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6篇)

时间: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防洪;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F59TV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16-01

城市防洪历来是我国防洪工作的重点。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防洪工作,有必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城市防洪工作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城市防洪工作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并根据新时期城市发展蓝图提出城市防洪减灾对策。

2008年5月26日至27日,贵州中部安顺地区普降大暴雨,特别是西秀区和开发区两城区遭受到了严重水涝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灾情过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由市水利局组建打邦河流域课题研究小组,对打邦河流域特别针对安顺两城区的城市防洪工作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调度方案。同时对安顺城市防洪、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安顺两城区的现状对中小型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防洪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探讨城市化进程水利建设的要求和方法。

1目前中小型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中小型城市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并且城区防洪标准都偏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00多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00多座,而中小型小城市防洪标准更低。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而目前大部分城区排涝设施都很不完善,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一些小城市几乎年年受淹。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上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城市的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很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在城区河道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受灾最严重的西秀城区两可间至小商品市场一带就是一个特例。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2解决中小型城市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其它发达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深圳市;城市防洪;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42-05

1引言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和财富必将继续向城市集中。以工程手段控制洪水,历来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防洪手段,随着防洪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逐年提高,但洪灾损失并没有随着防洪工程建设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990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9亿,1991年779亿,1992年413亿,1993达641.74亿,1994年达1796.6亿,1998年长江、松花江洪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造成洪灾损失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洪泛区财富的高度集中。因此,21世纪中国的防洪问题应以解决城市特别是洪水威胁严重的主要城市和新兴城市的防洪问题为重点,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深圳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点城市,然而在汛期深圳市常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一旦发生严重水灾,经济上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其灾害成因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合理的减灾措施,建立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深圳城市概况

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海岸线全长230km,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全市总面积2022km2。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37mm,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长35km。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两个新区,常住人口861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300万人;2009年深圳人均GDP达9.3万元,居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首位。

由于深圳没有大的河湖水库,河流呈雨源型水系特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台风暴雨频繁,洪旱灾害常常交替出现。

3深圳市洪水特点

3.1深圳市洪水的自然条件

深圳市前临南海,属台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深圳市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全市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有62%面积的地面坡度大于3°。各主要河流较小,流域面积均小于400km2。深圳市属于南方湿润地区,产流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当雨强大于5mm/h即产流。此外,河道平均坡降相对较大,属山溪性中小河流。这种流域特性使得流域平均汇流时间较短,洪峰流量模数大,洪水过程尖而瘦,一般为1~3d,表现出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性。

3.2深圳洪水的特点

洪(涝)灾害的发生和灾情的大小与降雨量、降雨季节、地形地貌、承灾能力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从深圳市历年洪灾发生的情况分析,洪水灾害有六大特点。

3.2.1洪灾时间分布不均

洪水灾害由灾害性暴雨造成,其发生的时间与灾害性暴雨发生的时间相一致。降雨时间和台风登陆季节的分布不均,导致洪灾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对1526~1988年所记载的洪灾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洪灾在年内发生的时间为4~10月,主要集中在7~9月。在年际间的变化大体上有洪灾和旱灾相互交替现象。据统计,在1981~2000年20年中,洪灾多发生于7~9月,高达71%。

3.2.2洪灾地理空间分布不均

洪灾的形成和灾情的严重程度与该地区的降雨量、下垫面条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深圳市洪灾的地理分布正好反映这一关系。由于深圳市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导致其洪灾损失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大。按历年来洪灾发生的次数、损失程度等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中南部的深圳市区(尤其是罗湖区)和布吉镇为重灾区;西部沙井、松岗、公明、光明、西乡、福永、观澜、石岩、龙华等镇为次重灾区;东北部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镇为洪灾较轻区;北部的平湖和东南部的南澳、葵涌、沙头角等镇为洪灾少发区。

3.2.3局部性洪灾频率大于全局性洪灾频率

洪水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暴雨中心及地势有关。在深圳,无论是锋面雨还是台风雨,引起全境性普降灾害性暴雨的机会不多,全局性洪灾频率小。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降雨量大于300mm的范围一般为200~300km2,降雨量不超过300mm的范围为300~500km2。因此,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表现出很强的局域性。暴雨中心在河流上游,而洪灾则往往发生在降雨量较少的下游。

