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核心技术分析(6篇)

时间:

核心技术分析篇1

摘要:ASON技术的引入则可增强网络业务的快速配置能力,提高业务的生存性,有效抵抗网络多点故障,并能够灵活提供不同的业务等级,满足目前迅速发展的差异化服务的需要。同时,它还可以提供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如光虚拟专网,业务流量工程,三重播放,NGN固网优化等高利润值的业务。

关键词: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

ASON(AutomaticallySwitchedOpticalNetwork)自动交换光网络。是指在选路和信令控制之下完成自动交换功能的新一代光网络,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标准化的智能光传送网,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光网络的主流技术。ASON技术同传统SDH传送网相比,ASON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在原来的管理层面和传送层面之间引入控制层面,我们可以将ASON简单地理解为IP路由技术和ATM的MPLS标签交换技术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ASON的出现为我们构建了下一代的核心光网络,它通过在SDH中引入路由协议和信令机制,促使交换和传输在光层面的融合,向用户提供波长批发、带宽出租、OVPN、流量计费、SLA业务等等服务。ASON通过信令实现对业务的自动保护和拓扑发现,减少人工配置的工作量,充分降低运营商的维护成本和难度,迎合了运营商开源节流的想法。ASON同时可以灵活提供不同的业务等级,满足目前迅速发展的差异化服务的需要。作为对光传输基础网络的功能升级,ASON是光网络发展的必然选择。

智能光网络具有诸多先进的技术、性能和非常好的网络过渡解决方案,能增强网络的适应能力,可为运营商提供多种网络业务,开发新的盈利点,增强运营商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业务收入得到最大化的同时使每个可管理比特的成本达到最小化。其作为传送网的主流发展方向已获得业界的普遍认同。

ASON技术的引入则可增强网络业务的快速配置能力,提高业务的生存性,有效抵抗网络多点故障,并能够灵活提供不同的业务等级,满足目前迅速发展的差异化服务的需要。同时,它还可以提供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如光虚拟专网,业务流量工程,三重播放,NGN固网优化等高利润值的业务。

一、ASON的技术特点

1.完整的、标准化的GMPLS协议簇。信令:RSVP-TE,执行业务的呼叫和连接管理;路由:OSPF-TE,构造网络拓扑数据库和执行最优路径计算;链路管理:LMP,执行控制通道管理和邻居自动发现。目前为止,ASON的整体架构是基于VC4为颗粒的调度,所有国际通行标准的制定和多厂家互联互通测试规范均在该层面进行。

2.大容量多端口的光交叉连接设备,可以保证网络的连通度和业务扩展性,以实现快速保护和恢复。即光缆连接增加,或业务容量、端口增加时,设备应保证平滑升级。

3.强大的业务网络规划和设计能力。ASON网络基本以MESH网络结构为主,虽然网络开通后,业务可以自动进行恢复,但初始网络容量设计,光缆路由安排,故障软件模拟和网络瓶颈分析等,均是ASON网络构建的重要环节。

4.电路建立和恢复能力。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使得网络运转更为明晰,建立电路时应可以指定必须包含的网络资源,包括节点,链路以创建最优的路径,网络出现故障时,业务可以自动被恢复。

二、ASON的技术优势

ASON通过在传统的静态光网络中引入动态交换和智能控制能力,完成“光传送网+智能化”,从而使光网络从传统的“承载网络”向“业务网络”演进,从被动的网络管理(监控)向主动的控制网络演进。这种演进以现有传送网的光层网络为基础,是一个无缝融合的革新过程。ASON既保护了运营商的原有投资,又把富有潜力的光网络发展成能高度自主地应对业务需要,经济有效,可在光层上直接为全网提供端到端服务的智能化控制光网络。

1.智能化:ASON在传统的传输网络上引入了控制平面,实现了对传输平面的实时控制,实现了资源管理、连接、保护恢复等方面的智能化。同时ASON网络的升级扩容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些节点之间增加光纤连接,改变ASON的网络拓扑来实现。可快速提供网络业务,提供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

2.标准化:采用标准化协议和接口实现多厂商,多运营商环境下的网络互操作。目前,对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进行研究跟踪的主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包括国际电信联盟电信工作组(ITU-T)、因特网工程工作组(IETF)、光因特网论坛(OIF)和电信管理论坛(TMF),各标准化组织之间既有重叠,又互为补充。

3.灵活性:ASON网络对不同等级的客户可以提供不同的保护恢复方式,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可选择的服务,满足目前迅速发展的差异化服务的需要。

