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例(12篇)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篇1
【关键词】Morel-Lavallée损伤;Pie-crusting;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ivenessofPie-crustingconjunctionwithvacuumsealingdrainage(VSD)intheMorel-Lavalléelesion.Method:FromJanuary2011toDecember2015,15casesofMorel-Lavalléeinjuryweretreated.ApplicationofcombinedPie-crustingconjunctionwithvacuumsealingdrainage(VSD)wereusedtotreat15casesofMorel-Lavalléelesion.Result:Allpatientsremovedthevacuumsealingdrainage(VSD)after5-7days,andnoischemiainjuryofskinnecrosis.Thedrainagevolumewas390-1750mL,average720mL.Allpatientswerewithnosignsofinfection.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6-27months(mean15.2months)afteroperatively,theirwoundshadprimaryhealing,noinfectionoccurred,andtheskinsurfacehavenoobviousscartissuehyperplasia.Conclusion:Pie-crustingconjunctionwithvacuumsealingdrainage(VSD)intheMorel-Lavalléelesionissafeandeffective,anditcanprovidenecessarysofttissueconditionsforfractureearlysurgery.
【Keywords】Morel-Lavalléeinjury;Pie-crusting;Vacuumsealingdrainage;Treatment
First-author’saddress:NingdeHospitalAffiliatedtoFujianMedicalUniversity,Ningde352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17
1863年,法医生MauriceMorel-Lavallée报道了一个从运行的列车上坠落的患者创伤后出现了大腿筋膜层的积液,而后由Letournel和Judet将类似的闭合软组织脱套伤命名为Morel-Lavallée损伤(Morel-LavalléeLesion,MLL)[1]。MLL常见于车祸、重物砸伤患者,近年有报道见于运动损伤[2]。损伤部位最常见于股骨大粗隆/髋关节外侧,骨盆、大腿、膝也是常见部位。由于创伤后腔隙形成增加感染及皮肤坏死的风险,且损伤如未在急性期得到治疗,局部易形成假性滑囊,造成反复积液,故应早期处理[3]。但目前对于MLL的治疗方案仍存有争议,主要有三种:保守的物理治疗,微创治疗,开放性治疗。各个方案均存有不足之处。笔者自2011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Pie-Crusting技术联合持续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15例MLL,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14~65岁,平均28.5岁;致伤原因:车祸外伤10例,重物压伤4例,挤压伤1例;合并骨折部位:骨盆骨折6例,髋臼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例,股骨干骨折1例;损伤分布部位:股骨粗隆部6例,臀部5例,股骨粗隆部及大腿前、外侧3例,同时累及股骨粗隆部、大腿前、外侧及臀部1例。损伤面积12cm×10cm~40cm×25cm,平均27cm×16cm。所有患者均在创伤后24h内入院,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先予以补液、扩容、镇痛等对症支持处理,待患者生命征平稳后治疗MLL,手术可在局麻或腰麻下进行。所有患者均在创伤后3d内进行清创治疗。
1.2方法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平行于二期拟行骨折内固定的切口,根据损伤面积,采用Pie-Crusting,即馅饼皮技术作多个长约1.0cm、间距2.0cm皮肤全层切口,切口呈平行、交错成网状,使用负压吸引器吸除腔内的积血、积液及坏死组织。通过切口插入刮匙,搔刮皮下脂肪和筋膜表面,尽量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清创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腔至冲洗液颜色变清。最后,损伤部位表面皮肤覆盖VSD材料并贴膜,持续负压吸引,注意是否漏气。记录术中损伤部位的总引流量,常规取积液做细菌培养。因本研究主要观察MLL皮肤软组织情况,故未对伴发骨折的治疗进行分析。
1.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使用头孢类抗菌素24h,创腔保持负压0.017~0.060MPa持续吸引,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如发生堵塞应及时冲洗;若引流不畅情况较为严重,经冲洗等床旁操作无法解决则需进手术室再次清创、更换引流材料。记录每日吸引量,当总引流量
2结果
本研究15例患者术中引流量390~1750mL,平均720mL。所有患者均常规行积液细菌培养,仅1例患者积液培养结果呈阳性,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但该患者局部皮肤无红肿、皮温升高、压痛等感染迹象,感染指标正常,考虑为污染菌可能。所有患者术后引流通畅,未出现因引流管严重堵塞行更换引流处理,术后5~7d拔除引流管。所有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MLL损伤部位的皮肤无感染、缺血坏死,局部触诊皮肤无漂浮感,皮肤与筋膜层无相对滑动,皮下组织与筋膜层愈合,复查彩超显示局部无腔隙残留及皮下积液。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5.2个月,无复发及深部感染,皮肤表面无明显瘢痕组织增生。
3讨论
Morel-Lavallée损伤(Morel-LavalléeLesion,MLL)是由于暴力打击或突然剪切力作用于具有坚实筋膜的皮肤表面,导致局部皮肤、皮下组织与筋膜分离,从而形成闭合性腔隙,腔内大量的坏死脂肪组织、血液或淋巴液等聚积。由于其早期的表现主要为局部的挫擦伤,有些患者的MLL创腔形成往往需要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4]。且MLL多合并有严重骨折或其他部位损伤,因此临床医生在初步评估患者病情时更多地关注于骨折或其他危及生命的损伤,往往造成MLL漏诊或延迟诊断,文献[5]报道MLL漏诊率达30%甚至更多。而MLL一旦漏诊,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及皮肤坏死的,严重者可引起感染性休克,且MLL往往合并骨折,如发生局部皮肤坏死、感染,可导致骨折内固定治疗延迟、无法手术治疗或出现内固定周围感染。因此,临床上对于此类暴力外伤的患者,需提高警惕,避免漏诊。
MLL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体格检查,其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活动度增加、皮下出现波动感、皮肤感觉减退,再结合局部的挫擦伤痕,基本可以诊断[6]。如临床体征不明显,但根据受伤机制,临床上高度怀疑MLL的患者,则可通过辅助检查来明确,MLL辅助检查主要为CT、彩超、MRI,其中MRI是诊断的首选[7]。因MRI预约周期较长,往往导致错失最佳治疗时期,因此局部彩超检查在临床更易操作。但根据Nickerson等[8]研究,急性MLL辅助检查与查体相对比并未展现出其优势,在慢性MLL的病例中,辅助检查有助于与软组织肿瘤鉴定,并能明确MLL范围及明确是否有假性滑囊形成。
MLL治疗方案虽仍未形成共识,但目前大多数学者不推荐保守治疗,总体趋向手术治疗。大多数作者认为,一旦MLL诊断确定,血肿及任何坏死组织就必须被彻底清除,如MLL超过7d未治疗,则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几率增加,并有可能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9]。但是手术方法仍存在争议,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开放清创:Hak等[10]采用彻底开放清创病灶,术后伤口保持开放引流的方法治疗24例MLL患者,其中6例经多次扩创后关闭伤口,3例采用植皮术。而Carlson等[11]提倡彻底清创后采用内缝合的方法消除创腔间隙,他们采用该方法治疗22例MLL患者,只有2例发生皮瓣边缘坏死。Kohler等[12]采用切开广泛病灶清创,使用负吸海绵充填腔隙,关闭伤口进行持续负压吸引,这种方法虽然降低了局部病灶的感染率,但仍有较高的皮肤坏死率。(2)微创引流:Tseng等[13]采用经皮小切口清创,创腔放置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吸引的治疗方法,他们采用该方法治疗19例患者,所有患者创腔均得到愈合,患者未发生皮肤坏死、感染,随访6个月无1例出现深部感染,同时笔者建议创伤后3d内手术以减少感染、皮肤坏死。但Zhong等[14]重复该方法治疗8例延迟诊断的患者,因导管阻塞,6例接受2次清创,2例接受3次清,2例出现皮肤坏死,接受2期植皮手术。梁彦等[3]认为相对小的吸引针头和血凝块存在,使得坏死物质无法彻底清除,残留的物质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培养基,容易引起感染。(3)促硬化药物注射:Luria等[15]报道了采用向MLL创腔内注射滑石粉的方法治疗4例穿刺或引流治疗失败的患者,结果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三维重建;口腔科学;教学
口腔科学是整个医学的一部分,是影像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牙体、牙周及颌面软、硬组织的疾病,以及这些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并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口腔影像专业,因此,一部分影像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专门的口腔放射工作,这就需要口腔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口腔科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影像专业而言,口腔科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及X线的诊断特点、口腔颌面部的投照技术及正常X线表现以及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等。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相应的口腔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从事口腔放射工作所必需的口腔基础知识,笔者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考虑到影像专业的性质,从CBCT图像入手,将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到口腔科学的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三维重建资料的获得