3.2.4洪灾出现快、历时短,抗洪抢险难度大

深圳市局部的突发性暴雨造峰历时短,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锋面雨在地形的作用下,经常形成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的局部突发性暴雨,往往6~10小时降雨就达到相当于24小时的大或特大暴雨量;二是深圳市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势较陡,地面坡度大,河流流域面积小,植被遭到破坏,坡面泄流快。同时河流短小,最长的河长不超过40km,河床纵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从起涨到最大流量只需10多小时。中下游河堤低矮,无法容纳迅猛传来的巨大洪量,致使洪水向两岸泛滥,造成严重洪灾。因洪灾来得急,人员往往准备不足,抗洪抢险工作难度大。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调蓄,滞纳洪水能力小,加上城市硬底化程度高、径流大、汇流快,给抗洪抢险工作增加了难度。

3.2.5台风与暴雨相伴

深圳市面向海洋,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发生,盛发期为7~9月。台风灾害一般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台风本身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登陆后对陆上的建筑物、农业生产和人畜造成破坏与伤亡;另一方面,台风发生的同时伴有暴雨到特大暴雨,暴雨形成大洪水,又会对工业、农业、民房、水利和交通设施等造成破坏,酿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因此,台风灾害损失一般比暴雨、洪水灾害损失大。另外,台风灾害与台风登陆地点和降雨量有关,台风越正面接近深圳,造成的损失越大。从1979~1998年台风灾害来看,台风、暴雨、洪灾较多发生的地域为珠江口沿岸的南头、西乡、福永、龙岗河流域及市区,其余地区较少。

3.2.6海潮形成洪水

深圳市是一个海滨城市,部分河道受海潮影响,海潮也不同程度对不同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威胁。例如位于布吉河出口处的布吉河口水位站,受布吉河上游的洪水影响,同时又受深圳河潮汐波的上溯影响,水位流量关系错综复杂。当上游没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随着潮水位变化而变化;当上游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受到潮水和洪水波共同作用的影响,使洪水波发生变形。若某一相位的潮水与洪水叠加,就会产生增水现象。相同的洪水流量作用下,潮水位越低,产生的增水就越大;潮水位越高,产生的增水就越小。洪水波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布吉河的行洪能力和笋岗滞洪区的泄洪、罗湖小区的罗雨干渠排水闸及泵站的运行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4深圳市洪(涝)灾害损失

4.11949年前的历史洪灾概况

1949年以前的洪灾记录很粗略,不能反映深圳市洪灾的真实情况,仅表明深圳市洪水灾害自古有之。据《深圳市水利志》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二月、清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十一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初七至十三日、清乾隆二十三年(1818年)九月初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均发生过较大规模洪灾。

4.21949~1978年的洪灾概况

1949~1978年的30年间,深圳市只记录了6次大的洪灾,记录仍是不全、不详细的。主要有:1957年夏,东部连日暴雨。龙岗、坪地一带低洼农田受淹多日;观澜河两岸被洪水冲毁,数千亩农田被淹。茅洲河出现大洪潮,3万亩农田被淹;1961年8月31日~9月1日,台风带来大暴雨,农田被淹3.14万亩,倒塌房屋1057间,死亡4人,伤60人;1971年6月17日及8月18日,两次台风暴雨大作,共淹农田47万亩,死亡7人,伤24人,民房倒塌500多间;1978年8月1日,台风中心经过深圳,伴随大暴雨,河水泛滥,海潮暴涨,受淹农田40万亩,倒塌房屋500多间,死2人,伤47人,摧毁桥梁5座。

2010年5月

绿色科技

第5期

4.31979~2001年洪灾概况

近期的1979~2001年这20年洪灾情况记录较为完全。这20年中,除了1982、1990、1991年没发生洪灾外,其余年份均发生程度不同的洪灾。其中1993、1994、1997年洪灾特别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洪灾致灾因素分析

5.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导致深圳洪涝灾害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局部暴雨强度大,台风频繁。深圳市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水汽来源充足,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7mm。每年4~10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深圳市濒临南海,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影响。

5.2水文因素

深圳市处于华南湿润气候区,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流。由于深圳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降雨历时短,使得径流系数大、汇流快、产流多。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大。洪水尖瘦,水情急。另一方面,深圳易受台风、暴雨和海潮的影响,加重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

5.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条件对洪涝灾害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由于城市不透水面积大,产汇流时间加快,深圳市的下垫面条件对洪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流槽蓄能力低,洪水峰高量大;二是地形地貌有利于洪水形成;三是水土流失淤塞河道。

6深圳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市的防洪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市排涝能力有限,涝渍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遭遇高潮位时,由于抽排能力不足,导致部分雨洪不能及时排出,易造成较大涝灾;河道及管渠泥沙淤积较重,建筑违章挤占河道,均严重影响河渠的泄洪能力;现有240座中小型水库中,有38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防洪安全隐患;部分河(堤)段未进行整治河道、修筑堤防,已建堤防中尚存在相当部分未达标;三防指挥信息系统尚不能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还不足;防洪治涝设施管理、防灾减灾教育、洪涝灾害保险等非工程措施方面还有亟待细化、强化。