4.节约成本: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都会有所降低。现有网络一般都是SDH环形相交、相割和重叠的模式,升级扩容投资大,给运维也带来很大的压力。ASON网络的一次性投资可能比较大,但是网络越大,从长远看资本支出越小,而且ASON的智能特性也会降低运营支出。

ASON是构建新一代光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这种先进的技术和组网方式通过对光网络带宽实行动态分配和调度以实现有效的网络优化.它将动态智能机制引入传统的静态光网络中,从而为运营商及网络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核心技术分析篇2

关键词:技术战略;价值链技术构成;核心技术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035-02

1企业的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如何构建和提升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确定本企业技术战略的深度和广度。技术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决定了企业获取何种类别的竞争优势。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企业目前技术资源的状况和技术能力的水平评价;产业竞争和技术演化趋势的分析;核心技术选择;研究开发投入的强度;技术源的获取模式;技术应用的相关资源;技术在产品和价值链的运用;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将新技术引入市场;创新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战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核心技术的选择;核心技术的获得与培养;已有核心技术的使用;技术跟踪和创新;技术与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根据对前人理论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企业技术战略的二维空间结构概念,从技术战略的空间构成角度,分析研究了现阶段影响我国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因素。

2企业技术战略的二维空间结构

企业技术战略的二维空间结构,即企业的技术战略是由横向的价值链技术构成战略与纵向的核心技术竞争战略构成。

2.1技术与价值链

从最广泛意义上来看,构成企业价值链的所有活动中采用的技术都包含在技术一词中,技术渗透在整个价值链中。从竞争角度分析,应该在所有价值链活动中运用技术。波特曾经指出,贯穿于价值链当中的任何一项技术都能影响产业结构或公司差异化与成本地位――从而影响公司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个活动都是将某种技术与原材料或元件以及人力资源等组织资源相结合得到的产出。下表列出了企业价值链可能涉及到的各种技术。

2.2技术竞争战略

技术竞争战略类型通常被认为有技术领先、技术跟随和技术模仿三种类型。

企业采用技术领先和领导创新的战略,努力建立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传统上认为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一般是这一行业的大型企业,在R&D的投入规模、技术和市场风险的承担等方面都相对较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领先越来越扩大到全球化的范围。企业选择在全球技术领先,也就是说它们将在全球竞争者之前获得或开发技术,并率先将其推向市场,以获取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这样,技术领先成为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采取跟随创新战略的企业,在市场进入时间上滞后于领先创新者,采取了跟随的态度。对于跟随创新战略,又可以分为创新防御型、创新改进型、市场拓展型技术战略。采取创新防御型技术战略的企业,在研究开发资源的投入强度、现有的技术体系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这样在技术市场的时机上就采取了快速跟进型。采取创新改进型技术战略的企业注重发现潜在的产品市场和市场机会,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的限制,创新的重点也就放在对领先创新者产品性能的改进和完善上。采取市场拓展型技术战略的企业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来占领领先创新者尚未覆盖、无力覆盖的细分市场,通过抓住关键技术来获得局部细分市场上的领先。

采取模仿创新型技术战略的企业,一般也属于跟随创新的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企业,一般技术实力较弱,技术的获取主要来自外部,技术战略的重点也就是在如何快速和低成本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本身的技术能力建立在外部技术购买的基础上,自身的技术积累较差。我国的许多企业就采取这种技术战略。

2.3技术战略两个纬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和财务与人力资源一样,技术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技术管理是企业基本职能之一,而技术战略是企业技术管理的核心,是进行重大经营战略决策的基础。

从价值链技术构成的纬度来讲,技术战略是技术能力数量与质量的函数,技术能力分布广泛,涉及到整个价值链。当企业决定在产品、价值链中需要获得、应用、市场化或放弃的技术时,会受到各类资源的影响与约束,除了财务资源以外,现有组织资源也影响企业的技术战略。实际上,资源和能力相互影响,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上都拥有绝对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投入到企业核心能力的构筑上,拓展企业技术战略的深度,培育企业在价值链上某个点的技术与生产专长。

从核心技术竞争的纬度来讲,分别采用技术模仿、技术跟随和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依次增强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与核心能力。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既依赖技术方面的能力,也依赖制造、营销、分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获取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企业要拓展技术战略的深度,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方面要分析了解自己的独特能力植根于价值链的哪个环节,并增强在此环节上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价值链上其他环节的技术支撑。由于技术的快速变化及产品价值链的不断分化延伸,企业原有的竞争能力很容易过时,这样企业就会倾向于与其他组织合作来完成价值链上的有些活动。例如,将企业价值链中的一种或多种活动委托给其他企业,或在核心技术的开发上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建立联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成为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驱动力。

