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隧道与隧洞的区别范例(3篇)

时间:

隧道与隧洞的区别范文篇1

关键词:隧道;防排水处治;加固处治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石灰坡隧道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都拉营与沙文之间,是贵阳市“三环十六放射”骨架路网中的“射线”道路之一。隧道里程桩号为ZK12+670~ZK13+490(长820m)、YK12+860~YK13+540(长680m),隧道设计为双向三车道,设计建筑限界宽12.5m、高5.0m,隧道衬砌内轮廓拱顶高8.1m、净宽15.33m,净空面积102.1m2。隧道采用三台阶光面爆破的开挖方法。

隧址区位于都拉营向斜西翼与近南北走向阳关背斜东翼之间,褶皱发育。隧道通过路段发育有1条断层(F1),其通过左幅隧道出口段K13+340里程处,右幅隧道K13+500里程出口处。走向近呈南北向延伸,与隧道成近41°斜交,倾向95°,倾角45°,为逆冲压扭性断层,在隧道位置断层上盘为茅口组(P2m)地层,下盘均为上叠系松子坎组(T2sz)地层,上盘地层产状为95°∠60°,下盘地层产状为110°∠25°。

K11+700~K12+690/890里程段东侧为沙老河流域汇水范围,西侧为麦架河流域汇水范围,隧址区内无较大地表水体分布,仅在左幅隧道出口存在一山塘,为当地村民洪水季节用于储水使用,无固定的水源补给,靠大气降水补给。

隧道及道路通过地段的山体未被冲沟、洼地等负地形严重切割破坏,山形总体较完整,隧道通过地段未见较大滑坡、崩塌、地裂缝、泥石流及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钻探泥页岩岩芯时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可能会发生有限位移;此外,地表调查未发现有地温异常,隧道通过地段无初始高应力影响。

二、岩溶勘查及揭露情况

地质勘查:石灰坡隧道范围内可溶岩分布地段岩溶较发育,主要以规模不大的陡倾溶蚀裂隙和溶洞为特征,以全充填状态为主,钻探126个孔有44个钻孔见溶洞、裂隙,钻孔见洞率为34.9%,钻探揭露总进尺为6431.5m,其溶洞、裂隙总长度为150.5m,岩溶线洞率为2.3%,岩溶发育程度为强发育。

施工过程中,大多岩溶位于隧道内轮廓线内,超出隧道开挖轮廓线较多岩溶20余处,其中较大一处位于右线YK13+022~YK13+026处,在隧道两侧共腰至拱顶中线上方,岩溶沿洞身方向长4米,高5米,呈反漏斗状,溶腔内填充软塑状红粘土夹杂块石,有股状水流出,岩溶周边围岩节理发育层间夹泥。

三、岩溶处治原则

(1)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情况,对前方溶洞进行详细的勘察,重点是溶洞发育规模、地下水、溶洞稳定性等,现场可采用超前探孔、超前地质预报相结合的手段进行;

(2)隧道岩溶地段开挖,现场严格按照“短进尺、弱爆破”的原则进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爆破震动对溶洞稳定性、整体性的破坏,避免溶洞出现垮塌;

(3)针对岩洞发育范围多以超出隧道开挖轮廓,现场隧道支护措施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强支护、早封闭”的原则进行施工组织,避免溶洞内岩体因时间过长而产生风化,进而影响其稳定性;

(4)为了预防运营期间发生支护结构因溶洞局部失稳坍塌而出现局部破坏现象的发生,衬砌混凝土的安全储备要加强;与此同时,加强施工防排水和结构防排水的系统的融合,在不影响地下水发育的前提下,避免在支护体系与围岩之间形成承压水,进而对支护体系产生影响;

(5)现场施工过程中加强“日常观察”、“监控量测”工作,重点在围岩变形的监测和初期支护体系表面观察。

四、岩溶处治方案

(一)开挖

岩溶对隧道洞身结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出现溶洞出现失稳进而可能影响到隧道自身稳定性,现场隧道洞身爆破开挖进尺控制在每循环1.0m,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支护。开挖尺寸在原设计开挖轮廓线上加大30cm,防止隧道变形侵占净空。

(二)防排水处治

为了防止后期施工和运营期间溶腔内出现积水,进而影响隧道结构,针对隧道不同部位的溶洞发育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不影响溶洞地下水活动的情况,也就是不影响溶洞内地下水的渗析通道的前提下,进行溶洞内地下水的引排。

