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6篇)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篇1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TV213;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131-01
水利工程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生态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生态及工程两大学科的先进理论,提出了保护生态自然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要点,促使传统水利工程向生态水利工程顺利转型,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优质水利资源。对此,本文认识到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将针对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进行深入探析。
一、生态水利工程概念
生态水利工程学是水利工程学科分支体系之一,是在水利工程学基础学科及其功能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来的,以满足现代社会中现实的人类生态发展需求,并且推动现阶段水域系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学科。从实际功能上来讲,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以及工程建设施工、利用阶段,同时兼顾水利工程设施安全、防洪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明确生态保护目标,并及时处理规划建设中出现的环境破坏问题。
生态水利工程中规划设计阶段最为重要,在规划设计阶段涉及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较多,包括水利工程地形地貌、水文古迹等,都会成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需在着重分析其生态破坏危害基础上,合理制定应对方案。除此之外,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还需要对已被破坏的水文地貌、地域、河流等加以保护,从设计要点出发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措施。由此可见,生态水利工程是集工程技术、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环境立法、防洪防灾等重多技术于一体的工程体系,作为综合功能的大型生态工程,必须要通过合理生态规划设计,以保障区域河流流域的生态建设和发展。
二、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手段包括河流清污、防洪减灾等,在工程规划建设及利用过程中,依靠合理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改善流域水土现状,还可以减少人类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对此,下文将重点阐述生态水利工程中设计原则及要点。
1、安全性和经济性
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同时结合水利工程原理及生态保护原理,不仅要遵循工程水文地理等自然规律,还要通过正确的工程规划建设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河流流向、截面、周边地域冲刷力度等关键点,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设施的稳固、安全,以抵抗暴风、冰雹、风蚀等不可抗力因素。与此同时,在降低生态水利工程安全风险过程中,还要反复调整设计方案,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尽量减少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成本,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可以为众多生物群落提供生存、繁殖环境,而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则可以借助于河流流域保护各类水域生物生存,确保这些生物群落在特定区域内繁衍下去。研究发现,特定空间异质性越高,越利于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类的和谐生存,相反则会破坏大自然的物种共存环境,导致某一种生物生存力下降,甚至濒临灭绝。生态水利工程的合理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水域环境中不同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及生存需求,防止不同区域内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按照生态河流的地貌学原理,确保生物群落多样化、丰富化。
3、生态系统自设计及恢复
生态学理论指出,生态系统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自组织功能,并且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构成各不相同,但是均能够依据自然物种的存在,选择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物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引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将生态自然设计与工程的指导性设计相互结合,促使水利工程所在生态系统发挥自组织功能,让河流水域自主选择工程的生态面貌。不仅如此,还要在生态系统被破坏时,发挥自恢复功能来平衡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之上适当辅助人工手段,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效率。
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要明确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生态结构及自然功能之上,切实把握生态水利工程生态系统修复途径,避免在小范围、分散区域进行。从生态水利工程所改善水域范围的整体性出发,准确把握好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把握好所在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再者,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还要结合周边生境的保护情况,动态、持续、和谐地完成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及保护工作。
5、反馈调整式设计
在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经历不同环节的动态演变,因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需要参照天然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在规定的河流水域范围内构建合理、长久发展的生态水域系统。尽管规划中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一个静态、固定的过程,但是生态水利工程这一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以反复循环的模式对工程利用进行长期监测,这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必须具备反馈调整的功能,通过反馈调整优化规划设计,听取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者的反馈建议,从而帮助生态水利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适应大自然中的各种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建设,也是发挥生态水资源保护功能的生态系统构建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生态系统再修复工作,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结合生态学、工程学基本原理,遵循生态因子的自然生存规律,准确把握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和要点,将生态学和工程学理论践行到生态水利工程实施中,以推动生态水利工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建林.浅析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5)
[2]吴涛.生态理念下的水利工程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3(04)
[3]张静.水利工程与城市休闲、景观的融合研究[M].福建农林大学,2013
[4]刘浩,唐清华,高强,等.基于水质改善的白云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思路与方案[J].水电能源科学,2013(09)
[5]尚淑丽,顾正华,曹晓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01)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篇2
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1基本原理
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与可持续、先锋群落与顶级群落的发生、发展机理与群落演替规律,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等。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而言,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需要在原位经过自然的生态过程,因此,事实上各生态学原理均可应用于生态恢复的实践中。生态系统修复涉及的基本原理主要有限制因子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生态适应性理论、生态位原理、演替原理、生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功能群构建原理等。其中,干扰与演替原理、功能群构建原理是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重要原理。
