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民间俗语范例(3篇)

时间:

民间俗语范文

[关键词]国俗词语对外汉语教学词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35-01

一种民族语言的词汇折射着该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汉语中约定俗成、民族色彩浓厚的国俗词语则是探究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隐性窗口。

一、汉语国俗词语概述

20世纪70年代,王德春教授首次从苏联引入“语义国俗学”,并在深入研究汉语国俗词语语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国俗语义学这门语言学的新学科。所谓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这类词语在其他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因此,国俗词语也被称为“非等值词”。国俗词语不仅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而且自身也负载着明确的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国俗语义。所以,词汇作为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其中能够从某个或几个层面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词汇,必定是国俗词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特点

汉语中的国俗词语数量繁多,这些国俗词语与一般词语不同,它们是汉民族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特定文化范畴下的词语。一般词语只有表层概念意义,汉语国俗词语却承载着汉民族悠久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除了具有国俗词语的普遍特点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最基本的直接反映,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学习掌握和运用它们,对初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几大帮助。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名词,饱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是汉语学习者初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茶”“太极拳”“京剧”“针灸”等词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名片,其蕴涵的国俗语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处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汉语学习者在掌握这种基本国俗词语时难度相对较小。相反,来自浩繁文学典籍或带有浓厚时代文化内涵,汉语学习者理解难度较大的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鲜有涉及。

其次,汉语国俗词语运用的广泛性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的特点之一。汉语学习者以提高跨文化交际为目的,汉语交际中广泛运用且语义鲜明的国俗词语,是汉语学习者最感兴趣的内容。“龙”“福”“拜年”等词语在汉语日常交际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词语表示的特定国俗语义也为汉语学习者所熟知;对于“炒鱿鱼”“泼冷水”“画蛇添足”“朝三暮四”等国俗词语,虽然汉语学习者在刚开始接触它们时并不完全理解其殊的民族文化内涵,但这些词语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教材学习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又如“红色”是汉民族最常用、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红色”在汉民族文化背景下象征着幸福、吉祥、兴旺。人们喜欢在春节的时候贴红色的对联、红色的福字;新人结婚时要贴红双喜、穿红衣;事业兴旺发达的人,我们可以说他走红运等。因此,汉语学习者只有了解了“红色”这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涵义,才能更好地理解由“红色”衍生出的其他国俗词语。

最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国俗词语还具有差异对比性。由于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的国俗词语必然受到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民族文化视角下会出现相同事物具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或同样的意义内涵却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现象。汉语学习者只有充分掌握汉语国俗词语与对应母语词汇的差异对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汉语国俗词语,为跨文化交际服务。喜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鸟,人们认为“喜鹊登枝”是有好事将来到的吉兆,“喜上眉梢”“欢天喜地”等词都与喜鹊有关;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厌恶喜鹊的叫声,因此英语中的“magpie”常比喻爱唠叨的人。对于另一种动物“乌鸦”,中国人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是民间最流行的禁忌,“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等都是对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映;但是“乌鸦”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是日本神的象征。

由于国俗词语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密切相连,两种不同的语言相比较所得出的国俗词语系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汉语学习者不了解不同民族间国俗语义的差异,在学习汉语国俗词语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多障碍和负迁移的困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汉语学习者熟练掌握国俗词语的用法,理解其内部蕴涵的中国文化,我们必须在重视国俗词语绝对性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国俗词语的相对性。

民间俗语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18-02对外汉语教学从宏观上着眼,既包括语言要素教学,也包括文化要素教学。而其中文化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日常交流,同时也是学习语言要素之后具体运用与实施的重要方向。因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近年来也倍受广大学者以及师生们的关注。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文化教学内容当中的精华,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民俗文化教学研究不仅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通过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成交际背景,可以对语言输出、语言运用以及交际的顺利进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督促其进行有效的汉语学习。

