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例(12篇)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幼儿;绘本;策略;绘本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66-02
绘本是儿童开展早期阅读的一项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最适合幼儿开展阅读的早期读物。每个幼儿对绘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发现,因此越来越多的早期教育机构着手把绘本作为集体教学活动、学习性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的主要内容。《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的颁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既要关注幼儿个性的发展,也要尝试从一个宏观角度来考虑思考个性,从群体性出发来看待小、中、大班幼儿的个性发展。小、中、大班幼儿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而从绘本的特点来看,它本身能适应和配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对生活、自然、社会等认知的理解。因此,我园在课题“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开展绘本分级阅读的实践研究”开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本多研”的绘本分级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生理、心理、情感等多维度发展的需要。
一、“一本多研”的绘本分级教学尝试
案例一:《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看见什么》。
1.绘本简介
这是一个来自国外的英译绘本。全书用一问一答的句子和重复的韵律与节奏,把充满各种动物与色彩的图画展现在孩子面前。它能拓展幼儿对颜色和动物的认识,还能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节奏的韵律感,对他们以后诗歌的学习、押韵的感受是很有意义的。问答式的长句对话,也能帮助幼儿来完整地表达,提升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这个绘本最关键的价值也就落在了“语言领域”。
2.绘本分级教学尝试
基于“指南”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我们在小班设计开展了语言活动,重点落在“学说”的点上。幼儿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小班的活动从重复的句子和充满色彩的图案变化开始,教师借助头饰的作用给幼儿们创设了一个情境性的场景,让幼儿们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语言的变化,体验色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最终勇敢、愿意尝试说绘本中重复的语言。活动中以分页猜测阅读为主,以演绘本为辅,让幼儿们参与到绘本活动中来,在游戏中感受,在游戏中获得语言的发展。
对于中班的幼儿而言,“会说”是一个主要的语言表达特征。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把这个绘本的节奏作为切入点,让幼儿在“会说”的基础上,来感受绘本语言的不同之处。我们借助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图谱和多媒体视频文件,让幼儿在看、听中积累直接的有益经验,然后再尝试自己来说节奏,创编动物说节奏,不断地给幼儿新的刺激,让幼儿挑战中前进。在阅读方法的使用上,中班的幼儿更多的适用于半自主的阅读模式,既有自己的阅读,也有小部分的集体阅读,这样能够更好地唤起中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中班还使用了问答式的阅读方式,让中班下学期的幼儿体验最初的合作。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说好”是这个年龄阶段语言发展的一个标志。从社会性能力发展来看,合作也是大班幼儿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基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借助绘本引导幼儿为绘本创编节奏。在阅读形式上,首先由幼儿自主阅读绘本,然后借助视频引导幼儿发现绘本的韵律,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些既定的节奏,幼儿以分组的形式自由组合,根据节奏的提示小组练习、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幼儿们主动阅读的能力获得了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活动中由于有小组的形式,幼儿说的机会多了,与同伴协调的社会性经验也丰富了。
案例二:《古丽和古拉》
1.绘本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惊喜、合作与分享的绘本。故事由古丽和古拉发现的一个蛋开始,然后通过他们一起想办法、一起努力制作蛋糕并进行了分享来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唯美的同伴关系。它通过有趣的情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领着幼儿们感受古丽、古拉一起劳动、创造、分享的快乐。绘本的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悬念:蛋壳可以做成什么?面对这本绘本,社会性价值成为了幼儿的核心经验。
2.绘本分级教学尝试
“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以情境浸入式的模仿能帮助他们感受到古丽和古拉与同伴之间的一种欢愉,体验到分享的乐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借助环境的作用,把学习场地布置成故事发生的树林里,幼儿们变成古丽和古拉的角色,然后通过“身临其境”,让他们去模仿、感受故事的情节,去尝试故事中发生的一系列“惊喜“,最后通过一起分享蛋糕,升华自己对于“社会分享,遇到困难积极商量解决”等负责的社会性概念建立最初的理解。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模仿依然还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他们已经能够通过看绘本图片、通过教师和他们一起读绘本来建立相应的联系。所以,在中班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分页看绘本的方式,在一些关键动词“抬、扛”上,请幼儿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动作模拟,帮助幼儿弱化对动词的理解。中班的幼儿由于年龄阶段的特点,处于一个交往的矛盾期,因此在这个绘本设计的同时,我们通过给予一些关键的提问,帮助幼儿来感受如何进行交往,如何能够进行分享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分享等。
大班幼儿正处在一个思维发展的过渡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来建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联、分散图片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绘本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成为绘本阅读的主体。通过先看前后两幅画面,通过看几幅一起出示的画面,让幼儿来讲述发生的事情,揭示整个故事的情节和线索。我们还通过练习自己的生活,感受合作和分享带来的益处,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提升,帮助大班幼儿建立对于“分享、合作”的理性认识。在活动的最后,我们也把“蛋壳可以变成什么?”留给了他们,给他们一个继续自主阅读、创编阅读的可能。
二、有效的绘本分级教学策略
小、中、大班的幼儿在面对同一本绘本时,其理解能力、利用方式都应该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阅读中所使用的阅读方法,教师的提问模式和师幼互动都应该有符合本年龄段的特色。针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及教学过程探索,我们初步找到了适合小、中、大班幼儿的分级绘本教学策略。
1.小、中、大不同的阅读方法使用策略
阅读方法是绘本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绘本教学活动开展的主线。在阅读方法的使用上,针对语言性价值比较突出的绘本,小班应该以情境性为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幼儿在情境中用多种感官表达对语言的感受,以集体阅读为主;中班要给幼儿提供“说”的机会和可能,可以通过节奏游戏、角色对话等多途径鼓励幼儿说,阅读方法以半自主阅读为主;大班要给幼儿“说好”的机会,通过创编、续编等方式,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人,阅读方法以自主阅读为主。
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的过程,也是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对于三个年龄段来说,体验和模仿都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从小班的年龄特点出发,情境浸入式的阅读方式能给幼儿更深入的体验,是有效的社会性活动教学策略;对于中班来说,阅读绘本画面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让幼儿成为阅读的主体;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要把自主阅读和幼儿们的生活建立相关的、积极的联系,拓展性阅读也是他们需要的阅读方法。另外,借助于绘画和想象的阅读也能帮助幼儿续编绘本,延续幼儿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2.有效的绘本分级提问策略
如果说阅读方法是绘本活动设计的核心,那么提问便是贯穿绘本教学设计的线索。提问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们去理解绘本所表达的内容,体验绘本的核心价值,在核心价值与关键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启发幼儿的思维,帮助他们去触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在“一本多研”的分级绘本教学策略中,我们一般都会用到“指向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追踪式提问”三个大类。“指向式”提问是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例如,你看到了什么?棕色的熊后面是谁?……“开放式提问”是指向发散思维的提问,是一种很有效的提问方式。“追问”是指教师针对幼儿的回答灵活性使用的进一步提问方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整个活动中“指向式提问”占的比例高于后续两个提问,目的是帮助幼儿来认识绘本画面的信息,建立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不是特别关注画面的一些隐藏意义;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开放式提问”占的比重就需要比较大,这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建立对画面联系的认识,也能够促进幼儿对前后关系的认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开放性提问”和“追问”应该是贯穿整个活动。在其中,“追问”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追问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抓住幼儿回答的中的某个点,帮助幼儿理清自己的思维过程,它还能让幼儿触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追问在三个年龄阶段都是需要用的,只是大班占的比例应该更高。
3.绘本分级教学中不同的师幼互动策略
师幼互动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满足幼儿需要的重要途径。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小、中、大班作为一个个性群体,师幼互动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一本多研”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积极探索,寻找适合各年龄段的师幼互动策略。良好的师幼互动应该包含注意策略、追随策略、引导策略和支持策略。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注意策略和引导策略占的比重比较大。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除了注意策略、引导策略外,支持策略使用的比较多。支持策略的使用也是教师“退”的体现。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成为了绘本阅读的主体,因此引导策略所占的比例慢慢下降,追随策略和支持策略要占大的比例,特别是追随策略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实现自我价值。例如,案例一中幼儿分组创编的节奏,教师只是追随者,而不是节奏创编的主体。当然对于三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注意策略都是教师必须要贯穿使用的良好师幼互动方法,它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现状需要,让“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思想真正得以体现。
一本多研,策略无穷。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和研讨模式下,绘本分级阅读活动的面会更广泛,绘本的价值也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在与绘本进行交互时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朱静怡.儿童图画书教学的策略[J].幼儿教育,2010(16).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生;课外;英语阅读;思考
阅读是英语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也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中,要系统地归纳总结所学的语法知识,大量阅读,提高速度,并通过练习达到熟练运用。但光凭教材提供的阅读量远远不足以使英语学习者达到较高的阅读水平。因此,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但怎样的阅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制定实际可行的阅读计划
阅读计划的制定能够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渐实现目标。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现阶段的阅读水平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制定出可操作的阅读计划。这个计划可以从一个学期细化到每个月,甚至每周。内容上可以包括阅读时间的分配、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学习的步骤、阅读策略的使用以及预期的效果等。其次,阅读计划要随着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学生阅读时间的分配要考虑到学期课程的时间和临时的变动。
二、培养学生阅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能力
学生对自己在阅读中的认知活动积极地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在阅读过程的监控方面,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运用预测、阅读、证实三步阅读法对阅读过程进行监控。因为阅读的心理机制就是一个预期、证实、扩展、修正、再预期、再证实的知觉循环过程。预测即根据阅读材料的线索,对阅读材料“由上而下”地进行意义、情节、结果的推测。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寻找文本信息来逐步证实自己的预测。学生通过积极寻找或回忆已有的各种背景相关知识,使自己的预测不断得到验证的过程,就是不断监控阅读理解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完成对阅读策略的监控,思考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是否与阅读学习任务的要求相适应,并迅速进行自我调控,以获得对所读文本更充分、更确切的理解。
科学有效的评估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进程,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变得更独立、自信。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估时主要应了解通过一定时期的阅读后,自己在知识、技能、策略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事实表明,自我评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导向系统,能促进更迅速的阅读。因此,教师可设置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完成阅读过程的评价,比如课前5分钟阅读学习报告、小组组员之间的阅读策略讨论、定期以书面的形式上交阅读心得等。另外,还可通过阶段性复习、小测验、考试等形式,检查学生的最新阅读情况,让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是不可分割的,评价实质上也是对整个阅读过程的一种监控,同时又为阅读过程中的监控提供判断依据,因此应综合训练学生对阅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的训练
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有一系列的学习策略。阅读策略是语言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阅读者对提高阅读理解效率的认识和具体的做法。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对词汇语法输入策略、翻译策略、查词典策略等浅层次的阅读学习策略的运用已达到95%以上,而对于那些更高级的、互动式的、常效的学习策略,无知率相当高。这与重词汇语法的输入,轻语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重教师灌输,轻学生参与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阅读策略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高级的阅读策略,比如,补偿策略(利用常识、逻辑和零散的已知信息想象和预测结果,以弥补信息缺损)、逻辑梳理策略(根据已知细节整理上下文逻辑)、选择注意策略(有选择地关注关键词句和信息)、上下文策略(将语篇视为连贯的、有逻辑的整体,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加工、处理阅读信息)等。在学习各种阅读策略的基础之上,更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阅读策略的特点及适用情境。因为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要求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监控
没有指导和监控的课外阅读,只能是盲目的和短期性的。在这一点上,可采用任务教学法,即将阅读任务分配到具体的个体,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控和验收。具体包括优化阅读材料,优化学生,阅读材料共享,教师监督和指导以及引进形成性评价的测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莉.医学生课外英语阅读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45-46.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articleexplorer英语阅读自主学习
abstract:bymeansofquestionaresandtests,thisstudyaimstoprobeintotheeffectivenessofarticleexplorerinthecultivationofenglishreadingautonomyofcollegestudents.theanalysisbasedonsemshowsthatthegreatesteffectivenessonthestudents’scoresinthetestscomesfrommanagementstrategiesandsourcestrategies,thesecondfromaffectivestrategiesandcognitivestrategies,theleastfromcommunicativestrategies.thepaperpointsoutthatthetrainingonmetacognitivestrategiesshouldbevaluedintheteachingofenglish.