2基本过程
修复行为实质上是对生态系统的一次新的干扰,很难保证所有修复行为均对目标系统的修复起到正效应。要想系统向预期方向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框架,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Zedler以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为例,将生态恢复的整个过程划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即目标设定—开发概念模型、恢复区域的选址优化、原地非生物环境的操控、原地生物区系的操控、生态系统维护等。
Clewell等将生态恢复的过程分为修复计划准备、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修复计划制定论证、修复行动实施、修复后评估和管理等5个阶段,并指出了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的51条指导原则。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设施
1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artificialreef)是人为放置在海底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或者人工构造物,它能够改变与海洋生物资源有关的物理、生物及社会经济过程,并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用于建造人工鱼礁的材料种类很多,礁体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礁体的结构特征和礁区生物的增养殖效果。根据材料的来源不同,人工鱼礁使用的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废弃材料和人造材料等3大类。礁体设计对人工鱼礁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主要包括礁体材料、重量、形状、几何尺寸、内部结构等因素。礁体的材料、重量、尺寸、结构复杂性、表面粗糙度等应根据规划要求与生物因素和水动力学特征相适应。根据投放的不同目的和用途,人工鱼礁可以分为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和游钓型鱼礁等3种。
2增殖礁及增养殖设施
根据增殖对象生物不同,人工鱼礁可分为藻礁、鲍礁、参礁等,而增殖海参、鲍等海珍品的礁体可统称为海珍品增殖礁,又称海珍礁,。由于礁体可以保护刺参、鲍等海珍品免受敌害侵扰,并可为增殖海珍品提供食物来源和遮蔽场所,因此,海珍礁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海珍品增养殖中。在我国,很多种材料被用作刺参的人工附着基或礁体,例如石块、瓦片、混凝土构件、扇贝养殖笼、编织布、塑料构件,甚至柞木枝等。
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针对近岸泥沙质海湾、离岸开放海域和静水围堰等增养殖生境的受损现状和刺参、鲍等海珍品的生态习性,发明了适用于近岸海湾的牡蛎壳海珍礁及其配套制作装置、贝类排粪物再利用装置,适用于离岸开放海域的大型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海龙I型”底播式海水增养殖设施,以及适用于围堰的多层板式立体海珍礁:这些设施设备实现了对不同类别生境的有效修复和高效生态增养殖,为海洋生境修复与海水增养殖产业高效健康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技术
1海洋生境修复与改良技术
1.1海草床修复技术
海草是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生长在浅海和河口水域。海草床对海域生境的修复和改良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海草群落不仅是海洋初级生产者,具有高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还可起到稳定底泥沉积物、改善水体透明度及净化海水的作用;同时,海草还是许多海洋动物重要的产卵场、栖息地、隐蔽场所及直接的食物来源,在全球C、N、P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据《世界海草地图集》显示,1993年到2003年,全世界已经有约26000km2的海草床消失,达到总数的15%。海草床的衰退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海草床恢复方法的研究工作。海草床的恢复主要依靠海草的种子或者构件(根状茎),主要的方法有生境恢复法、种子法和移植法。
生境恢复法投入少、代价低,但周期长。移植法恢复大叶藻海草床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草皮法、草块法和根状茎法,草块法成活率高,但对原海草床有破坏作用;根状茎法节约种源,但固定困难。应用种子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的恢复海草床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种子法破坏小,但种子难收集、易丧失、萌发率低。
1.2牡蛎礁修复技术
牡蛎礁(oysterreef)指目前正在生长及挽近刚停止生长的、于河口洼地中的牡蛎壳堆积体。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促进渔业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美国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Bay)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了生境的退化(富营养化和大叶藻藻床的破坏)及生物资源的衰退(美洲牡蛎数量大为减少)。近年来,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VirginiaInstituteofMarineScience)的科学家实施了牡蛎礁恢复计划,对礁体生物学、群落发生和营养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恢复情况进行了追踪,如Harding研究了恢复的牡蛎礁区域浮游动物群落丰度和组成的水平分布和时间变化,作为切萨皮克湾牡蛎礁恢复进展的潜在标准。该系列研究对当地牡蛎礁的成功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牡蛎礁的修复主要通过结合防浪堤设置专用礁体以及利用牡蛎壳礁体两种方式实现。
1.3珊瑚礁修复技术
珊瑚礁(coralreef)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被称作“热带海洋森林”,其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海水消耗、过度捕捞、海水污染等原因,导致珊瑚礁的衰退现象严重。世界珊瑚礁现状调查显示,全世界19%的珊瑚礁已经消失,15%的珊瑚礁在10~20年内将有消失的危险,20%的珊瑚礁在20~40年内将面临消失。珊瑚礁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有性生殖法(sexualreproduction)、珊瑚移植法(transplantation)、底质改良法等。有性生殖法是通过自然产卵产生的珊瑚幼虫来培育珊瑚幼体,再将幼体进行移植;珊瑚移植是把珊瑚整体或者部分移植到退化区域,以改善退化区的生物多样性,这是过去几十年来修复珊瑚礁的主要手段;底质改良是通过稳固底质或在底质中增加化学物质,以吸引珊瑚幼虫的附着和珊瑚的生长。
1.4人工鱼礁构建技术
人工鱼礁水动力学特征研究可以为人工鱼礁的选址和设计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了解人工鱼礁水动力学性能需要首先研究人工鱼礁受水流作用时受力的情况和人工鱼礁内部及其周围流场的实际分布情况,其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等。黑木敏郎与中村充在回流水槽中,观察和测定了圆筒形、四角形鱼礁模型周围水流的变化。Fujihara等运用数值计算法对设置鱼礁后的定常层流水域的流场变化进行研究,得到了鱼礁流场的上升流范围及分布特点。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鱼礁的阻流作用下,鱼礁下游的流场根据紊动程度可分为3个区域:紊流区、过渡区和未受扰动区。通透性礁体和非通透性礁体所产生的紊流区长度比和高度比均不同,通透性礁体的高度比小于1,长度比小于4,而非通透性礁体的高度比一般要大于1而略小于2,而长度比小于14。
合理的选址是人工鱼礁规划设计的基础。人工鱼礁投放区域的选择是否合理关系到其功能能否正常发挥,投放区域不当会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损失,并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李文涛等认为人工鱼礁的选址涉及地质科学、海洋科学、气象科学、生物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需要考虑海洋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其中国家的海洋功能区划以及海底底质类型、水深、水流等因素在人工鱼礁的选址中是必须首先考虑的;王飞等根据水深、底质类型、地形坡度、生物密度、平均流速、离岸距离等影响人工鱼礁选址的因素,并根据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程度确定其权重,建立了舟山海域人工鱼礁选址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式。
Tian对台湾省老鼠屿沿岸海区的五个预选礁区进行了综合性的选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了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特性以及海况,调查中使用了回声测深仪、旁扫声纳、重力岩心提取器、地质测试仪、GPS、ADCP(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ROV(水下机器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2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技术
2.1人工增殖放流技术