7深圳市防洪对策

7.1建立防洪措施的基本目标

根据深圳市洪涝灾害特性和城市发展的目标,深圳市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建设,应依据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城市美化绿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综合需求,在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体系的同时,强化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对洪涝和风暴潮的控制水平,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7.2防洪工程措施体系

7.2.1水库建设

深圳市拥有中小水库240余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达5.62亿m3,防洪库容为1.48亿m3。这些水库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中小河流的上游,可以起到蓄洪削峰作用。深圳市水库的主要功能是供水,每年从深圳市境外引水19.43亿m3调蓄,向各自来水厂供应原水。但经过合理的调度,仍具有一定的蓄滞洪作用,因此要挖掘水库的防洪潜力,优化库群联合调度,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水库作为蓄滞洪工程,在减少下游河道洪水漫溢的同时,也增加自身溃坝风险,溃坝所造成的灾害远大于河道漫溢洪水,因此,必须确保水库的防洪安全。

7.2.2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深圳市兴建大型防洪水库存在很大困难;城市景观和城市已建设施的限制,修建高堤防用以防洪也存在很多约束条件。为提高防洪能力,整治河道是有效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河道整治采取河道清淤,裁弯取直,扩宽河道,改建和拆除阻水碍洪的桥梁、涵闸及清除违章建筑等工程措施。另外,要建管并重,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严禁无节制的滩涂围垦和河道采砂。

7.2.3河堤和海堤建设相结合

堤防建设需要正确处理防洪工程标准的高低与防洪风险度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河道堤防的防洪标准。兴建堤防不能与洪水争地,不能抢占河滩,也不能无限制地加高,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加快海堤达标建设,保护经济特区及其他重要保护对象如黄田机场、盐田港等的堤防,要优先安排达标建设。海堤外建成防风林带,在滩涂种植适生植物,形成绿色削浪屏障。

7.2.4城区内涝治理工程建设

治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措施,按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力争自排,辅以抽排。要在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采取设置水闸、排涝站、排水渠等工程措施,并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的结合,做到雨污分流。要着力抓好南山前海地区、白石洲及罗湖莲塘地区重点内涝点的整治。新建城区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应遵循雨污分流的原则,提高排水标准,重要城区和生活小区宜达3~5年一遇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水环境建设,推广应用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如多功能调节池、绿地、公园等,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

7.2.5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是深圳市防洪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应在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的基础上,加强对采石场、砖厂的整治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将先进的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引入水土保持,实现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及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电脑网络化;同时,要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对未经审批进行开发或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单位予以处罚,对重点水保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切实做到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7.3防洪非工程措施

近年来,我国除了开展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外,同时开始了对非工程措施研究,城市防洪调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在降低洪水灾害损失,有效遏制洪水灾害损失迅速增加的势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水平,了解城市洪水发生的一般规律,建立相应的预报调度系统,促进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当今防洪减灾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

此外,防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洪水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洪水设计计算、洪水预报、水力调度等诸方面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需要综合应用相应的学科技术加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介入和影响,进一步加大了防洪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对其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开展和加强防洪系统的风险分析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风险和灾害影响,是一项关系到防洪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工作。

因此深圳市还应推进以下几方面非工程防洪措施的研究加强防洪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防洪减灾知识,增强全市防洪减灾意识,提高抢险、应急避险能力,促进防洪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先进的深圳市三防指挥信息系统,为市水务局、三防办和相关单位的防灾、救灾指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该信息系统应包括水雨情遥感遥测系统、水文预报模型与系统、防洪调度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及防洪抢险指挥系统与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洪水保险研究,逐步建立洪水保险的救灾机制,享受灾害补偿,分摊洪灾损失,承担部分防洪费用;制定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预案应包括建立抗灾指挥组织系统,制订防洪体系联合优化调度方案、防汛抢险方案,编制洪水风险图,制订水文气象监测、预报和警报方案等;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逐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风险管理。

8结语

总之,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确保城区防洪安全。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部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6-11-18.

[2]邓玉梅.西部城市防洪减灾对策[J].中国水利,2001(5):33~34.

[3]刘俊,郭亮辉,张建涛,等.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分析与评价[J].灾害学,2006,21(4):50~53.

[4]汪颖.北京市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简述[J].北京水利,1999(3):41~42.

