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产后康复(6篇)

时间:

产后康复篇1

长春市绿园区城西镇防保监督站,吉林长春1320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妊娠、并于产后进行康复治疗的10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并于同期在我院妊娠的未进行康复治疗的1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的体型恢复情况,其具体测量部位有腹围、臀围及腿围,对本次研究两组以上的数据进一步的研究讨论。结果产妇于临床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恢复效果,其临床满意率高达98%,相比较对照组产妇于临床住院期间,其产妇满意率为68%。观察组100例产妇,其腹围平均变化6.421cm,臀围平均变化3.438cm,左腿大腿围平均变化1.684cm,左腿小腿围平均变化1.644cm;相比较对照组100例产妇的形体围度变化情况,其腹围平均变化4.331cm,臀围平均变化2.644cm,左腿大腿围平均变化0.452cm,左腿小腿围平均变化0.579cm。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以上两组产妇的临床形体围度变化情况,得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00例产妇的临床形体恢复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100例产妇的临床形体恢复作用。结论本文已细致介绍了产后康复治疗仪器及产后中医按摩手法,其具体以系统化学习过的产后康复师为准,通过以上200例入选产妇的临床产后5~7d内的基本数据及产后满月的基本数据差值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产妇的形体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的形体恢复效果,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产后康复治疗技术对产后形体恢复的作用显著,本次研究结果有待临床有关人士进一步研究使用。

[

关键词]产后;康复治疗技术;形体恢复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0(c)-0077-03

[作者简介]贾敏(1972-),女,汉族,河北省献县,主管护师,大专学历,单位:长春市绿园区城西镇防保监督站,护理专业。

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注重到了产妇分娩后的形体恢复问题[1]。对此问题,目前临床医院中多以产褥期进行产后康复治疗为主要解决措施。产后康复治疗技术,属新兴技术,对于产妇产后哺乳、形体恢复及解决产后妇科病症等方面均有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就主要以产后产妇形体的恢复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具体报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妊娠的200例产妇,其年龄均在26~34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29.5岁左右,平均体重指数,即MBI指数平均为20.78,其孕妇产次均在1~3次之间,平均产次为1.4次左右。200例产妇的分娩方式中,122例产妇采取阴道引产方式生产,78例产妇或因其意愿进行剖宫产手术生产,或由阴道引产途中遇突发情况改变生产方式。本次研究所入选的200例产妇按照其产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进行分组,每组各100例产妇,观察组中,产妇年龄均在26~34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29岁左右,MBI指数平均为20.12,平均产次为1.1次左右,本次分娩中进行阴道顺产71例,进行剖宫产29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均在26~34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30岁左右,MBI指数平均为20.88,孕妇平均产次为1.7次左右,本次分娩中进行阴道顺产51例,进行剖宫产49例。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年龄、MBI指数、孕次及妊娠方式等临床基本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得出临床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本次研究两组产妇均于生产后常规在我院进行静养,研究组100例产妇均接受产后康复治疗,具体采用江苏福瑞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的Y3-H100型普林格尔产后治疗仪结合按摩手法进行康复治疗,具体采用的按摩手法以临床产妇的个人情况为区别进行针对性治疗,具体产妇多采取仰卧位进行治疗,辅以俯卧位、侧卧位及坐位进行按摩,首先于按摩区域涂以产妇按摩油,其按摩手法有如下几种,包括推抚手臂、揉拿手三阳法、揉拿手三阴法、摩腹分抚腹部、推脾运胃法、仰卧分合法、揉拿手三阳法、揉拿手三阴法、推抚下肢、叠压下肢、搓运夹脊法、横搓命门法及错点强法等,于按摩后常规佩戴多功能腹带,每次按摩40~50min为宜,1次/2d,治疗仪使用对于产妇不同的部位进行分步治疗,具体治疗部位有腹部、臀部及腿部,取不同治疗体位,于治疗部位涂抹超声耦合剂,使用康复治疗仪进行时间设定,一般每次治疗20~30min为宜,2d治疗一次,持续治疗一个月,进行治疗时产妇治疗部位会有适当的麻胀感,并由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器械强度的调整,避免治疗能量超过产妇耐受范围之内。普林格尔产后治疗仪具有调节自动治疗时间的功能,较为便捷。分别记录测量两组产妇于生产后5~7d左右的形体围度及满月时的形体围度,对于两组产妇产后形体恢复情况进行探讨。

