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6篇)

时间: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篇1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态水利指: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涵盖了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目标,又突出了环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经济、社会、环境是一致的。生态水利有6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生态水利发展模式与途径与传统水利发展途径对水的传统利用方式有本质性的区别;第二,生态水利的开发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下进行的;第三,生态水利目标明确,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人类共享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公平原则;第四,生态水利的实施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方法和高新技术,实现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第五,生态水利要求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第六,节约用水是生态水利的长久之策,也是缓解我国缺水的当务之急。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2.河道治理2.1河道治理方案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2.3规划实施建议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某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3.1构建水生植被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3.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3.3种植水生花卉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4.结束语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篇2

关键词:腹股沟疝;诊治;注意事项

腹股沟疝是临床中的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其患病率在3‰~5‰,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可高达1%~5%。疝修补术是目前公认治疗本病的标准方法,但由于本病发病年龄段广,同时具有多种类型,且手术方式众多,尽管经过不断改进,复发率已明显下降,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并发症。笔者通过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26例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及总结文献,对腹股沟疝诊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目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共126例患者,男123例,女3例,年龄19~81岁,平均56.5岁。单侧斜疝109例,双侧斜疝2例,斜疝急性嵌顿2例,复发性斜疝3例(含1例双侧复发性斜疝),直疝10例;其中合并有内科慢性疾病者72例;采用传统方法修补63例,其中Bassini法45例,McVay法18例;无张力疝修补63例,其中采用国产善释平片修补40例,巴德网塞充填式疝修补21例,国产善愈腹膜前修补复发疝2例。

2结果

术后复发2例,1例为合并前列腺增生行Bassini法修补术后,另1例为双侧复发性斜疝行巴德网塞充填修补术后,单侧出现再发疝;发生慢性疼痛3例,其中传统修补法2例,无张力修补法1例;阴囊水肿2例,为传统疝修补法;缺血性睾丸炎1例,为巴德网塞充填术后。

3讨论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疝修补术也是普外科医生最早接触且最常做的手术之一,但是临床中并不是每位疝病患者都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为提高疗效,笔者结合所在医院腹股沟疝诊治资料提出以下几条临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3.1重视腹股沟区局部解剖知识学习与更新:从1958年美国外科医生ChesterMcVay和解剖学家BarryAnson阐明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至今已半个世纪,但由于腹股沟区具有复杂的三维解剖和细微的组织结构,使得各国外科学者对腹股沟疝的解剖成因仍存有争论。著名的外科、解剖学家AstleyCooper曾说过:“在所有需要外科治疗的人体疾病中,没有哪种比治疗疝需要更多的把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外科技能完美结合了”[1]。所以,只有重视腹股沟区局部解剖学知识学习与更新,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正确运用不断出现的各种疝修补术,达到标准化治疗,降低并发症。

3.2重视腹股沟疝的“个体化”治疗:国际通用的Gilbert分级将腹股沟疝分为7型,这表明腹股沟疝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目前临床常用疝手术治疗方法有10余种之多,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是疝外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选择。在我国由于存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统一的现状,要求医师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以患者疝病分型为基础,结合自身技术能力特点,兼顾患者经济承受能力,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如本组病例中按照国内疝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修订稿)分型为Ⅰ型和Ⅱ型的患者45例因经济条件有限而选择传统的Bassini法治疗,仅1例因合并前列腺增生而于术后半年复发,其余均收到良好治疗效果,而无需选用各种昂贵材料的无张力疝修补。

3.3重视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的选择:目前临床腹股沟疝修补常用的生物材料补片主要是聚丙烯补片。聚丙烯补片以其稳定性强、强度高、生物惰性好以及易操作等特性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疝补片。在国内上市提供疝修补材料有10余家公司20余种产品,每种产品因材质、编制形态的不同而有其独特特点和适应证,如美国巴德公司的单丝聚丙烯补片Millikan网塞和ModifiedKugel补片形态及特点不同,适应证也不同;同时各公司的各型补片还存在多个规格系列,如行平片修补术时就必须考虑选择足够大的补片,至少应大于6cm×12.5cm,才能有效防止复发[2]。

