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例(12篇)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神经肌电促通仪;脑卒中;运动功能;吞咽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21-03
脑卒中在我国呈现“三高”趋势,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致残表现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给家庭、社会及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脑卒中的各种功能障碍应当在卒中早期就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功能的康复治疗[2]。近年来,我院通过运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卒中病人在住院期间即卒中早期的运动及吞咽功能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吞咽功能的恢复。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20例脑卒中患者均经临床和头颅CT或MRI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其中有肢体功能障碍者51例,有吞咽功能障碍者23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55~85岁,平均(62±8.5)岁,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48例,病程时间2~90天。对照组60例,有肢能障碍者49例,有吞咽功能障碍者21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0±8.5)岁。其中脑出血9例,脑梗死51例,病程2~102天。
1.2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神经营养剂、抗血小板聚集(脑梗死)等等,治疗组采用神经肌电促通仪(日本好玛生产,Tens-21型)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程序如下:(1)脊髓通电;选择肢体运动治疗模式按钮;调节温度,一般调节到35-37℃,以病人适宜为止并要防止烫伤;调节治疗输出强度,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宜。(2)患侧肢体通电,类似操作选择治疗模式及调节温度、强度。早期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须有一名护工陪护,以防电极脱落、强度温度不适等。治疗时间,脊髓通电15分钟,每个患肢治疗时间各15分钟,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
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常规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手法,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程序:(1)定时变换;(2)保持正确的肢体功能位,避免恢复期时出现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的不良模式;(3)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做各关节及各方位的运动2-3次,每次10-20分钟,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运动,如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桥式运动等,患肢有自主活动后再加强患肢主动运动;(4)正确的坐姿及坐位平衡训练,应随时观察患者的坐姿,发现不良坐姿及时纠正,并从各个方向推拉患者以强化平衡反应;(5)转移动作及站位平衡训练,患者Bobath式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臀,伸髋、膝,站起,逐渐增加时间,直至能保持站立位超过30分钟;(6)步行训练,患侧上下肢负重能力经康复后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迈步及骨盆肩胛带旋转训练;(7)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脱衣、拿筷子、大小便、入浴、洗漱、扣钮扣等。每日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训练。
吞咽困难的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方法:两对圆形电极片分别置于病人喉结两侧,以8-15毫安电流间歇刺激20分钟,每日2次。连续治疗4周。
吞咽困难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1)基础训练,用于卒中急性期进食前及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训练之前的准备训练,其主要训练方法包括: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冷刺激法与空吞咽、屏气-发声运动、咳嗽训练;(2)直接训练,随着间接训练所获得的功能改善,可逐步推进到直接训练,直接训练是综合性的训练方法,包括安全正确的吞咽、代偿作用促进吞咽的过程、减少误吸的发生等,研究表明侧卧45°进食比直立进食引起误吸的危险性小[3]。
2结果
早期脑卒中患者经过4周的治疗,患侧肢体运动能力及吞咽功能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和吞咽功能分级法测评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语言、认知、吞咽困难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这部分的功能障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在我国,急性期脑卒中的康复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医生意识到早期康复治疗的介入对卒中患者的各种功能的恢复的重要作用,早期康复治疗切实有效[4]。脑卒中康复的神经学基础包括同侧支配理论、功能替论、脑的可塑性等,其中同侧支配原理已经在卒中急性期发挥作用,而发生在大脑皮质的功能替代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脑的可塑性在康复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而脑的可塑性的发挥,功能训练极其重要。所以,早期的主动的康复训练在卒中病人的功能恢复过程中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另外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可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代偿,从而更好地发挥脑的可塑性[5],一定数量的脑细胞代偿可通过功能替代运动缺陷[6]。早期脑卒中患者接受正规康复治疗不但可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动作定型”的完成,而且也能使得运动的协调性得到训练,所以,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卒中的康复应早期开始,并要持续进行不能轻易放弃。