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智能电网前景范例(12篇)

时间: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智能电网农网

1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电力事业的长足进步,智能电网的建设随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所谓的智能电网实质上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以双向通信网络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主要手段,兼具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的特征,涉及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如输配电、发变电、用电及调度等等,覆盖全部电压等级,真正实现了电力流、信息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较为突出的优势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环保、互动、开放等。我国的智能电网在推广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已建成3个全世界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交直流工程,累计送电量超过800亿千瓦时,并网风电的总装机容量也超过了6千万kW。(2)智能输电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国内已有半数省份实现了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3)在64个城市的核心区建设了配网自动化系统,配网的运行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升。(4)构建了大规模的AMI系统,实现了1.55亿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采集,提升了智能用电服务水平。(5)现已建成31个省级以上的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显著提升。智能电网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这些成果中看,并未涉及农网的内容,而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布局背景下,有必要加快具有智能电网特征的新型农网建设速度。借此,下面重点对城乡一体化布局背景下的农村智能电网建设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

2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基层智能电网建设体系构建

在城乡一体化布局的背景下,农村智能电网的建设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优化农网供电模式

按照不同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构建适应各类典型区域配网的供电模式,积极开发智能配网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运用满足农网负荷特性的预测方法,并对区域智能配网接线方式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多能源互补的智能配网供电模式。由新农村供电模式体系当中提炼出来的21种典型供电区域,提出三个层次96种供电模式,这些供电模式的确立,为电网布局、技术、基本功能、实施方法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有助于配网自动化的快速实施和配网系统的改造升级,而且还有助于系统中使用设备安全性及可靠性的提升。

2.2运用自动调容技术

为进一步优化电网节点电压水平,有效降低电网损耗,可将在线监控功能纳入到电能质量监测中,建立并完善各级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自动控制系统。输配电GIS系统是实现在线监测的技术基础,通过对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获取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再以图形化的方式直观地展示电能质量情况。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系统可实现闭环控制,通过采用分散协调的优化算法,在充分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利用配电自动化系统达到闭环控制的目的。由于农村电网负荷不稳定,存在着较大的变化,所以可采用配电网自动调容技术应对这一现状。若某用电片区的负荷发生较大变化,则配电网自动调容技术可在自动识别状况的基础上,自动调整供电设备容量,既保证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又满足该区域的用电需求。为实现智能化调容,可在电网上安装调容变压器,在线监测负荷变化,并采用自动控制手段进行容量调整。

2.3应用智能化设备

电力设备的智能化是建设农村智能电网的基础,因此,应当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农网数字化变电站,并对站内设备的检修方式进行优化改进,合理运用智能化控制策略,实现站内主要电气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综合管理。

(1)应用智能开关。在农网中加装智能选相控制断路器,应用非平面接触结构的开关设备,同时,可以使用固体绝缘开关替代传统的SF6气体绝缘。(2)建设智能配电设备。采用智能配电柜和智能化箱式变压器,并运用智能配电台区自组织技术方案,提高配电台区的自适应能力。同时,制定智能配电终端解决方案,具体内容如下:配电台区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无功补偿远程控制、谐波监测、远程通信、智能抄表。(3)应用传感器技术。在农网中加装数字化传感器,借此来对电气设备的运行温度等工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图形化在线监测。

2.4数据交换平台

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促使业务流与信息流相融合,具体包括各类自动化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量采集系统等。如,在数据交换平台上依据IEC61970/61968标准定义的通信接口模型对接各系统,共享数据信息。以标准接口技术为基础,在数据交换平台上横向集成信息系统,统一整合信息流与业务流。

3结语

总之,农网作为电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必须加快农网智能化的建设速度,通过各种技术措施的合理运用,提高农网的智能化程度,使其为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为我国各地区农村的经济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在构建基层智能电网建设体系的过程中,应当以试点为主,逐步向全国范围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建其,方景辉,朱晓峰等.智能电网与智慧城市的契合与研究[J].华东电力,2012(5):140-144.

[2]杨鸿宾.智能电网的信息化体系架构和相关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171-173.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篇2

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是当下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电力建设始终是发展社会经济提升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改进现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对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探究,不仅能够完善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来不断的完善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深入发展,这样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能够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社会科技的进步,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是当下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技术的探究和发展

1前言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科技创新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对于日常生活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改进科技,从而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要求。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对电的使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深入研究将会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不断的加速人们对日常生活水平的要求,社会经济和社会科技都在不断的通过改进来完善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发展,这不仅仅意味着电力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来加速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2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对于电网智能化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当下社会科技发展对其的重大影响。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是在社会科技的不断创新中稳步前行的一项重要前提,我们通过不断的创新科技,改进对电网智能技术的要求,完善安防监控技术的科技力量,从而加速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是电力在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前景。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实现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手段。首先,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我们需要通过合理性的手段对其进行发展。关于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理性手段,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加速对电网科技的合理性改进和完善,通过合理的方式对电网智能化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加速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将合理性的电网智能化技术充分的应用的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这将是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理性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其次,对于电网智能化技术我们还需要通过合目的性的手段进行开展。关于电网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合目的性手段,我们需要通过对电网智能化技术在整个电网程序中的不断运用加以体现,这不仅要求每一位对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工作人员认知熟识的掌握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合目的性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将电网智能化技术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充分的发挥出电网智能化技术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合目的性的作用,通过社会经济建设的改进和发展,不断的改进当下电力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前景。对于我们国家电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得不加速对科技的创新,以此来提升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为了发展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不断创新改进,我们需要不断的完善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在整个社会事业中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科技来推进社会进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完善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创新。这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方向和战略。纵观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科技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重要进步。只有不断的发展科技,加速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才能不断的完善,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全。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将是我们国家长久以来始终坚持的方向。所以加速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速科技给整个社会经济产业的影响,将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为了能够不断的完善科技创新,研发科技成果,给社会经济以稳定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不断的加速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改进,力求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手段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中,以此来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对于社会经济建设我们最能把控的就是科技创新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稳步提升,这将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方向和最有利的目标。为了能够不间断的创新当下科技的发展,稳步现今社会经济的前进方向,我们需要始终将电网智能化安防监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将科技的进步推向社会经济发展中来,以此来加速我国科技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改善科技创新中的不足,推动社会科技的稳步发展。

3电网智能化安防的监控技术的创新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篇3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社区

一、引言

在解决了基础物质生活需求的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促使人们开始追求家庭生活现代化、居住环境舒适化、安全化等,为此智能家居也随之而生,所谓的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随着物联网络的出现,为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加入了助推剂。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与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物联网让智能家居的功能产生了飞跃,它改变的将不仅仅是家电产品的功能,而是生活方式,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令人向往。

二、智能家居基本应用功能

1、智能灯光控制

用智能开关替换传统开关,实现对家里的灯光进行感应控制并可创造任意的环境氛围和灯光场景。不管是家庭影院的放映灯光,二人共度的浪漫晚宴灯光,朋友聚会的场景灯光还是宁静周末的餐后读报光灯……实现任何的灯光场景模式。外出或加班,灯光会自动调整到相应的模式。根据全天外界的光线自动调整室内灯光,根据全天不同的时间段自动调整室内灯光。

2.智能家电控制:

通过遥控控制、电话手机控制、电脑远程控制、定时控制和场景等多种控制,对空调、热水器、饮水机、电视以及电动窗帘等设备进行智能控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的配置和添加家电控制节点。该功能的实现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便利,也大大节约了能源。

3.智能安防:

