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6篇)
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篇1
关键词PRECIS;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SRESB2情景;西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9-0165-07
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带来诸多风险。气候变化风险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均气候状况(气温、降水、海平面上升等);二是极端天气事件(热带气旋、风暴潮、干旱、极端降水、高温热浪等)[1]。研究极端天气事件的潜在变化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影响的基础[2]。预估极端天气事件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趋势外推[3-4]。尽管历史气象资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过去的气象统计信息只能部分地反映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气候模式的不断改进为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s)和区域气候模式(RCMs)预估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影响提供了更可靠的工具[5-6]。已有一些学者应用气候模式来评估气候变化对洪水[7-8]、干旱[9]、风能[10]及水资源[11]可能造成的影响。但GCMs过粗的分辨率对于分析气候变化对区域尺度的潜在影响是不够的,而RCMs却能很好地反映影响局地气候的地面特征量和气候本身未来的波动规律,被认为是获取高分辨率局地气候变化信息的有效方法[12]。
伴随着20世纪下半叶的持续增暖,全球陆地大部分地区存在着干旱化的趋势。与全球干旱化一样,中国部分地区的干旱强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干旱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频繁出现了多个破历史记录的极端干旱事件。近些年,国内不少学者在干旱灾害方面进行研究[13-15],取得了大量成果,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但这些评估研究都是利用气象观测数据或历史灾情资料来开展的,并未考虑气候变化对未来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的影响。翟建青等[16]利用ECHAM5/MPI-OM气候模式输出的2001-205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指数预估了3种排放情景下中国2050年前的旱涝格局,但其所使用的气候情景数据分辨率较粗(1.875°),且未能从灾害风险角度分析未来干旱致灾危险性变化。
未来我国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进行预估,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气候情景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组。该研究组应用英国Hadley中心开发的PRECIS模式,模拟了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设计的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1961-2100年),其水平分辨率在地理坐标下为纬度0.44°×经度0.44°,在中纬度地区水平格点间距约为50km。关于PRECIS物理过程的详细介绍可参阅文献[17]。许吟隆[12,18]等人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数据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的研究表明:尽管一些气候要素的模拟值存在一定偏差,但总体上PRECIS具有很强的模拟温度和降水的能力,基本能够模拟出各气象要素年、季的大尺度分布特征。因此,本文不再对PRECIS模式进行验证。
1.2研究时段划分
本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时段:现阶段为1981-2010年,未来分为近期(2011-2040年)、中期(2041-2070年)和远期(2071-2100年)三个时段。文中所选指标均以各时段30年的平均值进行探讨。
1.3干旱致灾危险性评估方法
关于干旱的指标已有大量研究,但很多干旱指标只考虑了降水这一个变量(如连续无雨日数,SPI指数,降水Z指数,降水距平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仅仅考虑降水因素是不够的。陆地表面干湿变化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降水减少是干旱可能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地表温度的升高会大大增加水分的蒸发散,使得干旱更容易发生。因此,干旱指标应该能够衡量地表水分收支大小,本研究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两个因素,采用地表湿润指数(降水量/潜在蒸散量)作为变量来评价旱灾危险性。
本文将干旱致灾危险性分为5个等级。具体的分级方法如下:首先,对现阶段西南地区各县域单元旱灾危险性指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再按1∶2∶4∶2∶1的大致比例将487个县域单元分为5级;之后,提取现阶段两个相邻等级县域单元的旱灾危险性指数,以其平均值作为旱灾危险性的分级标准(如1、2级的分级标准是,将现阶段1级县域单元中最大的旱灾危险性指数与2级中最小的旱灾危险性指数求平均值所得);最后,按照此分级标准对未来三个时段干旱致灾危险性进行分级。
2结果与分析
2.1年均潜在蒸散量时空格局变化
如图1所示,在现阶段,我国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平均为775.42mm,最大值为1100.21mm,年均潜在蒸散量低于700mm的地区占总面积的39.14%,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而高于1000mm的地区仅占6.91%,位于广西省南部和云南省的北部。到了近期,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增大为819.78mm,其最大值为1149.45mm,其中大于1000mm的地区面积增加到12.85%,约为现阶段的1.86倍。在中期,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继续增加为854.99mm,最大值增加到1202.25mm,年均潜在蒸散量低于700mm的地区面积继续减小,而高于1000mm的地区则大幅增加为19.45%。到远期,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增加到890.30mm,最大值为1265.00mm,年均潜在蒸散量低于700mm的地区仅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5.84%,主要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而高于1000mm的地区则扩展为26.06%,为现阶段的3.77倍之多,集中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可见,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未来我国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将呈现持续增大的趋势,尤其是年均潜在蒸散量超过1000mm的面积将大幅增加。