锥形束CT(conebeamCT,CBCT)主要用于口腔颌面部的检查,它与传统的螺旋CT相比具有图像精确、扫描速度快、剂量小、伪影少等优点[13],目前在口腔临床上已广泛使用。笔者分别选取该院临床患者正常的CBCT图像和伴有龋病、牙周病、阻生牙、多生牙等牙齿病变的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具体如下:1.1正常数据图像将未见明显异常的CBCT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三维重建软件,根据颌骨和牙齿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阈值,分别重建出牙齿及上下颌骨[4]及重要的解剖结构(如髁状突、喙突等),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1.2病理数据图像将带有缺损的龋坏牙齿、牙周病、各种类型的阻生牙及多生牙等常见口腔疾病的CB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根据定位的有病变的牙齿位置,利用菜单中的cropproject命令选择病变区域,三维重建龋坏的牙齿、阻生牙及多生牙等个别牙齿的模型及伴有牙周病变的全口牙齿模型,这些模型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以示区分。在重建过程中录制视频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播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重建方法,方便课后复习及学习。
2传统教学资料的获得
传统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的获得以教材的插图、挂图、断层标本为主,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资料共同特点均为二维资料。
3三维重建资料在口腔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三维重建资料相结合,360°全方位立体向学生展示颅颌面部的正常解剖结构,了解牙齿的组成、排列及功能作用,以及牙齿在颌骨内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口腔临床,讲解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以及其在X线片上的表现。
3.1针对正常解剖结构
①对于上颌骨的一体四突,用不同颜色分别重建出与之相接的额骨、颧骨及两侧上颌骨,通过分步显示再整合,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体四突的由来。利用颜色的刺激达到使学生记住解剖结构的目的。②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是面部非常复杂的关节,对关节的前后斜面、关节结节等的讲解学生很难分清楚,通过对CBCT图像的三维重建,360°全方位地对不同的部位可以分步展示,再配合CBCT对关节的不同剖面显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TMJ的解剖形态。有了扎实的解剖知识作基础,对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很大帮助。
3.2针对异常病变结构
①龋病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口腔疾病,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对患有龋病牙齿的三维重建和正常牙齿的解剖对比,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病变牙齿的缺损情况,很容易通过CBCT影像诊断出来。②智齿阻生在口腔临床比较常见,也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对于低位、中位、高位、近中阻生智齿,分别用不同颜色重建出各种类型的智齿与相邻牙的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模型可以清晰地展示智齿与相邻牙的关系,便于讲解智齿的类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为临床医师拔除智齿提供帮助。这种直观教学方式可方便学生理解,简化教学过程。③牙周病也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疾病。CBCT图像经三维重建后可以直观地看到牙槽骨骨量,通过展示正常的牙齿及颌骨的三维重建模型,并和牙周患者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对比,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患者牙槽骨的变化,对牙周病的理解更为具体,也方便教师讲解,为牙周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④CBCT三维重建模型在埋伏牙的检查和诊断方面也具有优势,它可以帮助医师准确评估埋伏牙的状态[5]、与邻牙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牙根吸收,等。因埋伏牙在颌骨内,传统的二维图像很难讲解清楚,将CBCT三维重建资料应用到埋伏牙的检查和诊断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三维图像更直观、方便、准确地对埋伏牙进行诊断,为口腔临床的诊疗提供帮助。总之,经三维重建后的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口腔颌面部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病变,对影像专业而言,更能直接了解口腔临床疾病的特点,掌握其在X线下的表现,为以后的口腔放射工作打下基础。
4结果
为了了解新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对2015级学生(45人)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2014级学生(48人)的期末成绩进行对比,两组的考试内容一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93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对异常病变的掌握情况,以及增加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满意度等方面。
4.1期末成绩对比
将2015级学生与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的2014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2015级期末成绩明显高于2014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调查问卷结果
4.2.1对学生学习效果调查对异常病变分别按掌握、基本掌握、了解及未掌握四个等级进行评分,分值分别为4、3、2、1。结果显示,2015级学生对疾病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2014级学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2针对教学效果调查通过对增加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学满意度方面进行调查,按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级别进行评分,分值为4、3、2、1。结果表明,无论从增加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2015级学生都明显高于2014级学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讨论
5.1三维重建模型在口腔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教材插图、挂图、断层标本进行学习,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资料都是二维资料,而人体为三维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空间转换才能完成对解剖结构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些结构教师很难通过二维图像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与二维图像相比,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较好的直观性,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一目了然[6],而且通过重建后的模型对不同的解剖结构附加了不同的颜色显示,这种视觉上的刺激更能吸引学生、方便学生化整为零地学习系统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既可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记忆各种解剖结构,变抽象概念为形象生动的三维动画。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动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影像特征,配合CBCT的三维图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更充分地学习和理解正常的解剖结构及其异常病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三维可视化模型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与科研中。学生通过三维重建,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正常的解剖结构,牙齿的形态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而且掌握了三维重建方法,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的限制,自主地进行其他学科(如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病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5.2三维重建模型在口腔教学中的不足
三维重建模型在口腔科学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78],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前期工作量巨大;图像分割的工作需要人工干预,效率低等[6]。因为,CBCT图像对于软组织的显示分界并不清晰,在重建过程中很难分割清楚,因此对于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重建效果欠佳[9],故多用于硬组织的重建。因此,在教学中三维重建技术还需要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教学及人体标本等,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教学目的。
5.3三维重建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
口腔科学这门课程对影像专业学生而言是抽象而陌生的,在临床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很少涉及口腔知识,将三维重建教学资料引入到口腔科学教学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学习,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兴趣浓厚,掌握该方法后,不仅可以学习口腔科因教学课时的限制无法详细讲解的相关章节知识,还可以自学其他专业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掌握了三维重建方法,就掌握了一把学习相关知识的钥匙,对学生今后的学有裨益。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但通过将三维重建资料引入口腔科学的教学后,学生对口腔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大多数学生对口腔的常见疾病已基本掌握,为毕业后从事口腔科的影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三维重建引入口腔科学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SuomalainenA,KoskinenSK.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anditsclinicalapplications[J].Duodecim,2013,129(10):10371043
