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电影赏析论文(6篇)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1
[关键词]英美电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thinking)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我国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十年才有一些论文、论著问世。纵观我国外语教学,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多年来(文秋芳,刘润清2006),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能力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如朱新秤等认为:1,培养批判性思维是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2,批判性思维是帮助大学生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鉴别和抵制网络时代各种知识霸权的有力武器;3,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是一种内化过程,是个体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对立统一,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4,批判性思维对于社会经济及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Hunt指出,批判性思维素质“将决定生活质量及美国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必要的。
英美电影以其书本及其他视听材料所不具备的特点和独特的形式,为学生们打开t望西方国家语言与文化的窗口,因而备受学生们的喜爱。鉴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在英美电影赏析中进行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尝试。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英美电影赏析
美国CT运动的倡导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对CT的定义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伯林(sharonBailin)则把CT定义为“对相信什么或如何行动的问题情景的透彻思考。思维者想要形成理由充分的判断并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就是具体化为优质思维者的品质。”美国哲学学会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保罗(Richardw,Paul)博士指出(1995):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交流收集或产生。在其典范的形式里,批判性思维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具有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和相关性等特点。
德格勒珀(KeesDeGlopper)(2002)认为CT包括解释能力(批判地阅读、倾听和观察)、交流能力(批判地写作和表达)、批判的知识(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及批判技能(语境的解释、意义的澄清、论证的分析及综合性地考虑全面评估结论)。
《现代汉语词典》对批判的解释是:批,即评论;判,即区分、评断、剖析。所以,批判是指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辨、评断、剖析,以见正理。因此,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
综合上述观点,我国专家学者罗清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重要方面。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有几个特质:勤学好问。信息灵通。理智思考,胸襟广阔,极强的适应力,为人公正,能理智地对待个人偏见,谨慎缜密,头脑清醒,在复杂的事物中能有条不紊、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究,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因此,培养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和其他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国外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三种(罗清旭2000:83-84):1,设置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国外的不少学校和众多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心往往遵循这种方法发展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增加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系统性,但它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得到额外教育资源的支持;在学生方面,因需要新增课程,则可能加大学生的负担。2,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最常见的方法。也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它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开展。并克服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方式所遇到的主要困难。采用此方式的前提是广大教师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对其理论与实践又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并且善于找出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本文的第五部分就是来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策略。3,通过发展隐性课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隐性课程教育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批判精神的成长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步形成批判性精神。因此,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科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英美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电影人物的刻画、描写。人物之间的对白等等。成为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一种影像解读的窗口。
英语电影赏析以其系统的教学阐述电影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一些英文电影文本,之后运用研究方法对具体的电影进行文本分析等,从而提高学生对电影的赏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首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提升鉴赏水平。在初级阶段我们具体运用了‰vey的跨文化意识提高的四个层次理论,即:第一层次是对异族文化难以理解;第二层次是通过文化冲突了解到与本民族不同的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但仍是不理解;第三层次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层次则是通过深入体验目的语文化,学会设身处地从对方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达到同感的理解。
由于学生多年的语言学习,加之其他的信息来源,他们对西方文化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我们重点从第三层次开始,就是在电影文本分析后,教师抓住课本中出现的西方文化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比较分析、批判性地鉴赏。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品质如:独立性品质、广阔性品质、深刻性品质、敏捷性品质和创新性品质等。
同时由于组织学生进行东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了微妙的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直至能以对方的角度感受文化,批判性地接受异邦文化。而小组讨论作为教学中的常见活动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责任心和自主性,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轻松、更安全的语言交际环境。
