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简述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6篇)

时间:

简述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篇1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14.2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82-01

传染病防治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密切结合农村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及病人、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扩充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使病人及其家属、广大村民都具备了充分的自我防护意识,形成强大的自我防御屏障,营造一个“人人要健康,健康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推动农村传染病社会防治工作的开展,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

一、研究基本环节,确定教育重点。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学基础。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和协同起作用,还必须通过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即流行过程始终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必须综合考虑影响传染病发生的诸多因素,研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是研究传染病健康教育重点环节的基础。

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信息的传播贯穿始终。基于上述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就是围绕健康教育内容对象、方法和时机等方面。分析哪些因素通过人为因素可以改变;在所有可改变因素中,哪些是最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则可认为是某些病的健康教育重点。

二、通过健康教育网络,落实健康教育措施。

建立起以卫生系统为主的纵向网络,即卫生行政机构一专业健康教育机构一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整合卫生、教育媒体和社会体等单位协同工作的横向网络体系,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同执行健康教育规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言教育

通过听课或办培训班的形式,由专业人员就某一专题进行讲课,为搞好法定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乡镇卫生院要有专门的人员分管,负责拟定工作计划,制定传染病的社会防治工作宣传制度和检查考核办法,由防疫科人员,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例会讲座,内容尤其注重易懂性、针对性,具体性,避免生搬硬套、讲大道理。

(二)文字教育

可以采用形式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精练,易于记忆,号召力、鼓动性强的卫生标语,达到大造舆论和创造气氛的作用。卫生传单:针对某种季节性传染病,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内容系统,针对性和知识性强,简单明了。

(三)形象化教育

采用宣传图片、照片、标语、模型、示范、演示等形象化教育方法,把复杂的传染病临床表现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百姓有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电化教育

利用媒体机构的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料,以及投影、幻灯、VCD、等电化教材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大大加深村民的防病治病意识,使其成为自觉行为,从而为法定传染病农村社会防治工作铺开道路。

三、培训医护人员防止疫情漏报

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村医进行健康教育是加强疫情报告、防止疫情漏报、开展疫情监和搞好传染病社会防治的关键措施。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传染病的漏报、迟报、误治时有发生,应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方案。对院内临床医生的教育,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安排课时,注重教授疑似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辩证施治、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对村医则利用每月一次的例会,开展业务学习。由于农民就医习惯,加上经济原因,相当一部分传染病患者首次就诊大夫是村医,这就要求村医从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培训内容侧重于法定传染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体表指征,尤其是临床表现。为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赢得了时间,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普及防病知识,巩固工作成果

简述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三城区160位农民工健康意识的调查,对他们的健康意识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健康意识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健康意识有三大特点:对健康内涵理解层面较浅,健康知识了解面狭隘;健康需求强烈但健康参与观念淡薄;健康责任观缺失,普遍寄期望于公共健康服务。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其本身的传统观念、较弱的信息获得能力和城市的社会制度、社会网络、群众心理三方面社会排斥有关系。

关键词:农民工;健康意识;社会排斥

TheSociologicalResearchonUrban-ruralLaborers’HealthyConsciousness

——TakingThreeDistrictsofShanghaiasanExample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stotheinvestigationonone-hundredandsixtyurban-rurallaborers’healthyconsciousnessinShanghaithreecitydistricts,hasadescriptiononthepresentsituationandapproachsasubjectfromtheformationofhealthconsciousness.Accordingtotheresearch,theurban-rurallaborers’healthyconsciousnesshasthreecharacteristics:haveasuperficialviewofthemeaningofhealthy,haveanarrowunderstandingofhealthyknowledge;thehealthdemandisintense,butthesenseofparticipationisflag;thehealthyresponsibilityoutlookisdeficient,sendtheexpectationofthepublichealthservicegenerally.Thesecharacteristic''''shaveclosecontactwithtraditionalideas,weakabilityofgaininformationandtheurbansociety''''ssystem,thenetworkofsocialrelations,masspsychologythisthreekindsofsocialexclusion.

Keywords:urban-rurallaborer;healthyconsciousness;socialexclusion

引言

据最新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作为我国最大的迁移人口,农民工对人群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迁移对迁移人口本身健康的影响和对迁入地人口健康的影响,其中又以人口迁移与传染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上海市宝山区2001-2006年甲乙类传染比流行特征的调查分析显示,[1]外来人口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本区居民。如深圳市1993-1996年9月共登记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2107例,其中外来人口1601例,占涂阳病人总数的76%。[2]潘国庆等人的研究显示,流动人口是城市里感染和传播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危人群。[3]从有关HIV感染的监测情况可以看出,[4]流动人口对HIV感染的疫情己产生一定的影响,感染者中,农民的比例最大。但是,由于该群体的基数庞大且流动频繁,政府和其他社会民间组织在促进农民工群体健康的作用上效果十分有限,所以该群体本身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对其健康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农民工的健康意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针对“健康意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集中在健康意识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上,首先由Rosenstock提出健康信念模式(HBM),[5]HBM认为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会改变自己的健康行为,强调运用个体的态度和信念来解释和预测各种健康行为。Rogers在“健康信念模式”的基础上,从动机因素的角度探讨健康行为。[6]该理论认为环境和个体中有关健康威胁的信息引发个体出现威胁评价和应对评价两个认知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M.Fishbein和I.Ajzen提出合理行动/计划行动理论,[7]认为人们的行为实施是以合理思考为基础,一系列的理由决定人们行动的动机,而个体的动机因素有决定特定行为的实施。[8]“计划理论”由“合理行为模式”发展而来,引入了行为控制变量,发展为“合理行动扩展理论模型”或称为“计划行为理论”[9]是目前改善健康行为的主要理论。到了80年代,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多阶段行为模式”有效地描述了人们健康意识与行为改变的不同阶段。[10]“多阶段改变理论”更多的是注重改变的过程,强调了健康的养成是动态的。