安全是住户对智能家居系统的首要要求,智能安防是智能家居的首要组成部分。智能家居通过安防系统中的各种安防探测器(如烟感,移动探测,玻璃破碎探测,门磁等)和门禁、可视对讲、监控录相等组成立体防范系统。可视对讲可以使用户能够的很清楚的观察来访者,与来访者对话,并遥控开门。报警系统可以在发生警情,会自动将报警信息发送给小区物业,同时智能家居电话或短信报警系统会将报警信息发送给业主。

4智能影音

智能家居能够控制室内DVD/VCR/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等影音设备,包括音量/频道/预设/暂停/快进等。实现随时随地的全方位控制。

三、基于物联网的新型应用

物联网:英文名:InternetofThings(IOT)。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未来将逐步建立起“交通”、“医疗”“水源管理”“电力”“集成公共服务”“安全城市”等完善的大物联网,而对应的智能家居系统应用功能将向下面新型应用功能发展:

1.远程监控

智能家居系统在电信宽带平台上,通过IE或者手机远程调控家居内摄像头从而实现远程探视。当出门在外时,可以随时用IE或者手机查看家中的实时影像,了解家庭情况,远程探视家人;当窃贼趁家中无人进行偷窃时,自动报警信号能及时拨通手机,传送实时视频,并对现场进行录像、喊话驱逐;当出现意外失火或是煤气泄露等状况,家庭视频监控系统会自动将告警信息发送到预先设定的手机号码上。

2.家电远程控制:

今后住户可通过通过IE或者手机控制家庭电器。如远程控制电饭锅煮饭,提前烧好洗澡水,提前开启空调调整室内温度等等

3.家庭医疗保健和监护:

利用Internet,实现家庭的远程医疗和监护。Internet在智能家居医疗保健中的作用有很大的潜力,不仅有助身心更加健康,而且会降低医疗保健成本。在家中将测量的血压、体温、脉搏、葡萄糖含量等参数传递给医疗保健专家,并和医疗保健专家在线咨询和讨论,省去了许多在医院排队等候的麻烦。

4.讯息服务:

通过Internet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和交换讯息,讯息传输可以以多种形式,从静态文本、图形到动态的音频、视频讯息。在智能家居中,可以用手提电话或PDA通过无线网络收发E-mail,接受最新的股市行情。

5.网络教育

网络教学将课堂带进了家庭,可帮助老师巩固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校和家长通过家居中的基于Internet的教育工具可以合作得更加紧密,并在家庭和课堂之间建立了桥梁。同时,在智能家居中,不管那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享受教育资源,进行终生教育和学习。

四、智能家居发展前景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这带动了工业生产机械自动化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探究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概述;发展前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这促使了工业技术的更新发展,进而带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工业技术的进步。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一)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此阶段,人们自发地将电子技术和机械设备结合来改进产品的性能指标。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无法深度结合,当时的研发出于一种自发因素,生产的产品应用受到极大的制约。

(二)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此阶段,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础条件。同时,国际上也逐渐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三)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此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向多个领域进行渗透并呈现出新的特征。新型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带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前行,这些学科和技术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上述背景,国内很多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分别设立了专业与岗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深入研究,但与外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智能化的前景方向“智能化”可以理解为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机械设备中去,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不同的程序,让机械设备遵循事先编制好的程序完成具体的操作功能。这种技术既可以减少劳动力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作为前提和保障的。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势在必行。

(二)绿色化的前景方向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剩余的自然资源有限,环境的破坏也越发严重,因此,各个国家都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环境保护成为各种技术和各个领域发展所考虑的基本因素。我国提出的技术发展绿色化、环保化和可持续发展正是这方面的最好体现。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产品在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绿色化。

(三)微型化的前景方向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化已逐步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当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化必然成为其发展方向。现在许多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向微米级和纳米级发展,它们具有体积小、能耗低等优势,这些优势必将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的一大特色。

(四)网络化的前景方向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的不断变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网络会迅速传播到全世界。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更加应该顺应网络化的潮流,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起步较晚、发展较滞后,但我们看到了世界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潮流,增强自身实力,增加信心,不断进取,脚踏实地,共同努力,让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绿色化、微型化、网络化的前景方向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国机电一体化协会.用信息化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J].Cameta资讯,2003.