[2]ScarfeWC,LiZ,AboelmaatyW,etal.Maxillofacial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essence,elementsandstepstointerpretation[J].AustDentJ,2012,57(11):4660
[3]QuXM,LiG,ZhangZY,et.al.Comparativedosimetryofdental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and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fororalandmaxillofacialradiology[J].ZhonghuaKouQiangYiXueZaZhi,2011,46(10):595599
[4]周晶,郭宏铭.包括牙根三维牙颌模型重建系统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0,18(1):1417
[5]AlmuhtasebE,MaoJ,MahonyD,etal.Threedimensionallocalizationofimpactedcaninesandrootresorptionassessmentusing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J].HuazhongUniSciTechnolMedSci,2014,34(3):425430
[6]王娟,李敏达,夏建国,等.CT图像数据集在影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105107
[7]张宁,王红梅,厉松,等.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2016,24(4):231232
[8]梁少华,刘洪付,王利民,等.三维重建在口腔解剖生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45424544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1篇3
[关键词]二次剖宫产;手术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选取我院120例行二次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该组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n=60)实施传统的二次剖宫产手术,观察组(n=60)实施新式二次剖宫产。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8±8.3)岁,患者的平均孕次(3.4±0.8)次,平均孕周为(39.8±4.1)周,平均产次(2.6±0.5)次,患者第1次剖宫产距离再次剖宫产的时间为2~8年,平均为(4.6±1.1)年;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1.1±8.1)岁,患者的平均孕次为(3.3±0.6)次,平均孕周为(39.2±5.2)周,平均产次(2.7±0.6)次,对照组中患者第1次剖宫产距离1次手术的时间为2~9年,平均时间为(4.9±1.2)年。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①治疗方法探讨。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的方式进行手术即沿原手术疤痕处对患者做纵切口,对患者的原皮肤层的手术疤痕组织进行剪切。观察组的患者以新式的剖宫产手术的步骤进行手术即沿患者原手术疤痕处做横切口,然后对患者原皮肤层的疤痕组织进行剪切。
②观察指标。对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切皮的时间进行记录,同时还要记录子宫切开至胎头娩出的时间以及整个手术所耗费的时间。另外还要记录新生儿的窒息率和产妇产褥病率的发病率,以及术中的出血量和盆腹腔粘连的情况。其中新生儿窒息以新生儿出生1minApgar评分7分以下为标准,术中出血量用容积法+称重法计算,1.03g相当于1mL血液。产褥病率指用口表在术后24h后的10d测量体温,4次/d,2次≥38℃。另外盆腹腔粘连分为3度,即轻度:腹膜与子宫粘连,腹壁与腹膜粘连,部分网膜与子宫粘连腹膜与部分网膜粘连;中度连:膀胱与子宫粘连或腹膜与子宫体广泛粘连;重度:膀胱与子宫严重粘连,且肠管与子宫粘连。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表示,使用X2、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对比
3讨论
3.1剖宫产后再次分娩方式选择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孕妇担心疼痛,对阴道分娩失去信心及耐心,导致剖宫产发生率逐年升高,选择合适的剖宫产手术方式,对再次手术的产妇很重要。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因原手术瘢痕的存在,特别是盆腔粘连的形成,手术难度加重,因此手术并发症及风险增大。符合条件者应在严密监视下阴道试产,不成功者可改为剖宫产。
3.2再次剖宫产体会
再次剖宫产时应楔形切除原腹部手术切口,因子宫下段与腹壁有粘连,腹直肌前鞘下段不必等长于原切口,一般自上而下12cm左右,能避免损伤腹直肌及腹膜和不必要的损伤,打开腹膜之后,切口应自上而下,探查有无膀胱及肠管粘连,并进一步扩大切口,在分离粘连组织时不要过分的分离,只要能保证胎儿可以从切口中娩出即可。此外再次剖宫产手术应以原瘢痕为切口,对于愈合不良的切口,在进行钝性分离时易造成切口不齐、撕裂伤、撕裂出血等,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切口愈合不良可以选用剪刀切开,在缝合时,切口不齐应修剪整齐后再进行缝合,缝合松紧度适宜,牵拉方向适中,避免撕裂子宫肌层。在手术过程中,如遇到胎头高浮,术中宫腔内单手无法把握力度,会造成胎头滑动,失去子宫切口、手、胎头的杠杆作用,造成取头困难,在破膜后,单手进入宫腔,纠正胎方位,单手置于胎头下方,台下自静脉管中加入催产素,随着宫缩的力量,协助取出胎头。擦干胎儿分泌物,取出胎体。一旦临产应随时准备进行手术,避免发生子宫破裂,导致母婴死亡。
3.3初次手术方式对二次剖宫产的影响
首次剖宫产时采用新式剖宫产手术具有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美观等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麻醉要求高,因麻醉效果不好能造成腹直肌紧张、胎头分娩困难、新式手术操作复杂、腹直肌剥离面大,导致二次手术时腹直肌与腹膜、筋膜粘连严重,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大、手术难度大、手术出血量增多,有时膀胱粘连牵拉上移达腹壁切口以上,并造成膀胱损伤。新式剖宫产麻醉不理想,术中肌松弛不够,可增加手术难度及风险。目前下腹正中切口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总之无论何种剖宫产手术均有远期、近期并发症,均会增加再次手术的风险。在首次剖宫产中不应盲目采用新式剖宫产,特别是对于可能行二次开腹手术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手术风险。
参考文献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篇4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良性病变;开腹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0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病变剥除术63例,患者年龄15~40岁,平均32.2岁,肿物直径3~15cm,45例常规开腹行卵巢肿瘤剥除术,两组在年龄、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术前常规行盆腔检查、B超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均提示卵巢良性病变。
1.2手术方式63例患者术前准备同常规腹腔镜术,麻醉采用硬腹膜外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加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经脐部穿刺点放入10mm腹腔镜,先检查盆腔情况,了解盆腔有无粘连、卵巢肿瘤有无穿破、盆腔腹膜有无转移等恶性表现,在排除卵巢肿瘤有恶性可能后进行肿瘤剥除术。在下腹两侧相当于麦氏点处分别穿刺置入10和5mm套管,用单极电凝在肿瘤包膜表面切开一长0.5~1.0cm小口,深达肿瘤囊壁,用两把弯钳钳夹两侧缘牵拉,铵性分离延长切口,小者纵形切口,大者呈环形切口,逐渐分离肿瘤包膜,将肿瘤完整剥出,放入乳胶手套制成标本袋内,自腹壁切口取出。双极电凝钳(功率50~60W)电凝卵巢创面。先自边缘内侧剥离面电凝自上而下,依次电凝剥离面直至出血停止。冲洗腹腔见无出血后手术完毕。剖腹手术,用常规手术方法。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见表1。表1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组别手术时间
2.2两组术后均无脏器损伤、大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腹腔镜组术后无一例需用镇痛药,术后8h拔除导尿管并可进食下床活动,开腹组均需用镇痛药,24h拔除导尿管,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
3讨论
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和腹腔镜设备器械的改进,使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范围扩大,良性卵巢肿瘤已经成为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1,2]。人们最担心的是卵巢肿瘤是否恶性,因为腹腔镜手术中肿瘤有可能破裂,如为恶性肿瘤,一旦破裂内容物会进入盆腔甚至腹腔,至少在理论上会导致癌细胞扩散。本文术前经过彩超筛查,同时用肿瘤标志物等辅助诊断,确诊为良性卵巢肿瘤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有效地避免了恶性卵巢肿瘤的误诊。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病变剥除与开腹比较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无需镇痛药,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腹壁疤痕小等优点。因腹腔镜手术在全封闭的腹腔内进行,避免了脏器的暴露及手套、纱布等对组织的损伤,加之卵巢缝合无缝线断端,且电凝止血彻底,术后腹腔粘连少,又能达到开腹手术效果。在卵巢畸胎瘤剥除术中,为减少囊肿剥破导致腹腔感染的机会,有人用60~70°热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在吸净囊肿内油脂后,再行剥离术[3]。笔者体会是争取完整剥除肿瘤,在标本袋内进行穿刺吸出囊内液体。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篇5
【关键词】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疗效