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资源、优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渔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其形式是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鱼、虾、蟹、贝类等各类渔业生物的苗种来达到恢复或增加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和资源量的一种方法。19世纪中期,美国、加拿大对红点鲑进行了移植孵化实验,后来又将一种溯河性鲱鱼从北美大西洋沿岸移植到太平洋沿岸,并形成了有价值的自然种群。挪威、英国、丹麦和芬兰也先后进行了鳕鱼和鲆鲽类的资源增殖工作。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栽培渔业”概念,并在濑户内海进行了对虾、真鲷、梭子蟹和盘鲍的放流增殖工作,至2002年,日本放流水产苗种已达83种。
长距离洄游的大麻哈鱼类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成效的增殖种类,前苏联、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先后进行了大麻哈鱼的增殖放流,放流数量每年高达30余亿尾,回捕率高达20%。目前世界上有94个国家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其中64个国家开展了海洋增殖放流工作。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放流工作起步较晚,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对虾增殖放流以来,已经开展了海蜇、三疣梭子蟹、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梭鱼、真鲷、黑鲷、大黄鱼、牙鲆、黄盖鲽、六线鱼、许氏平鲉等游泳生物以及虾夷扇贝、魁蚶、海参以及盘鲍等底栖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其中中国对虾的增殖和移植、海蜇的增殖、虾夷扇贝的底播移植等工作已初具生产规模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在增殖放流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缺乏规范的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等问题。农业部下发了《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2011—2015年)》,规范和细化了各海域增殖放流任务,提出了渤、黄、东海及南海具体适宜增殖放流的种类,对45种经济物种的适宜放流海域进行了规划。
2.2多营养层次综合增养殖技术
多营养级的综合养殖模式(integratedmulti-trophicaquaculture,IMTA)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理念。对于资源稳定、守恒的系统,营养物质的再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由不同营养级生物,如投饵类动物、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和沉积食性动物等组成的综合养殖系统中,系统中一些生物排泄到水体中的废物成为另一些生物的营养物质来源。因此,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输入到养殖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可以把营养损耗及潜在的经济损耗降到最低,从而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容纳量和经济产出。近年来,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针对浅海筏式、底播和岛屿的不同特点和增养殖对象的生态特征,研发了筏式贝-藻-参综合养殖、藻-鲍-参生态底播增养殖和离岸岛屿生态增养殖等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增养殖新技术。
3海洋牧场建设技术
海洋牧场(oceanranching)是一个新型的增养殖渔业系统,即在某一海域内,建设适应水产资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方法,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放流入海,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育成,并采用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使其资源量持续增长,有计划且高效率地进行渔获。建设海洋牧场需要一整套系统化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如人造上升流、人工种苗孵化、自动投饵机、气泡幕、超声波控制器、环境监测站、水下监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是由日本在1971年提出。
1978~1987年,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韩国于1994~1996年进行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该计划试图通过海洋水产资源补充,形成牧场,通过牧场的利用和管理,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和利用极大化。美国于1968年提出建造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建立起海洋牧场,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大型藻类,效益显著。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开发建设海洋牧场的设想,90年代又有学者对南海水域发展海洋牧场提出建议,并对南海水域进行了多项综合和专项调查,为开发建设海洋牧场提供了背景资料和技术储备。目前中国海洋牧场的开发还仅限于投放人工渔礁和人工放流,并且由于规模较小,形成的鱼礁渔场对沿岸渔业的影响甚微。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监测与评价
1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系统的监测
生态系统的监测是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信息的收集是决定恢复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可以确定修复工程是否向既定目标发展。因此,制定监测实施标准和规程对于复杂的监测活动十分必要,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区域海带修复计划中制定了海带恢复和监测规程,规程为参与潜水的志愿者列出了详细注意事项,以保证监测的一致性和精确性;全球海草监测计划(SeagrassNet)也制定了有关海草恢复的监测规程、野外取样和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科学监测手册等。
监测主要分修复前监测和修复的长期监测。通过修复前监测,可以了解生境和生物资源的受损程度,确定现存生态系统的特点,并有助于确定恢复的目标和恢复方式。修复的长期监测是自修复计划正式实施以后对修复的全过程进行的监测,通过长期的系统监测可以对比修复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特点,便于准确确定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变动过程及变动方向。
2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效果的评价
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作用下,恢复的目标和效果可能会偏离既定的恢复轨道,因此,对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效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对恢复和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参数特征的变异性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手段也相对复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对比法(directcomparison)、属性分析法(attributeanalysis)和轨道分析法(trajectoryanalysis)。评价生态修复效果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直接对比法,即对比恢复的和自然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参数,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参数;属性分析法是将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属性转化为定量和半定量的数据,以确定生态系统中各属性要素的恢复程度;轨道分析法是一种正处于研究过程中但比较有应用前景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定期收集恢复数据并绘制成趋势图,以确定恢复的趋势是否沿预定的恢复轨道进行。
恢复的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较为复杂。从生态学角度,恢复的生态系统应包含充足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其能够在没有外界协助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正常运转,且具备能够应对正常环境压力和干扰的抗性。国内外在采用系统模型评价修复效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Madon等提出了用于规划湿地恢复的生物能量学模型(bioenergeticsmodels),该模型可以用于评估不同环境条件下鱼类的生长情况,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该模型评估了河口湿地系统恢复过程中鲑鱼幼鱼的生长情况。Pickering等运用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益分析(CBA)和条件价值评估(CVM)等方法从生态学角度评价了人工鱼礁修复近海生态系统的潜力。
