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实验范例(3篇)

时间:

实验范文篇1

2.基于凹坑深度的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损伤分析实验力学张小娟,张博平,张金奎,汪蓝明,ZHANGXiao-juan,ZHANGBo-ping,ZHANGJin-kui,WANGLan-ming

3.结构局部应力场全景光弹测量方法研究郭力,孙晋博,黄跃平,李兆霞,GUOLi,SUNJin-bo,HUANGYue-ping,LIZhao-xia

4.水流中锚链阻力系数测量的实验设计于洋,YUYang

5.光学读出微梁阵列红外成像性能分析与优化史海涛,张青川,焦斌斌,钱剑,陈大鹏,毛亮,伍小平,程腾,高杰,SHIHai-Tao,ZHANGQing-Chuan,JIAOBinbin,QIANJian,CHENDa-Peng,MAOLiang,WUXiao-Ping,CHENGTeng,GAOJie

6.基于染料的光弹性涂层方法回顾与展望花世群,骆英,HUAShi-qun,LOUYing

7.泡沫铝夹芯双方管结构准静态轴压性能的实验研究郭刘伟,虞吉林,GUOLiu-wei,YUJi-lin

8.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粘土中的有效应力原理的实验研究李飒,李忠刚,周扬锐,黄建川,LISa,LIZhong-gang,ZHOUYang-rui,HUANGJian-chuan

9.等离子体EHD顺电加速效应影响因素实验研究周小旭,钟诚文,李凯,陈效鹏,ZHOUXiao-xu,ZHONGCheng-wen,LIKai,CHENXiao-peng

10.基于塑性体积应变的岩石损伤变形特性实验研究郭子红,刘新荣,刘保县,舒志乐,傅晏,GUOZi-hong,LIUXin-rong,LIUBao-xian,SHUZhi-le,FUYan

11.水下成组药包爆炸作用下冰盖动态响应数值模拟邢永明,佟铮,王呼和,XINGYong-ming,TONGZheng,WANGHu-he

12.立式电机模态仿真与实验研究毛文贵,夏平,傅彩明,李建华,MAOWen-gui,XIAPing,FUCai-ming,LIJian-hua

13.平面液体层碎裂过程实验研究,蹇小平,李跟宝,韩燕丽,陈志伟,张秋霞,王磊,李雪莉,刘朋,罗明,苏海东,陈文凤,CAOJian-ming,JIANXiao-ping,LiGen-bao,HanYan-li,CHENZhi-wei,ZHANGQiu-xia,WANGLei,LIXue-li,LIUPeng,LUOming,SUHai-dong,CHENWen-feng

14.机翼主梁钛合金模拟件谱载疲劳寿命实验研究闫晓中,王生楠,周岳泉,YANXiao-zhong,WANGSheng-nan,ZHOUYue-quan

15.石英纤维布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环境试验性能研究王佩艳,王富生,岳珠峰,WANGPei-yan,WANGFu-sheng,YUEZhu-feng

16.Φ100/30mm口径二级轻气炮研制朱玉荣,张向荣,邵贤忠,刘冠兰,谭书舜,景吉勇,ZHUYu-rong,ZHANGXiang-rong,SHAOXian-zhong,LIUGuan-lan,TANShu-shun,JINGJi-yong

17.半潜式钻井平台管道钢构支架极限强度研究张延昌,王自力,王琦,陈刚,薛云,刘昆,ZHANGYan-chang,WANGZi-li,WANGQi,CHENGang,XUEYun,LIUKun

18.岩石对冲击波的非线性动态响应宛新林,聂细江,席道瑛,WANXin-lin,NIEXi-jiang,XIDao-ying

19.渗透固结试验装置的改进孙丽云,乐金朝,刘忠玉,纠永志,SUNLi-yun,YUEJin-chao,LIUZhong-yu,JIUYong-zhi

20.实验力学分子筛振动装填密度实验研究刘应书,葛铭霞,陈启东,张辉,李永玲,刘文海,LIUYing-shu,GEMing-xia,CHENQi-dong,ZHANGHui,LIYong-ling,LIUWen-hai