临床上对颌骨囊肿采用一次性手术切除,但对大的颌骨囊肿易造成大范围颌骨缺损或牙齿损伤从而影响功能及外形,尤其是年龄过大过小的患者,不能承受较长时间手术的患者。笔者所在科室2003年6月~2010年1月采用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治疗20例颌骨囊肿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1~64岁,囊肿直径4~10cm。位于上颌骨者6例,下颌骨体部7例,下颌骨及升支3例,颏部4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牙源性颌骨囊肿,其中含牙囊肿15例,始基囊肿3例,角化囊肿2例。
1.2治疗方法术前进行完善的常规检查及全颌曲面断层拍CT片,确认囊肿大小,波及范围等。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在口内作切口,切口在囊肿壁唇颊最薄处,长约3cm,切开黏骨膜,翻瓣,去除部分薄的骨片及骨壁,暴露囊壁,切除部分囊壁,送病检,吸净囊液,将开口扩大2.0cm×1.5cm,用双氧水和替硝唑冲洗囊腔,间断缝合口腔黏骨膜与囊膜,后用碘纺纱条填塞囊腔,术后10d开始抽纱条,分次2周抽完,嘱患者饭后及睡前用20ml注射器装温生理盐水冲洗术腔,一般2~3个月囊腔很浅或呈浅蝶状,如6个月囊腔很深,则局麻下彻底刮除囊膜,碘纺纱条填塞,直至恢复正常,术后3、6、12个月复查全颌曲面断层。
1.3随访观察方法记录颜面畸形消失所需时间,用相同宽度的消毒纱布塞紧囊腔与创口平齐,然后根据纱布的长度变化来比较囊腔大小变化,术前术后曲面断层对照,分析囊肿的囊腔直径,面积的变化及囊肿周围骨质修复情况。
2结果
20例患者开窗减压术后,9例3个月颜面畸形消除,11例6个月颜面恢复正常。曲面断层显示,所有患者表腔明显缩小,其中7例囊腔全部消失,10例缩小3/4以上,术后6个月有3例采用囊肿刮治术。术后1~7年观察随访显示无一例复发,骨质恢复良好,面部彭隆畸形基本消失,两侧对称。
3讨论
临床上治疗颌骨囊肿主要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对于直径在3.5cm以下的中小囊肿常进行一次性根治性囊肿摘除术[1],而对于直径在3.5cm以上,特别是上颌窦,下牙槽神经、牙齿等重要组织器官关系密切的较大囊肿的治疗,有学者主张囊肿摘除术+拨牙+颌间固定术或囊肿区颌骨切除术+植骨术或囊肿摘除+上颌窦根治术等,但有可能造成颌骨病理性骨折及损伤邻近血管神经束等重要组织器官[2]。笔者对较大囊肿采用开窗减压术,创伤小,有利于保存邻近结构。避免了截骨植骨的巨大创伤,并保留了颌骨的连续及牙齿的功能,缺点是恢复时间较长。手术中笔者采用CT片检查确定囊肿波及的范围和囊壁骨质厚薄,从而为手术开窗点提供指示,尽可能从骨质较薄处打开囊肿,减少手术因素对骨质的破坏,将窗口黏骨膜与表壁上皮对应缝合成“袋状”,使囊腔暴露更彻底,腔内冲洗更有利和便于清洁。
颌骨囊肿的发生系由上皮剩余增殖以及增殖上皮中央液化囊性变而来,随着囊性变的加剧,其渗透压逐渐增加,向外膨隆生长,引起组织移位,面部畸形,功能障碍等[3]。保守治疗能有效降低囊肿内的渗透压,解除对周围组织的推移与破坏,并随着颌骨运动有效刺激囊肿外周的骨质逐渐重建,从而达到囊腔缩小或消灭的目的。颌骨囊肿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内含囊液或半流体物质。通常由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包绕,绝大多数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少数无上皮衬里又称假性囊肿。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复杂的胚胎发育特点,口腔颌面部好发囊肿,其中颌骨为人类骨骼中最好发囊肿部位。牙源性囊肿是指牙形成器官的上皮或上皮剩余发生的一组囊肿。一般可分为发育性和炎症性两大类,前者由牙发育和萌出过程中异常所致,后者与颌骨内存在的炎症灶有关。作为牙髓炎症的后续病变,颌骨炎症性囊肿(如根尖囊肿)的发生经历了牙髓炎症和坏死,根尖周组织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上皮剩余及增殖上皮团中央液化囊性变等。一系列可预测病理过程,对发育性牙源性囊肿(如含牙囊肿)的组织来源和机制认识不深入,一般认为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来源于牙源性上皮剩余[4]。牙源角化囊肿是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发生于颌骨内的牙源性肿瘤,特征为不全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衬里,具有潜在的侵袭性和侵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具有较高的术后复发倾向。牙源角化囊肿的囊壁薄,易破碎,手术难以完整摘除,而残留囊壁的上皮具有高度增殖能力而易复发。囊壁内可含有微小子囊或卫星囊,若手术残留,可继续长大形成囊肿。故笔者不主张角化囊肿采用此手术方法。
开窗减压术不仅手术简单,可操作性强,而且对面部严重畸形者能极好地恢复面形,在短期内达到对称。对于治疗牙源性颌骨巨大囊肿及年龄小或年龄较大不能耐受较长时间手术患者是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洪章.我国牙源性肿病基础及临床研究现状.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13(1):1-3.
[2]蔡明河.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的回顾与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6(19):188.
[3]赵怡芳.牙源性囊肿生长和增加.樊明文口腔医学新进展.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4.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1篇6
【关键词】经直肠超声;直肠厚壁性病变;诊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54
近年来,随着超声腔内探头的普及应用,经直肠超声诊断直肠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着重在经直肠超声诊断直肠厚壁性病变方面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03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行经直肠超声检查的患者共150例,均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证实,分为正常组、良性增生组、直肠癌三组。正常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7.3岁,经直肠超声检查均成功;良性增生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0岁,其中经直肠超声检查失败1例;直肠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8岁,其中经直肠超声检查失败8例。
1.2方法仪器使用百胜DU8超声诊断仪,腔内探头使用频率为5~7MHz。为减少人为误差,超声操作由固定专业人员进行,患者检查前排净大便,取仰卧截石位,探头外套安全套,由下至上依次沿肠管生理弯曲逆行扫查,探头进入最大深度约(16±2.0)cm,检查中注意观察直肠各壁是否光滑完整,肠壁层次及厚度,管腔宽度及形状,直肠外周组织回声及淋巴结表现等,并详细记录。遇肠腔严重狭窄无法通过者则放弃深入检查。
1.3统计学处理应用PEMS3.1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本研究中直肠全程满意显示率为94%(141/150),其中良性增生组的1例、直肠癌组的8例,因病变致直肠腔严重狭窄变形,腔内探头无法通过,检查不得不中途停止,其余检查均十分顺利。经直肠超声可见正常组声像图表现:直肠生理弯曲自然,上段呈凸向后的弯曲,下段呈凸向前的弯曲,外膜呈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回声,上段管腔较细,中段膨大突出,管壁无增厚,呈三高二低回声,两相邻低回声为肌层,前后两层强回声为前后浆膜层及其临近组织界面回声。良性增生组声像图表现:大部分病例(36/40)肠壁黏膜下及肌层呈均匀性轻度增厚,回声偏低,病变区肠壁各层连续尚完整,部分(3/40)黏膜层连续中断,但部分病例(1/40)可与直肠癌近似。直肠癌组声像图表现:病变区肠壁均呈不规则性显著增厚,部分病例(3/30)呈火山口样,部分病例(2/30)呈环状,壁层次模糊不整,局部向腔内突起致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部分病例(3/30)癌肿向外侵犯精囊腺、前列腺等相邻器官,表现为直肠与精囊腺、前列腺外膜分界不清,精囊腺、前列腺外膜连续性中断;部分(4/30)伴随肠周淋巴结转移性肿大。各区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具有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人群数量逐渐增加,直肠患病率逐年增长。长期以来,临床上以直肠指检、X线钡剂造影和肠镜作为直肠的常规检查方法[1],但这些方法仅能获取肠腔及黏膜表面的病变信息,均不能发现肠黏膜下及肠周的病变情况。
由于直肠距离近,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较常规经腹超声检查受肠气干扰小,故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不但可行,而且优势明显。经直肠超声诊断直肠病变主要依赖肠壁结构形态学上的改变,可观察直肠病变表征以及壁内壁外、腔内腔外的情况,由于所用探头频率高,分辨力亦高,故其诊断直肠厚壁性病变较经腹超声更为敏感,可提供更加微细的病变信息,有利于厚壁性肠壁病变的发现、分型和分期。
直肠厚壁性病变分为良性增生性病变和恶性病变。良性增生性厚壁性病变以慢性炎症及慢性溃疡为主,声像图多为表现为直肠壁的轻度增厚,并以黏膜及黏膜下增厚为主,呈局限性或弥漫性,肠壁层次大多清晰完整,部分可见黏膜呈凹陷性连续中断,肠腔无变形,常不伴向外周侵犯等现象,肠旁淋巴结无肿大或轻度增大,伴淋巴结肿大时,淋巴结边界尚清,外形尚规整,淋巴门结构正常。恶性病变以直肠癌为主,直肠癌又可分为肿块型、管壁增厚型、溃疡型,其中管壁增厚型及溃疡型属于厚壁性病变,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可呈环状、戒指样、火山口样,表面不光整,局限性向腔内隆起时可致肠腔狭窄变形,但病变周围肠壁多正常,外周常可见多发性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外形常不规则,边界多不清晰,常融合成肿块状,淋巴门偏心或完全消失。
有报道提出,开展大肠病变超声普查是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无创、安全、简便的方法[1]。以往笔者曾对经腹超声检查直肠病变的效果做过探讨,现在本研究认为,超声普查应以经直肠超声检查为优,因为经直肠超声检查操作同样简便,其高频腔内探头可发现直肠早期微小病变,敏感性及诊断特异性明显提高,特别是把经直肠超声检测肠壁厚度作为对直肠癌高危人群筛查的主要指标,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普查效果,这方面的具体应用价值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任何一种检查手段都有其局限性。在本研究中,良性增生组中的1例及直肠癌组中的8例在经直肠超声检查中均因肠腔严重狭窄、变形,导致腔内探头无法顺利通过,检查不得不以失败告终。这是经直肠超声诊断直肠厚壁性病变的一大软肋,相关报道亦不少[2-3],目前尚无有效办法克服。另外,虽然良性增生组与直肠癌组的肠壁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在壁厚度上也存在交叉区间。这种交叉现象虽不太多,但一旦出现很容易导致术前误诊。
综上所述,经直肠超声检查有利有弊,可弥补常规经腹超声、X线钡剂灌肠、肠镜等检查手段的不足,在临床的应用价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盛传亮,任毅.直肠病[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07-417.