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群体健康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农民工群体的健康现状描述。刘杰对103名城区农民工健康知识和行为调查发现经济状况好的农民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与健康行为的形成率高于经济状况差的工人。[11]陈朋月对81例农民工的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评定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差。[12]第二,对农民工健康干预前后的比较研究。张雪琴、谭琳等人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病治疗的心理干预发现该群体在治疗中表现出心理压力大、无助感和维权方式的不当等,从而对职业病防治、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13]林锦芬在对农民工尘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发现该群体尘肺病知识的了解对预防可控制职业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第三,健康理论的实践运用。方晓义等人认为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高危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15]朱娟蓉等人运用四象限法对餐饮业农民工健康知识和行为关联作用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分析,并认为四象限法有较大的应用价值。[16]第四,针对改善农民工健康现状的对策研究。施卫星提出了健全保障制度、体现公平性、普及保险、加大立法和宣传教育五方面进行了阐述。[17]陈彬、杨廷忠认为政府应重视农民工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切实依托公共机构,配合社区,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18]

纵观国内学者们已做的研究,研究者对农民工的健康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统一的观点,多数停留于医学分析和教育层面上。很少从现状出发,以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农民工本身内在和社会环境的外在因素对其健康意识的影响进行解释。本课题通过对农民工的健康意识现状描述和分析对现有研究作补充,以期弥补此类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1、健康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健康现象在头脑中的反应,是人们对健康的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思想、观点、理论等健康的理性认识层次和心理、情绪、态度等健康的感性认识层次两个层面。本文从对健康内涵的认识、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疾病传染途径的认识和对疾病预防方法的认识、自身健康需求状况、自觉参与健康维护观念等方面讨论健康意识。

2、健康维护: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及其疾病预示,对自身未来的健康状态进行预测,并据此做出决策,从而实现维护自身生命,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以免于疾病和衰弱,体格、精神的完美状态。

(二)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了解农民工的总体情况、主要问题、健康现状和健康相关理论等文献。

2.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的总体为上海市所有农民工,通过多段抽样,抽取徐汇、闵行、南汇三城区,并在每个城区抽取两个街道。由于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大,抽样框难以确定,所以每个街道通过偶遇的方式发放25份问卷,构成本次调查的150个样本。

3.访谈法: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另外选取10个个案,其中男性、女性农民工各5名,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情况、收集事实。

(三)资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个案编码分析

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10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A编码记号

a农民工性别编码:男性女性分别用英文单词“MALE”和“FEMALE”的首字母表示,如某农民工为男性,则用“M”表示,若为女性,则用“F”表示。

b个案的编码: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如个案1为“C1”。

B编码方法

第一组为农民工性别编码,第二组为个案编码,比如“M-C1”表示:来自某男性农民工(M)个案1(C1)的陈述或看法。

三、结果分析

(一)样本概况

鉴于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本次调查采取了调查员辅助填答的调查方法,在必要时帮助调查对象理解问卷。发放问卷150份,回收到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7.3%。

在146名被调查者中,男性74名,女性72名,男性较女性而言更为配合。大专以上文化的占9.6%,高中或中专的占15.8%,初中文化的占56.8%,小学及以下的占17.8%。打工者的文化程度相对与农村人口应该较高,这对本身的健康意识有重要影响。其中已婚人员占58.9%,未婚及离异占41.1%。

由于老年人和文化水平非常低的农民工无法提供较多的信息,本文放弃了部分此类调查对象,所以在理解问卷提供的数据时,本文只倾向于样本容量本身的统计结果。访谈主要针对服务类、建筑类、保洁类等常见工种务工者,个案在问卷调查的以外选取。通过这样抽样方案所得出的结论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在这一问题上不做赘述。

(二)关于健康的认识

1.对健康内涵的认识

对健康内涵的认识,反应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本研究以健康概念来反映农民工群体对健康内涵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表1):有20.5%的人认为健康是“身体强壮、精神饱满”;17.8%的人认同健康是“抵抗力强、没有疾病”的观点;有28.1%的人认为健康应是心理生理的健康;有30.8%人认同“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健康的观点。由此可看出,部分农民工对健康内涵的理解仍停留在生理功能的基本正常的较为消极的健康观,但大部分农民工已把对健康的理解上升为心理、社会的协调上,个体的健康状态很多时候不为个人和家庭控制,除个体因素之外,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外在的社会环境。

表1健康内涵认识情况

变量名称频数(N)有效百分比(%)

身体强壮、精神饱满3021.1

抵抗力强、没有疾病2618.3

生理、心理都健康4128.9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康4531.7

总计142100.0

注:缺失值未列出

基于对健康内涵的不同认识,根据调查,有38位调查者认为自己非常健康;60位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比较健康;一般的有39位,不清楚自己健康状况的有9位。由于目前农民工群体有着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本身的身体状况相对较好。

2.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农民工的健康重要性,研究发现,在被调查者中73.4%认为健康对自己非常重要,有21.2%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选择一般和无所谓的分别为2.7%和2.7%。访谈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像我们这一行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开门,晚上三点才休息,身体不好的人很难做到这样的,所以健康对我们十分重要。”(M-C1)不难发现,健康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打工者更关注的是生病后影响工作或赚钱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健康状态的形成认识上,有61.6%的被调查者认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在健康促进上有主要作用;另有13.7%和11.7%的人认为健康的形成主要依靠身体的发育周期和体育锻炼活动;只有6.2%和6.8%的人认为健康依赖于医疗水平和先天体制条件。(见表2)

表2对健康形成的认识情况

频数(N)百分比(%)

身体自身的发育周期合理的调配

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发达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条件