3.4重视复发疝的预防和处理:疝复发意味着治疗失败,常使医师陷入尴尬境地。目前尽管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复发率已明显下降,但理论上仍不能保证100%不复发。复发疝的治疗棘手,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处理更为棘手,所以重视复发疝的预防和处理应该是每一位从事疝外科专业医师研究和掌握的技能。复发疝的预防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的术前准备;②术中注意检查有无合并疝存在;③补片足够大;④个体化的术式及材料选择;⑤避免腹股沟神经的损伤[3]。由于腹膜前修补对腹股沟管干扰少,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不需做广泛分离,补片覆盖了整个耻骨肌孔,能进一步降低术后复发,故复发疝再手术方式应选用腹膜前修补为宜,修补材料可选用Kugel、PHS或善愈腹膜前修补片。

4参考文献

[1]WassSH.AstleyCooperandtheanatomyandsurgeryofhernia[J].GuysHospRep,1998,11(3):213.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篇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学习12月11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王琰君同志在新安县召开的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综合整治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会上市国土资源局郭建平局长传达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方案》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精神,省地矿一院、新安县政府、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分别作了发言,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我县这项工作的开展,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资源整合、矿山企业升级改造,开采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矿政管理水平位于全市先进行列。虽说我们大力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但我县一些矿山企业重开发、轻治理,采了资源、富了个人、破坏了生态,把环境治理的包袱甩给当地政府和村民群众的问题依旧非常突出。特别是露天矿山,开山、挖坑,对环境影响更大、破坏力更强。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河南省的督察、全国人大环境污染法执法检查、省委巡视反馈意见中,都将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改变传统观念,切实加以整改,否则我们将面临被追究、被问责的风险。对此,大家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全国环保大会上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并强调,资源开发要坚守不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今年先后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均对“积极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讲话精神,到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战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和落实生态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今年6月,省国土资源厅在驻马店市,召开了全省露天矿山开发与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9月,河南省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下发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保障发展有效供给、结构调整切实优化”的原则,以“停产整治、关闭取缔、优化重组、生态修复、统一标准、督查验收”为主要手段,对全省范围内所有露天矿山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实现露天矿山开采秩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明显加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矿产资源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充分保障矿产资源刚性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三年时间,到2022年底,露天矿山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面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三率”指标和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矿山大气扬尘得到有效抑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安排部署全县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全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针对我县矿山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彻底扭转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和治理行动迟缓的被动局面,按照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市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全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方案》要求,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恢复治理

对照县政府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恢复治理任务的工作目标。对我县范围内的所有露天矿山,进行全面清查,查清露天矿山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现状,责任主体灭失的也要逐矿逐项统计汇总,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制定整治方案,实行台账管理。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严格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等设计标准和批复要求,认真开展生态修复,坚决恢复绿水青山。对主动退出或政策性强制关闭的露天矿山,以及可追溯矿主的非法开采矿山、合法开采已闭坑矿山,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责令限期履行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由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对采矿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逾期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的,由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对于经查确实无法追溯的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由各级政府承担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采取地质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综合手段,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原则,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坚决完成“三区两线”范围内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修复绿化率达75%以上的省定目标。

时间节点要求:2018年12月前,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台账、制定措施、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全面启动;2019年年底前完成70%;202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依法关停取缔违法违规矿山

对证照齐全,但没有严格按照国土、环保、水利、安监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管理要求和相关方案设计实施开采、治理和保护,特别是污染治理不规范、排放不达标的露天矿山,要立即实施停产整治,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整治露天矿山名单和整治合格的标准及相关政策。

对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要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停产整治方案,并按照方案及时完成政治任务。整治完成的矿山,经当地政府组织验收达标后方可恢复生产。整治期间,主动申请关闭的露天矿山,要按照有关要求注销相关证照,拆除生产设备、设施,并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露天矿山要依法强制关闭,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要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对非法露天开采矿山(含证照过期的矿山)和停产整顿期限内整改仍不到位的,按照“三不留”(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的标准,由当地政府立即取缔。证照不齐全,或者证照齐全,但在规定时限内,整治不达标,未通过验收的矿山,由当地政府组织依法关闭,及时注销或吊销有关证照,并向社会公告。

时间节点要求:2019年1月底前公布停产整治露天矿山名单;2019年10月底前完成组织验收;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治的露天矿山,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取缔工作,2022年6月底前完成关闭工作。