2.2年均地表湿润指数时空格局变化
从图2中可以发现,各个时段西南地区均呈现出“西干东湿”的格局,并且相对于现阶段,未来西南地区总体上将呈变干的趋势。在现阶段,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平均值为1.51,其中地表湿润指数小于1.0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2.79%,大于1.8的地区占26.66%。而在近期,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平均值为1.46,小于1.0和大于1.8的地区分别占到总面积的14.68%和18.54%。中期阶段,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继续减小为1.42,大于1.8的地区缩小至总面积的12.48%。到了远期,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为1.39,其中小于1.0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7.09%,大于1.8的地区占9.25%,分别较现阶段增加4.30%和减小17.41%。
2.3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变化
在对降水和蒸发等各因素分析和数字化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模型(式3)在ArcGIS中对各因素图层进行计算并分级,得到西南地区县域尺度干旱致灾危险性评价结果(图3)。为详细了解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表2列出了各时段旱灾危险性等级的县域个数和面积百分比。
可以发现,未来各时段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空间格局变化很大。相对于现阶段,未来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处于1、2级的县域个数和面积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5级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旱灾危险性明显增大。尤其在近期,处于旱灾危险性5级的县域个数由现阶段的49个快速增加为236个,面积也占到总面积的50.30%,分别是现阶段的4.82倍和6.24倍,是未来旱灾危险性最严重的时段。到中期和远期,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相对于近期总体有所减小,但处于5级的县域干旱致灾危险性值却有一定程度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未来四川省西南部和云南省大部始终是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最高的区域,在今后的旱灾风险管理及防灾减灾规划中需尤为注意。
3结论
本文基于PRECIS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SRESB2情景下西南地区现阶段与未来时段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情况,并对该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的时空格局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未来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将持续增大,尤其是年均潜在蒸散量超过
1000mm的面积将大幅增加;同时,未来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将逐渐减小,总体呈现变干的趋势。
(2)相对于现阶段,未来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明显增大,尤其是近期时段。在近期,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处于5级的县域个数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36个和50.30%,分别是现阶段的4.82倍和6.24倍。四川省西南部和云南省大部始终是该地区未来旱灾危险性最高的区域。
4讨论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中致灾危险性评估是从自然属性角度来评估干旱危险性。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理论[20],在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GDP、耕地、森林、草原、各种工程设施等的分布情况,以及遭遇干旱时这些承灾体的易损程度、社会防灾救灾能力等,就可以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价,辨识出高风险区,为各级政府开展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查阅《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以及近些年的灾情资料可以发现,本文对现阶段(1981-2010年)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的评价结果与实际灾情发生区域基本符合。但由于干旱灾害形成、发展及产生后果的复杂性,影响因子众多,目前的评价结果尚难以做到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考虑因素的全面性、各干旱等级权重值的真实性、预估气候数据的误差以及评价模型的科学性等等,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作出更符合实际、更加可信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本文只选取了SRESB2情景,虽然这一情景是比较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气候情景,但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展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在现有情景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集合概率预测等技术手段,建立基于多情景多模式的集合概率预测情景方案。同时加强气候模式模拟研究,提高模拟数据精度,降低气候系统模式的不确定性[21]。
致谢:承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研究员在论文数据方面提供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Change2007: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2]TebaldiC,HayhowK,ArblasterJM,etal.GoingtoExtremes:AnIntercomparisonofModelsimulatedHistoricalandFutureChangesinExtremeEvents[J].ClimaticChange,2006,79(3-4):185-211.
[3]徐新创,葛全胜,郑景云,等.区域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7):883-890.
[4]周后福,王兴荣,翟武全,等.基于混合回归模型的夏季高温日数预测[J].气象科学,2005,25(5):505-512.