而且另外一点,肢体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反过来又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运动及感觉的冲动输入,从而发挥易化作用[7],早期康复治疗也能有效地防止废用综合征的产生,避免关节挛缩、痉挛及废用性肌萎缩,从而使患者的运动尽可能早地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吞咽障碍也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可引起患者因摄食不足而发生营养不良、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发生气道堵塞窒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甚至导致死亡。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可在大约2周内恢复吞咽功能,而有小部分的患者甚至在6个月后仍存在吞咽困难。在治疗卒中患者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正确评估以及尽早干预治疗吞咽障碍,本研究表明,早期的神经肌电促通给合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的改善吞咽功能,有效防止吞咽障碍继发的并发症。
多项研究表明,运用常规的康复治疗配合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能明显改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吞咽功能的恢复。临床研究认为,运用神经肌电促通仪进行康复治疗可能依据以下一些治疗作用:1)外来的神经肌电刺激可与激发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同步,从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2)外来的神经肌电促通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方面起到认知重新学习的过程;3)神经肌电促通刺激具有一定生物反馈作用,促进肢体运动和吞咽功能的改善;4)心理安慰和暗示: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本临床研究证明,脑卒中患者经4周的肌电促通和常用规康复治疗,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些症状的改善对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并更好地配合医生康复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8]。
综上所述,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吞咽功能障碍都具有明显的疗效,建议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永善,朱玉莲,杨佩君,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4):215-217
[2]周士坊,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修订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230-231
[3]DrakeW,O’DonoghueS,BartramC,etal.Eatinginsidelyingfacilitatesrehabilitationinneurogenicdysphagia[J].BrainInj,1997,11:137-142
[4]温德树,马莉琴,吴志武.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疗效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77-79
[5]YangYR,WangRY,WangPS.Earlyandlatetreadmill.trainingafterfocalbrainischemicinrats[J].NeurosciLetl,2003,39(2):91-94
[6]TombariD,LoubinouxI,ParienteJ,etal.AlongitudinalFmristud:inrecoveringandtheninclinicallystablesub-corticalstrokepatients[J].Neuroimage,2004,23(3):827-839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2
摘要目的: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将80例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护理组(康复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康复训练15天~1个月后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康复训练护理组有效率为95%,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护理,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86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earticleistoanalysetheearlyperiodrehabilitationtrainingcareofswallowingdysfunctioncausedbystroke.Methods:israndomlyseparating80casesofpatientswithswallowingdysfunctiontotwogroups,therehabilitationtrainingcaregroup(rehabilitationgourp)andthesimpledrugtreatmentgroup(controlgroup),thenobservethechangeofswallowingfunctionafter15to30daysrehabilitationtraining.Results:showsthattheeffectiverateofrehabilitationtrainingcareis95%whilethatofdrugtreatmentisonly65%.Conclusion:thereforetheearlyperiodrehabilitationtrainingcareofswallowingdysfunctioncausedbystrokecaneffectivelyreducecomplicationandincreasethelifequalityofpatients.
KeyWordsstroke;swallowingdysfunction;trainingcare
2006年7月~2011年7月开展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护理,经过15天~1个月的康复训练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康复训练护理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6年7月~2011年12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420例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其中男285例,女135例,平均62岁;脑梗死患者310例(其中脑干梗死180例),脑出血110例。
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病情评估,根据Mann吞咽能力评价法制定评估表,评估表包含意识状态、合作能力、听觉理解力、呼吸功能以及吞咽口咽阶段功能评估等方面内容,依据每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评分,将吞咽障碍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级别。
