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例(12篇)

时间: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篇1

从1990年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次被提出到现在,有关就业性别歧视研究已逐渐发展成熟。对通过回顾国内20年间的相关研究,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的演变进行整理,并按照时间顺序,将国内相关研究分为三阶段,即研究初步探索阶段、研究发展阶段和研究成熟阶段。早期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出发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自2000年后,学者们试图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研究性别歧视的存在、程度及根源,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和细化。总结可以发现,产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女性劳动力自身因素等;而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对策也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

就业性别歧视;阶段;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9302

1引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就业政策,在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局面,通过人为的、行政的办法帮助城镇女性实现就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妇女的就业机制由安置就业向竞争就业、由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转变(刘丽双,2000)。在用人单位和劳动力“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同酬不同工”和“同工不同酬”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的性别歧视问题(张建奇,1995)。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就是指劳动力在职业寻求以及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因为性别的原因所产生的一种不平等的回报状态”(李莉,2012)。本文通过回顾国内20年间的相关研究,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的演变进行整理,并按照时间顺序,将国内相关研究分为三阶段,即研究初步探索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力图达到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有更系统化的认识。

2国内女性就业歧视研究初步探索阶段

国内最早研究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的是陆震(1990),他在《妇女就业领域诸问题之我见》中指出“妇女在就业领域的培训、招聘、使用提升等各个环节中受到岐视,如今已是全社会公认的事实”,“妇女在就业中受歧视的真正原因乃是歧视者文化素养低下”;另外,陆震对如何解决就业性别歧视保护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平等地位给出建议,大体包含以下三方面:(1)在相同的就业标准或者说招聘条件下,保护女性不致因其特殊的生理原因而被歧视;(2)必要时社会为女性指定若干与男性有所不同的就业标准;(3)对女性所从事的一切正当的、不违法的职业、工作和劳动,社会都予以承认、支持和保护。

随后,孙光德(1993)对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做了详细的探讨,他认为“女性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处于劣势。这是因为:(1)女性体力弱,某些工作她们无力从事或效率不如男性;(2)由于她们生儿育女的职能,职业生涯将被迫中断,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人选临时替代其工作,从而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3)由于传统和习惯的影响,女性在家务劳动和教育子女等方面承担着较多的责任,因而在时间上、精力上不如男性;(4)由于生育、家庭责任等原因造成的妇女职业生涯的频繁中断及总的工作时间较男性短,企业不愿意对她们进行过多的智力投资,男女之间由于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使原有的差异进一步扩大,这又反过来不利于女性的职业发展。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劳动市场上的女性劳动力相对于男性劳动力,从总体上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另外,他提出从完善女性职业培训、法律保护、建立生育保险制度三个方面保障妇女就业平等权利。

通过整理国内20年间的相关研究发现,从1990年陆震第一次提出就业性别歧视开始到1993年我国实行分流下岗制度之前,国内对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相关研究很少,能够查阅到的论文不到5篇,研究集中在对现象的描述、其产生原因的探讨,对于如何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大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或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议。可以看出,国内该期间的相关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3国内就业性别歧视研究逐步发展阶段

1993年后,国内关于就业歧视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对象集中于“下岗女工”和“女大学生”,这是与当时国内的社会背景有关,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分流下岗制度,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女工再就业难和女大学生择业难等问题。对于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学者们也从新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张建奇(1995)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我国对高校毕业生的统一分配制度逐渐转变为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的,以学校为中介的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在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挑战,不利之处是女大学生感受到了就业歧视”;对于如何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女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权利,张建奇提出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也要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女大学生应完善自我,增强竞争实力并取得社会的承认。李新建(1999)通过总结国内外就业性别歧视研究中较有影响的理论,并针对我国现存的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一些建议。

尽管1993年后国内关于就业歧视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即便是进行原因分析,也都是一些主观上的判断,如果仅是定性的分析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和对策,就无法从一个量的角度确定是否存在就业歧视、歧视的程度如何,对于分析就业其实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的对策就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2000以后,就有学者开始从定量的角度对就业歧视的原因、歧视程度进行研究。

钟普宁(2001)以苏南农村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为样本,通过构建外来职工样本总体、男性外来职工和女性外来职工收入决定三个模型,考察苏南发达农村地区外来劳动力在收入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分析了女性在就业和工作中面临的不同于男性外来劳动力的待遇及其原因。得出“发达地区男女外来劳动力收入存在着较大差异,除了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外,性别歧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应当进一步规范就业制度,尽快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市场障碍,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综合管理和服务,为劳动力的充分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阚凯(2005)运用贝克尔的歧视模型对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经济根源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消除性别歧视的对策。他认为,生理因素使得女性人力资本价值低于男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减少对女性劳动力的雇佣或者给女性劳动力支付较低的工资,从而产生了歧视;另外,模型分析显示,非歧视性企业比歧视性企业能获得了更多的收益。竞争的力量会使歧视性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或者持续不下去,除非歧视性雇主愿意接受较低的利润水平,或者其所处行业具有垄断性。

谢嗣胜(2005)以2002年中国城市住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Blinder-Oaxaca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对我国城市就业人员的性别工资歧视程度进行了估计,结果是在男性女性工资报酬总的差异中,54.4%要归结于个体特征差异的影响,45.6%要归结于歧视的影响。

此外,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就业性别歧视的还有李实(2001),王小波(2002),杨云彦(2001),徐林清(2004)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1993年到2005年十二年的时间里,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国内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学者们对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危害、对策也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意见,从研究方法来看,不仅包括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因此国内该阶段的相关研究处于逐步发展阶段。

4国内就业性别歧视研究成熟阶段

以上研究都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影响,从二十一世纪初期,就有学者开始从微观角度探讨就业歧视的存在,如徐林清(2004)从行业――工资倾向的角度判断女性的行业分布是否有歧视的成分,李实(2001)从收入差距的角度探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性别歧视,姚先国和谢嗣胜(2005)使用差异指数法对职业隔离的程度进行了测量。这些研究为日后学者研究就业性别歧视开启了一片新天地,自2005年后,国内关于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步细化,从不同的视角下分析就业性别歧视存在与否、歧视存在的原因、歧视程度以及相应对策。可以看出,国内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走向成熟阶段。如,黄先玲和姚先国(2009)、袁霓(2005)、钱文荣(2012)和亓寿伟(2009)等从教育回报率角度来分析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研究普遍认为,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并且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降低其在市场中受歧视程度;因此,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和性别歧视问题,除了从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以外,也因加强对女性教育投资的力度,使更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改善其在市场中收到的歧视程度。而王美艳(2005)、葛玉好(2007)、亓寿伟(2009)等则从性别工资差异视角分析就业歧视造成的结果;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收入差异,其中人力资本可解释的部分所占比例不大,性别歧视是造成性别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因此,缩小行业内的工资差异,消除对女性的歧视,是缩小工资性别差异的重要途径。

随着研究的细化,学者们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逐渐完善。肖薇(2013)认为,现阶段组织环境中故意排斥女性的现象已经极为少见,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隐形。

关于歧视产生的原因,除了女性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以外,卿石松(2013)认为,差别性退休年龄政策也是造成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即女性比男性退休年龄早,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周期较少,预期的晋升机会和发展前景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女性职位晋升的机会。

对于如何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劳动力享有与男性劳动力同等权利,夏国强(2001)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社会舆论和国家政策应倡导让男人介入妻子分娩过程的照顾和喂养孩子、照管孩子的工作,改变把生育和照管孩子仅仅看做是女性责任的观念,从而降低女性从母亲身份对职业发展不利的相关程度。

5总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组织的变革,女性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女性被纳入到工作场所之中,尽管如此,能坐上高管职位的女性依然凤毛麟角。同时,政府为了保证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与男

性的平等地位,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职工时,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等等,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边缘化地位,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任重且道远。

参考文献

[1]亓寿伟,刘智强.“天花板效应”还是“地板效应”――探讨国有与非国有部门性别工资差异的分布与成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6377.

[2]卿石松,郑加梅.“同酬”还需“同工”:职位隔离对性别收入差距的作用[J].经济学(季刊),2013,(02):735756.

[3]袁霓.城镇居民收入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01):4852.

[4]季素萍.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137+151.

[5]王小波.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J].青年研究,2002(09):1117.

[6]肖薇,罗瑾琏.第二代性别偏见与女性领导力开发[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09):9699.

[7]陆震.妇女就业领域诸问题之我见[J].妇女研究论丛,1994,(03):1620.

[8]葛玉好.工资分布的性别差异:分位数分解方法[J].上海经济研究,2007,(04):2230.

[9]张莹.减少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07,(06):3842.

[10]黄志岭,姚先国.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研究[J].世界经济,2009,(07):7483.

[11]钟甫宁,徐志刚,栾敬东.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1,(02):3137.

[12]夏国美.就业竞争中的性别歧视和社会平等[J].社会科学,2001,(05):5660.

[13]黄娟.就业性别歧视与保障女性就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09):138140.

[14]阚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03):3942.

[15]刘丽双,王艳萍.论我国当前的妇女就业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07):2224.

[16]孙光德.男女就业平等与妇女就业保障[J].妇女研究论丛,1993,(02):47.

[17]李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03):5669.

[18]钱文荣,卢海阳.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工资关系的性别差异及户籍地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12,(08):1627.

[19]张建奇.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新困难的思考[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04):3637.

[20]徐林清.女性就业的行业―工资倾向与性别歧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4,(02):3438.

[21]杨云彦.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女性主义分析框架[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06):1217,122.

[22]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J].妇女研究论丛,2005,(06):1215,26.

[23]刘金东,丁小平.我国劳动力市场收入歧视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5659.

[24]黄娟.就业性别歧视与保障女性就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09):138140.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财经媒体;收视率;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牛熊转换

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隔一年之后,以2008年9月14日(当地时间)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再次爆发并进一步恶化,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10月,全球股市暴跌,许多国家的股市指数创近年新低。许多专家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比1929年经济大萧条更为严重的危机。”[1]一时间,金融危机,金融风暴,金融海啸,股市崩盘,国家财政破产,大萧条,经济危机等令人触目惊心的字眼在媒体频频曝光。

在国内,中国股市经历了大喜大悲的牛熊转换的过程。2006年―2007年10月,中国A股出现了难得的股市大牛市。国民的投资热情也大大高涨,甚至达到全民炒股的程度。到2007年5月底,中国股市开户数突破1亿大关。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冲到6124.04点的历史性的高位。但是,从2007年10月16日之后上证指数持续下跌,到2008年10月上证指数盘中跌到最低1664.93点,短短一年时间下跌幅度达70%以上。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10月底“短短一年股民人均亏损38万元,股市每天蒸发913亿市值。”[2]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的提出

在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电视财经类节目异军突起,成为收视上涨最快的电视节目类型,“这可能与股票、基金一片大好的形势有关。”[3]投资者尤其是股民对财经媒体包括电视财经媒体非常关注。

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股市牛熊转换及持续下跌中,投资者信心倍受打击,行情低迷不振,人人自危。在这样严峻的时刻,以投资者特别是股民为重要收视对象的专业电视财经媒体的节目收视现状如何?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对专业电视财经媒体财经节目的收视方面带来哪些挑战和变动?专业电视财经媒体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艾杰比尼尔森电视收视数据,以第一财经频道为案例,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的时间段,实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专业电视财经节目进行研究,详细描述现状、深入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具体如下:

(一)收视数据

对于电视财经节目来说,收视率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收视率是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上做出决策的重要指标。而广告主和广告商更是对收视率保持着最大的敏感,可以说,收视率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和电视广告交易市场的通用货币。[4]因此,从收视率出发并结合触达率、受众结构等数据研究电视财经媒体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是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艾杰比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有着电视收视方面的悠久历史和实力,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调研公司之一。

(二)个案选取

本文选取第一财经频道为案例进行研究的理由是:

第一财经频道是开办历史比较长的专业电视财经频道,隶属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11月26日的相关报告,第一财经品牌商业价值已经超过168亿。[5]第一财经频道影响力比较大,有一定典型性。

(三)研究的时间节点

在时间节点上,本文主要选取了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之间的收视数据(个别地方也采用了2007年1-9月的数据)。在这13个月里上证综指从历史性高位到近两年的最低点,有强烈的对比性。