Pitcher等采用生态系统空间模拟技术(ECOSP-ACE)预测了香港禁捕保护区内人工鱼礁的资源和渔业的效益。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综合管理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管理是海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了解以及对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监测与研究。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管理应该从规划开始,一直持续到修复效果达到预定目标。管理的目标是保障修复行动和修复效果的有效性。近年来,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ecosystem-basedanagement,EBM)理念得到充分重视与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资源环境管理方式,其核心内容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该理念强调从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制定渔业管理决策,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加强各部门合作,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是海洋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中强调的另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承认恢复计划指定过程中无法预测某些不确定发生的事件,管理的目标是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确定事件。该模式涉及附加恢复计划的实施,恢复系统中部分区域的实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并行研究计划实施、评估整个过程有效性的实施等。适应性管理的模式广泛应用于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实践中。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研究展望
海洋生境的退化与生物资源的衰退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在典型生境的修复、关键物种的保护、修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价、修复的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缓解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生物资源的持续衰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原理、生态高效型设施设备、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新技术、监测评价与管理模型、标准和规范等方面开展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相对较少,也是制约海洋生境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这也必将成为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1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原理
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原理是开展生态系统恢复计划的依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演替规律、功能群结构与功能、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依然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2生态高效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设施设备
生态高效型设施设备的研发是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基础。该领域未来工作的热点将主要集中在生态高效型人工鱼礁、藻礁与海珍品增殖礁的研发,资源与环境远程监测设施设备的研制,水下摄像与测量仪器的研制等方面。
3环境友好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新技术
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技术是实现预期修复效果的核心。未来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关键物种的筛选与功能群构建技术、碳汇渔业新技术、海洋牧场构建技术、智能型远程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等方面。
4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监测、评价与管理模型
监测、评价与管理是修复行动有效实施的关键。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将集中在监测、评价与管理的智能一体化系统,监测、评价与管理的动态模型等方面。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篇3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现代园林艺术;应用
我国一直在研究有效解决环境资源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结合实践总结得出的有效方法。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原理规律,从而实现最佳的生态修复状态。
1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当前,我国管理园林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自然的规划以及设计,整个过程始终遵循基本的生态修复理念。在构思以及规划之后,应用合理以及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①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的和谐性以及稳定性。②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物种,维持均衡的生态体系。③需要更加合理化地规划自然环境结构,合理地调配好存在于生态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较好地维持自然生态之前的风貌,防止发生环境衰退等问题。为了让生态保持均衡状态,恢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就应遵循相关的科学管理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改善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且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发展以及提升自然环境。
2生B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2.1生态修复技术与现代园林艺术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也日益增多。我国园林艺术逐步提出“城市园林生态化”这一理念,但是随着资源过度地开发和环境破坏程度的增加,使得现代园林环境不断恶化,因此,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2.2应用时遵循的原则
一方面,更加全面地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规划环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规划的方法以及原理是否符合实际状况,还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以及重视当前的设计项目,项目设计的理念需要和国家政府的理念保持一致,同步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提高修复生态水平。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但是植物借助光合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CO2转换为O2,因此,增加绿化面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面积的大小和生态修复的水平有着紧密联系,然而由于我国近年来利用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多,亟需找到有效方法扩增植被绿化面积。
与此同时,在规划植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空间优势完成这一目标,合理分布空间以及分配植物,增加绿化面积。此外,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在修复生态环境时,设计者应针对规划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例如,居民区、工业园区以及街道绿化等,在规划设计街道时,不但需要考虑生态修复效果,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视觉效果,以此制订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规划设计工业园区时,需要针对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规划设计居民区时,需要构建和谐氛围以及减少环境污染。
2.3具体的应用方法
在开展实施修复现代园林艺术前,首先应熟练掌握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特点,使得其更加符合实际要求。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有效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方法有以下3个:
2.3.1排水方面。当前很多绿化主要是借助排水设备以及地表排水发挥其排水功能。在规划排水设施的过程中,一般会种植大量植物,以缓解水流对地面的影响。在铺设排水设施时,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应用挡水工具或种植铺地植物,降低水流速度,更加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2.3.2水景护坡方面。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是在水景护坡中增加能够靠边岸的水面,借助护坡以及驳岸更好地保护坡面。护坡上一般选用各种性能的植物进行栽培,避免出现水流渗入等不良状况。