训练方法
间接训练:①口唇、面颊部肌训练:让患者做张口、微笑、反复发“八、八、拍、拍”声、吹肥皂泡、鼓腮、闭唇,持续5~10秒,然后在恢复到原静止状态,每次训练5~10次,每日3次。②舌部运动训练:舌做前伸、后缩、左右运动、上抬、抵后硬鄂、在口唇环绕,反复进行5~10次,每日3次。③咳嗽训练:有意识的进行咳嗽训练。④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口呼吸、声门闭锁训练。⑤构音障碍训练:下颌、舌、唇的训练;发音训练;言辩训练。⑥空吞咽训练:每日三餐前和晚睡觉前进行6~8次/日训练。⑦门德尔松法训练:当患者吞咽时咽喉上提,让患者在上提拉时停止吞咽功能,保留3~5秒。
直接训练方法:咽部训练:咽部冷刺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特制做大棉签、冰冻后应用。冰冻棉签训练之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取得患者配合。首先吸净口腔唾液,之后用冰冻棉签擦咽腭弓和舌腭弓,刺激咽反射,最后用饭勺1/4逐渐到一勺喂冷酸奶。每日训练2次,每次30分钟。
护理
饮食的护理:①进食的姿势:通常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50°角),颈部前屈,头偏向健侧,病情许可的患者也可以做位饮食,陪护人员在健侧给患者进食。②食物的性状: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食应首选;糊状、蛋羹状(如芝麻糊、米粉、稠粥)、馒头泡菜汤、蛋糕泡牛奶、豆腐脑等。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禁忌给予干硬、难咀嚼或容易黏在黏膜上的食物和太滑溜的食物,有窒息的危险。③食物的温度: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冷食比热食好。④进食量及速度:每次以3~5ml较为适宜,然后酌情增加。速度应由慢开始,不应快,避免2次食物在口中重叠现象。⑤进食后残留食物的处理:吞咽后咳嗽、饮极小量的水(1~2ml),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清洁口腔。
心理护理: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地交流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轻松、愉快、安静的进食环境,可避免患者精神紧张或注意力分散。鼓励患者使用健手进食,要分享患者的进食体验,要同情患者的处境,尊重患者的意见,用耐心、诚心融化患者的固执;以温柔的话语解除患者的孤独感,使患者从内心感受到家人没有嫌弃他们,护士没有看不起他们,从而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对于有些患者出现角色强化想象,责任护士要耐心讲解训练的必要性,使患者能积极进行训练,要多用鼓励语言,防治患者因期望过高而自暴自弃。
讨论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融入家庭和社会。按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恢复规律性分析,在发病早中期(1~6个月)康复训练效果最理想,因此,进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对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应尽早撤离鼻饲,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不论是真性球麻痹,还是假性球麻痹,均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康复训练,并且严格遵守饮食的注意事项,保证了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除进行局部康复外,还应注重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上肢摄食功能训练、辅助具的选择与使用等整体康复效果,加强与康复医师、治疗师和语言治疗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今后还应致力于从众多的康复方法中寻找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和摄食方案,并将其延伸到家庭、社区护理中,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康复实用技术(吞咽障碍的代表性间接训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1.
2张介眉,陈国华.脑卒中康复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86.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1篇3
【关键词】针灸;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
doi:10.14033/ki.cfmr.2017.13.0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3-0040-03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又被称为脑血管意外,具有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1]。吞咽功能障碍是该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其日常饮食、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为探究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疗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3年收治的部分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疗法,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进行分组,参照组(n=36)与试验组(n=36)。试验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2~76岁,平均(64.2±3.0)岁;参照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54~77岁,平均(64.6±3.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纳入的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病程在半个月以上,且伴有假性球痹症状。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此次研究均知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将意识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合并严重感染患者予以排除。并已将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死亡患者及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剔除。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法,包括康复训练、冰棒冷刺激、舌体功能锻炼及口面部肌肉训练等,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实施声门上吞咽、口腔及咽部冷刺激、门得尔松手法、声带闭合练习、舌肌锻炼、面额与唇部肌肉练习、侧方吞咽、点头样吞咽及交互吞咽等练习。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1)选穴及针刺。对患者两侧的地仓、夹承浆、风池、下关等穴位及廉泉、天突、金津、扶突穴、翳风、列缺、玉液等穴位进行针刺。其中廉泉穴予以泻法得气;玉液、金津予以点刺放血法;在翳风穴向喉结方向进针1.0寸,天突穴位予以直刺0.3寸,而后再向胸骨柄后方向进针。其他穴位均予以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时间控制在20min左右,每2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治疗7次。(2)点刺放血。指导患者身心放松,将舌头自然伸出伸直,对于无法正常伸舌的患者,可使用纱布将其舌体固定于口外。对口舌进行消毒后,使用1.5寸毫针对患者的玉液、金津穴位进行点刺,放出少许血后即可,不必留针;每3日点刺1次,连续治疗7次。(3)电针治疗。待患者的廉泉及一侧夹廉泉针刺得气以后,可使用电针治疗仪为其进行电针治疗。将治疗仪设置为疏密波3~5Hz,并以患者的耐受度为治疗强度,而后留针0.5h。
