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中元节作文(6篇)

时间:

中元节作文

今天是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也叫中元节。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烧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样,里面装满了冥钱,封面上写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话说,老祖公们回家在了半个月,今天要回那边去了,我们要多多的给他们准备一些,去了那边才有钱花。

幼时,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帮着奶奶做纸壳,有金纸壳,也有银纸壳,做成金___,银___的样子。除此之外,奶奶还要做纸衣,纸裤,纸帽,纸包等,做了堆在一个大篮子里。到了七月半这天,还要杀鸡,买鱼,买水果,买酒,买茶等当贡品,等太阳落山后,全搬到门口,点上蜡烛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献后,再把各种纸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后祖父还教我填过包封,包封四周印着纸人纸马,两边是对联的形式,上联是:虔具冥财一封上奉,下联则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间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写,格式和称谓都很讲究,比如要竖行填写,从右至左,称祖父应称:祖考X氏老大人,亡妻称妣,X氏老儒人,对应的曾祖称曾考,高祖称高考,父亲则可以叫父考或是显考。落尾则称阳眷XX。填完后还要翻转过来,在背面大大的写上一个“封”字。祖父向来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却会挥毫泼墨,用毛笔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写先人们的名字,也许,这是缅怀先人的方式,寄托的,是一个孝子的哀思。

离开家乡已久,对烧包封的习俗感觉已经很遥远,但每年这一天,我仍会感到悲凉,身处钢筋丛林的都市,我不会也不可能给故去的祖父祖母烧包封,只有在心里默默思念他们,如若泉下有知,祝他们一路走好!


中元节作文

锣鼓喧天,月色迷蒙,河面如众星洒落,荷花灯随波而去,便是中元。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那天,我们这儿是要祭祖的。

搬来一张八仙桌,在桌上点两支红烛,置一香台。菜要六样,三荤三素,或多或少都不成。酒也是有规矩的,酙三次,以表敬意。

待菜摆好后,就要请祖先了。

请祖先的规矩着实繁琐,是按辈份逐次焚香的,急不得。焚香后,还得三拜——一拜家和,二拜财源,三拜平安,像我这般辈份小的还得跪下磕个响头,说些吉祥话,这才算是请祖先完成了。

奶奶跟我说过,祖先们得“吃”半个时辰,在这期间,切不可喧哗吵闹,更忌讳手触长凳,说是碰了会沾鬼气,走霉运的。

在半个时辰快到时,就是舍妹最为开心的环节——烧___。生锈的铁锅中燃起火红泛蓝的焰,纸___、___微微一触,就从明黄化为灰烬,飞入空中,散着点点火光。谁也不知道它们会去哪里,只有仰头望着它们越来越小,最后无影无踪。大家都沉默着,唯有舍妹不谙世事,不晓得生死离别,独自絮絮叨叨,又笑又跳的看这灰烬满天。

烧完___,用过晚饭,余辉已燃尽了。是青黑的夜,月色似雪,似玉,却羞的躲在轻薄的云锦后,只透出几丝微光。人们踱着碎步来到河畔旁,步子很轻,没人愿意打碎这份宁静。他们手里都拿着一盏纸灯,有的拿荷花灯,一些拿白菜灯,甚至,有捧虾蟆灯的。人们不由自主的排成行,千千万万微弱的灯光汇成一条星河!这道星河穿梭黑瓦白墙之间,嬉于竹林危树之中,终于,到了最终的地点。

放灯的人极多,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有的,就是不放灯,也来凑个气氛。观灯者有猫狗,有鸦雀。

灯在河中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晚风继续吹着,摇曳着烛光,冷却了野火堆。灯如星洒落河中,如此静谧。人们在岸边双手合十,祈祷着平安、幸福。

当晓风拂时,星火随波飘于远方,不知所踪。

以往,我不知放花灯是为何。现在,终于懂得了。小小一盏灯,寄托着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


中元节作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辽阔的面积,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有丰富多彩的古老节日。我们中国的节日,有欢天喜地的春节、有欢聚一堂的.中秋节,还有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等等。可是纪念死去的亲人的节日有清明节,还有七月半的中元节。

中元节那天到了,我和爸爸在草场上悠闲地散步,草场上烧纸的人可真多,烧纸钱发出的火光让黑夜一片明亮。

有的人不仅烧纸,还放孔明灯。当孔明灯飞起来的那一刻,那家人就像离去的亲人要走了一样,是那样的悲痛,那样的不舍……充满悲伤的眼睛一直看着孔明灯慢慢地飞向天际,再也看不见……

爸爸对我说:“儿子,我们回去吧!”“好吧。”我和爸爸加快了回家步伐的速度,不一会儿就到家了。

一进家门,就看见妈妈准备好了纸钱。我们来到一空旷处,妈妈把火点着,就叫我过去和她一起烧。火光映着妈妈的脸庞,我看见妈妈的眼神中有着一丝丝悲伤。

我想:妈妈应该是想念姥姥了吧!燃烧的纸钱火苗在跳跃着,透过火光中,我隐隐约约看见了姥姥慈祥的面容。

我想起了她老人家在世时对我的好。姥姥总是先把好吃的给我,爸爸妈妈知道后让我把那些好吃的还给了姥姥。可是姥姥又偷偷地把吃的给了我。那时我还小,可是现在有好吃的,她老人家却吃不到了。

小时候,我犯错,爸爸要打我,姥姥就护着我。现在我长大了,听爸爸妈妈的话了,不用在被谁保护了,可姥姥她老人家却不在了。

给姥姥烧完了纸钱,我们就要回家了。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吹拂起了烧尽的纸钱黑色纸灰,那一片片纸灰翩翩起舞,有如一只只美丽的黑蝴蝶。我仿佛又看见了姥姥那慈祥的面容。

我想您,姥姥!