21.水-岩作用对岩石抗压强度效应及形貌指标的实验研究彭曙光,裴世聪,PENGShu-guang,PEIShi-cong

1.铝-碳纤维复合材料复合防护屏设计与实验研究苗常青,王华吉,曹昱,李垚,谭惠丰

2.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中散斑图的质量评价研究潘兵,吴大方,夏勇

3.脊状表面航行器模型减阻特性的风洞实验研究黄桥高,潘光,胡海豹,刘占一

4.弹性波CT在混凝土靶体冲击损伤实验中的应用吝曼卿,郭学彬,肖正学,陈星明,张继春,高航

5.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方法的实验研究宗路航,陈现敏,郭朝阳,黎剑锋,薛群,冯江华,龚兴龙

6.锈胀开裂后变形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实验研究王磊,马亚飞,张建仁,邓鸣

7.图像维数计算方法及其实质研究李业学,刘建锋

8.高超声速静风洞特点和发展概述周勇为,易仕和

9.飞机起落架收放疲劳实验系统设计及应用王洪宪,薛彩军,聂宏

10.集中力作用下铝合金材料内部柱状缺陷检测的研究倪凡,杨国标,李斌

11.超高强度混凝土的强度特性及实验分析杨仲元

12.光弹性测量等色线计算机数字图像色谱仿真刘庆潭,李雅萍

13.水平井及大斜度井砾石充填α波砂床平衡高度随机概率模型及实验研究董长银,王爱萍,武龙,刘春苗

14.旋转流场下模型大幅俯仰运动实验研究高剑军,卜忱,杜希奇

15.用频率法测试一端固支另一端自由压杆的临界载荷雷华,程撼,鲁阳

16.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扩散层电阻的实验研究朱应利,梁军生,刘冲,马天亮,贺鸿迪

1.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剩余脉动雷诺应力项的实验测量郭爱东,姜楠,GUOAi-dong,JIANGNan

2.用于测量材料高温动态力学性能的SHPB技术周国才,胡时胜,付峥,ZHOUGuo-cai,HUShi-sheng,FUZheng

3.新型汽车结构胶剪切实验研究李斌,杨国标,倪凡,朱启荣,LIBin,YANGGuo-biao,NIFan,ZHUQi-rong

4.Al-Cu合金Portevin-LeChatelier效应的多重分形分析高云,张青川,胡琦,曹鹏涛,GAOYun,ZHANGQing-chuan,HUQi,CAOPeng-Tao

5.压电促动器存在故障时柔性板的μ综合振动主动控制研究李冬伟,白鸿柏,何忠波,张磊,LIDong-wei,BAIHong-bai,HEZhong-bo,ZHANGLei

6.炸药TATB/粘结剂的短脉冲冲击起爆阈值测量莫建军,王桂吉,吴刚,韩梅,谭福利,MOJian-jun,WANGGui-ji,WUGang,HANMei,TANFu-li

7.残余力向量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王博,何伟,李静斌,WANGBo,HEWei,LIJing-bin

8.硬质聚氨酯泡沫力学特性的静水压力加载实验方法研究韩守红,吕振华,刘永进,HANShou-hong,LUZhen-hua,LIUYong-jin

9.块石对土石混合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欧阳振华,李世海,戴志胜,OUYANGZhen-hua,LIShi-hai,DAIZhi-sheng

10.钨合金/黄铜复合结构靶抗高速破片侵彻的实验研究邵贤忠,刘文祥,谭书舜,张向荣,朱玉荣,SHAOXian-zhong,LIUWen-xiang,TANShu-shun,ZHANGXiang-rong,ZHUYu-rong

11.含有初始凹陷圆柱壳稳定承载能力的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龚友根,贺玲凤,GONGYou-gen,HELing-feng

12.复合材料面板夹杂粘弹性阻尼材料结构的弯曲实验分析钟小丹,杨加明,张义长,赵艳影,ZHONGXiao-dan,YANGJia-ming,ZHANGYi-chang,ZHAOYan-ying

13.冷弯厚壁矩形型钢板材力学性能分析实验力学胡盛德,李立新,胡灿,黄宁,HUSheng-de,LILi-xin,HUCan,HUANGNing

14.电阻率测试技术在沉积物-盐水-甲烷水合物体系中的应用李淑霞,夏唏冉,郝永卯,李清平,LIShu-xia,XIAXi-ran,HAOYong-mao,LiQing-ping