1.3观察指标

以上两组产妇在本次研究中的形体恢复情况主要以腹围、臀围及左腿大腿、小腿围度为基准。第一次测量以产后5~7d为宜,观察组以治疗一个疗程,即治疗30d后进行二次形体围度测量。对照组以与观察组同期,即产后35~37d进行二次形体围度测量。主要以两次测量的围度差值为观察评判标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产妇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本次研究所记录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数及计量资料均采用χ2检验,其中研究数据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临床基线资料以P≥0.05作为数据具有可比较性。

2结果

观察组经产后康复治疗技术治疗后,其产妇于临床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恢复效果,其临床满意率高达98%,相比较对照组产妇于临床住院期间,其产妇满意率为68%,χ2=4.78,P=0.031,两组产妇的临床满意效果进行比较,发现数据差异显著。两组产妇的临床形体围度变化如下表1所示。

根据上表中数据可知,观察组100例产妇,其腹围平均变化6.421cm,臀围平均变化3.438cm,左腿大腿围平均变化1.684cm,左腿小腿围平均变化1.644cm;相比较对照组100例产妇的形体围度变化情况,其腹围平均变化4.331cm,臀围平均变化2.644cm,左腿大腿围平均变化0.452cm,左腿小腿围平均变化0.579cm。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以上两组产妇的临床形体围度变化情况,得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00例产妇的临床形体恢复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100例产妇的临床形体恢复作用。

3讨论

康复治疗技术(rehabilitationtreatment)[2],即使病患全面康复的一种临床重要手段,主要以康复医师及康复方案作为主导,采用药物、手术、仪器或手法作为媒介进行的一系列系统化治疗方法[3]。其中康复治疗技术也分成好多领域,本次研究中主要以产后康复治疗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产后康复治疗技术在近几年中有了较为深入的发展,此种技术多以仪器治疗为主,每日增加健康教育,使产妇每日做健康运动,并合理搭配饮食,达到迅速恢复的良好康复治疗效果[4]。产后康复治疗仪为新兴的产后恢复治疗技术,具体针对妇女生产前后的身体变化,即乳房、子宫、卵巢、盆底、阴道及形体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恢复性治疗,使产妇尽量恢复到产前的状态,并促进孕妇哺乳期产奶[5]。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产后康复治疗仪为普林格尔康复仪,此种康复治疗仪器属多系统数码康复理疗医学仪器,具体利用涡旋磁场发生器产生的电磁场来穿透人体表面皮肤,达到调节体内电解质的作用,进而促进产妇身体状态恢复。除以上健康理疗的效果外,产后康复治疗技术涉及到对产后产妇一些常见症状的治疗,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包括常规催乳、尿潴留、子宫修复、镇痛治疗及妇科疾病的治疗康复治疗技术对于常规催乳治疗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其原理为利用乳房电极,使乳房做出机械性震荡及旋转运动等动作,可促进乳房部位的血液循环及体内内分泌调节,使产妇产奶提前,并乳汁优质[6]。除此之外还能对乳腺管其疏通作用,避免哺乳期过完后乳液沉积,减少乳房疾病的发生。尿潴留属临床产后常见疾病,对于臀腹部康复治疗过程,可有效运动膀胱运动,尽早解除膀胱麻痹效果,改善排尿及改善血液循环。对于子宫修复,主要以消除宫内淤血为目的,通过腹部仪器治疗,可有效使盆腔肌产生节律性运动,可促进子宫自我恢复,减少产后出血量[7]。镇痛治疗为康复治疗技术主要解决的问题,分成手术镇痛及术后恢复两个方面,其中手术镇痛主要以电刺激及磁共振、热能刺激腰骶部表皮,抑制会阴及其附近人体区域传递痛觉,从而达到术后镇痛效果。术后恢复主要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为主,利用电刺激及磁共振刺激可有效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可加速毛细血管对于体内淤血的吸收,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产后易于发生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以盆腔炎为主,作为炎症反应,应以改善产妇体质、提高新陈代谢及促进血液循环为主,康复治疗技术可有效的治疗此类疾病[8]。笔者认为,此类仪器除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外,对于促进产妇胃肠蠕动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有效防止产后发生肠粘连、促进排气、早期进食补充所需营养[9]。本次研究中,除利用以上仪器进行康复理疗外,还采取传统中医学中按摩手法进行康复治疗,具体采用的按摩手法以临床产妇的个人情况为区别进行针对性治疗,具体产妇多采取仰卧位进行治疗,辅以俯卧位、侧卧位及坐位进行按摩[10]。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机体益处良多,包括对于机体系统和器官的快速恢复、治疗痤疮及便秘、腹痛及腰背痛,除以上几点外,还可治疗尿潴留、尿闭、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疾病及耻骨联合分离症状,促进生殖器官恢复、形体的恢复、消除疲劳、减少产后出血及其他产后并发症状[11]。本次研究对于产后康复治疗技术对产后形体恢复作用进行了细致讨论,发现产后康复治疗可对产后产妇形体恢复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产后康复治疗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理疗仪器治疗、产后形体恢复操及产后中医按摩等[12]。如本文中所示,已细致介绍了产后康复治疗仪器及产后中医按摩手法,其具体以系统化学习过的产后康复师为准,通过以上200例入选产妇的临床产后5~7d内的基本数据及产后满月的基本数据差值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产妇的形体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的形体恢复效果,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产后康复治疗技术对产后形体恢复的作用显著,本次研究结果有待临床有关人士进一步研究使用。