keywords:articleexplorer,englishreading,learnerautonomy
1研究背景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自我认知监控的学习。第二语言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二语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是学习者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在英语阅读中的学生自我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阅读过程有意识地自我调控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carrell,pharis&liberto,1989;孟悦,2004)。国外研究成果显示,阅读策略教学具有可行性,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考试成绩、对知识的记忆等(pearson&fielding,1996)。
articleexplorer是一种帮助教师监督检查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文章阅读过程和效果的表格式清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选择并阅读符合教师要求的文章(题材、体裁不限,长度有限制,来源有限制),然后逐项填写articleexplorer,并连同所阅读的文章复印件提交给授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articleexplorer各项内容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和掌握学生课堂外阅读活动情况,通过给出适当中肯的评价式反馈来调控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
articleexplorer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标明所选文章的题目、发表日期、来源
写出文章的大意
报告对所选文章感兴趣的原因
报告阅读过程中所使用的阅读技巧(包括找主题句、跳读、略读等)
通过文章扩展词汇(包括对相关词汇的意义的推测技巧、上下文语境等等)
发表对所选文章的评论
与所选文章的作者开展假设性的互动
articleexplorer的设计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英语语言交际技巧项目组,articleexplorer在新加坡使用后受到了广泛好评和很好的教学效果(zhang,2001)。然而,articleexplorer毕竟是“舶来品”,它在中国使用后的效果如何?本研究试图运用lisrel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方法,探讨articleexplorer在大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1)基于articleexplorer的英语阅读自主学习策略与阅读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如何?
2)哪些变量对阅读测试成绩影响较大?
2.2受试
受试为某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6个自然班学生共256人,其中3个自然班为实验班,学生124人,另外3个自然班为对照班,学生132人。我们在实验班入学进入第二学期学习时,对其实施articleexplorer的训练,为期一个学期。
2.3研究工具
首先我们参考胡剑(2004)设计的问卷。该问卷经过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第二,随机选择学习成绩优、中、差各10名学生,对他们英语阅读的基本情况进行开放性问卷访谈,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汇总与归类,结合上述问卷编制初始为39个题目的英语阅读策略的封闭性问卷,作为原始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保留33个题目,作为数据分析的问卷。该问卷包括:1—7项为情感策略;8—24为认知策略;25—28项为交际策略;29—31项为管理调控策略;32—33项为资源策略。其中,在认知策略中我们又将此项内容细分为四类,即认知策一、认知策二、认知策三、认知策四。认知策一包括第8—15子策略,旨在调查学生微观层次的阅读策略;认知策二包括第16—18子策略,旨在调查学生宏观层次的阅读策略;认知策三包括第19—21子策略,旨在调查其快速阅读策略;认知策四包括第22—24子策略,旨在调查学生的经验策略。
问卷在设计时使用了likert的五级量表,即: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回答问题的方式是由学生在每个问题的五个选项中根据自己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选择其中之一。
2.4施测程序
问卷调查采用有记名方式(目的是回收问卷后在任课教师的协助下,记录两次正规考试的成绩,确保所获成绩数据的真实性),时间为30分钟。问卷在实施articleexplorer前后分别进行一次。问卷回答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问卷设计使用了汉语。收回有效答卷248份,内部一致性信度0.8829,接近0.9,“很好”(george&mallery2000:279)。
根据有效问卷,记录被试两次正规考试的成绩,分别用被试在二年级被实施articleexplorer前后两个学期的期末阅读成绩,测试由外语系统一组织,为标准化测试,评分信度较高。
2.5研究方法
本研究试图尝试使用一种目前比较完善的集统计测量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于一体的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对其研究中不可直接观察的概念,以潜在变量的形式,利用观察变量的模型化分析来加以估计。由瑞典统计数学家k.joreskog和另一位统计学家sorbom共同研制开发的供计算机使用的软件系统lisrel(王立非2003:196-197)不仅可以估计测量过程当中的误差,也可以用以评估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如因素效度),甚至可以超越古典测量理论的一些基本假设,针对特定的测量现象(例如误差的相关性)加以检测。此外,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测量误差没有被排除,而是同时包含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得测量信度的概念可以整合到路径分析等统计推论的结果中。因此,这一方法的使用,能较大效度的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2.6研究变量
我们假设研究变量(即研究对象124名实验班的学生运用articleexplorer的阅读情况)对大学生英语阅读成绩有影响,但是,英语阅读情况是一个理论概念,我们无法将其作为一个显在变量进行观测,因此,根据英语阅读情况,需要将这一不可观测的潜在阅读变量转化成一些具体的可观测的显在变量。
本研究共设计了8个可观测的显在变量和1个潜在变量。这8个显在策略变量依次为:情感策略、认知策一、认知策二、认知策三、认知策四、交际策略、管理调控策略、资源策略,受试者的测试成绩将被作为1个潜在变量用于结果分析中。
3建模过程与结果
将这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得到下列相关矩阵,相关矩阵是lisrel建立模型的基本数据准备(表1)。
经运算后,lisrel画出该模型的路径图(表2),并在output报告中提供运算结果。以下是该多元回归模型的统计结果报告(表3)
回归模型的总平均回归系数为r?=0.15,所有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都已连接,自由度为零,拟合优度指数达到0,所以,模型处于饱和,卡方值为零。lisrel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多元相关平方系数区间值在0.27到0.78之间,表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较明显,上述参数显示,结构方程模型可靠。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回归模型的路径方程式为:阅读成绩=0.15*管理调控策略+0.15*资源策略+0.14*情感策略+0.11*认知策一+0.091*认知策二+0.080*认知策三+0.096*认知策四+0.071*交际策略。
4分析讨论
4.1大学生阅读自主学习策略与阅读测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我们从回归模型图可看出,8个显在策略变量:情感策略、认知策一、认知策二、认知策三、认知策四、交际策略、管理调控策略、资源策略,通过8条不同的路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阅读成绩。这一发现表明,通过运用articleexplorer,经过为期一个学期的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实验班的阅读策略的使用与英语阅读理解的成绩呈显著相关。
4.2影响阅读成绩较大的变量
从回归模型的路径方程式来看:整体来说,对大学生英语阅读成绩有影响的阅读策略因素的排序为:管理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均为0.15)为最大,情感策略因素(0.14)次之,认知策略因素(四项认知策略平均数值为0.10),交际策略因素(0.071)为最小。这表明在一个学期的实验中,影响阅读成绩最大的因素为管理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说明通过使用articleexplorer的训练方法,学生学会管理和调控自己的英语阅读,而且有效的引导了学生对其阅读学习资源的使用,因此,此两项策略对实验班的成绩影响较大。articleexplorer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性介入的设计原则(郭佳,2008)。从学生选读文章的方面来看,在文章的长度和来源方面,articleexplorer给学生一定的要求,限制了文章的长度和来源,事实上,这一点可以理解为给学生选材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文章阅读,而不是放任不管,由学生完全自由选材,从而导致所选文章过难或过易。
情感策略的数据为0.14,显示数值略低于管理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articleexplorer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要求学生报告对所选文章感兴趣的原因,通过这一内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兴趣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数据说明,受试对象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对他们的阅读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能调动起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有毅力去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另一个对阅读成绩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认知策略。articleexplorer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所使用的阅读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有效的阅读策略或实践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所讲授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策略的有效性。此外,articleexplorer还要求学生通过所选的文章扩展词汇,清晰地分析自己习得词汇的技巧,从而指导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运用这些技巧学习词汇。四项认知策略的平均数值0.1说明,实验班经过使用articleexplorer的训练方法之后,这部分学生对阅读技巧中的17项认知子策略的掌握情况远远的优于对照班学生的情况。研究还发现,被调查的实验班的学生对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认知策略以及阅读的速度都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他们很善于运用这部分阅读技巧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此外,路径方程式还显示,交际策略的数值为0.071,较前几项最低。可见这部分策略对学生的成绩影响较小,但有相当的间接影响作用。这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交际策略方面的应用能力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4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articleexplorer的阅读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对阅读测试成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影响阅读成绩的主要变量是管理调控策略、资源策略、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因素,交际策略对学生的阅读成绩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受到的主要限制:
1)样本范围:本研究的样本来自某所学校,但如果推广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随机分层抽样研究。
2)工具本身:尽管收集数据时删去了个别不合要求的问卷,但很难保证其他参与者都非常认真地回答了每一个题项。
参考文献
[1]郭佳.运用articleexplorer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96-97.