体育锻炼

先天遗传,体质条件

总计20

90

9

17

10

14613.7

61.6

6.2

11.7

6.8

100.0

注:本题为多选题

进一步,再把健康状态的形成细分成注意饮食、保证睡眠、有规律的生活、体育活动、补充营养药物、没空顾及维护健康这事和其他七种具体方式,共有78.9%的人愿意通过前四项具体活动改善自身健康,仅有1.4%的人选择无暇顾及健康此事。显然,农民工群体在健康的形成上已认识到自身行动的重要性。

3.对疾病传播途径的认识

根据调查情况:有17位被调查者的本人或家人得过传染病,有129人没有患传染病的经历。笔者认为这一数据结果不排除部分被调查者碍于颜面而选择未得传染病情况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农民工群体本身流动性大的原因,一些农民工本身既是传染病的患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本文将健康知识的了解水平集中在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了解情况。据表3显示:农民工群体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依然较低,个案M-G7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说道:“我也懂我们农民工容易得传染病,但是我们没有传染病的知识,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样的事情,传染病这么多就算都弄清楚也没有用,我觉得自己稍微注意点就不会得传染病了。”传染病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其健康状况,大大加大了该群体染病的机率。因此,对农民工群体的传染病的知识普及和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以帮助该群体掌握该健康知识,控制和改变自己的高危传染行为。

表3对疾病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

完全正确部分正确完全错误

频数(N)百分比(%)频数(N)百分比(%)频数(N)百分比(%)

肺结核0012887.71812.3

肝炎0014095.964.1

水痘2315.811880.853.4

痢疾32.112484.91913.0

艾滋病7853.46846.600

皮藓8961.05638.310.7

感冒12485.02114.310.7

注:完全错误包含“不知道”的回答

(三)关于维护健康的认识

1.对疾病预防方法的认识

在传染病预防方法上(表4),有53.7%的人选择提高意识,26.2%的人选择切断传播途径,有14.1%的人选择隔离病人,有6.0%的人选择其他方式。

“我觉得只要知道艾滋病这样很严重的传染病就可以了,别的我们也没那么注意,本来就没什么文化而且也想不到这些事情,国家应该控制传染病,我们老百姓自己只能注意一点。”(F-G6)

根据表3的显示,农民工群体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并不全面,在本身不清楚传播途径的具体内容时切断传播途径并不能完全发挥其预防作用;同时,农民工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决定了该群体有更多的可能性接触到传染病,存在着大量传染病隐患,即使工作单位和政府机构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农民工作为防范主体的意识在行动的支配上还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4传染病的预防方法认同情况

频数(N)百分比(%)

提高意识8054.8

切断传播途径3926.8

隔离病人2114.3

其他64.1

总计146100.0

由于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的多样性,本次研究把常见职业病简单划分为:石棉肺、化学中毒、物理性中毒(如中暑)、职业性皮肤病和职业性五官疾病。统计发现农民工群体对物理性中毒了解最多,占总体的69.0%,主要是因为其从事的职业多数属于高强度、高消耗的体力活,脱水、中暑这样的物理性职业病十分常见。用工制度改革后,企业劳务用工大多来自劳务公司,一些用人单位仅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而不依法和农民工签订合同,造成农民工对所从事工作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不知情,劳动保护没有保障。

“我们制鞋厂的工人都是和中介公司签的临时合同,从来没有体检过,也没有什么保险,胶水的味道很刺鼻,以前都不发口罩,现在发防毒口罩,但是还能问到味道,有时候会觉得头疼,不过你能说给谁听,都没有人管的。”(M-G9)

“我在吴泾化工厂做了很多年了,发了个防毒口罩,我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毒,天热的时候闷的厉害大家都会把口罩拿下来,倒还没有什么不舒服。”(F-G10)

我国的职业病危害主要集中在科技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农民工成为职业病新的高危人群,部分用人单位提供的个人防护用品质量不过关、数量不保证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问卷和访谈结果都反应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嫌麻烦或不方便而疏于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短时间内的影响较小,而长时间从事有害职业工种的农民工成了职业危害的“牺牲品”。

2.自身健康需求状况

本研究将农民工获得自身健康的主要渠道分为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两方面(表5),有78.1%的农民工认为有必要接受健康教育,18.5%的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3.4%选择无所谓。其中希望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的占18.5%,食品卫生方面的占24.7%,慢性病预防占21.2%,合理膳食方面占19.2%,其他的占16.4%。对于健康知识的获得渠道,43.2%的人愿意通过电视学习健康知识,电视依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工具,30.3%的人选择发放资料的宣传方式,3.8%的人希望通过报纸了解健康知识,读物的投入宣传会使健康教育事半功倍,选择讲座教育的有22.7%,讲座教育的简单易懂的特点更容易让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接受。

另外,有85.6%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健康服务,8.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6.2%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50.5%的人希望提供定期免费的体检,31.0%的人希望有健康保险,17.1%的人希望得到免费的药物提供,1.4%需要基本的医疗服务。

“要是有了免费的定期检查,我也会安心许多,得了病了要健康保险也没有用啊。”(F-G9)

“健康服务当然需要,最好健康保险和定期的免费体检,我们现在都没有什么保险,就给我小孩买了保险,有的保险买来也不一定有用,再说我们没有单位,只有自己参保,全家人参保费用太高。”(M-G1)

“前年政府组织过一次免费的体检,但是做的检查很少,就抽个血什么的,现在我都不参加体检了,没用的。”(F-G3)

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维护健康的意愿比较强烈,也有一定的参保意识,但存在着由于自身、社会等原因并没有享受到必要的健康服务的现象;由于健康保险需要自己缴纳一部分或全部费用,而不情愿参保,因此,政府提供的免费的定期检查被认为花钱少、收益多的健康维持方法,但在体检的项目上农民工已有更高的要求。

表5健康教育与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健康教育健康服务

频数(N)百分比(%)频数(N)百分比(%)