2.3.3设置道路方面。一般选用多种防护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混栽,可以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以更好地保护路面。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篇4
论文摘要:为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为主线,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放在十分重要位置。补充完善以往规划成果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发挥规划的整体作用。对原规划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在规划修订过程中应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海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教训.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海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并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规划成果。
一、概况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l12。~120。和北纬35。43。之间,西倚太行,北接蒙古高原,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总面积31.78万km:,占全国总面积的3.3%。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80年代,海河流域曾进行过3次全面综合规划工作:第一次是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于1957年l1月提出的《海河流域规划(草案)》;第二次是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于1966年l1月提出的《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第三次是1986年完成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1993年国务院批复)。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不断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新时期治水思路,根据水利部的总体安排,结合海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启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规划修订的必要性
2.1经济发展格局
海河流域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位于其中.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的重要产粮区,粮食年产量占全国的1/10。流域内有全国的能源、钢铁、化工、汽车、微电子等工业基地。第三产业正在迅速发展。流域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大力发展滨海新区的战略部署.海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必将取得更大成就。因此,水利基础保障作用非常重要。
2.2流域现状存在问题
海河流域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流域内河湖干涸、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水污染加剧。②水资源供需严重失衡。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处于全国七大流域之末。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相当高,水的需求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③防洪形势依然严峻。流域骨干河道实际泄洪能力普遍偏低,河口治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尚有一些大中型病险水库未实施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非工程措施滞后。④水利管理亟待加强。依法行政能力还不强,制度建设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水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依然存在,水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随着海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利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具体表现在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和流域管理等方面。
2.3对以往规划成果的评价
通过总结海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成就,对照原规划的内容,可以看出,原规划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规划内容比较全面.所选定的开发方案基本正确。但是.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原规划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在规划思想和治水理念上.原规划比较注重治理开发,特别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水环境、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认识不足.在处理协调开发与保护两者的关系上对“保护”注重不够。②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较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但对于水资源利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考虑不充分。③在防洪规划方面.强调的是控制洪水。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应创造人水和谐的环境.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适度承担洪水风险.有条件的可适当开发利用洪水资源,使洪水资源化。④在供水规划中,注重供水工程规划和跨流域调水规划,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缺乏对城市供水的深入研究,对保障城乡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研究不够。⑤对流域内初始水权、排污权等没有进行相应的研究和规划.对流域治理开发的相应政策和流域管理体制没有深入进行研究,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2.4规划修订的必要性
海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水利提供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保障、水生态环境保障和社会管理保障。按照“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人水和谐、保护水资源、洪水管理”等新的治水理念要求.需要构建一个流域水利基础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既要约束与水有关的行为.又要实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各部门在治水问题上的分工,而这个基础框架只有通过规划才能解决。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海河流域又逐渐编制了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等专业规划。这些规划成果既是对海河流域规划体系的补充完善,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治水思路。但是,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上述新的治水方针、治水理念在原综合规划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新的专业规划之间又缺乏更好的衔接.不能发挥规划的整体作用。
因此,为深入贯彻新时期治水理念.补充完善以往规划成果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发挥规划的整体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针对海河流域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修订,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三、规划修订的任务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流域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水利规划基础保障。以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为中心,围绕保障防洪与饮水安全、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水资源、维持优良生态等目标,加快水生态与环境保护、防洪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水利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流域社会管理,建立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