[5]张波,陈晓平,卢剑涛.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4(1):31~34.

[6]刘俊,徐向阳.江苏省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灾害学,2002,17(4):11~15.

[7]王树山,尚信宽.城市防洪问题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9(6):40~41.

[8]贾超,李术才.济南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分析[J].灾害学,2009,24(1):31~34.

[9]吴鸿亮,王骏秋.我国城市防洪特点及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32~4733.

[10]王立强,杨.锦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08,26(2):27~28.

[11]沈文兴.福清市城市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J].水利科学,2008,14(2):34~35.

ResearchonUrbanFloodControlStrategyofShenzhen

ZhongShiming

(AdministrationDeportmentofTiegangShiyanReservoirs,Shenzhen5181833,Guangdong,China)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篇3

地震活动趋势的多层递阶预报冯利华

由震洪相关回顾性预测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郭增建,秦保燕,吴瑾冰

北江大堤洪水风险图信息管理系统中仿真模型的开发研究仇劲卫,陆吉康,李娜

1954、1998年长江两次特大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初探曾刚,孔翔

1950年以来广西洪涝灾害及趋势预测胡小晖,延军平,欧维新

我国台湾发生7.6级地震

指数平滑法在西安地面变形预测中的应用宋彦辉,杨梅忠

滑坡加固方案优化选择的灰色系统方法张绍波

黄河下游泥沙灾害初步研究师长兴

应用测雹板评估1998年涞源县防雹效果韩根夫,刘海月

泾阳、临猗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灾害学米秋霞,段锋

1997/1998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高苹,黄毓华,武金岗

清代综合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的系统科学思想霍有光

青岛市基础设施现状及主要自然灾害特征刘艺林

公害的演变与预防曹红英,窦贻俭

土耳其发生7.4级地震

浅析全球变暖的成因与人类健康胡夏嵩,赵法锁

生物资源在农业减灾中的开发利用前景王少南,叶志华,喻大昭

对灾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单修正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王云基,牟雅元

抗灾减灾效益估计方法探讨鲍枫,张于心,徐意

影响上海地区热带气旋频数的预测水平评估雷小途

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文传甲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灾害防治研究董玉祥

河北省沙尘暴特征及防治对策灾害学郭迎春,赵玉斌,阮新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肖和平

甘肃临夏地区人工降雨气候背景分析贾效忠

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景观生态建设金卫斌,雷慰慈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地学因素与人为因素贺建林

城市生命线地震后恢复曲线与恢复过程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苏幼坡,刘瑞兴,马亚杰

高架路桥的震害、震害原因及抗震措施单修政,徐世芳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孙冷

黑龙江省主要灾害成因及规律的探讨杜国林,韦庆海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与前瞻耿国梁,朱晓华

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刘明亮,陈百明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沈洪明,朱晓华

城市火灾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易立新

建立洪水灾情等级模型的实用方案金菊良,金保明,杨晓华,丁晶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朱晓华,毛建明

基于均生函数的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在江西雨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文绮新,孙国栋,张传江,刘春燕

旱涝灾害的分形研究方法李伟,黎洪德

北京城市灾害及新世纪安全战略金磊

遥感图像在江苏镇江市滑坡调查中的应用灾害学方全兴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苏幼坡,刘瑞兴

城市地质灾害及对策肖和平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陈兵,董明辉HtTp://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向立云,姜付仁,倪婧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朱建军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吴瑾冰

论江西洪涝灾害黄国勒

1999年世界灾难性地震灾情成因分析张锐波,张丽萍

1949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分析姚惠明,沈国昌

《灾害学》论文及作者的统计分析田春兰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中的量化方法探讨樊运晓,罗云,陈庆寿

阪神地震与日本地震保险的发展姚运生,袁丽

我国防灾救灾物资市场建立过程中的企业行为与对策探讨谷人旭

发展中国家灾害经济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何爱平

沿海和河口城市防灾设防标准系统分析刘德辅,褚晓明,王树青

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沈业龙,黄晓岗,谢庆胜,潘丹

天津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解辉

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沈小七,刘东旺

马钢公司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李毅军

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灾害及对策初探杨军,宋峰

用图像识别方法确定福建地震发生的相对概率林金瑛,张锦福

华东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定量分析陈宇卫,庆梅,李敏莉,闫素萍

浙江省梅汛期洪涝灾情分析和预测张文坚,庄锡潮,王镇铭

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都吉夔,李远志

山东省潍坊市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防灾措施山义昌,王潇宇

浙江"99630"特大洪水中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灾害学王春来,谢龙大

浙江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王洲平

浙江省农业生物灾害的现状、趋势及减灾对策蒋学辉章强华蒋学辉,章强华

城市地震时人的心理反应与应急对策刘更才

肥料配施对土壤蓄水抗旱性能的影响马成泽,杨书运,袁东海

安徽省水旱灾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纪冰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吴华章,谢庆胜,张来平,刘正芳,潘丹