[2]刘庆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篇5

1前言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技术体制先进、满足配电网智能化要求的通信平台[1、2];智能配网的通信系统不仅应为分布广、数量多的配电终端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同时,也应具备部署灵活、快速恢复等特点,为智能配网构筑可靠的支撑系统。2智能配电网的通信需求与现状2.1智能配网的通信需求2.1.1常规通信需求在智能配电网中,通信系统主要用于智能配电装置与各智能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包括用电量信息、装置状态信息以及各类控制信息。特别是在面向未来的分布式能源网络中,通信系统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应满足以下需求:首先,大量的控制信息和监测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通信系统必须支持实时传输[3];第二,随着智能电网乃至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涌现出各类新型的业务,配网通信系统应满足不同业务的QoS需求;另外,未来物联网将会涌现出更多设备与设备之间信息互通、互操作的应用场景,面对众多的智能终端和更多的新兴业务,配电网的通信系统必须支持多用户接入和宽带传输。此外,由于电能系统的状态信息必须实现保密性,通信网络必须为所承载的业务提供安全保障。2.1.2应急场景下的通信需求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在城市配电网范围内将分布有大量的配电终端,这些配电终端的接入与控制都必须经过通信系统所提供的可靠通道[4]。面向应急场景的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是构筑智能配电网的重要支撑系统。如何建立一套面向配电网应用的,具备快速灵活部署、高宽带、稳定可靠等特点的应急通信系统,在灾害后支撑快速高效抢险、救灾就变得极为重要。配电网通信系统应实现快速恢复,为电网受灾现场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分析、应急决策指挥和资源调度等提供应急通信支撑手段。综上,在应急场景下,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除应当具备传输可靠、高宽带数据传输外,还应具备组网灵活、具有鲁棒性等特点,以高效传输应急救灾所需的采集数据、图片、视频等各种海量应用。2.2配电网通信系统现状现有的配网通信系统大多由光纤通信系统构建,主要应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EPON两种通信技术。在配网的应用环境中,以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EPON为代表的光纤通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两种技术都采用了光纤作为物理传输媒介,由于光缆路由依附于一次系统,因此接入用户数量和光缆路由受限。而在智能配网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每个系统对信息的采集点和受控点的要求不同,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通信系统所提供的通信接入点将呈指数型增长,因此以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为代表的有线通信方式存在部署和成本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弊端。2)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EPON技术都是基于全IP的,不同的业务共享带宽资源,目前针对电网业务的分区隔离要求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而在配网中,业务的传输也应遵循安全分区、横向隔离的原则,以保证各业务之间的相关度较小,保证重要业务的安全传输,因此上述两种基于资源共享的技术不能很好的满足业务分区隔离的需求。3)随着智能电网、汽车充电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未来配网中更强调物与物之间的智能通信,此时,通信的实体可能不再是固定位置的,这为配网通信系统提出了移动状态下通信的新需求。而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EPON技术无法满足未来配网中的移动场景下的通信要求。此外,智能配电网应急通信系统必须具备快速部署、灵活组网的能力,以实现在突况下配电网通信系统的快速恢复,为配电网受灾现场提供应急通信的支撑手段。3基于LTE的无线宽带通信技术3.1LTE概述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计划)是3GPP标准化组织的一个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制定计划,简称E-UTRAN或LTE。在无线接入方面,LTE系统物理层基于OFDMA技术,下行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上行可达50Mbps,提供从1.5Mhz到20Mhz的动态频谱分配技术,频谱效率提升到当前3G系统的2~4倍。在网络结构方面,通过扁平的网络架构降低接入延迟,用户面单向数据传输延迟低于10ms,降低复杂度和组网低成本,提供更高的用户容量、系统吞吐量和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虽然LTE在公共通信网领域发展迅猛,但尚未在智能电网包括配电网中探讨其应用。随着智能配网的分布式电源与储能技术、配电自动化与智能调度、智能电表远程集抄等应用的发展,智能配网的通信系统必须对分布广、数据量大、用户密集的智能配电网实现无缝化覆盖,并承载其海量数据,LTE作为新一代的宽带无线技术,在上述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3.2面向智能配网的LTE系统构建使用LTE构建面向智能配网通信系统,可利用LTE高带宽、广覆盖、高移动性支持等方面的优点解决智能配网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智能控制的通信问题;此外,还可利用LTE快速部署、灵活组网的特性,在应急场景下实现配电网通信系统的快速恢复,为受灾现场信息的实时获取、应急决策指挥等提供应急通信支撑手段。3.2.1常规通信场景在常规通信场景下,智能配网的通信系统是沟通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的桥梁。主站侧需处理多个应用系统的大量数据,而在终端侧,每个终端只需与主站进行通信。因此主站侧和终端侧的数据流是不平衡:主站侧作为汇聚大量信息和下发所有命令的实体,其通信量较大,对带宽的要求也较高;而终端侧仅与一个实体通信,信息量较小。在这种不平衡的信息流模式下,若智能配电网的主站侧和终端侧都采用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作为通信接入设备,这种对等的组网模型不能满足主站侧的大量数据需求,因此在常规通信需求下,面向智能配网的LTE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在常规通信场景下,面向智能配网的LTE系统包括了UE、基站(E-UTRANNodeB,eNB)、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Entity,MME)、服务网关(ServicesGateway,S-GW)和分组数据网关(PacketDataNetworkGateway,P-GW)。其中UE和eNB负责用户数据的无线接入;MME执行管理控制面协议,如终端标识的分配、安全性、鉴权和漫游控制等;S-GW负责用户信息的保存,连接控制等功能;P-GW完成核心网承载的控制管理、包过滤、UEIP的地址分配和速率限制等工作。面向智能配网的LTE系统中,各配电终端的数据通过UE以无线的方式接入LTE系统,配电主站侧通过P-GW从LTE系统中接收和发送数据,以满足配电主站向多个配电终端的海量数据传输以及配电终端的灵活接入。数据的传输过程如图2所示,在配电终端侧,数据通过IP层递交到UE,UE内部通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对数据进行头压缩和加密处理[5],通过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层完成ARQ功能与数据的分段和重组[6];通过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MAC)层完成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复用和解复用[7];最后通过物理层以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传送至eNB。eNB执行上述过程的逆处理,并从PCDP层实体中取出数据,使用GTP-U协议将数据封装后传送至S-GW。S-GW根据数据流的映射信息,将数据传送至相应的P-GW,P-GW进行GTP-U协议的解封装,最终将IP包透明地递交给主站侧的通信接口。在上述过程中,LTE系统通过承载(bearer)来实现从配电终端到配电主站的端到端的QoS控制。Bearer是一个逻辑概念,映射到相同bearer上的服务数据流可在整个系统内获得相同的服务等级[8]。配电终端与配电主站建立通信连接时,LTE系统将在管理平面为该数据流建立bearer,在UE与P-GW通信的整个过程内,都要根据该bearer来决定数据流的处理策略,包括不同的调度策略、队列管理策略、速率控制策略。对于面向智能配网的LTE系统来说,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配网业务分配不同的bearer来实现对多种业务的分级通信服务。在组网方面,LTE系统可实现快速灵活的部署。由于不受线缆路由的限制,UE可放置于任何智能配网的信息受控点和信息采集点。对于eNB而言,在城市的密集区域,可使用多个eNB组建蜂窝网络,每个eNB覆盖周围1~2km区域内的终端;在城市稀疏区域,由于LTE的覆盖半径最多可达100Km且网络容量大,因此只需部署一个eNB即可满足整个区域内配电终端的数据传输需求。而S-GW、P-GW和MME可以合设,并部署于配网控制主站的通信机房内。#p#分页标题#e#3.2.2应急通信场景在发生灾难的紧急情况下,需要启动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受灾区域的调度电话等业务的及时恢复。此时通信接入点的位置明确且数据量较小,若同时构建LTE基站和网关会延长通信的恢复时间且在灾害再次来临时有较多的风险故障点。因此在应急场景下,基于LTE的配网通信系统只需构建eNB和UE即可满足应急通信需求,通信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在该系统结构中,应急指挥中心与各应急现场都通过UE以全无线的方式接入LTE系统,以满足应急场景各业务的灵活接入和传输;各eNB之间通过X2接口通信并形成Mesh网络,这种扁平化的结构可使距离较远的终端数据在经过多个eNB后最终到达应急指挥中心,从而简化了网络部署,同时也通过mesh网络增强了整个通信系统的鲁棒性。数据的传输过程如图4所示。在应急现场终端侧,数据通过IP层递交到UE,UE内部通过协议栈各层对数据的处理后,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至eNB,eNB执行上述过程的逆处理,并从PCDP层实体中取出数据,根据已经建立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RadioBear-er,DRB)找到其对应的逻辑信道、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最终通过物理信道将数据传送至应急指挥中心侧的UE,该UE将IP包透明地递交给应急指挥中心。3.3基于LTE的配网通信系统安全性3.3.1面向分区业务的调度随着智能配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新业务不断涌现,由于业务所属于不同的安全大区,各业务对通信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此外,在应急场景下,通信系统应优先为生产控制大区的业务提供有QoS保障、时延可控的高可靠性传输服务。因此,无论是在常规通信还是在应急通信场景下,如何满足不同分区业务的需要是智能配网通信系统的一大问题。LTE是基于全IP的分组交换网络,系统带宽从1.25MHz到20MHz,大于典型场景信道相关带宽,因此可以利用无线信道衰落特性进行时频二维调度,在保证用户QoS的同时,最大化系统容量。LTE系统的时频二维调度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LTE系统中的整个频段可划分成大小相等的资源块,eNB通过频率资源调度算法,将不同的频率资源分配给UE,UE可以获得连续的频率资源快,也可以获得离散的频率资源快。通过上述资源调度的算法,可以实现将不同的业务映射到不同的频率和时间资源块上,从而实现不同业务在传输通道上的物理隔离。3.3.2安全性在面向未来的分布式能源网络中,确保用户信息的保密性尤为重要。LTE系统从网络结构和数据处理流程两方面保障了数据的保密性。在网络结构方面,在LTE的网络结构中,网元MME负责UE的安全性和鉴权的管理。当UE接入LTE系统网络时,UE与MME要针对安全认证信息进行交互,以保证接入UE后数据的安全性。MME的管理功能使得LTE支持用户ID的保密性,支持漫游用户和非漫游用户的合法监听,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前提下支持用户的位置保密。在数据处理流程发方面,LTE系统协议栈中的PCCP层处理用户数据的鉴权和加密。在发送端PDCP层将数据映射到相应的PDCP实体中,不同的PDCP实体根据bearer的属性对数据进行头压缩,并根据COUNT值对数据进行加密。所有密钥都是在连接建立阶段协商的。在接收端,PDCP层从RLC层得到PDCP的协议数据单元后对数据进行解密和解压等相关操作后递交给IP层。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了LTE系统中数据在无线传输环境中的安全性。4结束语以上分析了智能配网通信系统的需求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常规通信和应急通信场景下的基于LTE的智能配网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下一步的工作是基于LTEQoS体系结构和智能配网通信业务的特性,研究面向智能配网业务的无线资源调度算法,通过时、频、空多维资源的分配实现电网各类业务的分区隔离的通信服务。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企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91-02