四、规划修订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节水为主,治污优先.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水利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规划的一个目标,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在满足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有序开发。
(4)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统筹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以及城乡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
(6)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合理确定水利建设和投资规模,明确水利发展的重点,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7)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的原则。在规划中正确处理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大型与小型、整体与局部、开发与保护及综合利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8)坚持规划整体性原则。规划中把与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关项目联系起来,作整体性考虑.很好地协调综合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的关系。
五、规划修订的思路
根据海河流域的实际情况.规划修订的总体思路为:以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为主线,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放在十分重要位置,建立海河流域水利基础框架,在这个框架结构下,充分发挥水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和支撑功能,全面提高水利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流域社会管理.建立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
(1)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理清综合规划修编的思路.应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①进行必要的现场查勘。对近年来工程情况有变化的工程点、生态情况变化较大的地区以及原规划中安排实施而现在仍未实施的工程点,都应进行现场查勘,深入了解情况。②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了解各地对流域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特别是结合各地“十一五”规划.了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产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③收集相关资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开展综合规划修编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历次规划的成果、最近一个时期水利部领导关于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讲话、体现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专题研究和学术论文、海河流域近年来专项规划的成果等。
(2)总结海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教训。海河流域在以往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63年大水后,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都开辟或扩大了单独人海河道,形成了流域分治的格局.改善了各河均汇集于天津人海的不利局面.在这个意义上讲是成功的经验。然而.由于当时对人海河道泥沙运动规律研究不够深入.采取措施不力,致使各人海河道均形成了较严重的泥沙淤积.对河道正常功能的发挥极为不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失败的教训。只有全面总结海河流域在治理与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对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光大,对失败的教训尽量予以避免。
(3)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的修订过程中,除了要总结本流域的治理开发经验以外.还应吸取其他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如,长江流域在防洪、供水、水能开发方面和黄河流域在上游水土保持、维持河道河势稳定方面及淮河流域在治淮上的成功经验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扬长避短,编制出一份更加科学和完善的综合规划。
(4)紧密结合海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在广泛征求流域内各省市意见和深入分析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基础上.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科学确定水利发展与改革目标,统筹安排水利发展布局,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措施.凸显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流域“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方案。同时,它也是即将开展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订的重要依据。
(5)全面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水利部矫勇副部长最近指出,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部党组系统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后得出的科学论断。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承受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新时期治水思路,应深入贯彻到综合规划的修订工作中。
(6)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流域综合规划是指导流域治理和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最基础的工作。海河流域内有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有渤海经济开发带,对防洪保安要求越来越高:海河流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海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做好水生态保护工作.更是海河流域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修订过程中,应突出海河流域的水事特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流域内最为迫切的防洪保安、供水安全和生态保护等问题。
(7)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规划成果。近年来,海河流域各级水利规划部门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规划成果:①提出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②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生态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③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④《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⑤《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已通过水利部审查,⑥编制了《海河流域防洪骨干工程近期建设实施意见(2004-2006年)》,⑦全面启动了《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此外,GEF(全球环境基金)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战略研究及战略行动计划等流域重大专题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已有的规划成果,充分体现了海河流域最近几年流域开发和治理的方向,是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消化和吸收这些规划成果,妥善协调综合规划与各专业规划的关系,对于综合规划的修订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篇5
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3年)
