强剂,这样非常不利于免疫系统的成熟,反而会带来损伤。
宝宝对牛奶过敏,是不是免疫功能不好?
过敏本身是免疫功能异常增强的表现,不属于免疫功能低下。孩子牛奶过敏,要回避牛奶及其制品,并使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保证营养来源。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的接受情况,逐渐添加,以寻找孩子能够接受的食谱。
孩子得了好几次肺炎,是不是免疫系统出问题了?
诊断肺炎除了呼吸道症状外,应该还有胸部x光检测结果,再有病原学检测结果。不要轻易将发烧+咳嗽+有痰,就诊断肺炎。而且即使是肺炎,也不一定是细菌感染。只要孩子不是反复的细菌性感染性肺炎,就不代表免疫功能存在问题。
孩子有哮喘,用不用给他用些增强免疫力的药?
哮喘的常见原因是过敏,过敏是免疫增强的表现,如果再提高抵抗力,过敏将会更加严重,治疗哮喘,首先应该寻找过敏的原因,去除过敏原才是根治的主要方法。哮喘发作时不应选用抗生素,除非同时合并了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应该使用支气管解痉药物和皮质激素。
孩子经常生病,需不需要进行提高免疫力的治疗?
孩子如果没有反复细菌感染,就说明没有免疫功能低下的问题。不要认为孩子出现过感染,就是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就是在出生后不断受刺激后产生的,所以家长不必对正常的孩子采取任何方式的提高免疫功能的治疗。
听说抗生素会破坏免疫系统,为什么?
如果孩子出现感冒,一定要确定是不是细菌感染。反复、积极地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功能,反而会破坏它。所以,越是积极地给孩子使用抗生素治病,孩子越容易生病,因为生病本身会刺激后天免疫系统成熟,而抗生素会削弱它。
母乳喂养是不是可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胎儿出生前,妈妈通过胎盘给胎儿传输了自身体内的免疫球蛋白G(IgG)。这些IgG能在宝宝的体内存留约6个月的时间。宝宝出生后,妈妈通过母乳喂养,将肠道和呼吸道所产生的抗体IgA源源不断地喂给宝宝。而且,母乳中还有很多营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作用,这些都可以促进宝宝免疫系统的尽快成熟。
怎么保护宝宝的免疫力?
保护好孩子的皮肤,可以保证筑好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御屏障,所以,不必每天过于认真地给孩子清洁皮肤。建议每天给孩子洗澡,但是不建议每天都使用沐浴露,洗澡后使用润肤露。对于皮肤干燥的孩子才可以选择植物源性的润肤露。
服用益生菌为什么可以提高免疫力?
益生菌的作用是改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得到改善,不仅仅是为了消化吸收,更是为了提高肠道的免疫功能。肠道免疫功能的增强,又会刺激全身免疫功能的增强。所以,真正的益生菌制剂,其适应证的第一项应该是改善免疫功能。要想通过益生菌调节免疫,至少需要服用3个月。
母乳喂养是有菌喂养,吸入周围及乳管内的细菌,不仅利于孩子肠道菌群的建立,而且通过刺激肠道免疫,能促进全身免疫系统的成熟。配方奶喂养就会缺少母乳喂养的有菌过程,所以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应该适当添加活性益生菌,这也就是有些婴儿配方奶内添加益生菌的缘故。
应该给宝宝接种哪些疫苗来提高免疫力?