[2]张晓燕,龚新.直肠腔内超声在诊断直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8):27-30.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篇7
1临床资料
微创手术组138例患者,均为急性乳腺炎乳腺脓肿形成的哺乳期妇女,年龄20~36岁,平均24.2岁,初产妇107例,经产妇31例。产后12~168天,平均46天。左侧乳腺脓肿83例,右侧乳腺脓肿55例。其中单个脓肿96例,多发脓肿9例,多房脓肿48例。脓腔大小2cm×2cm~8cm×10cm,平均4cm×5.4cm。全部病例均有乳腺局部红肿热痛表现,局部可扪及硬块,伴明显压痛。可触及波动感者106例。伴白细胞计数升高114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126例。脓液细菌培养94例(68、12%),金黄色葡萄球菌63例,化脓性链球菌25例,厌氧菌6例。本组患者穿刺冲洗24例,切开置管负压引流114例,对照组为同期外科门诊切开引流患者8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程、脓腔大小、白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2手术方法
2.1术前常规检查外,另做双侧彩超,了解乳腺脓肿的位置、深浅、脓腔大小、分布及数量。
2.2微创手术组
2.2.1穿刺冲洗组:适应证为血常规检查,无明显白细胞计数升高,体温≤38℃;B超检查:脓肿为单房且脓肿直径≤3cm;无皮肤变薄、破溃。常规消毒铺巾,彩超探头消毒后找到脓腔,在在彩超引导下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穿刺进入脓腔,抽出脓液,分别反复注入双氧水、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脓腔至抽吸出清亮液体为止。术后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固定,给予敏感抗生素静脉输液,暂停哺乳,每天两次做乳管疏通,其他时间出现奶胀可用吸奶器吸出即可。隔日做乳腺脓腔穿刺冲洗一次,一般2~4次即可痊愈。治疗期间辅助进行乳管疏通。
2.2.2切开置管负压引流组:不适宜进行穿刺冲洗的患者均可行切开置管负压引流。用彩超探头找到脓腔低位并标记。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沿标记位置在表面做1~1.5cm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进入脓腔,可见大量黄绿色脓掖流出,用手指打开多个脓腔间隔,并清除脓腔壁坏死组织,反复触摸检查,注入双氧水、甲硝唑、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尽可能清除更多的坏死组织,至冲出的盐水较为清亮为止。自切口置入冲洗管、引流管(用输液器去除针头连接胶管做成冲洗管,引流管为一端修剪有多个侧孔的输液胶管)各一根,切口缝合固定。术后给予敏感抗生素静脉输液,暂停哺乳,每天两次做乳管疏通,其他时间出现奶胀可用吸奶器吸出即可。术后每两小时甲硝唑、生理盐水浸泡冲洗脓腔,同时轻轻按摩,然后自引流管放出。冲洗至引流液较清亮时拔出冲洗管,引流管接负压吸引,吸引至引流液为少量淡黄色浆液或乳白色奶汁流出时拔出引流管,伤口愈合后拆除缝线。有乳瘘出现时,做乳管疏通时压住切口,经2~3次换药即可愈合。治疗期间同样进行乳管疏通治疗。
2.3切开引流组:口服或注射回奶药物,同时选择波动最明显处放射状切开皮肤,排出脓液,手指钝性打开脓腔间隔,清除脓腔壁坏死组织,注入双氧水、甲硝唑、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次,凡士林油纱填塞,无菌纱布包扎,1~2天换药一次,至伤口痊愈为止。
2.4辅助治疗:用拇指、食指撑开乳晕轻轻挤压刺激泌乳反射至乳汁流出,用一手扶住,另一手手指并拢平伸用指腹寻找并按压奶窦,以辅助乳管疏通。整个过程以患者不感觉明显疼痛为宜。在按压过程中如发现处有乳管出奶不畅,可在消毒后用针头做乳管挑治疏通乳管。
3结果
3.1微创手术组138例患者中除9例出现乳瘘,经局部加压包扎,换药2~3次伤口愈合外,其余患者均为I期愈合,瘢痕较小,病程7~12天,患者病程中换药方便,无痛苦。术后随访86人,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均继续哺乳,瘢痕纤细、平整。切开引流组86例患者,平均病程27.4天,术后愈合瘢痕呈片状增生明显,患者病程中换药痛苦较重,患者全部终止哺乳。详见表1。
3.2统计学分析:微创手术组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切开引流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切开引流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讨论
4.1术前常规做乳腺彩超检查,术者参加检查,了解脓肿分布的层次、范围和周围组织情况,有利于术中操作[1]。
4.2乳管疏通可使乳管尽快恢复到排乳通畅状态,减轻水肿,尽可能排空乳汁可减少乳汁淤积再次形成脓肿的机会;同时排乳通畅还可冲洗乳管,排出脓液,缩短病程。乳管疏通保证了乳汁的分泌,保留了术后继续哺乳的可能性。
4.3穿刺抽脓、冲洗可最小程度造成乳腺组织的损伤,避免乳瘘乳瘘形成。但如脓腔过大需多次穿刺抽吸,一方面增加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可增加再次感染的机会。脓腔为多房穿刺不能充分排除脓液,必然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故穿刺抽脓、冲洗适合脓腔液化完全,无分隔的单个脓腔[2]。
4.4切开脓腔的切口选择,有学者认为在脓腔正中做切口,有的学者做乳晕切口[3],笔者认为在彩超引导下在脓腔低位距远端位置做切口效果最佳。脓腔正中切口因切口位于脓腔正中,皮肤受累,直接缝合愈合不佳:乳晕切口术后愈合瘢痕小,但该切口加重乳管的损伤,影响乳管疏通,患者基本终止哺乳。而脓腔低位距远端位置做切口尽可能少的损伤乳管,切口两侧为正常组织,愈合较好,切口距较远,做乳管疏通时不影响伤口愈合。
4.5脓腔置管缝合时缝线固定管道时尽可能贴近管道,缝合时较常规加密,这样可避免消肿后冲洗时漏水。
4.6在其他置管封闭负压引流术式报道中很少提到术后乳瘘的发生,但该并发症却是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从切口的选择、术后乳管疏通、包扎时弹力绷带的使用、拔出冲洗管时即安排患者哺乳等多方面进行预防;一旦乳瘘发生,我们即给予加压包扎,同时尽量吸空患侧减少乳汁潴留,局部换药2~3次即可痊愈。
4.6封闭式负压吸引主要作用于伤口表面,通过增加创面血流量,促进肉芽组织及修复因子生成,清除创面渗出物,减少组织细菌含量,减轻创面水肿,能明显提高治愈率[4-5],使伤口愈合更容易。本组病例伤口7~12天愈合,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不需要多次填塞纱条换药,明显减轻了患者痛苦和麻烦,并且保留了患者的泌乳功能,让患者能够继续快乐的哺乳,享受做母亲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邹洪达,金花玉,高晓虹,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介入治疗乳腺脓肿31例[J].齐齐哈尔医院学报,2010,31(8):1239-1240.
[2]王伟,柏文红,刘龙江.穿刺置管低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2):34-35.
[3]祝玉祥,章佳新,邵稳喜,等.经乳晕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12.