3影响我国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因素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方面,企业价值链的涉及范围广,技术构成水平低,只能为企业提供低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企业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很难拓展技术战略的深度。企业在核心技术竞争上普遍采取技术模仿战略,无法培育在价值链上某一点的技术与生产专长,很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下面我们将从技术的两个纬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从价值链技术构成的纬度来分析。企业面临着资源约束与提高价值链技术构成水平的矛盾。一方面,贯穿于价值链当中的任何一项技术都能影响企业差异化与成本地位――从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企业迫切希望提高价值链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又受到财务、组织等各类资源的约束与限制,无法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面面俱到。国外企业的通行做法是将其价值链中的一种或多种活动委托给其他企业。例如,许多制造商和供应商使用后勤联盟作为降低配送和储存运营成本,提高用户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日本公司通过多层次的承包商与分包商体系建立起培育特别专业技能的外部网络,使他们具有很强的柔性,反应速度快,成本降低潜力大。国外公司的做法大都依赖于发达的生产业,只有成熟的生产业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而我国的生产业尚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导致企业只能在内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散了资源,产生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从核心技术竞争战略的纬度来分析。欧、美、日等企业普遍采取技术领先和技术跟随战略。国外企业的技术战略选择较多的依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一般而言,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网络系统,它既包括若干基本的行为主体,也包括创新政策和创新机制;其中最为基本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等;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和实施创新活动,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决定于各行为主体自身的效率、相互作用、功能整合等。反之,完善、高效的国家创新系统也会促进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的快速流动,提高各行为主体的效率。在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下,科学知识创新和技术知识创新可以在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之间快速流动、扩散和转移。企业可以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的紧密结合,在核心技术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技术研发能力,拓展技术战略深度。例如,在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统中,20世纪90年代,从研发经费支出比例来看,企业的基础研究已占到全国的20%,科学研究已占到全国的50%。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车间,没有技术研发能力。改革开放后,企业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自身缺乏技术能力的积累。由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缺失,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严重脱节,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不能在组织间快速流动与扩散,导致企业在核心技术竞争上往往采取低水平的技术模仿战略。

核心技术分析篇3

根据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南华大学该专业的办学特色,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本着“真题真做,环环相扣”的教学思路,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核工程计算设计与核仪器研制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综合设计能力全面提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常用环境放射性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工程设计实践,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全面观点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结合该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多年课程设计经验,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份。

2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内容

为了完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具体改革内容如图1所示,调查分析国内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课程设计改革实践的方向和重点;在已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开展包括硬件条件、软件设施、师资队伍在内的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及包括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和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改革等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份;最终构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2.1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

南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包括专业基础和应用实验室,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室包括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放射化学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包括核技术及应用、核仿真、辐射剂量实验室。示范中心实践教学特色鲜明,具备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核技术及应用博士点、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已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开展包括硬件条件、软件设施、师资队伍在内的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建设。(1)软、硬件条件建设。2014年8月,该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南华大学首个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推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南华大学核类及相关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科研水平,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2014年12月,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为2014年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建成基于实验室局域网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基于校园网环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基于Internet网环境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完善已有虚拟仿真课程设计课程及项目,达到能在实验室局域网条件下满足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实现核能工程、核技术应用类虚拟仿真软件与云平台的有机结合,为将来该校以及其他高校核类及相关专业虚拟仿真课程设计教学起到示范和共享作用。软件设施方面,已经具备课程设计相关Multisim、Proteus、Protel、Labview、Mcnp、Root、Matlab等软件。同时一方面将NJOY、CITATION、SCALE、DRAGON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方面的专业软件用于课程设计教学,让学生掌握最为实用的科研程序;另一方面又自主开发基于三角剖分的二维特征线程序TSMOC,可求解次临界系统高次Alpha本征函值HARMONY程序,可用于百万居里级大型钴源辐照装置快速优化排源程序SPA等软件系统。实现了课程设计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达到了科教相长的有益互补。(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引进、自培、在职进修方式提升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并聘请国内著名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为中心兼职教授。一方面每年新进博士、博士后等人才;另一方面,学院与核工业相关单位展开密切合作,如与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下设的国核大学签订了长期人才合作协议,定期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和交流;鼓励年轻教师读博、出国深造、外出进修学习及参加学术会议;学院领导班子积极联系资深院士、研究员等来该校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写好中长期发展计划,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德、能、勤、绩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

