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未来趋势范例(12篇)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碳交易碳金融中国碳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起源于排污权交易概念,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渐突出,联合国于1997年通过《京都协定书》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建立起三个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额在发达国家成为一项资源,从而具备商品的价值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形成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交易市场。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至2012年交易额有望达到1500亿美元,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一、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品
1.碳市场及其产品分类
国际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配额市场又分为强制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市场。强制交易市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上限标准的国家或企业提供交易平台来完成减排目标,主要产品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和《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自愿市场则在强制性减排市场建立之前就已出现,其代表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自愿市场被用于企业市场营销、社会责任和品牌建设等。基于项目的交易主要有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核证减排量(CERs)以及联合履行机制(JI)下的减排单位(ERUs)。
2.影响碳产品价格的因素
碳交易市场产生于《京都协定书》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间政治协定,因此二氧化碳的价格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应当经常关注国家配额计划(NAPs)、连接机制以及《京都协定书》到期之后的国际协定,这些减排计划和配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碳交易市场的空间,如果某个国家的减排计划过于宽松,不能造成企业碳排放额的稀缺性,则无法形成有效市场。由各国的历史排碳数据和《京都协定书》中设定目标的对比,可以推断出长短期碳市场的发展情况。
和其他任何产品一样,分析碳的价格需要考虑其市场的供求关系。碳产品的供给主要是各国的NAPs,各国政府决定了所有能在市场上交易的配额;而碳产品的需求则来源于计划内的各个企业和机构。碳的价格同时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能源价格和宏观经济环境等。
最后,碳各种产品之间的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具有传统期货市场的特点,EUA、CER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相互影响。相比之下,EUA期货对现货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能的价格发现功能,而CER则主要受现货价格影响,可能与CDM一级交易主要在场外市场有关。同时,EUA期货与CER期货之间的价格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EUA期货的价格对CER期货的具有引导作用[3]。
二、金融危机后全球碳市场发展情况
碳交易市场在过去两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加剧为碳市场带来严重影响,各类碳产品的价格自08年下半年以来剧烈下跌,但总体交易量仍维持快速上升的趋势。以CDM机制为代表的项目交易则在两年内大幅度减少,项目交易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持谨慎态度。2009年12月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任何明确的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导致投资者对2012年《京都协定书》到期之后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的预期缺乏指导,对CDM机制的影响尤为严重。
单位:百万吨/百万美元
200720082009
交易量交易额交易量交易额交易量交易额
配额市场
欧盟排放体系2,06049,0653,093100,5266,326118,474
新南威尔士排放体系252243118334117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2372693094150
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计划N/AN/A621988052,179
分配数量单位N/AN/A232761552,003
小计2,10849,3613,278101,4927,362122,822
其他
小计2405,4511,07226,2771,05517,543
项目市场
清洁发展机制5527,4334046,5112112,678
联合履行机制414992536726354
自愿市场432635741946338
小计6368,1954867,2972833,370
合计2,98463,0074,836135,0668,700143,734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报告StateandTrendsoftheCarbonMarket2010
1.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仍然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
EU-ETS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交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4,EUA自2005年运行以来交易量与交易额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期货交易占主要部分,而现货交易则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明显增长。
据ECX数据显示,08年下半年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使EUA现货、期货和期权价格剧烈下降,至09年第一季度时价格约为八个月前历史最高位价格的1/3,此后在09年一直在13-16欧元/吨的范围内波动,10年开始呈缓慢上升趋势。尽管金融危机造成碳交易市场低迷,但EU-ETS在08、09年的交易量仍然明显增长;现货交易的增长更为显著,09年增长率为450%[2],这是因为在信用坏境恶化的条件下,企业通过出售配额来筹措资金,而09年下半年经济开始回暖时,现货交易则逐渐减少。由于投资者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倾向于配额交易和现货交易,甚至减少交易或退出市场,在配额交易持续增长的同时,项目交易则锐减54%。
2.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增长减缓
基于项目的碳交易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遭受重大打击,成交量与成交额均明显减少,其中CDM成交降幅达到54%[2],JI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金融危机使得大量金融机构和私人投资者离开高风险的领域,转向较安全的资产,因而导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减少,许多CDM与JI项目陷于停顿。
目前,CDM机制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较高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持观望态度,甚至退出市场。而欧盟更可能在第三阶段削减CDM额度,如果美日澳等国不成为CDM机制的新买家,则《京都协定书》到期后CDM项目可能面临枯竭或发生重大变化。在2010年墨西哥气候大会达成国际间协议之前,很难预计2012后项目交易的发展趋势。
3.全球其他碳交易市场发展情况
当前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区域市场中存在不同的产品和交易规则。在北美地区,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是唯一的强制性减排体系,近两年来成交量迅速增加,09年成交量为08年的十倍之多。但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碳市萎缩,作为自愿交易平台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受到较大负面影响,成交量大幅下降,CFI价格甚至已趋近于零。
新西兰于09年11月通过《应对气候变化修正案》,成为第一个采用ETS机制的非欧洲国家,主要适用于储备能源与工业及交通业所耗能源。法案规定符合规定的配额在转型期间(2010-2012)具有25新西兰元的固定价格,且无限量供给,因此这段时期内难以形成有效市场。总体来说,该法案为新西兰未来碳市场奠定了基础,也是国际碳市场发展的一大动力。
而澳大利亚的减排政策计划目前处于停滞状态,总理陆克文此前宣布,由于国内外关于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减排计划将推迟至2012末。目前,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NSW是澳大利亚主要的碳交易市场,成交量近年来变动幅度较小。
作为亚洲地区唯一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的国家,日本的减排态度正在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今年3月日本政府提出“全球变暖的基本对策”,考虑建立全国的气候政策框架,推出日本的ETS,计划在2022年之前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提高10%,东京地区更已在4月通过了适用于本地区的碳交易计划。
三、中国碳市场建设
1.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于1998年正式加入《京都协定书》,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强制性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现阶段中国主要以CDM机制的形式参与国际减排行动,是CDM一级市场上最大的卖家。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基于项目的碳交易锐减,使中国CDM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
目前中国参与CDM市场主要面临两点问题:(1)CDM市场是买方市场,中国虽然以高份额作为最重要的卖家,但不具有定价权。在CDM机制运作早期,由于不具备议价能力和缺乏经验,中国曾在一级市场上以低于国际通行价格约50%的水平出售CER,而境外投资者将其在二级市场上转售以牟取巨额利润。(2)CDM项目投资周期长、审批过程复杂,成本费用较高且面临诸多风险因素。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CDM项目审批过程所耗时间在不断增加,通过批准注册平均需要572天,从注册到正式发行又需607天,总共耗时超过3年,而收回投资则需要更长时间,期间可能遭遇政策风险、项目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联合国CDM项目审批机构――执行理事会EB的规则多变也对中国CDM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去年中国有十个风电项目的申请以“中国政府故意压低电价”的理由被驳回。
尽管未来CDM市场的发展面临种种不确定因素,但中国的碳市场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中国政府在2009年11月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承诺,到2022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基年为200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意味着中国将继续加大减排力度,为中国碳市场创造更大的空间。在现阶段中国除了参与CDM市场以外,还以以下几种方式参与碳交易:(1)碳基金运作,中国于2006年在阿姆斯特丹设立碳基金,用于CDM项目的减排量,尤其是各类可再生能源项目;(2)碳能效融资项目,中外金融机构以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的方式为中国减排项目提供贷款;(3)开发碳结构性金融衍生品,深圳发展银行于2007年率先推出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4)碳信托计划,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于2009年11月成立“低碳财富•碳资源开发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资金用于向减排项目提供贷款。
2.中国碳市场展望与建议
中国目前是第二大碳排放国,并可能在未来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的能源使用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首先,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长期发展战略,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等条件,分步骤实施。注重研究推广低新技术、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低效和排碳量日益增加的问题。同时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碳市场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完善的碳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中国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也是我国金融创新的机会。第一,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应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增加交易内容,扩大市场规模。第二,促使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优先对高新技术、清洁能源等环境友好型的项目提供贷款及其他相关金融服务。同时,要注重探索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机制,防范风险,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第三,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借鉴国外经验,不断拓展其他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
最后,未来几年内CDM项目仍是中国参与碳交易的主要内容,提高中国企业在CDM项目上的议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是我国CDM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得出具有实质意义的协定,为CDM机制的发展蒙上阴影,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仍然具有一定意义,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使在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在发展中国家实行自愿减排得到新的进展。CDM机制在2012年之后可能面临重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强迫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中国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做好承担更多义务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金卡工程》,2009(2)
[2]AlexandreKossoyandPhilippeAmbrosi,StateandTrendsoftheCarbonMarket2010[R],AnnualreportofWorldBank,CarbonFinance,2010(5)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恶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碳节能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低碳减排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而低碳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理想建筑,其发展将成为大众趋势,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针对目前低碳建筑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低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低碳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质量的建筑倍受人们的欢迎和关注,低碳环保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并受到消费者的持续关注。以“节能、环保、绿色、低排”等为特点的低碳建筑应运而生,随着此种建筑模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低碳建筑地推广也势在必行。
一、低碳建筑的概念
低碳建筑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全球建筑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在中国,低碳建筑的概念也在近几年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低碳建筑已经越多越多的融入到人们生活,主导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主流。
二、低碳建筑发展的意思
1、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因此,从政府层面到建筑公司的层面都要加强对低碳环保建筑的重视,深入研究低碳建筑。
2、促进内需。目前,我国各城镇地区均存在大量危房、旧房,将于10-20年内进行改造重建,如果将这些房屋都改造成低碳建筑,就会存在很大的低碳建筑需求。大批量低碳房屋的建造,也能满足消费者对低碳绿色住宅的需求,从而扩大消费者市场,扩大内需,打破当今建筑与消费者需求市场的僵局。
3、符合“节能减排”的趋势。环境保护是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发展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趋势,是业界亟待解决的任务,符合全球呼吁的“节能减排”主题。
三、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1、建筑建设设计与建设阶段。建筑是否具有节能减排的功能几乎完全取决于建筑的设计与建设阶段,设计、建设的得当,则建筑更加绿色环保。目前很多建筑设计单位由于人T知识结构单一,并没有非常完整的环保意识,有的虽然在设计上也引入了节能的环节,但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同时在设计阶段加入节能设计环节,势必造成各设计专业工作量的加大,如若在设计的初始阶段未能较早考虑,随着设计的深入进行,很可能造成各工种的返工,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出图速度。