预防接种是刺激后天免疫的很好方法。疫苗是细菌、病毒的碎片或其中的重要片段,通过刺激孩子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以预防真正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所以,不应谈及哪些疫苗应该接种,哪些疫苗不应该接种。计划内疫苗是免费接种的,计划外疫苗需要自费接种,与疫苗的重要性无关。
免疫功能低下范文
【关键词】带状疱疹;细胞免疫;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32-01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减低有关。近年儿童带状疱疹患病率也逐年增加。笔者检测了带状疱疹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及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儿童带状疱疹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18岁,平均8.69±4.12岁,其中≤12岁19例,12-18岁23例。发病季节为春季11例,夏季8例,秋季13例,冬季10例。累及神经。既往有明确水痘病史20例,接种过水痘疫苗7例。合并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2例,自身免疫病2例,无合并症38例。近期应用免疫抑制剂14例,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5例。
临床表现:42例患者出疹前无全身症状,11例患儿有低热、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27例患儿伴有轻微疼痛。全部患儿均有典型的成簇状水疱性损害,排列成带状。皮损分布于胸肋区24,腹部8例,上肢6例,下肢4例。
1.2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取患者静脉血2mL,肝素抗凝,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具体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差异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不同年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12岁带状疱疹患者CD4/CD8较正常值低,12-18岁患者CD4/CD8在低于正常范围,较≤12岁患者CD4/CD8值偏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合并症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合并带状疱疹患者较正常值低,自身免疫病合并带状疱疹患者较正常值低,近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较正常值低。
3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嗜神经和皮肤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后再次激活引起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不同免疫力的人群中,引起两种独立的两种疾病:水痘和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多发生在以前患过相同疾病而获得免疫力的个体,在某种诱因(上呼吸道感染、过度疲劳、肺炎等)的作用下,潜伏在神经元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活动、繁殖,从而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及老年人,儿童带状疱疹时有报道,但近年来儿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15岁以下的带状疱疹患者CD4/CD8低于正常范围;血液病、自身免疫疾病等患者的CD4/CD8低于正常值。通过我们自己本组病例研究表明:我院42例患儿CD4/CD8低于正常值,12-18岁患者CD4/CD8在低于正常范围,较≤12岁患者CD4/CD8值偏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一般来讲,患过带状疱疹的患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少数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潜伏在神经系统的病毒可再次繁殖,从而使得带状疱疹复发。病毒甚至可进入少数免疫功能低下患儿的血液系统,引起播散感染,在本组15例儿童中,在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后患有带状疱疹。有报道表明,患有红斑狼疮的患儿带状疱疹发病率高,主要的原因在于控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力的免疫力的缺失,因此,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的CD4+T细胞可作为易患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组4例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造成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引起带状疱疹,其中1例患儿为免疫功能下降,造成带状疱疹复发。
通过我们对42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本组儿童带状疱疹特点如下:①发病季节以春秋季节多发,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差别不大;②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③合并基础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④全部患儿均有典型的成簇的水疱损害,且播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未见顿挫型、大疱型、坏疽型、泛发型带状疱疹;⑤大部分患儿无神经痛,或疼痛轻微;⑥发病部位以肋间神经分布区最多;⑦大部分患儿无前驱症状,少数有低热、食欲不振等。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在临床上诊断儿童带状疱疹要全面分析,尤其要注意患儿免疫功能,尽可能做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对于细胞免疫功能低的患儿,要积极查找原因,完善相关检查,尽早进行针对性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1996:293-297.
免疫功能低下范文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PID患儿76例,其中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20例,细胞免疫缺陷病10例,联合免疫缺陷病11例,低丙种免疫球蛋白血症2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例,选择性IgA缺乏症(IgAD)3例,DiGeorge综合征(DGS)2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2例。诊断和分类标准参照2009年免疫学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ImmunologicalSocieties,IUIS)PID分类委员会公布的方案[1]。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PID患儿相关免疫功能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检测指标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9+细胞,部分CVID患儿检测IgG亚类(IgG1、IgG2、IgG3、IgG4)、NK细胞(CD16+/CD56+)百分比及T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指标(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CD4+HLA-DR+)。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ID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变化
本组患儿中,CVID及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IgG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尤以CVID降低更为明显,且伴IgA及CD19+细胞明显降低,而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CD19+细胞均值则增高达45.80%。IgA降低除见于CVID外,主要见于IgAD及AT,尤其是IgAD的Ig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仅为0.05g/L;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免疫球蛋白不低反而均升高。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的IgG、IgA及CD19+细胞均降低。见表1。本组7例CVID患儿的IgG亚类的检测结果显示,IgG1、IgG3均较同年龄正常值降低,有5例IgG2降低,IgG4均正常。见表2。
2.2PI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本组患儿中,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DGS患儿的CD3+、CD4+及CD8+T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例有所降低;AT患儿的CD4+/CD8+比例也降低。见表3。
2.3CVID患儿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的变化
对8例CVID患儿进行NK细胞及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的检测,其中5例患儿CD4+/CD8+比例倒置(CD4+/CD8+<0.9)。与对照组相比,CVID患儿CD4+HLA-DR+和CD8+CD45RO+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4+CD45RA+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4+CD45RO+、CD8+CD45RA+和CD16+CD56+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3讨论
PID患儿大多存在B细胞功能障碍。本组患儿中,体液免疫功能主要检测了免疫球蛋白水平和CD19+B细胞,两项检查均反映了B细胞的功能状态。CD19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95000的糖蛋白,表达于所有B细胞表面。作为B细胞表面辅助因子之一,CD19与其相应配体分子结合后,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以使B细胞活化,并调节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