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例(3篇)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篇1
《衣服的颜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材料吸收热量的多少。
2、能够准确的测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能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能够与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热水器方案。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得出黑色材料比白色材料吸收的辐射热多。
2、能够揭示生活中利用热辐射的一些现象。
STSE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出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的材料的例子。
2、能设计出造型美观、效率高的太阳能热水器。
重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测不同颜色材料吸热本领的强弱。
二、课前准备:
导入用画板、分组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纸、凡士林、火柴棍、纸杯、温度计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
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现场作画,不过,我不用笔,不用颜料,请大家注意看!(教师把一幅用纸画的熊猫图贴在泡沫塑料板上,用红外线灯正对着这幅图,相距大约10厘米,几秒种后,揭开纸画的熊猫图后看到,泡沫塑料板上凡是原来图画中黑色的部分凹陷下去,白色部分无变形,平整的泡沫塑料板变成了一幅“熊猫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这是老师刚学来的新招,但利用了什么原理一直想不明白,大家先来猜猜看。
(学生猜测)
2、总结,启发实验1
(1)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比较统一,认为黑色吸热快,白色吸热慢。那么,我们穿的衣服颜色是否跟这种现象有关呢?是否穿黑色的衣服就会感到热,穿白色衣服感觉就凉快些呢?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相信你的想法呢?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讨论一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实验方法设想:
一、用传热比赛的方法,用凡士林将豆子粘在黑白不同的纸板上,看哪张纸上的豆子先掉下来。
二、在两支温度计的下端分别贴上黑、白不同的胶布,用他们去测量同一杯热水,看哪支温度计升高快些。
三、用黑、白两种颜色的一次性纸杯,各放一块冰块,看那个杯里的冰融化得快。
…………
(3)分组实验,强调安全,保持清洁。
(4)汇报实验现象。
3、深浅颜色与吸热的实验。
(1)看来,大家都在实验中验证了自己的猜想,黑色的确比白色吸热快。实验中,你们有什么新的思考吗?
(学生谈想法:变换不同颜色试试看。)
那我们抓紧时间,继续实验吧!
(2)学生实验
如:用黑色和灰色、浅红和深红、橙色和淡绿色等等不同颜色的纸片及身边现有材料进行试验
(3)汇报结果
总结:得出结论:颜色越深,吸收热的能力越强;颜色越浅,吸收热的能力越弱。
4、生活中的应用
(1)现在老师终于明白泡沫熊猫图的制作原理了。你明白了没有?能说说吗?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3)总结:
教师介绍不同物体对太阳光线吸收能力不同,从而颜色也有所不同的道理。比如物体能够吸收所有的光线,看起来才是黑色,所以当然升温快些。(也可制成课件)
(4)故事中的科学
分析“高斯号”平安脱险的故事。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
学习语文感到快乐,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在写字作文阅读文本时有审美。审美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而各人的经验修养和爱好各不相同,因而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审美。
美感是鉴赏力协同想象力、知解力对形式、表象的审美判断结果,它具有主观目的性、普遍可表达性。为此,笔者首先与学生分享文字书写常识:点如高峰坠石般灵动,横如千里云阵般张力,竖如万岁枯藤般劲挺,撇如利剑截断犀象,捺如崩浪雪奔;结体左顾右盼,笔画彼此谦让包容,凸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字风,把汉字写好,大有学问,趣味无穷。教师讲规范,做示范,学生口念心追手动,久而久之,掌握了汉字书法的一套看家本领。这样,学生自写自赏,自写互赏,其乐无穷。
其次,与学生一起分享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会意字的汉字结构规律。学生根据构字规律认识字,既方便,又有趣,减少了写错别字的现象。积累词汇乐趣多多:同义词大联欢,反义词大结队,给形象性突出蕴涵丰富的词汇大“照相”(制作特写镜头),等等。学生对字词学习兴趣浓厚是其阅读写作兴趣浓厚的基础,因此,笔者常与学生一起搞文字、词汇游戏。
