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全文翻译及注释(6篇)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一词多义
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
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吾师道也:道理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不耻相师:学习、效法
无无贵无贱:无论圣人无常师:没有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原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_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