1引言

智能电网,可以简单理解为电网的智能化。期望通过现有的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电力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现有的电网改造或建立新的自动化、通信化和物联网化的新型电网。追溯智能电网的发展,最早是基于坎贝尔在2005年利用群体行为原理发明的电器协调技术。2006年IBM公司就提出了为电力企业设计的“智能电网”电力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也标志着智能电网概念的诞生。在随后的时间里,各个国家都先后制定或起步了各自的智能电网发展计划。尽管不同的地区对于智能电网的定义、期望达到的目标和发展现状不大相同,但都对智能电网达成了基本的认知共识,即在全球能源转型这一过程中,将智能电网这一重大课题作为能源发展的宏观重点,这主要是由于智能电网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现有电网的许多问题。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所谓的智能化电网主要包括发电、输电、变电等环节的智能化,其目的是提高电力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改善其对干扰的适应能力。

2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对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保障清洁、稳定、持续的电能供应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让其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青睐。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其智能化、自动化的特性也得到充分展现,智能电网主要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1)自愈功能,指的是通过在线自我评测能够检测出系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将故障元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使电网迅速的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有效的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持续的电力供应服务。

(2)互动作用,将电力用户视为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末端用户参与电网的自适应交互活动中,实现电网的运行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收益。

(3)高度的可靠性,智能电网能够有效的抵御各种破坏和攻击,保证人身、设备和网络的安全。

(4)能源优质,提供清洁的电力能源,满足数字化、高科技产业的电力需要,并完成电能质量的差别化定价。

(5)高效,设备和资产的利用率高,先进的IT和监控设备的引入,能够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控制运营的成本。

(6)兼容性好,智能电网能够兼容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型发电技术,实现分布式和集中式发电的有效整合。

(7)协调,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可以实现无缝衔接,有效的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提高电力系统的管理、规划、运行水平。

(8)集成度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包括控制、监控、维护、配电管理、能量管理等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业务体系。

智能电网所展现的这些特点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如何通过培养和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新技术,保证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人才培养的方法

随着智能电网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电网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科学的培训方法,提高相关人才的专业素养,对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的优势,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风力发电、配电网光伏发电技术、光电互感器、开关柜、集中监控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人才培训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下面从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对象和培训的方式三个方面介绍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人才培养的方法。

3.1培养目的

智能电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掌握电力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适应智能电网发展的电力行业从业人员,为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3.2培养对象

智能电网是能源领域的一场产业革命,将对电力教育和电力从业人员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既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又要加强电力人次的培养,所以,智能电网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包括两种:

(1)现有的电力工作从业者。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动员社会的各种资源,对现有电力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培训工作,使其了解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熟悉必要的智能电网设备,提高专业技能。这有利于改善目前从业人员观念和专业知识相对陈旧,培训远远落后于客观形势要求的局面。

(2)各大高校电力专业的人才。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基于各类高校的复合教育,它应该是针对智能电网中各个运营部分,分别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等高校中复合人才的培养。未来智能电网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人才缺口巨大,必须将智能电网新技术贯穿到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在各大高校增设智能电网专业或方向,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智能电网毕业生。电力专业高校毕业生未来将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必须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熟悉电力领域的新技术。

3.3培养方式

智能电网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注意针对某一环节或某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1)针对发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随着新型绿色型能源的发展,新型能源的电力特性和并网等主要技术在智能电网发电环节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环节的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再生能源的发电控制》专业课程的教育,同时开设《太阳能接入技术》、《风电接入技术》等选修课程,加强人才的专业素养。

(2)针对输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智能电网在输电环节上的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注重特高压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同时为了实现输电线路状态评估的智能化,还应该加强智能防灾技术和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的学习。

(3)针对变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智能电网的各个变电站的自动化和程序操作化要求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继电保护、微机保护、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等知识的学习。

(4)针对配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智能电网针对配电环节人才的培养要求对配电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

(5)针对用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

智能电网要求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的营销业务组织模式和一体化的营销自动化体系,而这一要求需要在人才培养中深入《用电信息采集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力度,深化智能电表相关的学习,同时持续增加相关人才对《电力营销与信息化系统》等电气专业新型电力信息知识的了解。

此外,应该建立相应的培训管理、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成为员工“镀金”的工具。在企业内部也应该鼓励员工自我提升,并奖励表现突出者,为创新和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4总结

智能电网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巨大有又充满革新的过程,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专业人才的加入。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智能电网将来的发展,这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企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详细的论述智能电网的内涵和特点,指出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企业应该针对电力行业从业人员和电力专业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培养其专业技能,为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措施,才能确保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林玲.新能源背景下的智能电网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1):158-160.

[2]耿婕.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0.

[3]张文泉.智能电网建设与人才教育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264-266.

[4]王忠,张惠刚,杨志超.智能电网各环节与电气类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82-183.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

【关键词】数字背景;变电站;一次设备;研究分析

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用电需求不断扩大,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实现经济蓬勃发展的前提。就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来说,不是单靠提高变电站智能化就可以实现,电网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其安全稳定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涉及到系统网架是否合理、运行方式是否正常等等。在信息化与数字化背景下,变电站一次设备问世,其智能化的操作水平及安全可靠的运行系统成为当前我国电网安全运行的必备,有效地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1数字化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分析

所谓的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是指在生产与使用电能的高压电器设备在自动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自动检测、自动调节及自动控制等多项自动管理功能。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包括发电机也被称为电动机、变压器、断路器及隔离、自动开关、相关的输电线路等,借助设备的智能化与灵活性相互连接,从而实现设备的主路系统建构。变电站一次设备可以实现生产与使用的直接供电。就目前我国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应用情况来看,数字化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电气高压组件连接部分,借助终端智能化与过程层goose指令进行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最大限度减少断路器的组件消耗,借助面板中的显示光子牌通过自动变电站的goose连锁功能横向取消实现电器连闭锁接线。其次是高压断路器,在后面会具体阐述。最后是利用设备与断路器操作进行的整体改造性设计,其取消了二次接线处理,简化了接线流程,实现了断路器控制性回路的优化处理。其主要应用于我国的变电站电力系统的检测、调节及报警中。当前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将电网系统中的综合组件进行组合从而最终实现对电网系统的真正智能监视与控制。

2变电站一次设备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分析

(1)定时监测,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负责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情况及潜在的故障威胁,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出警告信息,实现对变电站的全面监控与检测,最大限度降低设备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有效调控系统安全有效调控

其调控功能主要是进行设备状态机系统的有效运行监测,提供系统故障报警,真正实现可视化检测与调控,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最佳的调控与解决方案。

(3)数字化背景下真正实现应用智能化

与传统的变电站设备不同,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在智能化水平上更高,综合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真正实现设备管理与调控系统的互动。其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智能化数据的检测、测量、计算及维护、检修等。虽然整体上智能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就我国目前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来看处于研发的低级阶段,缺乏完全数字化,这也是当前变电站今后研发的重要课题之一。

3数字化背景下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特征分析

(1)变压器智能化特征分析

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中,智能变压器是最基础的设备之一,其主要应用于传感器之中,设计上与综合组件一起共同构成间隔层与检测层的自动检测、测量、计算及防护等,借助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的双向互动,将变压器的智能状态检测转变为监控,实现其与控制、调解之间的相互连接,从而为变电站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真实、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的数据信息资料,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发现变电站运行中的问题,了解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减少设备故障产生的维修成本,从源头上维护设备,提升设备使用寿命。其中变压器智能组件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主要针对主变体进行,涉及到主体油箱及分接开关等,重点监测项目也包括分接开关的开关位置及气体继电器节点的相关信息。其次是进行冷却调控系统的智能化处理。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能根据顶层的油温、环境温度情况及出现侧负荷参数等形成控制策略进行自动控制冷却器的投退处理,将冷却器的真实运行状态上传到后台系统,为其提供运行参考。