一、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初探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经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及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习俗,而中国作为具有悠久文化积淀的大国,更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在宏观角度包括以下范畴:农村及城市民俗文化、古代及新生民俗文化、口语相传及物质资料民俗文化。而从微观角度来分析,可以概括为:物质民俗(重点包括饮食及服饰民俗)、社会民俗(重点包括岁时节日及娱乐民俗)、精神民俗(重点包括信仰及艺术民俗)和语言民俗(主要指以谚语、谜语、歇后语为主的民间熟语)。

民俗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更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各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与积累的文明成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长远的学习与研究具有指导作用。长期使用母语的人们乐于掌握民俗文化知识,而处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尤指离开所在国前往目的国学习语言与文化的人)也倾向于对趣味文化知识的接收。因此,建设好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这门学科,不仅可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体系,更能使得中国文化迅速拓展到世界各地,使得文明之花永开不败。

在研究与探讨过程中,笔者更是通过对高校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理统计数据,从而更为直观地总结与明晰应该从何种角度、以何种程度、用何种方法来进行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其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想要学习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并也表示愿意专修或选修专门的民俗文化课程,他们表达了更为接受多媒体、影视以及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并也希望可以深入实践,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他们对于民俗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生词过多,文化差异过大等均表示了担心与忧虑,这也为我们将要进行的民俗文化课程设置的安排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总之,这样的调查结果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实际指导,希望可以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示。

二、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实践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遵循以下重要原则:首先是广泛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其次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再次是适量性与适度性相结合。

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应从民俗文化包含的方面着手,进行经典的教学示例。比如:

1.服饰民俗:除了介绍我国古今服饰特点及种类之外,还应该将学生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遇到的民族服饰加以重点强调。“旗袍”是民族服饰中颇具特色的一项,教师可以大量地展示相关服饰图片,而后从“旗袍”二字着手介绍其来历、特点、种类以及民族寓意,指导与解答学生疑问。

2.饮食民俗:除了介绍我国东南西北各地方的餐饮特色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传达“菜系”之说,这是了解中国饮食最全面,也最权威的途径。因为不同的美食几乎被囊括在了这八种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中,这种“总―分”的介绍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识记。其中教师也可以现场演示“包饺子”的全过程,寓教于乐,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学习民俗文化的乐趣。

3.居住民俗:除了介绍我国因不同自然环境而呈现出的不同居住方式及建筑特色之外,更要以图片、纪录片以及影视作品进行相同居住习惯的整合以及不同居住习惯的区别。其中,更可以以北京“四合院”这样的特色建筑示例,一方面讲解此建筑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传达出中国和谐、统一的民族理念。

4.岁时节日民俗:除了介绍我国的传统民族节日的具体分布时间外,还要介绍在特定的节日中,人们会有怎样的庆祝方式,以及此种庆祝方式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莫过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教师可对春节中长辈和晚辈之间互赠红包、拜年、贴春联等习俗传递给学生,使其学以致用。

教师进行课堂设计更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如何将直接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以及自觉实践法巧妙地融合,然后加以应用,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量,更是对完整的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估。

三、民俗文化中语言教学的功用

对于民俗语言的良好掌握,一来能有效地增强识别其他语言类别的敏感度;二来更能有效化解文化冲突带来的语言冲突,有效地克服语言障碍;三来可以避免语用失误,为进行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最后,纯熟的民俗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谈话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

民俗语言教学内容共分为四大板块:

1.语音教学:作为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民俗文化,语音表达最为特殊的还要属北京语音。其重点也在于学生对轻声及儿化音的掌握。例如,“背心”“独门独院”“铺盖卷”“月份牌”“笔尖”等词,本身不带有“儿”后缀,但实际交际中,尾字后要进行“儿”化的处理。再如,“饽饽”“烙铁”“爷们”“爱人”“点心”等词,则要将尾字读成轻音。

2.汉字教学:遵循“部件法则”,教师应对汉字进行归类总结与详细讲解。例如,服饰民俗中“袍”字的出现频率甚高,而“袍”字中“衤”旁是与衣服材质有密切联系的,它表达的是这个字的意思,其另外一半“包”则表示了这个字的读音。这样一来,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字意与字音,并有可能指导今后的汉字使用。