(三)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既需要矿山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也需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真正把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今后在我县新设矿山,要严格按照绿色矿山的标准进行建设,努力在三年内,再建成一批“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的绿色矿山。

(四)加强矿山固废综合治理

要加大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工作,对废石废渣治理实行台账管理。要研究制定废石废渣综合利用计划,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推动社会企业投资开展废石废渣综合利用,实现废石废渣“吃干榨尽”,消除废石废渣造成的环境问题。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要加大监控和防护力度,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安全隐患,还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需要发改委、国土、环保、安监、工信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

(五)强化矿业权设置出让源头管控

从矿业权出让端口,严控对生态环境破坏。矿业权投放要改变以往的矿业开发利用方式“小散乱污”做法,要充分发挥采矿业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资金优势,用经济和生态理念,统筹谋划资源综合利用和周边“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实现矿业开发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矿权出让条件必须达到最低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技术保障;要在建立国土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前期系统的调查勘查工作,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征求环保、安监、城建等相关部门意见,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方可出让。通过“招、拍、挂”成交后,出让部门要与矿业权竞得人签订矿业权出让合同,矿业权出让合同要明确竞得人对矿业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义务和绿色矿山建设作出约定。“三区两线”及特定生态保护区等重点禁止区内不允许设置矿权,已设置的必须立即退出。

(六)严格矿山执法监督管理

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从严执法,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对发现的违法问题立即查处,督促整改,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对其矿业权延续、变更、转让等手续进行限批。同时,还要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对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保护进行专项督导监测,并将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我县在建和生产矿山,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义务,严格按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施固体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和合理有序处置,实现两个百分之百:一是矿山复绿或复垦率必须达100%;二是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必须达100%。

(七)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矿山企业是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在编制方案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实现边开采边治理,单矿块、单坑口闭坑后,要及时按方案实施治理。各职能部门要组织专家对企业治理后的项目进行验收,对治理不彻底或达不到预期的,责成其重新治理,确保闭坑后的矿山比开采前山更绿、生态环境更好。对建筑石料矿山开采中形成的高陡边坡,视觉污染严重的残留山体,可采取开发式治理,实施治理与造林、造地有机结合,也可与我市开展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是实施主体,要切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持保护优先,聚焦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事中事后监管,扎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一要落实主体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本行政区域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要切实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二要明确部门职责。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关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矿业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相关事宜,形成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国土部门负责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组织矿业权出让,对矿业权人履行法定义务的监督检查工作,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开发利用行为;环保部门负责对矿业权人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等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并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查处矿山企业的违法行为;工信、煤炭管理部门负责煤炭行业标准制定及生产布局,加强生产工艺和安全监管;安监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住建部门负责对矿山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资质监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水务部门负责矿山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和河道采沙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矿山使用爆炸物品的治安管理和涉及矿产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侦办工作;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电力部门负责矿山供电管制。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监管。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篇4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生态环境;工作机制

一、当前唐山市生态环保领域犯罪问题基本情况

唐山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辖区内钢铁、水泥、矿产开发、陶瓷等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既是利税支柱,同时也是主要的污染源,给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2013年以来唐山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犯罪案件中,提起公诉164件304人,已作出生效判决119件247人,其中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78件125人,占生效判决人数的50%,被判处缓刑35件56人,占生效判决人数的23%,轻缓刑判决率为73%,被判处罚金案件71件,仅占生效判决案件总数的60%。经深入调研发现,此类犯罪主要集中在非法采矿和污染环境两类,非法采矿行为具有资源优势、收益高、获利快的特点。非法排污行为,达标排放需建设治污设备,不但前期投入大,而且运行成本非常高,相比超标排放,违法犯罪成本却很低,即使被判处刑罚,也远远低于其犯罪收益,不足以震慑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巨大的利润差异促使相当数量的企业和个人抱着侥幸心理,不断以身试法,生态环境饱受戕害。现实中,生态环境犯罪案发前期通常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性,这与现行刑事法律规范关于环境处罚仅处罚实害犯而忽略危险犯的特征是相一致的。但生态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害结果比较严重,且具有恢复性困难的特点。例如,唐山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李某非法占用农用地案,犯罪嫌疑人李某将耕地用于非法挖取沙石料进行销售获利,造成被占用耕地植被被严重破坏,不能作为耕地继续使用。在办理此类案件时,往往我们更注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应否追究其刑事责任,往往忽略如何能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后果如何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和修复欠缺考虑。为了既能有效打击犯罪又能兼顾环境资源保护,尝试将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入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实践,按照“理念引领、实践探索、稳步推进”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对部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及时打击犯罪的同时,要求犯罪分子依法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环境、赔偿损失,努力实现办一个案件、恢复一片青山、清澈一片绿水、净化一片蓝天、修复一片生态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5件8人,提起公诉26件48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5件25人,所提附带民事诉讼均胜诉,涉案金额5700余万元,部分案件现已依法赔偿到位40多万元,修复遭到破坏的水域面积1万余亩,实现了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检察机关在环境保护检察工作模式上的探索