15.一种基于数字图像的表面张力测量方法——悬滴法赵海龙,刘大顺,陈效鹏,ZHAOHai-long,LIUDa-shun,CHENXiao-peng

16.围套加固石砌体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张晶,钱永久,ZHANGJing,QIANYong-jiu

1.基于光纤传感器的固体杨氏模量与泊松比测量方法研究邓虎,刘俊锋,吴雷,樊晨光,梁艺军,DENGHu,LIUJun-feng,WULei,FANChen-guang,LIANGYi-jun

2.雷暴冲击风风洞设计及流场测试徐挺,陈勇,彭志伟,楼文娟,孙炳楠,XUTing,CHENYong,PENGZhi-wei,LOUWen-juan,SUNBing-nan

3.套管式冲击拉伸实验装置的研制王鹏飞,罗斌强,胡时胜,WANGPeng-fei,LUOBin-qiang,HUShi-sheng

4.飞机典型结构件的声疲劳实验研究邵闯,黄文超,SHAOChuang,HUANGWen-chao

5.TiNi相变圆柱壳的径向压缩特性实验研究张会杰,唐志平,李丹,ZHANGHui-jie,TANGZhi-ping,LIDan

6.反作用轮扰动特性测量及研究赵煜,张鹏飞,程伟,ZHAOYu,ZHANGPeng-fei,CHENGWei

7.肌电测量技术和鲫鱼C形起动过程中肌电信号测量初探周萌,尹协振,ZHOUMeng,YINXie-zhen

8.在役设备材料断裂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综述——小冲杆实验力学研究进展之二丁克勤,吴永礼,DINGKe-qin,WUYong-li

9.室内模型实验中低强度桩侧应变片粘贴技术与应用周德泉,陈坤,赵明华,范子中,付玉芬,ZHOUDe-quan,CHENKun,ZHAOMing-hua,FANZi-zhong,FUYu-fen

10.鸭式旋翼/机翼飞机悬停及小速度前飞气动干扰实验研究邓阳平,高正红,詹浩,DENGYang-ping,GAOZheng-hong,ZHANHao

11.C80机车救援抬轮器受力的实验研究吴桂英,周稳,朱健,周先平,WUGui-ying,ZHOUWen,ZHUJian,ZHOUXian-ping

12.双塔联体分幅斜拉桥塔结构模型实验索力测试结果分析刘兆丰,戴显荣,赵人达,杨永清,王晓阳,LIUZhao-feng,DaiXian-rong,ZHAORen-da,YANGYong-qing,WANGXiao-yang

13.铁磁薄板在磁场中变形和应力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田振国,白象忠,杨阳,TIANZhen-guo,BAIXiang-zhong,YANGYang

14.动静组合加载作用下花岗岩破碎的分形特征王其胜,李夕兵,WANGQi-sheng,LIXi-bing

15.高强混凝土徐变力学实验研究张运涛,孟少平,潘钻峰,ZHANGYun-tao,MENGShao-ping,PANZuan-feng

16.实验力学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在钢桥损伤检测中的应用李曰兵,邢爽,大岛俊之,LIYue-bing,XINGShuang,OshimaT

1.汽车玻璃高温蠕变特性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肖开阳,陈巨兵,赵社戌,XIAOKai-yang,CHENJu-bing,ZHAOShe-xu

2.基于MATLAB图像处理技术计算微纳米级磨损量王正直,辜萍,杨翀,缪泓,张忠,WANGZheng-zhi,GUPing,YANGChong,MIAOHong,ZHANGZhong

3.大型水平爆轰管中悬浮铝粉爆炸过程的实验研究李小东,王晶禹,刘庆明,白春华,LIXiao-dong,WANGJing-yu,LIUQing-ming,BAIChun-hua

4.锗-硼硅玻璃局部加热低温封接温度场研究钱剑,张青川,邬林,程腾,QIANJian,ZHANGQing-chuan,WUling,CHENGTeng

5.含铺层拼接层合板的剪切强度王玲,贾普荣,王文贵,戴棣,矫桂琼,WANGLing,JIAPu-rong,WANGWen-gui,DAIDi,JIAOGui-qiong