3.词汇教学:词汇较汉字难度稍高,但却是由汉字相互组合而成,因此了解大意并不困难。例如,民俗语言中会经常接触与“洋”字相关的词汇,“洋枪”“洋火”“洋画”“洋蜡”“洋伞”等,由于“洋”可以解释为“外国”,所以再加之后面的字的意思,本词便不难理解。而学生今后再遇到这样的词,也能较为轻松地明白与辨识。

4.熟语教学:民俗谚语、歇后语是最具趣味性的语言形式。例如,谚语中的“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以及歇后语中的“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老太太上鸡窝―笨(奔)蛋”等等,这些语言生活气息浓郁,因此学生容易也愿意接受。将生动有趣的词语运用到生活中,也是外国学生在异国学习的一个重要收获。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的研究脚步不会停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真知。同时也坚信,对外汉语民俗文化教学会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下,日益完善并成就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民间俗语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进而走出课堂,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一、以教材为切入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本单元选取的《端午的鸭蛋》和《春酒》两篇文章饱满了作者对儿时端午节和春节的深沉的怀念,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材料。《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通过鸭蛋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课堂上我因势利导,引导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大家畅所欲言,归纳出了“包粽子”“插艾蒿”“插桃枝”“桃木剑”“挂纸葫芦”“挂小扫帚”“带五彩线”等习俗,除了“粽子”这一特殊的节日食俗,更多地反映了生活中人们的信仰,一种趋吉避凶的愿望。通过盘点端午习俗,我们对这一节日习俗的起源、文化内涵及发展变化有了全面的了解,在西方洋节日势头日渐高涨的今天,对青少年加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迫切而必要的。《春酒》中琦君介绍了春节的风俗。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同学们搜集了辽宁省内各地的春节习俗,除吃饺子、贴春联、守岁、拜年等共通习俗外,更有一些习俗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如在院子里铺芝麻秸,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正月二十五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出粮仓放入五谷,寓意五谷丰、粮食满仓。此外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也反映了人们忙碌的节前准备:“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小年过大年。”“二十三糖瓜蘸,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刀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三十晚上守一宿,初一早上走一走。”同学们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乡里老人,了解现行的或已消失的民俗,了解了民俗的演变及其社会历史原因,同时记录自己的节日故事,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二、以教材为媒介,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主要通过特殊的唱腔语调或者押韵、反复等语言表现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以《吆喝》一文为契机,同学们搜集自己身边的吆喝声:“磨剪子来抢菜刀”“收头发,收长头发”“两块钱,这里的东西全都是两块钱,两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两块钱,你也买不了上当。”“本店商品9元,19元,29元。”吆喝这种招徕语是行商坐贾招揽生意的方法,这些吆喝收集起来就是一部生活教科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行业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与之相关的一些吆喝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引导学生记录并整理街头的招徕市声可以重温那些已经消失的民俗风情,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

三、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关注民俗中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我们要开拓语文学习新渠道,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家乡风情”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关注当地的民风民俗。经过实地调查、参观民俗博物馆、查找文献资料、走访高龄老人,搜集了各种广泛流传的民歌、民谣,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民间信仰的民谣。迷信治疗小儿夜哭的民谣:“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往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2.反映民间游戏的歌谣。跳皮筋歌谣“学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管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枪子,专打小日本。”“拉大锯,扯大锯,姥儿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没水喝,给他泔水喝,没饭吃,给他羊巴巴蛋吃。”3.反映节日习俗的歌谣。“二月二,吃豆芽,丫头小子往家爬”。同学们搜集的民歌、歌谣涉及到年节习俗、儿童游戏、信仰习俗等各个方面,这些歌谣记录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形,描述了儿童游乐的情景,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画卷。民俗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婚丧礼仪及节日习俗并撰写调查报告;记录春节祝福短信、春联,并且对这些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了解其语言特点及民俗寓意;开展“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演讲及正文比赛;制作民俗知识手抄报;开展“我看民间风俗”辩论大赛,在辩论中提高我们的辨识能力,摒弃迷信,吸收健康优秀的民俗文化。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因素,使学生受到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并且合理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