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6篇)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生活;自主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而所谓的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打造和谐的数学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打造出高效率、高效益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热情,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函数是中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中阶段的函数学习也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数学打好了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商店销售一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2.5元,根据市场调查,销售量与销售单价满足如下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单价是13.5元时,销售量为500件,而单价每降低1元,就可以多售出200件,请分析,销售单价多少时,获得的利润最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也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就需要依靠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获得,所以,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进入课堂活动当中,从而为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做好前提工作。
二、开展自主学习,激发探究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开展自主学习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过程中找到探究数学的乐趣。因为我们都非常清楚,作为主体的学生如果缺少乐趣,缺少兴趣的话,即便是教师教学方法再丰富多彩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要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和展示自己的个性。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2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深入探究如何发觉他们的思维潜能。
一、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想学、乐学从而诱发首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决定他在学习上达到的高度。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就有了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要发掘创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我在教“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研究,接着讨论:怎样编商总是“3”,有什么诀窍?这样,既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又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
这样教,教师“教”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研究。
三、把握时机,发掘创新思维
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是思维高峰的起点,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表象及组成的要素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达到知识间的守恒。
四、激活创新思维,让思维插上飞翔自由的翅膀
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
3.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3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作者引用他人的学术研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涉及的内容都写下来,这样写出了的论文内容就很繁琐,论文的重点也不明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1992年。
[6]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1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4
(一)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学生成长于家庭,由父母抚养长大。关爱家庭、感恩父母是一种自然的反哺跪乳之义,并会经教师引导发扬光大。如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单元,课首情境图即是孩子帮助妈妈整理衣服。这样的情境在学生那里会有所见,但不一定有所为。因此,教师透过此图引导学生明白在享受父母的关爱的同时,也需要回报父母、关爱家人,这种感恩之心会明显比日益仪式化的“洗脚”行为有意义的多。
(二)将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培养寓于平时
如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保护野生动物、节约用水等,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而与此相关之教育素材,或通过情境图,或通过例题与习题等呈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仅以三年级上册为例,如13页有习题涉及“采用哪些节水方法”、15页有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涉及濒危动物保护、30页有习题涉及超市购物、79页与125页分别有例题与习题涉及观赛、观影、排队购票等。教师适时加入相关公德知识教育,对学生公德心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做好“五爱”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爱”公德是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的明文规定,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显然,五爱教育不应是空洞口号,而应是触手可及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小事。这一点,在教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各教材中有多幅与运动及运动场有关的图片,以此引导学生热爱运动非常自然;又如,教材多处出现国旗、或以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为背景材料等的练习题目,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效果良好。
二、创新教学,将德育教育鲜活化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需要趣味因素,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兼顾二者,需要教师紧扣教材、适当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并合理发挥,以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受到品德教育的浸染。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心态
学生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从小的角度说,是利于个人未来的成长;从大的角度说,是服务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这种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讲解与帮助学生学习有关数学知识,如分数、百分数、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时,要适时结合实际说明它们与工农业生产中的某些应用,既可帮助学生体会其实际效用,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与内驱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乐学”数学
有学生学习了几年数学,以为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目,而对数学之“美”“趣”等毫无感受与认识。显然这与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密切相关,没有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与感受数学存在的乐趣,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从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与和谐。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要以充分的教育智慧为基础,结合教材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实际等来开展,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之大美,在“玩”中玩味数学。如玩转魔方挑战赛、24点游戏挑战赛、数独挑战赛七巧板挑战赛等数学游戏,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先人智慧、提供才能展示平台,促进数学学习等,意义重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日常引导、鼓励、评价等密切相关,并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服务。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行为中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细节的引领,以学生感性、详实而细微的认知作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前奏,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实、做透。
三、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5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2005年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盛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2002年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讯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2003年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她执教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乘法分配律》分别于2000年6月、2002年12月荣获甘肃省第四届、第六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
一、二等奖,她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1月参加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承担的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方法,“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六个转变:(1)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2)从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为主;(3)从学生静听转变为积极思维、大胆质疑;(4)从原来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5)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6)从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转变为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与理解。该课题于2003年5月通过市级鉴定,被评为优秀等级,同年10月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并颁发了结题证书,该研究成果2004年9月荣获第五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晨
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6
1.鼓励合作交流,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Ehv教学方法指出:如果你讲我听,我会忘记;如果你做给我看,或许我会记住;如果你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并应用。这说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这也是人文价值教育非暴力里提倡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精神的价值观。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提问题、互相交流讨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表达和交流。
2.营造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等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营造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
3.让学生的个性在数学活动中飞扬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关注个性,激励创新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異中培养创新精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都能享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