中元节作文

中元节也叫鬼节,我的家乡对于这一个节日可是很有讲究的。

在离中元节还有几天的时候,我们就轮流开始了这个节日,我们那的风俗是在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拿上炮竹,香,以及钱纸到一个特定的地点准备接祖。在我们开始这一步骤的时候,家里面的大厅里,以及大门外面都已经搬上了桌上,在桌子上都摆好了吃食。等到鞭炮声响起,这也就意味着家里的祖先被我们迎接了回来。在当天里,我们有很多的禁忌,比如晚上的时候不要外出,不能将一些不吉利的话,同样态度也要摆端正,不可以吊儿郎当的等等。

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早餐,将早餐端在餐桌上,我们必须等到先祖们用完后才可以去吃,至于怎么去判断,我们就是根据上菜的时间,以及饭菜在桌子上摆放的时间来判断。这段时间里,我们要保持香火不断,蜡烛要亮。以前我也挺迷糊的,为什么一定要点蜡烛,后来一些长辈们告诉我,蜡烛的光,是为了照亮先祖们的路。我们这个接祖的活动是前一天傍晚的时候开始,后一天同样傍晚时分结束。结束的时候同样需要炮竹,需要迎接时一致的用品,只不过,炮竹的方向变了,接的时候从外往内放,送的时候从内外放。

中元节虽说是一个鬼节,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怀缅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是我们表达对仙逝先祖的一种怀念,也可以说是一种尊敬。我越长大就越能听到一些杂说,很多人对于这么一个节日的活动似乎都认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未免太在乎这个节日表面上的含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节日?节日本身的意义又在何处?其实不过是人类一颗思念的心罢了。


中元节作文

农历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喜庆尽自此一个月避开。

在华人社会的传统节日里,阴历七月称为鬼月,以中元节七月十五为重要的节日。传说中鬼月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阎罗王特别允许“好兄弟”(方言中对大小鬼的别称)到人间度假,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便积极展开俗称“普渡”的活动,因此,这个时期庆赞中元的盛典处处可见。

社会不断地演进,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唯独对敬鬼神以求平安、财运等的作法,仍甚少改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仍普遍存在。

追溯华夏文化的源头,祭/巫师在上古社会是具有崇高至上的地位。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来到今时今日,法师、道士、牧师、神父等神职工作者,依然是人们的心目中牢不可破的崇高形象。一些迷信习俗与生活忌讳,据说在中国国内已逐渐消逝,但在海外的华社中却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汉文化源远流长,华人生活中的忌讳也不少,有些忌讳是会造成不便,有些却是诙谐有趣。例如人们买屋、买车或住医院都争挑“三”而不愿挑“四”;“三”和“生”谐音,“四”则和“死”谐音。但如果在“四”的后边是“八”,那么意义就完全不同了。送礼时忌送钟,“钟”、“终”同音,不吉利。在医院别切梨给病人,“分梨”即“分离”之谐音,大忌也。相对的,带有好兆头的谐音的事物也为数不少,如“一六八”是“一路发”的谐音,尤其受市民喜爱。

民族文化不分优劣,迷信阶级不分贵贱。我就认识一名受过高深教育的管理级人士,非常迷信风水八卦。当发现上门服务的电脑技师的母亲病重时,急忙要求更换日期,待过了七月、“好兄弟”们“回家”后才可上门维修电脑。

诸如此类迷信七月不吉利者,大有人在。不搬家、不买屋子、不定婚、不结婚,甚至于避免在七月份生孩子。类似根深蒂固的观念,世代相传,同样的迷信造成鼠年婴儿少,鼠年婴儿潮的社会现象。


中元节作文

农历七月十四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爸爸带我一起回老家过节祭祖。

一路上,爸爸与车上的叔叔谈的很投机,竟然忘记在街上买冥钱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爷爷家,爸爸看到正骑着摩托车到街上购物的叔叔,连忙叫叔叔带东西回来。叔叔回来后,爸爸问多少钱,叔叔说算了,只有几元钱。爸爸坚持要付钱,爸爸说:“祭祖当然要诚心,我是诚心诚意买的,钱当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钱接了过去。

吃过中饭,爷爷奶奶开始舂粑粑。他们把浸泡过的黏米放进石臼里,用一根很长两头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将舂过的米粉过筛子粗的继续放进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细滑到满意为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团,在用手捏成一个个长长的椭圆形的粑团,然后用水洗干净的桐树叶包好,放进蒸锅里,蒸熟。揭开锅盖,香气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诉我说:“只有让先祖吃过后,我们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渐渐暗了,爷爷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坛,摆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纸冥衣冥钱等东西解开堆在一起。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按照长幼次序排定,燃放烟花,点燃冥俱,祭祖正式开始。只见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左手拿起燃烧的冥纸,右手拿起酒壶,祭天祭地祭祖。礼毕,大家一起双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与幸福。

祭祖一结束,我立即从桌子上抓起一个粑粑,就吃了一口,顿清香扑鼻,软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尝过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这也许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谢先祖们,给我们以美食、平安、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