[2]胡剑.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2004,(10):43-47.
[3]孟悦.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7-30.
[4]王立非,鲍贵.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路径分析方法:原理与应用评价[j],现代外语,2003,(4):196-197.
[5]carrell,p.l.,b.g.pharis&j.c.liberto.metacognitivestrategytrainingforeslreading[j].tesolquarterly4(1989):23-29.
[6]george,d.&p.mallery.spssforwindows:stepbystep[m].needhamheights,ma:apearsoneducationcompany,2000.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书本的阅读,阅读者可以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体会他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感受丰富的情感,接受伟大思想的熏陶,对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初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任务,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各位同行一起交流探讨。
1.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第一步。阅读是一种静坐捧读的学习方式,要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务必通过一定的启发和诱导,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中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积极向上的课文,文本的语言生动活泼、内容富有童趣,教师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低年级的《小松鼠找花生》《小壁虎借尾巴》;中年级的《陶罐和铁罐》《渔夫的故事》;高年级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课文本身就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引人入胜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是通过声音的形式将文本进行重新演绎,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也需要精神的集中,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从而让学生由爱朗读而爱阅读。这样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儿歌、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例如,在《小小的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乘坐月亮之船在星空遨游的优美情境,爱上由阅读带来的奇幻旅程。最后,教师可以创设疑问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老师可以创设合适的疑问情境。例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幸福的含义,有的说幸福是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有的说幸福是考试得满分,有的说幸福就是有很多的好朋友……然后,教师提出幸福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解答,将学生引入课文中,跟着三个牧羊娃去寻找幸福的定义。
2.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师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小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自律能力不强,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图书角、组织读书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2)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产生难以忽视的影响。如果教师自己不喜欢阅读,没有足够的阅读经验积累,又如何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呢?为此,教师要广泛阅读,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展示自己知识的渊博。
(3)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摆正阅读态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要教给学生精读、通读、略读的方法,教学生边读书边做笔记或者制作读书卡片,教学生在读书之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等。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的经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读物选择的指导策略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益友。”读不好的书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本之外选择一定的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然而,当前社会的文化出版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有大量名目繁多、内容良莠不齐的图书,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有限,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读物进行选择,其中,有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内容也包括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值得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业余时间等进行选择。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合适的报纸杂志,例如《中国少年报》《小溪流》《儿童文学》,等等。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获得终生发展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金色年华(下),2012(10).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55-02
前言
英语阅读策略有效选择,使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阅读变得轻松,合适的策略选择也能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果。如今的英语工作者,除去外贸翻译官和官方翻译人才,大多数英文领域工作不需要大量交流,只是进行企业或者领导层的材料阅读翻译及处理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相关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高低对以后工作完成效率和情况具有极大影响。
一、高职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中学生阅读现状与问题
阅读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目前的英语教学也安排大量的英文刊物阅读任务,但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与阅读能力限制,再加上没有使用恰当的阅读策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下降。学生英文刊物阅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阅读水平不高、阅读速度慢、阅读理解能力差等。如今市面上介绍有多种的阅读策略,其实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阅读障碍难题;要想完全解决学生英语阅读问题,要改变学生阅读效率低的问题。
所以英语阅读策略的运用,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具有极大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是课堂上老师分配任务阅读;而且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大多数同学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才能使学生阅读时长保持在一定水平;最后是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良好习惯是成功开始,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最后还是要强调英语报刊阅读的量,英语报刊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生对英语知识眼界和熟练程度。只有通过大量的报刊、课外读物、英文书籍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
二、高职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中学生阅读策略
(一)元认知策略运用分析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严格考察评估自身心理承受任务能力,所要处理任务工作量与难度,及对自身认知活动监控、计划、调节和评价,这些自身调节与控制能力构成元认知策略。学习动机强度大小决定着英语阅读中元认知策略完成度的高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学生阅读较多使用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策略的运用。许多学生不能清楚了解自身是否拥有元认知策略,也不能依据自身情况合理开发自身元认知策略,这导致学生不喜欢制定英语阅读计划。只有少部分学生开发自身元认知策略,按照自己计划合理完成工作,取得良好阅读效果。
(二)认知策略运用分析
认知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将注意、学习、思维和记忆等多个方面有效结合的才能,这种才能能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认知策略总体来说还是个人拥有的才能,不具备分享的作用,而这种才能的开发需要学生自身努力。认知策略简单来说即为阅读调节策略,即学生在阅读时候,调动身体一切感官发挥作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完成阅读任务,是“管理”阅读过程的方式。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开发使用这一策略。他们在阅读指令下达以后,不能及时根据指令内容采取恰当的措施改善和理解自身的阅读思维习惯。简而言之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使用认知策略,有效协调各方面内容完成自身的阅读任务。对于课后布置阅读任务也是草草完成,没有科学的阅读方式选择,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情感策略运用分析
情感策略指的是阅读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兴趣、态度、信心等情感因素的策略,阅读者的情感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果。情感是这三者之中唯一非认知因素,他们对学生英语阅读诱导、驱动和调节,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对英语阅读关注和兴趣,维持阅读连贯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但这种情感策略只是一种调节策略,对高职院校学生起不到长期效果,只能维持他们短期的关注度,阅读的继承性得不到明显的彰显与发扬。而且很多学生在其余两项阅读策略缺失的情况下,不喜欢使用情感策略进行阅读,因此自身对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逐渐降低。
三、高职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中学生阅读改革
(一)建立英语课外阅读文库
老师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阅读兴趣、英语基础水平等,建立不同的PPD、不同难度的阅读资料文库。只有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阅读材料,他们才能在自身现有的基础上完成新的英语词汇、句式和语法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英语阅读能力。阅读材料要具有实用性、新闻性、知识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学生英文阅读与就业渠道相融合的关键,只有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谋生手段。我们可以设置与生活工作贴近的小故事、小哲理等,使学生从中发现自身语法和词汇储备的不足,弥补缺点发扬长处。老师也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断的提升阅读的难度和综合度;同时要给学生消化和吸收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巩固复习,使学生完全掌握自身学到的阅读知识。
网络的兴起,使学生的阅读不再限于书本的形式。学校图书馆也推出电子阅览室,同学们可以方便的下载相应的手机客户端,从客户端网络中下载自身需要喜欢的英文报刊和杂志。电子阅览室的成立,不仅大幅降低学校图书馆日常运营和添置新书的费用,也使学生的阅读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子阅览室的相关资料、文献和电子阅览物由学生和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这种资料仅限于学校内部人员的交流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在线观看或者下载阅读,一方面降低教师普及英语课外读物和报刊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开阔学生眼界。学生课外阅读英语材料,特别是英语报刊,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词汇量、语法和句式掌握情况。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如今教学要求,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英语课外读物和报刊的无任务阅读,使学生能从枯燥又恐惧的习题阅读中解脱出来,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阅读课堂模式
教师的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模式的培养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也能使其学习兴趣迅速提升,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分配阅读任务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英语报刊阅读。学生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能够流量的复述文章的具体内容,还要简要的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表达方式;以及所运用的具体语法和句式,涉及到陌生的词汇和语法要标明,方便以后查阅使用。老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主要脉络,突出重点难点,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结构与知识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阅读方式,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阅读中,极大程度锻炼学生听力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与提高,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要求。在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观点,错误观点要及时指出并予以更正,也要肯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善于提出问题勇气,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只有使学生自愿快乐的进行阅读,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三)建立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
若想完全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就要建立严格的学生阅读综合评价体系。只有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评价模式,才能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阅读彼岸准,使学生产生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目前的英语专业学生报刊阅读评价标准,有以下几点:(1)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英语词汇与语言储备,能够阅读一般英语文章;(2)能够主动阅读英语报刊,自身愿意扩大阅读量;英语口语语言和书面书写,没有词汇、语法和句式上的错误;能够理解、分析、评判阅读材料。老师可以将阅读内容材料放于网络客户端,在线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自助阅读习惯。还要开发其他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1篇6
关键词:元认知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有助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要点,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理性支持。
一、元认知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976年,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即反省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活动的认知。元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内容,大致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实质上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一方面,元认知是包含静态认知能力和动态认知活动的一个认知实体,另一方面,元认知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和调节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元认知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调节、监控和反思,使学生加深阅读理解,节省学习时间。
二、元认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想要使学生在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课堂内达到省时、高效、准确的学习,势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策略体系。元认知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背后最适合的理论支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元认知的融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收获学习成果,而且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规划能力也能得以提高。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元认知策略探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策略,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提高学习效率。元认知策略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构建了有效的教学体系。阅读教学计划策略、阅读教学监控策略、教学后自我评价策略三个部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一一探讨这三个策略。
1.阅读教学计划策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可以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堂内容,事半功倍。小学阅读教学计划策略大致包括设定文章的学习目标、泛读阅读材料、标记有疑惑的地方,认真分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几个方面。例如在《与时间赛跑》一课中,教师可以改变“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采用制定阅读教学计划的策略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做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并且要理解课文中的启示。”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目标下展开阅读,在不懂或者认为重点的地方进行勾画,像日月如梭的意思,可以将它圈出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因为事先的计划,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最后学生要与老师给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查看字词是否全部理解掌握,是否理解了时间的珍贵,得到珍惜时间,养成好好运用时间习惯的启示。这里的学习计划可以是,首先会写课后生字词,会读文中出现的所有字词,之后要理解篇章段落的大意,最后得到文章给予的启示。为教学制定计划,就像是在篮球比赛前,教练根据对方球队中队员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出场情况制定自己的作战策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建立好一份完善的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完成预习、学习、复习,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可以学有所获奠定基础。有效的阅读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减少了解题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及冲动性,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监控策略
在元认知策略中,学会使用监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地把握课堂内容。在学习《匆匆》时,因为课文的意义很深刻,与之前学的文章相比有些难度。教师:“在阅读课文时我们需要放慢速度,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先跳过去或者进行适当的猜测,因为往往在文章的后面会有答案。对于叙述过的重点段落最好重读三遍,看看是否可以理解透彻。”学生齐读。这是让学生理解领会监控的意义。之后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在讲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时,教师需要提升音调,警示学生本段的重要性,或者可以在重要段落之前提前告诉学生,“下面是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认真听讲。之后提问学生,“请说出本句中的比喻”。使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以认真听讲。最后让学生模仿例子造句,进行小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般情况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方法的实际应用。有时,教师也可以在授课完成一部分后,通过向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了吗?我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吗?我的笔记做好了吗?我完全理解这些知识了吗?”这些问题,(下转58页)(上接48页)使学生回顾课堂内容,追踪自己的学习意识,达到对自己学习过程监督与控制,促使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进行下半节的学习。合理运用监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做得不好的地方,创造机会将错误及时改正,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内容,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教学后自我评价策略
在元认知策略中,教学后的自我评价是最后一步。教学后的自我评价就是通过对阅读结果进行检查,根据反馈,设法采取补救的措施,弥补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学后的自我评价应该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辅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在完成阅读教学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后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学习报告的方式,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评语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引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思考,以此判断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成果是否牢固,通过反思找到方法,使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进步。拿破仑曾说过:“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报告上设立以下几个问题,“我是否达到了计划中的学习目标?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什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哪方面能力不足?”等等。在检查学生学习报告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比较差的部分,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像《少年闰土》一课完成教学后,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及上课状态进行回顾,例如,“请同学们告诉我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闰土的人物特点有哪些?以及请同学们回顾一节课的表现,想一想自己有哪些地方值得表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之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通过询问老师、同学等方式解决遗留的问题,记录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及表现出色的地方,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复述或提出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随堂进行小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状态。教学后及时的反思反馈,可以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使学生的阅读技巧更加具有目的性和科学性。在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总结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况下,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及闪光点,及时弥补不够完善的地方,巩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策略正是体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使教学活动向着轻松活泼的方向发展。元认知策略的有效实施不仅会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得具有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锻炼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效率以及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1篇7
【关键词】阅读策略思维导图阅读及写作教学运用逆运用
The“instructionalthinkingillustration”strategyandreadingandwritingteaching
LiHeling
【Abstract】Inthisarticle,thewriterhasanalyzedtheconnotationofthe“instructionalthinkingillustration”strategyconcretelywiththeideaof“teachingstudentsusingtheteachingmaterialandpayingattentiontotheapplicationofthereadingstrategyinreadingteaching”astheguidance.Inaddition,startingfromreadingandwritingandcombiningtheexamples,thewriterhasalsoexpatiatedontheapplicationofthe“instructionalthinkingillustration”strategyinreadingteachinganditsadverseapplicationinillustrationreadingandwrittenexpression.
