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范例(3篇)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1085-02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药品不良反应(ADR)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我院自2004年底正式成立ADR监测小组以来,共收集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8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7月住院及门诊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的ADR有效报告85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及临床表现、上报人职业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85例ADR报告中,男56例,女29例;住院患者75例,门诊患者10例;轻微不良反应82例,较严重者3例;ADR报告中,医生上报46例,护士上报3例,药师上报36例。
2.2ADR的年龄分布:85例ADR患者的年龄跨度为18个月~89岁。各年龄组ADR构成比不同,≤15岁6例,占7.1%;16~25岁2例,占2.4%;26~35岁9例,占10.6%;36~45岁l2例,占14.1%;46~55岁20例,占23.5%;>55岁36例,占42.3%。
2.3用药情况:85例ADR报告中,涉及注射剂33种,口服药7种,无外用药报告。其中单一用药61例,占71.8%;合并用药24例,占28.2%。与国内一些报道类似[1]。涉及的给药途径及构成比为:静脉滴注77例,占90.6%;口服给药7例,占8.2%;肌肉注射1例,占1.2%。
2.4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85例ADR报告涉及药物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分为8类(见表1)。其中抗感染药物涉及20个品种,50例次,占总例数的58.8%,位居首位,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
2.5ADR涉及的主要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85例ADR涉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占首位,约为43.6%;其次是以寒战、发热、休克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反应(见表2)。重度ADR3例,为由头孢曲松、阿齐霉素、氨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因抢救及时,患者均恢复正常。
3分析与讨论
3.1ADR发生的年龄分布:首先,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药物ADR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其中55岁以上老年人组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占42.3%。这可能与来我院就诊人群的年龄分布有关;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机体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功能随之减退,极易造成药物蓄积,且老年人慢性疾病增多,有的甚至多种疾病并存,用药情况普遍较复杂,从而增加了ADR的发生。有报道认为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7倍[2]。提醒我们临床工作中除掌握不同年龄段人群用药特点外,更应注重对老年患者用药的观察和监测。
3.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统计结果显示,给药途径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很大,静脉滴注给药ADR发生率占首位(90.6%),其次是口服给药,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似[3]。原因可能与我院的ADR报表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而静脉滴注给药是目前住院患者用药惯用的治疗手段有关。有资料表明,合并用药种类与ADR发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ADR发生率也越高。因此,静脉给药和多药合用可能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两个重要因素。应提倡医生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优化给药方案,能口服即不注射用药,能单一即不合并用药。
3.3致ADR药物的相关性分析
3.3.1抗感染药物:我院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无论在总例数还是在品种数中均占首位,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4]。该类药物中又以氟喹诺酮类发生ADR比例最大,占23.5%。这也与文献报道[5]相一致。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各占10.6%。其原因可能与我院使用这几类药物的频率较高有关。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不需做皮试和应用方便等特点常被临床医生首选,它的广泛应用导致ADR大幅上升。头孢菌素类药物亦因具抗菌谱广、疗效高、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等特点,深受医师及患者的青睐,故所致ADR亦多见。我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ADR由阿齐霉素引起,这与我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注射剂品种单一(仅有阿奇霉素),对一些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其使用率高有关。由此可见,医院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十分必要。
3.3.2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ADR发生率仅次于抗感染药物,占15.3%,与近年来此类疾病患者增多,用药增多有关。另一原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往往累及多个器官,医师在确定药物治疗方案时常需联合用药,故心脑血管药物致ADR多的原因也可能与其多为联合应用有关。
3.3.3营养药品:营养药品ADR涉及3个品种,共9例。其中脂肪乳短时间内(5天)发生的ADR达7例,均表现为寒战、高热,可能与脂肪乳的生产工艺、大豆油的纯度及卵磷脂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3.3.4中药制剂:随着新剂型、新品种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其引起的ADR报道也日渐增多。本次分析涉及中药制剂所致ADR5例,占5.9%。这可能与人们受传统中药无ADR观念的影响,对中药ADR问题有所忽视,漏报率较高有关。
3.5ADR损害的类型:85例ADR报表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3.6%),主要表现为各类皮疹、水肿伴瘙痒等皮肤变态反应症状及静脉炎。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2)一些临床上常用药物抗原性较强,易引起皮肤变态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正确、合理、个体化用药是减少该类ADR的重要手段。另外,对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的药物,缓慢滴注,以尽量减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篇2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36-01
药品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面对药品不良反应,人们应认真对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但与药品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人体病理状态以及诸多因素有关。因此,人们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药物方面的因素
1.1药理作用当一种药物对机体的组织和器官有多个作用时,如其中一项为治疗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即不良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疼痛时,会引起口干、散瞳等不良反应,这种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无本质区别。
1.2药物杂质药物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药物中间体和分解产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青霉噻唑酸是生产发酵过程中,由极少量的青霉素降解而来;另外,由于药物本身化学稳定性差,储存过程中有效成分分解生成的有毒物质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
1.3药物添加剂药物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稳定剂及内包装材料等也常可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不同,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合并用药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1.4用药的剂量和连续用药时间剂量越大连续用药的时间越长,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2机体因素
人类机体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的改变,个体特异性、敏感性及特异质反应,也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2.1病人生理、病理状态的改变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是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不同的重要原因同样剂量,一些病人则出现毒性反应。如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更易产生不良反应,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
2.2病人的种族、遗传和个体差异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由个体特异性和敏感性引起的,有些则由遗传因素引起。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某些药物代谢酶不同,适合白种人的治疗剂量对于黄种人可能就会引起不良反应。
3安全用药的基本要素
药品不良反应范文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