有必要11478.112585.6

没必要2718.5128.2

无所谓53.496.2

总计146100.0146100.0

3.对自觉参与健康维护的观念

对农民工群体目前健康维护的参与观念的调查发现,有67.0%的男性和4.2%的女性农民工抽烟,不抽烟中已戒烟的有8.0%。戒烟原因以对自己不利,对家人不利和经济因素为主。在饮食观念方面,如表6所示:男性农民工多数偏向于是否能填饱肚子,而女性农民工更偏向与口味方面,女性关注考虑营养方面比例高于男性,可见在食品的选择上女性较男性而言更为理性。

表6性别与饮食注重情况的互交分析

口味(N)营养(N)能否填报肚子(N)无所谓(N)

男217424

女2032119

总计41395313

在锻炼参与意愿的调查中发现(表7),男性的锻炼意识高于女性,由于农民工群体青壮年人员为主,因此总体上来说多数农民工有体育需求,但多数难以满足。数据显示,选择没有时间和没有经济条件的分别占被调查者中不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原因的57.0%和34.0%,表示工作就是锻炼的占19.0%,参与度并不高。由此可见,较强的工作时间可能是影响农民工群体淡化锻炼意识的原因之一。

“我现在主要是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身体,一天下来还要算账,要是有时间的话我还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身体太胖也不好。”(M-G1)

“我很想去健身房练瑜伽,但是价钱太贵,我又没有时间。”(F-G5)

表7性别与锻炼次数的互交分析

锻炼次数

天天锻炼(N)3次以上(N)1次左右(N)从不锻炼(N)

男991145

女841842

总计17132987

农民工的就医意愿是连接就医需要和需求之间的关键因素,对于患病时就医意愿情况的调查,对没有选择感到不适时首选到医疗机构就诊的74.0%被调查者(表8)进一步分析其选择的原因,有27.8%的被调查这认为病情不重时没有必要到医院就诊,60.4%的人认为费用过高,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4.3%的人对医院的医疗水平表示质疑,认为去医院也没有用,剩下7.5%的人选择其他原因。可见,农民工群体的就医意愿的首要选择是收费便宜,给他们带来的经济负担小且医疗资源的治愈性强的就医方式。

“近几年没怎么生病,也没有去医院,一般都是自己吃点药就好了,要是生病可能会去中小型医院,严重的才去大医院。”(M-C2)

表8就医意愿

频数(N)百分比(%)

去大医院106.8

去中小型医院2819.2

自己去药房买药6343.2

能扛就扛过去3524.0

其他106.8

总计146100.0

(四)影响农民工群体健康意识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上海城区的农民工群体健康意识的调查,笔者发现,其健康意识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农民工群体对健康内涵的理解层面较浅,健康知识的了解面狭隘;其次,有强烈的健康需求,健康参与观念淡薄;再次,健康责任观缺失,普遍寄期望于公共健康服务。根据城市农民工健康意识现状的分析结果,笔者将从农民工群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外在因素几方面进行解释。

1.传统文化观念

在身份上,农民工既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又是离乡背井的打工者,从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转变为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会造成文化上的空间分离,在知识、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认识方面产生了文化冲突。作为农村中的流出者,尽管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形式上虽完成了由农村趋向城市一种空间转换,,却仍是以农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未能有效实现视角转换,容易在文化观念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一套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城市现代化的方式和价值观念,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健康文化匮乏的环境中,对健康这种社会意识缺乏了解和感性认识。

2.弱信息能力

农民工作为一种有行为能力的特殊群体,如果说其能力是由思维决策、劳动、社会资本、消费行为多种能力综合的话,那么信息能力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农民工的健康信息能力首先表现为其作为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于健康实践过程中,并取得相应的健康效应的主观能动条件。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人口中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一部分人,一方面缺乏专业职业技能、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导致的认识能力相对薄弱,使他们难以接受这种有悖于传统的健康内涵和健康维护观念。部分农民工虽具备了进行健康信息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在范围、深度、强度上的程度低,使他们在城市中成为缺乏相对正常信息能力的一类人群,在健康相关信息的获取、运用上处于弱势地位。

3.社会制度排斥与健康参与的可能性

奈拉卡伯在分析社会排斥的主体、客体和排斥的途径时指出,制度机制是社会排斥的主要动力,当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对某些群体提供资源和认可,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活动时,就导致社会排斥。我国自20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实施户籍制度,它对当时减少城市压力、缓解城市化速度和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由于户籍制度及其影响的持续存在,户籍制度已成为阻止农村人口总体与城市人口总体分享某些机会和资源的障碍,也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规则”的制定之外,造成农民工群体在关于健康问题没有话语权、在健康公共设施上农民工没有使用权。因此农民工表现出来的低参与率就不难理解了。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把农民工排斥在外,农民工参与健康保障主要两种渠道:第一,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保险费用;第二,个人自己承担保险费用。但就目前而言,用工单位缴纳的养老基金、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平均是工资总额的28%,个人则需缴纳11%,而现有的各保险统筹个单位之间的政策又不统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使得保险关系无法顺利转移接续,农民工群体的频繁流动直接损害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且反过来也影响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工资低、工作条件差、稳定性弱成为农民工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为了生存,农民工群体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

4.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与维护健康渠道的堵塞

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社会,必然经过一个社会关系再构建的过程,然而他们生活、工作圈子的封闭性和边缘性使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城市居民交往,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个人关系网络难以建立。这样,就在城市社会形成了“市民圈”和“农民工圈”。农民工在分配制度、职业分布、消费娱乐、聚集方式和社会心理等五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截然不同,显示出本地人和外地人在健康系统中形成的两种分化。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网络隔离,使他们与城市居民并没有很多的交往,在城市里信任的依然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而造成这种隔离局面的主要原因正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城市居民对农民存在歧视和偏见,农民工则难以建立对城市居民的信任感。