三、如何在英美电影赏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师资匮乏,因此,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师资队伍,要系统化地培训师资。培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1)思维与cT理论概述;(2)语言论述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概念;(3)构思、报告、推论和判断能力的养成性训练;(4)进行论证训练和批判性地推理训练等几方面进行。同时开设逻辑课程,学习形式化逻辑、导论性逻辑和论证逻辑等。
2,合适影片的选择
并不是每一部英美电影都可以用来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可选择英美电影史中较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文化学习、鉴赏,在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文化现象等进行批判性的赏析,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运用“批判――提问”策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参照布朗和基利提出的14个批判性问题的技巧来训练批判性思维
具体步骤分为:(1)初步赏析、赏析讨论、赏析综合归纳:(2)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初步赏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都可以从电影主题、电影情节、人物性格刻画、电影人物间的关系、电影音乐、叙述手法、电影拍摄技巧、灯光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同时探讨上述因素对影片主题的烘托、陪衬作用;在学生依照上述因素赏析英美电影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4,国内一些学者朱新秤、刘儒德等认为。可从元认知训练进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培养
元认知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体系。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它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解悟和反思,是自我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体验,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通过元认知训练,可以发挥促进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计划、组织和监控的作用。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2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影视英语语料文化信息
引言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英语电影欣赏也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影视英语的可行性、影视赏析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以及影视赏析课的时间操作问题。
一、影视英语课程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理论架构是“信息处理模式”。这个模式任务中,人是信息处理的主动者。也就是说,学习者处在一定的情景下,在一定的语言信息刺激下大脑会对该语言的组织方式和意义产生下意识的感知记忆。一般说来,感觉刺激很少的信息很难被记忆,而能引起学习者很强感觉刺激的信息则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认知学习理论研究如何能更好地提供、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对外界学习刺激做出主动、有选择的信息加工已达到学习的目的。与之相关的的研究者及其学说理论主要有克拉申(Krashen)的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es)、舒曼(J.Schumann)的文化适应假说(theAcculturationTheory)(张津海,2002),以及皮亚杰(Piaget)的同化与顺应理论等。
克拉申(Krashen)的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es)认为成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是一种潜意识的习得,即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人的大脑主动将知觉到的东西进行组织构建而获得,学习是人们对环境主动积极的认知过程。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theAcculturationTheory)认为学习语言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文化,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文化的适应过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相应的认知系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该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行为,则了解该语言的文化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内化习得的信息,激发同化动机,深入地学习并真正掌握该语言。
皮亚杰(Piaget)的同化与顺应理论认为一切认知发展过程都是同化与顺应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要达到对相关信息的同化学要创设尽可能的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就是将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其实质性的联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其联系相互作用,在不断通过知识的分化、重新整合而发生意义的同化。
总之,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大学阶段教学应该能创设各种语言环境,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进行主动信息加工的主体。影视环境提供多通道的信息输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掌握和记忆影片所呈现的语料,这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二、在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影视英语赏析
1.影视英语提供鲜活语料,创设语言知识的认知习得环境。
影视赏析课的设置目的同其他英语课程的目的一样,是为了学习者英语语言知识的获得。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又有其独特的认知效果。它通过可视素材使学习者如同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中,鲜活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认知与习得提供最直接的渠道。通过电影,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人民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语词的运用。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身临其境”习得词义、词的搭配义、领会词的感彩,习得得体的交际语言,进而领悟掌握交际用语。例如《阿甘正传》(ForrestGump)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Icouldeataboutamillionandahalfof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学生对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多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又比如在电影《老友记》(Friends)中,Monica讲的“Well,youdorealizetheoddsofthathappeningarealittleslimmeriftheynevergettomeettheguy.”。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了解到“odds”一词在这句话中相当于“chance”,也可以了解到“slim”一词的暗喻用法,通常“slim”形容女性身材苗条,而在这句话中修饰“odds”一词则表示“机会渺茫”的意思。另外,在与Rachel的对话中,Phoebe讲“Giveherabreak,it’shardbeingonyourownforthefirsttime.”,“givesomebodyabreak”意思是“给某人一个机会、一次优待”。例如:Ihavetoaskmybosstogivemeabreak,orelseI’llcertainlybekickedoff.(我得求老板放我一马,不然我肯定得走人。)美国口语中常用的“Givemeabreak!”意思是“得了吧!饶了我吧!”,电影中的“Giveherabreak,it’shardbeingonyourownforthefirsttime.”意思是“别逼她了,第一次独立生活是很难的”。(Http:Englishabc)