1、位于隧道拱部、边墙

在溶洞洞壁上设置排水盲沟,盲沟外包土工布、两端堵塞土工布,沿溶洞腔壁进行布置,同时将其出水口外接隧道结构防排水系统,以便及时将溶洞内部分地下水及时排除。

此外,加强隧道洞身结构防排水系统,尤其是排水系统,以便将溶洞内部分地下水通过结构排水系统引排至隧道洞外。

2、位于隧道底部

在隧道洞身开挖过程中,隧道底部溶洞做到不随意抛填开挖弃碴,以防止堵塞地下水通道;如若隧道底部溶洞底部充填软塑性粘土或早期岩溶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虚碴,采取全部进行清除、换填。

根据现场实地勘察,溶洞内地下水的季节性、间隙性活动规律。为了保证溶洞内地下水通道畅通,同时为了保证隧道底部不发生不均匀沉降,在施工过程中溶洞底部采用回填、干砌一定高度的块石、片石,达到预留地下水的渗流通道(盲沟)的目的,进而保持原地下水活动通道。

此外,在回填、干砌块石、片石与隧道底板混凝土接触顶面设置隔离层,防止混凝土底板施工过程中的水泥浆填充堵塞,影响溶洞地下水的活动通道。

(三)加固处治

针对溶洞发育范围均已超出隧道开挖轮廓,同时结合溶洞地下水为季节性、间隙性的特点,为保证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安全,在隧道掘进过程中需要对隧道不同部位的溶洞进行填充处理。

1、位于隧道两侧边墙

为防止拱架支护系统不发生拱脚不均匀沉降,首先对拱架拱脚位置采用早高强混凝土进行混凝土加厚、加大处理,混凝土顶面标高与拱架拱脚底板标高平齐。

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完成钢拱架后,拱架外翼缘与围岩岩壁之间区域部分采用M10浆砌片石进行填充;部分采用喷射混凝土进行填充。

此外,隧道洞身系统锚杆采用加长型中空注浆锚杆进行加固。

2、位于隧道起拱线之间

为了避免出现拱部溶腔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影响,现场在安装拱架支护的过程中预埋后期充填的管道,管道直径不小于150mm,在喷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现场陆续进行复喷混凝土或注浆等进行回填,保证溶洞空腔出露高度不超过100cm。

此外,隧道洞身系统锚杆采用加长型中空注浆锚杆进行加固。

3、位于隧道底部

为了避免隧道整体结构出现不均匀受力而产生沉降,现场必须对隧道底部溶洞空腔进行干砌块石、片石回填,然后再在干砌块石、片石顶面表层设置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底板,钢筋混凝土底板通过HRB335φ25锁脚锚杆或锁脚钢管与溶洞周边岩体进行连接、固定、支撑。

(四)支护

1、溶洞洞内支护体系

针对溶洞发育范围均已超出隧道开挖轮廓,隧道洞身爆破开挖掘进过程中势必对原发育溶洞结构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防止溶洞发生坍塌,现场在清除松动岩石的基础上将采用锚杆加固岩壁、钢拱架加固溶洞,初步计划采用L=400cm的D25中空注浆锚杆和HPB235φ8钢筋网加固溶洞洞壁、I18工字钢钢拱架加固溶洞。

2、隧道洞身结构体系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中相关规定,对岩溶地区的隧道支护、衬砌结构加强,同时对溶洞与隧道洞身相交叉部位,尤其是拱部、边墙采用加长型系统锚杆进行锚固,进而起到悬吊、加固。

此外,为了保证隧道混凝土路面不出现不均匀沉降,隧道穿越溶洞地段的混凝土路面采用钢筋混凝土。

五、监控量测

隧道在岩溶地段的监控量测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质和支护状态观察

地质和支护状态观察包括工作面观察和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观察。

观察频率:每一循环进尺,都必须进行一次工作面观察,并作好客观详尽的记录。在地质变化不大地段,可每天按一个工作面记录,对已成洞地段主要是支护效果的观察,频率同工作面。

观察内容:

1、工作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观察和描述:包括黄土类别名称,风化变质情况,断层、层理、节理等结构面的分布、走向、产状及频率,有无偏压或膨胀地压,工作面及毛洞自稳情况,地下水情况及影响等内容,并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

2、工作面附近初期支护状态观察和已成洞的支护效果观察:包括锚杆锚固效果,喷层开裂部位、宽度、长度及深度,模筑混凝土衬砌的整体性,防水效果等,也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下来。

3、在日常地质和支护状态观察过程中,及时发现支护措施是否需要改进;同时避免出现岩溶地段局部坍塌引起支护破坏。

(二)拱顶下沉

量测目的:监视隧道拱顶的绝对下沉量,掌握断面的变形动态,判断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量测断面间距:每间隔5~10m一个断面。