[

参考文献]

[1]石英,彭振耀,张颖,等.产后康复治疗技术对产后形体恢复作用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3):3210-3211.

[2]万春花,徐爱萍,成晓燕,等.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产后康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6):3705-3706.

[3]谭冬梅,张荣秀,李慧.引进产后康复治疗新模式的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6):56-57.

[4]董红艳.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在剖宫产后产妇康复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4):38-39.

[5]张燕,雷璇,雷璐,等.初产妇产后体形恢复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59-61.

[6]郭颖艳,张艳飞,刘旭辉,等.产后康复治疗仪在产妇体形恢复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1):7598.

[7]舒向华,黄文艳,蒋丽涛.产前培训对产后恢复作用的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8):72.

[8]张黎平,齐月娥,张菲菲.产后形体曲线的恢复对女性心理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13):2022.

[9]李日清,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

产后康复篇2

方法:我院从2007年9月至今共开展产后盆底肌肉疲劳度测试2012例。选取常规产后42d检查的妇女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用压力张力器测定盆底压力

结果:产后42d妇女9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压力受损。两组在初次检查时盆底压力分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3个疗程后,两组盆底压力分级均逐渐增加。治疗1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盆底压力分级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3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盆底压力分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促进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1-02

女性盆底肌肉是承托和支持众多盆腔脏器、参与多项生理活动的重要组织器官。妊娠及分娩是造成盆底肌肉损伤与松弛的首要原因。孕期和产时的异常情况如胎儿过大、羊水过多、孕妇体重增加过甚、产程过长、难产、阴道助产等,会使盆底肌肉受损更加严重,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一系列盆底损伤和缺陷。现对在我院产后42d开始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的妇女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7年9月份至今在我院常规产后42d检查的妇女,随机选取150例作为治疗组,年龄22~33岁,其中阴道产105例,剖宫产45例,母乳喂养93例,混合喂养44例,人工喂养13例,同期产后42d检查的1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分娩方式、新生儿喂养方式等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询问病史:孕期情况、分娩史、喂养史等;常规检查:血压、心率、妇科检查、三大常规、白带常规。对于恶露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佳的妇女,采用压力张力器对盆底压力进行检测,根据压力表上的刻度将盆底压力分为Ⅰ(差)、Ⅱ(一般)、Ⅲ(好)、Ⅳ(非常好)4个等级,对于Ⅲ级以下的分别给予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等综合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康复,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每1个疗程后予压力张力器复查。对照组初次检测后未予任何处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ASS13.0统计软件,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共300例,其中盆底压力分级0.05);经过1~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盆底压力分级逐渐增加。治疗组在1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第2、3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妊娠和分娩是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生理过程。而这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在带给女性成为母亲的喜悦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不可避免的损伤,如盆底肌的损伤。

女性的盆底肌肉,像吊床一样,承托和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除了使这些脏器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等多项生理活动。当盆底肌肉受损,就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初期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感、尿频、便秘等症状,不仅给妇女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婚姻生活质量。

目前在我国,产后康复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国际上已经普遍认为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对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及预防治疗产后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绝大多数妇女对盆底肌肉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影响不大,即便有些不适,也羞于启齿,隐私部位,不便过多的让医生检查,加上医务人员的宣传不够,经济条件的限制等,使得很多病痛缠身的妇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促进产后妇女盆底康复有一定的价值。另外,由于其简易性和实用性,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六.盆腔器官脱垂治疗现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1):3-4

