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例(3篇)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会计教学应用
会计是现阶段教育体系中最为热门的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为社会输送专业性、职业性人才,以满足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效果平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课堂缺乏趣味性与个性化色彩,致使会计教学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会计教学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与创新性,将更具趣味性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会计专业领域,进而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一)构建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法是现阶段教育领域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效果显著。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借助真实案例来辅助与诠释教学,让学生深入到案例之中来学习和感知会计知识[1]。真实的案例涉及到专业的会计知识,可让在学生在处理相关会计问题时能从容面对,在案例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能在具体的案例呈现中吸收与见识到会计专业课程的规范性操作,可大大提高会计教学水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重在课堂参与,及时解决会计教学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在会计领域方面的实践性与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二)锻炼学生技能
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的开展考验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点考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相关案例情境的设计,能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全面锻炼,在案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财务报表制作能力、财务数据核算能力、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能力等,其直接关乎着学生的专业素质,可见,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实效性与规范性。
(三)强调讨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其训练与应用的点不仅仅在于实践参与和程序锻炼方面,还在于案例分析与讨论,只有通过有效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才能将案例中所要考查的会计知识点进行提取,是培养与锻炼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案例分析过程中,注重的不是案例的结果,而是案例实际情况的分析过程,在分析时会迸溅出大量的思想和观点,也就不会重视什么是正确答案,重要的是案例分析的过程。在开展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激励,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2],对一些个性化的观点应予以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会计课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案例与课程讲解的融合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课中的应用,应注重案例与课程讲解的相互融合,打造更具规范性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应用案例时,应融入相应的案情导入元素,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讲说与授课,及时将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到案例之中,能在呈现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吸收新知识,会计教学不存在刻意性,而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能让学生更为深度而高效的学习到会计专业知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融入相应的问题来牵动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3]。
例如,在学习会计核算的相关知识点时,若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切入主题,为学生讲述会计核算的方法。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应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做好问题导入,教师应先将案例中的经济类业务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核算,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会计核算应怎样操作与实施呢?此时,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讲授,为学生讲授有关账户的相关知识,在讲授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可引起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
(二)强调案例与合作学习的搭配
新时期,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其中,注重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的有效结合和搭配,制定更为合理的会计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法中渗透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展开小组讨论与分析,以实现对会计案例的深度剖析与解读,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的相互融合,是两种高效教学模式的强强联合,能为会计课堂增添色彩与乐趣[4],对学生会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
例如,在学习“会计恒等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了相关的案例:“A企业若想要创办其下属的原料生产厂,在前期的资金问题上应如何处理?”然后小组内的学生就该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企业若想运营,必须具备足够的运营资金,投入的资金来源可由企业自行承担,也可由其他企业进行投资,若向他人借入,会形成债权关系,向债权人借入资金,然后会形成债权人权益,则A企业则处于负债的状态;若招商引资,则会形成所有者权益。通过分析,小组内的学生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答案,也展现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倡案例与多媒体的有效合作
在案例呈现时,可以选择图片、文字和动画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更具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及时对会计实务的操作课程予以全面的了解,及时总结会计实务的操作要点,提倡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其能自行动手去操作,进而突显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价值。
例如,教师可将职场环境下的会计实务操作流程制作成小视频,让学生观察与学习小视频中的案例,对职场环境下的会计操作失误情况予以了解,也可对学生产生警示性。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课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呈现,运用多媒体教学予以辅助,使得案例呈现更为生动、具体,更具趣味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会计课教学现状的有效分析,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导致会计教学质量不高。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会计课专业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应将职场中的案例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锻炼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进而得到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敏.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2:67-68.