(4)不良反应处理。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不良症状,要立即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实施常规晕针处理。对于因点刺放血治疗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及时予以对症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经治疗,患者吞咽困难等症状完全消失,饮水试验测试结果为1级,则为显效。患者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明显改善,饮水试验测试结果为2级,或较治疗前提高1级及以上,则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饮水测试试验结果均未见明显变化,则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3]。
1.4观察指标
应用Burke倾斜评分量表、VFSS(吞咽X线透视)结果对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的偏瘫及吞咽功能进行评价,Burke评分越低、VFSS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越好[4]。
1.5统计学处理
SPSS20.0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35/36),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56%(29/36);试验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Burke评分、VF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urke评分、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Burke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VFSS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经抢救后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该类患者主要是以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还会伴有发音障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引发营养不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5]。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是在双侧皮质脑干束遭受损伤后,致使假性球神经功能代谢紊乱,并表现出舌肌、面肌、咀嚼肌等运动无力及作用失调等症状[6]。在中医中,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属于“舌蹇”“喉痹”等范畴,主要是由脑脉闭阻所致脑髓不足,引起舌咽功能失用[7]。以往临床中,常为患者采取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但因个体性差异等因素,部分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故笔者所在医院主张为这些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对患者的地仓、夹承浆、风池、下关、廉泉、天突、金津、扶突穴、玉液等咽喉局部穴位进行针刺,通过经络传导作用,达到开窍利咽、调和阴阳的目的,进而提高患者咽部神经的支配功能,增强深度感受器的兴奋水平,使患者的吞咽中枢神经得以激活;从而发挥改善肌肉、小韧带功能的作用,以促进吞咽反射弧传导。与此同时,对穴位进行针灸还可快速清除自由基,避免脑神经受损,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状态,利于脑卒中后偏瘫的康复[8]。玉液、金津均为经外奇穴,在穴区浅层分布有舌神经与舌深静脉,在深层分布有舌神经、舌动脉及舌下神经[9]。对其实施点刺放血治疗,具有显著的通利舌脉、活血利咽之效。电针疗法可以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促进神经末梢释放生物电,对神经反射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吞咽反射弧及肌肉协调能力的重建[10]。
此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法,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参照组更高,试验组患者Burke评分、VFSS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
总结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予以针灸疗法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改善吞咽功能,值得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日武,陈早树,许益叶,等.针灸配合吞咽训练、鼻饲治疗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6):2475-2476.
[2]柳敏,张贤明,余皓,等.针灸联合补肾益髓开窍方治疗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63-65.
[3]李莉,王刚,支世保,等.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5):473-475.
[4]许若晴,范刚启.卒中后吞咽障碍针灸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2,32(11):1054-1056.
[5]戴ィ林靖.电针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2014:36-38.
[6]陈澈,院立新,张根明,等.针灸综合治疗方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4,12(5):9-12.
[7]罗菁,古志林,徐振华,等.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2):940-942.
[8]邵永东.吞咽治疗仪联合针灸和吞咽障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2012,26(24):2273-2274.