(四)收视市场的选择

在收视市场选择上,选择在上海市场和大上海市场(根据尼尔森提供的数据,上海市场指市区,大上海市场把郊区也包括在内)。原因如下:一是第一财经频道位于上海,在本地收看较为方便。二是上海市场的人口容量比较大,“至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达1378.8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1858.08万人”[6],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第一财经频道的收视情况。三是一般来说,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股民比例更多一些。把上海市场(及大上海市场)作为收视市场样本有一定典型意义。

三、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专业电视财经媒体收视现状、问题及变动特点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先对第一财经频道节目编排特点进行分析,再对第一财经频道的收视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包括长期特点、短期特点、工作日和节假日特点、受众结构特点。研究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第一财经节目编排特点

第一财经频道每天播出时长稳定,栏目名称设置稳定,财经特色明显,专业性较强。在节目编排上,每天播出时间大约20小时,休台时间为4小时,从栏目设置来看,第一财经频道的节目内容几乎都和财经有关系,财经特色非常明显,专业性也较强。工作日(股市交易日)节目全程追踪股市交易,节目以面向股市的证券节目为主,时效性强。节假日的节目则时效性稍弱,侧重深入分析。

(二)第一财经频道长期收视特点分析

在长期收视特点分析上,本文选取了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共13个月第一财经频道的收视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伴随着证券行情的持续下行,收视率从长期看有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低于行情指数下跌幅度,到了一定程度有下降趋势趋缓保持稳定的迹象。

从图1看,上证综指的月度指数是逐波下跌,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跌幅达71%。而同期上海市场收视率从0.5下降到0.4,下降幅度仅为20%,甚至在2008年1月还达到0.7,为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的月度最高收视率。在2008年8、9、10三个月虽然上证综指不断下跌,而上海市场收视率均保持了稳定,均为0.4。

(2)相对于收视率下降幅度而言,触达率保持了相对稳定,但长期证券行情低迷也会导致触达率的不断下降。在上证综指下跌71%的同期,上海市场触达率从2007年10月的19.9%下降到2008年10月的18.2%,下降幅度很小,仅为8.5%。大上海市场触达率从17.1%下降为14.7%,下降幅度为14%。两个市场的触达率下降幅度远远低于上证综指下跌幅度,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但从较长一段时间看,触达率也呈现下降特点。

(3)受众忠诚度伴随证券行情下行而呈现降低趋势,但到了一个程度时受众忠诚度提高。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的第一财经频道受众月忠诚度曲线来看,受众忠诚度呈现下降趋势。但从2008年8月―10月的数据看,第一财经频道的月平均触达率不断下降,而月平均收视率保持了稳定,这表明受众忠诚度经过持续下降后,在一定时间段趋于稳定并呈现阶段性上升态势。

(4)从13个月的月走势图来看,收视率波动比触达率波动大。但从2008年7月之后的数据看,上海市场的触达率在2008年7月创出13个月的最高点(21.4%,与2008年1月相同)之后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幅度较小),而同期上海市场收视率却保持平稳,8月份比七月份有所下降后,在8、9、10三个月保持了收视率稳定不变。在2008年8、9、10三个月的收视率和触达率数据形成鲜明对比。而同期在股市方面,上证综指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当天股市开始加速暴跌,场内资金开始加速逃离股市,之前市场期盼的奥运行情彻底破灭,触达率从2008年7月后逐月下降,也从收视方面表明股票市场人气的持续下降。而收视率在2008年8月--10月稳定和同期受众忠诚度上升表明:收视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收视群体呈现稳定迹象,即核心受众群保持了一定稳定。

(三)第一财经频道短期(一个月左右)收视特点分析

在短期(一个月左右)收视特点上,研究发现:短期收视率与行情变动没有直接联动关系;但上证指数单日大幅波动或暴跌对当日或次日收视率触达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为了更明显地看出短期收视的特点,本文选择了2007年10月和2008年10月进行了对比,数据均为股市交易日(工作日)的数据。

(1)短期收视率(比如:一个月左右)与行情变动没有直接联动关系,收视群体较为稳定。

从图2可以看出,2007年10月前半月上证指数持续上涨并在10月16日创出历史新高,但收视率并没有持续上升,反而比较平稳,甚至在上海市场2007年10月11日收视率比前一天大幅下滑,而前一天上证指数是小幅上涨的,当天上证指数还上涨2.46%。这一天实际上是2007年10月的最低收视率。大上海市场也与此类似。

把2008年10月的收视数据与同期上证指数进行对比,可以更明显看出,在上证指数不断下滑,在10月份下跌24.63%时,收视率和触达率只是来回波动并没有出现一路下滑的现象,上海市场收视率大多保持在0.5的水平。

(2)上证综指单日大幅波动或暴跌对当日或次日收视率触达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在2007年10月12日上海市场收视率从前一天的0.7急升到0.9,与此相对应,10月12日上证综指大幅波动,连续六天上涨之后在盘中从大跌254.42点(-4.3%)到下午收盘前突然拉起,收盘时仅仅下跌9.97点(0.17%),而全天振幅达达5%以上(300.55点)。这一天上证综指创出历史新高,并大幅波动。上证综指的剧烈波动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收视率和触达率也有较大上升。10月25日上证综指暴跌4.8%,当天收视率为0.8,而其前一天和后一天上证综指为小幅上涨,收视率均为0.7。2007年10月11日上证综指在进入十月后连续三天上涨后又大涨2.46%,而收视率却从前一天的0.9急降为0.7。2007年10月18日上证综指大跌3.5%,收视率从前一天的0.8上升到0.9。2008年10月17日上证指数在连续下跌三天后上涨1.08%,当天收视率由前一天的0.5上升到0.6。

比较而言,从整体上看,2008年10月单日收视率受大盘大跌或大幅波动的影响比2007年10月要小一些。

(四)工作日(股市交易日)与节假日的收视对比

在第一财经频道工作日(股市交易日)与节假日(周六周日)的收视对比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周六和周日的收视率和触达率明显下滑,尤其是收视率呈现剧烈下降特点。如:2007年10月13日-14日,收视率由平时的0.7-0.9剧降为0.2-0.3,10月20日和21日收视率急降为0.1-0.2。而2008年10月呈现类似特点,如:2008年10月10-11日,收视率由平时的0.3-0.4急降为0.1。10月18日-19日,10月25日-26日情况与此类似。周六和周日的收视率仅为工作日的1/4―1/3左右。

第一财经频道工作日收视率与周六周日(节假日)呈现完全不同的特点。如果由于较高收视率的工作日被认为是黄金时段的话,周六周日的时段则不幸沦为“垃圾时段”。这是电视财经媒体需要高度重视的现象,如何改善节假日期间的收视状况将是重要课题。

(五)每日不同时段收视对比

由于本文重点着眼于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牛熊转换给专业电视财经媒体带来的影响和挑战,重点研究和发现宏观的趋势和整体特点,而不在微观层面专门针对某一个节目(栏目)进行分析,所以在每天不同时段的节目分析上,直接采用按每天节目播出的时间段进行收视分析。选用的时间段有三个:07:00―09:15;09:15―11:30;13:00-15:00。第一个是股市开盘前的时间段,后两个是股市交易期间的时间段(9点15分开始集合竞价,9点30分正式交易)。选择的具体月份是:2007年10月(工作日数据)和2008年10月(工作日数据)。市场为上海市场。具体结果如图4:

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三个时段的节目收视率、触达率、占有率与2007年10月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三个时段的节目,以上午段的节目(09:15-11:30)收视情况最好,其次为下午段(13:00-15:00),最后是早间时段(07:00-09:15)。

(六)受众特征和变动特点分析

在受众结构变动特点分析上,本文选取了2007年10和2008年10月的受众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排除“10.1”长假的影响,实际数据的区间为2007年10月8日-31日和2008年10月6日-31日。在受众性别分析中还用了2007年1月-10月和2008年1月-10的月度数据进行对比。

(1)受众性别分析

从2008年和2007年的各10个月的数据整体对比来看,第一财经频道的男性受众比例多于女性,并在股市行情下跌过程中呈上升趋势。

而在不同性别收视率对比上,同一时期内男女受众的收视率上没有明显差别(上海市场2007年10月男性和女性受众收视率均为0.6%,2008年10月均为0.4%);在整体收视率下降的同时,男女受众的收视率也同时下降,但没有出现某一性别人群收视率明显下降或明显上升的现象;2007年10月受众男女比例很相近,伴随着股市行情的持续下跌,到2008年10月男性比例明显上升。具体见图5。

(2)受众年龄特征分析

从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比例对比看,35岁以上的人群占了第一财经频道受众的绝大部分。2007年10月和2008年10月,35岁以上的受众比例分别占92%和86%。45岁以上人群是第一财经频道收视的主体,无论是2007年10月还是2008年10月其比例均占70%左右。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一是关注财经节目的很多受众是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一般都有一定经济能力。而35岁以上年龄段的受众经济实力更高一些;二是年轻人在股市交易日可能收看电视节目不方便,而年纪较大的的人群相对时间更充裕。三是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不少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转而通过互联网了解财经信息和行情信息。

(3)第一财经频道受众文化层次分析

对2007年10和2008年10月第一财经频道受众的文化层次的分析显示:文化层次较高的受众收视率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受众;伴随收视率下降和证券行情下行,文化层次较高的受众比例上升。

从两个时间段的数据看,初中文化程度的受众收视率最高,但下降幅度最大,而高中及以上文化层次的受众收视率较为平稳,下降幅度较小。高中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受众比例有上升趋势,其中:在上海市场,高中文化所占比例从34%上升到37%,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27%上升到31%。

四、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专业电视财经节目的应对策略探讨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行情持续低迷对专业电视财经媒体带来了很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收视率、触达率、受众忠诚度下降及其所反映的受众群流失、节假日时段收视率严重下降等。同时,还应注意到,2007年10月以来,专业电视财经媒体的受众结构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财经媒体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在策略上进行一定调整。

当前,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危机还可能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很多投资大师和专家认为这是百年不遇的危机,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部分实体经济领域,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和二次探底的可能。世行行长佐利克认为“金融危机已演变成经济危机。”[7]甚至到了2008年12月全球上演大幅降息接力赛,经济下滑已超出预料。[8]在国内,中国经济在多年高速增长后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国际国内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证券市场的波动将成为常态。在严峻的国内外背景下,专业电视财经媒体已经并且还将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

在看到巨大挑战和困难的同时,专业电视财经媒体应正视挑战和问题,制定应对策略,以图把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笔者在前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业界的一些经验做法,提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专业电视财经媒体的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一)坚持内容为王,突出专业性,不断提升节目质量

媒介产业素来被称为“内容产业”,对于专业财经媒体来说,尤其是在当前,传播载体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受众着重看的仍然是内容,毕竟节目内容是关系到受众投资的真金白银和投资安全。因此,内容为王仍然是当前专业电视财经媒体的重要准则。

对于专业电视财经媒体的从业人员来说,虽然从长期看电视财经媒体收视情况受到证券行情持续下行的不利影响,但短期内不必过于担心不利影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节目质量,满足受众需求上来,为受众提供更好的“内容”。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2008年9月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推出《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对全球金融危机进行深入报道,推出后广受欢迎,为电视财经媒体树立了典范。第一财经频道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不断加强报道和分析,其节目得到受众的认可,在2008年10月股市指数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保持了收视率的稳定。

(二)加强品牌开发,打造精品栏目和节目

专业电视财经媒体应注重打造品牌频道和品牌节目栏目,“而品牌栏目的打造,必须是经过扎扎实实的行动,将一定的品牌理念外化为一种可视的品牌符号。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并接受检验的复杂过程。”[9]品牌栏目(节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拥有相对稳定和较多的受众。第一财经频道的做法是:保持节目名称相对固定,方便受众收看。研究显示,第一财经频道的很多栏目的名称保持两年以上,易于被受众熟知。如:工作日18:00的《今日股市》,21点的《财经夜行线》等节目由于名称固定、时间段固定,很多受众可以方便地在此时间段收看,成为忠实受众,这些节目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三)创新思维,科学设置栏目和节目

从本文研究结果看,由于专业电视财经媒体的受众定位是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所以在工作日的收视率较高,但在周六周日的收视率往往较大幅度下降。如:第一财经频道周六和周日的收视率仅为工作日的1/3―1/4。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时段是个重要课题。笔者以为,2009年8月改名前的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做法值得地方财经媒体借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是以经济资讯为核心内容,具有专业特色的服务频道。CCTV-2平日节目精耕细作,周末节目创新编排,奉献观众假日大餐。[10]