(三)周边收敛

量测目的:根据收敛位移量、收敛速度、断面的变形形态,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支护的设计施工是否妥当和衬砌的浇注时间。

量测断面间距:每间隔5~10m一个断面。

(四)底板隆起

量测目的:根据底板标高变化,确定底板是否变形,即是否存在沉降或反隆,进而确定溶洞底部是否需要再行加固,此外也确定路面混凝土的结构设计。

量测断面间距:每间隔5~10m一个断面。

(五)隧道监控量测汇总表(见表1)

表1隧道监控量测内容

6岩溶处治效果评价

按照上述岩溶处治方案实施过程中,岩溶处治初期围岩变形较大,但随后很快趋于稳定。目前,石灰坡隧道顺利施工完成,通过验收并已通车,由此表明石灰坡隧道岩溶处治达到了预期的处治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向远,岩溶隧道施工中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赵明阶、刘绪华等,石灰岩溶区大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研究[R];重庆交通大学.

[3]白明洲、许兆义、王连俊、王勐,复杂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突水地质灾害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隧道与隧洞的区别范文

Abstract:Basedonthebasicprincipleofseveralkindsoftunnelwaterinflow,thispaperintroducestheformula,parameterandtheapplicableconditionsandselectstheappropriatemethodtocalculatewaterinrus,toprovideeffectivereferenceforengineeringdesign.TakingawaterGushingprojectinLijiangcityasanexample,thispaperintroducestheatmosphericprecipitationinfiltrationcoefficientmethod,therunoffmodulusmethodofgroundwaterandgroundwaterdynamicresearchmethod.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karstgroundwateroccurrenceandmigration,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engineeringgeologicalprospecting,thispaperexpoundsthecurrentresearchsituationofthepredictionofwaterinflowinkarsttunnelsandthecharacteristicsofseveralcommonlyusedmethodsforpredictingthewaterinflow.Bymeansofengineeringexamples,theresultsobtainedbythefirsttwomethodsarenotverydifferent.

P键词:岩溶隧道;涌突水;预测方法;特点及适用条件

Keywords:Karsttunnel;waterinrus;forcastingmethods;thecharacterristicsandapplicable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TV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90-03

0引言

隧洞涌突水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地质灾害,具有发生几率高,影响大等特点。

我国可溶岩分布十分广泛,岩溶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尤其是西南地区广布紧密的背斜褶曲,可溶岩大面积出露。充沛的降雨促使地表岩溶发育,易在地下形成集中径流,是典型的富水构造。因此,在这些地区可溶岩中开凿隧洞,涌突水问题往往成为制约工程开展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1-2]。

1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在国内,铁路部门对岩溶隧道涌水量计算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计算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①水文地质比拟法;②水均衡法;③地下水动力学法;④相关因素分析法;⑤数值计算法;⑥非线性理论方法。[3~6]

2实例分析

拟建的丽江某引水隧洞进口位于玉龙雪山西麓,顺S50°W延伸,至拉美谷山口以北约1.8km转向S,隧洞最大埋深约800m,出口位于拉市海北侧青龙河左岸。隧洞进口高程2880m,出口高程为2840m,长约8km。引水隧洞通过可溶岩地段将不可避免地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天然渗流造成影响。

2.1地质概况

引水隧洞工程区自北向南依次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腊美组(T1l)、三叠系中统北衙组第一段(T2b1)、三叠系中统北衙组第二段(T2b2)、二叠系虎跳涧区玄武岩组(Pβ)。其中,三叠系中统北衙组第一段(T2b1)、三叠系中统北衙组第二段(T2b2)均属可溶岩地层,岩性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洼地、漏斗、落水洞、溶蚀裂隙、暗河、溶洞、岩溶泉点较发育。

2.2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工程区及总体地势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低。西部为溶蚀高原,东部为溶蚀高中山,南部为拉市海盆地。结合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下水出露及补径排特征,可将区内分为两个大的岩溶水文地质单元:三家村―海西一级水文地质单元(A)和新华―美泉一级水文地质单元(B)(图1)。

3涌突水的预测

根据隧洞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该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及地下水的补给。采用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对引水隧洞的正常涌水量进行分段计算,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对其最大涌水量进行计算。

3.1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

其中:qmax-隧洞单位长度日最大涌水量(m3/d・m);m-转换系数,一般取0.86;K-岩体渗透系数(m/d);H-岩体中原始静水位至隧洞底板的垂直距离(m);r-隧洞洞身横断面的等价圆半径(m),初拟引水隧洞断面等价圆半径r为1.24m;Qmax-隧隧洞初期日最大涌水量(m3/d);L-隧洞穿越段长度(m)。