[9]姜海华,郭元敏,郑逸华,等.开口利咽汤结合针电刺激治疗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2(4):320-322,328.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脑梗吞咽障碍康复治疗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患者在脑梗死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进食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易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1]。因此,在脑梗死病情稳定后有计划地对意识清楚的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使其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13年以来对58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8例患者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62~88岁,平均69岁。患者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29例(康复组)和神经内科常规组29例(对照组),康复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1±3.1岁;对照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63.6±11.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评价方法:吞咽障碍护理评价方法,(1)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见表1。
(2)吞咽能力康复疗效判断标准,见表2。
1.2.2基础训练(摄食前训练)
对摄食-吞咽有关的各个部位肌群进行功能训练,可明显增强机体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3次,每次20分钟。训练时先清洁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黏膜及舌。①口腔操:尽量张口,然后放松;下颌向两侧运动逐渐加快速度。唇运动:包括闭唇、撅唇和嘴角上抬。舌运动:舌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的主动运动,训练者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各方面牵拉的被动运动,舌在口内将两侧面颊顶起,也可在面颊稍加阻力;②发音运动:发音与咽下有关,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让患者从“你、我、他”开始每字每次两遍,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③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使用棉棒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④加强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做开闭颌关节5~10次,然后做空咀嚼和吞咽,休息2分钟后再进行吹气动作训练,每一次训练都要指导患者保持唇的位置几秒钟,反复做10次。加强鼓腮、磕牙训练对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对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⑤咳嗽训练:让患者深吸一口气,治疗师一手按压患者“天突”穴,一手按压腹部,让患者快速用力咳嗽。误咽时用力按压“天突”穴,患者腹压增加后迅速放开,能有效帮助患者咳出误咽物。
1.2.3摄食训练
患者经过进行摄食前训练后,吞咽功能有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①进食环境:进食环境应安静,患者要放松,鼻式呼吸,进食时患者精力要集中,以免分散精力引起误吸。必要时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急救器材。②:视病情而定。能坐起者的患者取躯干竖直,头正中、颈轻度向前屈曲位,这种可以达到最大的气道保护。不能坐起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抬高床头30°~40°,保持30分钟,防止食物反流。能坐起者,取坐直或稍向健侧倾斜,把颈部向患侧旋转,头稍前倾45°左右,这样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并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以防止误咽。③食具选择: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④入口量及速度:一口量过多,口腔控制困难,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误咽;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汤勺大小为宜,约20~30ml。进食速度不易过快,进食时间持续30分钟为宜。鼓励患者使用健手进食,一则增加其成就感,促进整体功能的康复,二则有利于患者自我把握进食量和进食速度,减少误咽的发生或对他人的依赖。⑤食物的形态: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所选择食物的湿度、质地、体积和口味要能够激活吞咽,避免粘性、干燥和难以咀嚼或易松散、不易变形、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
2结果
康复组吞咽评价平均得分和吞咽功能康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对脑梗死后的吞咽障碍进行摄食_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加强对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及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2]。经有效训练,可达到很好的疗效,本文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在考虑治疗性进食时,应明确治疗对象的病因,吞咽障碍的程度和水平,以确定是否适宜进行治疗性进食。在做好基础训练基础上,才进行摄食训练,以提高实际的吞咽能力。
发病后健康的心理重建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失去了原来健康的体魄。从语利到失语,从健步如飞到举步维艰,甚至瘫痪在床,从思维敏捷到迟钝难辩。患者从生活的巅峰突然跌落。患者失去了生活的平衡,出现紧张、恐惧、抑郁。这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血管收缩,血压难以控制,缺血难以改善,抑郁使脑血管的康复难以进行,患者不配合失去最佳的康复期,使致残率上升。所以,在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除严格因人因时掌握各个治疗时段外,做好患者的病后心理调整、心理训练将使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脑梗死康复宜早期开始,一般如果病情稳定应在72h后开始,早期可以加速患者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扩张血管,缓解痉挛。预防神经胶质和结缔组织的增生,提高新陈代谢,预防废用综合征、褥疮、深层静脉炎等,促进重建。多采用物理疗法、医疗体育疗法(包括正确的保持,被动锻炼,主动锻炼),要依次进行,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卫冬洁,王刚.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8(1):63-64.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吞咽障碍理疗仪;针刺;吞咽障碍;临床疗效
Theclinicalobservationofusingthedysphasiaphysiotherapytabletotreatthedysphasia