产后康复篇3

产妇剖宫产术后如何保养,怎样降低术后并发症,术后身体怎样得以康复,这是所有产科护理人员要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剖宫产分娩的16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效果差异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68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6.3±1.3岁,受孕1~3次,将随机分成观察组84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84例(常规护理),两组产妇在年龄、孕龄及产后并发症等方面相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产妇进行基础的护理,观察术后脉搏、子宫收复、阴道出血等情况,手术24小时后,可针对情况拔掉尿管,为了预防感染,叮嘱产妇及早进行身体锻炼,3天后可停用抗生素,根据情况可延长使用,可通过静脉滴注或进食等方式补充营养。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为术期护理、心里辅导、母乳喂养等进行正确指导。手术前应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其害怕恐惧的心理,产房必须营造一种温馨安静的氛围,为主动配合手术和手术进行顺利做前提工作。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使产妇能及时排尿,防止细菌感染,24小时内便可拔出尿管。对产妇进行双腿间、臀部、臂部、双下肢的按摩,促使产妇早日下床活动。若产妇阴道流血少,子宫收缩良好,可帮助患者缓慢翻身,避免压疮[1]。术后,若患者继续使用抗生素,那么是不允许进行母乳喂养的。停药后,帮助产妇使用正确的方法早日进行母乳喂养,教导产妇在无乳的情况下让婴儿吸乳头,每天至少8-10次,使乳腺早日分泌母乳,以避免乳腺导管出现阻塞。

1.3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顺利排尿、压疮发生、24h内下床活动、乳汁分泌不足及术后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为P

2结果

两组产妇在排气时间、拔管后的排尿时间、顺利排尿、发生压疮、24小时下床活动、乳汁分泌不足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产后康复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形恢复;护理指导;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94-01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保健措施,是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1]。妇女产后体形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由于产后生理和角色的改变。产后妇女常常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体形难看了。为指导妇女产后科学有效地进行自身形体的健康恢复,通过健康教育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仍能还原一个美丽的形体,收到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2012年住院的272例产妇进行跟踪调查。随机选择既往无精神病史和重大躯体疾病者,产妇年龄20-43岁,平均(27.62±3.36)岁。其中20-25(岁)36例,25-30岁204例,>30岁36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6例,初中64例,高中94例,大学及以上的108例。

1.2影响产妇产后体形恢复的因素由于怀孕期间子宫增大,腹肌随之伸展直到腹直肌分开。而产后子宫逐渐复原,但腹壁松弛的肌肉却难以恢复。而为了孩子的营养需求,产妇分娩前后摄入了各种高热量食品,引起体内脂肪聚积体形发胖;又因产后乳腺增生,表皮及肌纤维也被胀得宽松,停止哺乳后,缩小,皮肤和肌肉松弛下垂,也失去了孕前特有的丰满和弹性;妊娠期盆底肌和筋膜过度扩张也失去了弹力,部分肌纤维也因分娩出现断裂,产后盆底肌肉与筋膜中可能有血浆浸出,致使盆腔内的器官组织疏松,引起腹部和臀部膨隆、下垂和变形。此时产妇的情感会变得脆弱敏感,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对272例产妇产后的体形和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临床研究并对应教育。

2健康教育产后体形恢复的方法:

2.1通过产前、产时特别是产后教育,使产妇保持情绪愉悦,主动参与体形恢复的康复护理。

2.2合理饮食教育产妇产后适量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但不能不过量、重视蔬菜、水果摄入,适量饮汤水,哺乳者禁食大麦及其制品、禁食油腻食物、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忌食生冷之物、忌食坚硬粗糙及酸性食物、适当控制食盐。

2.3科学睡眠保持充足科学的睡眠,是恢复体力和体形的关键。

3体形恢复的方法

3.1产后的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合理哺乳、及时断奶、保持正确的喂养坐姿、注意清洁卫生以及维护、腹部的护理、产后要束腰。