2、政府管理方面。虽然审查监理工作政府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给监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政府对于节能减排建筑给予的帮扶力度不够大,由于开发成本比较高,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很多开发商根本就不会建造节能建筑。
3、科技水平达不到节能技术的发展要求
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在建筑节能水平方面不可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已经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我国的一部分地区仍然走高能耗、高排放的道路。所以国家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
4、大众的建筑节能与低碳节能意识有待提高
我国民众对于低碳节能的认识度还不是很高,随着这几年低碳理念的推广,人们逐渐将低碳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时尚,但是这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城市化的范围内,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的理念推广还有望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低碳建筑以及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效果仍不理想。
四、低碳建筑的发展方向
1、建筑建设设计与建设方向。设计上要加大监管的力度,优化建筑空间设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的下,尽量减少场地内硬质路面的使用,增加绿地,以形成有利的小气候,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降低能源的使用。在建筑选址时,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包括阳关、湿度等,尽可能选择有利朝向,满足日照间距要求,避免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遮挡干扰,在外部空间环境中,尽量减少场地内硬质路面的使用,增加绿地,以形成有利的小气候,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降低能源的使用。
2、提高政府重视度。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完善建筑节能规划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规范与要求,使建筑能耗满足标准要求。对新建设的建筑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达到最小”的发展道路,对老的旧的建筑进行完善和改造。
3、高科技带来的福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的寻求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与材料。在建筑行业,自然界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都可以作为低碳建筑的可利用资源,同时建筑材料也应尽可能的采用绿色建材。同时还需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就近取材,减少材料的运输能耗,以此降低建设能源的消耗。
4、提高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民众认识度。为了适应“低碳生活”的时代潮流,提高民众对低碳建筑认知度加大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政策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鼓励民众参与到低碳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宣传当中去,这样可以使民众深入地了解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清楚建筑节能对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带来的好处,进而能够自觉地抵制高能耗建筑,这样将对低碳建筑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新工艺,令民众认识到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真实可行性,并宣传低碳建筑的相应实例,增加民众对低碳建筑的信心。
5、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建筑的经济投入,加强科研机构的科研力度,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各建筑公司还应加大在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投入,力争在每个企业内部形成一批具有先进环保概念,丰富经验知识的建筑设计人才和建筑人才。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旅游;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1日
全球气候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正在发生变化,带来了诸如海平面上升等诸多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日益引起人们注意,将会对全球生态平衡带来积极影响。旅游业作为中国未来的支柱性产业,与环境发展密切相关。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具备大力发展的可行性。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目前尚未有准确的定义。一些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学者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以低碳经济的理念作为基础,以能源消耗低、绿色低污染为特征的旅游形态。低碳旅游通过旅游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体现节约、环保、绿色的理念,用旅游活动的具体细节来促进环境生态文明的建设,带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有学者认为,低碳旅游是为了减少温室效应,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旅游为重要目的的全新旅游发展模式。很多学者认为,在目前阶段发展低碳旅游可以通过建设节能环保建筑、绿色交通出行、旅游活动食宿等方面来降低碳排放,最终达到低碳旅游的目标。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发展低碳旅游不仅仅是喊个口号,也不是为应对低碳经济而提出理念,其发展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内涵。低碳旅游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着众多理由。
1、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权威分析表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过量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如果放任气候的变化,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的海平面的高度在逐步的增加,并且异常气候条件的发生次数也在明显上升。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旅游业并不遥远也并不陌生,气候因素也在影响旅游业的开展,而旅游业本省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所以全球气候的变化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驱使因素。
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必须符合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我国已经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众多行业也必须服从这一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前途。目前我国还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耗能高、污染严重,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旅游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正面响应,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旅游主要表现为旅游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游客消费模式的改变。
3、旅游业自身存在的碳排放现实。旅游业经常被人们称之为“无烟产业”,看似旅游业好像没有任何碳排放。实则不然,根据众多的权威研究发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餐饮等方面。在旅游业所有的碳排放中,航空运输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0%;旅游住宿业排在第二位,占到了20%;其他的交通工具占到了35%。旅游业在之前被称之为无烟产业或是低碳产业是不准确的,旅游活动本身也存在着大量的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也是旅游业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低碳旅游可行性分析
发展低碳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低碳旅游的发展有赖于全社会达成共识,有赖于旅游业的相关机构能否认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有赖于旅游者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低碳旅游的目标才有可能会实现。
1、旅游者的参与配合因素。游客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支持程度关系到其最终效果。对于旅游者来说,低碳旅游并不会降低旅游的满意度,相反,低碳旅游还可以降低旅游的成本,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幸福感知度。旅游者可以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在吃、行、住、购等四个方面配合低碳旅游的实现。在吃的方面,可以通过减少点菜量,减少食物浪费等方面为低碳旅游做出贡献。在住的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床上用品的清洗次数、适当控制空调温度等方面加以配合。在行的方面,可以通过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选择自行车或不行等方式环保出行等方式参与低碳旅游。而在购物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包装袋的使用、慎重购买旅游商品等方式参与。
2、旅游企业节能降耗的参与因素。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对企业有积极的意义。旅游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励,而降低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通过发展低碳旅游,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节能减排可以减少企业的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最终实现降低旅游企业成本的目的。只要旅游企业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大力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
3、政府的各种支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被各国政府所普遍认同。我国目前为碳排放第一大国,碳排放的压力极为严重。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因素,也必然会赢得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等方面加以实现,低碳旅游大有可为。
四、结语
低碳旅游是旅游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大力配合,就一定能否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低碳旅游的前景无限广阔。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
针对这一课题,笔者尝试提出如下几方面低碳时代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走向:
1在人性化设计方面
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这是21世纪室内设计的核心,也是人性化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由于现代室内设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人服务,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休息与娱乐等的需要,因此为人们创造理想的室内生活环境,使人们感到生活其中,能够受到关怀和尊重。此外,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由此说来,“以人为本”观念是成就为来室内设计发展的最佳契机,这是因为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体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把人的权利和自由从束缚中释放出来,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必将成为未来室内设计为之努力的方向,人性化的设计将成为未来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2在生态化设计方面
室内设计必须生态化,这是21世纪室内设计面临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对地球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这无疑是室内设计将要面对的重要任务。同时,室内设计发展的生态化主要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设计师必须有环保意识,应尽可能多地节约自然资源,少造垃圾;其次是在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绿色室内环境,不仅在室内环境中广泛运用各种绿色建材,还利用各种设计手段让人们在室内环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设计对室内环境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3在科技化设计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主宰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促使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为此,面向未来的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等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理想空间环境来。而未来室内设计的科技化趋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即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电脑化、施工科技化,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工艺与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同时,利用科技将人文、艺术、自然、形态元素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并应用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如智能化办公室、智能化住宅、智能化娱乐环境等将逐渐发展,这就是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
4在本土化设计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世界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向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走向。今天的人们也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加珍视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以有意识地表现自身的独特性。随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文化反弹现象的出现,人们越是对本土文化具有迫切的需求。因此,未来的室内设计应努力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新的诠释和传承,是室内设计富有文化的内涵,在风格、样式、品位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促进新的设计风格的形成。
5在多元化设计方面
未来室内设计将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随着多元文化并行发展时代的来临,未来室内设计从观念到手法都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交融,并影响到室内设计风格流派多元发展的趋势。其中,绿色派必将发展形成设计流派中的主流,发展过程还会派生出支流,去发展深化室内的绿色设计。而新现代主义重视功能,强调理性的合理成分以及对室内设计的多元化改良、发展和完善,均将推动其多元化设计新局面和新趋势的不断出现。
6从设计领域拓展层面
从室内设计涉及的范畴来看,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人为设计,是一种以技术为功能基础,运用艺术形式表现来为人们生活与工作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而采用的理性创造活动。为此,在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中,起室内设计的领域涉及的范畴更加广泛,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内部空间体验到设计为其带来的舒适,快乐及视觉上的感受。此外,时尚也将对未来的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室内设计应把握时尚的价值体系和发展脉搏,以通过想象力好创造力来引导消费者和消费市场。当然,室内设计决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个可供使用的场所而已,而是为了使人们能够不断地感受到时尚的魅力。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无形资本财务战略预算管理
作者简介:
蒋冲(1977-),男,江西广丰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罗焰(196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沉浸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高效,享受着化石资源带来的便利,通过暴力式的生产,将自然资源迅速转换成人类财富。而与此同时以“碳”排放为标志的全球变暖趋势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之一的企业,由于受碳排放配额的约束,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等方面颇受低碳化影响,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财务管理活动低碳化倾向明显,企业面临的财务环境较之前发生了的很大变化,理财观念和理财实践亟待创新。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现状
(一)高碳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能使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组合优化,从而创造出比市场配置资源更大的价值。因此,在工业文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心是如何挖掘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潜能,实现价值增值,表现为:第一,凭借信息和技术优势,企业获得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的使用权,通过现代化大机器生产将其转化为具有一般等价物形式的货币财富,并且通过财富的累计效应,加速这一自然资源到货币财富的转化过程。第二,资本作为驱动价值增值的原动力,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居于核心位置,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扩张性和掠夺性。资本之创新性、扩张性符合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人类自由社会,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解的原意(王国坛、王东红,2009),但资本的这种创新性和扩张性所引致的社会或环境负外部性得不到有效抑制,那么其掠夺的劣根性将暴露无遗。第三,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0页),劳动力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因此,其价值在于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如何利用相对不变的劳动力价格,挖掘其价值创造功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杠杆效应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基于片面的人类中心论这一伦理假设(王建明,1995),强调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创造价值、为人类服务,并进而实现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企业理财过程中,侧重于以未来现金流量为标志的价值管理,而在企业环境成本尚未完全内部化的软约束下,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理性选择。但是,全球温室气体(CO2)浓度的快速上升,必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终究影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因此,建立在人类现代工业文明客观基础上的以高碳为特征的理财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低碳化经济和低碳化碳社会众望所归。
(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低碳化挑战与机遇由地球生态圈碳失衡和化石能源的掠夺性使用而引发的低碳化思考,其特征主要是:(1)经济性。低碳化在关注碳排放绝对数量减少的同时,更强调提高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或附加值更高。低碳化应该是一个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准和福利水平下的帕累托改进过程,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以较小的碳消耗和碳排放获得较稳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更体现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以较小的冲突换得长久的和谐共处。(2)创新性。低碳化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发展观念和发展思维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的自适应过程,相伴而行的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而制度创新则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规范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重塑,二者的交互、有机结合是低碳化转变的保证。(3)阶段性。低碳化的阶段性目标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使气候变化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性、创新性和阶段性特征表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既是对已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否定,也是对现存理财观念、财务要素范畴和财务决策等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存在着机遇,具体表现为:其一,理财观念的发展。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李心合,2006)。财务价值是一个以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学名词,在无外部性约束的条件下,财务网络对价值创造的支持体现在尽可能多的利用这种外部性来提高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其结果就有可能会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财务管理的短期化倾向明显。而低碳化理念,是要将这种环境的外部性在理财过程中让其内部化,成为企业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显性成本,其实质则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实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财观念。低碳化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财观念落到实处的一种具体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摆脱仅从资源配置单一维度出发而引致的财务价值增长的高碳化陷阱,进而从资源创造和资源配置双维视角考察财务价值增长的实现路径。其二,财务要素范畴的发展。资本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赵德武,2007)。传统财务管理将能够货币化的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要素范畴,旨在通过筹集、投放和分配等活动实现资本的价值创造与增值功能,为了规避货币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导致价值确认上的风险,财务管理活动中倾向于使用有形或是有市场参照物的资本形态。但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枯竭趋势不可逆转,财务活动所涉的要素范畴必然要突破有形资本的限制,更多关注那些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无形因素对价值创造和增值的影响。财务要素范畴的发展,赋予了财务管理核心概念——资本更多的内涵,必然导致现有理财模式的变革,风险价值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评价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越发显得重要,财务管理柔性化发展趋势明显。其三,财务决策评价标准的发展。在筹资、投资和利益分配等财务决策中,常用的评价标准是价值相关性,也就是诸种财务决策行为最后对企业未来现金量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低碳经济背景下强调经济行为的可持续性,财务决策虽不能脱离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但低碳化的约束使得企业必须在获取现金流量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权衡,或者说在伦理上企业在财务决策时必然需要遏制资本的过度创新而导致的掠夺性。因此,财务决策的评价标准面临着非效率性挑战。财务决策评价标准的非效率性挑战,并不意味着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否定,也不表明理性分析原则的不合时宜,仅仅表明财务决策的效率性评价标准需要完善和发展,财务决策的低碳化评价标准在短期或局部可能带来低效率,但从可持续发展或全局来说抑或是一种高效率。
二、无形资本战略的财务视角诠释与意义
(一)无形资本战略的财务视角诠释(1)资产与资本。资产通过不同资产形态的转化给人们带来满足是其效用或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资本是一种依附于具体资产的权力,资本一旦投入就被抽象为一种为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力,因此,增值是资本的天然要求,否则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资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创新,资本为了增值而创新,资产不具备扩张性,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围绕着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在不同资产形态之间的转换,而资本极具扩张性,并且为了满足扩张的愿望敢冒任何风险。汪丁丁(2006)曾从“精神维度”解读资本的特征,认为基于资本所承载的累积效应,它能够把对剩余(利润)的追求转化为“意识形态”,即对剩余或净收益的崇拜。建立在公平、公正和自由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通过人们主观能动的劳动以实现通过对物的依赖摆脱贫穷与落后,进而通过以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为基本特征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因此,近、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是以资本的运营和扩张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张过程(徐大建,2007)。(2)无形资本。资本的使命在于增值,而资本本身不会运营,只有通过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才能运营,资本一旦人格化后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就会变得自利而且贪婪。通过暴力的方式开采自然资源,将自然资源转化成其投入资本的增值;通过对普通劳动者劳动时间的侵占,将劳动者维持自身和家庭所需要的劳动资料转变为投入资本的增值;通过制度安排,将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转嫁给信息弱势群体而实现资本的增值等。资本人格化的结果就是:以资本为核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要素实现增值以证明其存在的意义。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劳动权益保护的加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等,资本通过简单、野蛮方式实现增值的空间越来越小,资本需要寻找一种文明的、可持续的载体重新焕发生命力。资本增值的源动力在于能激发人们不断通过创新将各种要素投入引起的未来现金流量变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与创新最匹配的要素是以技术和制度等表现形式的无形要素,这些无形要素依附于具体的资产形态,通过市场行为寻求价值的实现,这种以无形要素为载体,在经济活动中不断追求价值实现的权力就是无形资本。(3)无形资本战略。财务管理活动是在既定环境下,通过各种形态资本要素的组合,形成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识别和占有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组织行为。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围绕着“创新”展开,在价值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智力、组织文化、渠道等无形要素的凝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的重心是如何挖掘、组织、协调这些以无形要素为载体的无形资本的运营,因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应从战略高度确立无形资本财务运行的规律和特征。无形资本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无形要素的使用,创造出某种稀缺性和特质,并通过市场的认可进而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力,如果无形要素在企业未来价值凝结过程中的稀缺程度越高,那么通过这种要素的占有而获得的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要求权就越大。无形资本战略跳出了“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财务观,强调无形资本在企业价值驱动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无形资本价值转移的灵活性增加组织适应财务环境的弹性,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无形资本战略的意义财务管理以价值管理为纽带,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环境、财务决策依据以及财务评价体系等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无形资本为核心的价值链系统左右着财务管理活动的得失,为企业未来、长远和整体发展提供持续的财务动力,进而实现企业均衡现金流量、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目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无形资本战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相对于其它资本形态,无形资本的累积效应较强,边际资本价值不受递减规律的约束,通过无形资本的正向累计效应,增强企业对财务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2)基于无形资本财务循环的环境友好性,企业价值创造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3)无形资本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能有效缓解竞争的对抗性导致的效益损失,提高企业整体职能的协调性,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协同效应。
三、无形资本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一)低碳财务理念的发展理念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财务理念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思维结果,无形资本战略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在财务核心概念、财务本质和财务目标等方面都有所突破。财务核心概念历来都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曾有过“资金论”、“本金论”和“价值论”等诸多观点。“资金论”认为财务活动的基本职能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运动的顺畅和均衡,甚至将“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并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本金论”认为财务活动是以垫支为前提的本金保值、增值活动,明确了本金与基金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本质区别,反映了财务活动的保值、增值特征;“价值论”认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管理的一种风险管理活动,较全面概括了企业财务活动的现状。上述观点虽然反映了财务管理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但未能揭示财务管理的本质,诸种概念不适合作为财务的核心概念。财务核心概念应该是能统驭整个财务概念体系的轴心,能够反映财务活动的本质,财务本质是在制度或环境约束下的财务效用最大化,财务效用在商品经济时代表现为以一般等价物表示的人们对物的依赖带来的满足程度。因此,将在物的维度具有天生累积效应,并在精神维度将对剩余的追求转化为“意识形态”的“人格化”资本作为财务核心概念较其它财务概念更能反映财务的本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环境的变迁引起了财务资源的柔性化转变,资本形态在环境硬约束下出现无形化趋势,无形资本在低碳财务概念体系当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财务核心概念体系,财务活动将资本作为基本的财务要素,通过筹集、投放、回收和分配等手段寻找和激励资本保值、增值的动力。低碳经济背景下以创新为特征的无形资本是诸多资本形态中最活跃的一种,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财务活动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如何实现无形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根据财务本质是价值与权力相融合的财权流观点(伍中信,2006),财务活动过程中与价值相关的权力应该是统一的,但是无形资本的价值溢出效应使得在无形资本战略下出现价值与权力的非对称状态,因此,在“财务目标集”中应该增加价值与权力统一的目标元素。财务活动过程中价值与权力的对称是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形成与对其的要求权要统一,在以实物资本或是货币资本为主要价值驱动因素的工业经济时期,这两者的统一较容易实现,但是将无形资本作为主要的价值驱动因素后,两者的统一会存在很多干扰因素。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完善无形资本战略下财务活动以无形资本作为中心,将各种资本形态有效组合,挖掘和发挥各种资本形态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潜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无形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外部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的垄断性等,无形资本战略相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更需要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进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按照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等关系进行量化的制度体系。无形资本战略下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确立无形资本价值创造的核心地位,保证了企业价值驱动的持续性和竞争优势的长期性;从权力配置的角度均衡其它资本形态所有者与无形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了企业价值的顺利实现;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防范和降低无形资本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对环境的适应性等。财务预算管理以资本循环为逻辑起点,以价值链管理为参考依据,是企业推行无形资本战略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体现在: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利益博弈的方式之一,预算目标是各方讨价还价的妥协结果,低碳经济背景下无形资本价值创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非标准化等特点,使得博弈过程更加反复,因此,建立有效、规范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无形资本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企业的组织机构方面更趋向于网络化和扁平化,倡导沟通、共同参与和团队精神。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上,以市场作为导向,通过作业基础预算增强预算的精准性、运用EVA等价值指标增加预算的价值导向、借助平衡记分卡等综合业绩评价改善预算的财务特性等,增加无形资本战略下预算管理的弹性,避免财务预算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上,密切关注无形资本的累计效益和溢出效益,围绕着无形资本的开发与储备,实时调整各资本预算的执行进程,并根据资源基础理论,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和增强预算管理的战略实现意图。