【Keywords】ReadingstrategyInstructionalthinkingillustrationReadingandwritingteachingApplicationAdverseapplication
1.引言。新课程背景下,阅读与写作教学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目标英语》(Goforit)以“任务型阅读”理念为主编排的阅读教学,重视对阅读策略的训练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发展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帮助学生识别重要的语法结构,解释其使用的规则,并通过选择正确的阅读答案来体现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阅读显然不能让学习者体会到阅读本身所带来的乐趣,更谈不上发展学习策略,通过培养学习者的阅读策略、技巧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五级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并在“认知策略”中要求“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新目标英语》阅读专栏的突出特点是将阅读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渗透在任务型的语篇阅读中,学生阅读所需的思维水平基本处于“最近发展区”之内。任务型阅读主要包括三部分,即:阅读前任务、阅读中任务和阅读后任务。阅读策略和学习策略都是安排在“阅读中任务”中的,主要有:预测、推断、概括、略读、查读、整体性和细节性策略、上下文策略等八种阅读策略,以及重点式阅读、合作学习、思维导图、个性化学习等学习策略。而思维导图既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提出的,又是作为任务型阅读中对语篇的一个任务而设计的。这种双重性质使它成为从“语篇阅读”到“意义理解”的重要的中间环节。思维导图将思维形象化、具体化,既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意和灵感。
2.“思维导图”理论的渊起及内涵分析。在《新目标英语》Book9Unit9的Reading专栏中,有一条值得重视的学习策略是:Mind-mapping.(Youcanusethisstrategytorememberinformation.Tomakeamind-map,changetheinformationyoureadintoacolorful“picturesofwords”.Thebrainrecalls“pictures”moreeasilythanwritteninformation.)译为“记忆图”或“思维导图”,它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人类人脑智能与学习法研究专家Tony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即来自或连接到一个中心点的联想过程)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它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思维导图”是基于联想的逻辑,是“左脑―右脑”模式。它运用人类大脑认知、理解、记忆等全脑“设备”,融合语言和图像,帮助人类像局外人一样看见自己头脑里“思想的地图”,挖掘人的全脑潜能,梳理人的思维,是非常有用的记忆线路图。它比一般的线性笔记更能提高学习者的记忆力、理解力。
对于英语而言,绘制语篇“思维导图”时,首先要根据语篇本身已有的标题或图画,画出一个中心图像来代表文章的主题,几条色彩各异的主要“分支”(fingers)便从中央图形中发散出来,代表每段主要的“主题句”。同时,还可以在每一个主要分支上继续扩展你的主题,画出关于文章的完整的可扩展的“思维导图”,进而展示出文章的“全景图”。
实际上,“思维导图”是一种有组织的“涂鸦”,有点像拼图游戏。它向各个方向延伸,并从各个角度收集思维,其规则有三:突出重点(中央图)、使用联想(箭头、色彩和代码)、清晰明白。它充分利用了大脑“联想原则”的能力,但由于通过使用不同色彩来归组所读信息,因而在绘制中会有些凌乱,但勿需担心,因为它只是阅读理解的中间环节,是一个粗略的草图,一个mind-mapwithcolored“fingers&icons”,它旨在helpsstudentstofocusoninformationthroughtheuseofcolors&icons。
3.“思维导图”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3.1现实依据。“思维导图”是通过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图表”来促进阅读教学的。《新目标英语》与时俱进的教学思路和理念,要求外语教师要迅速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阅读理解的学习策略,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客观实际,创新使用学习策略,切实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
《新目标英语》Book9提出“思维导图”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者正确理解了语篇的主题句、关键词后提出的。将思维导图引入到外语学习策略中,其好处在于:①简单易学;②能够自动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培养合作学习精神;③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学习者可以在大脑中用词汇和图像创造出丰富的联想,而且思维导图越独到、色彩越丰富,效果就越好。同时,这种学习策略通过勾勒出文章的框架和脉络,清晰地展示文章的谋篇布局,从而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语篇的逻辑结构和主题思想。一旦大脑中建立了相互联系的关键词、主题句和关键图像后,学习者对文章的理解力将会大大提高。纵观整套教材,“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下表是笔者所做的统计调查情况。
《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中
说明:上述统计中
①“思维导图”的“图表”以图画式或表格式为主。
②“思维导图”阅读总量稳定,但所占比例随年级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发展进程。
③思维导图例主要集中在每册书SectionA、B的3a、3b中。(B7(下)中,SectionA3a中较多;B8(下)、B9的Reading专栏Section33a、3b中较多。)
④“图表”随年级升高呈现由娱乐趣味性向意义思考性的转变,并逐渐以意义思考为主,体现出阅读理解的目的。
从根本上说,“思维导图”学习策略是在阅读与理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习者从中真正享受阅读、体会阅读,提高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同时,在阅读中构建“思维导图”,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它推动学生的语篇结构理解能力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字面理解层次上升到高层理解(推断性理解层次、评价性理解层次、创造性理解层次),因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学习策略。
3.2实际运用。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习者的兴趣、语感,还要适时地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构建“思维导图”的训练,使学习者在准确理解语篇意义的基础上迅速掌握了这种学习策略。
案例教学一:集体思维导图。
在教学《新目标英语》(Goforit)Book9Unit9阅读教学Doyouknowwhenbasketballwasinvented?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思维导图”这一学习策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TonyBuzan在书中提供的“思维导图”。这一下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不就是“涂鸦”吗?同学们马上兴致高昂、跃跃欲试。接着,笔者以groupwork分组并发给每组一张空白纸,大家共同绘制该阅读材料的“草图”。笔者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在黑板中心写上Basketball这一关键词,并用彩色笔圈出。同学们也拿出自己的美术学具,在纸上争相“乱涂”。根据合作学习限时阅读的要求,各小组及时上交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经展示台展示后,大家共同评出优胜小组,计入自我评价表,以供形成性评价参考。图一(注:笔者已将各分支简化,下同)是优胜组的思维导图。与教材上所给的“思维导图”不同,它将以前学过的问题串联法(即五个Wh--词)与“思维导图”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阅读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学以致用”。经过这样的感知、体验等阅读训练,很多同学都“豁然开朗”了,思维更开阔了。就连一向对英语阅读“头疼”的同学也大加赞赏,“真没想到英语还有如此学法”。最后,笔者立即让同学们做Section33a3b,完成给定的“思维导图”,并迅速回答问题。结果,阅读成绩大为提高,同学们争着抢答,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TonyBuzan指出:制作集体思维导图过程有七个主要阶段:①确定主题;②各自自由发挥;③分成各小组的讨论;④第一个多重思维导图的形成;⑤沉思;⑥二次重构和修正;⑦分析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表达的每一种思考都是有效接受的,因而能建立起teamwork精神,使所有参与者都集中精力来对付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实现的目标。
诚然,这里所说的“思维导图”与建立在有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概念图”、头脑风暴法有相似之处。概念图用“节点”和“连线”所构成的图来构建知识,使思维过程明晰化和知识管理直观化,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和学习策略。而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则是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习者对同一问题提供多种解答的教学和思维方法。它们都充分用大脑的“联想”能力,是一种发散思维。但对于思维导图来说,由于受语篇内容和逻辑结构的限制,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必然是有内在组织性的。了解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思维导图”这一英语学习策略,并且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阅读潜能,都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教学二:个性化思维导图。
又如《新目标英语》(Goforit)Book9Unit11SectionB3a阅读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语篇标题Eat,havefanandlearninWatertown展开丰富联想,积极思维,运用各种手段,发挥个体主观潜能。由于每个同学对语篇的阅读感受不同,有的同学从三种不同人群(kids、teenagers、parents)的角度出发,对每一“分支”人群又分别从eat、havefun和learn三方面进行“再分支”,并将勾画出的“思维导图”配以不同的色彩,显示出不同人群在Watertown乐园游玩时的不同爱好(如图二)。还有的同学以eat、havefun和learn为Watertown乐园的特色功能作图,力求突出乐园的三大特色,并给每一特色功能配以动漫形式的图画,使得绘制的“思维导图”既图文并茂,又展示了个人的绘画和想象才能(如图三)。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思维导图”这种外语阅读学习策略,不但绘制方法简单,能激发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诱导积极思维,启迪智慧,提高语篇阅读能力,而且也进一步落实、印证了新课标提出的“从做用学”的教学理念和发展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因此,发展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思维导图”学习策略的引入,无疑将对外语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4.“思维导图”策略在图表阅读和写作中的逆运用。一位伟人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策略)的知识。当代外语教学由“如何教”向“如何学”的转化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原则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毋庸讳言,“思维导图”策略让学习者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中促进了外语阅读水平以及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它利用标题、关键词和主题句画出树状分支的“脑图”,更能保证记忆的效果。近年来,在英语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中常出现图表材料,并以此来考查学生的阅读、书写能力。学习者只有学会识图读表,才能获取文章的信息,加深理解,或者将这些信息以书写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识图读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思维,理解图表内容、吸收图表信息,而不能放在理解语言形式上。可是,一些经常采用“心译”阅读方式的学生,在遇到图表信息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麻烦,究其原因在于阅读中偏重于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图表阅读材料并不能提供这些信息。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学会“思维导图”的逆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思维导图”这一学习策略的本质。
从表一可以看出:“思维导图”的逆运用在《新目标英语》中编排较少。在Book7(上)、(下)中,“思维导图”策略的逆运用主要集中在SectionB3b中,分别有6篇和12篇;在Book8(上)、(下)中共有5篇;在Book9中基本没有直接提到。既然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常用到“逆向思维”,那么,如何在图表阅读和书面表达教学中逆向思维,逆向运用“思维导图”,进而提高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和书写表达能力呢?笔者在此举两例来说明。
逆向运用案例教学一:图表阅读。
分析这篇图表材料(见图四),可以看出:①图表的标题是Familyannouncements,分别是对Sue、Robert、John、PatandMike和Tom的;②从可知Sue与旅游有关;从U形(即you)和Goodluck标识可知John将要参加什么活动;从及Congratulations可知PatandMike要举行婚礼;从及Congratulations可知Tom与车有关;③五幅小图中,Sue、John、PatandMike等与将要发生的事相联系;而Robert、Tom则是事后的祝福。随后的五个阅读理解题在题干设置上基本是按照图表信息中人物的顺序来问的,其中Sue与Where有关;John与What有关;PatandMike的婚礼与when有关;谁(who)与通过驾驶测试有关。这四个理解题都可以通过图表上的图像及英文来判断和识别。只有最后一题是判断正误题,其内容仍然是围绕着人物与图像信息而展开的,故较易通过图表来选择正确选项。
剖析这篇图表信息,总的解题方向是先通过浏览图表的标题来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然后再根据题干信息进行细节扫描,通过逆向思维,实现对“思维导图”的逆运用。
逆向运用案例教学二:书面表达。
假如你是九年级学生李明,最近一直感到很烦恼。请你根据wordmap(图五)的提示给《时代英文报》的编辑写一封信,诉说你的烦恼,并请求帮助。
词数要求:80个左右。(开头、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纵观这个书面表达的“思维导图”,其目的在于通过书写来达到“思维导图”的逆运用,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外语写作能力。“思维导图”的主题是Mytrouble,要求学生从familyrules、study和classmates三个分支去构思,把自己的问题和烦恼摆出来即可,不需要详述。这三个分支内容是大多数学生经常遇到的,因此书写难度不大。而且,这样逆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者头脑中的思路比较清晰,运用常用句型和词汇就能进行表达。下文是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书写的样文(部分有改动):
Deareditor,
I’mLiMing,astudentofGradeNine.I’mwritingtoyouaboutmytroublethesedays.Thefirstproblemismyfamilyrules.I’mnotallowedtowatchTVorlistentomusic.Myparentsthinkthesethingscanstopmystudies.Idon’treallyagreewiththem.ThenIalsohaveproblemswithmyclassmates.I’dliketohelpthem.ButIcannotgetalongwellwiththem.Atlast,I’mnervousaboutmystudiesnow.I’mbusywithmyhomeworkallday.I’dstudyharder.IwonderifIcanlearnwellandenterahighschoolinthefuture.Couldyouhelpme?Ireallyneedyouradvice.Thanks.
Yours,
LiMing
从这里可以看出,“思维导图”的逆运用降低了书写难度,它构画了作文的基本轮廓,使构思过程直观化、明晰化。上文的主题句突出,结构脉络从Thefirstproblem…到Then…再到Atlast…三个分支都具体地表述出来,因而该文得分较高。