按照省政府部署要求,根据《吉林省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实施方案》(吉政办函〔2019〕9号),结合我省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建设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我省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目标,把重点放到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以公路、铁路、重要河流为脉络,将农田防护林建成墙、形成网,起到减风、挡沙、绿化、美化的作用。通过增绿扩量、生态修复、提质增效等措施,构建总量适宜、分布科学、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防护林体系,提高生态防护功能,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2〕24号)要求,确保防护林体系建设和耕地保护相得益彰,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科学筹划、系统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用途管制基础上,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与储备区建设、生态红线评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等重大工作的对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有关成果要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2.尊重自然、生态优先。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和近自然可持续经营理念。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利用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根据河流、道路等特点以及连通性要求,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构建自然、多彩、连通”的健康稳定生态系统。
3.统一标准、共建共融。各市(州)、县(市、区)对防护林带的宽度、连接度、绿量及生态品质实行统一的建设标准,在推进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护林体系建设,达到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目的。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要以重要河流和干线公路、铁路等生态敏感区为重点,兼顾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扩量与提质,打造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吉林样板”。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范围。
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所属各县(市、区),及重要河流沿线县(市、区)。
(二)建设内容。
1.重要江河两岸防护林建设。在重要江河两岸沿线建设植被隔离带、缓冲带,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岸冲刷,林带宽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公路、铁路两侧防护林建设。补齐完善公路、铁路两侧断、缺防护林带,东部山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中西部少林地区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林带宽度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缺失、退化及生长衰退的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对缺失防护林带进行恢复新建,对退化防护林带进行修复改造,对成过熟防护林带进行采伐更新,防护林带宽度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低于原有林带宽度。
(三)建设目标。
工程建设期为3年,即2022-2023年。以公路、铁路两侧及重要河流两岸为重点区域,主要采取恢复、新建、改造、更新模式,对我省生态脆弱区防护林网进行系统性补充、完善和提高,消灭光杆路”光板河”,修复完善农田防护林带77.58万亩,形成完备的防护林体系。具体要完成以下四项建设任务:
1.绿色通道建设。在主要公路、铁路两侧,重要河流两岸构建起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防护林带,消灭光杆路”光板河”,改善和提升我省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
2.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依法对擅自改变防护林带用途的林业用地全部清理核查,补齐农田防护林网,增加防护林网总量。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规划恢复、新建缺失农田防护林带27.14万亩。
3.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对林相残破、枯死、病虫害、人为破坏等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农田防护林带进行修复改造,提高防护林网质量,增强防护效能。规划修复改造退化农田防护林带14万亩。
4.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对生理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采伐更新,建设新一代防护林,调整优化防护林网结构。规划采伐更新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36.44万亩。
(四)建设进度。
坚持优先建设国省干线、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基础上,县、乡、村级公路防护林穿插安排,绿色通道与农田防护林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有序进行年度任务安排。
2022年,重点开展国省干线、铁路两侧和重要河流两岸防护林建设,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4.9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8.08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5万亩。
2022年,重点开展县、乡级公路防护林建设,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6.34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9.52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5万亩。
2023年,全面完成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建设,消灭光杆路”光板河”,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6.34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9.53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4万亩。
三、建设要求
(一)认真开展作业设计。各县级林草主管部门要依据本方案确定的任务,组织或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程序,由市级林草主管部门按照项目计划进行管理。作业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一经审批不得擅自变更。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履行相应报批程序。纳入国家造林工程项目的,要按照国家工程项目管理规定,单独编制造林作业设计。市、县两级林草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造林、改造、更新档案,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县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职责,组织开展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及铁路、重要河流绿化情况调查,明确建设任务,合理安排进度,做好造林绿化设计,认真组织实施。
(二)严格规范采伐管理。对于防护林的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要科学使用森林采伐限额,公益林采伐限额优先安排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和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任务。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后,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原林带面积。要认真执行采伐限额、采伐许可证核发、林木采伐调查设计等制度规定,坚持采造挂钩等工作机制。涉及公路、铁路、河道等林木采伐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管理。
(三)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工程造林一律使用适合本地的优良树种,农田防护林应以优良品系的杨树为骨架,适当增加樟子松、榆树等作为主要造林树种,同时应搭配灌木,建设成复合模式,增加防护效果。绿色通道及有条件的地区,提倡营造多树种混交防护林带,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针阔、乔灌混交,优化防护林网结构。通道绿化乔木树种重点使用红松、胡桃楸、蒙古栎、五角枫等高大乔木;灌木树种重点使用山杏、海棠、紫叶稠李、黑果花楸、紫丁香、暴马丁香等绿化树种,完善防护功能的同时,增加防护林体系的景观效果。
(四)统一使用良种壮苗。造林苗木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统一采用大苗造林,杨树造林一律使用2年根2年干或3年根2年干的Ⅱ级以上的苗木,其他乔木类苗木胸径应达到3-5厘米,但一般不宜超过5厘米,特殊地段绿化确需胸径5厘米以上大苗,应来自苗圃;灌木类苗木应冠形匀称、耐修剪并且便于管理,丛生灌木分枝应不少于5个,矮小灌木自然高不低于50厘米,近地面应有3个及以上分枝。造林苗木原则上采用重剪侧枝不截头”技术,以尽早发挥防护功能。
(五)严把整地栽植关。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地块要及时清除采伐迹地内伐根和枝桠,坚持先整地后造林,原则上要在秋季进行整地。清理回收的林地要进行土壤消毒。要合理确定栽植株行距和造林密度,造林密度应满足《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规定的最低初植密度要求。要全部实行抗旱坐水造林,积极采用抗旱造林技术,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活。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工程当年造林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均不低于90%。