在节假日节目编排设置上,笔者以为有四类节目可以重点考虑。一是反映财经历史的纪录片。二是创办财经类的娱乐节目。把娱乐性与财经内容有效结合,增加感染力。三是播出反映财经和商业竞争内容类的电视剧,可以对商业竞争进行透视。四是直接移入其它与财经内容无关的节目。

(四)进行娱乐化探索

专业电视财经节目是否可以娱乐化,学界和业界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认为,电视媒体因“财经”二字便过分追求专业化,容易费力不讨好。他提出财经节目娱乐化的方向。[11]有学者提出:财经新闻也可以娱乐,并提出娱乐手法包括:内容上的娱乐性和形式上的娱乐性。[12]笔者以为,专业电视财经媒体的娱乐化最常见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在财经节目中增加娱乐元素。如:节目嘉宾通过讲故事等方式给受众以投资启迪,通过受众参与等形式增加节目娱乐性看点等,让受众能收看节目时更加轻松一些。

二是直接在专业电视财经媒体中设立娱乐节目。如前文所述,可以在收视情况一直不太好的节假日大胆设立娱乐性节目,充分开发节假日节目时段。设立娱乐节目包括与财经内容有关的娱乐节目和与财经内容无关的娱乐节目。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大众化,更能有效开发节假日的时段。但与其让部分时段浪费,不如大胆开拓。娱乐性内容一样可以在专业财经媒体大方光芒。财经节目娱乐化有待业界的继续探索,但从市场反应来看,这种节目形态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13]

(五)正视收视率变动,对收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收视率背后表示的是电视观众的数量,也就是电视媒体要出售给广告商的“商品”数量。电视媒体要从广告商那里获取经济利益,就必须对广告商提供观众这种“商品”,为了获取经济效益,电视媒体当然要重视收视率了。“由于财经节目的收视率远小于娱乐性节目”,[14]在以收视率为标准的评价面前,财经节目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地步。从本文研究结果看,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财经节目收视率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到了一定程度后,收视率也会保持稳定(如:2008年10月的第一财经频道收视率)。收视率一定程度和某一阶段的下降并不意味着电视财经节目已经走入绝境,关键是要正确认识电视财经节目的收视率。

1、不能简单地把财经节目(频道)与娱乐节目简单进行收视率绝对值的比较。过于追求短期收视率容易忽视对财经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报道,反而容易导致节目质量的下降,最终导致收视率不断下降。

2、由于财经节目受众的特殊性,节目影响力要大于收视率所显示的表面现象。财经节目的受众作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往往是全家都参与投资决策的。换句话说,“一人买股,全家关心”。常常可以听到一家人在一起讨论如何投资、如何买股的现象。表面上节目收视率背后实际上还在影响更多的受众。

(六)细分受众市场,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电视财经节目要面向受众,必须要对受众进行细分。分类方法有很多,前文研究结果中已经对受众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和收入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些都为电视财经媒体设置栏目、制作节目提供了参考依据。这里笔者想从投资角度进一步对受众进行细分。

从投资的角度,总体而言,收看电视财经节目的受众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专业投资者,他们把投资作为自己的主业;第二类是在证券市场(也包括其它投资市场)投资并被严重套牢的群体。第三类是相对业余的投资者,力图通过短线操作获得投资收益最大化,或把损失尽量减少;第四类是有投资意向的群体。他们试图通过了解一些财经信息,为自己的投资把把方向。

电视财经媒体有必要对这四类受众进行分析,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节目。比如:前两类受众更关心行情实时动态,需要技术性指导和动态信息服务。第三类往往在证券行情大跌时密切关注,企图寻找抄底机会。第四类受众关注的节目可能时效性没有前面几类受众关注的节目时效性强。对受众进行细分,有利于财经节目制作方分门别类,提高传播有效性。

(七)制定预案,应对重大经济事件发生,及时调整节目设置和内容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大事随时可能发生并对国内证券市场造成影响。比如: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全球央行联手降息,中央出台重大政策等。这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必将对证券行情和经济走向产生大的影响,受众亟需了解详情和影响。电视财经媒体要提前制定预案,及时对节目内容和进行灵活调整,进行深度解读。一旦证券行情转换,立即加大技术指导性的财经节目份量。在应对重大经济事件方面,CCTV―2于2008年9月20日推出的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是很好的典范,节目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五、结论

通过对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期间第一财经频道的收视现状和特点变动的分析和讨论,本文发现:(一)从长期看,伴随着证券行情的持续下行,收视率和触达率从长期看有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远低于行情指数下跌幅度,到了一定程度有下降趋势趋缓保持稳定的迹象。(二)短期收视率(一个月内)与行情变动没有直接联动关系;但上证综指单日大幅波动或暴跌对当日或次日收视率和触达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证券行情低迷的背景下专业电视财经媒体应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应对,比如: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加强品牌开发;科学设置栏目和节目;进行娱乐化探索;正视收视率变动,对收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细分受众市场;制定预案,应对重大经济和政治事件发生等。

以上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重点着眼于专业电视财经频道收视的趋势和变动特点,没有专门选取具体栏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的应对策略也是初步的。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即使将来危机结束,如何在走出危机后进行投资也是受众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我国股市期货推出之后,单边上扬的市场结束,证券行情的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专业电视财经媒体面对的挑战还可能呈现在不同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电视财经频道的收视情况还会有新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注释:

[1]美国金融专家:次贷危机比上世纪大萧条还严重[EB/OL].新华网,20090501.

[7]周凯、伏昕:世行行长佐利克认为“金融危机已演变成经济危机”[N].新闻晨报,20081123(A02).

[8]马岚:全球上演大幅降息接力赛经济下滑已超出预料[N].京华时报,20081204

[9]徐开元、邓长海:《天生我财》与品牌创建和拓展[J].新闻前哨,2008(5).

[10]频道简介.CCTV-2(经济频道)[EB/OL].省略/homepage/profile/02/,20090130(原经济频道简介)

[11]罗明主编: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中国电视经济节目运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9-170).

[12]郑晓丹:析我国电视财经新闻的发展走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5期,第12页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1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3-0032-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06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外币利率市场化于2004年基本完成,随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开始稳步推进。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央行于2004年10月决定取消贷款利率上限,下浮幅度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9倍,之后多次扩大下浮幅度。2013年7月,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谨慎,2004年10月,央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但不能上浮;2012年6月,央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迈出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随后存款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2015年10月23日,央行决定全面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的利率管制时代已经基本结束。

从2004年至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那么,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有何影响?利率市场化是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呢?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4―2014年16家上市银行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基于DEA的Malmquis生产率指数模型是分析多投-多产出决策单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及相对效率的一种方法,最初由Charnes,CooperandRhode(CCR,1978)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Banker,Char-

nesandCooper(1984)提出了CCR模型的改进方案,考虑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从而大大增强了模型的解释力[2]。ShermanandGold(1985)首次将DEA技术运用于银行业,从而使该技术在商业银行效率测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Fareetal.(1994)提出了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使得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主流方法[4]。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也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了研究,如朱南等(2004)、蔡跃洲和郭梅军(2009)、游家兴(2011)等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和上市银行效率进行了分析[5-7]。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有着重要影响,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会使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银行业绩将受到负面影响。目前,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分析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相对较晚。武剑(2003)认为,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效益和资产质量将产生较大冲击[8]。左中海(2012)指出,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冲击尤为严峻,使中小银行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压力加大,因此,中小银行更应积极、主动地加快转型发展[9]。黄嘉英和李美婷(2012)对12家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一定程度上使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下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2004―2012年间,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10]。何康(2015)对24家城市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及其引致的价格竞争效应,会使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不良贷款风险加大,从而不利于商业银行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11]。

总体来看,尽管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但有关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却相对较少,虽有部分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大都侧重于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且在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上都不够全面。

三、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及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一)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一般只能适用于截面数据来横向比较决定单元的效率,使得各期的效率值缺乏纵向比较的基准,大大限制了CRS模型和VRS模型的适用范围及解释力。因此本文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运用面板数据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从而有效弥补了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的不足。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优点:一是无需知道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克服了主观给定前沿生产函数的随意性;二是不仅可以对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而且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三是可以对效率进行分解,分析效率变动背后的因素。

基于产出导向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的具体表达式为:

其中,第一项即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中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第二项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中的技术变化指数。根据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法,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报酬可变假设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用式子表示,即为:M=技术变化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变化指数。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1篇4

关键词:市场导向;绩效;组织层次;先动型市场导向;反应型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0-0064-06

一、问题的提出

自Kohli和Jawoski(1990)提出“市场导向程度越高,企业经营绩效越好”[1]这一命题后,学者们围绕市场导向与绩效的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理论内涵、市场导向测量、市场导向与其他变量关系等(万广圣,2011)[2]。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市场导向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出现了分歧,部分学者的研究得出了两者间的正向关系(如Hooley,1999;CharlesR.等,2008;OmarMerlo等,2009)[3],但也有学者的研究显示这种关系极微弱甚至没有(Au和Tse,1995;BulentMenguc等,2008)[4][5]。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研究结果?学者们(如Matsuno和Mentzer,2000;Yinghong(Susan)Wei等,2009)开始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索,通过加入中介或调节变量来辅助解释[6][7]。与此同时,早期从事市场导向研究的学者也开始从市场导向的本质角度进行再次探索,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例如,Narver等(2004)提出这是对市场导向“过于狭隘的理解”,认为市场导向包括反应型市场导向和先动型市场导向两种类型,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反应型市场导向而忽略先动型市场导向,致使研究结果出现分歧[8]。

实证结果的分歧源于多方面,例如理论观点的差别、实证样本的情境问题、样本企业类型与行业依赖问题、测量差别等(万广圣,2011)[2]。Lings(2002)认为在不同组织层次上研究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可能出现不同结论,因为不同的分析层次会影响市场导向与其他变量间的作用[9]。也有学者认为应从宏观(Felton,etc.)与微观(KohliandJaworski,etc.)的分析层次继续深入探索(Cadogan,2003)。本研究将基于Cadogan(2003)等学者提出的市场导向分析层次,尝试从不同组织层次视角探索市场导向与绩效之间的关系[10],分析在企业不同组织层次上实施市场导向的效果是否有所差别。而且,同时利用区分先动型与反应型的市场导向理论和传统市场导向理论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影响作用是否一致。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在市场导向理论观点中,初始最具影响力的是行为观市场导向(Kohli和Jawoski,1990)和文化观市场导向(Narver和Slater,1990)。行为观市场导向强调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反应;文化观市场导向认为“根植于公司文化的哲学观念”,由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职能间协调构成。本文将上述两种市场导向观点称为传统市场导向,以区别后续划分类别的市场导向。

之后,学者们从与市场结构关系方面对市场导向理论内涵进一步发展,将市场导向划分为市场驱动(marketdriven)和驱动市场(marketdriving)(Kumar等,2000)[11]。Narver,Slater和MacLachlan(2004)对市场导向也进行了区分,将其划分为反应型市场导向(responsivemarketorientation)和先动型市场导向(proactivemarketorientation)两种类型[8]。反应型市场导向侧重于显示现实需求,强调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先动型市场导向关注顾客潜在隐性需求,对企业捕捉潜在需求和市场机会提出高要求。上述对市场导向进行区分的两种观点不谋而合,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市场驱动都强调企业对现实市场的反应,先动型市场导向与驱动市场则都强调企业要超越现实需求,发掘市场机会并主导市场。

(二)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在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传统市场导向观念开展相关研究,例如Changetal.(1999)对芬兰、波兰汽车销售企业,Agarwaletal.(2003)对国际旅馆,Tsai(2003)对台湾医疗行业开展的研究[12]。在区分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基础上开展的实证研究则极少,如Atuahene-Gima等(2005)和张婧等(2011)对市场导向类型进行了区分研究[13][14]。众多实证研究结论出现了分歧,本文认为在不同组织层级上研究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可能会产生不同结果,故提出如图1所示概念模型。

众多实证研究都支持了市场导向与绩效间的正向相关关系(Slater和Narver,1994;Han,Kim和Srivastava,1998;等)[15][16],这些研究都采用了传统的市场导向理论观点。在区分市场导向类型的研究中,Atuahene-Gima等(2005)发现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反应型市场导向才对绩效有正向影响,且两种市场导向企业都需要。Bodlaj(2010)的研究只发现先动型市场导向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国内学者张婧等(2011)对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两种类型市场导向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均为正向。因此,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1:企业的传统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2:企业的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3:企业的先动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有正向影响。