四、结语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活动围绕着创新展开,创新的财务价值需要通过无形资本循环运动实现,以无形资本作为财务战略重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形资本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企业从战略高度挖掘无形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通过财务上的优势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财务环境的多变和财务活动的复杂性,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价值计量问题,使得无形资本战略的实施面临诸多的挑战,因此,如何在动态中把握无形资本价值运动的规律,如何通过相对价值模型计量无形资本价值,以及如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财务制度建设等是无形资本战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无形资本财务战略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L1354)和江西科技大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2012SY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2]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
[3]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4]赵德武等:《财务管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篇6
关键词:黑龙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经济水平
黑龙江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在近几年开始逐渐进行的,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现阶段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来看,目前的产业结构已经受到严重的打击,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优势,就要将改变产业结构作为最基本的发展问题。对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是目前的首要目标。
1黑龙江省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况
1.1从产业结构偏离的角度分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在近些年中较为活跃,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从总体趋势来看,现阶段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弱,产业结构处于逐渐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进行产业结构偏离的计算中需要利用产业结构中产业各自的劳动力比重值与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值。计算结构表明黑龙江省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虽然产业结构偏离数值正在逐渐的减小,但是仍然处于产业结构偏离的状况。事实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的劳动效率低下,农业所需的劳动力要比其他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多,但是随着人均经济水平的提高,从事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要比以往有很大的减少,这更加使得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的状况严重化。除第一产业农业来说,第二产业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劳动效率也是处于低下的状况。第三产业在近几年来的发展较为稳定,越来越多的第三产业进行扩大与发展,这对劳动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1.2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
产业劳动生产率就是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除以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就业的比重,产业劳动生产率能够很好地说明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在进行分析时作为重要的数据参考。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只有使黑龙江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表现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趋于平均则说明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均衡,对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以及经济水平实力都较强。相反,表现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则说明地区各产业发展不均衡,这对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2黑龙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均衡
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均衡是黑龙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解决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黑龙江省的能源占有量在发展的初期还是较为充足的,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能源用于黑龙江省的建设与人均利用,这就造成能源短缺的情况发生。能源结构从以往的较为平衡逐渐遭到破坏,缺少能源的支持使得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黑龙江省的消费结构在近年来也呈现大幅增长的状况,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在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加了资源消耗的负担。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发展特点使得它们的整体发展不均衡,能源结构的减弱提供不了消费结构逐渐增加的能源需求,所以在现阶段发展中两者的矛盾变化趋势对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平衡化目标的达成十分不利。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均衡状况如果持续恶化,这对于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严重不良影响,最终将拖垮整个地区经济,这种结果十分严重。从整体上来说在黑龙江的工业中还是以制造业和采矿业为主,这两种产业都属于重工业。在制造业与采矿业中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对资源深加工比较少,使得后期增值比较小。这种状况的产生对黑龙江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如果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黑龙江的整体发展就会落后。
2.2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
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数量较多,最为突出的重工业就是石油业。大庆市的石油储备量较为充足,所以在石油开采方面占有很大优势。除石油业以外,其他重工业经过石油业的带动也呈现出发展较快的趋势,重工业的发展使得大庆市的经济发展得到基本的保障,在就业职位提供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为黑龙江省的劳动力安置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虽然在重工业方面有较好的发展,黑龙江省大庆市的轻工业却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发展趋势,轻工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平衡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黑龙江省的整体发展中,轻工业的数量较重工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种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引发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是高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状况的存在首先使得不同技术人才的就业机会不相同,轻工业数量较少使较多的轻工业技术人才不得已去往其他地区就业,这将进一步恶化轻工业发展较慢的问题,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不利。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还会使得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保证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对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2.3对国有企业改革缓慢
在黑龙江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无法做到彻底改革,改革的速度也处于缓慢的状态。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的比重较大,国有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减小的趋势,作为支柱产业国有企业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模式的落后使国有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优势就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劳动力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的机会,国有企业作为主要的企业形式应当对劳动者增加情况进行缓解,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扩大规模从而能够使更多的劳动力得到就业的机会。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在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这对黑龙江省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国有企业改革缓慢的状况也将引起其他企业的发展,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企业相互竞争的关系对于所有企业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缓慢将打破这一平衡关系,其他企业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定位
3.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是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目前黑龙江省的整体能源所有量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优化能源结构已成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优化能源结构要从节约能源方面入手,能源储备量的逐渐减小迫使黑龙江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新型的能源物质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积极建设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利用清洁的新型能源进行替换,对新型的能源进行合理必要的研究,分析其使用过程中的特点,保证新能源的安全性。低碳环保意识也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内容,提高低碳意识将有效地减小能源的浪费。在进行低碳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对于能源的利用量十分大。传统的生产方式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改进生产方式,解决能源加速减少的问题。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省级管理部门的未来长期目标,长期的机制能够有效地对低碳经济进行实施,能够很好地保证能源不被浪费。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强法规标准的确立,严格的法规能够最大程度上制约能源浪费的发生,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3.2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
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是现阶段黑龙江省面临的难题,所以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平衡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就要将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发展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使得黑龙江必须改变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以建立重工业低碳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低碳经济的实行需要在重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严格进行。在重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要对黑龙江省的轻工业进行提高与发展,根据黑龙江省的发展状况,引进合适的轻工业进行投资,合理的增加轻工产业的数量,使轻工业的发展促进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平衡。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使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更加全面,还能够对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一直是支柱产业,其生产成本也十分可观,低碳经济下的重工业发展能够使生产成本进行大幅的减小。轻工业的发展对于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轻工业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产业,所以想要使黑龙江的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进行提高就要发展轻工业。
3.3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的发展地位,所以想要调整目前的生产结构就要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有利于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就要对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的发展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方向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将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合理的解决措施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地位,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结语
现阶段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产业结构变化较快,这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现阶段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够均衡,但是经过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对产业结构加以调整,这就能够很好地改善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使未来应该加强发展的产业进行加强,对产业结构平衡不利的产业加以调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平衡将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利。
作者:金丹单位:佳木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国林.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天津政协,2013(9).