5.结语。本文主要阐述了“思维导图”这一学习策略的内涵以及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和在图表阅读与书面表达中的逆运用。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加强对学习策略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仅仅知道策略远远不够,读者必须有效地运用策略(Grabe&Stoller,2005)。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阅读及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并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灵活运用各种阅读学习策略。
“思维导图”学习策略集中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而且也突出了发展学习者阅读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也在教学中实现了互动与转换。同时,“思维导图”策略还拓展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多角度思维;营造出了轻松、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当然,这一学习策略还需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能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2005英语(新目标)学生用书七、八、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英]巴赞(Buzan,T.)著、李斯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2
4肖祖兴.“试析图表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3期
5刘见阳.“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Wordpower部分教学设计与分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3期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篇8
阅读能力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教师从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及能力校本教研行动研究。
根据了解和观察,发现以下问题:学生没有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不敢自己尝试读出单词;阅读时不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对于一词多意的单词不能够准确判断单词在句中的语义;不能够熟练进行句型转换,在阅读理解方面不能够得心应手。
通过研究与实验,我们有以下体会: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图文并现,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阅读意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拼读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词汇学习方法与阅读策略的指导,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儆准备;运用三段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课程的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教学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的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但是小学生由于刚刚开始学习英语,受所学知识内容的局限,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因此我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及能力校本教研行动研究。
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了解和观察,我们发现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生没有阅读匀惯。学生学习英语时只注重听和说,不注意看文字。有很多学生可以熟练的“读”或背课文和对话,但如果从文中拿出一个单词让学生认读,学生却不认识。这说明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认真的看单词,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2.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生词,即使是符合拼读规律的单词,有一大部分学生也不敢自己尝试按照拼读规律读出单词,而是等着老师教。
3.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有时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单词在句中的语义。遇到生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不肯根据上下文尝试着猜测词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4.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进一步反映出在句型转换方面的缺陷。由于学生对词汇与句子结构熟悉程度较差,使大脑注意力较长时间停留在理解的过程中,迟迟无法获取句子语义,以及特定语境中篇章的意义,造成信息流中断。由于学生不能够熟练的进行句型转换,所以在阅读理解方面常常不能够得心应手。
教师反思:
针对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1.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基础,就如同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英语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的扩展。正如wilkins所说,在语言交际中,没有语法只能传递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将没:有信息可传递。有的学生由于词汇量小,看不懂课文,听不懂录音及教师的讲授,因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单词的发音与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拦路虎。此外,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中,比较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一教育原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听说,而忽略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读写能力不如听说能力。
2.除了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影响阅读理解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认知策略,包括猜词悟义、预测、分析、判断和总结等策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这些必要的阅读策略的支持。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技巧,学生不善于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不善于猜词悟义,几乎每句话都要翻译成汉语才能继续阅读。因此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他们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课外阅读或甚至是课内的练习,这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3.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形成了种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声读、唇读、指读、回读、重读等,这些都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
提出假设:
1.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能力,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和技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学法的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培养学生独立习得词汇的能力,为他们最终成为独立的词汇学习者奠定基础。
2.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学习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还不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策略教学和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使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阅读策略使用转化为无意识的行为。因此从小学开始,从学生开始接触英语学习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有步骤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3.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很难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习的随意性很大,学习的自觉性、自制力还不够成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反思,以及提出的假设,我们决定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层次、有侧重的方案:
行动方案的设计: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反思,以及提出的假设,我们决定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层次、有侧重的方案:
一年级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读习惯。二、三年级教授学生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及常见的单词拼读规律,使学生掌握方法,培养学生自己拼读单词的习惯和能力。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词汇学习方法与阅读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五、六年级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以及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阅读意识。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英语知识极为有限,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多以实物或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很少出示单词。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不能够将单词的形与义联系起来了,表现出只认图片不认单词的现象。
在行动研究期间,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日常板书处理,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增强对学生的认读训练。比如在学习单词时教师每节课都将单词板书于黑板上,并贴上相应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将单词的音、形和义联系起来。又如,学习韵文时,在学生刚接触韵文时或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韵文之后,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看着书读一读。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看单词做事情的活动,看单词画图画,将单词与图片连线等,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习惯。在一个单元学习的最后,让学生看单词画形状,填颜色等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养成阅读习惯。学生在完成这样的练习时会有一些困难,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而不要直接读出单词。在学习新单词的时候,教师也有意识的在学完单词后设计让学生将单词卡片与图片放在一起的练习,让学生将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读意识。近l/2的学生自己在家跟读录音复习英语时,能够打开书边看边读了。同时教师在板书单词时,有近1/3的学生能够迅速读出单词,这为进一步的阅读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拼读规律。
多年来教师一直在坚持不懈的进行按照读音规律拼读单词的语音教学,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生词,即使是符合拼读规律的单词,仍然不敢自己尝试按照拼读规律读出单词,而是等着老师教。这说明我们的语音教学并没有被学生完全掌握,也远没有形成学生自觉的学习技巧。
二、三年级学生是学习字母的起始年级,在字母教学的同时,我们融入了J011yphonic教学方法及自然拼音法。与以往的教学相比,通过J01lyphtnic教学方法的学习,学生不在是学一个忘一个了,每个孩子都可以找到最符合他的方式帮助记忆。而且,学生对动作辅助记忆这种方式很感兴趣,这既直观又符合孩子天真好动的特点,所以学生记忆很深。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学生通过Jollyphonic教学方法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单词拼读规律,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拼读符合规律的单词。并且在发音不够准确的时候,通过老师的动作提示,能够自觉纠正发音。现在很多孩子能够根据拼读规律自己拼读单词了,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对于没有学过的单词,不再是一味地等待了,而是敢于大胆的拼读,并且大部分能够拼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方法是最为重要的。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词汇学习方法与阅读策略指导,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做准备。
给予三、四年级学生必要的词汇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是这一时期训练的重点。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经过了两到三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必要的知识基础,此时他们需要有进一步的阅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英语课程标准也对学生提出了读和写的要求:
读:能认读所学单词;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写:能模仿范例写句子;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简短的标题或描述;能基本正确的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读和写的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必须要有词汇的支持,如果学生连词汇都不会,那么,就根本无法完成读写的训练。因此说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然而外语教学是应以词汇教学为主,但又不能单纯的进行词汇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将词汇教学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结合起来。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记忆策略的指导,使其掌握记忆规律,积极探询单词间存在的联系,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归类记忆、对比记忆、联想记忆等,这样有效的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提高记忆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此外,我们在进行词汇教学的时候,还注意了词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而不应单独讲解词汇。猜词悟义使英语词汇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不要见到不会的单词就束手无策。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遇到这样的单词教师则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词汇学习的同时,能够形成包括猜词悟义、预测、分析、判断和总结等认知策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运用三段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语阅读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它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记忆、综合、判断、推理等。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主动的思维活动,是积极的理解、接受书面信息的交际过程。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所以没有阅读兴趣,因此小学高年级应侧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及训练。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将阅读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前活动:(Pre-reading)在这一阶段教师通常要适当介绍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词汇的了解等。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词释义的量,有的生词词义是要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的,培养学生的猜词悟义能力。
