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例(3篇)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所以,历史课本上的目录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理清历史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抓住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另外,通过分析目录,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换言之,抓住了目录,就抓住了历史知识的主干,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主线索。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基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最大特点是“零散”,零零落落的知识点似乎都知道,但是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知道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所掌握的知识像“散落的珠子”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找到一根“线”把“珠子”穿成串,把“沙子”归成陇、编成队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到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看目录。拿到一本历史教材,看目录,做整体上了解,这样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人教版),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的目录就明确标示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早期殖民活动;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我教学生在每个章节前后进行总结时一定要看目录,通过分析目录中章节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时间的联系来整理知识。然后再把目录逐个展开,从整体到局部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先抓住主干知识,二是要总结归纳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常常让学生在给出的时间内归纳一节课的要点,尤其是在新课讲授前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整体介绍和归纳,新课全部完成后再对整册书做归纳总结。这就是“找线串珠子”。比如在《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在整个近代史内容学习完之后,我采取的是在一条“时间线”上把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成熟四个阶段的知识和内在联系“画”出来的办法。先是给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画”。一开始学生们都很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画的是五花八门。然后我挑出画得好一点的,逐个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比较后互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规范的给予表扬,不太理想的给予鼓励。最后我把自己做的“画”在大屏幕上一笔一笔地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画在出来,又在每个阶段内进行知识分类汇总,找出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的具体特征。这样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形成了小专题、大综合,核心知识体系得以完整地构建。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生图片观察想象三维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婴儿、幼儿、少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直观象征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此,图片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很重要,对中小学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今,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图片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再造历史形象,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那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又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一、图片功能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为了让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达成更好的有机结合,特将目标细化如下:
1.结果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识记水平: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基本历史知识。理解水平:归纳和整理所学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已有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运用水平: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能对历史做出解释与判断分析。
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经历(感受)水平: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建立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历史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复制水平:按照教师的指令,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活动;行为动词:朗诵、复述、讲述、介绍、谈谈、找出、标出。创作水平:从事某项复杂的创作;行为动词:编演、举办、编写、制作、绘制、撰写、出版、设计。
二、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实现
1.识记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并编歌谣。如“一个中心,是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四个河段,永通邗江。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记忆大运河河段、地理位置等。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识记《南京条约》内容,《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了解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了解中国战争过程。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历史漫画《时局图》,一下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兴趣。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描述,学生对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通过图中各种动物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形象地记忆到头脑之中;并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局有了深刻理解。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利用图片增强记忆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把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学会观察形象历史材料的特点,抓住本质,然后运用联想,记忆抽象的历史知识。
2.观察描述为主。例如:利用七年级下册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找证据,发表见解、观点,并总结成小论文。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比较方法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先引导学生识读图片:明《南都集会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使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的盛世昌隆,扣住该本课主题,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情景之中。而接下来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对比,从该图绿色箭头表示的英国南上扩张,褐色线条表示的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对中华帝国形成包围之势,感知“盛世”与“危机”,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变化,得出结论:危机出现。接着探讨危机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农业文明的衰落,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历史现象,体会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方向。
4.直接感悟其历史精神的。此类场景性图片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合理想象描绘图片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图片《焚烧后的圆明园》,先通过对圆明园残迹的描绘,结合原来的“万园之园”的描绘,体会列强野蛮侵略的本质和对人类文明毁坏的罪证,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演讲》,学生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描述,在融入当时历史情景的同时,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在对《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的描述中,无形中就带有了自己的情感,激发了爱国情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八年级下册中抗美援朝时期的图片《黄继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深刻体会了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体会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拓荒牛》,学生体会到了深圳特区人民艰难创业,勇于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
5.探究为主。例如:九年级上册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系列图片,与课文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其这一特点为教学服务,效果非常好。如图片按美国南方种植园、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市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签字投降、遭受私刑的美国黑人顺序排列,围绕“美国黑人奴隶问题的变迁”这一主线。接下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配写文字,并结合课文进行概括。接着探究黑人奴隶的由来,引导学生联系第10课示意图《三角贸易航线图》,再联系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认识人类的“民主、平等”是一代一代人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的结果。
6.创设知识结构图。例如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识读图片,归纳知识,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结构图,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层次,体会国家对外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
7.编演历史小剧本。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步撵图》,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人物神情生动,气质刻画得出神入化。学生结合文成公主入藏背景,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样综合运用,体会唐“合同为一家”的融洽民族关系,体会友好往来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流,这也奠定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中的图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明确一些问题。
1.紧紧扣住主题,为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2.图片辅助功能的最佳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问题设计上,不能盲目。用图片要抓住最能解决问题的图片,扣典型,忌滥用。
3.运用图片过程中要强调学习需要,强调学习内容,强调学情分析。最终立足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