2.2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形式多样化。如基于Multisim/Proteus的核仪器电子学仿真,基于Protel的核仪器PCB制作、LabVIEW虚拟仪器设计、蒙特卡罗软件仿真计算,基于ROOT的数据分析与模拟计算、Matlab软件反应堆控制仿真、x射线产生截面计算与穆斯堡尔谱分析等。(2)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入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与实验的有机补充。通过引入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研究,确定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的具体项目,如核仪器电子学仿真与制作,可选项目基于Multisim的电压前置放大器仿真与设计,基于Protel的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制作,基于Proteus的定标器仿真等;蒙特卡罗软件仿真计算,可选项目基于Mcnp的反应堆堆芯模拟,基于Mcnp的NaI探测器探测效率计算等。

3课程设计教材编定

参考其他相近工科专业比较成熟的课程设计指导教材(如电子技术、单片机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课程设计过程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分章编写的方法,结合教师、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反馈意见,经过“分工、整合、修正”一系列步骤,编写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材一套。结合课程设计老师的教学经历和模式,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初版已经出炉,下设“基于Multisim的电路仿真”、“基于Proteus核仪器设计与仿真”、“基于ROOT的数据分析与模拟计算”、“基于MATLAB的核信号处理与仿真”、“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MSU8.EXE的应用”、“X射线产生截面的计算”、“压水堆单通道热工水力程序开发”、“基于MCNP的辐射屏蔽仿真与计算”、“基于MCNP的压水堆删元、组建、堆芯的中子学参数计算”九个章节。课程设计教材的编订,使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动手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扩充,要求掌握MCNP、MATLAB、Multisim、Proteus等工具软件的使用,提高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4结语

核心技术分析篇4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3-0000-02

一、认真进行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

要做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必须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课题组一定要反复斟酌和修改调查问卷和调查对象,得到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调查方案和具体的调查问卷。

通过调研了解到下面的信息:1.企业对毕业生的未来需求:在将来的十年之间,大部分企业会扩充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2.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企业适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职生就业的岗位大部分都是在维修、装配、调试、质检等四个方面,由此看来,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将来就业的主要岗位就是生产一线。3.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企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德才兼备,能够熟练进行各种业务操作,并且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肯吃苦、不怕累。4.课程结构亟待改善,当前的中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更加倾向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5.专业教师常用教学方法和中职生需求方面,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和中职生的需求密切联系,具体来说,教师更擅长板书教学,而中职生最喜欢的是信息技术和情境教学的整合教学方法。

通过认真进行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以及面临的困难,从而进行认真地探索,并且按照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更好地进行中职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提升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

二、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密切联系企业专家

通过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对本专业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地分析。通过“岗位定位和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将“元器件准备”、“装配”、“检测”、“调试”、“总检”五个工作项目初步的确定了下来。

专业核心技能直接关系到中职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专业要发展,就一定要弄清楚核心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专业核心技能的前提之下做出进一步的拓展,而并非让任何的领域都任意的发展。由此看来,明确专业核心技能及核心课程尤为重要。

经过深入地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密切联系企业专家,可以发现,应用电子技术的核心技能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技能、电路图的识读技能、电子产品的装接与调试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

三、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编写中职应用电子课程标准

(一)按照确定的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

所谓中职应用电子课程的核心课程,就是能够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中职生的学习效率、全面促进其它学科的开展的课程。虽然具备了上述的理论支撑以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定位,然而,为了做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工作,仍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想方设法进行应对,具体如下所述。

1.困难一:知识体系与行动体系的转变方面的困难。在现阶段,中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以知识体系呈现,然而,通过调查发现,中职生更喜欢那些以行动体系呈现的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如何应对这一困难?

应对方案:根据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自身的特征,对于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都更加倾向于理论讲解,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这些课程的理论过于难懂,又缺乏实践操作,这就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不能够激发起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要应对这一困难,就应该传承这些课程不可或缺的优点,并且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通过核心技能,就可以对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进行重组,对于整个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打造,使其出现巨大的转变,对于一些中职电子应用技术知识点可以加入到《元器件与电路》、《功能电路的装配与调试》两门新确定的课程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中职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中职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实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2.困难二:中职生的动手操作和课程理论不能够密切联系方面的困难。在现阶段,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理论课、专业实训课面临着纯理论、纯实践的困难,这就导致中职生的动手操作和课程理论不能够密切联系。

应对方案:根据核心技能,合理设计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一般情况下,《电子工艺》课是和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最一致的,这一课程也受到了众多的中职生的喜爱。基于此,可以对《电子工艺》开展项目教学,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个个的教学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中职生更加热爱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中职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列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能够大幅度提升中职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避免了纯理论课程的枯燥无味的问题的出现。

(二)分工负责,共同制定中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标准

核心技术分析篇5

数学题是指数学上要求回答或解释的事情,数学题的标准形式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条件(已知、前提),结论(未知、求解、求证、求作).1988年第6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报告中又提出作为“问题解决”的数学题应具有接受性、障碍性、探究性、情景性和开放性.单教授的《解题研究》一书不仅讲怎样解题,而且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核心题),通过这些核心题学习解题是该书的一大特色,既帮助学生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解题的乐趣.2006年9月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为了改变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泛而不精的问题公布了《数学课程焦点》文件,该文件强调打好基础的“核心结构”,“核心结构”是组织教学内容、建立内容联系的强有力纽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研究室主任章建跃博士主持的课题“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该课题对中学阶段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进行了梳理,析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并对它们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可供我们在研究“如何确定、构建核心题”时进行类比和借鉴.