2.电影主体相关内容的挖掘与设计,创设语言文化认知的习得条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不断增加对异域文化了解的过程。通过语言这个桥梁,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世界。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再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地域风情、社会习俗、思维习惯等。比如电影《撞车》(Crash)是一部充分体现不同种族的文化冲突的典型影片。通过该影片,学生可以了解到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大熔炉(ameltingpot),或者文化的大杂烩(acollage)。通过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BeautifulLife)学生可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的遭遇有较直观的了解,能更好地理解圣经与人们生活地密切联系,以及圣经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深入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而电影《刮痧》则淋漓尽致地展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对家庭关系、对子女的看护与教育的差别。《克莱默夫妇》(KramervsKramer)生动形象地展示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影片充满浓厚的文化意蕴。
三、影视英语赏析的操作问题
1.电影思想内容的把关
影片是电影赏析课的“课本”,所选内容应该符合思想内容。有些电影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充满色情或惊恐镜头、过多的动作与暴力的影片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模范(poormodels)。这些影片应该摈弃。影片的选材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内容既要与教学目的相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新鲜感。因此应该对影片进行筛选,不能信手拈来,应付了事。
2.影视赏析教学目的的落实
影视赏析决不是简单地看电影的娱乐课。如果该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语,那么影片中应该有丰富的日常对话场景,影片内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影的语言要接近生活的、自然的语言,语速适中发音清晰易模仿。如“TheSoundofMusic”、“GonewiththeWind”、“GuidetoHongkong”等。片中赏析课的环节需要有跟读模仿、对白转换,独白叙述、情景表演等部分。在“GonewiththeWind”口语练习课让学生模仿演员的声音,强调说话要做到惟妙惟肖,既可以有语音语调的训练又可以学到地道的口语表达。如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及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那么在选片的范围可以更为广泛,历史、政治、文化习俗、艺术和战争等题材都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目标语文化。当然,由于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学知识有限,仅靠他们自己视听很难深刻领会原版电影的思想艺术内涵”(孔惠洁,邹惠铃,2000),一定的影片介绍导视应该与影片相结合使用。比如播放“Friends”中关于Monica的结婚仪式片断,对西方的结婚习俗中的“somethingold,somethingnew,somethingborrowed,somethingblue”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3.赏析课时安排的科学性
由于影视赏析课时较紧,在课时安排上要有计划性,可以采取课外观看,课内讲解、欣赏相结合的办法,电影赏析中的电影原片内容只能要求学生课前在网上教学平成观看任务。课上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提前剪辑影片中相关的片断,因此要求英语教师要学习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更好地保持记忆,赏析课也要与其他课程一样有持续性,学生课下不能完全没有学习任务。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就某个主题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讨论。开设QQ让学生互相沟通。
四、结语
影视赏析是大学英语教学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及大众文化的教学模式之一。影视赏析应引导学生不仅满足于看懂情节,更要感受语言、文化和艺术的精髓。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的学习潜力将是无穷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1987:143.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影视鉴赏;文化认知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强调“个体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Williams,2000:1)建构主义学习观点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何克抗,1998)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在内的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成功的话,必须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Slavin,2003:188)即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该理论带给教学的启示是:“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构建知识。”(Slavin,2003:188)“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促进这种建构过程,思维发展与语言和经验关系密切,主要依赖记忆的语言学习不可能产生深刻的思维。”(Williams,2000:18)建构主义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交互来解决问题,获得技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学具备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具备的优势,也为英美电影鉴赏教学实践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英美影视作品在学生文化认知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一)英美影视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是向世界展现本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观、生动的反映。观众通过对外国电影的鉴赏,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英美国家在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增强其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使异国观众有机会看到“美国梦”的崛起、兴盛与衰落以及爵士乐年代的面貌,感受到美国人的生存意义和民族精神。在欣赏《阿甘正传》的过程中,观众从那个忠诚、执著、友善、坚忍不拔的典型美国平民英雄身上可以感受到当代美国人的奋斗精神和价值观念;同时,从他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个人发展历程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美国历史时期的一系列发展和转变,即从反战运动到嬉皮士生活,从反对种族歧视到争取民权,从妇女解放运动到对妇权主义的批判。(肖琦姝,2010)而要了解非洲裔美国人,可以看《杀死那只知更鸟》这部影片;要了解美国印第安人就看影片《与狼共舞》;要了解美国那些流浪汉、城市的污浊和枪支的管制,可以欣赏《鱼王》这部影片。(胡冬青,李丽华,2010)