Cadogan(2003)认为,不同的部门或者战略业务单位可能具有不同的市场导向程度,格林利(1995)认为应在公司层面上(宏观层面)对市场导向进行衡量,另一些学者认为公司中的每一个员工对公司文化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主张以员工个人作为分析单位来分析市场导向(Kenndy,LaskandGoolsby,2002;Strieter,CeluchandKasouf,1999)[17]。按照Narver等学者的文化观市场导向来看,市场导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Cadogan(2003)认为可以将它应用在组织内部的各种亚文化上,例如,不同层级(经理和员工)、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类型、不同任务类型等都是一种亚文化。因此,从不同组织层次视角去研究市场导向问题,在文化观的基础上是有意义的。

Uncles(2000)认为对不同层次的市场导向诊断削弱了研究者对各种研究进行对比的能力[18],但Cadogan(2003)指出这样同样开辟了一片理论新视野,因为市场导向中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系统与分析的层次可能不一致。例如,格林利(1995)对英国公司的研究,Narver和Slater(1994)对美国公司的研究,分别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衡量(公司整体层次和战略业务单位层次),但这两个研究得到的实证结果却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市场导向的分析层次问题会影响到实证结果。通常情况下,企业中越高层管理者重视市场导向的实施,企业的绩效就越好。基于上述论述,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企业的传统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影响受实施的组织层次高低调节,在越高的组织层次上实施传统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就越强;在越低的组织层次上实施传统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就越弱。

假设5:企业的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影响受实施的组织层次高低调节,在越高的组织层次上实施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就越强;在越低的组织层次上实施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就越弱。

假设6:企业的先动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影响受实施的组织层次高低调节,在越高的组织层次上实施先动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就越强;在越低的组织层次上实施先动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就越弱。

(三)变量测量

对传统市场导向的测量,本研究采用MTKOR量表(Narver和Slater,1990),包括15个题项,该量表也是市场导向测量方面权威量表之一。Narver和Slater(2004)将市场导向划分为先动型和反应型,并开发包含8题项的MOPRO量表测量先动型市场导向,10题项的MORTN量表测量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测量,本研究采用Ford和Schellenberg(1982)所提出的目标法,用包含7个题项的主观绩效量表测量。上述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分值越高表明越赞同。

此外,还对可能影响绩效的变量进行控制,包括公司规模、公司年龄和产业类别。用企业员工人数作为公司规模的变量,公司年龄为成立之日起至问卷回收之日止的年限,产业类别设为虚拟变量,区分第二产业企业和第三产业企业。组织层次为调节变量,表示市场导向在哪一组织层次上实施。在实际测量中,根据问卷的填答者在企业中职位高低来衡量,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分别赋值,职位越高赋值越大,以此区分层级的高低。

(四)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样本设定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主要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采用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方式开展调查,通过邮寄、上门拜访等形式向企业中不同组织层级管理者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整个调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33份。在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第二次数据收集工作,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97份,其中有效问卷73份。最终获得206份有效问卷,问卷数据采用SPSS11.5和AMOS17.0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统计

样本企业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内众多行业,有效样本企业中46.9%为制造业企业,53.1%为服务业企业;从人员规模上来看,小型企业(员工人数

(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对传统市场导向测量采用MKTOR量表,子维度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及职能间协调量表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7963、0.7693和0.8157,均大于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对市场导向及子维度量表,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其效度,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构面量表具有较好效度。顾客导向量表的拟合优度指标为?字2/df=0.580,RMSEA=0.000,GFI=0.994,NFI=0.989,CFI=1.000,IFI=1.008;竞争者导向量表的拟合优度指标为2/df=1.024,RMSEA=0.011,GFI=0.997,NFI=0.995,CFI=1.000,IFI=1.000;职能间协调量表的拟合优度指标为?字2/df=1.392,RMSEA=0.045,GFI=0.991,NFI=0.998,CFI=0.996,IFI=0.996。市场导向总体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8930,表明量表信度好。运用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分析,拟合较好(?字2/df=0.887,RMSEA=0.000,GFI,NFI,CFI,IFI均大于0.9)。一阶标准化负载介于0.43~0.85且均显著,二阶标准化负载介于0.81~0.93且均显著,因此有较好汇聚效度。此外,MKTOR量表为权威成熟量表,可以保证良好内容效度。

先动型市场导向量表的Crobanch’s系数为0.8408(>0.7),表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运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拟合较为理想(2/df=1.136,RMSEA=0.029,GFI=0.972,NFI=0.957,CFI=0.994,IFI=0.995,均大于0.9),标准化载荷介于0.55~0.76且显著。

反应型市场导向量表的Crobanch’s系数为0.8865(>0.7),说明反应型市场导向量表具有较高信度。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测量模型拟合理想(?字2/df=0.876,RMSEA=0.000,GFI=0.969,NFI=0.965,CFI=1.000,IFI=1.005,均大于0.9),标准化载荷系数介于0.48~0.76且显著。此外,两个量表为成熟量表,内容效度良好,因此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量表都具有较高的效度。

营销绩效量的Cronbach’s?琢系数为0.9019(>0.7),表明测量指标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删除任一项指标都会降低系数,说明量表有较高信度。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绩效量表效度,一阶验证因子分析表明模型拟合理想(?字2/df=1.71,RMSEA=0.061,GFI=0.978,NFI=0.981,CFI=0.991,IFI=0.991,均大于0.9),标准化载荷介于0.53~0.87且显著。此外,量表改编自成熟量表,具有良好内容效度,因此绩效量表有较好效度。

(三)实证分析

利用回归分析技术,将公司规模、公司年龄、公司所属产业类别作为控制变量,将传统市场导向、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分别作为自变量,组织层次作为调节变量,分别与市场导向的交互项逐步引入模型。层级回归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中模型1显示,控制变量对因变量(营销绩效)的解释效率并不显著。模型2显示企业的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茁=0.712,p

表2中模型1显示,控制变量对因变量(营销绩效)的解释效率并不显著。模型2显示先动型市场导向(?茁=0.670,p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研究首先对市场导向与营销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探索了企业实施市场导向的组织层次高低对市场导向与营销绩效关系的影响。同时,在区分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类型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再探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传统市场导向、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都有正向影响,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传统市场导向在企业中实施的组织层次越高,对营销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强,也就是企业的高层越重视市场导向的实施,企业的绩效就会越好。在区分市场导向类型时,先动型市场导向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作用,这也验证了Narver等(2004)、张婧等(2011)的结论,但实施的组织层次高低只在采用先动型市场导向的企业中对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

本研究是对Cadogan(2003)提出的市场导向分析层次问题的一次重要探索,研究结果证实了在企业不同组织层次上实施市场导向,产生的效果会有所差别。而且,本研究对传统市场导向和区分为先动型、反应型市场导向对绩效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实证结果有所差别,验证了采用市场导向理论观点的不同会产生不一致的结论。在对不同类型市场导向进行区分开展问题探究时,还收获了意外发现:第一,企业在同时实施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时,两者对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但反应型市场导向对绩效影响作用更强;第二,市场导向实施的组织层次高低的调节效应仅在采用先动型市场导向的企业中有显著效果。上述第一个发现与张婧等(2011)提出的先动型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的观点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由以下两方面原因引起。第一,研究样本特点所致。本研究样本数据涵盖第二和第三产业,以长三角地区企业为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张婧等(2011)仅对武汉地区制造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制造业企业有其特定情况,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导向更为明显,可能影响不同类型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第二,企业行业环境特点所致。以技术为先导的制造业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在市场需求前面,要求企业在适应市场的同时能够主导市场,这就致使先动型市场导向有更好的绩效表现。而在国内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虽强调创新但市场经济仍处于粗放的初级阶段,企业的竞争仍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反应型市场导向对绩效影响更为明显也就顺理成章。

(二)管理启示

本研究的结论对企业实际经营有如下启示:

第一,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该重视市场导向的实施,而不仅仅是营销部门。站在公司战略层面去推进市场导向战略的实施,开展战略营销活动,要比仅在营销职能层面实施市场导向效果更为明显。只有高层介入,公司各部门相互协作,团队作战,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绩效收益。

第二,我国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开展营销活动,可以同时实施先动型市场导向和反应型市场导向,这都利于企业提升绩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企业状况权衡哪种市场导向为主哪种市场导向为辅。研究结果显示,就当前市场环境而言,反应型市场导向对营销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第三,对实施先动型市场导向的企业而言,市场导向的实施组织层次越高,营销绩效越明显。这在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中较为明显,如何把握顾客的潜在需求,在经营过程中走在市场前面,驱动市场,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三)研究不足

本研究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地方,首先是样本的数量和范围局限于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有效样本数量不多,样本的地域覆盖范围局限,研究结论能否推及国内其他地区尚需要进一步检验。其次,从数据获取的角度,也存在一些遗憾。拟从每一个样本企业获得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个层次的数据信息,进行匹配研究。但受限于操作的难度和研究者的精力、资源,放宽了数据收集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结果的说服力。这些都是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Kohli,A.J.andJaworski,B.J..Marketorientation:theconstruct,researchpropositionandmanagerialimplication[J].JournalofMarketing,1990,54(4):1-18.

[2]万广圣.市场导向理论研究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1,(7):206-208.

[3]CharlesR.Taylor,KyungHoonKim,etc.Doeshavingamarketingorientationleadtohigherlevelsofrelationshipcommitmentandbusinessperformance?EvidencefromtheKoreanroboticsindustry[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8,37:825-832.

[4]Au,AlanK.M.,Tse,AlanC.B.,Theeffectofmarketingorientationoncompanyperformanceintheservicesector:acomparativestudyofthehotelindustryinHongKong[J].Journalofinternationalconsumermarketing,1995,8(2):77-87.

[5]BulentMenguc,SeigyoungAuh,Conflict,leadership,andmarket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Marketing,2008,25:34-55.

[6]Matsuno,Ken,Mentzer,JohnT.,Theeffectsofstrategytypeonmarketorientation-performancerelationship[J].JournalofMarketing,2000,64(4):1-16.

[7]Yinghong(Susan)Wei,KwakuAtuahene-Gima.Themoderatingroleofrewardsystem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rketorientationandnewproductperformanceinChina[J].Intern.J.ofResearchinMarketing,2009,26:89-96.

[8]NarverJC,SlaterSF,MacLachlanDL.Responsiveandproactivemarketorientationandnew-productsucces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4,21(5):334-347.

[9]Lings,I.N.InternalMarketOrientation:ConstructandConsequenc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2,55.

[10]JohnW.Cadogan.多角度看市场导向范畴的界定:对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意义[M].苏珊·哈特.营销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6-107.

[11]KumarN,ScheerL,KotlerP.FromMarketDriventoMarketDriving[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0,18(2):129-142.

[12]李季,江明华.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来自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0,(3):34-36.

[13]Atuahene-Gima,K..AnExploratoryAnalysisoftheImpactofMarketOrientationonNewProductPerformance[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5):275-293.

[14]张婧,赵紫锟.反应型和先动型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1,(9):1378-1386.

[15]Han,J.K.,Kim,N.,Srivastava,R.K.,MarketOrientation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isInnovationaMissinglink[J].Journalofmarketing,1998,62:30-45.

[16]Slater,S.F.andNarver,J.C.,DoesCompetitiveEnvironmentModeratetheMarketOrientation-PerformanceRelationship[J].JournalofMarketing,1994,58(January):46-55.