再次,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文学作品的快乐。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作品中,将自我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等同,从而将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命活动当做自己的生命活动。当然读者把什么样的情感移入文本对象,是受到对象的性质制约的。或者说,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高山大河、雷鸣电闪的耸立奔腾、激越震撼使人产生崇高感;小桥流水、斜风细雨的清闲宁静、轻盈和缓使人产生优美感。古人讲“竹令人韵,菊令人清,梅令人闲,兰令人幽”,其着眼处正是对这几种花卉生命品性的内在自居。读者则通过内在自居而与作品描绘的“艺术世界”发生亲密接触,进入与作品的精神对话。这种内自居,通常表现为读者有意或无意将自己想象为作品中的人物,对他们的处境和心理有切身体会。自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角色效应。所谓角色效应就是指欣赏者不但冒充,而且可能会将自己惟妙惟肖地化为某个人物,代其思考,替其行事,为其担忧,以致完全丧失主体性。常见的是角色效应和性别效应,还有年龄效应、善恶效应、境遇效应、性格效应等。
自居作用,本质上讲,是一种介入性体验。介入性体验,指将自我全部身心投入艺术展现的世界之中的审美经验。在介入性体验中,很少掺有智性活动的成分,没有理性的判断和知性的认识,没有理念性的先入之见,没有关于对象性的思考,体验呈现为一种自然发生的感觉过程。体验者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感受文艺展现的生命世界。体验者最关心的是他从自己的体验中究竟获得了哪些感受,主张以纯粹的态度进入体验,获得艺术世界给予人的本真状态的感受。欣赏者能够排除自己的前经验和既定的接受图式,以虚静空澈的心态感知对象,获得最真切的审美经验。学生阅读中的自居意识是极其宝贵的,应大力扶持与培养。
阅读教学中,笔者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如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展情感体验活动。诗人从酒后沉睡中醒来,探问帘外的花木。她不满意侍女“海棠依旧”的答复,轻声念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绿肥红瘦”最富于形象性和情感性,“绿肥红瘦”表面上写的是雨后花木的情态,形象、新颖。“绿”、“红”既代指叶和花,又点染了雨后海棠花叶的鲜丽色彩;“肥”字十分逼真地写出了绿叶的丰腴、润泽和茂盛,“瘦”字比拟疏雨骤风后花朵的稀疏和花瓣的凋零。这是特定情境下特定事物所特有的情趣。如果联想诗人坎坷的经历和风雨交加的处境,再感受其意义和情味,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旨趣”在慨叹消不尽的伤感愁情和易逝的韶华岁月。诗人以情观物,由景生情,创造了形象的情感空间。阅读诗文,从语言文字入手,挖掘、剖析和体验,仿佛诗人说的是读者自己的话,宣泄的正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境界,并由此产生阅读审美。
由于作家创作会使用陌生化和通感的艺术技巧,因此,笔者与学生一起分享这方面的知识,为他们阅读欣赏扫除障碍。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技巧,首先要求作家在语言层面不用读者熟悉的形象或角度描绘事物,主张用违背日常习惯的方式选择词语,有意造成理解的困难或形象的变形。例如,李清照“绿肥红瘦”中“绿”与“红”只有深与浅、浓与淡之说,怎么会说“肥”与“瘦”呢?实际上这里就用了创新说法或者叫陌生化说辞,借“绿”与“红”分别称代“叶”与“花”,用特征代事物,这就给读者阅读欣赏带来理解困难,不能达到诗意隽永、兴味无穷的效果。其次,陌生化要求作家在叙事层面进行积极创造变形,使作为素材的“本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所谓“本事”是指那些基本的材料——素材,一些将要被编织进情节的事件的总和;而“情节”是被实际讲述的故事,或者说是故事被讲述的方式,材料被组合起来的方式。通感,往往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创造。比如众人皆知的宋词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诗的本意是描绘杏花茂密繁盛的景象,诉诸人的视觉。然而用一“闹”字,却更诉诸人的听觉,以一种通感,展示出杏花怒放的动态,可感可触,生动形象。在这里,静态的形象变成了动态的过程,单一的感觉变成了多种感觉的综合融汇,画面有了纵深的感觉。又如视觉器官本来并无冷暖的感觉,冷暖当属触觉的感受。但人们都认可红、橙、黄为暖色,青、蓝、紫为冷色。且色彩亦可由视觉转化为嗅觉和味觉,所谓“秀色可餐”便是这个意思。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阅读欣赏时就更自信。
红色故事汇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幼儿语言科学有序
幼儿模仿能力很强,有强烈的学习语言欲望,我们要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净化、美化、规范化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观察、游戏、劳动、娱乐等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培养用词、用句的能力,进一步引导他们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丰富幼儿的词汇是关键
