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6篇)
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教学教案篇2
关键词:学案教案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已深入人心,并开始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前一段时间,学校全力推广学案教学模式,要求所有教师改变以往的教案教学模式;并作出了详细的计划、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督导方案。说心里话,我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多年的教师早已习惯了过去那种讲义式的教案教学,让我瞬时改变,还真不适应。但是,随着“普及学案教学模式活动”的开展和推进,我逐渐发现“学案”有着“教案”无法相比的功效。我从抵触到认同,从消极服从到积极推广;我反思自己的转变过程,是什么让我对学案教学模式如此青睐?
一、“学案”比“教案”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案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案只是“华丽的剧本”。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热情如何调动,学习潜力怎能激发?
学案一般在上课之前一天左右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它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有备而来,避免学习的被动和盲目,为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前提。
学案教学模式与教案教学模式的内涵不同。前者着眼于教师应该如何教,后者则是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学案会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学生在运用学案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去自学课本或请教教师。于是,学习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成就感油然而生,激励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二、“学案”比“教案”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与教案教学模式相比,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有更强的启发性,更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使用学案的主要任务,问题探究能“以问拓思,因问造势”。学生会根据学案要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获得了归纳新知、揭示规律的参与权。从而,学生可以总结重点内容、规律和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脉络。教师的任务只是把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突出讲解,引起学生重视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方式,学会了规律发现的方法,享受了独立思考的喜悦。由此获取的知识定比“学来的”理解起来更通透,掌握起来更牢固。
三、“学案”比“教案”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学案在上课之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以根据学案自主学习,对本节内容有个大体的认识,对本节的基础知识有个初步的掌握,并且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有“轻车熟路”的感觉,而且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掌握知识要点之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大部分学生会在课堂内对所学知识消化理解、巩固提高,减轻了课业负担。
教学教案篇3
关键词:保险学;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传统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从保险学案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有趣的案例,能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厚了。在课堂上,案例教学经常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果老师只是平平淡淡地把知识点介绍给学生,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比如说,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实务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相关的案例,如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追偿问题等等,明显感觉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老师一味地讲课,学生一味做笔记,下课后师生就形同陌路,这不仅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也更乐于在课后和老师探讨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师生的关系变融洽了。师生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向上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是比较繁杂的,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没有完全明白保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近因的判定是非常专业的,涉及医学、法学、逻辑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精髓而出现错误,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案情有一目了然的也有错综复杂的,并且强调了近因和诱因的区别,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分析保险纠纷的来龙去脉,找出引发案件的决定性因素,效果十分明显。
二、保险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选择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相关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保险学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比如我国的保险法与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法规不尽相同,如果拿一个美国的保险案例来说明保险学的基本原理,肯定是有所偏颇的。再比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尽量不要引用“保险金”的案例,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是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案例中不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更犯迷糊。因此,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保险学术语或基本原理紧密相关,这是一次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案例要体现典型性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国民的保险意识还不强,保险市场主体的无序竞争屡禁不止,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保险纠纷比较多,可以选取的保险案例也比较丰富。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不能在众多保险案例中大海捞针、随意选择,而应该尽量体现案例的典型性。
(三)案例要尽量做到正面引导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因为反面案例更容易收集,再加上反面案例比正面案例更能折射保险学的原理,所以一些老师在传授保险学原理时,往往通过一些反面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我国保险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欠缺,老师讲解的反面案例将使学生对保险业的混乱和无序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见,损坏保险业的诚信形象,进而影响其对保险业的信心。教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在案例教学时不能光靠反面案例去刺激学生,更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积极的引导,强调真、善、美,使学生树立对社会的信心。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要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这是在保险学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三、保险学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案例教学通常采用老师直接讲解案例的方式,这种常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但是,案例教学并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式而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一)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强调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放松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任务。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用理论去解释实务中的案例;案例分析的基础也在于理论,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可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承的,理论教学是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是目的和应用。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二)强化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目前在高校,大多数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录音、与网页超链接等方式讲解案例,一方面加大了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效果显著。当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用方法,要备课时不能贪图省力,尽量配合案例教学,把课件制作得更精美。