[2]俞福明,刘平荣.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8:164.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案例讨论应用创新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中有大量的理论、公式、数理模型,若只按照教材讲授理论,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加强金融业务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1案例教学法及其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在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教师组织策划、指导,将与相关理论相联系,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后应用到工商管理学院,随着应用效果的显著,逐步在西方国家得以广泛采纳。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除了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形象性、互动性的特点,其首要问题在于案例的选择,所选的案例尽量是学生身边的,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其次,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参与,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陈述、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对课本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金融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备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在于应用,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金融学》教学使用案例教学的较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与业务背后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的学会经济分析工具,因此,我们认为,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的类型
通常根据教学环节,可将所应用的案例分为三种:
2.1《金融学》基础理论案例。一般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主要适用于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此类案例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
2.2综合讨论案例。在几章的内容系统讲授以后,选取的案例涉及讲授章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目的在于评价和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3课外思考案例。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构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为作用。此类案例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3当前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型教育观念,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比例太低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授性的、灌输教学为主。在各类职业教育中,讲授型的教学方法依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案例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比例偏低。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和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由、民主,注重个性,鼓励竞争密切相关。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秩序、服从权威的基础上,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标,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更容易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型的教学方法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
3.2对案例教学的性质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师生角色异位案例教学法的本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的《金融学》案例教学中,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以传统的引导教学为主。还有一些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提问。
事实上,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需要策划和设计案例。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案例事件的“现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角”,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
3.3所选取案例的实践性不强现有的《金融学》理论主要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货币金融部分,这些《金融学》理论及其结论主要是在总结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货币、银行及金融市场运行的实际而产生的。教材中的例子、教师所选取的案例主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能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和应用上的创新案例很少,离学生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因而课堂案例讨论时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无人发言的现象。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案例辩论式;教学方法;法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D90-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案例辩论式教学概述
案例辩论法的出现与实施,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巨大发展,各界学者对这一方法的讨论日益激烈,由于案例辩论法呈现出的教学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案例辩论教学也可以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法律教学中。案例辩论教学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进行各项法律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并从中提高学生对与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案例辩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紧抓知识重点,对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二、实施案例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
案例辩论式教学之所以在法律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是因为这一方法从根本上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现如今的大学生不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能力方面都呈现出进步与新潮的特点,他们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现如今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应现代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案例辩论式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当代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育活动为中心的,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学生只有听和记的学习手段,听从教师的传授。然而在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启发的功能,帮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分析案件中问题,从中指出学习重点并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交流的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点。
3.学习过程的活跃性
在运用案例辩论方法进行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思想活动与经验相互融合,塑造教师与学生融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这个互动过程的实现,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多层次认识。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经验共享中总结思想,以此来达到更加全面更加主动的学习效果。
4.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知识点以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运用案例辩论方法使抽象难懂的法律知识融入到实际案例中,变得更加贴合实际,简单生动,不仅更加容易使学生了解其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案例辩论式教学方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案例辩论式教学的运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案例辩论法的适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法律教学的目的,因此具有的教育性原则是其中需要具备的第一原则。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时,要将思想、政治的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法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对分析案件时学生的法律和政治思想进行重点培养。
(2)适应性原则
辩论式教学在选取案例时要选择适当难度,来平衡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偏好都存在差别,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来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更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由于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典型性原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进一步增强法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选取案例时需要贯彻典型性的原则。教师要将社会的的热点问题融入其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与教学内容相互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辩论式教学方法发挥更加强大的教学功能。
2.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导读与设问
教师作为案例辩论式教学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将教案例融入到法律教学活动中,利用案例导读的方式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功能。例如,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根据案件背景以及法律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分析与探讨,对案例进行剖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对于案件的设问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提出与教学相关的法律问题,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能够掌握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识点,并且也拥有了一定案件分析经验,这要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案例辩论
这一环节是存在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提出设问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相互合作的方式,针对问题进行辩论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辩论,相互阐述各自的观点,在根据情况适时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来找出案件背后的学习内容。
(3)辩论总结
在讲过案件辩论后,教师需要进行辩论的成果总结,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加以阐述,帮助学生对法律知识形成更加理性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内化为思想意识。教师应针对辩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案例辩论式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小青.谈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