1.1构建的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践,遴选出一批高质量的核心题并形成题库,以满足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及单元测试所需.针对目前的题海战术,重复练习太多,学生负担很重,必须研究和改进习题教学研究的方法,贯彻少而精原则.数学核心题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发挥核心题的导向作用,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等做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使学生能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构建的基本流程

(1)确定核心题的遴选范围

核心题主要选自课本的经典例题和习题,各类教辅和期刊中的优秀命题,历年全国各地的优秀中考题和竞赛题,数学史上的著名问题以及自编和改编的新题.

(2)剖析核心题的特点

核心题具有新颖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核心题具有探索性,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操作实践到探索研究的过程.核心题具有综合性,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技巧来解决问题.核心题具有变式性和开放性,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但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学习水平.核心题具有拓展延伸性,具有进行连续学习、不断探讨的可能性,能使学生从中得出进一步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3)确立核心题的编制原则

核心题的编制应遵循如下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少而精原则和拓展性原则.

(4)构建核心题的教学模式

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以知识点、考点、承前学习、后续学习为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最后形成以每一节课的核心题为基本载体的教学模式.在构建核心题的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个体现”:研究与每一个知识点相关的核心题的层次性以体现认知规律和因材施教;研究与每一个知识点相关的核心题的探究性以体现承前学习、后续学习对该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在核心题的教学形式上,要突出“两个方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和课外批改,以减轻教师负担;方便学生高效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力争达到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的目的.

(5)形成以核心题为特色的校本作业

课内外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作业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初中数学核心题的构建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编写出一套目标明确、内容科学、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并与教材相配套的校本作业,使之成为师生教学的好帮手,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2案例分析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其应用非常广泛,相关习题也非常多,但最核心的问题应是根据所给方程的特点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题组(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4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2)已知关于x的方程(k-1)x2+4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在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时学生常常忽略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设置习题(1)(3)的目的就是提醒学生能关注到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习题(2)(4)同习题(1)(3)比较后发现少了“一元二次”字样,其他条件相同,学生解题时往往认为此时二次项系数也必须不为零,而事实上此时二次项系数可以为零,所以应就二次项系数为零和不为零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在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还应考虑其他条件(包括隐含条件),设置习题(3)(4)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还应关注到被开方数为非负数这个较隐蔽的条件,设置这两个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单一的习题功能较少,在构建核心题时应多采用题组形式,各小题之间要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来揭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

案例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材习题如图1,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经过点O的直线交AB于点E,交CD于点F.求证:OE=OF.

分析教材配备的习题难度一般不大,有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有的是为了形成技能技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但有的习题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具有变式和拓展功能,像这种习题就可以选作核心题.本题作为教材习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证明线段相等,这类问题一般通过寻找适当的全等三角形来解决.如果让经过点O的直线“动起来”就可以引申出很多的结论(如变式1─3),这些结论尽管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基本相同,都可以通过寻找适当的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而且这些结论正反映了平行四边形的根本性质──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在学习后续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仍然可以使用这个题组,只须把求证的问题改为判定相应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很不错,真正达到了“减负提质”的目的.

案例32014年衢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3题.

提出问题:

(1)如图5,在正方形ABCD中,点E,H分别在BC,AB上,若AEDH于点O,求证:AE=DH;

类比探究:

(2)如图6,在正方形ABCD中,点H,E,G,F分别在AB,BC,CD,DA上,若EFHG于点O,探究线段EF与H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综合运用:

(3)在(2)问条件下,HF∥GE,如图7所示,已知BE=EC=2,EO=2FO,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核心技术分析篇6

关键词:企业核心能力,实证研究,中国企业

0引言

最近以来,企业核心能力日益受到我国管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关注。但是,总的说来,我国已有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直接针对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有些研究局限于对核心能力主要观点的介绍与简单探讨;有些局限于概念框架与理论分析;有些研究把信息技术与核心能力联系起来,提出较好的理论框架。文[9-12]结合我国企业实践做了一些实证分析,但是,这些实证分析是针对某几个企业的,在覆盖面和代表性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关于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实证研究非常必要,它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现状如何?它是否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1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要对我国企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应构建一个合理可行的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对核心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1.1核心能力的逻辑结构