[17]Kennesy,K.N.,Lassk,F.G.andGoolsby,J.R..Customermind-setofEmployeesThroughouttheOrganization[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002,30(2):159-171.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篇5

2004年,全国共设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广播电视台1913座,开办广播节目2355套,电视节目1255套,另有1759个县级广播电视台在电视公共频道的预留时段内插播自办节目。媒介市场的拥挤以及媒介经营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使得媒介竞争也相应地升级。

媒介之间的竞争,由过去简单的收视率竞争,向多元化、深层次的竞争转变。各媒介在定位上层开差异化的竞争在实力上层开规模、资金、人才等的竞争在节目上层开质量与编排的竞争在政策上充分利用政策给予的空间和保护展开竞争在受众层面上,媒介的竞争也由过去受众数量的竞争,转向受众质量和受众满意度的竞争。媒介之间的定位竞争、实力竞争、节目竞争、政策竞争、受众竞争,说到底都是为了扩大自己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培养媒介经营的核心资源。

媒介的影响力,同媒介竞争结构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的媒体布局和体制与行政体制保持一致,媒体层次和中央、省、市的行政层级相一致,国内的电视媒体分为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市级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四层,是一种金字塔结构。这种分布格局层次分明,由于各级电视台所隶属的行政层次,政策层次,信息来源、支配的资源以及在人才、技术、节目等硬软件上存在差距,就造成了中国的电视媒介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影响力。

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几大电视网呈现出均衡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几大电视台之间也是具备影响力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不是层次性的。更多的表现是不同目标市场之间的影响力差异,例如美国的CNN,新闻节目就具备很大的影响力,而DISCOVERY频道,则是在专题片节目上具备巨大的影响力。实力相当的电视媒体影响力差别主要是体现在不同目标市场影响力的差别。

二、媒体的价值

广告主对于其在媒介的广告投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我投放了这么多的广告,我的回报是什么,媒介需要给出一个答案,需要明确自身的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媒体的价值,又该如何评估媒体价值呢,

许多媒介公司都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之中总结出了各自对媒体价值的认知及评估准则,如实力媒体公司的日OI理论,传立媒体的MediaDNA等,都是希望为广告主的媒介投放提供关于媒体价值的有效信息,实现广告效果最大化。

对于电视媒体广告价值的评价体系,时至今日,媒体价值评估的发展先后有三个体系覆盖率评估体系、收视率评估体系、满意度评估体系。每一个媒体价值评估体系都有各自的基础指标,并都得到了业界相对一致的认同。

“影响力”营销概念的提出,也是尝试从更广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去探讨和分析电视媒体的价值。媒体资源决定媒体影响力的形成,媒体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共同构成了影响力形成的媒体要素(如图)。

每一个价值评估体系都是一次全面展示媒体价值的努力,是对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媒体价值的一种方法。

三、价值的体现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胜地位和竞争力,必须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和控制艺术,与持有各种利害关系的人员或团体构筑良好的关系。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企业的影响力。企业的影响力一方面要靠技术研发、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和服务等方式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的影响力也来自于大众媒介的广告和宣传。因此,企业需要向媒体购买影响力,形成企业的影响力。

企业的需要影响的外部关联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提供宏观指导政策大环境的政府,第二层次是构成供应链上下游市场环境的相关者,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第三层次是提供企业社会小环境的社区。

企业通过与以上关联者的广告沟通,主要目的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政府面前树立模范企业的形象,在股东面前树立具有发展前途、可为股东带来巨大收益的可靠形象,在员工面前树立坚定的事业信心,在供应商和经销商面前树立可带来商机的、值得信赖的友好合作伙伴形象,在消费者面前树立品牌形象和提品信息,在人才市场面前事业舞台和有价值的发展机会的形象。

大众媒介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自身对于不同消费者群具备影响力,成为企业发挥自身影响力的平台。媒体通过反映市场信息可以影响政府对某一行业整体情况的认知以及对某一企业的实力的印象,而企业恰恰需要影响政府已获得有利于经营发展的政策环境与政策优惠,媒体信息可以传播产品信息和消费主流意见,促进购买,企业则要借助媒体进行产品宣传并劝服更多消费者购买,媒体信息传递出的市场竞争状况与发展趋势,企业可以据此调整与关联企业的关系,修正发展战略。所以,媒体影响力可以售卖于企业,形成企业自身的影响力。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经营环境;方法论

Abstract:Withtheliteraturematerialandthemarketanalyticmethod,havecarriedonthediscussionandtheresearchfromthemethodologyangletothesportsindustrymarketconditionofbusinessanalysis''''sbasiccategoryandthemethod.Believedthatlookingfromthemacroscopicenvironmentandthemicroscopicenvironment,thesportsindustrymarketconditionofbusinessmainlyincludestheenvironmentwhichthepoliticalcontext,theeconomicenvironment,thelarge-scalesportseventbuilds(opportunity),thesportsconsumerenvironmentandthecompetitorenvironment5baseelements,andtothelawsandregulationsanalyticmethod,thelifestyleanalyticmethod,thefashiontrendanalyticmethod,theforecastlawandthesurveyprocedurehasmadethemainanalysis.

keyword:Sportsindustry;Marketmanagement;Conditionofbusiness;Methodology

1体育产业市场及其经营环境的涵义

1.1关于体育产业市场产业,是一个多义词,一般可泛指行业、部门、不动产业、动产业等。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行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正如列宁所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

体育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各种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的经济活动也迅速地兴盛起来,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广义上的体育产业。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原理正如经济学所言:“任何商品生产都离不开市场,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生命线。”

1.2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意义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历来是产业经营者保持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产业经营者初步确定了发展目标或制定某一具体经营战略或实施市场营销时,首先必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对于新兴的体育产业而言,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由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受居住地、性别、年龄、地形地貌、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经营者就需要准确把握不同时间、区域、人文、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剖析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体育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从而选择和制定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第二,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与其他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有一定的共性,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应用其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体育产业市场在经营对象、产品、服务等方面又存在着很鲜明的个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分析和研究其他产业经营环境的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应探究出符合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对于这样一个理论性命题,棘手的是我们到底应该“分析什么、怎样分析”,也就是说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进行研究,无论从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为体育产业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视角来看,无疑都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1.3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的界定一般说来,经营就是指为了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圆满完成交换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交换是指消费者根据个人的需要、享受或获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支付相应费用的全部活动过程。具体到体育产业市场经营,则可以理解为能否通过对各种市场构成要素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体育市场环境,理解体育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和欲求,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体育产品和劳务的系统工程。生产体育产品和提供劳务的企业(包括俱乐部、公司)就必须对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和预测,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正确、合理、高效的经营战略和策略,才能在拥有稳定的体育市场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发展潜在的消费群体,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和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把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界定为:“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的企业受外部影响的总和。”其中,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和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法律、科技等;微观环境是指组成企业基本经营系统的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供应商、中间商、顾客、竞争者等。然而,由于影响从事体育产品和劳务经营企业的外部因素有很多方面,其差异性和多变性也比较大,因此,企业为了应对这种环境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基本的影响要素,掌握企业在体育产业市场中发展的主动权。

2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视角

在综合研究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诸要素以及体育产业市场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体育消费者环境和竞争者环境5个基本角度进行。

2.1政治环境分析政治环境指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外部政治形势和状况给市场经营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国内体育政治环境分析,如了解和剖析党和政府的各项体育方针、路线、法规、条例以及政策的制定和调整等对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影响和深层含义。如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等。二是国际政治环境分析,主要指了解和研究国际上各国经营、管理和发展体育产业的具体做法和限制,尤其是对进口、外汇、劳工、电视转播、合同以及政治冲突的影响等的分析。如美国制定《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反垄断法对职业俱乐部地点、数量、运动员流动与分配、门票分配、电视转播、运动员工资等方面做的限制和约束等等。对于刚刚加入WTO的中国来说,分析和研究国外各国在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的政治和法规环境,借鉴其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做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显重要和迫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特别是那些没有上市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由于其运行主要靠各级政府中的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有特殊的发展环境,并不遵循市场法则来发展,因此,它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对地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垄断性。所以,在分析和研究这些国家职业体育俱乐部时,首先要明晰其政治环境,然后再分析其经营环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环境分析,一般说来主要围绕这些因素展开:(1)目前有哪些体育产业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体育产业市场需求和供给有什么样的影响?(2)体育产业经营公司(企业)希望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进行经营活动,存在着什么政治风险,有哪些具体限制?又有哪些具体的优惠条件?(3)本公司(企业)所从事的体育经营活动与该国家或地区有什么样的政治联系或关系?主要障碍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一般适合采取法规分析法并配合一定的环境监测和民意测验。

2.2大型体育赛事营造的环境(机会)分析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参与率较高、影响程度较大的体育竞赛活动。这里我们把它所营造的环境看成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和影响要素。由于这种赛事具有展示和宣传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是体育产业市场环境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也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部分。因而,分析和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机会对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一般而言,大型体育赛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如奥运会从前期准备、申办、筹备到正式比赛,一般要经历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1964年,日本通过举办东京奥运会使竞技体育跃上了新的台阶,同时社会经济也得以腾飞;资料显示,1988年,韩国通过举办汉城奥运会获得了35亿美元的盈利,并且实现了“政治开拓,体育振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据国定统计局预测,北京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0.3~0.4个百分点,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在举办奥运会之后还将有长期的积极影响,拉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产业前后关联性强。重大体育赛事可以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为两国带来了近60万个就业机会,游客超过百万,总收益达数百亿美元。我国男子足球队首次参加世界杯足球比赛世人瞩目,由此带来出境观看比赛的人数显著增加,为体育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收益和商机。(3)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我国申奥成功,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世界上也产生强烈的良好影响。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和所营造的环境是其他活动难以做到的,以赛事为契机,抓住大型体育赛事积极推广和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认真分析和研究企业具体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是体育企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针对大型体育赛事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预测法和资料分析法。

2.3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是指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经济条件,其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它们的经营活动。

众所周知,购买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市场规模的大小,而购买力又受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经济因素对体育企业或公司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消费水平连年攀升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GDP已经超过万亿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并积极地向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将进行大的调整,即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其中,尤以第三产业上升最快、增长幅度也最大,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必将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预测21世纪中国体育产业也必将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快速增长期。

因此,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的企业就需要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其各要素进行认真、客观、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减少和避免盲目投入所带来的风险。经济环境分析,一般采用经济调查、预测和统计法,统计法包括定性统计和定量统计。

2.4体育消费者环境分析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体育产业经营的最终对象,因此需要仔细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一般说来,体育产品或体育劳务市场可分为体育用品市场(各种体育器材、设施、服装、鞋帽等用品)、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信息咨询市场(提供国内外体育书籍、报纸、期刊、情报、信息、音像、文件等信息服务)、体育人力资源市场(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的流动、培训等)、休闲体育市场(户外运动、体育竞赛观看、体育旅游等)、竞赛表演市场(运作和经营各种体育比赛、表演等)、体育无形资产市场等7类。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必需品,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奢侈品”。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的愿望,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是“非渴求”性的,因此最终能否形成购买行为,还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方面看,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因素(参照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个人因素(年龄与人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与自我观念)及心理因素(动机、感觉、学习、信念与态度)的影响尤为深刻;从主观方面看,消费者的体育休闲娱乐观念、意识、知识和兴趣爱好更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我国来看,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体育意识较为薄弱,体育知识水平较低,再加上刚从温饱迈进小康,经济水平还不高,闲暇时间也不多,这就使“花钱去参加体育休闲娱乐”的新观念不能马上付诸于实际行动,但是,由于竞技运动特有的影响力和观赏性以及其他功能的作用,我国居民参与和关注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热情很高,也舍得花钱。因此,开发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可以考虑以体育竞赛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其影响引导居民建立体育消费意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消费习惯。

体育消费者市场,一般宜采取生活方式分析法和流行趋势分析法。生活方式分析法就是指对居民日常中的生活行为、特征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偏好。流行趋势分析法是指对当前社会中受多数人喜爱的、有代表该阶段发展方向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链接点。

总之,体育产业经营者在分析研究产品和服务市场时,应充分、详细地收集上述影响消费者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客观、科学地分析各种显在的和潜在的消费群体,采取有效的执行策略和发展战略,尽可能规避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2.5竞争者环境分析从消费角度看,分析体育产业市场中企业所面对的竞争者,主要是解决体育产业市场中同类经营者的市场密度、产品差异和进入难度以及影响程度4个方面的问题。

体育产业市场的密度是指同一类体育产业经营中卖主的数目。市场学认为,在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时,这种数目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产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竞争激烈程度。因此,体育产业经营者要对当前该市场中同一类经营者进行详细分析,甚至花费一定人力、财力进行调查,摸清市场中竞争者的现状,采取合理有效的市场策略。如美国职业篮球市场1960年、1967年相继出现的美国篮球联盟(ABL)和美国篮球协会(ABA),都因美国职业篮球市场密度过高、在争夺观众和球员等方面处于劣势,失去与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竞争的优势而纷纷解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在充分考虑了市场密度的情况下,目前仅保留了27支球队,从而使竞争者处于市场密度相对合理的发展环境之中。