除此之外,通过欣赏英文电影还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英语国家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如面部表情、手势、肢体动作、声音暗示和穿着服饰文化等。而这些因素教师在课堂上是无法单纯靠语言的讲解来充分展现的。
(二)英美影视作品在文化教学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中提供必要的“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文化教学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书本中呈现的文化知识,难免干瘪且枯燥乏味。而影视作品提供了书本和传统课堂所无法提供的直观真实的文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在通过电影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始终处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中,从而产生求知的兴趣和动机,然后产生思维和记忆等一系列其他心智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如果教师能同时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类课内外的互动活动,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并巩固语言知识,加深其对所学语言及其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同时,有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风格通常分为三种:audio、visual和tactile型。电影集字幕、语音、图像等信息于一身,也可以满足不同风格学习者的需求。
三、建构英语文化认知的有效模式――英美影视鉴赏根据电影欣赏过程理论,电影的欣赏包括“准备”“进入”“共鸣”及“回味性延留”四个阶段。在利用英美影视作品进行文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这四个阶段也就对应为影片的选择及播放、影片内容的认识及讲解以及各种课内外活动的开展。
(一)情景创设:英美影片的选择及放映
对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听、说、读、写等各类外语课堂,因此英美影片的应用性也是相当广泛。面对丰富的英文电影资源,用于教学的影视素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可教性、可学性及可视性,所选材料应考虑到语言、历史文化、审美情趣等因素,且影片应对拓展学生有关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有所帮助。如对已掌握一定语言基础和具备一定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思想性较强、意义深刻的影片,如《阿甘正传》《美丽心灵》等。而电影的放映则可遵循课前观赏全片与课内放映片段相结合的原则,以保证课内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二)协作与会话:课内外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在欣赏影视作品前,教师可以先简略讲解一下该片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这样有助于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并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对影片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各类资料,然后进行归纳和整理,课堂上请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电影营造的音画空间就像一幅幅的文化长卷,直观地反映了西方文化。在电影播放过程中,通过人物表演与场景转化,我们可以了解到说话人的背景条件、交际语的适用情景以及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语言禁忌,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林红颖,2010)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语言活动丰富且文化内容深刻的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角色扮演等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亲身体会西方文化的内涵。
课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针对影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拍摄技巧以及和电影相关的任何方面。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或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思想火花之间的相互碰撞,学生的文化感知及文化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意义的建构:英美影片的解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经典语句,帮助学生回忆电影的主要场景,理解电影内容,领悟影片内涵。如在欣赏《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时,学生会对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对白如“lifeisaboxofchocolate,youllneverknowwhatyouaregoingtoeat.”“JennyandIwaslikeapeasandcarrots.”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对这些经典对白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领悟影片的主题和内涵。
除了对某些语句的分析,教师还可以节选有代表性的片段,在重新播放片段之前,教师讲解其中的语句、短语、俚语以及习惯用法,提高学生理解和吸收语言知识的能力。之后,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与选段相关的练习,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对影片中的人物、情节、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充分理解、吸收和消化。
四、文化认知的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电影教学中,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组织者、协助者及评估者的角色。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作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控制影片的播放,还要协助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去交际或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和表演作出点评,指出其语音上或语言上使用的不足之处,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述。
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中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师可以将整部影片的脚本发给学生,让学生当作泛读材料进行阅读,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懂脚本中的词汇及语法难点,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语句的含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英语戏剧社,让学生将每学期最感兴趣的电影排练成舞台剧,在全系或者全校中举行公演,以激发学生利用英文电影学习英语的热情。
五、结语
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促进学生的文化认知的建构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充分发挥英美影视作品的作用,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能力以更有效地实现对文化认知的构建。
[参考文献]
[1]WilliamsMarion,BurdenLRobert.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2]SlavinRE.EducationalPsychology-TheoryandPractice[M].PearsonEducation,Inc.Press,2003.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03).
[4]胡冬青,李丽华.英文电影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探索[J].电影文学,2010(24).