3.2适当的运动产后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产后有意识的锻炼腹肌、腹部按摩、按时做产妇体形康复操或物理和健美锻炼等。通常产后运动可以在产后7天开始(剖腹产后10天),包括臀部上提、收缩、仰卧起坐等方法,每天运动1-3次,每次3-10分钟。产后10天可以开始做整套产后保健操,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范围也逐渐由室内转向室外。强调定时定量每日坚持做,以不感疲劳为限。可以先在床上做仰卧位的腹肌活动和俯卧位的腰肌活动。月子过后,还可以参加室外运动,其中最好的项目是散步,行程不少于2小时,锻炼设备也可以积极使用。运动注意切忌过早、长时间的运动,避免子宫、膀胱、直肠突向阴道,造成子宫脱垂、尿失禁和排便困难等。

4讨论

4.1结论本资料272例产妇,经过对产妇产前、产时特别是产后的教育,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通过3-6个月的出院回访,产妇产后对自身形体的健康恢复生活质量的知识更了解,能心中有数,应对自如,掌握有效的自我护理和康复方法,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更科学,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产妇体形恢复良好。通过产期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和交流多了,融洽的医患关系使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强,提高了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率。

4.2建议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科学认识,避免了产妇产后多余的担忧和误入盲目的减肥区。②社会及家庭应高度关心和爱护妇女和婴儿的健康,让她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空间。③产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与医护人员沟通和咨询。④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坚持适度锻炼,注意自我的调节。

参考文献

产后康复篇5

【关键词】产后;按摩;康复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94-02

产后康复按摩是把祖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生物医学信息论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融为一体,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按摩方法,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及免疫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医疗手段[1],是一种无放射、无创伤、无副作用的自然保健疗法。我院于2006年起将产后康复按摩应用于产科临床中,在预防和治疗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康复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600例,其中顺产300例,剖宫产300例,年龄22-40岁,均为足月单胎,排除妊娠并发症及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每组顺产150例、剖宫产15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孕产次、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观察组产妇在产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接受产后康复按摩;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子宫收缩、泌乳、排气时间、排尿等产后恢复情况。

1.2.2产后康复按摩方法在积极宣教、知情同意后,顺产为12小时后、剖宫产术为24小时后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按摩师进行局部及全身保健按摩。产妇取俯卧位、仰卧位或侧卧位,身体覆盖按摩巾,局部涂以特制产妇专用按摩油,按特殊规定的技术、技巧,按顺序施于产妇体表穴位。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擦、揉、抹、拍、点穴等。局部按摩为每次30分钟/每天,全身按摩每次1小时/每天,每位产妇共按摩3-5次以上。整个按摩过程在舒适环境下进行,由按摩师一对一全程服务。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泌乳情况观察产后第3天泌乳量:哺乳前胀满感,24小时哺乳8次以上,能满足新生儿需求,不需添加代乳品者为泌乳充足,否则为不足。

1.3.2子宫收缩情况观察产后第3天子宫收缩情况:排空膀胱,用手按摩宫底5秒后测量耻骨联合上缘到宫底的距离。

1.3.3排尿情况观察顺产后24小时排尿情况:采用腹部叩诊-尿意法评价(自然排尿后耻上叩诊阳性、出现尿意者诊断为尿潴留)[2]。

1.3.4排气情况记录剖宫产术后排气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72h泌乳情况见表1。

观察组产后72h泌乳充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2.2两组产妇产后72h子宫收缩情况见表2。

观察组产后72h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2.3两组顺产产妇产后24h排尿情况见表3。

顺产观察组中产后24h耻上叩诊阳性(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顺产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2.4两组剖宫产产妇术后排气时间见表4。

剖宫产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产后康复按摩对子宫复旧的影响:子宫复旧是指产妇分娩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全过程。子宫复旧不良可导致产后出血。住院分娩后每日应于同一时间测量排尿后宫底高度,了解子宫复旧情况。产后康复按摩一方面通过穴位按摩按压局部组织,可以反射性引起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带来营养物质及带走代谢产物,使局部血液供应良好[3],解除肌肉痉挛,恢复腹部、盆腔肌肉张力;另一方面作用于下腹部,刺激子宫收缩,促使宫内积血的排出,促进子宫复旧;再者按摩,刺激反射性地引起缩宫素分泌增加[4],加速子宫收缩复旧。本研究显示,产后72h观察组宫底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产后康复按摩能加速子宫收缩,促进子宫复旧。