[2]闫成磊,刘超,李宇欣,等.低碳经济域下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8).
[3]尚慧丽,姜述弢.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研究[J].商业研究,2012(3).
[4]何小川,李国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黑龙江金融,2014(10).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篇7
关键词: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
一、引言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在IPCC承认的为数不多的几种人为活动中,造林成为用来抵消各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措施。科学测算新造林固碳价值对于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科学有效经营利用、将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实现绿色GDP准确核算进程、构建碳交易市场、实现碳贸易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综合考察辽宁省年均气温数据、年均降水量、土壤类型基础性数据基础上,借鉴姜生伟(2004)、吴可等(2010)对辽宁5个树种(组)林龄与蓄积量之间回归关系的拟合结果,运用CBM模型测算各树种(组)随林龄推移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因缺乏辽宁省具体造林树种及面积数据,所以将5个树种(组)年碳储量按照现有树种(组)面积比例进行融合;根据2006~2011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得到辽宁省2006~2011年造林面积,以及2006~2011年辽宁省14个城市各年造林面积数据;将造林数据根据造林时间进行推移得到各树种的林龄,根据融合后的新造林各年碳储量变化情况及造林面积数据估算出辽宁省新造林各年固碳量;碳单价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中提供的森林固碳功能碳单价1200元・t-1计算;各年份固碳量变化与碳单价融合,测算辽宁省2006~2011年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变化。本文对辽宁省2006~2011年森林乔木地上部分固碳价值增长情况进行研究,以期揭示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分布规律与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造林面积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GDP对于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衡量作用,本研究对辽宁省造林面积与GDP进行比较,见图1。辽宁省GDP由2006年的0.93万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2.22亿元,说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伴随着辽宁省经济的不断发展,辽宁省各年造林面积也呈现上升趋势,2006~2008年造林面积由7.08万公顷上升至8.71万公顷,2008年辽宁省造林面积同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为8.15万公顷;自2008年,辽宁省造林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造林面积达24.68万公顷。总体而言,辽宁省各年造林面积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说明了辽宁省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大面积造林来满足人类对于木材需求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也起到了改善作用。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地区的林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提升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各市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
对2006~2011年辽宁省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进行估算,结果如下表所示。总体而言,全省14市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阜新市、朝阳市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上升非常明显,而辽阳市和盘锦市新造林年固碳价值上升不明显。新造林固碳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同造林面积有关,阜新市、朝阳市各年造林面积均为全省较大的地区,而盘锦各年造林面积最少,因此造林面积大的地区新造林年固碳价值也高。
对辽宁省各年造林面积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06~2011年辽宁省新造林大多集中在辽西及辽中地区,一方面是辽宁省目前森林资源分布及其不均衡,表现为东部地区的丹东市、本溪市等地森林面积较大,而辽西、辽中地区森林面积较少;另一方面是因辽宁省森林的林龄结构正逐渐趋势成熟化,这就对新造林产生了很大的需求。新造林大多处在幼龄林阶段,固碳能力较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省新造林的固碳能力逐渐提高,因此全省新造林固碳价值潜力非常巨大。
3.各市新造林总固碳价值
图2为对辽宁省14个市2006~2011年新造林总固碳价值的估算结果。由图可知朝阳市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为35.87千万元,占2006~2011年全省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的32.01%;阜新市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仅次于朝阳市,为17.19千万元,占全省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的15.34%;而盘锦市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最低,为0.30千万元,占全省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的0.27%,这与盘锦市造林面积少有直接关系;其他城市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分布在1.50~9.09千万元之间。
通过对各地区新造林面积及固碳价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对各地区来说,新造林的造林面积对增加森林植被固碳价值具有重要作用,造林面积较大的地区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总固碳价值明显高于造林面积小的地区。对于新造林而言,2006~2011年森林结构以幼龄林为主,其固碳能力及碳储量都较小,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新造林林龄结构不断成熟,从而森林植被乔木固碳价值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对各地区造林面积的对比可以知道,辽西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可以说未来辽西地区是新造林森林植被乔木固碳价值的主要提升区域,对改善辽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论
第一,伴随着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森林面积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对辽宁省造林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对提升辽宁省森林固碳价值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经济发展也会使辽宁省森林抚育管理水平提高,从而提升单位面积森林固碳价值。
第二,新造林固碳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造林面积的多少,造林面积大的地区,如阜新市、朝阳市其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也大,使其2006~2011年总固碳价值高于全省其他地区。
第三,辽宁省新造林主要集中在西部及中部地区,这些地区新造林面积的大幅提高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未来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且主要集中在辽西、辽中地区,这对目前辽宁省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局势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
第四,总体而言,辽宁省新造林起到“汇”的作用。2006~2011年辽宁省新造林各年固碳价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辽宁省新造林对空气中的CO2起到了汇聚的作用,对于调解辽宁省地区气候、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KramerPJ.Carbondioxideconcentration,photosynthesis,anddrymatterproduction[J].Bioscience,1981(31).
[2]WaringRH,SchlesingerWH.ForestEcosystems:ConceptsandManagement.Orlando,FL[M].Orlando:AcademicPress,1985.
[3]CostanzaR,ArgeR,RudolfdeGroot,etal.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Nature[J].WorldEnvironment,1999(02).
[4]史军,刘纪远,高志强等.造林对炉体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02).
[5]吴可,殷鸣放,周永斌等.白石砬子部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蓄积连年生长率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06).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篇8
作者:张婧
低碳经济所指引的从“高碳”到“低碳”转变,必将有助于农业产品获得新的市场。挑战从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看,农业生产将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低碳发展理念将促使农业实现从高碳基产业向低碳与无碳基产业的根本转变。实现这种根本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着力推进农业生产低碳化利用和发展低碳与无碳能源。这种变化和要求对农业将产生深远影响和严峻挑战。首先,体制机制严重制约。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但松散、独立的生产主体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以及标准化的低碳生产模式,缺少组织统一部署的单一生产主体,难以应对或改变所处环境中传统的“高碳”生产模式。其次,保障补偿制度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转型时期,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
德国、美国大力倡导的新能源、生物环保行业的用油实行减免税政策,对与居民生活关系紧密的低碳发展方式施以较低税率或是为弱势群体、用户提供补贴,引导消费者正确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保证了工农业生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在这方面,我国还未建起相应的补偿制度。第三,低碳技术严重落后。发展低碳技术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碳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技术支撑,而我国相关农业技术研发相对落后,且政府对技术研发投资强度呈下降趋势,2011年投资强度还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渠道不畅通,低碳技术引入农业可持续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第四,农村劳动力意识淡薄。近年来,大量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同时,也造成留守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原本低碳意识就淡薄的农业主体生产者,对于新知识、新理念学习的机会少,接受速度慢,理解程度低,严重制约了低碳经济理念、技术、经验在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五,农产品走出去有壁垒。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拟对中国等暂时不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征收的碳关税以及各种名目的绿色贸易壁垒,将对我国农产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趋势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化解危机、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我国适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即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农业,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为实现从高碳基农业到低碳基农业或无碳基农业的转变,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达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做出的实质性举措,也是农业产业面临低碳经济时代到来的发展趋势。要求现阶段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环境、技术等问题的约束,要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转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以我国农业千年发展精华为根基,由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基础弱,在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与国情发展同步,从高碳基农业逐渐过渡到资源节约型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基农业直至无碳基农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扩大农业间接、直接排放,最重实现低碳和“高效、优质、高产”的有机结合,探索出我国特有的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1篇9
【关键词】苏州;居住建筑;节能;发展
近些年来,建筑物的节能建设和低碳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广泛地在全世界开始流行起来,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环境的要求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使得建筑物的节能问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人们问题,笔者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结合苏州市当前节能发展的情况,主要分析一下苏州市的节能建筑和低碳理念的发展趋势。