再次主要进行分接开关的有效调控,该调控主要是借助主控制器或者是智能组件的后台指令来完成。非电量主变本体进行保护、主变遥测信息的有效采集及对主体电压、电流及功率信息的采集都有所涉及。最后,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还可以实现在线信息的监测与采集,构建完善的后台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通讯信息互动与共享,搭建智能组件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之间的迅速传播与交流。

(2)断路器智能化处理分析

除了变压器的智能化处理外,断路器也实现了智能化改进。所谓的断路器智能化主要是针对各个智能电子装置进行整体性的有效性整合,实现断路器的一体化设计,真正实现无缝组件功能集成,从而保证断路器的智能化功能实现。在断路器的智能化中所涉及到的有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及在线监测智能等,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配件组合,也可以针对智能组件的操作回路与一次设备的操作回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对控制回路的优化处理,简化二次回路程序,方便运行及操作。目前的断路器智能组件功能有合并单元智能化,单元感应器中接受电流进行有效处理,将电流输出到防护监测系统中,辅助其他设备组件的运行;终端智能化,所谓的终端智能化就是将接受断路器及隔离开关输出信息进行监测,其支持连锁功能,进行自动跳闸命令,结合goose重合闸、分相及三相跳闸,断路器的整体控制回路一体化,增强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当前断路器的在线监测设备主要是机械性与密度微水监测两种监测类型。

4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程度更高,其利用标准的数字信息进行有效的数据对接,真正实现自我监测、监控及维修、检测。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已基本实现了变电站整体的自动化电网电力流、信息流等业务流的一体化,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完善的系统评估能力,真正实现科学性的状态检测与早期故障维修,保证变电站设备的正常使用与维护,节省维修支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磊.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18:97-104.

[2]杨涅.新形势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21:375.

[3]董烨,李永斌,张勋.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方案[J].科技信息,2011,22:797-799.

[4]张维,陈磊.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J].经营管理者,2011,23:428-429.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篇8

关键词:广域保护系统结构数据平台三层两网

中图分类号:TM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134-01

1引言

目前,智能变电站保护技术仍停留在面向元件的层面上,难以实现在系统层面上的故障自我恢复与自动优化。鉴于广域保护原理、高速通信网络技术的出现,区域保护的研发已经付诸行动。人们期许广域保护系统的实施能避免大停电的发生并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广域保护系统结构

广域保护系统采用“三层两网”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基于高速PTN网络通信传输和同步对时国际标准,变电站内取消间隔层和站控层,过程层信息通过高可靠的通信网络上传至调度中心设备层,将调度范围内的保护控制功能集中实现,同时,形成统一断面实时全景信息平台,为调控一体化和智能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1)过程层。过程层设备主要完成网络保护、调控、计量等功能的全景实时数据的采集及上送,同时接收保护调控中心设备层下发的控制命令并完成执行。变电站内按间隔配置综合智能设备,完成合并单元、智能终端、测量、计量、就地保护、PMU多种功能合一综合智能设备。就地保护设置免整定的保护输电线路全长90%的参数识别原理距离保护。(2)设备层。设备层按区域划分后配置相应的区域网络保护。将区域电网整体视为保护对象,利用区域电网信息实现网络保护。另设备层配置调度前置机,接收区域电网的实时调控数据,优化处理后送至智能调度系统。网络保护配置主保护系统和后备保护系统。主保护系统利用一次设备(线路、母线、变压器)端口信息构成的快速主保护;后备保护系统基于区域电网的实时电压信息、电流信息、断路器状态信息,以及主保护动作等信息,判别本区域电网范围内的元件(母线、输电线路、变压器等)故障,当主保护拒动或断路器失灵等情况下按最优的跳闸策略进行故障隔离的保护。具体以站域后备保护为基本单元构成区域网络后备保护系统。(3)调控层。将区域电网整体视为监控对象,利用设备层信息完成区域电网监视和控制功能。在区域保护、控制、调度中心实现区域各变电站一次设备及设备层状态可视化监视、变电站在线操作、区域电源备投、区域无功控制等。利用实时的区域电网全景数据,完成区域电网的智能调控功能。基于实时的同一断面数据的电网安全稳态分析、评估及控制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调控一体化,调度数据由数秒级提升到亚秒级,使系统分析、预警、控制具备实时性,实现调度策略的实时在线调控,智能调度

3区域电网全景数据平台

区域电网全景数据平台是在区域网络保护系统架构下,通过过程层综合智能设备完成对稳态、暂态、动态和电量等数据的采集,统一传送到调控中心设备层,并融合集中式网络保护的暂态数据,基于IEC61850标准对数据进行统一建模,统一管理,建立了区域电网集中式保护控制全景数据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4结语

本文尝试从系统融合的途径,提高变电站信息的利用率,实现电网系统区域保护,增加系统的安全性,降低投资成本。本系统的实施能够进一步促进电网保护系统融合,保障电网安全运行,避免大停电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静,曾惠敏,林小华.基于广域信息多端高压输电区域后备保护[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11):61-69.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篇9

电力是目前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人民能够正常的运转经济的重要动力,目前电力行业的运行和发展已经直接和国家人民正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挂钩。就最近几年来说,根据我国的经济快速并且稳定的发展和人们在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电力被整个社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跟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上升,什么智能设备,智能汽车等等。在2009年的时候,我国的国家电网的公司已经开始了“加强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的研究,2010年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的规划。2011年的3月份,中国智能电网750kV延安洛川的智能变电站已经成功的投入运行,这就正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等级的高电压的智能变电站。

智能性电网和传统型电网所存在的差别

传统的电网是一个比较僵硬的系统,从电源接入和接出以及电能量的传输等等方面都严重缺少弹性,这就导致了是电网缺乏动态柔性和可组装性,传统电网一直使用的都是垂直的多种级别的控制机械,而这种机械的反应能力也相对的缓慢,始终没有办法构建出可以重新组合、可以重新进行配置以及实时的电网系统。传统电网的实体相对而言也比较的笨重,然而,这笨重的实体却被电网系统的自身的治愈功能和自身恢复的功能所完全的依赖。

智能电网和传统的电网相互比较起来,在人们所想象中的智能电网即将又更一步的拓展和对全部电网的全景的信息的收集更为全面和广泛,以较为可靠的、通畅的以及较为坚强的实体的电网的结构架子与电网信息的交换互动平台作为基础,又以服务生产的全部过程作为其需求,从而整合系统的各个实时的生产和电网运营信息的一个实际的情况,又经过加强对电网的业务流的实时的动态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对其进行的优化工作,给电网的运作和电网管理人员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更加完整的和更加精确的电网的运作的状态图,并且对其作出相应的辅助的对策的支持和实施方案的控制与应对的预备的相应的措施,在更加大的程度上实现精确性、及时性和成绩优化性的智能电网的运作和电网的管理。

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相比较,智能电网的优化各个级别的电网控制工作又要更进一步,建立了智能电网结构上的扁平化和功能的模块化以及系统信息的动态化的结构框架,经过了分散信息和集中信息相互的结合,构建灵活的变化信息网络的结构、电网智能的重新组装系统的结构、优化智能电网的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最理想系统配置的效果,从而实现和传统的电网相比较出的两种不论是理念上还是体系上的截然的不同之处。