探索实践中,针对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工作的特殊性,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尝试开展“2+1”工作模式。“2+1”中的“2”是指两个前置程序。一是前置督促民事程序。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之前,依法以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有关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单位仍未提起,检察机关才能代表国家或集体提讼,以此激发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动性和被害者行使权利的积极性,有效节约司法资源。例如,在办理唐山市某区刘某某等非法采矿案过程中,检察人员先行走访区国土局,向其发出督促意见书,建议其对被告人提起民事诉讼,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二是前置民事调解程序。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之前,先行对民事部分进行调解,积极促成犯罪嫌疑人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集体达成修复赔偿协议,促使犯罪嫌疑人及时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减轻司法办案压力。“2+1”中的“1”是指刑事量刑建议与民事赔偿诉讼请求合一。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对尚未达成修复赔偿协议或已经达成修复赔偿协议但尚未履行义务的,在审判阶段,协同法院共同促使其履行修复赔偿义务,并提出酌定从轻刑事处罚的量刑建议。对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在履行完前置程序后,果断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出民事赔偿诉讼请求。近年来,采用该工作模式共建议行政机关及时采取措施处置污染防止损害扩大案件5件,督促行政机关提起民事诉讼2件,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5件25人,提出的民事赔偿诉讼请求全部得到法院的支持,量刑建议全部被法院采纳,有2件案件全额赔偿到位。例如,丰润区朱某某等人非法倾倒盐酸废液污染环境案,政府为有效控制污染,及时对涉案企业废酸液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共支出清理费用60余万元。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朱某等人赔偿国家经济损失60.8135万元。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在依法追究被告人朱某等人污染环境罪刑事责任的同时,判决附带民事诉讼被告单位赔偿20.4265万元,朱某等人当庭服判并交纳了赔偿金,法院收到赔偿款后转交检察机关上交国库,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实践中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惩治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涉及行政执法、刑事侦查、批捕、定罪处罚等诸多部门职责,为了强化工作目标,突出集中整治,唐山市检察机关积极响应上级部署,通过建立内部机制、强化外部协作,不断提高诉讼质效,进一步保障打击力度。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线索发现与移交机制。案管部门把好第一道线索“进口关”,环检、民行、公诉部门做好协调,认真分析研判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对事实证据、法律依据、社会效果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防控预案,刑事犯罪的指控由公诉部门负责,民事方面由民行部门负责,共同出庭参加诉讼。上述朱某某等人污染环境案中,国家共支出清理费用60余万元。案管部门发现线索后第一时间向环检、公诉、民行等部门通报,环检部门协调民行、公诉部门共同审查研究案件,认为有必要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经督促相关行政部门提起民事诉讼未果后,该院代表国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二是与多方主体会签文件,形成共识。唐山市院与市公安局、法院、环保局会签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建立起唐山市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的侦捕诉衔接机制,形成打击该类犯罪的新常态。丰润区院与区公安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四家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依法行政、严厉查处破坏环境资源案件的若干规定》,达成共识,强化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综合司法保护。三是与公安、环保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充分借助环保部门在专业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协助收集与诉讼相关的环境监测、化验、鉴定、评估等资料或数据,查明案件事实,提高检察机关提起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效率。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阶段,除全面搜集固定刑事证据外,还要特别注意收集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相关的证据,以保证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附带民事诉讼请求。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工作展望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篇5