破坏性地震事件前后的紧急事务处理和震后紧急救援王亚秀

内蒙古干草原火险气候区划及火管理对策研究傅泽强

一种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刘悦,黄强兵

两种主要泥石流排导槽的比较陈晓清,士革,李德基,崔鹏

防灾工程项目评估的基本问题迟克莲,于庆东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防灾减灾对策郭爱清,葛京凤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与减灾商彦蕊

贵州春旱短期气候预测信号及预测模型研究灾害学许炳南,武文辉

江西农田鼠害及其防治措施黄国勤

暴雨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分析冯强,陶诗言,王昂生,李吉顺,徐乃璋

洪灾对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减灾对策甘永萍,曾令锋

电力工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王正旭

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以重庆市为例蒋勇军,况明生,匡鸿海,高方,何凌云,曹晓林,熊奎

试析1920年湖南瘟疫杨湘容

近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及其防治灾害学张晓龙,张艳芳

陕西省2000年天气气候异常变化与自然灾害杜继稳,雷向杰,杜川利,鲁渊平

试论环境安全与人类道德观的转变朱晓华,肖芹,殷红卫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篇4

Abstract:Urbandevelopmentisinseparablefromtheabundantwaterresources,butthefloodingalsorestrictsthecity'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city,laggingfloodcontrolprojectshasbeenunabletomeetthedemandforurbanfloodcontrol,themanagersarelackofknowledgeofthefloodsandthemanagementphilosophyisold,causingthefloodcontrolmeasurescannotfollowup.Inrecentyears,thecityfloodsoccurfrequently,whichhasaffecte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ty'seconomy,butalsoposeathreattothelivesandpropertyofthemasses.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thestatusoffloodcontrolinplaincity,proposedaseriesofconstructivemeasureswereproposed,soastosolvetheproblemofurbanfloodcontrol.

关键词:城市防洪;现状;措施

Keywords:urbanfloodcontrol;statusquo;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71-02

1平原城市的洪涝特点

我国平原一般分布在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地区,因历史上河水泛滥冲积而成,地势平坦,便于人类生产生活。分布在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数量众多,人口密集,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的工厂企业分布集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势特征,其遭受的洪涝灾害也与其他地区不同。由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这些城市都位于水源充足,水网密集的区域。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条件。一方面城市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洪水泛滥又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平原城市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暴雨集中,城市上游河道水量宣泄,下游河道水位升高,积水排泄不畅,滞留城区所造成的灾害。洪水形成以后,受平原平坦地势的影响,洪水宣泄缓慢,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2城市的发展对防洪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工厂迅速崛起,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积不断向扩张,同时城市空间向上向下蔓延。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道路的大规模大面积的增加,也对当地的水文水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表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土壤的天然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沉陷,降低地面坡降,影响泄洪。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滞后的防洪设施无法承受日益扩容的城市对防洪方面的要求,造成近几年来多地大中小城市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挫。

3平原城市防洪现状

3.1防洪工程标准低,建设滞后随着平原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人口激增,重要设施和重要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过去城市的工程设施和防洪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内河、堤防、排洪沟、暗涵和排灌站等,这些防洪工程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建设标准偏低,大中城市一般是10到20年一遇,一些小城市也就3到5年一遇。经历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逐年减弱;堤防被建筑物侵占;路桥口、险工险段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险情;排水涵洞和排灌站等防洪建筑物老化失修,在洪水来临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排泄和疏导作用。在暴雨长期持续时,外河水位往往高于城内地面高层,加大了洪水宣泄的难度。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投资于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有些城市为了完善环境的需要,对通过市内的河道加大了治理,但是过多重视河道景观效果,而忽视其防洪能力的提高。

3.2城市经济发展过快,规划不合理由于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的不足,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过快,洪水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过速,水资源紧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也是造成城市洪水滞留的一大因素。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长远思想。过多考虑建筑物的规模数量、广场的面积、道路的宽度和景观设施的表面效果,而缺乏防洪减灾的远见思想。特别是大面积住宅小区,只考虑容积率,而不重视绿地面积的规划;城市大部分道路建设不设绿化带。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和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逐渐增多。自然湿地不断被侵占甚至消失。地表透水面积不断减少,原有的坑塘、水池被填平,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汇流集中,宣泄不畅,又缺乏一定储存能力的洪水滞留区,暴雨降临时必然造成洪涝灾害。