不仅是城市居民存在排斥农民工的情况,部分社会机构、医疗机构也把不具有市民身份的农民工排除在服务之外。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受到排挤会导致他们更依赖初级社会关系网络,而初级社会关系网络能提供的网络资源非常有限,同时越是对初级关系网络保持密切接触,越是会拉大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距离。个人关系网络的隔离与社会组织的排斥,农民工即使有强烈的健康需求也会受到阻碍。

5.群体心理的排斥与健康责任观缺失

现实中,我们通常把社会阶层分化成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声望、政治权利等方面的种种分化,在这种划分基础上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居民都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工,都对“市民”和“农民”存在固化的观念。在城市社会,农民工向来是作为外来人员被管制,在城市居民眼中,农民工群体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文明、没文化、没教养甚至是犯罪的代名词。城市居民见到农民工避而远之,农民工群体很容易感到被歧视感和被排斥感。这使得本农民工不仅感到在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与城市居民产生了距离,更是在精神层面与城市社会的距离由感知演进到认知,由不自觉发展到自觉,即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一种不满的认同。

在这种不满情绪不断滋长的情况下,农民工往往会成把一切责任归成外因素的现象,认为自己比城市居民得到的健康服务少,或本应得到的服务没有得到,在心理上产生自己健康权益被他人剥夺的感觉,这不仅强烈影响农民工群体对健康服务的评价,还阻碍了他们对健康服务的参与热情。因此,当其健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健康状态不佳时,便把主要原因归咎于政府在提供健康公共服务的职能缺失上而少考虑自身因素。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健康意识较低,对健康内涵的认识还处于生理层次,常见疾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且存在一定误区;有强烈的健康需求,但参与健康维护的观念意识淡薄,健康责任观缺失,普遍寄希望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健康服务。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农民工本身的内在因素。农民工思维上受到农村社会传统文化的束缚,并且由于受教育程度低造成该群体对新信息的弱接受能力。二是由于城市在社会制度、社会网络和群众心理等各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由于获得收入能力受到剥削以及机会的丧失,而带出低收入、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社会歧视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缺乏享有健康服务的机会,农民工更易产生被歧视感和羞愧感。

随着城市化的人流、物流的迅速增长,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也不断增长,给各种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新途径。农民工的健康意识直接支配着其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淡薄的健康意识是造成农民工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频繁流动的农民工的健康问题不仅牵涉到城市居民,更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他们的健康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袁国平,于科,金凯.上海市宝山区2001-2006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4):168-171.

[2]钟球,杨应周.广东省深圳市外来人口结核病DOTS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防疫杂志,1998,20(2):61-64.

[3]潘国庆,李勤学,张宏等.流动人口将成为急性肠道传染病控制的重要对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5,11(3):170-174.

[4]羊海涛,刘光中,倪大新.江苏省1986-1999年HIV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2000,6(5):284-285.

[5]杨佩军,田建中.健康促进中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J].皮肤病与性病,1999(4):1-3.

[6]Prentice-DunnS,RogersRW.Protectionmotivationtheoryandpreventivehealth:Beyondthehealthbeliefmodel[J].HealthEducationResearch,1996(1):127-129.

[7]FishbeinM.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BehaveIntroductiontotheoryandresearch[M].Mass:AddisWesley,1975:87-90.

[8]杨廷忠,裴晓明,马彦.合理行动理论及其扩展理论——计划行在健康行为认识和改变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2):784-782.

[9]AjzenI.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1(2):446-450.

[10]顾荣芳.健康行为养成理论辨析[J].早期教育,2003(11):9-10.

[11]刘杰,鲁杰.103名城区工人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1996(12):36.

[12]陈朋月,姜华东,杨秀丽.对81例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1(7):19.

[13]张雪琴,谭琳.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病治疗的心理干预[J].中国职业医学,2006(3):234-235.

[14]林锦芬,黄小林,卢雪梅等.农民工尘肺住院病人336例健康教育及意义[J].中国医学文摘,2007(12):370-373.

[15]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等.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位的预测[J].心理学报,2006,3(38):877-885.

[16]朱娟蓉,谭晓东,张建华等.四象限法在健康知识的行为关联研究中的运用[J].中国热带医学,2002,1(6):1502-1505.

简述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篇3

在我市的东部山区就有这样一位患者,年龄15岁,女,初中一年级,发病后被医院确诊为肺结核,她父亲极力反对到指定医院住院治疗,几经询问才告诉医务人员,一是家里困难怕治不起,更重要的是怕乡亲同学都知道她得了这种病会影响以后考学甚至怕找不到对象,因为他听说这种病会影响生育。据我的了解,在农村对这种病有这样认识的人还是大多数,多么可怕的健康知识的盲区?多么可怕的一知半解?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还会有这样的”讳疾忌医”不能不承认是健康教育的失败!因此,行之有效地对结核病的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只有系统、明了地宣传肺结核的病理、医理、药理及其防控,才能让更广大的群众更近一步地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消除恐慌,重视治疗,更主动地去检查和治疗结核病,以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治疗率和治愈率,有效预防和降低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那么,需要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有哪些呢?

1初、高中和新入学的大一学生

我们都知道,青壮年是结核病高发的主要年龄段,而初、高中和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都处在这一阶段,活动量小,学习疲劳,压力大,机体免疫力下降等为结核病的发病提供了条件,加之学校集体生活条件有限,空间小、通风差,同吃同住等又给结核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对这一人群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在新学期开学之际,首先是要为广大同学进行有效的健康体检,及时发现结核患者和潜在的传染源、对有效发现、诊断、治疗、预防结核病、减少结核病在校园的传播及其重要。

2落后山区和农村留守老人

对于医疗机构不健全和卫生条件差的落后山区和农村留守的老人,他们对结核病的认识就非常缺乏,首先是没钱治病或是这把老骨头不值几个钱,能挺就挺,再不就是这种病是治不好的……等等错误想法导致结核病的发展和传播。所以对他们的宣传教育要从乡、镇卫生院、村个体诊所开始,借助基层的医疗机构达到宣传讲解的目的,让大家从根本上认识、重视结核病,懂得如何发现、诊断、和治疗结核病。