文[13]详尽地探讨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渊源,并在评述已有企业核心能力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核心能力概念框架——层次系统模型.在这一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更具有操作性、更能反映核心能力内在本质的核心能力概念,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各种能力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而成的能力系统;能力要素分为元素能力和构架能力两种,包括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3个层次;它是蕴藏于人才、文化与过程之中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其含义有4:第1,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知识系统,由元素能力和构架能力组成;第2,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包括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3个层次;第3,企业核心能力以人才、文化和过程为载体;最后,企业核心能力是动态发展的。

战略核心能力是企业整合外部环境网络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主要是企业对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即识别社会与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利用政府政策、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大学、研究所,并与它们进行有效合作,营造对企业有利的企业生态环境的能力。环境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网络观被引入研究之中。对环境网络的整合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战略核心能力包括政策整合能力、竞争环境整合能力、技术环境整合能力、战略营销能力、战略预测能力、战略领导能力等。

组织核心能力是企业对内部网络的整合能力,包括职能网络、子公司/事业部网络等。企业获得有效率、有效益的内部协调和整合非常重要,很多实证研究都支持: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组织生产的方式是各个领域的企业能力产生差异之源。根据整合的范围与性质的不同,组织核心能力可以分为职能能力、子公司/事业部能力、功能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子公司/事业部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内部管理意识、核心人才管理能力6个方面。

技术核心能力是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技术核心能力尤为重要。根据技术单元的性质,技术核心能力分为学科整合能力、单元技术核心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学科整合能力就是在各相关学科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这些学科的能力。单元技术核心能力就是在各相关单元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整合这些技术流与相关技能的能力。产品整合能力就是关于各产品子系统和产品构架的知识,以及把相关学科、技术、技能融合到产品与产品子系统之中的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就是关于各产品元件和产品子系统构架的知识,以及把相关学科、技术、技能融合到产品元件与产品子系统之中的能力。

1.2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包括维度与指标确定,它与核心能力界定密不可分,正确认识核心能力的本质是对核心能力准确测度的基本前提。按照层次性与系统性、全面性、细分性、数据可获性、合理有效性的原则,基于上文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界定,设计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同时也参考前人对某些维度或指标的设计,尽量采用前人用过或阐述过的指标。

企业核心能力分为3个层次,即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技术核心能力,各个层次分别包含不同的维度。按照这一界定,核心能力的层次与维度已经非常清晰,战略核心能力(SCC)包括政策整合能力(SCC1)、竞争环境整合能力(SCC2)、技术环境整合能力(SCC3)、战略营销能力(SCC4)、战略预测能力(SCC5)、战略领导能力(SCC6)6个维度。组织核心能力(OCC)包括研究发展能力(OCC1)、制造能力(OCC2)、营销能力(OCC3)、子公司/事业部能力(OCC4)、功能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OCC5)、子公司/事业部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OCC6)、内部管理意识(OCC7)、核心人才管理能力(OCC8)8个维度.技术核心能力包括学科整合能力(TCC1)、单元技术核心能力(TCC2)、产品整合能力(TCC3)、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TCC4)4个维度。各个维度下面还包括一些具体指标(因篇幅所限,未能在文中全部列出),主要参考前人的有关指标确定。

2假设

战略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是通过资源积累与配置,赋予所占有资产异质性,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也就是获得“持续租金”。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这种持续竞争优势的直接表现就是企业的长期、持续的快速成长。文[23]在引出企业核心能力这一经典概念时,运用了美国和日本企业对比的手法。其对比的重要事实就是日本企业在70—80年代长期而持续的增长,从弱到强,最终超过美国企业。而且,这种对比一直贯穿于他们的研究之中。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独特的异质资源。这种异质性把企业与其它企业区别开来,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企业自身也能获得较高的盈利,获得超出产业平均水平的回报。

关于核心能力与企业获利性、长期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在定性的层次上,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但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研究还很不够。目前已发表,并且能检索到的研究有Cockburn等对制药产业公司研究与公共资助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显示致力于通过内部的基础研究和鼓励公开发表的内部激励来培养吸收能力的公司,能够提高公司研究的产出率,吸收能力与研究开发产出之间的假设关系是线性的,并且得到统计结果的支持。文[27]提出测度构架能力和元件能力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制药产业的研究表明,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这里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用的也是线性假设,也得到统计结果的支持。文[28]提出一个模型来验证美国制药业1971~1989年间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元件能力与整合能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出率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该研究在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和产出率之间的假设也是线性的,并得到验证。

所以,本研究可以有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性越好。

根据核心能力的层次结构,假设1又可以有如下补充假设:

假设1a企业战略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性越好。

假设1b企业组织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性越好。

假设1c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获利性越好。

假设2企业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根据核心能力的层次结构,假设2又可以有如下补充假设:

假设2a企业战略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假设2b企业组织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假设2c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随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领先企业。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因此,这些成功企业是本研究的重要对象。为了保持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从而使统计研究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也选取一些在市场中经历过起伏的大中型企业.所以,大中型企业的取样是全国性的。

基于上文设计的核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设计了核心能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中对各项指标的评价采用比较通行的5分度法,业内最好水平为5分,平均水平为3分,最差为1分。经过与周围有关专家的讨论,以及几家企业当面试填、讨论的结果,确定了核心能力问卷的最终形式(因篇幅所限,本文未列出具体问卷)。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期间,本研究对我国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的主要形式如下:(1°)1999年3月,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有关资料以及企业名录,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挑选了2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运用邮寄调查的形式调查;(2°)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期间,结合本研究的实地调研,通过当面讨论填写的形式,获得调查结果;(3°)由于与本研究所有协作关系而认识的一些企业,通过E-mail发出一些问卷。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回收问卷多份,但是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填写,多份问卷的平均情况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核心能力状况。

3.2变量构造

文[23]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企业核心能力,其中既有组织要素,也有技术要素。文[29-30]认为核心能力是识辨与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集合,包括4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文[31-33]提出企业能力观,更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能力系统,企业能力本身是一个系统。所以,在量化企业核心能力时,把企业核心能力分为各个维度,各个维度又包含各个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很难把握的,很难说某个指标或某个维度的贡献大,而另一些维度的贡献小。所以,涉及到多维度的计算问题时,常常用简单加权平均方法来解决。例如文[34]从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一套能力、理解力、敏捷度的计量指标,这些能力的维度,就是其所包含的各计量指标的简单加权平均,很好地解决实证研究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所以,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根据本研究的统计需要,构造以下变量:

核心能力(CC)。根据核心能力的层次结构,核心能力是战略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技术核心能力3个层次的集中体现。核心能力CC取战略核心能力SCC、组织核心能力OCC和技术核心能力TCC的简单平均值。

战略核心能力(SCC)。战略核心能力由6个维度(SCC1至SCC6)组成,取这6个维度的简单平均值。各维度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指标,各个维度分别取它们各自所包含指标的平均值。如果一个企业调查到了多份问卷,各指标值取各问卷的平均值。

组织核心能力(OCC)。组织核心能力由8个维度(OCC1至OCC8)组成,取这8个维度的简单平均值。各维度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指标,各个维度分别取它们各自所包含指标的平均值。如果一个企业调查到了多份问卷,各指标值取各问卷的平均值。

技术核心能力(TCC)。组织核心能力由4个维度(TCC1至TCC4)组成,取这4个维度的简单平均值。各维度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指标,各个维度分别取它们各自所包含指标的平均值。如果一个企业调查到了多份问卷,各指标值取各问卷的平均值。

相对总资产收益率(RLTROA)。总资产收益率ROA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常用指标。由于本研究取样的企业产业分布较广,为了考虑行业差别,采用相对总资产受益率,其计算方法为企业的ROA除以企业所在产业同一时期的平均ROA。同时,为了消除短暂的市场波动的影响,这里运用1996-1998年3年的平均值来计算。

长期成长性(GROWTH)。90年代是我国很多企业在逐步转型的市场经济中快速成长的时代。因此,这里采用1990-1998年企业销售额的年均增长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成长性的指标值。

规模(SIZE)。企业规模是常用的控制变量。按照通行的做法,本研究也采用企业员工总数作企业规模指标。同样,与RLTROA的计算期限一样,为了消除短期波动,取1996-1998年企业员工总数的平均值。

4数据分析与处理结果

通过上文述及的各种途径,本研究共发出问卷207份。经过努力,共回收有效问卷41份(来自33家企业),问卷回收率为19.8%,基本令人满意.