计算的引水隧洞初期最大涌水量结果见表3。

3.4结果分析

①从隧洞单位长度正常涌水量可以看到:总体上,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与地下水径流模数法所计算出的单位长度正常涌水量相差不大。隧洞里程K0+860.01~K2+421.13为隧洞可溶岩段,单位长度正常涌水量最大。其次为K7+952.30~K8+544.58段,由于本段地形平缓,汇水面积较大,因此其单位长度正常涌水量达0.621~0.669m3/d・m。K2+421.13~K3+268.16汇水条件相对较好。其余段K0+129.46~K0+860.01、K3+268.16~K6+426.92、K6+426.92~K7+952.30单位长度正常涌水量值总体相差不大,一般为0.132~0.285m3/d・m。

②在引水隧洞主洞中布置排水洞或增大隧洞的嗝娉叽缃增加涌水断面面积,导致更大范围内的地下水被疏干。由公式(1)、(3)、(4)可知,上述措施的实施将使得隧洞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增大。但大范围地下水的疏干将导致作为新华二级水文地质单元(B1)与依可实―依可六二级水文地质单元(B2)界线的地下分水岭南移,从而压缩相邻单元依可实―依可六二级水文地质单元(B2)的面积[6]。

4结论

①岩溶隧洞涌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降雨量,渗透系数,积水面积,外界补给等,隧洞涌突水的预测分析是对隧洞水文地质环境评价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②目前,对于涌水量的计算方法很多,但是每种方法的特点区别较大。在具体分析每种方法适用条件的时候,需要对工程实地勘察之后,依据勘察资料分析适用特点,选取适合的计算方法。

③通过对该实际工程的计算验证,结果显示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说明这三种方法之所以能被科学界广泛接受,是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进行验证,才让这些理论和方法得到认可,并为以后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7-8]

参考文献:

[1]朱大力,李秋枫.预测隧洞涌水量的方法[J].工程勘察,2000(4):18-32.

[2]汪亚莉,许模,韩晓磊,等.大理岩溶地区某引水隧洞涌突水预测研究[J].地下水.2015,37(3):9-11.

[3]刘坡拉.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及适宜性条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16(5):119-122.

[4]马世伟,梅志荣,张军伟,等.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预警与防治技术[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39(4):12-16.

[5]吴治生.不同地质边界条件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与展望[J].铁道工程学报,2007(11):48-56.

[6]杨艳娜,曹化平,许模.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取值方法[J].现代地质,2015,29(2):414-420.

隧道与隧洞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隧道设计;偏压;连拱隧道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黄祁高速公路祁门隧道位于祁门县境内,牌楼坞水库西北部的山体上,本隧道设计为连拱(岩质)隧道,屯溪端桩号为K54+795.0m,设计高程为155.412m;景德镇端桩号为K54+985.0m,设计高程为153.845m,隧道长190.0m,最大埋深为45m。隧道设计时速80km/h,平面上呈圆曲线形展布,平曲线半径R=1000m;隧道纵坡为双向坡,坡率为0.35%、-2.0%,隧道设计净宽×高为:2×(10.25×5.0)m。

隧道出口端地质情况为强风化板岩.片状构造,岩体呈薄层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稳定性较差。隧道轴线与等高线斜交.交角45。~60。隧址明洞处偏压极为严重,如何确保施工安全进洞.减少大开大挖,不对环境产生破坏.设计方案的优劣将是其中的关键。

2、隧道方案的比选

由于本隧道屯溪端紧邻牌楼坞水库,景德镇端紧接祁门大桥,桥长约1000米,大桥跨越祁门金东河为祁门县饮用水源,为了充分保护环境和水资源,尽量减少土石方弃置,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结合工程地质和地形地貌,在进行了充分的外业调查基础上.制定了两套比选方案:

2.1分离式隧道与深路堑方案比选

初步设计阶段对隧道进行了分离式隧道与深路堑方案比选。

2.1.1分离式隧道方案:

隧道右线起止点桩号为K54+440~K54+945,隧道长505米;左线起止点ZK54+410~ZK54+926,隧道长516米。优点:遵循了隧道设计“早进晚出”的原则,最大程度避免了高边坡;土石方开挖量约10万方,弃方量较小,有利于保护环境;耕地占用量小。缺点:隧道洞身K54+800~830段隧道埋深较浅,中线处埋深仅11米,且靠外侧还存在冒顶,施工难度和风险较大;隧道出口与祁门大桥为桥隧相连,洞口离金东河较近,隧道出口施工作业面小,施工难度较大,施工污染金东河的风险较高;隧道工程造价较高。