【关键词】抚仙湖;缓冲带;污染;治疗方案

在湖泊中,缓冲带能够保护水质,具有防护屏障的作用。抚仙湖流域内,缓冲带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上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人类活动的侵占和破坏,导致生态功能降低。通过有效的治理方案减轻污染负荷、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急需解Q的问题。

一、抚仙湖缓冲带现状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地理位置在云南省的玉溪市,流域内平均水深为95.2m,总面积达到674.69km2,湖水容量为206.2亿m3。在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抚仙湖占总蓄水量的73%左右。缓冲带长度约为100km,面积为8.22km2,其中东安为陡岸,西岸为景区景点,北岸为农田和村落。监测数据显示,入湖水质多为劣V类,而且会携带许多污染物进入湖内,影响自身循环。

二、抚仙湖缓冲带污染负荷

1.污染负荷产生量

第一,村落污染。一方面来源于生活污水,调查数据显示村民污水产生系数为每天100L/cap,其中各类污染成分的负荷产生量如下:氮每人每天为11.9g,磷为1.02g,有机物为65g,NH3-N为50g;另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垃圾,调查数据显示村民生活垃圾产生系数为每天0.48kg/cap,其中氮、磷、有机物的含量分别占比0.5%、0.2%、10%,计算可知负荷产生量如下:氮为2.88g、磷为1.15g,有机物为58g。

第二,景区污染。在生活污水上,每年产生量约为24万吨,其中氮为9.61吨、磷为1.92吨、有机物为96.08吨、NH3-N为6.7吨。在生活垃圾上,每年产生量约为685吨,其中氮为0.69吨、磷为0.27吨、有机物为13.7吨。

第三,农田污染。在高肥高污染的耕种模式下,农田污染负荷不断积累,经计算得出:氮为50.4吨、磷为4.2吨、有机物为210吨,NH3-N为2.73吨。

第四,禽畜粪便污染。缓冲带内的禽畜种类主要包括牛、羊、猪三种,每年污染负荷产生量如下:氮为106吨、磷为26吨、有机物为490吨,NH3-N为23吨。

2.污染负荷入湖量

经调查可知,生活污染和农田污染是造成缓冲带污染的主要来源。以有机物为标准,生活污染占比50%,农田污染占比33%;以氮为标准,生活污染占比45%,农田污染占比40%。

三、抚仙湖缓冲带污染治理方案

对于缓冲带污染的防控治理,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通过分析污染特点,提出多种工程联合治理的方案,具体如下:

1.污染水净化方案

重点治理雨水漫流直接入湖的问题,对于部分有条件的区域,首先利用缓冲带的净化功能,对雨水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减少沟渠水、河流低污染水进入湖内。然后利用污染水净化工程,对环湖300m以内的雨水进行截蓄、净化,提高湖内水体的清洁程度。

2.污染控制方案

对于缓冲带内、沿湖周边的村落,均开展污染控制工程,具体如下:第一,针对已经建完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日常监控管理,提高运行效率;针对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再进行重新设计;针对尚未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将其纳入到污染控制方案中。第二,相关部门应该完善垃圾的收集、清理、处置体系,在沿湖村落的生活垃圾处理方面重点下功夫。第三,取缔缓冲带以内的畜牧养殖产业,养殖产生的粪便进行堆肥还田。

3.生态修复方案

针对缓冲带以内的农田,对其中560万m2环湖农田进行退耕还林,通过2年时间,构建出乔木-灌木-草地复合系统。该绿化系统不仅规模大(长度为100km,宽度为100m左右),还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工程完成建设后,缓冲带内的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而且该数字仍然处于上升中。

4.综合管理方案

成立抚仙湖缓冲带管理控制小组,开展专业的环境治理工作,不断建立、完善系统管理机制,制定技术含量高、治理效果好的管理方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抚仙湖缓冲带的破坏,导致水质变差、污染物进入湖内,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缓冲带污染负荷的产生,主要集中在村落污染、景区污染、农田污染、禽畜粪便污染。分析污染特点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方案,包括污染水净化方案、污染控制方案、生态修复方案、综合管理方案,实践表明污染治理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王佳妮,施永生,邓晶晶等.抚仙湖缓冲带污染负荷分析及治理方案[J].环境保护科学,2013,39(04):61-65.