[5]林红颖.影视欣赏中的英语文化教学[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4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高职院校从科学发展出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双高”模式、“双主体”模式,无不在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着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有其特殊优势,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通过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3];推动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人文素养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二、《影视欣赏》课程开设现状及作用发挥
影视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以影视作品为媒介,在学生视听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感悟和认知体验。由于视觉的冲击力,其情感共鸣作用较为强大,很容易引发学生各种情绪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是基于此,从调查结果看,绝多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影视欣赏》作为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其开设不仅契合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失的培养要求,而且还可在高职院校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要求下,为爱好影视艺术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主阵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从调查结果看,约87%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交流有所收获:对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所帮助;对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方面也有所启示。可以说《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着明显作用。但另一方面,《影视欣赏》课程亟待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作用效果、存在的一些诸如上课时间调整等突出难题,也是众多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主要原因有: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不强
影视欣赏可供选择的资源非常丰富而繁杂,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对教学目标不够明晰,容易产生随意性而选择赏析的影片。例如一些票房很高的商业片虽很受学生欢迎,但教师不能以“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为由,而过多迎合学生的喜好。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教师在开设《影视欣赏》课程过程中,会应学生要求而对观赏的电影作品进行调整。
(二)互动环节中教师点评倾向性明显
如何实现《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以此保证大方向和大原则的正确性。但从艺术赏析的角度看,艺术赏析容易受赏析者自身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影响,必须提倡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教师在课堂进行点评时“留白”艺术的驾驭非常重要。调查显示,近45%的学生反映,教师的点评深刻、透彻、到位,但说教痕迹较为明显,大多会上升到爱国、理想、励志的层面。
(三)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有所欠缺
《影视欣赏》课程受其课程特点的影响,整部电影观看时间绝大多数都要超过课程教学时间,这给教学带来很大不利因素。调查还显示,《影视欣赏》课程大多都被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课,上课逃课现象较为普遍;一部分学生还会在课堂上出现吃零食、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喜剧电影的观看还常常会引发学生笑声、大声交谈喧哗等情绪的外宣,课堂秩序相对松散。经过问卷调查,约43.5%的学生表示教师为不影响赏析连贯性对逃课和课堂无序行为没有加以提醒和纠正。
三、《影视欣赏》对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思考
职业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是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良好职业道德、人格品质以及人文涵养的综合体现。《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一门,以其形式喜闻乐见,具有大众化审视广度而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为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较之其他课程更为优势的基础。在立足影视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影视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在经典剧作的探讨和分析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辩,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可以说《影视欣赏》对于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赏析经典名著改编的和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经典的影片,例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林家铺子》等,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影视赏析的形式加深、固化对人文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其包涵的人类永恒的精神品质,诸如爱情的忠贞、人性的善良、民族的精神等。二是有助于加深对职场的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中虽然对职场描述过于艺术化和戏剧化,但从中仍可窥探到职场对一些良好品德和职业素养的普遍性要求,例如《杜拉拉升职记》、《当幸福来敲门》、《墨斗先生》等,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可以直观而深刻感受到职场对团队合作、意志力、执行力等的要求。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通过影视欣赏,在美轮美奂的场景中,不仅实现学生和影视作品的互动,也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例如在赏析《八月迷情》、《盗梦空间》、《阿凡达》等电影时,学生立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会对影视中各种关系的呈现进行自发性的自我思考,会对影视中的精巧构思和场面设计产生深刻触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幻思维等。《影视欣赏》课程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虽然十分明显,但对高职学生实施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职业院校对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人文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无论是一线教育者还是研究者,都需要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要改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进一步强化对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化,切实解决好德育和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关系问题。正是基于此,《影视欣赏》课程要在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建立大课程体系的框架中,科学设计《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计划,精心策划好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具体讲,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将《影视欣赏》纳入大美育的课程体系
《影视欣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如果单打独斗很难真正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功效。只有在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影视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不仅自身可以通过课堂实践直接发挥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等作用[4],而且还可以与其他艺术类课程进行触类旁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服务。这样,对于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而言,不再是单单停留在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走向分析上,而是一个整体性的策略研究。实践证明,我校以“美育”为主题,构建大美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影视欣赏》等诸多艺术类通识课程都纳入其中,进一步强化公共艺术课程与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关联性,发挥了一门课程难以企及的功效和作用。