3.3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城市防洪工作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规划,建设,水利,电力和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管理,目前这些部门在城市防洪任务中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的沟通,各司其职,自行其事,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使防洪管理工作难以奏效。

3.4防洪预案操作性不强防洪预案编制人员不专业,不了解当地水文情况,不实地调查。文字套用,流于形式,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组织调度可操作性不强,抢险人员、防洪物资储备得不到落实,造成洪水到来无法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有效抢救。

3.5防洪除涝技术落后防洪减灾仍停留在人海战术,抗洪救灾的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含量不高。先进的机具和仪器鲜有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洪水形势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和迅速调度。防洪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不实战演习,缺乏经验。

3.6人类对防洪减灾重视不够生活在平原城市的人们,由于便宜的生活方式,长期安逸劳作,防灾意思薄弱。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由于多年未经历灾害的发生,对洪水灾害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主动防范意识差。对突然降临的洪水缺乏逃生的有效应对,也是造成近几年城市洪水灾害中人员伤亡众多的原因。同时工厂企业也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在防洪减灾设施和措施上,有些多年前建起的防洪设施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面临洪水只能“望洋”兴叹,任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城市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4.1大力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防洪设施对原有的防洪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扩挖断面,加高堤防,拆除违规障碍。对排涝涵管及排灌站进行改建,提高其宣泄能力,有条件的把原属人工操作的主要区域的排灌站建设成自动化操控的高标准排灌站,提高其排洪效率。在城市低洼地区建设滞洪区。随着城市的扩容,原有的防洪工程即使提高防洪标准,也难以涵盖日益发展的城市防洪要求,这就急需增加建设一批新的标准高,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工程和设施,来满足要求。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建议中小城防洪标准制定为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大中型城市和重点城市为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

4.2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

保留天然的坑塘、低洼地,增加洪水的承载量。增加城区的透水面积,减少径流系数。保证城市充足的绿化面积。为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人行道铺装和地上停车场尽可能应用有透水能力的花砖;楼顶种植花草,建成空中花园,一方面净化空气,一方面增加雨水蓄积面积;在沿道路两边留有适当的绿化带。

4.3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防洪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对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过程明确划分责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洪涝发生前有预案,洪涝发生时有跟进,洪涝发生后有补偿安抚。

4.4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预案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在城市防洪预案中还应制定完善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措施和安全体系。明确专业机动的抢险队,后备人员名单,畅通的通讯方式,充分的物资储备等资源。

4.5推广先进的科学防洪技术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管理;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的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防洪调度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4.6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对地面有沉陷趋势的城市严格禁止开采地下水,以立法的形式,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必要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充。

4.7警钟长鸣,做好防范相关部门在宣传工作上应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防洪减灾意思深入人心,普及防御洪涝灾害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警惕性,增强自救的能力。鼓励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洪减灾宣传和管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5结束语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城市洪涝灾害又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扼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有效的防洪措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维护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使城市(城区)性质、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一、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二、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通过向银行等机构贷款方法来筹集资金。江西省上饶、景德镇等六个设区市以财政担保形式,通过低息日元贷款,筹集到了城市防洪治理所需的资金,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了招标投标阶段。

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对城区河道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来增加土地,并使土地升值,通过依法转让等方法筹资,以地养水。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措施篇6

根据资料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的60年间,陕西有37年发生较大洪涝地质灾害,累计有2917县次,平均每年48县次;共有1.38亿人次受灾,平均每年230万人次;因灾死亡13051人,平均每年217人;倒塌房屋209万间,平均每年3.4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75亿元,平均每年7.91亿元。洪涝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

1、灾害多由暴雨和持续强降雨引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陕西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6-9月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80%,特别是短时间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毁坏触目惊心。每年至少发生洪涝地质灾害10多次,危及92个县区、2055万人口的安全。1983年8月汉江发生本世纪最大洪水,安康全城遭“灭顶之灾”,老城区一片,死亡870人,直接经济损失4.01亿元。2010年7月的暴雨又使陕南三市22个县(区)1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8.85亿元。

2、暴雨致灾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重复性,地质构造复杂的山区灾情尤为严重。黄土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45%,地表碎屑堆积,土层松散,沟汊密布;秦巴山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6%,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断裂多,山大沟深,坡陡土薄,地表蓄水能力差。这些高原和山区,一遇暴雨极易短时产生大量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并诱发垮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有三个区域为洪涝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一是大巴山、米仓山暴雨高值高频区;二是秦岭内丹凤到商南一带次多暴雨区;三是子午岭、黄龙山及窟野河中下游较多暴雨区。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年降水上千毫米,加之山高坡陡,结构松散破碎,受灾最为频繁和严重。