[2]高伟,陈岩,徐敏等.抚仙湖水质变化(1980-2011年)趋势与驱动力分析[J].湖泊科学,2013,25(05):635-642.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篇6

1设计原则

矸石山山体安全稳定—灭火效果彻底—植物群落向森林方向演替,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兼顾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景观效果—灭火、生态修复与山体稳定(护坡)三者相结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总体安排,最终达到灭火彻底、山体稳定、植被良性演替的整体治理效果。

2总体规划

该方案采用灭火措施、护坡措施与生物措施(生态修复)紧密结合的方法,即首先对矸石山进行灭火施工。本次灭火施工主要工艺包括温度勘察、挖除灭火、换填灭火、喷射注浆灭火、深孔注浆灭火等。根据温度勘测结果及现场情况,采用多种灭火方法系统结合的方式进行灭火施工。结合上述灭火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护坡整治,整理坡面、控制坡度、修建上山道路、修筑排水渠、急流槽及马道,修建柔性护坡,对其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地基承载能力进行分析验算,最后采用生物措施进一步加固矸石山,设计中综合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进行土壤基质改良,采用远程喷射播种植被恢复技术对矸石山坡体进行植被恢复。

二、灭火方案

1设计原则

为确保施工安全,此次灭火采用防火、控火、灭火方案,方案明显减少或消除有害气体,恢复安全常态,按照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灭火工艺,采用多种灭火工艺相结合的灭火方式进行施工,全程测温,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由低温区向高温区实施灭火措施。

2总体规划

矸石山灭火工程主要依据矸石山自燃机理及特点,矸石山不同温度分布规律及温度探测技术,采用各种灭火措施的综合、运用。本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喷浆、注浆技术防火、控火,最终消除火点。采取机械化施工,利用泥浆喷射机进行喷浆、注浆。

三、护坡工程方案

矸石山山体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综合治理的成败,同时山体的稳定又保证灭火效果的持续与生态修复的成功。护坡工程主要包括:坡体分级、整理坡面、控制坡度,修建上山道路,修筑排水渠、急流槽及马道,修建柔性护坡等。针对矸石山不稳定、易沉降等特性,采用刚性护坡易损坏。该矸石山护坡工程采用柔性覆盖的技术理念,以有效应对矸石山沉降。

1坡体削坡分级及道路修整

1)削坡。矸石山削坡分级总体坡度控制在30°左右,本次削坡主要针对一号治理区进行,同时也包括二号治理区部分坡面。平均削坡深度为1.5m,削坡后每段坡面长度10m~15m。2)覆土。削坡完成后,矸石山体表层覆盖矸石与黄土的混合物(含黄土约75%),以利于植物生长,表层平均矸土混合物厚度为0.8m。3)整形。覆土完成后,进行坡面整形及施工道路修整,削坡整形后表层矸土混合压实,形成一个封闭良好的整体,山体稳定性良好,为植被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2排水系统

坡体的排水系统包括坡面急流槽、马道柔性排水渠及道路排水。柔性排水系统均采用土工袋、土工膜等柔性材料,坡面排水系统与道路排水系统及原有排水系统相贯通。马道在前期可作为施工便道,之后建立排水渠,其余地方进行植被恢复。矸石山经人工整形后,易发生沉降变形,如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构筑排水渠,极易发生断裂。该方案采用土工膜加土工袋构筑的柔性排水渠。排水渠修筑方法为马道边缘及道路一侧开挖宽1m壕沟加土夯实(土层厚度约为20cm),然后回填形成下底宽40cm,上口宽80cm,高60cm的梯形排水沟,铺设土工膜,沟底坡度为5%,土工膜上方码放黑色土工袋,标准尺寸一般为40cm×80cm,土工袋装土压实,码放要求层层码放相互压实形成表层利于阻挡和拦截降水的台阶式坡面。

3植物护坡的作用

3.1植物根系的固着作用

草本植物须根大部分分布在地下0.5m以内,而灌木根系更能深入到矸石层,对提高坡体表面抗冲力、防水土流失作用十分明显,植被能够遏制坡面水土流失及浅层崩塌,植物的浅层根系错根盘结,使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植物的复合体。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浅层的松散风化带,深入到较深矸石层起到相当于甚至优于锚杆的作用。禾本科及豆科植物小灌木在地下0.75m~1.5m处有明显的加固作用,乔木根系的锚固作用可影响更深的矸土层。