第二阶段:读中活动:(While-reading)在这一阶段,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所要阅读的文段的内容外,更主要的时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主要训练学生跳读能力(scannring)、略读能力(skimming)、查读能力等。此时教师根据需要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策略。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导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而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或操纵教学的决定者。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效果与阅读策略的使用密切相关,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十分重要。把阅读策略的训练细化到每一次阅读活动中,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使每一次阅读都对学生有帮助。我们教师有效的利用教材后面提供的小短文或小故事,让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从短文中检索信息,猜词悟义,完成理解练习。结合学生所反映出的在句型转换方面的缺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表述相同的意思,并用不同的人称转述信息,从而锻炼学生句型转换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理解阅读材料提供了有力地支持。
第三阶段: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后提问将学生的理解印象高级阶段,即在学生摄取语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判断性、评价性问题,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陈述自己观点、看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反馈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个复杂的过程,兴趣是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与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五)培养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提高正确率的前提下,要加快阅读速度,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
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许多学生在阅读时,习惯于发出每个单词的读音,有的学生虽然没有读出声来,但内心还是在自言自语、一词一句地读,这样做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这就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诵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据专家研究发现,正确的默读,速度可以比出声阅读快三倍左右。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视幅,减少回视。为了让学生边看书边读书,有的教师往往让学生用手指着书读书,,殊不知这样做是不好的,这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到阅读的效率,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迅速的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以避免频频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现象。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采取了限时阅读的练习。提供给学生阅读材料后,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有效的获取信息,加快阅读节奏,增加紧迫感,从而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阅读内容。学生的阅读习惯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在小学期间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联教育家柯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会使东西被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也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故事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选择阅读内容时,尽可能采用文字狱图画结合较好并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的材料-。看图阅读的独到之处在于,虽然有时文字与图片都很简单,但两者密切结合,表达的意义却十分丰富。不理解文字的学生可以借助图片的寓意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在看懂文字后再思考问题,使阅读变得饶有趣味。借助图片进行故事阅读练习的形式有很多,如:将图片和文字打乱顺序,在分组、编号等,或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阅读,使图文正确配对等。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总结: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智力水平密切相关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往往能代表其综合英语水平。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方法的教学要结合语言学习的其他几种形式进行,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阅读能力是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手段。因此教师在学生开始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就应注重对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海燕,“英语阅读笫略与阅读理解相关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
3.钱珍娣,“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第”,《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
4.岑张潮,“刍议培养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阅读力;高频;策略;展示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发展儿童的阅读力,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同样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人生幸福十分重要。尽管阅读力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用的策略似乎非常有限,我们的作为非常有限。这显然大大影响了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重新聚焦,把着力点真正转移到提升儿童的阅读力上来。
一、推动高频阅读,提高阅读总量
阅读力作为一种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同样的道理。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强大的阅读力总是在高频阅读当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目前,一部分儿童的阅读力不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阅读的频率不高,主要在晚放学做完家庭作业后读一会儿书。阅读时空在全天中所分布的点比较少,更谈不上密度了。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升儿童的阅读力,就必须在提高儿童的阅读频率上下功夫。当然,这会遇到一个难题:学生在校时空有限,在家时段又难以调控。对于这个难题,我和我的同事们采用了这样一些策略,一是做好“减法”,减去课堂教学和课余辅导中可有可无的环节和内容,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节省出一定的时间,这样,每天早晨、中午可以让学生至少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集中阅读自己感兴趣或老师、同学推荐的书籍;每节课之前插入五分钟的优美诗词吟诵;每天放学前五到十分钟齐读美文片段。二是做好“加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一心二用”式的叠加组合,比如,在课间活动的时候,可以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声读物;午餐的时候,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评书、播新闻。同样,对学生的在家生活也提出如此要求,如学生喜欢看电视,就引导学生观看与阅读有关的节目。三是做好“乘法”,由老师参与学生读书活动变成家长也参与孩子的读书活动,譬如,提倡每个学生家庭,晚间都要有十分钟的亲子故事会;经常用日记的形式反映家庭读书的场景与收获……如此,让阅读消融在日常生活之中,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学生阅读力将会得到倍增。
二、强化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熟度
阅读策略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理解的方法和技巧。强大的阅读力,总是以适用的阅读策略作为它的根基的。越是具有成功阅读力的人,就越能自主地调用匹配的阅读策略,达成最优化的阅读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想到,最好的阅读教学,应该是阅读策略的教学。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并且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运用,能够随着不同的阅读目的、文本而调整,学生的阅读力才能真正达到一个高度。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增强两个“意识”,一是“例子意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中,我们需要解决的并不是这篇课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哪些知识,提高哪些技能,掌握哪些方法,形成哪些思想等等。二是“策略意识”,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教学中要着力思考并解决这么几个问题:这篇文章应该选用什么的阅读策略最合理?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阅读策略?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如何缩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基于这两种“意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策略教学”这条红线贯穿始终,并且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或明或暗地体现这么一个“三段式”教学模式:1.预学阶段,学生自主运用阅读策略,力求达到阅读成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汇报阶段,学生间进行阅读策略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在碰撞中调整、修正、完善、提升阅读策略。3.拓展阶段,包括课堂中的拓展阅读和课外拓展阅读,学生实际运用更加完善、合理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在运用中“熟能生巧”,使策略真正变成可供自己随时有效调用的“法宝”。
三、构建展示平台,提拉阅读动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表现”,我们就应该“投其所好”,努力构建各种展示平台,让他们尽力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而提拉他们的阅读动力。为此,我采用三种策略,确保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需要。一是借助于外部力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学校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成果,如借助于区教研室组织“书香班级”评比活动的机会,我带领学生对照评选标准,认真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获取各种读书成果,并积极准备材料参与评比。在这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热情更高了。二是师生共同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阅读知识小竞赛、读书小报展评、读书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三是帮助组建“阅读共同体”,也就是让具有共同阅读目标的学习者与助学者(教师、家长等)共同构成一个团体,团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共同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阅读共同体”纯属“民间组织”,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多加引导、鼓励,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组织”,都能受到“组织”的关怀,同时又要能为“组织”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不同的“阅读共同体”,老师则经常帮助他们实现“合纵连横”,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5-0109-05
阅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对于个体的毕生发展和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1],是“阅读的本质”。
但是,我国阅读理解教学一直效果不佳,颇受诟病。在阅读教学中,长期以来虽重视对学生精读文本能力的培养,但在高考中,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总是最低。学生历经多年学习,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关照,在阅读教学中,侧重关心“授之于鱼”而非“授之于渔”,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学生提炼对于文章主题的认知、甚至花了大量时间放在语词句段的分析,但学生对自然阅读中如何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调动注意力,增加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依然一无所知。在这种背景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开始受到教学界的普遍关注。
1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理论、种类和效果简介
自汤姆古德第一个提出策略教学的观点后,国外对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即已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形成一系列比较系统成熟的研究结果。大量的研究证明,通过教授阅读能力差的读者上述策略,会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3,4]。
1.1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背景
阅读理解策略教学主要基于建构主义视角[5]。建构主义理论将阅读活动视为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6],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努力实现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会有解释课文的普遍动机,试图解释课文中提到的行为、事件和状态[7]。研究认为,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初学的还是熟练的,都运用其头脑原有知识结合所读文章提供的线索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读者的两个重要特征(具有原有知识和阅读策略)是阅读策略教学的理论核心。