(二)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影视欣赏》课程虽然是公共艺术课程,但对教师的理论修养要求较高,高职院校需要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影视欣赏》课程的新常态。要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服务于《影视欣赏》课程的数据库,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影视资源和信息,便于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此外,对于《影视欣赏》教师而言,还要能够对前沿的影视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公映的电影和主流的影评要能够掌握第一手资讯,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信息量丰富,影视讯息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才能保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选派教师到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期进一步强化《影视欣赏》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不断深化《影视欣赏》课程改革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5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欣赏课程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根据我国教育现状,阐明了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并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旨在探析影视欣赏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影视鉴赏能力,升华人格修养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影视欣赏课程;教学实践;有效途径;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85—02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李春梅(1979—),女,辽宁沈阳人。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当前,影视艺术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类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除了能够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视觉需求外,其形式及内容也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影视欣赏课程主要讲授有关影视艺术的理论知识以及对影视艺术的鉴赏技巧和方法,结合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观摩,让学生与影视艺术亲密接触,在感知其魅力的同时,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影视欣赏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影视理论的同时,赏析中外经典影视作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影视欣赏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于1985年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要求“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1996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强调开设“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犹如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魅力四射,是反映生活、了解历史的双面镜。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影视欣赏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影视欣赏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影视欣赏课程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主要的电影流派、类型、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通过欣赏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影视作品分析能力,从而养成健康的审美心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积极健康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影视艺术审美观,了解电影、电视剧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及其发展、流变的历史,同时掌握影视评论的方法。本课程受选修课课时的限制,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影视艺术类型化,亦可将“影”“视”分开讲解。如此一来,可使讲授内容相对集中,便于深入讲解,学生则可以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三、影视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加强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建设,对学生的影视欣赏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本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显得任重而道远。这门刚刚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课程设置
由于相关教学理论的欠缺,教师在确定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时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课堂内容的把握上千差万别,甚至具有放任性,加之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课堂变成学生的休闲娱乐场所。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以一学期为单位,周学时两节,共计17周完成总学时。在这短短的34学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对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宜直接讲解大量的有关影视的高深理论,应将精心筛选的几部影片贯穿始终,力求使学生从影片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二)教学设备
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一套音响,从播放效果来看,通常会是身影不清、画面模糊,有时还会因播放器的不识别而耽误教学进程。要想使影视欣赏课程顺利开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了配置基本的播放设施外,还应配有供教学使用的摄像机、编辑视频的专用设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影视制作也能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三)教师素养
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电影理论知识,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当然,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还刚刚起步,想要获得更多的教学收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设计要尽量深入浅出,在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将其中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四、提升影视欣赏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选教学内容,筛选相匹配的教学资料,便于课堂上使用。例如,在放映《美丽人生》前,让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挖掘影片的内涵和深意。对课堂所需的电影资料加以剪辑合成,可以按场景分类剪辑。在片段播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好暂停的时间点,尽可能不影响美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以经典为主、国产电影为辅的原则,不忘弘扬中国民族电影文化,促使学生关注国产电影,在培养电影爱好者的同时,陶冶爱国情操。
(二)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感受和鉴赏经验,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论修养与鉴赏能力双重并进、相辅相成。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开放、启发式教学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阐发个人独到的见解,尽量创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言说的机会。寓教于乐,是上好影视鉴赏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很自然地会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欣赏情趣。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欣赏与评论影视作品的能力,同时掌握影视评论的方法。要善于利用影视类刊物,积极主动地了解影视知识,关注影视动态及影评信息,为课堂积蓄可用的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应甄别影片,筛选适合课堂的资料。精心准备,灵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影片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发挥的良好平台。再次,教师应根据学情精选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经典影片,传递正能量,使学生从影片中获得人生启迪,终身受益。
五、结语
电影不像一些文学作品和专著,只适合某些人群去看,它的大众性与生俱来,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于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的演绎,“陌生”于电影的人性思考与社会意义,常常忽略其感染力、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影视欣赏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促使影视逐步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获取影视信息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甄别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从中吸取精华,有效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影视欣赏课程在高专教育中看似不起眼,却在潜移默化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大作用”。身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更应该秉承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结合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为影视欣赏课程开辟出一条适合高专学生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使学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期人才。
[
参考文献]
[1]卞薇.影视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陈霞.重视影视教育,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学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峻冰.中国高等影视教育的现状及未来[J].电影文学,2006(12).