三、国内外的智能电网的建设背景的不相同

电力行业是社会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能够更加快速发展的重要命脉其中之一。电网的建设和国家的能源的资源结构、产业的布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规划以及能源资源的输入的可能性和国家的能源战略的安全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紧跟着我国经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人民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增长,在我国的电力行业建设的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个方面是,国建电网建设的规模的逐渐的扩大,电网所负荷能力的变动程度也很强烈,导致区域的负荷不能够平衡;另一个方面就是,智能电网的结构有薄弱环节存在,故对这些薄弱环节有待加强。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电力工业应急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输入电网的钢结构框架的变化也很小,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平稳,电力的需求量的变化也逐渐的平衡,电力的储备情况也相当的平衡。

四、发展中国智能电网所需要注意的几个研究方向

(一)网络拓扑方面

对于网络拓扑方面,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需要坚强灵活的电网结构,构建坚强、灵活的网络拓扑,可以有效为电力铺建“高速公路”,有着节省工程投资、节约线路占地等优点。要实现此种网络拓扑,那么应对各级电网规划进行有效优化,在系统方面,要做好直流系统和特高压交流系统的有效衔接,在电网方面,各级电网要和特高压电网进行有效衔接,完成各级电网衔接,加强二次系统和一次系统协调发展,构建出灵活的网络拓扑,将更利于冰灾等灾害的应对,有利于电网安全建设。

(二)广域防护系统和调度技术的优化

要实现智能电网的构建,那么智能调度技术是其关键技术之一,这种技术应建立在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技术中,且要和紧急控制达成一体化,实现更优良的智能调度技术;同时,智能调度的实现,要让电力系统控制和元件保护达成良好协调,让解列控制、恢复控制、区域稳定控制等系统的安全性提高,构筑出多道、且防护性高的防御体系,核心目标是实现对大面积故障的防治,且对故障的连锁反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三)高级计量体系

要实现智能化电网,那么高级计量体系的实现也是一项重要环节。从目前的电表计量来看,我国的电表大多是自动读取的模式,这种计量模式没有互动交流的存在,属于单方面交流,在未来的高级计量体系中,应考虑到由通信系统来完成双方有交流的计量体系,比如实现远程监测功能,实现分时电价,以及达成用户侧管理的模式,其可以更快地和系统响应,且完成准确有效的计量体系。

(四)其他方面

第一个就是要建立实体电网的物理的一个载体,这是即将实现的智能电网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因为考虑到我国的能源资源的分布情况不是很平衡,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加大了骨干的智能电网,特别是高压电网的建设,一以此构建成为坚固的国家电网的结构框架,落实智能电网的基础加强大范围内的电网的安全建设。另一个方面就是,信息的相互交换的平台。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电源和电网的相互协调。电网和电源是组成整个电力系统的不可分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也同时的受到了宏观经济的政策,负荷情况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的严重影响。所以说电源和电网只有两个能够同时协调一致,进行均衡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这个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的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5000亿建强智能电网引发世界关注.中国移动物联网[引用日期2012-09-10].

[2]最新智能电网技术资讯和应用方案.智能电网[引用日期2012-11-9].

[3]智能电网未来发展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网.2010-10-29[引用日期2012-09-25].

[4]2012年智能电网在中国发展前景展望.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引用日期2012-09-11].

[5]世界首座750KV职能变电站竣工.人民网.2011年04月01日19:24[引用日期2012-12-15].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1篇10

[关键词]智慧旅游理念;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B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逐渐普遍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应用,旅游行业为适应智慧旅游理念,强化自身旅游发展能力,已经在其内部逐渐完成了旅游信息化的转变和建设。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旅游行业中一项热门的旅游项目,也是缓解我国旅游行业低谷的一丝清泉。在当前智慧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何去何从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理念及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理念主要是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便携式终端旅游设施,从而主动的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等信息的一种旅游理念,通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理念。智慧旅游理念下要求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完成其信息化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指旅游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云端,建立“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乡村旅游行业在其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将部分信息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实施信息公布;第二阶段,形成期。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我国社会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形成带动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城市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期。云计算、移动终端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范围内已经开始广泛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信息化全面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模式;第四阶段,成熟期。截止到今天“互联网+”模式和智慧旅游理念的形成将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发展带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以村镇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景区。

三、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旅游网站的建立。传统的旅游网站中主要是以部级旅游景区为宣传内容,建立景区专门的网站。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旅游网站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以各大搜索引擎为基础,建立检索网页,在网页内部以市级单位为核心创建该地区直辖范围内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对下属各个景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旅游实施网络介绍和宣传。个别先进的乡村已经与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网站建立了旅游路线计划宣传的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理念下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例如,乡村旅游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门票、区域内文化自主保护电子系统、信息化环境监测系统等内容。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中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LED信息系统,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的安全性和新颖性。此外,我国以三坊七巷等35家乡村旅游景区为首的“身份证入园管理模式”已经投入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中。

(三)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在智慧旅游理念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推广区域旅游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例如,针对乡村景区内的各个景点设定自助景点门票售票机,在景区内引进自动贩卖零售和饮用水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降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了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旅游事业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这些经营者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联。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经营时,未认清“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时,仍旧采用传统广告的形式,这样就很难引起更多网络群体的关注。此外,一些地方自行建立的乡村旅游行业网站,受地域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新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在逐渐上升,这样的发展环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旅游领域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意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较少,这样的意识很难实现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实际上,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并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信息数据共享的体系。此外,旅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未经过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产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对较低。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产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应逐渐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中,虽然计算机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实际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产生的影响力较小。目前国内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

乡村旅游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的工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与较热的公共服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游客在公共服务网站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顺利链接,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

(二)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而智慧旅游建设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模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链接,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建设智慧旅游模式,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应充分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全面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数据库、物联网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标准化的数据库是智慧旅游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数据库中收集了海量来自政府和游客的信息,这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应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另外,物联网实现物物连接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为了实现智能旅游景区的建设,应注重对物联网各个环节的配置。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持电子智能终端的游客可以随时介入无线网络中,能对旅游体验进行实时的分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强化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建设,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智慧旅游理念实质内容是为游客打造智能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服务主要是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例如,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物联网、无线网网络通信技术等,但是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能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j,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43-144

[3]郭华.信息化背景下川东地区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58-59

[4]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6):117-119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移动互联;Android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6-0082-02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业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持,将移动互联技术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智慧旅游项目,正在我国很多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就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既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必要的信息参考,又提高了游客的旅游满意度。目前智慧旅游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1]。

智慧旅游实现了游客使用智能手机或移动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服务器进行实时的旅游信息交互,为游客的旅行活动提供实时、准确、全面快捷的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系统主要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去主动获取旅游信息,热点旅游活动等的智能APP应用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了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旅游管理的信息化。

1智慧旅游应用需求

自2011年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开始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以来,很多旅游公司也陆续开发出了智慧旅游的服务项目[2]。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假日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自助旅游人群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已经普及,游客对旅游景点信息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与目前许多旅游景点存在信息化程度低、景点智能导览水平低、景区资源紧张、服务质量差、游客满意度低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开发一个方便用户旅游出行、并且能够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智慧旅游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2智慧旅游系统架构

智慧旅游系统主要是针对旅游公司,景区管理者,普通游客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系统包括Web终端、Android移动终端、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三个子系统,可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实际应用需求,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是基于B/S结构开发的,Web终端使用HTML5+CSS技术进行开发,同时将JavaScript嵌入其中,采用了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JSON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因为JSON简单、纯文本、跨平台,所以,特别适合在互联网中不同应用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交换。Android移动终端整合了移动GIS/gps定位、指南针、食宿娱乐场所查询、旅游体验分享等功能[3]。服务器采用WebServices技术,主要功能有景区信息、景点电子地图导航、景区美图浏览、景区特产浏览、微博与微信等功能。