[4]潘红英.封闭式持续性冲洗负压引流治疗乳腺巨大脓肿[J].南京大学学报,2010,30(12):1806-1808.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篇8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胸大肌;肌皮瓣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5)12-0037-03
Inverstigationonapplicationvalueofpectoralismajormyocutaneousflaptolargedecayof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
TUXue-song1,HUANGWei-dong2,GUOTie2,HUANGQiu-ming1
(1.DepartmentofPharmacy,CentralHospitalofXiaogan,Xiaogan432000,Hubei,China;2.DepartmentofStomatology,CentralHospitalofXiaogan,Xiaogan432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ndanalyzetheclinicaleffectandapplicationvalueofpectoralismajormyocutaneousflaptolargedecayof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Methods48caseswithlargedecayof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treatedinourhospitalfromMay2010toJune2013wereselectedasresearchobjectsandweretreatedwithpectoralismajormyocutaneousflap.Theclinicaleffectofpatientswasobservedandtheapplicationvaluewasevaluated.Results48caseswithlargedecayof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survivedafterreceivingthetreatmentofpectoralismajormyocutaneousflap,andthesurvivalratewas100%,inwhichtherewere2caseswithdistalendnecrosis,whichhadnoinfluenceonoralfunction.Therewas1casewithlimitationachievingⅡlevelafterrepairand3caseswithresectionoflowerjawbone,exceptforwhichtheoralfunctionsofotherpatientswerenormal.Thesatisfactorydegreeofpatientswas89.58%(43/48).ConclusionForclinicaltreatmentonlargedecayof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usingpectoralismajormyocutaneousflapnotonlycanmeettherequirementofdecayareaandhasgoodrepaireffectandsurvivalrate,butalsocanimproveoralfunctions,andthepatientsweresatisfiedwiththerepaireffect.
Keywords: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largedecay;pectoralismajor;recoveryofmusculocutaneousflap
口腔颌面部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与丰富的器官、组织,受到创伤、畸形、感染等创伤性因素影响可出现大面积的组织缺损,尤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后常会造成唇、颊、腭、口底及舌等多个组织器官的缺损,对口腔功能造成极大的干扰,同时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活动能力[1]。口腔颌面部的缺损通常使用皮瓣、组织瓣进行修复,可选取的部位较多,如何进行选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大面积缺损,尤其合并多个器官组织的广泛性或贯穿性缺损的同期修复,需要供皮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存活性及对组织结构与口腔功能的共同修复能力[2]。临床常规使用的前臂游离皮瓣无法满足修复的需要,本研究使用胸大肌带蒂肌皮瓣对颌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实施移植修复,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6月收治入院的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5~68岁,平均(52.81±7.65)岁;其中舌癌18例,牙龈癌11例,口底癌5例,颊癌8例,软腭癌2例,腮腺癌4例。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与病理学检查均已确诊为恶性肿瘤,其原发部位在口腔颌面部,无远处转移,符合手术适应证并实施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等治疗,患者意识正常、神志清醒,机体条件能够耐受相关手术治疗,预期生存时间超过6个月。本次实验前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实验内容,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排除标准:排除机体状况或营养状况极差患者,认知障碍或无法正常表述自身想法患者,血液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而出现大范围骨坏死患者,近期接受过大量激素治疗患者等[3]。
1.2.方法
1.2.1胸大肌带蒂皮瓣的设计:皮瓣构成包括胸大肌及其所附带的皮肤与皮下组织,其选取面积为略超过缺损区1~2cm。首先确定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走行,以肩峰与剑突之间连线作为轴线,锁骨中点处对轴线作垂线,其折线则为胸肌支体表走行,血管蒂沿垂线到达交点后转向轴线方向;皮瓣的下端如有需要可以向腹肋部延伸并使用附加切口;皮瓣的旋转中心为锁骨中点下方、胸大肌上缘处;蒂部长度为缺损区域下缘与锁骨下缘之间距离加上约3cm的转移消耗;将皮瓣设计方案在胸壁皮肤上使用美蓝标记。注意在双叶瓣的制作中,通常将皮瓣创面的下半部分折叠向外以对口腔的黏膜面进行修复,而上半部分则折叠向内以对皮肤面形成修复;折叠处通常将皮肤切除约2cm,如修复口角位置则无需切除,以便在之后直接形成口角形态[4-5]。
1.2.2手术方法:患者常规全麻消毒后呈平卧位,按照标记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并向左右翻起以使肌腹暴露6cm宽度左右,向上达到锁骨水平,向下达到肌皮瓣上缘;按照肌皮瓣预先设计方案的标记将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肌层等逐次切开,达到肋骨的骨膜表面,在此过程中对皮缘及皮下、筋膜等进行同步间断缝合,而后掀起胸壁与胸大肌之间疏松筋膜内的肌皮岛,以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为轴心,保留其两侧肌肉2cm,将胸大肌纤维使用电刀切断后形成血管蒂,翻起并继续游离血管蒂部达到锁骨位置,按照设计制备肌皮瓣完毕;翻转肌皮瓣向上提起旋转180°,通过颈部的皮下隧道沿锁骨的表面向上移植到颌面部缺损区域。
1.2.3术后处理: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制动,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等指标变化,一般每日两次用生理盐水200ml和1%~3%双氧水20ml交替漱口、冲洗口腔,冲洗时沿患者牙间隙及粘附物,不可对准皮瓣区冲洗,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颌下放弯盘,边冲洗边吸引,冲洗时压力不可过大,冲洗管放于健侧,防止伤口疼痛和裂开,冲洗时注意皮瓣边缘,缝合口的清洁。同时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出现出血征象时,及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预防微静脉血栓;观察组织瓣颜色、皮纹、形态等,早期发现血管危象,当组织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试验异常时,及时给予处理;合理的应用一些抗生素,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加压包扎松紧适度,防止伤口感染。伤口愈合后指导患者锻炼舌部功能,加强口腔清洁卫生,增加营养,增强体质,1个月内不进食较硬的食物,食物不宜过烫或过冷。术后1、3、6个月复诊,有特殊情况随诊。
1.3.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对其口腔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检查,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其口腔功能状况并统计其满意程度。
1.4.数据处理
使用15.0版本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实施统计学检验。
2结果
48例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经使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治疗后全部成活,成活率达到100%,其中2例出现远端局部感染坏死,经将感染小部分局部切除处理后剩余部分成活,对口腔功能未产生影响;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后,除1例修复后开口受限达到Ⅱ度、3例下颌骨区段切除而对口腔功能造成影响外,其余口腔功能正常,患者满意度为89.58%(43/48)。
3讨论
口腔颌面部的组织缺损的临床修复最常用到前臂游离皮瓣,因该处皮瓣取皮、移植等操作方便,且皮肤的厚度与色泽等较为适宜,对颌面部修复后不会显得臃肿,而皮瓣在口腔内环境中逐渐适应后可以产生黏膜性变化,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口腔组织功能恢复。同时该皮瓣具有较大灵活性,尤其对于口腔颌面部缺损多会涉及到不同角度且复杂而不规则的情况更为适宜,但这种皮瓣受到皮瓣设计面积的约束,不能过量取皮,因此对于大面积缺损仍受到较大的限制,主要应用于局限于舌半侧的口腔缺损[6-7]。胸大肌是覆盖前胸部的一块扁状肌,呈扇形。胸大肌肌皮瓣解剖位置恒定,位置表浅,切取容易,旋转弧大,覆盖范围广,可一期修复头颈部、肩部和上肢等部位软组织缺损;在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可利用肌蒂覆盖颈动脉,充填凹陷,恢复颈部外形;亦可作为动力肌移位替代邻近瘫痪的肌肉,恢复肌肉功能。
胸大肌带蒂皮瓣的优势:①制备面积大:胸大肌带蒂皮瓣也属于临床口腔颌面部缺损较为常用的经典皮瓣,相比前臂游离皮瓣其皮瓣的组织量有显著的提高,其制备面积可以达到20cm×20cm,明显大于前臂皮瓣最大制备面积的10cm×10cm,这使得其成为颌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主要供皮方式[8-9];②血供丰富:胸大肌皮肤的血液主要由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供给,但其只能达到第4肋间水平,在乳晕的内侧约2cm处,而第4肋以下皮肤则主要由乳内动脉及肋前动脉穿支供给,故此区间胸大肌皮瓣岛的血供来源丰富,在进行大面积移植时能够有效的保障皮瓣供血与存活[10-12];③易于术后修复:随皮瓣一并移植的肌肉能够将颈部创面予以有效覆盖,恢复颈部外形、填充凹陷并对颈动脉形成保护,这使得对于需要进行颈清手术以及口底位置癌切除术的病例在操作时可以不必担心缺损过大无法修复而实施广泛切除以确保手术疗效[13];④操作方便、成活率高:胸大肌皮瓣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操作方便、移植稳定、血供丰富、强抗感染能力等优势,在进行皮瓣的制备过程中不用改变,能够双组手术而缩短手术时间,且这种皮瓣对放疗有良好的耐受性,文献报道在对患者实施胸大肌皮瓣移植并在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后,并未发现有皮瓣因放疗坏死或颈部感染的病例[14-15]。笔者在治疗中发现有2例出现皮瓣远端坏死,但均出现于放疗前,并非为放疗所致。
笔者通过使用胸大肌肌皮瓣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在48例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中皮瓣成活率达到100%,其中2例在移植后出现远端坏死,但经过治疗处理后部分成活,不影响口腔功能;在对患者实施6个月的随访调查发现,除1例修复后开口受限达到Ⅱ度、3例下颌骨区段切除,其余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口腔功能,颌面部组织外貌也得到理想的恢复,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89.58%(43/48)。
综上所述,在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的临床修复治疗中使用胸大肌肌皮瓣,能够满足缺损面积需要,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与成活率,可以有效的改善口腔功能,患者对修复效果较为满意。但应注意胸大肌肌皮瓣的血管蒂在越过锁骨表面时会受到肌肉的压迫而影响供血,可导致皮瓣坏死或移植失败,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在锁骨表面制作凹槽或者去除胸大肌锁骨起端等方法予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杨毅,陈永辉.2种(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39例评价[J].口腔医学,2010,30(12):708.