体育产品差异是指不同企业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差异程度。由于体育产品和服务存在差异,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各有特色、相互区别,从而使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加剧。如耐克公司生产运动服、运动鞋等用品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质量、市场定位、技术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锐步公司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不但充分注意到了这一差异性竞争优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开拓了符合青少年以及女性消费心理的、色彩鲜明和流行款式的运动服和运动休闲鞋,从而确立了适合本公司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但扩大了市场渗透率,而且还赢得了更加广泛的消费群体,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进入难度是指加入某体育产业市场的困难程度。进入难度除了有上述两个微观方面的影响外,进入成本的高低程度以及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在分析竞争者环境时应当注意职业体育俱乐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少数拥有从事经营所需的稀有资源如政策、人力、经济等人或团体对俱乐部有控制权,而他们在管理和发展俱乐部时往往并不遵循市场自由竞争原则,有很大的主观性。

3分析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时应注意的问题

3.1有关体育产业市场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客观真实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脱离和背离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会给企业(公司)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倒闭破产。这在国际体育产业市场上是有先例的。如ISL(国际体育休闲公司)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分析经营环境时,信息和资料来源不真实、不客观,而依据这样的资料和信息来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显然必将导致决策层在投资F1赛车上判断失误,最终使这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体育产业公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倾家荡产。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篇7

关键词:价格歧视;经济学;可行性;市场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竞争的日益激烈,价格歧视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许多超市面对激烈的竞争,相继推出“会员制度”,再如,学生票、半价票等针对特定群体的优惠待遇,都属于价格歧视的范畴。通过举例可以看出,价格歧视使不同的消费者对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支付了不同的费用,因此价格歧视往往被认为是不公平的竞争手段。且不说价格歧视是对是错,实际生活中,企业一旦被扣上“价格歧视”的帽子,就会备受争议,甚至受到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在此我们要从经济学角度对价格歧视进行辩证分析。

1价格歧视的基本理论

研究价格歧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其中,一级价格歧视即完全价格歧视,是指企业通过预测消费者可能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来制订价格,这种定价方法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价值。实际上,商品买卖过程中只要进行了讨价还价行为,就意味着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主要是企业对不同消费量索取不同的价格标准,最典型的二级价格歧视是数量折扣。一般而言,三级价格歧视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垄断现象,即具有垄断能力的企业对不同市场实行不同的定价标准,大多表现为通过高价格获得超额利润,这种形式也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形式。三级价格歧视充分利用了供需关系对产品价格的重要影响。实际上,价格歧视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实行的必胜策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实施价格歧视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具备影响和决定某种产品市场主导价格的实力,即便如此,同时还要有对产品有着不同需求弹性的稳定顾客群,实施过程中要有效制止消费者的套利行为,防止陷入价格危机。价格歧视属于经济学理论中的定价策略,无褒贬之意。但必须注意,价格歧视一旦被垄断者所用,将会造成对剩余价值的大肆掠夺,严重冲击社会福利,同时还会削弱竞争对手,恶化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强垄断,不利于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因此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应当受到政府部门的禁止和管制。但是,抛开垄断而言,价格歧视是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的价格策略,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还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实际上更多的是给予了消费者一定的实惠。两个企业的同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中售价不同,意味着生产者采取了价格歧视策略。而当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差恰好反映了其成本差别时,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可以否认这是一种价格歧视。

2价格歧视的常见形式及规制困难分析

价格歧视与市场信息密切相关,其中一级价格歧视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最大,其次为三级价格歧视,而市场信息量对二级价格歧视的影响最不明显。现实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并不常见,最为普遍的是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本文通过电信业对价格歧视的常见形式进行阐述,我国电信业的定价普遍采用了价格歧视销售策略,电信用户面临诸多可供选择的资费方式,电信企业提供了各种资费捆绑“优惠”。比如,我们每月必须支付月租费,这部分费用与用户通信时长及上网流量毫无任何关系,同时我们还要按照通信时间支付从量费用。这里的月租费和从量计费标准都因客户通信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别,一方面通过对不同时段收取不同的资费价格,实施三级价格歧视策略,一方面降低高需求者的从量费用边际价格,适当提高基本费,而对低需求者则索取较高的边际价格和较低的基本费,实施二级价格歧视。可见,电信业实际上对用户同时实施了二级和三级两种价格歧视。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价格歧视对市场竞争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反垄断法或限制竞争法都明确禁止价格歧视。我国《价格法》也明确规定价格歧视为不正当价格行为。但是,尽管法律对价格歧视进行了规制规定,目前价格歧视规制仍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格歧视比较难界定,因为对价格歧视的界定首先要基于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企业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成本往往无法定量判断,因此很多时候也就无从下手。二是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欠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驻我国市场,而这些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的子市场上普遍实施价格歧视策略,面对这种市场常态,我国相关立法无法对其进行规制,而国际法中又没有明确限制跨国价格歧视行为的相关条款。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上,立法都还不够完善,对跨国公司的价格歧视行为进行规制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阶段,因此就让很多跨国公司钻了法律的空子。三是价格歧视的福利结果不确定,即便政府强迫垄断者制定了统一的市场价格,表面上降低了垄断利润,但很容易引发部分市场的关闭,消费者无法购买相关产品,造成断货现象,这将会影响消费者的福利。因此,尽管价格歧视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相关部门对价格歧视的判定和规制处于两难境地。

3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与可行性探讨

价格歧视能够合理改善和优化资源配置,适度增加人民的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的竞争生存,整体上是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环境的。一方面,价格歧视在增加生产者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大多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因此相对于垄断市场而言,合理运用价格歧视将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甚至会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福利水平,同时,价格歧视是对价格战的适度补充,能够避免单一的长期价格战,对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企业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多行业必须实行适度的价格歧视才能长久生存,特别是新产品的推销和推广方面,以及新产品在技术、质量、功能和包装上的改进与创新,必然要通过价格歧视来吸引一些消费者去尝试,打开市场后,再通过二级价格歧视手段实行折扣促销,扩大消费市场,这是企业快速占领中低消费群体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当然,在实施价格歧视时,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价格歧视对市场公平性的损害,坚决杜绝价格歧视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以免影响服务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价格歧视还会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价格歧视就是建立在价格差异的基础上,对消费者进行价格吸引的一种方式。价格歧视既包括生产者针对同一个商品对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标准,也包括生产者对同一个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而收取不同的费用,因此价格歧视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动态变化之上,成功运用价格歧视必须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准确的定位,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合理定价。价格歧视是一种建立在对消费者需求准确定位基础上的价格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取得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利润的扩大化。整售与零售,长期购买与短期购买在价格上通常是有较大差异的,从经济学角度看,经销商通过赚取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来形成自己的利润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一方面能够快速实现利润目标和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提高了原材料及各项生产要素的时间价值。价格歧视策略也是企业选择客户、稳定客户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价格歧视策略,来吸引合适的潜在客户,进一步发展重点客户,这对于任何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价格歧视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我们不能片面肯定或否定价格歧视的地位和作用,要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换位思考,探讨价格歧视的可行性。

其一,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价格歧视的可行性。

企业想要获得可观利润,其产品的定价非常关键。产品定价既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还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市场是决定企业产品价格定位的关键因素,忽略市场的定价必然要遭受失败。一般情况下,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其实际需求量呈现反比例关系,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而价格越低,则需求量越大。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价格微调来影响市场需求量,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价格主动权。合理使用价格歧视,既可以留住那些倾向于支付高价格获得优质产品的消费者,还可吸引只愿意支付低价格购买刚需产品的中低档消费者,合理改善企业市场层级,扩大市场覆盖面,促进销量和利润的共同增长。

其二,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价格歧视的可行性。

一级价格歧视给予一部分消费者以优惠和折扣,就必然会造成另一部分消费者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既然消费者同意并愿意支付相应的价格,说明这部分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较高,说明这是符合消费者的消费标准的。在二级价格歧视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越大,其价格就越低,而且这种大规模购买的商品一般都是消费者需求量比较大的产品。对于需求量较少的消费者而言,不能享受相应力度的折扣,但是总体价格仍在消费者支付意愿之内,而且解决了实际需求,因此也是公平合理的。在三级价格歧视下,需求弹性低的消费者支付高价格,而需求弹性高的消费者支付低价格,这是基于一种“事前协议”基础上的共识,因此也符合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之间的互惠互利。4结语总体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歧视符合经济学规律,是一种符合市场运作需求的正常经济现象,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电子商务逐步完善,科学投入不断增多,企业的竞争手段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品定价方法必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适度的价格歧视应该被充分理解和采纳。

参考文献:

[1]陈宝忠.利用价格歧视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福利[J].市场论坛,2003(12).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测度分析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和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①市场结构的分类有多种,本文采取的是美国学者贝恩(JoeS.Bain)的市场结构的分类方法。②

笔者根据搜集到的数据测算出2010年第一和第三季度、2011年第一和第三季度以及2012年第一和第三季度这6个季度里中国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CR1、CR4、CR8和CR10,以此分析在我国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的状况以及发展变化趋势。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来,从2010到2012年的6个季度里,中国网络视频广告市场集中度表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较高,属于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从2010到2012年,我国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CR4、CR8和CR10的最小值分别为48.8%、71.0%、79.3%,最大值分别为61.6%、83.5%、89.4%,极差分别为12.8%、12.5%、10.1%。数值整体偏高,表明我国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较高。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属于寡占Ⅲ型的市场结构,这是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的媒介的共性。

第二,从变化来看,我国的视频网站行业市场集中度变化幅度不大。从2010到2012年,CR4、CR8和CR10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极差分别为12.8%、12.5%、10.1%。虽有一定变化,但变化幅度并不大。其中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一季度的市场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在2011年第一季度达到最高,从2011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自2011年第一季度视频网站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明显地影响了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

第三,排名靠前的几家视频网站的广告市场集中度较高。在统计的6个季度中CR4平均大于50%,表明排名前4的视频网站实力较为雄厚且市场份额较为稳定。排名第一的优酷网,除了2010年第一季度外,CR1一直保持在20%以上。虽然近两年来行业竞争加剧,优酷网的优势稍有减弱,但仍然保持着业界“领头羊”的位置。

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为王”是传媒界熟知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也适用于视频网站行业,网络视频的内容是决定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的最主要的因素。在国内视频网站发展的初期,因为最早发展起来的几个视频网站主要是借鉴YouTube的运营模式,内容以原创为主,所以原创内容的数量一度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竞相追逐的对象。以优酷网、土豆网为代表的建立较早的视频网站,在发展初期就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原创内容,因此它们在后来的竞争中拥有先发制人的优势。

随着视频网站行业这几年来的发展,原创的视频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影视剧资源越来越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竞争的“王牌”。影视剧版权争夺战一度出现混乱的局面,版权价格经历了单集售价在一年多之间从1万元到150万元疯狂暴涨的情况,一时间各大视频网站纷纷“砸钱”高价购买首播权。这种恶性竞争把电视剧的版权价格越抬越高,导致只有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视频网站才有经济能力购买影视剧版权。这一状况导致视频网站之间的流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广告收入也随之拉大。网络视频广告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并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

近几年来,视频网站广告市场集中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媒体越来越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必要性,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开始发展旗下的网络视频业务,一批新兴的视频网站出现了。这些新兴的视频网站依靠背后强大的“东家”支持,一出现就获得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加剧了视频网站行业的竞争,导致视频网络广告市场集中度降低。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2011年以后。传统电视媒体介入的代表有CNTV,它背靠强大的中央电视台,可以整合大量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资源,同时可以配合电视媒体的播出状况安排视频内容,因此吸引了大量用户,广告收入也随之增长。而互联网巨头的介入对市场结构也有直接的影响。搜狐视频在提供精彩影视剧内容的同时,充分动员其旗下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营销,不仅可以借用其门户网站进行宣传,还可以整合搜狐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使用户在收看直播的同时,可以将观影体验发至搜狐微博,并分享给朋友,实现视频网站与社交网络的结合。这种整合使视频网站广告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灵活,也促进了广告市场份额的增长。

2012年以来,随着视频播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有一些中小型的视频网站以及个别大型视频网站依靠技术升级赢得部分广告市场份额,使网络视频广告集中度进一步降低。例如部分视频网站推出的高清模式,以视频质量的高低寻求产品的差异化,既满足了带宽不够的用户,又满足了喜欢高清晰度视频的用户。