2.1.2路堑方案:

路基方案优点:施工简单,难度较小;施工作业面大,可多个作业面同时开展;路基土石方工程造价较低。缺点:土石方开挖量约55万方,弃方量大,不利于保护环境;开挖边坡较高,最大边坡高度达48米;耕地占用量较大。

由于黄山地区位于皖南山区,土地资源稀缺,为高速公路建设应尽量减少占地,特别是耕地占用量。路堑方案虽然施工难度较小,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但耕地占用量大,且大量余方也需要征用更多土地来弃置。分离式隧道技术成熟,隧道存在的施工难度在现有施工技术水平下都能较好解决,施工中只要措施得当也能避免污染水资源,虽然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综合比较后,初步设计推荐采用分离式隧道方案。

2.2连拱隧道与深路堑方案比选

初步设计阶段所比选的两个方案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两个方案的各自优势不显著,都不是较理想的方案。在施工设计阶段,针对初步设计中各方案的优缺点,结合项目实际地形地貌和沿线设施,对路线线位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初步设计隧道段线位向北移100~120米,将隧道前后线形顺接后形成施工图设计隧道平面。

2.2.1连拱隧道方案:

隧道起止点桩号为K54+795~K54+985,隧道长190米。优点:遵循了隧道设计“早进晚出”的原则,最大程度避免了高边坡;土石方开挖量约4.5万方,弃方量小,有利于保护环境;隧道洞口离金东河较远,水资源污染风险较小;隧道洞口施工作业面较大;耕地占用量小。缺点:隧道出口K54+970~K55+000段地形较陡,隧道右侧边坡较高,而隧道左侧埋深较浅,局部段落存在掉空现象,隧道出口施工难度和风险较大;隧道工程造价较高。

2.2.2路堑方案:

路基方案优点:施工简单,难度较小;施工作业面大,可多个作业面同时开展;路基土石方工程造价较低。缺点:土石方开挖量约30万方,弃方量大,不利于保护环境;开挖边坡较高,最大边坡高度达45米;耕地占用量较大。

通过祁门隧道平面图不难看出,隧道洞外两端仍然存在较大挖方,通过土石方综合调配后仍然存在一定量的弃方。路堑方案虽然施工难度较小,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但耕地占用量较大,且路基挖方也需要征用更多土地来弃置。连拱隧道技术较成熟,隧道出口高边坡和掉空通过技术措施能较好的处理。连拱隧道虽然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综合比较后,施工图设计推荐采用连拱隧道方案。

3、隧道设计

3.1平纵面线型设计

3.1.1隧道平面线型设计

本隧道为连拱短隧道,平纵方案主要由路线方案控制,隧道位置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环境、造价、功能等因素综合确定,在综合线型指标和造价的前提下,通过实地勘察,充分研究隧道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质情况,主要考虑隧道进出口地形条件、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营运管理设施布置场地等因素拟定隧道方案。

3.1.2隧道纵面线型设计

隧道纵断面设计综合了隧道长度、主要施工方向、通风、排水、洞口位置以及隧道进出口接线等因素。

3.1.3隧道横断面设计

(1)建筑限界

净宽2×10.25m=2×(0.75m左侧检修道+0.5m左侧侧向宽度+2×3.75m行车道+0.75m右侧侧向宽度+0.75m右侧检修道)净高5.0m

(2)内轮廓设计

隧道内轮廓除满足建筑限界要求外,还考虑了通风、照明、监控、通讯、营运管理等附属设施所需空间,并结合衬砌结构受力要求而拟定。隧道内各种附属设施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3.2隧道洞门设计

3.2.1洞门设计原则

根据隧道进出口地形及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开挖边、仰坡稳定性及洞口防排水需要,本着“早进晚出”、“零开挖、零埋深”、“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原则确定各隧道洞口位置。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洁,并考虑使用功能,本着“与地形、环境协调、经济、美观并有利于视线诱导”的原则来确定洞门型式,洞门型式采用了削竹式和明洞式,并优先采用“绿色洞门”。隧道洞口处接长明洞,以尽量减少对洞口自然景观的破坏。

3.2.2洞口施工注意事项

①本隧道景德镇端洞口开挖边坡较高,开挖后应及时进行挂网、锚喷支护,暗洞工作面开挖应控制开挖。

②洞口施工前应作好洞顶截水沟及洞口区的临时截、排水系统,以防冲刷洞口。

③洞门墙基础必须置于稳固的地基上,若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应换填基底或注浆加固处理。

④洞口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扰动周围岩体,尽早做好洞口边坡、仰坡的防护及隧道洞门,确保洞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