3.2植被的防冲蚀作用

1)截留降水,削弱溅蚀。降水从高空落下,对的表土产生一种打击力,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同时土粒被水带走产生水土流失。植被保持水土作用表现在可基本消除降水的击溅侵蚀,降低坡面土体的侵蚀性,减少冲蚀力指数。植物拦截降水,则削减了降水对地面的击溅侵蚀,从而对表土起固持作用。2)延缓径流汇集,增加入渗,减少冲刷。地表径流集中是坡面土体冲蚀的主要动力,对土体冲蚀的强弱取决于流速的大小和径流所具有的能量。植被覆盖坡面增加坡面粗糙率使径流由直流变为绕流,难于汇集一起。另外植被生长形成的空隙和裂隙增加了入渗,优化地下水的补给环境,减少了径流量和径流冲刷力,直接降低了径流对坡面冲刷,保护坡面结构的稳定性。3)乡土灌木树种生长,植物种类多样,表层形成茂密草灌植物,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不会造成水蚀沟。

四、生态修复方案

在矸石山植被恢复工程中按照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基质改良技术、适宜树种选择与规划、植被恢复栽植技术、科学的抚育管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的监测与评价等六阶段”技术模式,根据模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适时有效地调整矸石山植被恢复的工程技术和进度,可以使矸石山植被恢复能够按照规划设计的目标创建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使矸石山最终达到治理的效果。

五、适宜的植物规划

1植物

植物种类的选择一直是矸石山生态修复研究的重要内容。植物种类选择的适当与否是屯兰矿矸石山植被恢复成败的关键,树种的组成以及植被群落的组成和密度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根据该矿矸石山植被恢复与生态特点,科学地选择矸石山适宜的植物种类是该项工程的重要任务。主要是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植物品种,要有利于矸石山的水土保持和土壤的改良,选择抗干旱和耐贫瘠的肥料树种,尤其要考虑优良的灌木树种在植被的防护和土壤改良功能方面的特点,这样可以使矸石山提早郁闭,加快绿化和生态修复的速度,并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2适宜该地区种植的植物种类

油松、侧柏、臭椿、刺槐、山杏、柠条、榆树、紫穗槐、皂角、二色胡枝子、荆条、羊柴、二月兰、沙打旺、波斯菊、黑心菊、紫花苜蓿、黑麦草及高羊毛等。

六、治理工程的监测与评价

矸石山植被恢复是困难立地条件下比较艰巨的工程,因此其恢复植被的监测比较重要。在植被恢复的初期,由于管理强度较大,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会及时的得到反馈和处理。但是在管理强度逐年降低直至停止后,矸石山的植被开始进入自维持状态,由于管理强度的降低和矸石山立地限制因子的叠加性,重建的植物群落的发展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逐渐退化,植物的生长量减少,种类减少等等,任其发展,最后可能导致整个恢复植被的完全消失。另一种是植物生长良好,生产力逐步提高,乡土树种不断侵入,甚至替代植被重建阶段的先锋树种。对于第一种情况应该通过监测和评价,尽快的发现植被退化的决定性因素,对恢复的植被进行维护。第二种情况表明重建的植被正朝着自我演替的方向发展,最终会建立一个稳定的、自维持的生态系统。对于取得初步成功的矸石山恢复植被,通过监测和评价,适时地引进期待的树种,使之能够按照人为设计的方向创建希望的恢复生态系统。另外,监测和评价植被重建的环境和生态效益,深入研究生态修复的过程与机制,可以推广和发展植被恢复技术理论,为矸石山的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1生态效益

本方案规划设计的生物措施实施一段时期后,通过增加植被、改善土壤性状,可以减少扬灰,减少有害气体扩散,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防止新增的水土流失。最终治理目标为,使项目实施后矸石山治理率达到99%,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8%,植被恢复系数达98%,水土流失控制率达98%。

2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本报告规划设计的措施,可减轻水土资源的流失和破坏,使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协调进行,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同时,对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