3、渭河下游淤积,河床抬高,渭南“二华”一带饱受洪灾之苦。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三门峡水库影响,致使渭河潼关河底高程被抬升5米,咸阳以下河道逐年向上淤积,河床抬高,下游已成悬河,每年雨季常发生小流量、高水位洪灾。2003年8月仅遭受几年一遇的洪水侵袭,就淹没3市6个县长达两个半月。2010年7月的渭河汛情又使华阴告急,罗敷河决口。渭河小水大灾成为陕西防洪抢险的心腹之患。

4、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影响,陕西洪涝灾害频次增加,受灾范围扩大,灾情程度加重。从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的前40年与后20年相比,陕西发生较大洪涝地质灾害的频次由每2年1次增至每1.5年1次,年均受灾县区从39个增至69个,年均受灾人口从168.2万增至354.4万,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从1.80亿元增至20.16亿元。2013年更加突出,截至8月底,有82个县、1652个乡镇、589万多人受灾,因灾致亡137人,失踪202人,直接经济损失205亿元,相当于同期陕西省财政总收入的20%,为历史最高。

防洪避险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救灾、轻治灾为长治久安埋下隐患。多年以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多在抗洪抢险救灾上。一旦发生灾害,举陕西全省之力救灾,不惜代价,不计成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相比之下,对灾前的预防和灾后的治理却重视不够。对避让洪水,还河于水,下决心根治水患却决心不大,措施不力。

2、主要江河防洪工程标准低,防洪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黄河防洪工程的设防标准只有5-20年一遇,标准低,能力差,没有形成整体防御体系。渭河堤防设防标准不一,多数河段只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干流堤防实际防御能力有一半以上不达标。汉江堤防设防标准为10-20年一遇,汉中、安康城市段堤防工程存在问题很多,许多地方亟待完善。

3、城镇防洪设施很差,排洪工程建设步伐缓慢。陕西11个设区市、64个县城、1062个重点集镇皆临江依河而建,均不同程度受到洪水威胁,不少山区城市还面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但城市防洪设施欠账很多,达不到防洪标准的设区市占65%、县城占80%,至于集镇防洪堤防建设更差。大中城市的排水管网基本都是雨污不分,排涝设防标准缺失,行洪设施普遍缺乏。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防大涝、防大灾认识不足。西安虽对渭河堤防已提高至300年一遇的标准,但对渭河涨水和本区域暴雨及南山众多支流山洪叠加成灾的应对准备尚显不足;安康城区东关低凹地区数万群众多年来反复被洪水浸淹,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但至今未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延安城区的综合防洪能力也令人担忧。

4、中小河流防洪投入力度不够,小水库和淤地坝普遍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陕西用于4000多条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御的资金很少,投入其中的还不到全省防洪资金的20%。但每年由于中小河流与山洪及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却占整个洪灾伤亡人数的70%以上。陕西现有1050座水库大多建于30多年前,设施老化、淤积严重、病险隐患较多,其中447座小型水库亟待除险整治。陕西4万余座淤地坝安全状况较差,如遇大的暴雨山洪极易发生溃决,如导致连锁垮坝,后果不堪设想。

5、违背客观规律,与天作对,与河争地。多年来,不少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无视江河水文的自然规律,漠视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挤占河道,与河争地,障碍行洪。有的地方无节制地大搞城区水景工程,目前已在河段建成和计划建设水景工程的县(市)已达63个,有些工程已影响行洪安全。还有一些山区县城和集镇盲目扩建,没有考虑避开山洪及地质灾害的威胁,置城镇于险地。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这种血的教训,并未引起一些地方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建议实施三大防洪避险工程

与洪涝地质灾害作斗争,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我们建议,陕西重点建设三大防洪避险工程,从根本上治理洪涝地质灾害:

(一)危区移民搬迁工程。这应作为陕西防洪避险的首要任务。此事陕西省政府已作出果断决策和布置,当务之急是要对受灾害威胁的危区进行详查确定,制订移民搬迁规划。根据我们的调查,移民搬迁的重点应放在三类地区:(1)洪水易淹没地区。主要有安康东坝地区、略阳县城沿嘉陵江街区、白河县城沿汉江街区、旬阳县城沿旬河街区、商南县城县河两岸等地区,共需搬迁约1.8万户、5.9万人。(2)山洪威胁地区。在秦巴山区主要是宁强、南郑、勉县片区,宁陕、佛坪、汉滨片区,紫阳、镇巴片区,商南、山阳、丹凤片区以及凤县、太白、眉县、陈仓片区等地。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主要是白于山区河源区的吴起、志丹片区,粗泥沙河源区的神木、府谷片区等地。共需搬迁4.9万户、17.3万人。(3)地质灾害威胁地区。对陕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60多万群众,加紧进行有序搬迁,尤其是对陕南三市受各类地质灾害威胁,不得不搬迁的约12万户、49万群众要优先搬离危险地带。

(二)江河险段治理工程。建议陕西在2015年前完成江河危险河段的治理工程。(1)以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为标准,进一步加大渭河、汉江等主要江河的堤防建设力度。重点是渭河宝鸡—咸阳中游段治理,汉江武侯镇—洋县平川段及安康重点段治理,丹江过凤楼—丹凤平川段治理等重点工程。(2)力争东庄水库早日开工上马,减轻渭河的洪水压力。加快实施渭河南山支流综合治理、渭河淤积河段疏浚和三门峡库区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渭河流域的防汛抗洪能力,使南山支流重点村镇防洪堤坝设防达到与渭河同一标准。(3)尽快编制实施陕西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紧完成84条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工程,使重要设防段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4)启动陕西省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彻底排查陕西淤地坝的安全隐患,对治理无望的病险水库和淤地坝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废除。(5)要把各大矿山的尾矿库防洪防泄漏纳入防灾减灾治理范畴。对含有害物质的重点尾矿库,必须提高一级标准建设防洪设施。

(三)城镇防洪保安工程。力争到2015年,使陕西的城市、县城、村镇分别达到规定的防洪抗涝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防洪保安工程体系。(1)严格按照大城市防御100年、设区市防御50年、县城防御30年、村镇防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落实全省城镇的防洪堤防建设。重要的市县镇可以提高一级标准。延安、榆林、商洛、铜川的城市防洪必须达到规定的50年一遇标准,咸阳、渭南、汉中、杨凌的防御标准力争达到100年一遇。除神木、府谷、吴堡、勉县、汉阴等已经达标的县城外,其他县城都要在2015年达到3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凡是达不到20年一遇设防标准的村镇,必须按规划清除碍洪违章建筑,退掉挤占的河滩地,尽快建设达到防御标准的江河堤防。(2)以防洪避险为目标,由陕西省住建厅牵头,对全省县城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组织一轮专项修编。把防灾减灾设施(包括防洪标准、防涝标准、堤防布局、排涝设施与空间布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疏散通道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由省级各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并建立专家评审结果终身负责制。今后凡涉及河道或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建设项目和长久性建筑工程,都要把防洪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作为必须的前置审查内容,工程项目选址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和陕西省水利、国土主管部门审核,开工必须经过工程所在地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许可。(3)把提高大中城市和城镇的排涝能力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订完善全省城镇防涝规划,充分考虑各城镇的水文特征,合理布局排涝管网体系,确保分流方向合理,流量畅排。要切实加快各城市的老城区、低洼棚户区和城中村排涝管网的检修、疏通和改造,缺失的要限期增补,尽快使城市排涝管网形成完整体系,确保城区暴雨行洪顺畅。同时加快推进大城市的雨污分离,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要加快雨污分离改造工作。到2022年,使陕西全省城镇的防内涝能力全部达到规定标准。(4)建议近期内由陕西省水利厅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对全省河道进行一次联合执法检查,对影响行洪的违章建筑坚决予以拆除。要对河流两岸实行“红线”控制,不许逾越。进一步加强防洪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强化涉河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许可管理。

采取四项保障措施

(一)抓紧制定三大工程建设规划。建议由陕西省发改委牵头制定全省危区移民搬迁工程专项规划,由陕西省水利厅牵头制定全省危险河段治理工程专项规划,由陕西省住建厅牵头制定全省城镇防洪保安工程规划。力争到2015年,使这三大工程建设见到实效,把陕西的防洪避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建议陕西省每年至少安排15亿元—20亿元用于建设三大防洪避险工程。其中:省级财政解决1/2;以搬迁项目为载体,捆绑使用省级水利、防洪、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灾害防治、城市建设等专项资金解决一部分;其余不足部分由各市县自筹解决。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陕西“扶贫开发与减灾搬迁基金”,从根本上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时,有关部门要多向国家争取各类相关专项资金补助。对于较大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要积极申请国家地质灾害专项资金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