[2]李燕,殷学民,吕晓智,等.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大面积缺损临床总结[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20(5):343-345.
[3]张学鹏,钟声.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6.
[4]陈永锋,卢保全,黄全顺,等.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巨大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解剖与临床,2010,15(3):195-197.
[5]尹刚,闫英健.胸大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2):123-124.
[6]赵芳.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8):1227-1229.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篇9
精选关于优秀口腔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一、医疗方面
为了进一步加大医疗质量管理力度,注重医务人员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成立医疗质量督察小组:分内科系统、外科系统、门诊、医技等小组,负责规范、督察全院临床、门诊、医技等科室任何与医疗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
(一)临床科室
重点抓病案质量(包括现住院病案、归档病案)、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患医疗差错和事故等,组织医疗质量督察小组讨论制定检查评比细则及奖惩制度。
1、病案质量:严格按《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201x年修订版),对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及其相关资料的书写提出进一步的规范化要求。①每月不定期组织督察小组下临床,分项检查现病历质量并做出评比。②每3个月抽查归档病历质量并做出评比。
2、合理使用抗生素:依据石狮市医院201x年9月编写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试行),督察临床医生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参照该书第三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查看①使用的适应症、禁忌证。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原则。3、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4、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和给药途径。5、联合用药与配伍禁忌。。
3、防患医疗差错、事故及纠纷:①从既往的病历检查中发现电脑打印病历的许多漏洞与隐患,为了真实、及时记载病人的病情变化,规定入院记录、首次病程及手术记录等记录可由电脑打印,病程记录必须用钢笔书写。②强调真实、准确做好《死亡病例检查登记》、《重危疑难病例讨论登记》、《抢救危重病人登记》及医师x本等项目记录。3、科内组织诊疗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二)门诊部
1、进一步完善各科门诊功能,做好感染性疾病预检分诊。
2、设置、安排门诊部专家栏,公布各位专家的专业特长与出诊时间,方便病人就诊。
3、组织质控督察组讨论制定检查评比细则及奖惩制度。定期(1-3个月)组织督察组依照《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201x年修订版)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试行)查评门诊病历及处方。范文大全
(三)医技辅助科室
组织医疗质量督察小组讨论制定检查评比内容、方法及奖惩制定。
精选关于优秀口腔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一、提高医疗质量
1、继续贯彻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抓好督导;三级医院试行x认证;开展医院评价的试点工作;按照《市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考核细则》和《关于在医院管理年暨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中建立院长考核评价制度的通知》开展相应工作;对全市各医院医疗质量的薄弱环节、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督导检查,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各医疗机构自觉的抓好医疗质量的环节控制,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抓好《关于开展创建“优质规范护理服务病房”活动的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对开展较好、取得一定创新经验的单位进行表彰,对取得的经验进行整理,形成规范,全市推广。
3、筹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使卫生资源共享,统一医疗急救规范,做好医疗急救队伍的技术培训,提高我市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
4、做好全市血液管理工作,加大对无偿献血的宣传,确保临床用血;加强对血液的检测,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输血的医源性感染,严防传染病、爱滋病等疾病经血传播的发生。
5、举办药学、医院感染、卫生部“十年百项”和卫生厅“五年百项”卫生科技推广项目等专业培训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各个专业的医疗质量。
二、降低整体医疗费用
按照省、市制定的相关规定完善措施、开展工作,重在制止乱检查、乱收费、高收费等违法违纪的现象,而不是要降低法律授予的收费标准,从而规范收费行为,树立卫生行业形象,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配合纪检监察、规划财务做好违法、违规、违纪收费的监管和查处。
三、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就医环境
1、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市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方案,范文库欢迎您,采,集医疗服务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创建“优质规范护理服务病房”活动的通知》,在改善服务态度、规范病房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就医流程、推行宾馆式服务的规范服务模式、改善就医环境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抓好落实。
2、深入开展不设床位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不设床位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
四、做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
1、继续做好“三夏”期间万名医务工作者支农活动,在活动中间注意做好宣传、组织和督导,使“三夏”期间支农活动开展的扎扎实实、确有成效,起到宣传卫生的作用。
2、按照卫生部、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做的扎扎实实,健全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个人档案,按照100分制的要求,把医院的卫生支农与医院院长考核挂钩,把卫生技术人员支农与职称晋升和执业注册挂钩,使之形成长效机制,真正把城市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带到广大农村,使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3、探索城市居民就医新模式。开展公立医疗机构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转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试点工作,实行双向转诊制度,下半年全市推广,为下一步实行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奠定基础。
精选关于优秀口腔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2022年是我们门诊部的开局之年,在龙湾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紧紧围绕“科技兴院、质量立院”的办院宗旨,积极贯彻和执行区局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各项工作都取得一定的成绩,回顾近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注重设备投入,大力提高服务能力
2022年,是我院的“开局之年”,也是我院的“发展之年”,为了在天河镇及周遍乡镇“建立品牌、占领市场、落地生根”我院在院董事会的领导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角度和“占市场、打基础、成本经营”的理念:一是,大力加强设备投入,我们斥巨资引进韩国牙种植系统,日本根管治疗系统,牙洗白喷沙洁牙系统,低辐射牙片x光机系统,手机抗感染消毒系统等等,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坚持人性化标准,精心规划装修诊室,我们在本院设立了“三室二区”,三室既特诊室、口腔正畸室、综合治疗室,二区为两个休闲候诊区,其中一个以电视为主、一个以报刊为主,以适合不同人群的候诊需要,使广大群众尽可能在舒适、优雅的环境中享受医疗服务。
二、注重质量管理,杜绝交叉感染
我们的宗旨是“医疗安全无小事,病人利益无小事,所以缺陷都是可以避免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一是,成立医疗安全管理专项工作领导班子,由院一把手王中富主任兼任领导小组组长,直接全面负责全院医疗安全各项工作;二是,严格落实浙江省口腔感染管理标准,引进高效的手机消毒系统,同时大力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和医疗废物回收工作,切实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三是,无痛医疗,为了减少病痛,我们坚持选用进口超细的针头和进口碧蓝麻药,配合认真细致的操作,结合细致的治疗方案,权衡各方案之间的利弊,共同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并在每一步都主动事先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四是,平价医疗,我们在不断增加医疗成本,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先进设备投入的情况下,我们严格执行并低于省物价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来收费,以最实惠的价格直接让利于群众,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服务内涵,树立优秀好口碑
“以服务、树口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日常门诊工作中,我们始终贯切“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我们一是,推行“微笑相迎、主动问候、首问负责、出院相送”的服务模式,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二是,严格执行五声活动,既“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不明白有解释声、不满意有道歉声”;三是,开展预约门诊,为了节省患者的等待时间,我们在网络上和电话热线上都开通了预约服务,方便大家就诊,患者只要在我院接受第一次检查和治疗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便利程度,通过各种方式预约下次就诊时间;四是,不断健全门诊部网站管理,方便广大患者查询口腔保健资料和了解本院各种信息及医患之间的沟通;五是,随时注意诊室环境清洁、幽雅、舒适,保持窗明镜静,并免费为候诊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茶水。
四、注重奉献社会,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篇10
【关键词】外科手术;引流管;护理措施
放置引流管是外科治疗疾病重要手段之一,护理人员是否有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和相应护理,是否有做好患者手术后病情的动态观察,是否有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正确的,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对于促进患者手术后身体的恢复,预防以及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1]。笔者对2008年8月―2010年8月508例患者防止引流管护理做一个回顾性的总结,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胸普外科从2008年8月―2010年8月,外科引流508例患者,其中男性308人,女性200名,年龄范围在4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42岁,其中胸腔闭式引流管58人,心包引流管508人,纵膈引流管508人,导尿508人。所有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顺利如期拔除引流管,未发生任何感染。
2外科引流的目的
外科引流的目的就是将人体组织或者体腔、关节内、器官所积蓄的血液、脓液、炎性渗出液、分泌液、胆汁等导引排出体外,以防止上述液体滞留体腔内或者手术腔内继发组织或者神经被压迫的症状,为了防止感染或者组织的直接损害[2]。护理人员通过观察引流的情况还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术后患者通过引流,可以减轻因引流液造成的压力,患者患者因此造成的疼痛。达到减轻并发的炎症,阻止炎症的扩散,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的目的。血液、脓液、炎性渗出液、分泌液、胆汁通过引流后,减轻了局部压力,减少液体对周围组织的损害,减少了感染的可能性,促进伤口的恢复。
3外科引流管护理的注意事项