3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

农民工由于生活环境差、营养缺乏、居住密集等原因极易造成结核病的爆发和流行。再者,农民工多是身体条件好、思想前卫、接受新事物快,所以对他们健康教育一是行之有效、易于接受,二是这些思想理念很快会被带回农村,很容易被家里更多的人接受。所以,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这几种重点健康教育的人群,我提供几点适合的方式方法。

31制作简洁生动的手册和传单。(适合上述3种人群)科学、通讯发展的今天,太多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而大多数人中选择有趣的或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忽视了很多关于疾病、关于健康教育的信息。那么,把结核病相关的知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配以生动的插图,免费发到大家的手上,供大家传阅学习,既简单又经济更直接生动。(要注意对农村不识字的老人发传单时嘱咐家里人帮助讲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适合第二种人群)在结核病高发区,开辟健康专栏,通过对本县、市、区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或身边治愈的患者的采访等方式做正面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结核病,重视结核病的发现、治疗、和预防。同时清楚国家的相关政策。

简述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技工学校研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2-01

技工院校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同时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处于16-21岁之间,主要来源是初中落榜生,其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积极性,行为习惯较差,身心发展都处于完善阶段,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上解决问题,给学生自信,因此本文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技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情绪稳定性差,容易偏激和冲动,常因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得意忘形,也会因达不到目的而悲观失望,甚至寻衅滋事,损害公物,严重的旷课逃学或加入不良团伙,违法乱纪。

2.消极心理的表现。例如在学习方面,总是认为别的同学考入高中,将来有发展前途,而自己只是技校生,毕业后也只能是技术工人等,所以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懒散,厌学思想严重。

3.适应性差、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制度不适应,对家长及教师的依赖性强。如:生活自理能力差,考试依赖性强,缺乏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就业方面,总是依赖于学校与家长,自主择业能力较差。

4.自卑心理严重,缺少自信心。如交往能力方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交往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表现为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被他人所悦纳,有归属感等。对于技校学生来说,交往需要表现为渴望结交朋友,被班级体认同,在集体中有一定的威信,但由于学生自身存在因素,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接触社会较少,交往经验不足,因而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和交往技能。

5.自我意识参差不齐。这主要在于家庭背景不同,有些学生比较成熟,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比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是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受到所生活的家庭和成长的社会环境、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学生普遍存在不理性,不客观的自我意识。同时不少同学对身边的同学、学校开展的活动,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爱参加集体劳动;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认为自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破罐子破摔,致使自己越来越差。

二、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思想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因此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构建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心理健康讲座。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新形势下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始终保持健康阳光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定期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例如在《心灵减压》讲座中,该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全新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压力”这一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教授给大家四种减压的小技巧,强调要学会评估自己的压力水平,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从而达到心灵减压,获得心理健康。通过讲座,同学们学习到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压力调试方法,对学生正确处理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矛盾,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心理健康游园活动。为迎接“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办了大型校园心理游园会。本次校园心理游园会主要有三个板块:心理健康知识区、心理互动交流区和心理能力挑战区。通过开展这次丰富多彩的游园心理活动,同学们充分放松了心情,收获了快乐;增进了友谊,学会接纳自我和理解他人。

3.“珍爱生命,呵护心灵”主题班会。为更好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我们定期组织各班召开了“珍爱生命,呵护心灵”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适当运用一些心理的话题和技术进行引导。内容包括:[实话实说]――信任和理解。类似召开新闻会或电视里的说话节目,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能丢掉自己的顾虑和面具,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心理辩论]――智慧的碰撞。主要是通过辩论改变学生的认知,如“男女分班好不好”,“中学生早恋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等;[心理活动]――感受集体。不但有不良情绪发泄、抚慰精神创伤的作用,还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通过主题班会的交流,不断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感受到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4.心理电影欣赏。通过心理电影的赏析,在全校学生中营造出一种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也为学生们搭建一个锻炼心理品质、提供高心理宿主的平台,全按方位地加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让同学们了解到心理学不仅仅包含异常心理,还有更多的融入生活的元素,学会体味生活,品味人生。例如心理电影《自闭历程》、《肖申克的救赎》等。

5.团体心理辅导。为了让学生及早地了解个人能力、建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规划,我们开展了以“彩绘生命蓝图,扬帆让梦想起航”的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分别为:“第一次亲密接触”、“全方位的我”、“我的未来不是梦”、“通向美好的未来”。通过活动的展开,促进了同学们对自我的了解,让同学们树立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了解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中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的同时,增强了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我们将继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培养出更有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2004】8号.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简述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篇5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开发编制一份适合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量表。首先通过文献法、访谈法编制了51个题项,在开放教育学生群体中进行试测。然后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保留了37个题项。最后经过检验,证明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以作为测评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工具。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编制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458x(2015)03―0046―04

一、问题的提出

需求“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指个体当前的心理状态和理想的心理状态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状态”。[1]心理健康“即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其本质特征是个体主导其生命的活动的有效性”。[2]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是与心理健康服务密切相关的各种需求。“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评定不同于一般的测定,它不是对已有效果的评价,不属于形成性评价,而是着眼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为将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进行评定和规划,是一种发展性评价。”[3]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展开了研究,其对象涉及学生、企业人员、外来务工者、部队官兵等,其调查范围覆盖城镇、农村、沿海大城市和西部民族地区等。在现有的研究中,问卷调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何心展等人编制的《心理健康观念及需求问卷》[4]、刘影等人编制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5]、李珂珂等人编制的《重庆市民心理服务需求问卷》[6]、李琼等人编制的《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7]、黄希庭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8]等。众多研究发现,不同群体对于心理健康服务均有较高程度的需求,但并非所有调查对象都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不同群体对于服务内容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对象在遇到心理健康需求时,倾向于向家人、朋友、同学等非专业人士求助。

然而,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展开研究。有调查显示,开放教育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能力、职业压力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困扰[9],对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拟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一份适合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以此丰富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二、问卷编制与施测

1.收集原始资料

以“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和“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题,开展访谈。访谈选取了上海开放大学系统在校生20人,提前告知访谈主题,征求其同意后进行集中访谈,并告知其访谈内容不涉及隐私及社会评价,内容会严格保密。访谈提纲包括:①您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服务?②您需要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③您希望接受什么样的机构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④您希望谁来为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⑤您希望通过什么方式、途径接受心理健康服务?⑥您认为哪些因素让您对心理健康服务产生怀疑?