[5]ZwiersRW,KharinVV.ChangesintheExtremesoftheClimateSimulatedbyCCCGCM2underCO2Doubling[J].JournalofClimate,1998,11(9):2200-2222.
[6]贺山峰,戴尔阜,葛全胜,等.中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2):91-97.
[7]RaffDA,PruittT,BrekkeLD.AFrameworkforAssessingFloodFrequencyBasedonClimateProjectionInformation[J].HydrologyandEarthSystemSciencesDiscussions,2009,6:2005-2040.
[8]贺山峰,葛全胜,吴绍洪,等.安徽省洪涝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32-39.
[9]BlenkinsopS,FowlerHJ.ChangesinEuropeanDroughtCharacteristicsProjectedbythePRUDENCERegionalClimateMode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ology,2007,27:1595-1610.
[10]BloomA,KotroniV,LagouvardosK.ClimateChangeImpactofWindEnergyAvailabilityintheEasternMediterraneanUsingtheRegionalClimateModelPRECIS[J].NaturalHazardsandEarthSystemScience,2008,8:1249-1257.
[11]ZhuTJ,JenkinsMW,LundJR.EstimatedImpactsofClimateWarmingonCaliforniaWaterAvailabilityunderTwelveFutureClimateScenarios[J].JournalofAmericanWaterResourcesAssociation,2005,41(5):1027-1038.
[12]许吟隆,张勇,林一骅,等.利用PRECIS分析SRES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J].科学通报,2006,51(17):2068-2074.
[13]卫捷,陶诗言,张庆云.Palmer干旱指数在华北干旱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3,58(增):91-99.
[14]武建军,刘晓晨,吕爱峰,等.黄淮海地区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00-105.
[15]HeB,LvAF,WuJJ,et.al.AgriculturalDroughtHazardAssessingandSpatialCharactersAnalysisinChina[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1,21(2):235-249.
[16]翟建青,曾小凡,苏布达,等.基于ECHAM5模式预估2050年前中国旱涝格局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5(4):220-225.
[17]JonesRG,NoguerM,HassellDC,etal.GeneratingHighResolutionClimateChangeScenariosUsingPRECIS[M].Exeter:MetOfficeHadleyCentre,2004.
[18]许吟隆,JonesR.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1):5-9.
[19]AllenRG,PereiraLS,RaesD,etal.CropEvapotranspirationGuidelinesforComputingCropWaterRequirementsFAOIrrigationandDrainagePaper56[M].Rome:UnitedNations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1998.
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篇2
关键词:地球表面;面临问题;趋势
一、引言
地质科学证明,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地球经历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因为人类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由类人猿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中,逐步学会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而转变为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的,所以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对人类便显得更为重要。加之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后,在利用自然过程中便对自然加以干扰,甚至破坏,全球变化也就更加复杂化了。
二、全球重负危机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地球承载人口必有一个最佳限度,而且人的个体消费指数愈高,人口总量的极限就会愈少,人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必然得到自然惩罚,但在时间因素链上具有滞后性,往往是父辈作孽,子孙遭殃。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增大了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愈来愈拥挤。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全球变化,既有天灾,人“祸”为首。
三、臭氧层产生空洞问题
位于大气圈中平流层里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有害生命机体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平流层中飞行的超音速喷气式巨型飞机数量大增,它们排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气中含量不多的臭氧。加之,还有各类化合物产生的氟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释放物,被紫外线照射变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已使完整的臭氧层遭到了破坏,产生空洞。有的科学家估计,人类释放的上述物质,已使臭氧减少了3%,长此以往,预计到2050年,可能导致臭氧减少10%。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将产生危及全球的人类和生物界的重大问题。
四、大面积酸雨沉降问题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气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齐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SO2;它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生成硫酸或硫酸盐的微粒,飘荡在空中,遇到风雨下降,就被冲洗下来,形成酸雨雪。加之,氮氧化合物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硝酸和碳酸盐,同样会使雨雪变酸,它们的生成都与燃烧石油、煤炭矿物等燃料有关,是当前的一种严重污染物,已几乎为害整个地球。
五、生态系统失调的问题