3.2产后康复按摩对泌乳情况的影响:部分产妇产后因伤口疼痛、疲劳、紧张、气血虚弱等原因可引起产后泌乳不足。产后康复按摩通过胸部的按摩,一方面能疏通乳腺管,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其次,按摩刺激反射性地使腺垂体催乳激素释放,促进乳汁分泌,同时反射性地引起缩宫素分泌增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使乳汁快速从腺泡、小乳导管进入输乳导管再从乳窦排出,形成泌乳反射,促使乳汁排出;再者可治疗凹陷、纠正平坦。本研究显示,产后康复按摩观察组产后72h泌乳充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产后胸部按摩,可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有了充足的母乳满足新生儿的需求,可提高母乳喂养率。

3.3产后康复按摩对顺产后排尿及剖宫产术后排气时间的影响:由于产程中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和尿道导致膀胱、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张力下降,尿道内口水肿;以及产后会阴伤口疼痛,反射性地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等原因可引起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是产褥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产后康复按摩可改善下腹部血液循环,促使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减轻或消退,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促进排尿。同时产后康复按摩应用穴位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调节内脏植物神经系统、促进胃肠蠕动、排气,加快机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显示,顺产观察组中产后24h耻上叩诊阳性(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顺产对照组;剖宫产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对照组。提示产后康复按摩对顺产后排尿及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可加快产后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友娣.彬山产后康复按摩.产后康复按摩简介,2006,2(1)

[2]孙婷婷.腹部叩诊尿意法评估产后尿潴可靠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37(4):249250

[3]黄哗.指压疗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

[4]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6

作者单位:527200广东省罗定市妇幼保健院

产后康复篇6

的盆底超声检查。产后康复。盆底功能障碍。

受到分娩等特殊生理变化的影响。产妇分娩后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产后身心健康的恢复[1]。鉴于这一特点,产后康复和康复方法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客观疗效观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鉴于孕妇特殊的生理特点和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病理机制,积极利用医学影像学进行产后康复后的客观疗效评价和观察非常重要[2]。本研究对盆底超声在产后康复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根据康复是否接受治疗,将在瑞金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研究所接受产后妇科检查的90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或否,每组45例。所有产妇在产后6周通过盆底肌力测试确定为1级。观察组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31岁;对照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32.13.8岁。两组孕妇均无严重妊娠并发症及其他疾病。排除恶性肿瘤患者和不能合作的精神障碍患者。两组的一般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的患者在产后6周开始接受产后康复治疗。采用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孕妇在没有明显疼痛的情况下感觉刺激是合适的。每次治疗持续30分钟,每周两次,共10次。所有产妇均行盆腔超声检查。超声观察盆腔改变。三维凸阵探头的频率为4.0~8.0。检查前完全排空膀胱和膀胱,然后采取膀胱取石位。在探针涂上偶联剂后,戴安全被放置在两侧的大阴唇之间,并与皮肤配合以获得盆底。以耻骨联合后下缘为参考点,依次检查耻骨前联合、尿道、膀胱、阴道、后直肠和直肠壶腹部、肛管。图像采集是在患者平静的呼吸状态下进行的,并在最大屏气下增加腹压[3]。

。测量数据以平均标准偏差(x?S)(x?S)

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和2检验。当p

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颈运动和膀胱尿道后角。

表1两组产妇膀胱颈运动和膀胱尿道后角比较(x?S)(x?S)

,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和老年期的产妇数量逐渐增加。分娩后,盆腔器官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呈逐年增加的状态[4]。临床产后康复研究日益增多,而医学影像学研究的客观检查和评价也十分关键。在传统的康复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的评价仅依靠临床症状观察、盆底肌力测定和尿垫试验。此类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客观指标等国不支持,且评估存在一定缺陷。盆底超声的使用可以充分弥补此类评价方法的不足。一般来说,在盆底超声检查中,当膀胱和尿道的后角大于115时,该角度增加,尿道活动也会增加。因此,做好这些指标的观察,有助于进一步评价产后康复临床的综合效果。

在这项研究中报道,观察组的周起在产后6点开始接受产后康复治疗,而对照组没有接受康复治疗。一期康复后,产后12周盆底超声可明显发现观察组临床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后角及尿道均有明显改善,明显优于未经康复治疗的对照组,临床超声检查和患者症状相对准确。这证明盆底超声在产后康复治疗评价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客观评价患者存在的局部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为疗效评价提供直观的图像和客观的数据。

[1]黄慧琨向亚理斯多德,谭桂兰,等.盆底超声在产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J]。中国医疗器械,2017,32(1):64-66.

[2]林芸,钟春燕,魏俊。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在评价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8,20(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