2.编制问卷题项

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筛选出七个部分,分别是“服务意愿”“服务人员”“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途径”“服务性质”“影响因素”,拟定了56个题项。问卷编制好后,邀请专家及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评议,对部分题项进行删减和增补,尤其对“服务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最后筛选出51个项目,编制成了封闭式的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按照“毫无需要”“很少需要”“可能需要”“比较需要”“非常需要”的强度进行排列。

3.问卷施测

选取上海开放大学系统在校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回收率为87.4%。其中男生176份,女生261份,平均年龄26岁,涉及文学、管理学、工学、医学等专业。

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转采用最大变异正交旋转。采用AMO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量表结构分析

1.项目分析

对51个题项从低分到高分进行排列,将得分位于前27%的被试归为低分组,得分位于最后27%的被试归为高分组,再对每个题项逐个进行项目分析,求出每个题项的临界比率值(CR值),发现每题的CR值均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题项具有一定鉴别力和区分度。分析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在0.515~0.801之间,说明各题项与总分均呈现中高强度相关,符合项目分析标准。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KOMO的适当性考察中,分析得出KMO值为0.964;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23446.996(自由度为1275),P值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相关矩阵中,取样适当性量数(MSA)在0.931~0.995之间,说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不设定因子数,进行最大变异正交旋转。根据因素结构的碎石图,结合特征根和构想假设,经过几次探索,最终确定37个题项,六大因子,总解释率达76.366%,其题项、特征根、共同度以及负荷值见表1。

表1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题项及因素\&负荷值\&共同度\&因素一:需求影响因素(特征值:6.313,解释率:17.062%)\&个人心理咨询意识的开放度\&0.849\&0.889\&解决问题的有效性\&0.838\&0.881\&费用承受度\&0.831\&0.873\&个人时间和精力\&0.826\&0.854\&服务的便利性\&0.821\&0.855\&安全保密性\&0.806\&0.791\&社会舆论压力\&0.787\&0.798\&因素二:需求服务内容(特征值:5.866,解释率:15.854%)\&人际关系问题\&0.820\&0.783\&学业问题\&0.818\&0.779\&择业和职业发展问题\&0.815\&0.791\&自身管理问题\&0.746\&0.758\&恋爱婚姻问题\&0.734\&0.736\&子女教育问题\&0.657\&0.591\&心理保健知识\&0.626\&0.694\&精神疾病预防\&0.499\&0.601\&因素三:需求服务途径(特征值:4.747,解释率:12.830%)\&电话咨询\&0.793\&0.839\&网络服务\&0.788\&0.809\&团体辅导\&0.768\&0.809\&书信咨询\&0.745\&0.764\&科普宣传\&0.610\&0.719\&专业书籍\&0.584\&0.743\&面谈\&0.524\&0.664\&因素四:公众需求服务(特征值:4.579,解释率:12.375%)\&医生\&0.773\&0.750\&学科任课老师\&0.737\&0.795\&精神卫生专家\&0.734\&0.726\&班级辅导员\&0.715\&0.793\&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0.713\&0.796\&私人健康专家\&0.599\&0.657\&因素五:需求服务意愿(特征值:3.949,解释率:10.673%)\&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服务\&0.803\&0.784\&家人和亲戚是否有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0.787\&0.786\&自己是否需要专门的机构提供服务\&0.766\&0.750\&您的同学朋友是否有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0.742\&0.721\&自己是否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0.695\&0.667\&因素六:亲缘服务需求(特征值:2.802,解释率:7.572%)\&任其自然\&0.814\&0.766\&自己解决\&0.726\&0.749\&同学朋友\&0.635\&0.747\&父母家人\&0.631\&0.745\&]

将表1中的六个因子进行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只抽取了一个因素。由此判断,该六个因子没有二阶因素可以抽取。

四、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AMOS建构模型进一步验证量表结构的合理性。将修订后的问卷在上海开放大学系统在校生中进行再次发放,采用随堂填写的方式进行问卷施测,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回收率为87.6%),其中男生101份,女生162份,平均年龄25岁,平均工作年限4.36年。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采用极大似然法进行验证。

在进行模型拟合时,常采用拟合卡方检验(X2/df)、近似方差根(RMSEA)、简约指数(PGFI)、拟合优度(GFI)、校正拟合优度(AGFI)、标准拟合指数(NFI)、比较拟合指数(CFI)和递增拟合指数(IFI)等指标进行评价。RMSEA小于0.05表示模型拟合很好,在0.08~0.1之间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大于0.1则表示模型拟合不佳,拒绝假设模型。[10]PGFI大于0.5表示模型拟合良好。X2/df小于2表示模型拟合很好,在2~3之间表示模型可以接受。GFI、AGFI、NFI、CFI、IFI在0.9以上表示模型拟合很好。[11]

本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修订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上述标准,本量表拟合程度良好,模型可以接受。

表2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n=263)

[X2\&df\&X2/df\&RMSEA\&PGFI\&NFI\&GFI\&AGFI\&CFI\&IFI\&TLI\&1361.868\&605\&2.251\&0.69\&0.666\&0.852\&0.774\&0.738\&0.911\&0.912\&0.902\&]