【本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效应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YJC86003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水:《产业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0年版,第97页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零售商;竞争选址;商圈分析

目前,零售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市场,零售商的竞争是在竞争环境下的选址问题。竞争环境下的选址研究在市场中已存在零售网点条件下,新进入市场的零售商如何选址使得其获取的市场份额最大。准确的商圈分析是竞争选址成功的关键,但对于实施竞争选址的零售商而言,还面临下述商圈问题有待解决:

一、竞争选址面临的商圈问题

指导零售商非竞争选址的商圈研究不完全适用于竞争选址。

随着零售商空间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零售商非竞争选址演变成竞争环境下的选址问题,而商圈分析是影响零售商竞争选址成败的关键环节。国内指导零售商非竞争选址的商圈分析文献较多,但直到目前,应用商圈理论指导零售商非竞争选址的研究,大多未曾充分考虑市场中其他设施业已存在的既定事实及由此对商圈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而这是零售商竞争选址与非竞争选址的重要不同点。因此,如果直接把现有指导零售商非竞争选址的商圈研究结论应用于竞争选址,极易导致非竞争选址与竞争选址相混淆,进而得出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正是当前零售商实施竞争选址的主要困惑。

二、竞争选址面临商圈问题的成因

零售商在实施竞争选址时,面临的上述商圈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而探究其原因是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其原因概括如下:

(一)基于单个零售商业企业视角研究商圈,与竞争选址客观实际不符

指导零售商非竞争选址的现有商圈分析文献,一般仅基于单个零售商视角对商圈展开的研究,与零售商竞争选址时面临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一方面,竞争选址中零售商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空间分布集聚在一起。另一方面,竞争选址拟进入商圈的范围会因受到周围其他商圈及该商圈内部已有企业的影响。尤其当零售网点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时,竞争同行对商圈进行侵害和截留,更将加大零售商竞争选址的难度。因此,仅从单个零售商角度分析商圈,不符合竞争选址的客观实际,无法有效指导竞争选址实践。

(二)缺乏中观层面市场结构分析,对商圈变化趋势预测不准

中观的市场结构可以理解为由相邻商圈间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商圈网络。伴随零售商集聚而来的是商圈的集聚,尽管理论上一个商圈与其他商圈不发生重叠是可能的,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在有限商业区域内,商圈空间集聚程度越来越高,商圈间的交叉重合不可避免,这将必然引发商圈间的相互影响,进而使得商圈发生动态性变化。因此,零售商实施竞争选址时,有必要研究因商圈间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商圈动态蠕变的趋势,以便更恰当地选定商圈。但现有指导零售商非竞争选址的商圈研究,由于缺乏中观层面分析,无法准确预测商圈未来变化动向。

(三)忽略商圈内部商业群落对商圈的影响,对商圈范围测定有失准确

商圈内部的商业群落是实施竞争选址的零售商直接面对的微观环境,对商圈的影响也最直接。现有指导零售商非竞争选址的商圈理论,大都忽略商圈内商业群落对商圈范围的影响,致力于研究单个商业企业对消费者吸引的商业区域,测定商圈的空间形状和大小。但事实是,商圈的空间大小不仅取决于单个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也受到商圈内业已存在的商业群落的影响。因此,仅考虑单个零售商的辐射能力,将不能准确测定商圈空间范围。

三、针对竞争选址的商圈分析对策

商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在分析时所选择的因素要因具体情况而异。竞争选址有别于非竞争选址,实施商圈分析时,应侧重下述方面:

(一)从空间集聚视角界定商圈

因竞争选址面临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商圈应从空间集聚视角界定如下:商圈是由商业企业网点集聚所形成而对周围企业、消费者所产生交互作用的一定空间范围。在这个定义中,我们拓展了原有狭义商圈概念中商圈的空间形状和大小仅由单个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思路,提出商圈的形成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集聚产生了商圈内商业群落和商圈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分别对现有商圈范围及商圈的动态性变化趋势产生深刻影响,这是实施竞争选址的零售商所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零售商竞争选址时应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式,在空间集聚视角界定商圈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分析。

(二)中观层面商圈影响因素分析

合理分析商圈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预测商圈的动态性变化趋势,从而有效利用商圈的效益叠加效应,并把竞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现将商圈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如下:

1.竞争性商圈

商圈都有自己的商圈层,相邻商圈次级商圈层和边缘商圈层之间必然存在交叉重合现象。在当今信息时代,地域上不相邻的两个商圈甚至也可能出现在网上进行商业竞争和交锋的可能性,这些都是竞争性的表现。例如,长沙市的五一路商圈、中山路商圈及袁家岭商圈就长期存在竞争关系,相比较而言,由于五一路商圈的辐射范围更广,从而导致五一路商圈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他受到影响的两个商圈范围不断萎缩。对于商圈间的竞争性关系,零售商在竞争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慎重权衡拟进入商圈在竞争性商圈中的比较优势。如果与其他竞争性商圈相比,拟进入商圈竞争优势不足,商圈范围有缩小趋势,零售商应谨慎进入,反之亦然。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篇10

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曾出品《媳妇的美好时代》《王贵与安娜》《红楼梦》(新版)《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市场反应良好的电视剧。2010年8月18日,公司由原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股东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尚理投资有限公司、刘德宏、邹安琳、吴忠福、陈亚涛作为发起人,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年投资电视剧预计20部

华录百纳此次82.46倍的发行市盈率创出创业板近10个月来的新高,45元的发行价则是5个多月来的新高。在华录百纳之前登陆国内创业板的华谊兄弟(300027)、华策影视(300133)和光线传媒(300251)的发行市盈率分别为69.71倍、85.43倍、61.05倍。

易凯资本CEO王冉分析,A股市场原本就有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特征。自2009年6月启动沪深股市IPO新政以来,新股发行体现出更明显的高价发行、高市盈率发行、高超募发行的“三高”特性,创业板公司尤其突出。

华录百纳计划通过此次IPO发行1500万股,拟投资项目资金需求约25,200万元,主要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项目。本次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每年投资制作的电视剧预计将达到10至20部,300至700集。

“全面规划+全程控制”

作为主要从事影视剧投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的公司,2010年,华录百纳电视剧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97.85%。针对电视剧业务,该公司创立了“全面规划+全程控制”的运作模式。

全面规划是指在在研发和立项阶段,公司根据对主流价值观的把握和市场需求的判断,确定剧本题材和故事框架,组织编剧按照公司的原则要求进行剧本创作或剧本改编。同时,初步确定项目的销售地区、销售对象,并对销售价格做出预判。而后根据预判的销售价格,决定主创人员构成原则。此外,还要对项目摄制进度、宣传与销售等事项做出安排,形成项目整体方案提交公司项目决策委员会。

全程控制则是指在项目拍摄、后期制作和发行销售过程中进行全程控制,控制项目成本和资金收付以及项目风险。

华录百纳总经理刘德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项目的判断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专业人员会将无形的经验变成有形的依据,这就是标准。有了标准再有可按标准执行的技术,可以很容易的判断一部作品。”

从具体项目上看,多年前在谍战剧扎堆涌现时,该公司另辟蹊径投入家庭伦理剧中,拍摄了反映婆媳关系的都市情感电视剧《双面胶》,拉开了“家庭伦理剧热潮”的序幕。该剧播出后收视率高峰值达到18.37%,此后又先后制作了《王贵与安娜》《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美丽人生》等剧,将具有不同视角的家庭伦理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0年,谍战剧《黎明之前》又成为华录百纳家庭伦理剧之外的又一力作,并且开始着手投拍其他类型和题材的影视作品,出品了诸如《苍穹之昴》等剧集。

行业荣誉方面,该公司投拍的《汉武大帝》《媳妇的美好时代》《王贵与安娜》《双面胶》《红楼梦》(新版)《黎明之前》《苍穹之昴》等,获得了电视剧最高奖项“飞天奖”四项大奖、行业最具商业价值奖项“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金奖以及亚洲地区主要电视剧奖项。

招商证券行业分析师赵宇杰认为,目前电视剧行业处于黄金发展期,三阶段驱动具有多极增长点,利好该公司电视剧核心业务。“全面规划+全程控制”运作模式,保证了公司持续打造精品剧、热播剧。他进一步解释到,三阶段驱动分别为2008年开始的卫视竞争加剧阶段、2010年开始的视频网站版权争夺阶段、以及即将到来的以IPTV及互联网电视为核心代表的渠道多元化和海外市场拓展阶段。但他同时表示,电视剧制作规模扩大带来投资风险以及参与电影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是投资该股的风险。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高辉表示,目前电视剧行业进入了精品剧竞争期,对剧本、导演、编剧、演员等的争夺已经展开,如何保障相关人员到位、并以合适价格合作,对其未来业绩增长与盈利性至关重要。

打破“三足鼎立”

影视公司排队上市

华录百纳的成功上市,打破了之前由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和光线传媒构造的影视制作发行公司“三足鼎立”格局。

分析华录百纳上市对于行业的影响,王冉认为,今年会有更多的影视制作公司谋求上市。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篇11

在研究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效率时,计量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等方法被经常采用。胡志勇、王首程、李祥伟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我国传媒产业2001~2005年发展状况的经验分析表明,无论是从市场预期层面还是从公司自身的经营效绩方面来看,传媒上市公司都优于其他上市公司,传媒产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朝阳产业[1]。刘宗林、程静薇以上市公司中视传媒为例,从获利能力状况、运营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选取行业标准值和评价系数进行行业横向对比分析,结合中视传媒2005~2007年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比率进行年度纵向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与分析体系[2]。邓建商选取12家沪深两市传播与文化产业公司为样本,利用样本在2008年6月30日公布的年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存在分化现象且呈一般的正态分布。他举例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以及绩效分化的原因[3]。庞万红、赵勋从传媒上市公司成长性、获利性、偿债能力及财务状况考察了传媒上市公司运营绩效[4]。

采用DEA方法对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指标评价方法的不足(对整体绩效缺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缺点(对引起结构的动因缺乏分析,难以提出改进业绩的途径),在不需要预先知道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显著性函数关系和预先计算投入产出综合比率的前提下,能更客观、有效地对同类企业的效率作出评价。采用DEA模型,无需事先人为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在权重分配时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对结果的影响。刘玉丽利用2003年10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当规模收益减少时,压缩资本规模不符合传媒行业长远发展,为此要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益[5]。闵素芹、李群选取能够从各个角度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输入、输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对我国11家传媒产业上市公司进行了DEA有效性评价和规模效益分析,从模型出发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6]。葛妍对我国沪深两市13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其综合评价排名,进行分类并评价了其综合业绩和特征[7]。戴新民、徐艳斌利用我国沪深两市23家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DEA分析,结果表明传播与文化类上市公司效率较低,绝大多数公司规模报酬是递减的,规模无效率是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8]。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年报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二、DEA基本原理和数据说明

(一)基本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方法,能够客观地对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比较,作出综合评比。DEA是测度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有很多种模型,如CCR模型、BCC模型、CCGSS模型、CCW模型、FG模型、ST模型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ReturnScale,CRS)的CCR模型和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变动(Varia-bleReturnScale,VRS)的BCC模型。本文主要选取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利用CCR模型得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整体的综合技术效率,利用BCC模型得到纯技术效率,根据所得结果进一步分析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本文的决策单元为34个,而投入产出指标为5个,适合应用DEA方法。本文选取了固定资产、员工数量以及主营业务成本作为投入指标,选择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本文所做DEA分析以表1中的34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数据为基础。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根据这34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将这34家公司主要分为出版业(书、报、杂志、资料和影像制品业)、广播电影电视业(广播、电影和电视业)以及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3类。

三、效率和规模报酬分析

(一)效率分析

1.综合技术效率。表2显示,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3家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为1,表示这3家公司是最有效率的单位,即其在整体运作上处于最佳状况。根据本文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划分,3家公司综合效率为1的公司分别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广播电影电视业。没达到1但综合效率在0.9以上的3家公司中,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新文化都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结合它们各自的主营业务可见,广播电影电视业的整体运作状况良好,特别是电影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目前的发展处于一个有效经营的水平,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效率较高。低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0.724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共有18家。其中,属于出版业的9家公司是皖新传媒、中南传媒、时代出版、出版传媒、中文传媒、粤传媒、长江传媒、大地传媒和天舟文化,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只有中视传媒1家,属于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的8家公司是上海钢联、电广传媒、华谊嘉信、广电网络、华闻传媒、北巴传媒、歌华有线和华数传媒。