XUWen-yu,SUYu-ping,LVQian.RehabilitationMedicalCenterofFirstPeople'sHospitalofQinhuangdao,Qinhuangdao,HeBei06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nusingthedysphasiaphysiotherapytabletotreatthedysphasia.Methods120patientswithdysphasiawererandoml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thecontrolgroup(60cases)usedthetreatmentofnasalfeeding,intravenousnutritionandacupuncturetreatment;thetreatmentgroup(60cases)usedthedysphasiaphysiotherapytableonthebaseofthetreatmentofthecontrolgroup.Afteronemonth,thetherapeuticeffectswerecomparedwiththeclinicaldiagnosticandcurativecriteria.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treatmentgroupwas96.67%,andthatofcontrolgroupwas81.67%.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Theswallowingabilityofthetreatmentgroupisobviouslyimproved.Thetreatmentgroupis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Dysphasiaphysiotherapytable;Acupuncturetreatment;Dysphasia;Routinetreatment;Clinicaleffect
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肌病、头颈部手术、外伤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吞咽障碍。老年人亦有可能发生吞咽障碍。其中由脑血管病引起的吞咽障碍最为多见。因不能吞咽及进食、饮水返呛,吞咽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气道梗阻、窒息甚至死亡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间我院康复中心符合本临床研究纳入标准的120例吞咽障碍患者,均经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为Ⅴ级[2]。排除重要脏器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身体内带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电极者、不能配合医生指令、颈部局部溃疡、肿瘤等患者。治疗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5±11.6)岁,其中脑血管疾病41例,脑外伤15例,帕金森2例,格林巴利1例,重症肌无力1例,其中带气管套管者15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6.1±10.9)岁,其中脑血管疾病36例,脑外伤20例,多发硬化2例,帕金森1例、术后瘢痕1例,其中带气管套管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予以鼻饲饮食、静脉营养支持及针刺疗法。鼻饲饮食按日常护理常规进行,饮食营养按人体需求搭配各种食物,性状为流食,每次鼻饲量200ml,每3h一次,两次鼻饲间可予以果汁、水等液体50~100ml,夜间9时至次
基金项目:2008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0141)
作者单位:066004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日6时不予食物,可予少量水。静脉应用脂肪乳和氨基酸各500ml,1次/d静脉滴注。同时进行针刺,主穴选上廉泉、金津、玉液、风池、人迎、水沟等头颈颌面部,配穴选合谷、太冲、列缺、照海、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远端穴位,临床根据辩证选穴及施用手法,1次/d,每次30min,疗程为1个月。疗程为1个月。
1.2.2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统一应用美国VitalStim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Vital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具体操作由康复护士或治疗师进行:①清洁消毒并擦干皮肤;②将电极贴于皮肤上。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电极放置方法[3],方法1:沿正中垂直排列电极,将第1电极刚好放置舌骨上方,余电极等距离排放,此放置适合大多数患者,在严重病历应用效果亦较好。方法2:通道1的两电极水平排列,紧位于舌骨上方;通道2的两电极沿正中线等距离排列,适用于伴有原发性会厌谷滞留和喉部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方法3a:每个通道的两电极沿正中线双侧垂直排列,该法为方法1的替代方案,适用于大多数患者。方法3b:通道1两电极水平排列位于舌骨上方,两电极之间距离大于通道2电极之间距离,通道2两电极水平排列,位于甲状上切迹上方中线两侧,为3a备选方案,以加强咽部上抬及会厌谷排空功能。方法4a:通道1电极放置同3b通道1,通道2电极放置于面神经颊支位置,此放置方法适合治疗口腔期吞咽障碍。方法4b:通道1电极放置同4a通道1,通道2电极置于面神经主干位置,适合治疗口腔期吞咽障碍;③导线连接仪器和电极,开机;④开机后设定所有参数;⑤逐渐增加强度直至出现预期的感觉和运动肌反应。3次/d,每次30min,疗程1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4]两组观察1个月后统计疗效。①显效:吞咽障碍基本改善,进食、水无咳呛;②有效:吞咽障碍好转,饮水偶有咳呛;③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进食、水仍咳呛。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采用χ2检验比较。
2结果
两组患者吞咽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应用吞咽障碍理疗仪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吞咽是在肌肉和关节的协调作用下将食物和液体由口腔运输至胃的过程。整个吞咽过程可分为预备(准备)期及口腔期、咽部期、食管期,其中任何一期功能障碍皆可导致吞咽障碍。应用吞咽障碍理疗仪治疗吞咽障碍就是对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肌肉进行针对性、特异性电刺激,促进麻痹受损的神经复苏,从而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改善咽喉部血流,提高吞咽肌肉力量、耐力和协调性,同时进行吞咽功能的主动自主训练,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恢复正常吞咽功能。
本研究纳入患者均为洼田吞咽功能Ⅴ级病例,均为下鼻饲管或带气管套管患者,经观察发现应用吞咽障碍理疗仪治疗严重吞咽障碍疗效显著,显示出明显而持久的巨大潜能。另外应用吞咽障碍理疗仪治疗吞咽障碍不会引起喉肌痉挛,不用担心刺激颈动脉窦、颈动脉分支周围的神经丛引起反射性心动过缓、血压较大波动等不良反应,打破电刺激不用于颈部传统观点。
吞咽障碍已成为医疗、护理、家庭、养老保障的沉重负担,其治疗应引起足够重视,而目前吞咽障碍常规治疗往往又不能有效缓解病情[5],应用吞咽障碍理疗仪治疗吞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现代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乐,韩伏莅,林建勋,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2):136-138.