6.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和研究进展王淑云,鲁晓兵,张旭辉,WANGShu-yun,LUXiao-bing,ZHANGXu-hui

7.玄武岩中裂隙分布形式对声波传播的影响邓向允,徐松林,李广场,刘永贵,郑文,席道瑛,DENGXiang-yun,XUSong-lin,LIGuang-chang,LIUYong-gui,ZHENWen,XIDao-ying

8.圆柱绕流电磁控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张辉,范宝春,陈志华,ZHANGHui,FANBao-chun,CHENZhi-hua

9.一种用于动态拉伸试验装置的新型试件装卡方式朱耀,庞宝君,盖秉政,ZHUYao,PANGBao-jun,GAIBing-zheng

10.飞机大迎角俯仰运动下的横侧向气动特性及被动控制史志伟,范本根,吴根兴,SHIZhi-wei,FANBen-gen,WUGen-xing

11.短碳纤维局部增强混凝土疲劳性能实验研究孙凌寒,邵国建,黄俊,SUNLing-han,SHAOGuo-jian,HUANGJun

12.焊接金属空心球单轴压缩实验研究余为,李慧剑,何长军,梁希,YUWei,LIHui-jian,HEChang-jun,LIANGXi

13.分级加卸载硬岩短时蠕变特性实验研究刘传孝,张加旺,张美政,张福俊,LIUChuan-xiao,ZHANGJia-wang,ZHANGMei-zheng,ZHANGFu-jun

14.花岗岩块石浆砌结构抗弹丸斜侵彻/冲击性能实验研究杨建超,吴飚,金栋梁,YANGJian-chao,WUBiao,JINDong-liang

15.湿度对骨内压电信号的影响富东慧,侯振德,秦庆华,卢晨霞,FUDong-hui,HOUZhen-de,QINQing-hua,LUChen-xia

实验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区别;融合

中图分类号:GA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14-02

一、两类实验的区别

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都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也称之为试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它注重探究的结果(事实、概念、理论),而不是探究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不同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验证性实验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验证基本理论原理为主要目标,如注重培养学生的使用和装配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和计算等技能,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操作技能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学生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已经设计好了的实验方案,去检验一个已知的结果是否正确。

(二)教学模式不同

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模式l:问题假说一实验事实一推理和判断一验证假说一结论一应用

模式1

该模式以假说的提出及验证为主要内容。假说是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和科学理论提出假设,并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推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直觉思维、逻辑分析等手段构成一个新的组合来解决新的问题。例:乙醇与甲醚分子结构式的确定

1.提出问题:乙醇与甲醚分子结构式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式?相同吗?

2.收集实验事实:(1)分子式都是为G2H6O,比乙烷分子多一个氧原子;(2)化学键理论:通常情况下C、H、O三元素形成的化学键数分别为4、1、2。

3.提出假说:根据乙醇与甲醚的分子组成和化学键理论,乙醇与甲醚分子多出的一个氧原子放到乙烷分子结构的什么部位呢?显然只能插到乙烷的碳氢键或碳碳键之间,从而提出乙醇与甲醚分子的两种可能结构:

4.对假设进行推理判断:若(I)式中的乙基换成氢原子,不就是水的结构式吗?如果结构是(I)的话,就应该像水一样可以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且ImoI物质(I)能产生0.5moIH2。若分子结构是(Ⅱ)的话,就不能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

5.实验检验:分别在一定量的乙醇与甲醚中投入金属钠,其中一种能反应产生H2,通过测定和计算得知,ImoI乙醇大约能产生0.5moI的H2。另一种不反应。

6.得到结论:乙醇的分子结构式是(I)而甲醚的分子结构式是(Ⅱ)。

模式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科学抽象-结论与应用

在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事实和现象,随之利用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科学结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有机化合物知识等,均可采用这种模式来获得。例如盐类的水解概念: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是不是中性呢?如何通过实验测知盐溶液的酸碱性?2.学生实验探究:将少量CH3COONa、NH4CI、NaCI、CH3COONH4的晶体分别投入盛有新鲜蒸馏水的试管中,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然后分别用pH试纸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