2.纯技术效率。表2显示,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纯技术效率达到0.883。其中,纯技术效率为1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有13家,分别是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录百纳、ST传媒、中南传媒、吉视传媒、中文传媒、凤凰传媒、人民网、百视通、蓝色光标、华策影视、省广股份。数据表明,从行业整体来看,传媒类公司能够较好地利用各项技术要素来更大可能地创造产值。拉低整个行业纯技术效率均值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歌华有线和中视传媒,一个为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垄断者,另一个则为央视控股的影视广告公司,这两家在行业内享有优势资源和各种便利条件的公司,在投入的要素和资源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无效率。

3.规模效率。规模效率表示该部门的投入项和产出项之间是否达到最佳状态。与纯技术效率方面相比,规模效率值达到1的公司仅有3家,为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其中两家属于影视剧制作公司,1家属于新媒体中的互联网公司。但与纯技术效率不同的是,在规模效率方面,文化传媒行业内多数公司的水平比较集中,在0.82左右。只有中文传媒一家公司规模效率值仅为0.541。表2显示,在纯技术效率中取得了1的中南传媒和中文传媒,因为规模效率分别仅有0.686和0.541,导致整个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的降低。这意味着这两家公司的投入与产出比存在着较大问题。

4.效率整体情况分析。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影视剧制作公司效率在行业内最高。首先,2012年我国境内主板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的平均综合效率为72.4%,这个结果意味着文化传媒产业的效率还有17.6%即超过1/4的提升空间,而且该数据是由国内34家主板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得到,这也代表着1/4的差距仅仅只能代表着平均水平与国内最好水平的差距。而与文化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的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只会更大。其次,平均纯技术效率为88.3%,规模效率为82.1%,平均纯技术效率水平大于平均规模效率水平,这代表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规模效率较低,从而拉低了技术效率的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使在不改进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单单考虑各企业规模效率水平,我国文化传媒产业效率也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二)规模报酬分析

1.大多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2显示,只有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3家公司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ST传媒、天舟文化、新文化3家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在这6家规模报酬处于较高水平的公司中,占1/2的是广播电影电视类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显示了影视剧制作公司在2012年全年的业务安排较为合理且未来发展潜力大。其余28家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模式下生产。这意味着文化传媒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的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企业生产规模过大,难以有效地协调经营管理关系,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这28家规模效率递减的文化传媒类公司都是所在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它们过分追求市场的主导权和市场占有率,导致了公司高投入低产出。

2.规模报酬整体情况分析。表2显示,在34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中,3家规模报酬递增,3家规模报酬不变,剩下28家规模报酬递减。影视剧制作公司、网络和信息传播服务业的公司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阶段,而成立时间较早、上市期较长的出版业、有线电视技术文化传媒企业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但经营较稳定。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整体效率不高。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中只有3家公司达到了综合技术效率的最优水平,3家公司综合技术效率在0.9以上,居较优水平,而其余28家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都较低。纯技术效率方面,有1/3的上市公司达到了最优水平。规模效率方面,仅有3家上市公司的投入项和产出项之间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规模效率的低下使得整个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较低,可以说,即使在不改变技术条件的条件下,我国文化传媒公司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2.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内部各子行业效率存在差异化。广播电影电视业类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效率在文化传媒行业中最高,出版行业整体处于一个低效率的状态,拥有垄断特权和政府背景的公司因缺乏提高经营效率的动力,其效率低于民营企业。

3.大多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意味着文化传媒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的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企业生产规模过大,没有实现规模经济。主要原因是部分传统型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已经经历过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一些文化类上市公司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激励下过度规模扩张。

(二)政策建议

1.深化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努力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同时,努力提高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员工素质。

2.调整业务结构,完善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应剥离低效率业务,扩充优势项目。规模报酬递减的公司应考虑将低效益业务剥离,缩小资产规模,提高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公司应扩大投资。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湖南休闲产业现状研究长沙休闲产业发展优势分析湖南高职院校休闲农业教育现状分析长沙市重点高校在职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分析湖南省长沙市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长沙城郊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武汉旅游休闲产业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湖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湖南衡阳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湖南食用槟榔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湖南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湖南省开展休闲体育旅游现状研究湖南茶叶产业发展分析湖南产业集群优势分析桂林市健身休闲产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湖南柑橘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效应分析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湖南省生猪产业集聚现状与提升策略分析湖南高职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现状及问题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产物,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休闲产业的供给现状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全市总人口639.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8.07万。本次研究以长沙市建城区范围为主,其中部分资料涵盖3县1市。长沙的休闲产业伴随着长沙市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娱乐电视、歌厅文化、酒吧一条街、周边经济实惠又特色各具的“农家乐”……长沙越来越向世人呈现出“休闲之都”的面貌,长沙市休闲产业成为城市的特色和亮点。

2.1长沙市休闲产业的类型

根据休闲活动发生的场所和休闲的方式,可将长沙市休闲产业分为歌厅休闲、酒吧休闲、洗浴休闲、“农家乐”休闲、广场与公园休闲等主要类型。

2.1.1歌厅休闲

长沙的歌厅休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以来,成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颇具特色的一面旗帜。长沙的歌厅面世后一直深得消费者的青睐,数量曾达到100多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淘汰,如今颇具竞争力的有10来家。它们大多具有一定规模。最大的一家超过2000个座位,全年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2003年,长沙歌厅发展到鼎盛时期,据随机抽样的6家歌厅统计,平均每晚接待观众就达4500人次,总营业额约35万元,年接待观众170万人次,营业收入逾亿元。

长沙的歌厅休闲最显著的特点是雅俗共赏。根据长沙市文化局对长沙歌厅文化格调的定位进行的调查(图1),有36.10%的被调查者(包括休闲者、经营者、专家)认为是雅俗共赏,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分别占33.60%和27.50%。可见,长沙市歌厅休闲是适应潮流的,市场前景广阔。

2.1.2酒吧休闲

长沙市解放西路自21世纪初发展成为火爆全城的“酒吧一条街”,并成为与北京三里屯、上海新天地齐名的全国性酒吧集中区之一,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近两年长沙市酒吧数量虽较鼎盛时有所下降,但上规模的酒吧仍有20多家,“魅力四射”、“苏荷”、“水木年华”、“酒库”等酒吧在长沙市休闲产业格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1.3洗浴休闲

自2001年以来,长沙的洗脚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长沙市已注册的大大小小的足浴城达到17000多家。长沙市作协主席于建初的作品《脚都》的出版,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对长沙足浴业的关注。洗浴休闲业在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的同时,为社会特别是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1.4电视休闲

电视娱乐休闲是长沙休闲产业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以1997年湖南卫视上星为契机,湖南的电视传媒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等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湖南卫视也被称为“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并长期高居地方电视台收视率榜首。

2.1.5“农家乐”休闲

截至2004年底,长沙市(包括城区和郊县)共有“农家乐”877家,床位数5459个,接待人数达273.1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1149.6万元(表1)。

长沙市“农家乐”休闲具有4种发展模式: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风景游览型、休闲娱乐型。2004年,长沙市在全国首推的“农家乐”星级评定制度(表2),使得长沙市“农家乐”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长沙市“农家乐”旅游产品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1.6广场与公园休闲

广场与公园是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长沙市可供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广场与公园有五一广场、劳动广场、芙蓉广场、湘江风光带、南郊公园、烈士公园、晓园公园等20多处。傍晚或节假日,这些广场和公园充满了散步、聊天、放风筝等市民,这些场所成为最日常化的休闲场所之一。

2.1.7其他类型休闲

此外,长沙市休闲产业还包括体育健身休闲、户外游憩休闲、家庭休闲以及在陶吧、清吧、茶馆、咖啡厅等场所进行的休闲。

2.2长沙市休闲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2.2.1投资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投资主体不但适应不了休闲产业的市场,而且制约着休闲文化、休闲方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沙市民营资本在休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到2001年,作为休闲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娱乐产业中已有80%以上为民营资本,而“农家乐”则为100%民营资本。

与国营、集体投资相比,民营资本参与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得经营者能够根据市场导向,对经营内容、经营形式、经营规模等进行灵活选择;自负盈亏则迫使经营者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满足休闲者的休闲需求。

2.2.2档次品位

笔者2007年1月对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档次品位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51.3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中高档,39.30%的人认为是中档(图2)。这说明在大众心目中,长沙的休闲产业具有一定的档次和水准。

2.2.3管理方式

休闲产业因其覆盖面广,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长沙市的休闲产业按不同类型归口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歌厅、酒吧、KTV、网吧等文化娱乐产业属于文化部门管辖,电视娱乐产业属于广播电视局管辖,洗浴按摩属于商业部门管辖,“农家乐”属于农业部门管辖,游憩景点属于旅游部门管辖,公园属于园林部门管辖,广场属于市政部门管辖。就目前情况而言,作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重中之重的文化娱乐产业一直在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下运行。湖

南省暨长沙市文化主管部门为所属行业提供了积极主动的服务与管理,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的普及、优秀节目和演员的引进、日常事务的办理等方面的工作也是保证长沙文化娱乐产业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居民休闲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分析居民的休闲现状,笔者于2007元旦前后在长沙市建城区范围内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0%。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居民休闲目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及对休闲的心理需求和建议措施。

3.1休闲目的

分析被调查的休闲目的(图3),可以看出,放松自己、朋友聚会、娱乐游憩是人们休闲的主要目的,其中放松自己为最主要的目的。休闲的实质就是在闲暇时间进行解除疲劳、愉悦身心的活动,放松自己成为人们从事休闲的最主要目的。

朋友聚会也是人们热衷休闲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居民喜欢选择公众场所作为聚会的地点,一是受住房条件的限制,二是像长沙这样的城市,休闲消费相对较低而获得的服务却较为丰富。

3.2休闲方式

休闲活动覆盖面广,休闲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本次调查针对长沙市民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家庭休闲(包括看书、读报、看电视等)、看电影、酒吧、歌厅、KTV、上网、洗浴按摩、健身娱乐、茶室咖啡厅、餐饮夜宵、“农家乐”十余种主要休闲方式供被调查者选择,并要求被调查者按喜好程度进行排列。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方式(图4),可以看出:被动式休闲(如看书读报、看电视、看电影等)在人们的休闲安排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主动式休闲(酒吧、歌厅、KTV、洗浴按摩等)也受到市民热衷。

在对被调查者的年龄和较能代表长沙休闲产业特色的几种休闲方式之间的关系(图5)进一步的分析后,得

出这样的结论:年轻人最热衷的是上网和KTV,而中老年则对洗浴按摩、看书读报更感兴趣。

3.3休闲频率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频率(图6),可以看出:长沙市民从事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一周内至少从事一次休闲活动的占到73%。随着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这组数字将逐步提升。

分析被调查者对现有休闲消费价格的评价(图7),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长沙市休闲消费水平勉强可以接受。由此可见,长沙现有休闲产业消费水平基本能为长沙市民接受,性价比较高是长沙市现有休闲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

分析被调查期望的休闲消费水平,有51%的被调查者希望每次休闲消费不超过100元,而选择300元以上的仅有8.10%(图8)。可见休闲产业的大众化,应将普通市民作为休闲消费的主要阶层。

4休闲产业的发展前景

4.1休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劳动时间日益减少,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加上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休闲必将成为人们度假闲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杰弗瑞・戈比预测,“未来社会将以休闲为中心”。在未来,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新社会取代以就业为基础的工作社会必将成为现实。

就长沙市而言,休闲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未来几年内,由于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坚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长沙休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良机,休闲产业在长沙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

4.2休闲产业将更加市场化

休闲产业目前的供求关系尚存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资金、劳动力、信息、技术等必要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部分产品,例如足浴、“农家乐”存在供大于求现象,还有部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小型的未注册的洗浴按摩室、网吧、麻将馆存在着不规范的、不健康的服务,亟须相关主管部门严格监督、经营者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场所生态环境,提高服务技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自身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配置休闲产品、改进休闲方式,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长沙市目前的休闲市场,在运动健身、老年休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能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必将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4.3休闲产业将更为国际化

随着我国人世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以及奥运会、世界博览会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我国休闲产业的国际化也势在必行。国际先进的休闲理念、休闲产业模式将对我国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休闲产业也将作为国际休闲产业的一部分接受全球市场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