(三)合理使用教具
教具在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很少被使用,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明了、现学现用的特点,这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是很难实现的。比如,在讲到保险文件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保险单、批单等文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些保险文件的格式、作用和法律效力等相关知识。可见,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具能最大发挥教具的功效,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案例教学如果只是采用老师讲授的办法,只会使学生引起一时的兴趣,而不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案例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案例教学的最优效果。
教学教案篇4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老师通过剖析会计案例,把复杂枯燥的理论通俗、形象地表达出来,然后根据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对知识学习的记忆更牢靠。同时,通过对案例情节的分析,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进入案例事件中,并对案例事件中每一个“角色”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并设法解决它,从中找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源。因而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听”注入式教学的不足。会计教学由于去本身知识点比较分散,涉及到的知识点都和现实案例结合紧密。因此,在会计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应用上具有优势。
二、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
教师选用或自行设计的教学案例,一般应符合以下特征。
1.目标性明确
案例教学是实现预期目的的手段,它本身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不能为了举例而举例。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案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会计课上成“故事会”课,学生会迷失方向,只顾听案例而忽视了案例所反映的会计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所引的案例应有的放矢,应该与知识点紧密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事例的简单堆砌上,要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2.注重方向性
选用案例应以严格按照会计教学大纲进行编排,不能随意将案例拿来用,不同的案例所反映的知识点都不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放置合适的案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方向性的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也能够采取现有的知识储备对所遇到的会计案例进行分析。
3.要有实效性和启发性
案例选择必须具有时效性,会计准则,尤其是国际上刚出的会计案列,才能够更贴近教学,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会计案例教学的步骤
1.准备案例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生产实际。尤其是新会计准则下的典型会计案例,应该不断更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前一阶段的课程,将所需要的知识点,尽可能的教授给学生,然后再讲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先去了解案例内容,并准备必要的资料
2.讲解讨论案例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可以适当地应用一些最新的视频播放和展示技术,让学生更加有身历其境的感受,在会计基本准则学习中,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仿真模拟会计事故发生的经过,给学员还原事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案例
教学教案篇5
在教学中,各级各类干部教育机构普遍采取了案例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对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很有帮助。但就当前的情况看,其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是授课人往往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案例,因此讲起来总有点雾里看花,隔靴搔痒,影响了学员对案例的吸收。
其二是在案例的选择上,陈旧的、简单的较多,而新鲜的、复杂的较少,使得学员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必须解决由谁来讲和怎么讲的问题。以往的案例教学大多采取由干部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来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大多数专职教师本身没有更多的党政机关和基层的实践经验,仅有的实践经验是通过挂职获得的,这和长期在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来比,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学员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看文件机会不多的人给整天有机会看文件的人讲文件精神,很少去国外的人给经常出国的人讲国外情况,没有当过领导的人给当领导的人讲领导艺术。”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短板所在。后来,为弥补这一短板,采取教师出题目,学员互相“教”的方法,即学员在相互讨论中,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初衷虽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也不明显。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忽视了学员间的心理作用,学员们资历相仿、年龄相当、职务相近,互为人师,抹不开面子,难以把问题说透,又缺乏具备实践经验的老师的指导,最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了了之。
笔者认为,可以试请具有党政机关和基层丰富工作经历的领导干部,担任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案例式教学课主讲教师的做法。尤以在人大、政协任职或退休的领导干部为优先考虑对象,因为他们时间相对宽裕,且从政经验比较丰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作为案例来组织讲稿,教给学员,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而且,所举案例的新鲜度、多样化和复杂性,肯定是目前书本上的案例所无法比拟的,在引导学员分析、讨论时,无论是案例的背景介绍,还是事件的发生、发展、应急处理的方案及其结果等,都具有目前干部教育机构专职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从政经验,从政风格,也能极大地丰富学员的视野。案例处理的结果,还可以引发学员讨论,最终的答案不一定是已经处理过的结果,可能在讨论中还会发现更好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
这样,在不断的分析、思辨中,学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这比只讲大而化之的原则和原理管用得多。教师的任期应以至少一个学期为好,可保证课堂内容的连续性,课时可根据班次的长短进行分配,短训班安排的课时应少些,长训班安排的课时可适当多些,并尽量安排在基础理论课之后,这样有利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充分结合,效果会更好;学科可按各人讲述内容的不同,分为公共管理、经济、政法、党建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用得着的。这些教师退休后大多是赋闲在家,作为长者,是愿意把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年轻人的,通过这种授课活动,既能使年轻的领导干部受益,少走弯路,也能使老同志感到自己尚有余力,能够继续发挥光和热,同时又便于使老同志了解目前各地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能力、学术水平,以及各地区、各部门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人大、政协的工作中,便于提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议案,可以说,一举多得。
作者:李宁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
教学教案篇6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