[2]大西幸子,孙启良.赵峻(译).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3-44.
[3]美国VitalStim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环球健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08.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6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吞咽功能障碍患儿的效果。方法:将病毒性脑炎吞咽功能障碍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吞咽障碍、言语障碍及肌张力不全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Effectobservationof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nursinginchildrenwithviralencephalitisswallowingdysfunction
CuiHuiming,HuangSongzhen,LiangHaixia,YanYanmei
TheMaternalandChildHealthHospitalofDianbaiCounty,MaomingCity,Guangdong5254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nursinginchildrenwithviralencephalitisswallowingdysfunction.Methods:60childrenwithviralencephalitisswallowingdysfunct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conventionalnursing.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comprehensiverehabilitationnursing.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softwogroupswereassessed.Results:Theimprovementtimeofdysphagia,dysphoniaandmusculartensionfailureofthe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ese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Dysphagia
病毒性脑炎属于小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若治疗不及时往往引起患儿肢体运动、智力水平以及语言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心身健康及生活质量,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吞咽障碍为小儿病毒性脑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轻者临床表现为摄取、吞咽困难,严重者患儿可出现营养不良、呛咳、吸入性肺炎甚至引起窒息。因此,除了临床积极治疗外,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儿病毒性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该类患儿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2013年收治病毒性脑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儿60例,所有患儿诊断均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伴有神经遗传代谢性疾病及既往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外伤、颅脑手术、癫痫、颅脑畸形、颅内占位、脑发育不良以及脑瘫病史。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6.48±2.39)岁;病程3~19天,平均(11.42±2.46)天;吞咽障碍分级:Ⅲ级12例,Ⅳ级9例,Ⅴ级9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1个月~11岁,平均(6.57±2.25)岁;病程4~18天,平均(11.35±2.26)天;吞咽障碍分级:Ⅲ级13例,Ⅳ级10例,Ⅴ级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吞咽困难程度分级:所有患儿均根据吞咽障碍评定方法和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试验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患儿取坐位,按其原有饮水习惯喝下温开水30ml,Ⅰ级能一次性喝完,不发生噎呛;Ⅱ级分2次及2次以上喝完,不发生噎呛;Ⅲ级可一次性喝完,但发生噎呛;Ⅳ级分2次及2次以上喝完,仍发生噎呛;Ⅴ级饮水时频发呛咳,无法全部喝完。
方法:两组患儿均按照病毒性脑炎的正规治疗方案给予系统治疗和护理,合理给予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减轻炎性反应、抗病毒以及营养神经等治疗药物。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促醒训练、食-吞咽功能训练、防止误吸训练等。住院期间观察患儿吞咽障碍、言语障碍及肌张力不全改善时间,出院时评估临床效果;出院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饮水试验评定为Ⅰ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②有效:饮水试验评定为Ⅱ级,患儿大部分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③无效:治疗2周后饮水试验无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无显著变化。治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吞咽障碍、言语障碍及肌张力不全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儿3~6个月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措施逐步完善,病死率也随之降低,但其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智力水平低下、语言障碍以及吞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成为患儿回归社会的重要障碍。以往临床救治中对病毒性脑炎患儿主要集中在临床治疗,缺乏针对其后遗症的康复护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疗理念的改变,对该类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日益受到重视[1]。
我们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措施针对患儿的吞咽功能障碍实施护理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吞咽障碍、言语障碍及肌张力不全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唐宇风,景艳红,段劲峰.脑卒中后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2011,l1(11):1208-1211.