生态系统是由各类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群落或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经生理代谢过程又向环境放出物质和能量,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这个过程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相关联,并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全球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物圈产生着很大影响。例如,自从消灭害虫十分有效的有机氯类杀虫剂使用以来,这种不易分解的农药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使人和其他一些生物受害。如此下去,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环。另外,地球上辐射能量的增加,也会对生物界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使人类遗传功能受到无法恢复的损伤,也使生物遗传发生突变等全球性重大问题。
六、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
对流层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大气起保温作用。所以,大气周围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大气圈的能量平衡过程。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燃烧矿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进入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随之剧增,这势必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变化。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只要有少许改变,尤其是位于沿海之滨的大城市如上海、伦敦等其损失更将惨重,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广植森林,保持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是一个全球环境的重大问题,非一国一邦所能办到的,这仍是一个人为全球变化问题,已到了非采取有效措施不可的时候了。
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篇3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使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使用价值的现象叫做水污染.水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重金属、酸、碱、盐等无机污染物,耗氧物质,植物营养物质,石油和难降解有机物。此外,对水体造成污染的还有病原体污染、放射性污染、悬浮固体物污染、热污染等。值得一提的是,日常使用的合成洗涤剂中的某些成分也会对水造成污染,我们应选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洗涤剂,如无磷洗涤剂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害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20世纪中,工业和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工厂烟囱排出滚滚浓烟,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喷发出有害气体和粉尘等,造成了大气污染的日益加重.大气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既危害人体健康,又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破坏建筑材料,严重时会改变地球的气候。例如,使气候变冷,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制订大气质量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臭氧层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万物的生存。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臭氧层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初期,科学家发出警告:臭氧层可能受到损害。到了80年代,人们观测到,南极上空的臭氧每年9月—10月急剧减少,形成了“臭氧空洞。”继南极之后,1987年,科学家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卫星监测表明,其他一些地区大气中臭氧浓度也有所降低。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这将严重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农作物产量、危害海洋生命、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特别是人和地球上的生物会因此遭受极大伤害。
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篇4
关键词:健康促进;环境变化:台湾;全球变暖
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4-111-02
一、前言
产业革命给人类提供了高质量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然而,过度发展和过度消耗导致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加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体系,并极大地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众所周知的是,大气变化的因素:如极端的恶劣天气、大气污染、洪水干旱等因素很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自从1994年美国环境变化框架协定生效以来,所有发达国家开始积极采取行动并着手处理环境变化。例如,日本在2008年就环境变化影响与适应方面的相关研究组成了委员会。英国于同年2008年采用了环境变化议案。澳大利亚2011年通过了一项全世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议题。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了一项白皮书“有关2030年和2050年环境变化的定量风险评估对可供选择的死亡方面的原因。”在白皮书里,世界卫生组织把环境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正式作为在2030年至2050年之间一项值得去研究和推测的极其重要的议题。据估计每年环境变化都会导致增加250,000例死亡事件,而死亡原因则来自营养失衡、疟疾、腹泻以及压力等。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害健康的成本(也就是说,排除由健康决定的因素之外的成本,如农业成本、水和卫生设施成本等)。据估算到2030年为止应在20亿到40亿之间。2011年有关中国台湾环境变化的科学报告表明:台湾每年的温度平均值在1911~2000年之间)已经上涨了1.4摄氏度,相当于每十年上涨了0.14摄氏度,且高于近十年来全球上涨的0.14摄氏度的平均值。在过去的十年里,最大降水量和台风发生率显著增加,可能不仅会导致重大灾难,而且会渐渐损害整水资源系统。接下来本文将从健康促进的相关概念入手,主要介绍台湾健康促进部门针对气候变化是如何进行环境适应策略调整的,从而为大陆地区相关的健康促进机构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为健康做出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二)健康促进概念