1.2阅读理解策略的种类
通过对熟练读者(专家读者)和非熟练读者的考察,国外研究者发现,熟练读者具有流利的解码技巧、丰厚的背景知识、设定阅读目标、监控阅读、在头脑中创建笔记和概要等,而这些是非熟练读者的阅读活动中所不具有的能力或技巧[8]。安德森根据信息处理理论,把阅读策略归为三大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9]。认知策略涉及阅读过程中从字词识别、句子理解到课文意义理解一系列的认知活动;而元认知策略是对阅读理解过程的监控,指学习者有意识地监控阅读过程,并在必要的时候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补救,包括:建立阅读目标、根据目标调整阅读速度和策略、评价阅读材料等活动。基恩和齐默曼认为7大策略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确定重要性、将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综合、推断、提出问题、创造感官形象、检测意义[10]。格拉夫和尤尔指出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包括“设定阅读目标”在内的6种阅读策略[11]。国内学者韩雪屏指出阅读策略应包括两种:(1)确定重要内容策略,如概括讯息策略、推理讯息策略、质疑释疑策略、监控理解策略,其中监控理解策略有定向(确定阅读目的)、计划(选择策略)、检查(理解矛盾)、调节(调节策略与阅读速度)、评价(获取回馈讯息);(2)激活原有知识策略包含产生阅读期望或图式、运用原有知识补足文章所缺讯息、促进对文章内容的回忆[12]。
为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阅读理解策略的种类,基于温斯坦与麦尔对认知策略的经典分类,即将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致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监控策略和情感策略[13],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把阅读理解策略由抽象到具体进行分类(见表1)。
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2013年在北京市朝阳区进行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调研中发现,当前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存在着两种模式,但很多教师对于两种模式的教学目的并不明晰。通过对知网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也发现研究者未能明确区分两种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对两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进行区分,以便研究者能够更为明晰地考察不同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的效果,教学实践者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模式进行教学。
2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的两种模式
教学模式是比较凝练的、被经验证明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方式,能够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指导。根据教学目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基于阅读策略,另一种以阅读策略为目的(见表2)。基于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阅读策略对于学生阅读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内容理解,提高课堂上阅读教学效果;以阅读策略为目的的阅读教学,主要在于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某种或几种阅读策略,并能在日常阅读中使用。
2.1基于阅读策略的阅读教学模式
基于阅读策略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有READS模式、CAPS模式和“已知-想知-新知”(KWL)模式等。这三种模式中,READS模式适用于小学之后的任何年级,CAPS模式主要适用于阅读文学作品[14]。而“已知-想知-新知”(KWL)模式可以用来指导一般性阅读和回答问题,且适用于多个年级的学生[15]。READS模式、CAPS模式这两种模式目前在国内使用较少,而KWL模式目前在英语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一些教师的关注和使用。下文重点以此模式为例来说明基于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
1)已知-想知-新知(KWL)模式。“已知-想知-新知”由多纳奥格尔于1986年提出。他将“已知-想知-新知”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说明性文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的主动阅读活动[15]。“已知-想知-新知”呈现形式为一种表格,如表3所示。
在课堂上,使用“已知-想知-新知”表格的主要操作流程由以下三个步骤构成(以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中说明文《蝙蝠与雷达》为例):
第一个步骤:“已知”(K)步骤,“我已经知道的知识”。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并记录自己已有的关于文章说明对象的背景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以便确定阅读中所需要掌握说明对象的相关知识的类型。如在讲授《蝙蝠与雷达》时,教师让学生针对题目,通过小组合作方式,相互交流本组组员关于蝙蝠和雷达的已有知识,如蝙蝠的种类、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知”阶段主要通过调动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为阅读文章做准备。
第二个步骤:“想知”(W)步骤,“我想知道的知识”。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对背景知识进行加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产生针对即将阅读的文章的问题,并将问题罗列于W栏中。如根据学生对“蝙蝠”和“雷达”既有知识的交流,学生会发现既有知识中所存在的关于“蝙蝠”和“雷达”的知识空白,通过合作探讨,可以确立自己想要了解的关于这两个说明对象的相关问题。比如,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蝙蝠为什么是夜间活动?……这一步骤主要通过学生主动设置问题的方式,设定阅读目标,调动阅读动机,提高阅读兴趣。
第三个步骤:“新知”(L)步骤,“我从这篇文章中新获得的知识”。这一步骤主要让学生尝试边阅读边回答W步骤中提出的问题,并在L栏中列出所有在文章中新获得的知识。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发现在第二个步骤中提出的所有问题已通过阅读找到答案,也有可能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如,通过阅读《蝙蝠与雷达》,学生了解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实验研究发现蝙蝠夜间飞行不会撞到障碍物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明白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蝙蝠为什么夜间活动这一问题,并没有在文中找到答案,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找到答案。这一步骤主要帮助学生整理阅读本文所获得的知识,提高阅读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学生对这一主题的阅读兴趣。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既可以对全文进行一次“已知-想知-新知”表格操作,也可以将阅读文本分割为几个段落,每一段落都作为一个独立文本进行上述操作。
通过梳理阅读策略、认知策略等概念的归属、关系,可以发现,“已知-想知-新知”表格中整合了多种阅读策略。以下是对“已知-想知-新知”表格所包含的阅读策略的分析(见表4):
阅读前,主要是“已知”(K)和“想知”(W)步骤,通过调动背景知识并进行分类,根据文章题目预测将要阅读的内容会涉及的问题,以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使获得的新知识更有意义,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建立阅读动机、设定阅读目。同时也可以采用情感策略建立和维持阅读动机。
在“新知”(L)阶段,即阅读中和阅读后阶段,在阅读中,学生随时检查预设的问题是否得到回答,对预定阅读目标进行监控。通过对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加工,采用精致策略对旧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采用情感策略维持在阅读过程中的注意力,如遇到阅读困难时,鼓励自己阅读下去;在阅读后,读者注意整理新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以便记忆,结合使用组织策略,提取新获得知识中的主题词、用结构图形式画出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即选择要记忆和保持的信息,以达到整合记忆的效果。
综上所述,“已知-想知-新知”通过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分别提供激发或引导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机会,以达成精读文章的目的。
2)READS模式和CAPS模式简介。READS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环节:(1)R(Review):回顾标题和副标题;(2)E(Examine):检查黑体字;(3)A(Ask):问“我期望的学习是什么样的?”;(4)D(Do):阅读;(5)S(Summarize):用自己的话总结。CAPS模式主要由以下步骤组成:(1)C(Characters):主人公是谁?(2)A(Aim):故事的目的是什么?(3)P(Problem):发生了什么问题?(4)S(Solved):问题怎样得到解决。
考察上述两个模式可以发现,READS模式融入了设置阅读目的、预测、使用文章线索、进行总结精加工等阅读理解策略;CAPS模式主要融入了提问策略来帮助阅读。总之,基于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通过融入阅读理解策略教学达成精读文章的目的。
2.2以阅读策略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模式
以阅读策略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阅读策略为目的的教学共有模式,另一种是某一种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后一种研究比较微观,主要研究某一阅读策略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实践。典型的如贝克、麦克考恩、桑多拉和库坎关于对作者提问策略的教学步骤的探讨[16],伯斯对有关故事重述策略的教学步骤进行的研究,克林格尔、沃恩阐述了阅读后提出不同问题策略的教学方法[17]。由于过于微观,本文不作详细介绍。
以阅读策略为目的的教学共有模式致力于探索所有的阅读策略中的共通性的教学模式,认为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应该达到认识并运用策略的目的,即知道策略怎样和为什么起作用,何时何地可以运用策略[5]等。要达到上述目的并适用于实际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流程[18]。
1)教师示范运用策略,在一个时段里只教几种新策略并综合使用。教师在此阶段示范如何调动背景知识,猜测将要阅读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设定自己在本文中想要达成的阅读目的,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何激励自己读下去,如何使用笔记,如何对知识进行整理、概括,画结构图,并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
2)用词语解释思维过程,解释所学策略的价值(包括为什么策略能促进理解,何时何地运用什么策略最有效)。这个阶段又称为“出声思维”,即教师展示自己如何在每个阅读阶段想到使用这些策略,将这些策略的价值、使用时机明确地告诉学生。如在调动背景知识方面,教师不仅展示自己看到文章题目时所联想到的先前已经接触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告诉学生,通过联想先前所接触过的知识,能够为更好地阅读文章作铺垫(作用),并能够成功地调动自己的阅读兴趣,进而想了解这篇文章还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什么新的知识。
3)学生练习和运用策略,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练习对于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的重要意义。应该提供多篇文章供学生练习阅读理解策略,练习必须充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完全排除教师的指导,但是,随着学生对于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由生疏到熟练、由机械到自动化,教师的指导将逐渐减少。
4)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策略迁移到新的情景。教师一定要鼓励学习者将已经学会的策略运用到日常阅读活动中,以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概括而言,阅读理解策略的通用教学模式应该遵循“教师示范-解释思维过程-解释价值与使用方法-学生练习-教师反馈-重教困难生-迁移运用”流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能在很大程度上将阅读理解策略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结束语
总之,突破我国阅读教学困境的重要渠道之一便是阅读理解策略教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已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需要区分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的两种模式,并根据教学目的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罗照盛,张厚粲.中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1,(6):654-656.
[2]樊华强.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131-132.
[3]GerstenR,FuchsL,WilliamsJ&BakerS.Teachingreadingcomprehensionstrategiestostudentswithlearningdisabilities:Areviewofresearch[J].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2001,(71):279-320.
[4]MastropieriMA,ScruggsTE,ButcherK.Howeffectiveisinquirylearningforstudentswithmilddisabilities?[J].The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1997,(31):199-211.
[5]HarrisKR,PressleyM.Thenatureofcognitivestrategyinstruction:Interactivestrategyconstruction[J].ExceptionalChildren,1991(3):12-27.
[6]莫雷,王瑞明,冷英.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J].心理学报,2012,(5):569-584.
[7]GraesserAC,LangKL,RobertsRM.Questionansweringinthecontextofstori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991,120:254-277.
[8]PressleyM,AfflerbachP.Verbalreportsofreading:Thenatureofconstructivelyresponsivereading[J].1995,(1):29-31.
[9]AndersonCW,RothKJ.Teachingformeaningfulandself-regulatedlearningofscience[J].Advancesinresearchonteaching,1989,(1):265-309.
[10]KeeneEO,ZimmermannS.MosaicofThought:TeachingComprehensioninaReader'sWorkshop[M].Heinemann,361HanoverStreet,Portsmouth,NH03801-3912,1997:78-83.
[11]GravesMF,JuelC,GravesBB.Teachingreadinginthe21stcentury[M].Boston:Pearson/AllynandBacon,2001:94-98.
[12]韩雪屏.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文集[M].内蒙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43.
[13]WeinsteinCE,MayerRE.Theteachingoflearningstrategies//WittrockMC(ed).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M].London:Macmillan,1986:315-327.