五、信度与效度

1.信度

因素分析完成后,进行量表各层面与总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和Guttman分半系数作为测量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9,分半系数为0.892;各维度的系数在0.874~0.969之间,分半系数在0.795~0.927之间。在研究领域中,总量表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在0.7以上,表明量表信度较高[12]。由此判断,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表3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信度系数

[因素\&Cronbach'salpha系数\&Guttman分半系数\&影响因素\&0.968\&0.924\&服务内容\&0.937\&0.924\&服务途径\&0.938\&0.916\&公众服务\&0.927\&0.913\&需求意愿\&0.900\&0.846\&亲缘服务\&0.872\&0.795\&问卷总体\&0.971\&0.901\&]

2.效度

通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外部效度来共同反映本量表的效度。

(1)内容效度

量表几乎涵盖了访谈涉及的所有问题,通过合理归并分类编制成表。在编制题项时,参考已有学者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研究,借鉴已有成熟问卷,涵盖了服务意愿、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机构、服务方式、服务性质、影响因素等模块,基本描述了心理健康服务所涉及的要素,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考察因素间的两两相关性以及各因素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矩阵如表4。若因素间相关系数较高,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若各因素与总体的相关系数高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则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13]本研究得出各维度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在0.719~0.868之间,各维度之间也呈现显著相关,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表4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各维度相关矩阵

[\&影响

因素\&服务

内容\&服务

途径\&公众

服务\&需求

意愿\&亲缘

服务\&问卷

总体\&影响因素\&1\&\&\&\&\&\&\&服务内容\&0.630**\&1\&\&\&\&\&\&服务途径\&0.629**\&0.686**\&1\&\&\&\&\&公众服务\&0.578**\&0.584**\&0.715**\&1\&\&\&\&需求意愿\&0.479**\&0.524**\&0.554**\&0.576**\&1\&\&\&亲缘服务\&0.493**\&0.570**\&0.573**\&0.650**\&0.533**\&1\&\&问卷总体\&0.819**\&0.848**\&0.868**\&0.832**\&0.719**\&0.746**\&1\&]

因素分析中负荷值也可作为结构效度的判断标准。在进行因素聚合时,将大于0.4的题项聚合在一起,使得该题项在所属维度下的负荷较高,在其他维度下较低,以此保证量表具有一定区别度和结构效度。

(3)外部效度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验证该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社会评定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三个维度。心理健康领域中,社会支持是维护个体平衡的重要因素,而需求则是个体内在平衡与否的表现,因此选用SSRS作为本量表的外部效标。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本量表的各维度与SSRS的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性相关,因此判断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外部效度。

表5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效标关联系数

[\&影响

因素\&服务

内容\&服务

途径\&公众

服务\&需求

意愿\&亲缘

服务\&问卷

总体\&客观支持\&-0.134**\&-0.140**\&-0.170**\&-0.173**\&-0.095*\&-0.087\&-0.169**\&主观支持\&0.193**\&0.235**\&0.222**\&0.164**\&0.151**\&0.197**\&0.243**\&支持利用\&0.180**\&0.146**\&0.150**\&0.189**\&0.120*\&0.187**\&0.199**\&]

六、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理论和开放教育学生特点,编制了51个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题项。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严格筛选,最终得到由37个题项组成、6大因子构成的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

1.量表特点

从量表编制过程来看,本研究具有一定科学性。在进行题项检验时,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筛选合并。删减项目时,每个因子至少保留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题项,删除同一因子中有重复的题项。合并因子时,尽量将与其相似的因子合并,并根据负荷值较大的题项意义对因子命名。经过反复修正、检验,最终确定37个题项。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对模型进行拟合,经过模型修正,保证了量表结构的有效性。信度和效度检验保证了量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效标关联效度的分析再次证明了量表的有效性,全面说明了该量表符合科学研究标准。

从因素分析结果来看,最终形成的量表与理论构想存在一定差异。理论构想包括服务意愿、服务人员、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性质、服务途径、影响因素这七个板块。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时,首先,服务性质的题项共同度与负荷值均较低,故将此类题项删除。服务机构与服务人员的题项归并为同一因子。采用非正式方式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对服务机构的认同度并不高,认为服务人员的选项可以代替服务机构,故删除该因子中服务机构的题项。其次,理论构想中的服务人员被拆分为两个因子,分析这两个因子的题项内容,进一步将包括“医生”“任课老师”“私人健康专家”等题项的因子命名为公众服务需求,将包括“父母家人”“同学朋友”等题项的因子命名为亲缘服务需求。最终抽取并命名了需求服务意愿、公众服务需求、亲缘服务需求、需求服务途径、需求服务内容和需求影响因素这六大因子。

2.量表价值

该量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上来看,补充了心理健康研究中对开放教育学生这一群体的理论研究。从实践上来看,有助于进一步反映开放教育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诉求,为开放教育的学生工作提供参考与启示。

3.后续研究

下一步,本研究将围绕该量表开展测量工作,以推动开放教育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同时,计划在不同省市的开放教育学生中施测,进一步验证量表的结构与信度和效度,补充或删减题项,不断完善量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3.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9.

[3]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6.

[4]何心展.不同阶层心理健康观念及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35-38.

[5]刘影,张灵聪.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6):88-91.

[6]李珂珂,黄小琴,陈红,李祚山.重庆市民心理服务需求问卷的初步编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03):118-122.

[7]李琼,尹天子,杨帅,王晓刚.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16、198.

[8]黄希庭,郑涌,罗鸣春,苏丹,陈本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5、198.

[9]王英.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6):12-13.

[10]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37.

[11]俞国良,金东贤,郑建君.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现状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295-301.

[1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44.

[13]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22.

简述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途径篇6

1)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3)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

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2)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它的缺陷是......

(3)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

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

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6月7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1988年中共中央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

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