健康促进是指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与健康教育相比较,健康促进的含义更为广泛,它包括健康教育以及能够促进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政策、经济支持等各项策略。健康促进是当前世界上推崇的具有全新意义的提高健康水平之最佳途径,它有可能使个人、集体乃至整个社会在更大程度上参与修正不健康行为、优化生活方式和促进环境的改善,从而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危验因素,达到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适应状态的良好健康素质。
三、中国台湾健康促进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举措
为保障大众健康,台湾健康促进部门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现场处理和适应策略,这些策略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对公众健康和福利的风险上,同时也是建立在经验主义研究和西方先进国家政策的基础之上的。
(一)健康教育意识的宣传和政策的及时调整
健康促进部门2012年了有关气候变化和慢性疾病干预和控制的小册子,通过对大众进行教育和对受众人群加强有关气候变化的意识、适应能力和关心程度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有效地处理上述危害。此外,该部门还于2014年12月就健康方针费劲心思地发表了一份白皮书,旨在处理和调整策略以适应气候变化。此份白皮书旨在为我们在早期阶段处理具体的应对策略做好准备,以减少气候变化对大众健康的影响和伤害。
(二)详实的行动计划
台湾健康促进部门已经制定了某些行动计划,诸如装配了一种热波警告系统来处理恶劣的气候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该部门描述了这一系统通过把高温分成三种不同的具有各自对应策略的危险等级分类,还就有关如何热击的信息提供了网址,同时又敦促医院、私立医院、社会机构和居民精神病等康复协会制定了应急计划。当冷峰袭击国内一周时,该部门提倡进行心血管和呼吸病预防,并将发动抗寒前线关爱措施。诸如设置应急接待休息室,并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衣物和食物。凡因极端恶劣天气导致的灾难,该部门都会向受难者提供紧急医疗服务,临时受害避难所,社会资助,以及为受伤害的群体提供特殊保护。在遇到处理患有心理疾病创伤后的受害者时,我们曾了有关灾难事故心理健康的训练手册。它为患者处理类似灾难提供了参照指南。受难者在遇到不幸时同样也可以即刻得到心理健康帮助,并且享受心理咨询服务。
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恶劣天气下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如台风和洪水,改变了带菌体者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周期,带来了新兴的和重现的易传染的疾病,并且改变了地理上偏远地区的宿主和病原体的分布。除了把灾害反应系统和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合并成一体外,该部门还增强了案例检测,促进流行病研究,病原媒介监督和控制、种源消除、职业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培训以及连同国际合作再现的传染病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制定了以减少传染病威胁为目标的情况下,诸如以上相关领域研究结果便可在制定健康政策时作为参照依据。
(三)系统检测食品安全,转变生态理念减少碳排放
该部门继续监测食物中的农业、化学和兽医的麻醉残余物,并实施转基因食品管理条例以便为雨量分布的变化做好准备。因为雨量分布变化对食品的生产/输出下降和农业、化学以及兽医的麻醉物的改变影响极大。此外,它(健康促进部门)已经对高风险食品执行了系统性的检测。例如,在引进肉类时需要根据食品安全和卫生法案。当涉及到贮存条件变化会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时,该部门会率先采取行动督促食物中毒预防计划并设立自动化质量管理系统以确保大众的食品安全。
由于大气变化引发的环境问题正愈发严重。台湾已经遵守2001年UNEP提出的全球绿色新协定,并因此在怀着希望缓解气候变化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将注意力转移到绿色经济上。我们希望将过去的对地球进行“挖掘”的理念转变为“管理和再投资”的理念。以减少碳依赖,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伤害,并采取发达国家旨在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为使医疗设施最优化,MOHW积极举行环境友好型医院会议,提高净化医疗技术,诸如加强医疗排污管理、医疗设备研究与进展以及改善水资源循环系统。该部门将继续促进医院降低碳排放,并鼓励卫生保健机构参与其中。此外,它还要发展卫生保健服务和应用资料学。绿色科学和技术消除了来自政府等的医疗支出,减少了碳排放。该部门在整体上促进了低碳饮食并推动了一种名为“食品碳轨迹”标签制度的发展。我们也为食品行业设立了碳足迹实验过程和程序,帮助食品企业家努力寻找新的机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我们能够管理碳排放和减少其花费成本。
为了减少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危害,该部门将持续提高健康教育和促进有关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而且该部门将采用现有的视觉研究作为高度,加强部门内部之间的合作,并奠定公私伙伴关系的根基。它将继续审视改进方法,并正在付诸所有的努力来处理气候变化对早期阶段大众健康的影响,以期逐步减少碳排放的危害。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过去的以过多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已经给国内民众的健康带来了不少的危害。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必须正视的重大挑战。而保障人民的健康更是健康促进部门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我国应在借鉴中国台湾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基础上,在以下几方面具体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等疾病的扩散,严格控制疾病传播渠道,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与加强建立健全疾病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以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为受难者或老弱病残者等特殊人群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或者隔离服务。
(二)健康促进部门应普及大众健康教育和对他们加强健康意识的宣传,使得普通群众充分认识到全球变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善民众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国家应加大对健康产业的投资、制定有利于健康促M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积极开发建立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早期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并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国际和国内多领域、多学科的合作,充分探讨健康促进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提出具体详细的建设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马连鹏.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促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11-13.