[14]FriendM,BursuckWD.Includingstudentswithspecialneeds:Apracticalguideforclassroomteachers[M].UpperSaddleRiver,NJ:Pearson.2009:225-228.
[15]OgleD.K-W-L:Ateachingmodelthatdevelopsactivereadingofexpositorytext[J].TheReadingTeacher,1986,(39):564-570.
[16]BeckI,McKeownM,HamiltonR,etal.Questioningtheauthor[J].NewarkDE,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1997,(5):19-23.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
它也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他们生活阅历的不同、掌握语言的能力不同,教会他们不同的阅读的学习策略。阅读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1956)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O’Malley和Chamot(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其中,“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施管理时采取的种种方法,主要与外语学习的过程有关,涉及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进程的规划、学习时间的安排、具体策略的选择、学习状况的评估以及根据检查与评估所进行的调整;“认知策略”直接作用于学习的具体任务,用于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归纳和转换,通常称为语言学习策略;“社会/情意策略”即运用所学的语言与人交往,这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及不同风格的作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它的过程是:教师导入学生意知、精读教师讲解巩固操练,最后学生内化语言。操作过程:
(1)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questions或简单的Choice。这一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
(3)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2、主动参与型策略。它的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点是:自读理解交流讨论小结巩固。这种教学策略比较适合与中高年级,一般选择的阅读材料语言难度不大,接近他们PEP教材中所学的内容,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以上两种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第三种则适用于课外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阅读策略策略培训课堂教学
1.引言
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Johnson&Johnson,1998:333)。Anderson(2004)把24项具体的阅读策略归为三大类:认知阅读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补偿阅读策略。略读、跳读、综合性推理和推测词义策略是认知阅读策略中常见的四项具体策略。阅读策略培训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自己设定阅读目标并为此采用相应阅读策略的独立的流利的阅读者”(Silberstein,2000:12),“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并运用阅读策略来处理阅读材料的意识”(Nuttall2002:37)。
国外培训研究主张显性的训练方式(explicittraining),即学生被告知策略使用的价值,训练的原则、目的及预期效果等。在此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们提出将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外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Cohen,1998)。国内对阅读策略的研究刚刚起步,且多是比较优、差学习者使用阅读策略差异及与阅读成绩关系等的描述性研究(例如,刘丹丹,2002;刘亦春,2002;杨小虎,张文鹏,2002)。孟悦(2004)以沈阳体育学院2001级两个英语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以民办院校学生为对象的策略训练及其效果的实证性研究还不多见。
2.研究方法
2.1研究问题
本文试图验证将课堂阅读策略训练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民办院校的学生。本研究涉及以下三个问题:(1)课堂阅读策略训练对于增强民办院校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效?(2)策略训练对民办院校学生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策略训练对民办院校学生的阅读速度是否会产生直接影响?
2.2研究对象
参加该项研究的对象为江苏某民办学院数学系大学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不接受培训,只参加培训前后两次阅读水平测试。英语课由同一位教师承担,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进度相同。
2.3研究过程
策略教学在开学初进行,持续8周,分3个阶段。策略教学采取显性训练方式并与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3》讲授有机结合,主要利用每单元处理课文的时间进行。在第一阶段,教师讲解并演示策略,详细阐述策略教学的意义及训练计划,各项具体策略的使用价值、用法和场合。首先,教师根据课文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报告其思维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后,教师引出相关策略,介绍该策略的定义,结合问题演示该策略的用法,显示其实用价值。教师通过上述方式向学生介绍本研究涉及到的四项阅读策略:略读、跳读、综合性推理和推测词义策略。该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意识到学习阅读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第二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强化练习使用策略。教师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着重训练学生使用不同的策略。例如,遇到短篇小说,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或某些细节推断下文的发展趋势及结局;遇到科技说明文,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大小标题并对文章主题、结构和大意作出预测。这是一种非结论性的问题,应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必在意对错。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遇到的新信息阅读者会不断更新自己的图式结构。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浏览文章,查找人名、地名、数字、日期等细节,或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含义及代词指代对象等。该阶段教师应注重对策略应用的分析并及时反馈给阅读者,以便使其明白何时何处怎样使用某项具体的阅读策略。在第三阶段,学生独立练习使用策略来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提高其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该阶段教师在布置完学习任务以后主要起到监控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独立使用阅读策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个别运用策略有困难的学生可给予单独辅导。
2.4研究材料
A、B卷各有3篇阅读理解文章,共计15道阅读测试题。所有文章均选自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中的阅读理解部分。A卷阅读总词量为1641个词,B卷阅读总词量为1523个词。参照马德高、张兆刚(2003:21)对CET4阅读理解试题的阅读技能检测点的归类方法,本研究将这15道多项选择题分为1道主旨题(mainideaquestions)、9道事实和细节题(factualordetailedquestions)、3道综合性推理题(globalinferencequestions)和2道推测词义题(lexicalinferencequestions)。主旨题和细节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大意,从文章中找出某些具体内容和细节等浅层理解能力;综合性推理和推测词义题考查学生推断作者观点、意图或词义、代词指代对象等深层理解的能力。
2.5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通过阅读水平测试的途径来收集数据。培训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了受训前阅读水平测试(A卷)。策略训练结束时,两班又同时进行B卷的测试以对比阅读策略教学的效果。测试开始前,教师要求受试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阅读任务及测试题目,同时在试卷上填写完成测试的时间以对比策略训练对学生阅读理解流利性的影响。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试卷194份,其中实验班98份,对照班96份(对照班有一名学生未参加B卷测试)。阅读理解每答对一题得1分,每位受试的两次分数按照主旨题、事实和细节题、综合性推理题和推测词义题分别统计。此外,将A、B卷的总词数分别除以每位学生完成测试相对应的时间(以分为单位)得出其阅读速度。笔者利用SPSS11.5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出其平均值、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3.结果与讨论
3.1策略训练对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
表1报告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次阅读理解水平测试的统计分析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训前两组学生在整体阅读水平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327>.05),而训后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显著(p=.014
3.2策略训练对学生做不同阅读理解题的能力的影响
表2列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两次测试四种题型各自的平均分、标准差及两种t检验结果。实验组学生在受训后四种题目得分都有所提高(+.22,+.63,+1.22,+.62),且前后成绩差异显著(p=.021,p=.041,p=.018,p=.024)。对照组学生在主旨题、细节题和词义题方面均有所提高(+.13,+.77,+.21),推理题成绩反而有所下降(-1.27)。经配对样本t检验,对照组学生除在细节题方面明显进步以外(p=.007),处理主旨题和词义题的能力未见显著性提高(p=.159,p=.886>.05)。该结果表明,课堂阅读策略教学使得实验组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进行综合性推理及推测词义的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综合性推理能力提高最为显著,而其查找细节的能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对照班按照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模式教学,学生查找细节的能力因而显著增强,但是其综合性推理的能力却下降了。笔者分析这可能与B卷推理题难度偏大有关,但同时参加测试的实验班还是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也证明了策略教学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进行综合推理的能力影响最大。
3.3策略训练对学生阅读流利性的影响
表3描述了实验组、对照组组内及组间阅读理解流利性的对比情况。实验组的平均阅读速度提高了0.91个词汇,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这种进步具有显著性(p=.048.05),而训后实验组的阅读速度则大大超过对照组(p=.001)。该结果表明课堂阅读策略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笔者预期对照班速度会略有提高,但数据显示其速度下降。据表2分析,笔者认为有可能是B卷题目对综合性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而对照班学生未经系统训练,故表现较差。
表3实验组、对照组组内及组间阅读理解流利性的对比情况
4.结语
4.1结果及意义
(1)在民办院校环境下,课堂阅读策略教学尤其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阅读英语材料的信心,有利于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2)除了查找细节的能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以外,课堂阅读策略教学使得实验组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进行综合性推理及推测词义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进行综合性推理能力的提高最为明显。这表明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这些方面的训练,特别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进行综合性推理的能力有待提高。(3)接受课堂阅读策略教学的学生阅读速度显著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在民办院校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培训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有效性。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授阅读策略,帮助起点较低的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最终使其成为成功的阅读者。
4.2问题及思考
在该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1)很多研究在培训前后采用同一套试题,这是一种测试可信度的较为常见的形式。(Song,1998;Selinger&Shohamy,1998),如孟悦(2004)以沈阳体育学院两个英语班学生为对象做的实证研究。但是,笔者认为尽管相隔一段时间,学生仍会对部分题目特别是细节题留有印象,因而同一套试题的两次测试结果不能客观地反映其水平的变化。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四级题库中选编了A、B两套测试卷,但是很难控制词汇量和试题难度。希望研究者今后能够利用先进的软件编制出比较理想的测试卷。(2)本研究未采用问卷调查,主要考虑到问卷只能提供描述性的数据而且问卷调查结果还有效度问题(文秋芳,2004)。但笔者发现统计数据只是显示了整体的趋势,并不能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建议以后在测试后立即采用访谈方式要求学生报告策略使用情况,这会有助于结果的分析。(3)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变量难以控制。学生个体差异巨大,除了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性格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接受策略培训的效果。教师变量也应考虑在内,教师的水平、经验甚至授课时的情绪都会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如何在今后的研究中有效地控制变量,如何解释诸多变量对阅读策略训练结果的影响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Anderson,N.J.ExploringSecondLanguageReading:IssuesandStrategi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3.
[2]Cohen,A.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8.
[3]Johnson,K&Johnson,H.EncyclopedicDictionaryofAppliedLinguistics:AHandbookforLanguageTeaching[M].NY:BlackwellPublishersLtd,1998.
[4]Nuttall,C.TeachingReadingSkillsinaForeignLanguage[M].Lond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Press,2002.
[5]Seliger,H.W.&Schohamy,E.SecondlanguageResearchMethod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6]Silberstein,S.TechniquesandResourcesinTeachingRead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Press,2002.
[7]Song,M.TeachingReadingStrategiesinanOngoingEFLUniversityReadingClassroom[J].AsianJournal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1998,(8):41-54.
[8]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6):13-18.
[9]刘亦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英语阅读策略差异的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2,(3):24-29.
[10]马德高,张兆刚.大学英语考试题型透析与历年真题精解[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11]孟悦.大学英语阅读训练策略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