3.实验事实及其处理(见上表)

4.学生探究发现(科学抽象)

表征性抽象:CH3COONa溶于水电离出的CH3COO-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溶液中的c(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导致溶液中c(H+)c(OH-)而显酸性;NaCI溶于水电离出的Na+和CI-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不移动,c(H+)=c(OH-)显中性。CH3COONH4溶于水电离出的CH3COO-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溶液中的c(H+)减小;而电离出的NH+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形成弱电解质N3・2O,使溶液中的c(OH-)减小,水的电离平衡移动,但c(H+)=c(OH-)显中性。

原理性抽象:强酸弱碱盐溶液中的弱碱阳离子或强碱弱酸盐溶液中的弱酸阴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OH-或H+合成弱电解质的分子或离子,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c(H+)≠c(OH-),从而使盐的溶液显示出一定酸碱性。弱酸弱碱盐溶液中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OH-或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分子,导致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但c(H+):c(OH-)显中性。

5.结论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3)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可能显示一定的酸、碱性或中性。

(4)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便水解,谁强显谁性。

6.应用(略)

在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中,根据学生主体活动的程度,又可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形式。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说,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程序,预测可能的结果。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刻意的引导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获得知识。

开放探究一般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程序并实施实验方案,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情景加以检验。这种模式强调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近似科学家进行实验的方式学习化学,不再强调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过程。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按照指定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已学过的化学原理、概念或性质,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大于主动,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化的。

二、教学实施的一般程序

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程序不作详细指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资料或上网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收集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解释,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实验的建议);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活动);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整个计划)。

验证性实验,采取“照方抓药”式的操作,实验材料、实验步骤是设计好的,时间是已定的,一切都是按教师的指令进行,学生做实验时,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思考、询问和尝试。教学的一般程序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需要验证的概念或科学结论,提出注意事项,或针对学生普遍容易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上指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观察、记录;完成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

从时空范围看,验证性实验只限于教室、实验室等,而探究性实验不仅在实验室,还可延伸到校外(科技活动中心、高校或国家实验室和图书馆、网吧、化工企业研究室、工厂、农村等)。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教科书,而探究性实验的内容既可以是出自书本的,也可以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往往更注重后者。

验证性实验一般伴随对概念、原理进行分析、讨论或者在学完某一知识点之后进行,时间从几分钟到一节课。探究性实验则往往安排在概念、原理的学习之前,以此推动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讨论。根据探究性实验间相对较短,而那种具有跨学科性质和利用社会考察活动的开放性探究性实验则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数周的时间。

四、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融合

从上述分析、比较中可知,两类实验各有特点,在学生教学中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强化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规范化、程序化等。应当承认,验证性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中学化学中引入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被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还可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在初中,由于受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简单化,片面性认识。探究性实验有利于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过分强调探究性实验而对验证性实验加以排斥,也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很好地理解两类实验的含义和本质区别,树立探究教学的理念,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教学,同时不随意摒弃验证性实验,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收稿日期:2006-03-16

作者简介:王后雄(1962-),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陈光辉(1968-),男,湖北武汉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实验范文

今天我们上实验课,课堂上老师讲了好几种取火的方法如:砖木取火、直接取火、当然还有镜子取火,这让我感觉到很新奇,因为我在平常时只知道用火柴,还有打火机来取火,通过这堂实验课,我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动手实验一次。

回到家后,我找到了爸爸经常用的放大镜,然后又找了一团卫生纸,拿着这些东西来到了外面,按着老师讲的方法,把放大镜中的光聚成一个点,然后照在卫生纸上,我等了好几分钟,卫生纸却一点反应也没有,莫非是老师讲错了?这时爸爸走了过来,看到我这个样子,不禁笑了笑,说:傻孩子,现在阳光那么不好,等一会阳光足了就可以了,过了一会,太阳出来了,果然那个小点明亮多了,我的眼睛根本不看看多久,还不到一会,卫生纸就冒了烟,我激动极了,实验成功。

通过这次小实验,我总结了好多教训,并不是老师讲的不对,而是受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有环境的影响,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知道实验的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