(六)落实抚育管护责任。造林后必须及时抚育,抚育年限不低于3年,阔叶树种造林后抚育一般为3年5次,针叶树种及混交林造林后抚育一般为5年7次。对当年和抚育后造林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的,要及时补植补造,补植的苗木必须使用同龄同品种苗木。要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管护机制,对国有、集体和个人林带,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集中管护、个人承包和联防联护等方式,明确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防止新造林地遭到破坏。要严厉打击破坏幼苗幼树、毁林复耕等违法行为,加大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防控力度,巩固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承担主体责任,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林草部门负责规划设计、项目协调、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争取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财政部门负责农田防护林资金筹措和项目统筹;交通运输、铁路、水利部门负责完善提升公路、铁路、水利用地范围内绿化;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用地协调、监督;审计部门负责对项目的建设情况以及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实施审计监督。建立省指挥、市统筹、县实施”的工作责任机制,将防护林体系建设任务纳入省政府对各部门及市(州)政府林草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二)加大造林用地清理力度。对擅自改变农田防护林带用途的林业用地,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部清理核查,依法造林。要加大公路、铁路、重要河流用地范围内绿化用地清收力度,加快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带恢复新建步伐。要明确权属,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造林抚育和管护责任。
生态功能保护修复规划篇6
关键词:绿道;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绿道网络
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绿道”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是指用来连接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绿道以“线状”结构突破“块状”绿地格局的局限性,其生命力又远不止于绿,而是基于绿道形成的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互影响的一种自然走廊。天津市独流减河绿道在满足城市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兼具游憩型和自然生态型体系特征,本规划力求从其对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的目标出发,追求生态效应的最大化。
1.项目背景
独流减河是天津市一条重要的行洪河道,全长67km,河道宽约1km,途经西青、静海、滨海新区,肩负着保护天津南部地区防汛安全的重任。近年以来,为打造“水域、湿地、浅滩、缓坡、沿河绿色景观”的生态廊道,天津市启动了“北有永定新河,南有独流减河”的水系林网建设工程,目的在巩固天津市南部地区防汛安全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2.绿道类型
独流减河两侧现状用地性质有基本农田、一般林地、鱼塘、堤内滩地、果园等五大类型,规划设计时根据这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特有的景观属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沿岸地区打造亲水宜人的环境景观,成为天津市南部生态示范区,助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规划主题及定位
本规划定位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旅游休闲功能,同时充分尊重场地现有形态与肌理,注重自然生态、和谐共融的设计理念,体现“大绿、野趣、生态、亲水”的特色,着重打造一个自然宜人的生态体系;一个蓝绿交融的绿色廊道;一个浪漫多姿的林海湿地。
4.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依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2年)》,按照突出生态、改善河道生境、兼顾景观的原则,对独流减河两岸进行绿化,充分发挥河道绿化在生态恢复、环境改善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规划设计注重合法性、协调性、自然性及整体性原则。
5.规划策略
1)从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整体出发,形成绿带、绿廊、绿楔等斑块,建成绿地与城市实体的错
落嵌合的空间形态关系。
2)以自然风景资源为基础,对边缘区的土地资源及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一定规模的滩地、水体和植被
优良的地区,具有美学感染力的自然风景或景观特征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地带。
3)结合自然美学与人文景观等综合价值较高的地区,保留郊野乡村经长期经济活动形成的自然风景与农田、果园、种植园、农舍村落交错融合的独特景观。
6.规划设计特点
1.突破常规尺度,融合周边资源优势,保持绿道系统的自然连续性和完整性。
设计前期,设计师就深入现场,精心梳理周边场地肌理,在有技术支撑下建议建设方突破之前设定的100m的绿线宽度,因地就势,划定合理设计红线,最宽达到3km,保证绿道系统的完整性和对周边资源的充分利用。
2.遵循生态理念优先、适度设计原则,突出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与恢复,促进多类型绿地功能的发挥。
作为园林设计师,任何设计必须符合场地特征,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痕迹,在不可避免情况下,尽可能减少破坏、干扰自然的情况,独流减河绿化项目滨海新区段,由于盐碱情况相对较严重,现场踏勘发现除了罗布麻、碱蓬等地被类品种外,其它常用的景观树种在此很难存活,加上建设资金又有限,不能对土壤进行改良的多种不利因素,我们一改静海、西青段以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栽植形式,建议多使用一些符合植物沿袭规律的如罗布麻、柽柳、碱蓬等耐盐碱品种进行绿化,多运用生态学、植物学等知识进行环境修复,使人与自然产生良性互动,加强原生物种的保育,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既节约投资,又保证了植物的成活率。
3.规划遵循场地原有的生态基础,强调经济型、实用性以及与大自然的高度融合性。
滩地设计:在满足河道行洪基础上,尽可能实现沿河绿化带的连续性,以发挥其生物廊道功能,从水域到陆域应构建完整的植物群落梯度,充分发挥河道绿化在水生态修复和吸收过滤陆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
林地设计:营建生态风景林,根据河道功能定位开展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反映河道特色,以自然式的群落为主;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地段,应增加植物群落的通透性。
农田林网:以农田为基底,田埂栽植毛白杨林带,增加乔木覆盖度,形成大规模农田林网体系,兼有防护和经济的功能。
果园复建:以保护现状果林为原则,适当增加树种,打造绿色经济基础,营造多重景观类型。
湿地景观:在保护现状鱼塘基础上对其水岸进行生态绿化,发挥湿地生态效应,营造多生物生境。
7.独流减河绿道建设的感悟:
我国的绿道建设在当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相应的理论研究依据做技术支撑,独流减河的绿道规划,各个层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道功能过于单一化。
欧美绿道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休闲功能到休闲、保护优美的自然景观到生态功能、休闲、审美和教育兼具的三个发展变化阶段,完成了绿道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的转变,从发展趋势看,生态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反观独流减河绿道项目,在生态保护、修复功能方面有着很大效应,但由于建设资金限制,在休闲娱乐等功能方面稍显不足。
2.绿道内景观用地类型比例不够理想
绿道网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景观内容丰富的绿道网络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安全稳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从独流减河景观用地类型来看,林地景观面积约35ha,不足总用地的13%,直接导致乔木覆盖率低,不能很好的发挥景观效益及生态效益。
3.绿道网络构架已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需加强。
绿道建设依托线性廊道将主要的景区、景点串联,形成一条让游客身心愉悦的风景廊道,改善整个旅游区的品质,提高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但作为独流减河中占有较强比重的果园、鱼塘等“绿色经济”,只有坚持以生态廊道、健身休闲为核,果园、鱼塘为特色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农耕体验产业,串起沿线的村庄,引导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才能找到绿道建设的源动力,促进绿道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