3网络通信解决方案

智慧旅游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基于移动互联网通信3G/4G网络,将旅游景区附近的酒店、特色美食、景点、娱乐场所等相关信息通过APP应用软件及时给游客,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游览参考信息。

该系统在3G/4G网络通信中使用了华为E5770S-320无线路由器(如图2所示),该路由器同时支持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的3G/4G网络通信。但存在的问题是,将该无线路由器接入到移动通信网络之后无法获取到固定的IP地址,通过相关技术分析得知,中国电信仅为该路由器分配了一个内网地址,并没有真正的互联网IP地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人员在系统中使用了动态域名解析技术(NAT-DDNS)的硬件产品——花生棒,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动态域名解析服务,无需互联网IP地址,也不需要路由端口映射,它有自带的支持内网的免费账号,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进行远程管理操作。

4智慧旅游系统主要功能

智慧旅游系统采用增量模型的软件开发模型进行系统开发,系统融合了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模块化独立封装以及标准化应用接口等技术,扩展性强,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如下六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功能描述如下。

1)景点实时信息

景区服务人员对各个景点的游客数量、排队等候时间、酒店餐饮住宿、交通信息、班车时刻等信息进行及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获取这些信息,为游客游玩景点的选择,停留时间,食宿安排等提高必要参考。

2)景点停车引导

停车引导是在景区的主要路口,停车场入口等车辆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电子显示屏,显示空闲车位数量、动态车位位置、行车方向、所处方位等信息,对车辆出入景区进行疏通和引导。

3)美食、住宿、娱乐场所查询

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查询景区附近酒店的位置、独具特色的美食与小吃、地方特产、娱乐商场等信息,为游客的旅游全过程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信息化服务,提高游客的游玩满意度。

4)电子地图导航

当游客在景区中迷路,或者不知道去某个景点的路如何走时,可以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输入目的地,系统就为游客显示电子地图,并给游客推荐行走路线,既节约了时间,又解决了游客的燃眉之急,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景区旅游服务和管理的质量。

5)定位服务

通过GPS或者无线通讯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地理位置,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与位置相关的信息和服务[4]。通过数据挖掘、地图匹配、游客所处环境判定等技术处理,获得游客的地理位置,当游客遇到意外或突发事件,或者在旅游中迷失方向时,可以及时获得游客的地理位置,为旅游救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6)旅游体验分享

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登录智慧旅游系统的微博或微信,就自己的游记、景点照片、行程路线等旅游信息在微博或微信中,既实现了与大众游客进行交流和互动,又达到了宣传景区的目的。

5总结

本文研究了智慧旅游APP应用系统的设计,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将旅游资源、旅游信息进行整合,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手机或移动终端设备,让游客可以主动获取旅游信息,在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实时传输的基础上,实现了游客在旅游全过程的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为游客搜集旅游信息、计划旅游行程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达到了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的目的,大大提升了旅游管理的水平和旅游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倪亚揇,朱轶.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研发[J].信息技术,2014(5):35-36.

[2]张志刚.基于APP技术的智慧旅游的研究和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133.

智能电网前景范文1篇12

多媒体客服客户服务系统多媒体网关

ResearchandImplementationofChinaTelecomMultimedia

IntelligentClientServiceSystem

YUKe-feng

(GuangzhouResearchInstituteofChinaTelecomCo.,Ltd.,Guangzhou510630,China)

Inthispaper,thegeneralideaandimplementplanofChinaTelecommultimediaintelligentclientservicesystemintheenvironmentofmobileInternetareexpounded.Toconstructcomprehensiveclientviewwithmulti-channelaccessandmulti-channelsynergy,aswellasmultimediaintelligentclientservicesystemwithall-roundintelligentapplications,cansatisfythedemandsofclientsintheenvironmentofmobileInternetsuchthatclientperceptionwouldbesignificantlyimprovedbasedonproactive,intelligent,openandinteractiveservices.

multimediaserviceclientservicesystemmultimediagateway

1引言

产业界的融合趋势明显,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趋于融合。与此同时,电信网也逐步IP化,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NGN应运而生并走向成熟。面对NGN以及3G移动网络的发展,以软交换为核心技术的IPCC(IPContactCenter)逐渐成为呼叫中心的建设主流,IPCC满足AlloverIP开放的、分布的以及发展的网络需求,全面支持多媒体(语音、数据、视频等)的融合接入。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司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服务成为必然趋势。例如QQ、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体已成为公司面向客户展示形象和服务的重要窗口,已成为除面对面服务之外和用户互动的最有效的方式,互联网媒体客服(IM客服、微博客服、微信客服)将是电信运营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服务渠道。

目前中国电信客服系统(10000号)存在如下问题:1)服务渠道彼此独立,服务界面没有融合:渠道各自建设,通过独立界面或者完全依赖第三方界面提供服务,前后台服务界面未能有效整合,客户从不同渠道上所获得的服务无法达到一致;2)服务能力未能有效协同,服务流程未能贯穿:系统比较零散,缺乏互动;3)服务数据没有共享,多媒体服务能力缺失:各个渠道的客户服务数据彼此独立,没有形成共享。此外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不能适应客户需求。

2中国电信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总体思路

2.1中国电信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建设目标

将传统的客服系统建设成具有多渠道接入、多渠道协同、为多个服务触点提供单一全面的客服视图、多方位智能化应用的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实现主动、智能、开放、交互的服务,显著改善客户感知。

(1)主动

通过多渠道主动向客户推送有针对性的服务信息;在服务过程中系统能自动识别关键词,主动提示客服代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根据客服系统数据特点,对数据进行采编分析,提升主动预置服务能力。

(2)智能

统筹分析客户行为数据,智能识别客户需求,达到服务与需求准确匹配。

根据服务需求、客户类别进行服务渠道智能匹配,让不同客户在适合的渠道获得适合的服务,从规范服务提升为智能服务。

(3)开放

提升自助服务定制能力,拓展自助服务功能。

融合互联网工具的应用,引导用户使用多媒体渠道服务。

服务内容共享,使客户在各服务界面获取的信息保持一致性、准确性。

(4)交互

对标先进互联网企业,持续优化客户交互流程,变单向服务为交互服务。

通过可灵活定制的服务,满足不同类别客户的多方面需求。

全网服务的全过程可监控,实现服务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反馈,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

2.2中国电信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功能架构

中国电信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的功能框架包含客户接触、接入层、运营层、支撑层等4个部分功能,如图1所示:

(1)客户接触:包含电话(含IVR)、邮件、IM、微博、短信、10000爱问、微信、易信、掌厅、网厅等渠道。

(2)接入层:包含接入管理、基础构件2个部分,按照统一接入模式或者专席接入模式来分配不同类型的话务请求。

(3)运营层:包含客服门户、智能客服应用、后台管理3个部分,通过客服统一视图、统一知识管理、多方位智能化应用,实现多场景协同以及智能引导。

(4)支撑层:包含CRM、计费等多个系统,支撑上层运营业务,实现IT系统支撑、集约运营、在线预处理等多项服务能力。

3中国电信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实施方案

3.1语音、短信、邮件、微博、微信、易信等多渠

道统一接入

实现语音、短信、邮件、微博、微信、易信的多渠道服务方式统一接入到多媒体客服系统;实现多媒体客服系统到IM客服界面的单点登录。

多媒体客服系统通过多媒体网关(MAGW)统一接入语音、短信、邮件、微博、微信、易信等各种媒体渠道。多媒体网关通过媒体适配屏蔽各媒体外部接口和协议,并进行信息过滤和排队预处理,然后送到CTI统一排队路由。同时,可与后台机器人引擎结合,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自助服务。