转贴于

如表1所示,样本企业基本上分布于所有工业制造业,但比较集中于电气和电子行业,这些产业也正是我国近十年来成长迅速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从样本企业的产业分布来看,它们基本上能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全貌,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样本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建筑材料

普通机械制造业

规模(员工总数)/人

销售额/亿元

利润总额/亿元

注:表中数字全部根据为1996-1998年平均数计算。

4.1有效性与信度

本问卷调查的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保证:

①为了避免填写时,同一维度内各指标放在一起产生的主观趋势集中性,调查问卷中基本上把指标排列的顺序打乱;

②尽量通过面谈的形式,与被填写问卷入共同讨论填写;

③经过与多位企业人士的当面填写,他们都能准确理解各指标的含义,说明问卷能够被有效理解;

④同一企业多个部门、多位人员填写的问卷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有6家企业收到了多份问卷,其中4家企业有2份问卷,2家企业有3份问卷,分别来自战略规划或技术部门,为了验证这些问卷的一致性,对来自同一个企业的问卷进行了相关分析,它们的Pearson相关系数都大于0.65(显著水平p

除此之外,还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这里采用Cronbach系数α来检验。Cronbach系数α信度检验的标准是α>0.7。经统计计算,所有维度和层次指标的。Cronbach系数α都大于0.7,达到信度检验的标准,这些指标之间具有内部一致性。

4.2假设检验:假设1

假设1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来进行检验。回归分析用变量的描述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相对总资产收益率越高,核心能力与相对总资产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没有控制变量时,单变量回归模型1中β=0.17,p

4.3假设检验:假设2

假设2采用线性回归方法来进行检验。回归分析用变量的描述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成长性越好,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没有控制变量时,单变量回归模型6中=0.318,p

注:*p

注:回归国变量:RLT_ROA(相对总资产收益率:企业1996-1998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除以企业所在行业1996-1998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p

表中所列为标准回归系数β,β下面括号内为该系数的t检验值。

注:回归周变量:企业成长性GROWTH(1990-1998年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p

从核心能力的3个层次来看,战略核心能力越强,企业的企业成长性越好,战略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变量回归模型7中β=0.403,p

5讨论

5.1战略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性

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成长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与Prahalad及Hamel的观察是一致的。但是与他们的发现不同的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中国企业来讲,过去的10年中,战略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更为重要的推动因素,而他们分析的很多企业的核心能力综合体现在某些技术领域,这是本研究与他们有差异之处。这可能是我国企业还处于转型时期,转型时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成长的机会很多,空间非常广阔,往往抓住一次市场机遇,抓住一个产品,就能实现企业的飞跃发展。而且,本研究在计算企业成长时,没有分辨企业是依靠内生性增长实现成长的,还是依靠外生兼并实现成长的。而他们2人强调的是企业核心能力对内生成长性的贡献,Prahalad明确指出,企业核心能力强的企业,内生成长性非常好。这可能也是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仍然处于向规范的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在这种过渡经济中,依靠战略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增长的机会仍然存在。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依靠战略核心能力实现飞速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而文[35]的定性分析也指出,我国企业战略核心能力的快速提高与合适的企业家的出现密切相关,所以,如何选择企业的领导班子和领头人,是我国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可以想见,即使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强大的战略核心能力仍然是必须的。所以,我国企业加强战略核心能力的建立,实现长期持续增长,势在必行。

5.2组织核心能力与盈利性

企业盈利性与企业核心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组织核心能力与盈利性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这说明,对我国企业来讲,管理能力等软技术的作用非常显著,这是我国企业处于转型经济中存在的特殊规律。

组织核心能力与盈利性之间的相关性说明,我国企业依靠加强管理,从而增强组织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盈利性好转的空间比较大,这与我国学术界的一些认识是一致的,正是他们的推动,我国政府规定2000年为管理年,强烈突出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虽然他们所理解的管理和本研究的组织核心能力之间的内涵也许不很一致,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还是一致的。即提高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最终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5.3技术核心能力的困境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战略核心能力与企业的长期成长性显著相关,组织核心能力与企业的盈利性显著相关,而技术核心能力与这二者的关系都不显著。这说明,在过去的10年中,技术核心能力既不是长期成长性的重要贡献因素,也不是企业盈利性的重要贡献因素。也就是说,对我国企业来讲,现在的竞争格局与企业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技术竞争的结果。我国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这与文[35]对东方通信、长虹、海尔3家优秀企业的核心能力动态发展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即过去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竞争,率先提高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从另一个角度采看,这也可以说明,对我国企业来讲,它们之间的技术核心能力差异不显著,不足以揭示企业绩效和成长性之间的差距。而且,我国企业也确实不具有如文[9]大力强调的那种依赖于技术的、杰出的企业核心能力。

技术核心能力面临的这种困境说明,对我国工业企业来讲,过去的10年不是基于技术的竞争时代。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企业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直至跨入全球500强的行列的话,必然要走向基于技术的竞争。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基于技术的竞争已经初现端倪,某些领先企业已经成功建立较为强大的技术核心能力,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困境不是说我国企业不需要建立和提升技术核心能力,相反,更说明建立与提升技术核心能力的紧迫性。上一轮竞争是基于战略核心能力和组织核心能力的,而下一轮竞争必然走向基于技术核心能力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