一、居住建筑节能在苏州市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外部的资源体现出了越来越多地需求,在当前,全世界的可用资源却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开始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大量浪费资源和能源的行为仍然还在不断发生。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苏州市的居住建筑节能发展主要还存在着这样几方面的障碍,首先是苏州市政府在居住建筑的节能措施和建设上还没有形成足够成熟的经验和实践,也没有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发展的借鉴;其次,在苏州市整体的城市规划上,特别是节能建筑的发展工作上还不能够形成足够科学和全面的指导;再次,苏州市在发展居住建筑节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尚处在起步的阶段,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出现了一些盲目跟从的现象,这对苏州的节能建筑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最后,苏州市的本地居民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足够深入的节能低碳环保意识,这给整个苏州市的市场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还有,对于居住建筑的节能发展上,建筑本身的节能设计相关费用产生的成本非常高,并且不同的建筑项目之间也不能够进行盲目的模仿,成功的节能居住建筑案例也并不适合迅速地在同类建筑中进行推广。
二、居住建筑节能发展对于苏州城市建设的实践意义和影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的节能建筑建设和低碳的发展始终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当前阶段中,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都处在高速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十几年内,我国需要在国内生产总值上保证7%以上的增长能力,这就需要人们解决来自自然环境的压力和资源限制的影响,所以说我国必须要在当前大力发展居住节能建筑。其实现今阶段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全实现低碳发展的城镇,在低碳节能领域我国的企业也没有形成全面地解决方案,因此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我国的节能环保集团就是一家致力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国有企业,其主要的发展和产品目标就是节能建筑的发展,苏州市就是该企业的一个重要实践城市,当前已经成功在苏州建设成了中国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长江节能科技产业园等现代化的科技研发集团,这些企业为未来进一步的低碳建设和节能环保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通过居住建筑的节能环保改造与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品质,实现更好的人居生活质量,在自然环节中与环境实现和谐共处。还有,苏州市当地还成立了低碳小镇示范社区,主要通过居住建筑的节能环保示范来为当地的节能环保事业进行有效的推动,加速苏州市城市经济的前进速度,提升我国整体的城市节能建筑发展。
三、居住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从节能发展的理念来看,苏州市的本地居住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与趋势特征。
1.引导性节能建筑建设
在开展居住建筑的节能化改造或建设时,应当对整个城市的节能工作特别是碳排放进行控制和挂历,这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加强,降低居住建筑中的碳排放并对排放的碳含量进行科学收集与处理。因此苏州市在未来将会逐渐对其进行调节与规划,具体实施中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其次需要建立居住建筑的节能化标准评价体系,最后要在节能建筑规划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的战略思想,注意考虑建筑本身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在建设中凸显出科学规划的重要意义。
在对节能居住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将会重点考虑建筑的使用年限,保证在设计过程中建筑的结构与质量可以经受高品质的检验,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结束之后,也要执行相关的法律程序,强化责任分配体系,做到信息公开和透明。另外还将不断地推出城市的环境建筑一体化建设,让城市的社区能够更好地包容商业、工作和居住功能,在社区内部对不同的功能进行适当分割,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消耗。
2.老旧建筑的节能化改造
在实现节能低碳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对新的建筑进行节能化设计和建设,也要针对当前的老旧建筑进行节能化处理,因此苏州市的居住建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逐渐进行节能化改造,让陈旧的房屋建筑在新的科技帮助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改造过程中,老建筑的改造过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影响城市的发展,在该过程中仍然要注意居住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处关系,加快城镇化建设工作,杜绝大拆大建的现象,让苏州市的居民和居住建筑都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节能化特征和习惯。
3.政策和资源的互补
居住建筑的节能工作必须要在政府的适当引导下开展,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苏州市的政府必须要时刻关注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财政工作上对节能居住建筑的建设与改造投入一定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好苏州市本地的节能建筑相关政策体系,搭建好建筑建设企业和节能环保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通过多平台的合作来有效地对各类资源进行收集和整合,更好地促进苏州市节能居住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蓉,刘加平,孔德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2):150-152.
[2]卢求.中国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现状[J].中国住宅设施,2008(3):28-30.
[3]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1篇10
关键词STIRPAT模型;碳排放;峰值预测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12-0010-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03
针对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们主要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对其进行预估的现状[1],本文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中国碳排放峰值进行了相关预测。IPAT恒等式是研究能源经济和碳排放峰值的重要方法之一。IPAT恒等式最早由Enrlich与Holden于1971年提出,反映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影响。该方程将环境影响和人口规模、人均财富以及对环境毁坏的技术水平联系起来,建立4者之间的恒等式“IMPACT(I)=POPULATION(P)×AFFLUENCE(A)×TECHNOLOGY(T)”。式中,P代表人口;A代表财富;T代表技术,也可指经济活动的能源效率;因变量I代表排放量。IPAT恒等式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可探求影响排放变化的幕后驱动因素。随后,Waggoner与Ausubel于2002年对IPAT恒等式进行了衍生,将技术水平T分为单位GDP所消耗的技术(C)与每单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T)之积,得出“ImPACT”恒等式,即“I=PACT”。然而,York等于2002年研究认为,“IPAT”及“ImPACT”模型均存在一些局限性:当分析问题时仅改变一个因素,而保持其他因素固定不变,得出的结果即为该因素对因变量的等比例影响。为了修正IPAT模型的不足,分析人口对环境的非线性变化影响,York等在IPAT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STIRPAT(StochasticImpactsbyRegressiononPAT)模型,即:Ii=aPbiAciTdiei。
1峰值研究简要回顾
国内针对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的研究相对较少,学者们主要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对中国未来的碳排放量进行预估。朱永彬等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MoonSonn基础上对传统的EKC理论进行改进,首先从理论上得到了最优经济增长率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的必要条件,即能源的产出弹性小于0.5;接着将投入产出分析得到的反映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代入模型,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预测,同时得到了最优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走势,进而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和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系数的预测和估计,以及对分品种能源碳排放的汇总计算得到了中国未来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总的碳排放走势。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我国分别在2043年和2040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此外,其还对能源强度不同下降速率对能源消费高峰的影响进行模拟发现,当降速为4.5%-5%时,能源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前,此时的人均GDP为10万元左右,与OECD国家的高峰时收入一致,并发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量,但对高峰年份到来的时间影响甚微[2]。
林伯强等采用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模拟和在二氧化碳排放预测的基础上预测两种方法,对中国的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做了对比研究和预测,发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模型计量预测显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22年左右经过拐点,之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排放减少。而若先预估一次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结构,再预测出中国的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所得结果显示到204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并未出现倒U型。其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和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解析了差异原因。其发现除人均收入外,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都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影响,特别是能源强度中的工业能源强度。这导致实证预测与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模型的理论拐点不一致[3]。[KG)]
渠慎宁等: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2期
姜克隽等利用IPAC模型,对我国未来中长期的能源需求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进行分析。其设计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与强化低碳情景,并介绍了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以及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同时探讨了中国实现低碳情景所需要的发展路径。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中国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将于2040年达到峰值;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4]。
2基本模型及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基本模型Ii=aPbiAciTdiei对我国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分析。等式两边取对数即可将该模型改写成加法模式:
lnIi=a+blnPi+clnAi+dlnTi+ei[JY](1)
式中:P代表人口;A代表财富;T代表技术,指经济活动的能源效率或碳排放强度;因变量I代表排放量。由于某些学者认为排放量I与经济发展指标A间并非仅存在单一的一次线性关系,本文借鉴York等2003年采用的方法,藉此建立二次模型:
lnIi=a+blnPi+clnAi+d(lnAi)2+flnTi+ei[JY](2)
若对技术T进一步分解,可考虑产业结构等变量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产业结构C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示(见表1)。则模型可变为:
lnIi=a+blnPi+clnAi+d(lnAi)2+flnTi+glnCi+ei(3)
本文主要计算思路为:首先,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展示目前我国各地碳排放的基本情况;其次,依托对中国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把握我国总体碳排放趋势;再次,在回归的基础上对今后我
3地域性碳排放情形分析
先采用中国2000-2007年30个省市的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碳排放强度等面板数据来分析人口、经济、技术等变量对我国地域性碳排放量的影响。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缺失,故未采用。人均GDP单位基准为2000年不变价,测算方法为先计算相关年份30个省市的人均GDP指数(1952=100),再利用其将各省人均GDP当年价换算为2000年不变价。其中,各省市碳排放量采用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缺省值估算而来。
将模型(3)扩展为面板模型形式:
lnIi=a+a
i+blnPi+clnAi+d(lnAi)2+flnTi+glnCi+ei(4)
其中:a反映30个省市的碳排放固定效应,[WTBX]a