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优劣。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幼儿在长期的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语言中丰富、积累起来的,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但是以说教的形式来丰富幼儿的词汇是毫无意义的,只会让孩子能说而不会用,因此,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与活动来发展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正确的运用并掌握词汇。
我们通常采用三种途径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①游戏。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在游戏中丰富他们的词汇。如角色游戏中,有的幼儿在水果柜台当营业员,为了卖出自己的水果,他会使用多种形式的词汇来描述,像:苹果红彤彤的,金灿灿的梨子等。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随时指导幼儿用美妙的词语描绘,孩子便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许多词汇。②谈话。谈话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口语表达力,还能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幼儿准确的使用词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安排谈话活动,如给孩子们聊喜欢的玩具,聊花圃里的花草等。③讲故事。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优美的词汇,可以说是词汇的宝藏,孩子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掌握到较多的词汇量。如在《小鸡在哪里》故事里的几个动词:小花鸡蹲在盆子里,小黄鸡钻在椅子下,小黑鸡站在石头上,小白鸡躲在树后面。在讲述故事时,请幼儿分别做蹲、站、钻、躲的动作,使他们理解这几个动词的含义。
二.发展幼儿的句子是重点
幼儿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①绘画练句。让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练习,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如春天带着孩子春游,让孩子用自己的画笔绘出美丽的春天,并让他们分别介绍自己的作品。②卡片练句。利用卡片连词成句,就是同时出示两到三张卡片,卡片上分别画上不同的景象,让孩子通过观察卡片上的事物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如:出示一个太阳、一只小鸟、一片小树林,孩子们会连成句子:红红的太阳出来了,小鸟在小树林里飞来飞去,孩子们对这样的讲述会非常感兴趣。有时候可以打乱卡片的顺序,让孩子自己选择不同的卡片练句。③实物练句。实物在孩子的眼中最直观,他们也特别愿意讲述自己真实看到的东西。如让孩子当小导游,把自己的班级介绍给别人。④故事练句。让幼儿复述自己听过的小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在《小猫钓鱼》的故事中,有的孩子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上课时,我三心二意,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看看那,结果什么也不会。”这种练习,对幼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⑤仿编诗歌练句。利用创编诗歌的方法,让幼儿把话说得更加连贯、流畅。
三.指导幼儿看图讲述是基础
看图讲述活动是利用图片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首先要理解图片,然后根据要求通过思考、想象、推理等多种思维方法,把握要讲的内容,再让幼儿有顺序有重点的讲述。①观察理解。在讲述前,让幼儿有顺序地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教师设计一些有提示性作用的问题:如画面上有什么、他在哪里、他是什么表情……让幼儿对图片有一个初步的理解。②主次分明。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最主要的情节,让幼儿做重点讲述,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对孩子加以示范引导,让孩子能够理清讲述的顺序以及重点,同时对于孩子在讲述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③合理想象。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作充分、合理的想象。如《大象救小兔》,“大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付老虎救小兔的?”幼儿想出的办法,只要合乎情理就要予以肯定。这样,幼儿就能根据各自想出的方法编出不同的故事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