心理电影赏析论文篇6
论文摘要: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而电影是集多种符号资源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合理有效地利用影视作品有助于外语学习,使学习者立体式地感受英语、体验英语、模仿和使用英语,使学习者在愉快的环境下自觉学习,从而激励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和英语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外语教学走出以文本和教师讲解为主的藩篱。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以英语电影为语篇语料,以大学英语听说和读写为着力点进行研究,以期大学英语教学走出单一教学模式的藩篱,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献甚多,而且研究视角各异、异彩纷呈,例如魏琦(2011)运用范例教学理论探讨了电影课教学中如何把语言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李莉(2011)从文化视角探讨了英语原版电影进行教学的实用性;张晶(2010)研究了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等等。其实,电影语篇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因此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对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discourse)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国外瑞斯和勒文(Kress&VanLeeuwen)开创了这个领域,主要把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运用到视觉艺术的分析,第一次系统解释了视觉语法。然后,Kress(2001)、Norris(2004)、Baldry和Thibauh(2006)、David和vanLeeuwen(2006)、O’Halloran(2008)等成为目前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们从交互社会学、认知视角、语体学和功能符号学等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
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异彩纷呈,路径各异,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探讨到实证研究都有所涉及,而且研究范式也呈多样化态势,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体系。首先以胡状麟(2006)、张德禄(2009、2010)、朱永生(2007)、韦琴红(2009)、曾方本(2010)等为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之探讨和研究。这些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符号语言学理论的观照下展开的。其次,诸多专家学者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阈下对不同语篇进行的实证或个案研究,李妙晴(2008)、谢贤春(2009)等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以及电影海报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给电影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有张德禄(2009、2010)、龙宇飞、赵璞(2009)等,总之,这些路径各异的研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二、电影的多模态性赏析
既然电影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那么我们在赏析的时候也就应该多维度、立体式地进行赏析。由于电影话语分析涉及到图像、音乐、语言、声音、文本等多种符号模态,以往人们常从文学评论、电影评论、心理学、美学等宏观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而较少用以语言学为切入点的语篇分析方法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电影图像、音乐和文字相互兼容的方法。下面以《国王的演讲》为例进行简要说明。转贴于
音乐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王的演讲》在音乐方面影片巧妙地选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作为配乐,与人物刻画、影片主题相得益彰。影片一开始就响起古典而优美的音乐,在配上一直古老麦克风的干净画面,使观众能够体验到一种在吵杂的现代社会中少见的古典美,这也给该片奠定了历史传记片的基本基调。
该影片在图像颜色色彩方面主要运用了黑白和灰色,灰蒙蒙的天空,幽暗的房间,微微闪着火光的壁炉,还有那雍容但并不华贵的宫廷,处处充满着二战大背景下的那份英伦色彩。电影中的图像选择也颇具特色,大多数图像表现了伦敦灰蒙的天、稠湿的雾、灰色的雕塑以及古建筑,还有绅士们的风衣、礼帽、雨伞,在雾都上空被云层遮掩的逆光中,但是极具魔力地呈现出赏心悦目的美感。色彩的变化在影片中也体现了叙事的进展和变化,刚开始的灰蒙蒙一直到最后国王成功演讲后出现的明亮的色彩也暗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影片最后国王的那段的演讲将影片推向了高潮,期间的画面特写镜头也为演讲增色不少。
影片的语言也值得欣赏,从中不仅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语境下如何理解地道英语的表达。更进一步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影片的理解大有裨益。
三、以电影为语料的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
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实践表明,运用电影进行外语辅助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虽然具体教学设计不尽相同,但我们应该遵循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利用影片辅助外语教学绝非在课堂里播放电影让学生观看而已,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听说教学时,除了像模仿语音语调、角色扮演等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保持听说的兴趣和动机。
从目前文献看,现有的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听说方面的研究,其实应用电影于外语写作和翻译教学也很有必要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电影语料。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在运用电影进行翻译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软件把电影里的字幕去掉,然后在观看电影时进行同步翻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多少翻译实践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练习。
当然,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如何选择影片,我们在选片原时应该选择经典影片、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有利于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影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龙宇飞,赵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