i反映省市间的碳排放结构差异。由于各省市碳排放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采用GLS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去除不显著变量,所得结果如下:
其中,R2=0.999,p=0.000。反映各地区碳排放差异的a
i的估计结果由表2给出。
从各地区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的地区碳排放偏离程度为负值,低于全国碳排放平均水平,这里包括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省市(如青海、宁夏、贵州、新疆等),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省市(如海南等)。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地区碳排放偏离程度为正值,高于全国碳排放平均水平(如广东、河南、江苏、浙江、河北、辽宁、山东等)。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规模较大,工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量较大,导致碳排放偏高,而对于产业结构偏向服务业的海南等地,碳排放则显著较全国均值为低。相比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产业规模较小,但近年来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能源消耗加大,致使碳排放仍较全国平均水平为高。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能源需求较少,促使碳排放较全国平均水平为低。
4全国碳排放情形分析
进一步利用全国序列数据对未来我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本文采用中国1980-2008年的碳排放量、人口、人均实际GDP、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等数据来分析人口、经济、技术等变量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此处人均GDP单位为人均GDP指数,1978=100)。其中,全国碳排放量仍为利用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缺省值计算而来。
注:括号内为[WTBZ]t值,*:p
其中,[WTBX]R2=0.999,[WTBZ]D.W.=1.527。
比较上述方程变量系数,对排放量作用最大的为碳排放强度,其次为人口,再次为人均GDP。由于今后中国人口数量波动较小,因此主要影响碳排放的变量为能源强度及人均GDP。
假定2009-2050年间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等变量维持目前发展趋势,即年均增长率为1980-2008年年均增长率。产业结构C维持在区间[36.7%,43.9%]范围内。产业结构C在1980-2008年间最低值为36.7%,最高值为43.9%。预测模型中假定产业结构C取值不变,为一恒定值,因此对预测曲线走向并不影响,仅影响振幅。藉此,则可推算出2009-2050年碳排放量估计值范围(见图1)。图1显示,若维持目前发展模式,我国不能在2050年内达到峰值。因此,若要实现碳排放于2050年内达到峰值目标,需对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等变量增长率进行一定控制。笔者设定四种减排方案,以显示出为使2050年内碳排放达到峰值,各变量至少要控制到的增长率(见表3)。如表3所示,减排方案1为人口年均下降4.5%,显然不可能实现;减排方案2要求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降至3.1%以下,对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则很难容忍这种较低的发展速度;减排方案3需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9.1%,难度同样较大,主要解决办法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速度,但需为此付出巨大的转型成本。鉴于人口增长速度较难控制,笔者延伸出第四种减排方案,即同时控制人均GDP增长率及碳排放强度。该方案显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需控制至5.1%以内,碳排放强度年均至少下降6%。相比前三种方案,该方案具备一定的可实施性,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小,并显示出了人均GDP增长率与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之间的反向关系:要实现2050年内出现峰值的目标,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之间需有所取舍,若想保障较高的增长速度必须伴随着较高速度的碳排放下降,而若想承受较小的碳排放下降压力必须承担较低经济增长速度的损失。
若选择实施减排方案3与4,结合图1,当落实到具体地区时,需要政府就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减排路径引导。对于北京、天津等东部地区中排放较少的省市,政府应鼓励其继续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力争尽快达到碳排放拐点;对于江苏、广东、山东、河北等东部地区排放较多的省市,政府应引导其加大产业转型与升级,大力引进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与技术;对于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基础投资不断加大的同时,政府应引导其在生产建设中广泛利用清洁能源,避免步入东部曾经走过的“旧路”,打造中部“绿色崛起”的发展道路;对于新疆、青海、宁夏等西部地区,尽管目前碳排放较全国平均水平为低,但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仍应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强化生态建设,注重生态补偿。政府应更多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中国碳排放峰值路径预测
为了预估2009-2050年CO2排放量,首先假定今后三种社会经济发展方案,即低、中、高模式。低发展模式假定人口、人均GDP等变量均按较低速度增长;中发展模式假定各变量变化速度适中;高发展模式假定各变量均按较高速度增长。另根据这三种方案延伸设定出高中模式、高低模式、低中模式、中高模式与中低模式(延伸模式原为6种,去除了结果不切合实际的1种模式)。高中模式假定人口、人均GDP按高速增长,而碳排放强度适中增长;高低模式假定人口、人均GDP按高速增长,而碳排放强度低速增长;低中模式假定人口、人均GDP按低速增长,而碳排放强度适中增长;中高模式假定人口、人均GDP按中速增长,而碳排放高速增长;中低模式假定人口、人均GDP按中速增长,而碳排放强度低速增长(见表4,表5)。产业结构C维持在区间[36.7%,43.9%]范围内,为一定值。由于该值不影响峰值出现时间,为了便于预测,假定其值为36.7%。设定延伸模式的意义在于可通过与低、中、高模式的对比,探讨技术对排放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为我国控制峰值出现时间提供参考。
情景模式中各变量的变化速度以先设定中模式为基准,低模式各变量增长速度相对中模式稍低,而高模式则相对中模式稍高。人口增长率设定的基本判断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率将进一步降低。中模式的设定参照联合国(2009)对未来中国人口的预测,中国人口将于21世纪30年代达到峰值,进入21世纪40年代后人口逐步开始负增长;低模式假定人口于21世纪20年代达到峰值,21世纪30年代后进入负增长阶段;高模式则假定人口于2050年内不会出现负增长,人口增长率随时间逐步下降。人均GDP增长率设定的基本判断仍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GDP增长率将逐步降低。中模式下人均GDP增长率参照许宪春(2002)对未来中国人均GDP的预测,至2050年人均GDP为2008年人均GDP的10倍(约30000美元),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低模式假定2050年人均GDP为2008年的6倍(约18000美元),达到目前新兴工业国家水平;高模式则假定2050年人均GDP为2008年的16倍(约48000美元),接近目前高度发达国家水平。碳排放强度增长率设定的基本判断为碳减排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加大,即碳排放下降速度逐步降低。中模式假定至205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80%;低模式假定至205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70%;高模式则假定至205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90%(见表6)。
代入回归方程(3),利用Matlab模拟。模拟方法为选取若干整数年节点值,利用三次函数插值,从而拟合出较为平滑碳排放曲线,并由此测算出峰值出现时间与峰值额。分别预测出8种模式下未来中国碳排放情况,见表7。比较8种模式下的碳排放量估计,可以发现:在低、中、高、低中、中高五种情景模式下中国碳排放峰值会出现。技术对峰值的影响较为重要,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高,而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相对较低,则不能在2050年内出现峰值(如高中、高低、中低模式)。同样,若碳排放强度降低速度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为快,则会推动排放提早达到峰值(如低中、中高模式)。由此可预计,按照目前发展趋势,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中国的峰值到达时间应为2022-2045年之间。而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重视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则会导致峰值出现时间后延。因此,保持碳排放强度的不断下降对我国尽快出现碳排放峰值至关重要,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应成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许宪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J].经济研究,2002,3(3):27-35.[XuXianchun.China’sEconomicGrowthinFutureandProspectof
ItsInternationalEconomicPosition[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02,3(3):
27-35.]
[2]朱永彬,等.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8(8):935-944.[ZhuYongbin,etal.SimulationonChina’sEconomyandPrediction
on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underOptimalGrowthPath[J].Acta
GeographicaSinica,2009,8(8):935-944.]
[3]林伯强,等.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4):27-36.[LinBoqiang,etal.China’sCO2EmissionFoerestbyKuznets
Curveandfactoranalysis[J].ManagementWorld,2009,4(4):27-36.]
[4]姜克隽,等.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6(6):21-26.[JiangKejun,etal.China’sLowcarbonScenariosandRoadmapfor2050[J].SinoGlobalEnergy,2009,6(6):21-26.]
[5]UN.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09Revision[M].Geneva:2009.
[6]YorkR,RosaEA,DietzT.STIRPAT,IPATandImPACT:AnalyticToolsforUnpackingtheDrivingForcesofEnvironmentalImpacts[J].EcologicalEconomics,2003,46:351-365.
[7]包森,田立新,王军帅.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趋势预测和碳排放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8).[BaoSen,TianLixin,WangJunshuai.
TrendForecastofEnergyProductionandConsumptioninChinaandResearchofCarbonEmissions[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10,(8).]
[8]贾俊松.基于经典偏最小二乘模型的CO2排放量宏观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能源,
2010,(7).[JiaJunsong.
AnalysisofCO2Emission’sMicrodrivingFactorsbasedonClassicalPartialLeastSquares(PLS)Model[J].EnergyofChina,2010,(7).]
[9]YuHuichao,WangLimao.CarbonEmissionTransferbyInternationalTrade:TakingtheCaseofSinoU.S.MerchandiseTradeasanExample[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0,(2).
[10]ShiMinjun,LiNa,ZhouShenglv,etal.CanChinaRealizeCO2MitigationTargettoward2022?[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0,(2).
[11]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12).[ZhuQin,PengXizhe,LuZhiming,etal.FactorsDecompositionandEmpiricalAnalysisofVariationsinEnergyCarbonEmissioninChina[J].ResourcesScience,2009,(12).]
[12]宋帮英,苏方林.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中国3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9).[SongBangying,SuFanglin.
UnfairPhenomenonofCarbonEmissionandEnergyEfficiencyandAnalysisabouttheReasons:BasedonDataof37IndustrialEnterprieseaboveDesignatedSizebyIndustrialSectorofChina[J].EastChinaEconomicManagement,2010,(9).]
[13]朱永彬,王铮,庞丽,等.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8).
[ZhuYongbin,WangZheng,PangLi,etal.SimulationonChina’sEconomyandPredictionon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underOptimalGrowthPath[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9,(8).]
[14]何建坤,刘滨.我国减缓碳排放的近期形势与远期趋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HeJiankun,LiuBin.AnalysisontheSituationintheNearFutureandtheTrendsinthe
LongTermwithRegardofMitigatingCarbonEmissionsinChinaS].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
Environment,2006,(6).]
[15]邓晓.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DengXiao.DecompositionModelandEmpiricalStudyofCarbonEmissionBaseonLMDI
Technique[D].Wuha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09.]