[2]刘俊庭,吴纪饶,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黄俊琪,饶从志,朱俊鑫.生活方式与人类健康[J].疾病控制杂志,1999,3(2):15-25.
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篇5
十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以致鱼虾减少或绝迹;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危害森林的生长。此外,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有关资料说明,近十几年来,酸雨地区的一些古迹特别是石刻、石雕或铜塑像的损坏超过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已有三大酸雨区。中国华南酸雨区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十大环境问题之(二)森林锐减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十大环境问题之(三)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致使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农田、900万公顷的牧区失去生产力。人类文明的摇篮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变成荒漠。中国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严重。
十大环境问题之(四)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导致每年有30-70万人因烟尘污染提前死亡,2500万的儿童患慢性喉炎,400-700万的农村妇女儿童受害。
十大环境问题之(五)水污染
水是我们日常最需要,也是接触最多的物质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险品。
十大环境问题之(六)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过量营养物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东海)等出现赤潮。海洋污染导致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十大环境问题之(七)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危险性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和其他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具有害特性的废物。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和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因其数量和浓度较高,可能造成或导致人类死亡,或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疾病或致残的废物。
十大环境问题之(八)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20xx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十大环境问题之(九)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十大环境问题之(十)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篇6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节能减排措施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247-01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人大气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对人类生活环境、生产和身体健康等方面和产生危害的现象。目前已知的大气污染物有100多种,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2类:一类是颗粒状污染物。另一类是气态污染物。所谓颗粒状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粒径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溶胶体,这类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气态污染物主要有含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氨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其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生活燃煤、农垦烧荒、森林火灾、建筑尘土、炊烟等,对环境和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2.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材料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对工业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加的生产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使用寿命。
3.大气对农业的污染。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的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灭绝。
4.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大气污染物可以阻挡阳光照射到地面,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这会导致生物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的排放导致酸雨的危害,大量工业发展导致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也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化。现在要改善大气污染继续加剧,对于政府要做好相应的措施,对于我们普通的公民来说,应该保护好每一个环境的卫生,废气的排放等等,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二、节能减排的重要
能源是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以科技、机器为主的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经济飞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迅猛增加。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了能源短缺、资源争夺和环境污染等重要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节能减排主要是为了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等对环境及社会生物的危害,以当今现有资源的压力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中,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些地方,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汽车消费存在巨大的能源消费,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人、车、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世界性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新政府上台就十分重视环保问题,加入世界环保协定,制定相关政策,称环保问题有甚与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威胁,这不是危言耸听,近百年来随着世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是人类历史几千来的若干倍,使得世界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许多专家预测,全球温度上升,将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拔低的地区将被淹没,据勘测,南北极冰川覆盖每年都在减少。并引起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因此,节能减排对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以致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
三、节能减排的措施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节约体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5.以法律形式规定新建筑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对新建房的采暖、通风、供水设备的安装使用均提出了节能要求。
6.通过对石油、天然气和电加征生态税,以税收手段来调节能源价格,促进节能减排。
7.把减少化石能源和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并制定了配套的法律体系,同时规定新建建筑必须符合一定的能耗标准,规范了锅炉设备的节能技术指标和建筑物材料的保暖性能,建筑物的允许能耗要比2002年前的能耗水平下降30%左右。
8.采用高效除尘设备。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主要是由于煤等固体燃料因燃烧产生的。要去除这种污染物,可用干法、湿法、过滤及静电法。一般情况下,较大颗粒宜于采用干法去除,而细小颗粒则以采用过滤法和静电法去除。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对大气污染的危害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必须性进行了研究探讨,这也只是阶段性的成果。总之,还有其他节约能源的方法,需要我们举一反三,去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抛掉自私自利的陋习,以博大无私的善心、善行,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邓锋琼.节能减排与大气污染控制战略框架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