对外提供多媒体信息发送接口,座席界面直接调用对应接口发送下行多媒体消息,同客户进行交互。

语音、短信、邮件、微博、微信、易信等多渠道统一接入如图2所示。

(1)客户发送上行媒体信息到多媒体网关MAGW;

(2)MAGW媒体适配器首先进行黑名单过滤,过滤掉不关心的媒体信息;

(3)合法信息进入后续流程处理,先进行维度信息处理,将多媒体的各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的结果可用于精细化过滤以及排队预处理(技能、客户级别、优先级等);

(4)预处理系统会取出信息的维度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设定的规则进行维度匹配,符合维度匹配规则的信息才会继续向CTI请求人工处理;

(5)CTI根据前面流程中获取的维度预处理结果,结合排队路由策略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人工座席,将信息通知MAGW;

(6)MAGW启用会话控制,将客户和选定的人工座席进行会话管理,座席可以主动向客户发送下行媒体信息。

3.2强化多媒体渠道协同

多媒体智能客服不仅是各类服务手段的接入,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如何在各类服务渠道间建立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渠道的优势,组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有效提升各渠道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渠道的协同首先必须具备内外统一的知识体系及信息内容,以渠道信息共享为应用核心,其次是明确各类服务渠道的协同关系及应用流程和场景,并通过系统的固化和植入,实现多媒体时代下客户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在各类服务渠道间建立协同机制,细化设计渠道协同服务的应用流程,在多种协同方式中明确首选协同方式及次选协同方式,如用户来电查询账单情况,细化明确此场景时首选协同IVR还是首选协同邮件或网厅查询等。在逐步积累客户的渠道偏好及历史服务方式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能力及支撑功能,实现渠道协同方式的精确推荐,有效提升沟通效率和客户感知。

系统的固化和植入的协同场景包括:

(1)多媒体客服人工服务与IVR自助协同场景:密码验证、密码修改、满意度调查、查询月帐单、查询账户余额、查询积分、查询套餐使用情况、修改Wi-Fi密码、固网报障、装维工单催装、装维工单催修、呼叫转移设定、VIP客户经理查询与转接、紧急开机等。

(2)多媒体客服系统人工服务与网厅协同场景:费用查询、各类营销方案或产品介绍查询、充值交费、业务受理、宽带停机用户续费。

(3)多媒体客服系统人工服务与邮件的协同场景:发送月账单、查询各类营销方案或产品介绍、发送投诉或建议处理结果。

(4)多媒体客服系统与掌短厅协同场景:账户余额查询、积分余额查询、月账单查询、套餐使用情况查询、国漫相关查询、营业厅地址查询、宽带故障预处理操作指引、各类营销方案或产品介绍查询。

(5)多媒体客服系统与IM协同场景:IVR上增加QQ10000好友添加提醒、图文信息发送、信息量较大的知识内容、终端信息、宽带预处理操作指引。

(6)多媒体客服系统与微信/易信协同场景:查询月帐单、查询账户余额、查询积分、查询套餐使用情况、修改Wi-Fi密码。

(7)多媒体客服系统与客服微博协同场景:新业务及营销宣传、信息。

(8)IM客服与网上协同场景:查询话费账单、查询各类营销方案或产品介绍、话费充值。

(9)IM客服与掌厅协同场景:通过掌上营业厅可办理的自助功能、发送知识库常见知识点内容、发送宽带预处理操作指引(手机版)。

3.3提供统一全面的客服视图

客户呼入后,客服界面首先显示该来电号码的客户信息摘要、客户欠费信息、积分基本信息、渠道接触信息、服务提醒信息、在途工单信息。客服代表可以进一步查询该来电号码归属客户其他号码的上述信息。

(1)客户信息摘要:客户姓名、客户类型、按键轨迹、主叫号码、产品类型、QQ号、Email地址、微博账号等。

(2)客户欠费信息:上月出账余额、欠费金额等。

(3)积分基本信息:当前可用积分等。

(4)渠道接触信息:最近一周的多媒体客服系统人工接触信息、多媒体客服系统IVR接触信息、邮件接触信息、网厅接触信息、掌厅接触信息、短厅接触信息、IM人工接触信息、微信接触信息、易信接触信息等。

(5)服务提醒信息:标准问候语提醒、特殊客户提醒、生日提醒、重复来电提醒、业务到期提醒等。

(6)在途工单信息:业务单、投诉咨询单、故障单等。

3.4实现多方位智能化应用

(1)基于语音识别的IVR扁平化智能应用

IVR智能导航是互动式语音应答系统,能够将传统IVR树形的按键操作转换为扁平化的系统对话,这样的转换有效缩短了通话时间,提升客户体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IVR智能导航系统与传统IVR系统对比如图3所示。

基于语音识别的IVR扁平化智能应用如图4所示。

1)客户拨打10000号进入IVR,IVR提示用户选择普通自助服务还是语音自助服务;

2)客户选择语音自助服务,IVR将客户的语音信息发送到语音识别系统;

3)语音识别系统首先进行噪音消除,将过滤之后的语音转化为文字信息,送到智能机器人引擎;

4)机器人根据送达的文字信息进行分词、语义分析,连接后台样本库和知识库进行业务匹配;

5)业务匹配之后机器人即开始业务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语音方式播放给用户,如果没有精确匹配到某个业务,而是可能匹配多个业务,需要给用户播报菜单,用户再选择具体匹配哪个业务;

6)用户同智能机器人进行交互沟通。

(2)基于语音识别的座席智能应用

座席界面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根据预定义的关键字,识别座席和客户通话过程中的关键字,应用于知识搜索、热点收集和质检等场景。

1)关键字配置及管理:对需要进行语音识别的关键字进行编辑、查询、分类。可以对预定义的关键字进行分类,以便分别应用于不同场景的识别。例如知识类的关键字用于知识库快捷入口,热点类的关键字用于热点搜集场景。

2)关键字实时识别: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即时识别座席和客户通话过程中包含的预定义关键字,进行相关应用。

3)关键字事后识别: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识别录音文件中包含的预定义关键字,进行相关应用。

4)通过语音识别出的关键字,可应用于以下场景:

知识库快捷入口:座席与客户通话时,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时识别出预定义的知识类关键字,即时显示在作息界面上,点击关键字可直接链接至知识库的相关页面。

业务场景快捷入口:座席与客户通话时,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时识别出预定义的场景类关键字,即时显示在门户上,点击关键字可跳转到相应的业务场景处理页面。

热点搜集:语音实时识别或事后识别通话过程的热点类关键字,进行记录,提供热点的查询及统计功能。

精确质检:语音实时识别或事后识别通话过程的质检类关键字,进行记录,质检员可搜索质检类关键字进行质量监控,如服务禁语或某项具体业务等。

4结束语

在电信领域,呼叫中心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方式,近年来备受重视,成为运营商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语音、数据、互联网等多种通讯技术在呼叫中心应用的日益深入和成熟,传统的呼叫中心正面临着转变:接入渠道由单一的语音接入向集电话、Email、IM、短信、微博、微信、易信等多渠道接入转变;渠道之间由各自为营的“孤岛”,向整体运作的“协同”转变,为此中国电信构建具有多渠道接入、多渠道协同、统一全面客服视图、多方位智能化应用的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真正做到“用客户喜欢的方式为客户进行服务”。

此外,中国电信的用户增长快速、业务越发复杂、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导致话务量不断增长、服务用时持续增加、热线接通率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多媒体智能客服通过整合互联网渠道(IM、微信、易信、微博)资源、采用智能化的手段,提升自助服务能力,缓解人工服务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业务规范V3.0[Z].2012.

[2]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多媒体智能客服系统技术规范V3.0[Z].2012.

[3]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客服门户功能技术规范V2.0[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