[16]岳超,王少鹏,朱江玲,等.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D].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YueChao,WangShaopeng,ZhuJiangting,etal.2050Carbon
EmissionsProjectionforChina:CarbonEmissionsandSocialDevelopment(IV)[J].ActaSeientiarum
NaturaliumUniversitatisPekinensis,2010,(4).]
[17]梁巧梅,NorioOkada,魏一鸣.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决策支持系统[J].中国能源,2005,(1).[LiangQiaomei,NorioOkada,WeiYiming.DecisionSupportSystemforEnergyDemands
andRelatedCO2EmissionsAnalysis[J].EnergyofChina,2005,(1).]
[18]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HuChuzhi,HuangXianjin,ZhongTaiyang,etal.CharacterofCarbonEmissioninChina
andItsDynamicDevelopmentAnalysi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8,(3).]
ForecastofChinascarbonemissionsbasedonSTIRPATmodel
QUShenning1GUOChaoxian2
(1.GraduateSchool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102,China;
2.InstituteofIndustrialEconomics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
100836,China)
AbstractForecastresearchonChinascarbonemissionsislittle.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篇11
摘要: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较低能耗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际普遍任何和采用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是以资源密集型转向资源有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关键且重要的沟通桥梁。本文通过选取湖北省1999-2010年碳排放源相关数据,对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建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长;湖北省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通过对近十年湖北省碳排放量分析可发现,近10年,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全国水平,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湖北省碳排放量由逐年稳定下降转为快速上升而后又出现波动,其拐点分别为2001年、2005年以及2006年。对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集中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效率及经济发展规模上,即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其中第一阶段起主导性作用的是产业结构优化及能源效率提升;第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能源效率下降及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的大量增加;第三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能源效率及产业结构变动,因此能源效率及产业结构在碳排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碳排放介绍
碳排放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温室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是CO2,并且给全球造成气温上升危害最大的也是CO2,所以国际组织为了方便群众理解即命名这些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叫做“碳排放”。碳排放分为可再生碳排放和不可再生碳排放两种。前者指在地球表面的各种动植物正常的碳循环,也包括使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碳排放;后者指从地下把几亿年前沉积下来的矿物能源开发出来,燃烧后产生的碳排放。碳排放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用来衡量各地区环境的一个重要参考和数据并且倍受关注。
1.3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建立碳排放定量评价模型,对湖北省碳排放总量进行定量计算,并对其时间序列进行分析(1999-2010年),在此基础上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当前背景下深入探讨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特征及影响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制定各种能源政策、抑制碳排放量,并根据计算结果对湖北省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终实现低碳经济。
1.4研究现状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关系问题实际上是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间关系问题的一个特例,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环境下衍生出来的。对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倒U形关系和N形关系,其中以支持两者呈倒U形的环境库兹涅兹曲(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关系的有效证据居多(1)。但也有一些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EKC关系。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CO2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曲线是否为EKC,还没有得到实证分析证据的支持。从一般意义上讲,EKC理论揭示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变化趋势。国外关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多数支持EKC假说(2)。
2.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1碳排放量与GDP数据计算
湖北省1999-2010年总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C为碳排放量,104t;Ai为能源i消费量,按万吨标准煤计,104t;Wi为能源i的转换系数,(kg标煤/kg),Bi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104t)/(104t);i为能源种类,取15类。湖北省主要消费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原始数据以J为单位,为与统计数据单位一致,将能量单位转化成标准煤,具体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等于2.93×105GJ(3)。
对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进行分析,根据定义计算得出:1999年湖北省碳排放总量为4071.8万吨,在12年的提高当中,尤其从2001年开始,增长速率不断提高,并以2001年为分界点。2001年以前碳排放量下降而后出现上升,增长趋势不稳定。2001年后碳排放量一直上升,增长趋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自1999年起,湖北省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呈现增加的趋势。1999-2003年,由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均碳排放量较低且增长趋势较为平稳。2004-2009年间,人均碳排放量增长十分突出,2004年为1.03吨/人・年,相对2003年年增长率高达28.8%,而这几年间增长率相对较为稳定,一般保持在9%左右,而2010年人均碳排放量再创新高,达到1.67吨/人・年,增长率高达10%。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湖北省政府及其相关单位,还不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多行的治理方案的话,在湖北省未来环境发展中,讲、将会遇到越来越多阻碍的因素。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的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而有力,一跃成为我国的战略中心地域之一。本文将通过查询1999-2010年湖北省总GDP,湖北省1999-2010年总人口数,从而得到计算得到人均GDP。
湖北省历年人均GDP呈现稳步增长趋势,1999年到2010年,人均GDP从5434元增长到25854元,相对增长率达到375%,特别是2007-2010年人均GDP出现较迅速增加,2007年为15338元,较2006年增长22%。而2010年较2009年增长23%。近几年,湖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政府投资加大,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使人们忽略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人均碳排放量亦增长迅速。
2.2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当前,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运用EKC理论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一般,标准的参数化EKC模型为:
Ln(CO2/P)t=c+β1ln(GDP/P)+β2[In(GDP/P)]2+β3[1n(GDP/P)]3+ut
其中,被解释变量(人均CO2排放量)和解释变量(人均GDP)均以自然对数形式表示。C代表常数,u代表随机误差,t为时间指标(t=l,2,T),βi(i=l,2,3)分别代表一次、二次和三次系数。当β3≠0时,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N型或倒N型曲线关系;当β3=0且β20时,人均CO2排放量随人均GDP呈U型关系变化;当β3=0,β2=0且β1≠0时,人均CO2排放量随人均GDP单调递增或递减;当β3=0,β2=0且β1=0时,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没有关系。
而通过计算出的湖北省1999-2010年的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运用SPSS软件,得到标准的参数化EKC模型:
Ln(CO2/P)t=0.018+0.757Ln(GDP/P)-0.071[Ln(GDP/P)]2-0.229[Ln(GDP/P)]3+ut
由EKC模型表明,β1=0.757>0,β2=-0.071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1)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004年之前增长比较缓慢,之后增长比较迅速,人均碳排放量由1999年的0.69吨/人・年增长到2010年的1.67吨/人・年,总体上增长形势十分严峻。
(2)根据EKC模型得出,1999-2010年湖北省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总体增长趋势上碳排放量随GDP的增长而增长,GDP的增长趋势较为稳定,而碳排放量增长幅度较大。湖北省随着人均GDP的上升,目前人均CO2排放量正处于上升阶段,尚未达到N型曲线的转折点。
3.2本文研究展望
湖北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的基础数据还无从获得。随着研究的深入,探求更为精确的居民消费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势在必行,那将意味着对统计数据的要求越来越详细,对湖北省相关统计部门在进行数据统计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湖北省当前所做的部分研究中,对能源消费因子的研究不够具体和深入,因此,亟待加强对能源消费种类及相应碳源碳排放强度的深入研究,为湖北省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继森,颜雯晶.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N].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2):20-21
碳中和未来趋势范文篇12
关键词:新兴产业;低碳经济;能源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2011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1]如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壮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发展问题,旨在促进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特点
我国传统生产模式下的产业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等能源,这些能源不可再生,且在应用消耗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则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逐渐摆脱工业生产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兴产业具有低碳特点,与传统生产模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同,新兴产业经济环保、高效节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我国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空间。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发展新兴产业的对策
未来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是资源、能源的储备较量,谁拥有丰富、大量的资源,谁就能在市场调控下占据优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我国具有前瞻性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全面贯彻低碳技术与低碳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积极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调整与改革产业结构。为了应对能源逐渐枯竭的严峻形势,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我国要从根本着手,从产业源头减少碳污染。因此,我国应加大产业调整、改革的力度,更新耗碳量巨大、耗电能极高的陈旧设备,采用具有节能减排效用的技术与设备,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同时,我国应进一步严格控制落后产能,号召各企业单位做好执行项目开工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统一并加快以低碳、高效、少污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国各企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新形势下力求与时俱进,调整内部结构,引入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贡献。
2.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有效地改善环境污染局势,缓解能源的消耗压力,我们必须全面、清晰地认识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远的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各企业认识低碳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只有这样,我国各企业单位才能顺利地调整内部结构,为实施低碳可持续战略奠定基础。
3.大力开发低碳能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技术正朝多元、高效、环保、可再生的方向发展。过去我国为发展经济应用的传统能源都存在低效、高污染等问题,有的能源在开采消耗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且大多数能源都不可再生,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是徒劳,因为破坏了生态自然,就如同走上了一条毁灭之路。因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诸如太阳能、生物能、热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型低碳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进而维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加强国际间交流来往
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利用新型能源力量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进程,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脚步,就绝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始终与国际技术前沿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内,紧追国际趋势。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往来,积极吸纳、借鉴、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争取到技术支持,才能进一步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将我国的产业发展引领至国际水准。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对于我国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逐步实现向新兴产业的调整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应有效采取发展策略与手段,制定切实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力度,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推动经济快速的发展。”[3]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王嘉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娟.低碳经济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