外科引流的作用途径就是通过各种引流管排出体组织或者体腔、关节内、器官所积蓄的血液、脓液、炎性渗出液、分泌液、胆汁等,以达到观察术后患者病情的严密监控、减少伤口吻合张力等目的,引流管包括胃管、导尿管,以及放置于胸腔、腹腔的引流管或者引流条。护理人员要熟知放置引流管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①要熟悉引流管的作用和明确其走向,切忌接错方向和接头。②为了防止引流管脱落或者滑入体腔,所以要将引流管固定稳妥,严密观察引流管的固定装置。
4外科引流管护理的措施
4.1护理人员严格遵循医师的医嘱,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合理运用各种药物包括抗生素,需要药敏试验的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采用阶梯式选用,谨慎选择广谱抗生素。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时必须熟悉药物知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的时间,按规定给药,及时观察患者使用药物后的反应,并且及时向医师汇报,合理地改变抗生素的用量或者种类,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4.2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要时刻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及时观察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受压,为了防止引流管脱落或者滑入体腔,所以要将引流管固定稳妥,严密观察引流管的固定装置。手术后要经常挤压引流管,通常情况下,没半小时挤压一次,防止引流液凝结堵塞管口,护理人员严密观察引流管的情况,及时、准确地记录,防止患者突发变症,为临床抢救提供科学依据。
4.3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的变化
4.3.1患者在使用引流管时,护理人员要注意将引流瓶的位置置于高于患者插管处,当为患者翻身或者需要搬动患者时,应先夹住引流管,当引流液超过引流瓶的一般容量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倒掉,防止由于液体过多导致逆行感染。
4.3.2护理人员定期观察引流口,时刻保持各种引流管与皮肤粘膜接触的部位的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严密观察置管处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师。防止感染的发生,还应该防止引流管的滑脱。
4.3.3护理人员要定期查房,对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的变化做好记录,如若发生异常情况,护理人员要及时向医师汇报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5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并悉心指导
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正常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若引流液发生异常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和医师,配合医务人员为患者病情恢复的治疗方案。
6护理人员应该掌握引流管的拔管指征,根据医师的医嘱和相应的指征,当引流液逐渐减少或者完全清澈达20-50CC/24H时,护理人员科按医嘱拔除引流管[3]。
7小结
在引流管的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笔者通过对508例患者的悉心护理中总结经验,护理人员应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掌握拔管指征,并且耐心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引流管的事宜,鼓励患者,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通过上述护理措施,508例外科手术患者都如期拔管,无感染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孝迈主编.现代胸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09―210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口腔科拟进行口腔修复择期手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患者经询问病史和全面的口腔检查确定符合口腔固定修复的指征且愿意接受手术;(2)无口腔修复术的禁忌证;(3)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及智力障碍;(4)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5)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6]:(1)拒绝接受口腔修复或牙周整复术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3)有认知功能障碍或语言表达障碍不能配合调查者;(4)不愿意参加研究或不能按要求随访者。观察组39例,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22~58岁,平均(33.5±6.9)岁;10例患者存在牙槽嵴缺损或异常,29例患者的前牙存在牙错位及牙龈颈缘不协调。对照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19~56岁,平均(31.7±5.8)岁;9例患者存在牙槽嵴缺损或异常,30例患者的前牙存在牙错位及牙龈颈缘不协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因素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完善所有患者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对照组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行牙冠修复术。观察组中牙龈颈缘较低的患者在行修复术之前要先进行牙槽嵴和牙龈的修整,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和麻醉后,对需要进行牙龈切除部位的范围用染料做好标记,利用高频电刀对其进行切除(图1为术中所见),对牙龈颈缘和牙槽嵴采用涡轮钻进行修整后将其作为临时冠,切开翻瓣,继续用涡轮钻清理牙槽嵴,留出长3mm的缝隙位于牙槽嵴与金属烤瓷之间。最后对根面进行平整,将牙周膜上的纤维完全刮除,冲洗复位后进行缝合,选择牙周塞治剂作为创面保护剂。术毕漱口。每天漱口3次,1周后方可拆线,观察4周之后,若牙龈颈缘恢复良好,可进行冠修复,再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对牙龈颈部作修整处理。对于牙槽嵴有严重缺损的患者应行自体骨或人工骨材料移植,并用人工骨粉进行填塞,轻度缺损者用人工骨粉进行填塞。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都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随访一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以牙龈恢复良好,牙周情况正常,口腔症状改善明显为治疗效果良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牙龈萎缩的发生率;
(2)患者的满意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从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外观满意评分,从口腔的咀嚼功能、咬合状况等方面进行功能满意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满意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独立资料的R×C列联表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9.5%(31/39),牙龈萎缩发生率为5.1%(2/39),低于对照组的20.5%(8/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5)。
2.2满意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一年对外观和功能的满意程度明显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范文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属于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内容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口腔颌面部正常组织以及各种疾病组织的组织结构变化,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掌握颌面部正常组织的正常形态学特点和各种疾病的识别和诊断具有重要作用[1]。而实验课又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因此实验课的教学就极其重要。TBL(Team-basedlearing,TBL)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T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以团队为基础的TBL教学,是由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在美国超过50个医学院校和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广泛应用[2]。
TBL(资源描述教学方法)是学习一个小组织的学习环境条件,与团队讨论合作形式,是一种有助于改善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力、灵活性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3.TBL教学法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本着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原则,小班学生(20)将分成5组,每组4人,包括所有级别的学生,每组当选出一个组织和协调能力强,有责任感的学生作为领导人,小组的其他成员分别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和这个角色,分配不同的任务。
(2)安排实习任务在完成理论授课之后,提前三天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教材、参考资料、实习指导、校园网等多种渠道,扎实掌握牙体组织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显微镜的操作及磨片的制作方法,并告知学生于上课时将进行个人测试和实验后小组讨论。
(3)课前复习检测围绕学生实验课前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保证实验顺利开展。
(4)实验开展,课堂合作学习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根据实习指导及教师实验前的讲授,由小组长主持实验的开展,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及牙髓的组织学特点,探讨磨片和切片的不同之处,并做好笔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科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且记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由小组长主持及组员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5)实验总结实验完成后,作为一个群体为单位组织的实验观测特征总结,每个团队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必须分析和讨论不同的观点。最终,由小组领导人组织成一个统一的结论。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如不同的观点,老师负责。最后两组之间的讨论,老师对实验做总结,学生解决问题。
(6)实验效果通过实验切片考试成绩显示,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学生对切片的掌握效果好,推得推广。
4.TBL教学法评价
TBL教学法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集体协作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与现有水平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问这些问题需要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教师学习和提高。
通过教学,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某些启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3]。TBL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受到教师理念、知识结构、教学环境、网络信息资源、实验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只能进行小班授课,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5.TBL教学法的启示
新世纪的医学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衡量一种教学法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体现在课堂实践和教学成果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4]。口腔医学论文组织病理学实验课采用TBL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认可度高;同时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值得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应用,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医学院)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82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