2沈慧玲,杜志宏,张怡,等.早期训练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吞咽障碍的疗效[J].求医问药,2012,lO(7):479-480.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吞咽困难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积极进行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寻求提高吞咽困难疗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是治疗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卒中单元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所在科从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128例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128例患者均为神经内科住院部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综合康复组和功能训练组,每组各64人。综合康复组男40人,女24人,45~75岁,脑出血25例,脑梗死39例。功能训练组男38人,女26人,49~75岁,平均60.18岁,脑出血27人,脑梗死37人,两组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病例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全部经头颅CR和MRI检查确诊,吞咽能力分级标准为[2]:重度:完全不能经口摄食;中度:一部分食物能经口摄食,但不能完全维持营养,需静脉辅助营养;轻度:轻度吞咽困难,完全能经口摄食;正常:具有正常的摄食能力。排除标准:(1)脑卒中后合并中-重度认知障碍或失语症不能配合评估和治疗者。(2)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同时患有肿瘤者。(3)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生命指标不稳定者(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4)并发心梗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等患者。
1.2方法两组均采用针对功能障碍的基础训练和进餐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摄食训练[3]。在此基础上,综合康复组加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即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吞咽治疗仪治疗;功能训练组加用针刺治疗,即基础训练+摄食训练+针刺治疗。
1.2.1基础训练(1)舌体运动训练:让患者用舌尖舔口唇,按压硬腭部,在齿内侧回旋并发“1a”;舌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用压舌板在舌部按摩;患者向前或两侧尽力伸舌,伸舌不充分时可用纱布裹住舌尖轻牵拉,然后用力缩舌,促进舌的前后运动。(2)口唇运动训练:让患者张口发“a”音,向两侧发“si”音,闭口后发“wa”音,或者让患者缩唇吹口哨,从而训练口唇部肌肉;让患者面对镜子做紧闭口唇的练习,并同时做口唇突出和旁拉的嘴角上翘、抗阻鼓腮运动等。(3)下颌运动训练:患者尽量张口,然后松弛,下颌向两侧运动,反复咀嚼,张口闭口,张口同时发“pa”、“ka”、“la”等音,训练其下颌运动。促进吞咽反射的训练: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状软骨至下颌下方的皮肤,引起下颌的上下运动和舌部前后运动,继而引起吞咽。(4)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将冰冻的棉棒蘸少许的水,轻轻刺激软腭及舌根,咽后壁,然后嘱咐患者做空吞咽的动作,反复练习使之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5)呼吸道运动训练: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各种防御反射。
1.2.2摄食训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无拘无束、整洁的就餐环境,进餐前至少有30min休息。
:患者取躯干30°的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患侧肩以枕垫起,如不能坐位可取键侧卧位。
食物选择:食物形态可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和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香、甜、咸味的食物可促进唾液分泌从而刺激吞咽反射;流质食物中果汁比水好,不能耐受流质食物的可调成糊状;切碎食物较浓汤类对吞咽功能有较好的刺激作用;吞咽困难的患者对食物的温度也过于敏感,因此备好的食物要经常放于温度适宜的房间并保温;进食过干的食物和易产生黏液的食物如奶制品、糖浆、香蕉等不利于吞咽。
一口量:最适合吞咽的每次摄入的一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吸,过少会导致咽部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动作,该类患者不宜用吸管。
1.2.3针刺方法主穴取廉泉、外金津、外玉液、吞咽穴、水沟、天突、地仓、颊车、承浆等,辨证配穴:肝阳暴亢泻太冲;气虚血瘀取足三里、关元、气海;阴虚风动补太溪、三阴交;痰热腑实泻支沟、丰隆,每次选穴10个左右,每日一次,2周一疗程,共两个疗程。
1.2.4吞咽治疗仪治疗采用德国生产的吞咽言语诊疗仪,负极放于颈前环状软骨以上,正极放在颈后发际下,专用绷带固定。用吞咽言语诊疗仪诊断患者喉咽部神经肌肉损伤的程度(正常-中度-失神经或完全失神经)。根据诊断结果指导治疗方案,选择INDICAT处方功能,病症选择DYSPHAGIA吞咽障碍。治疗时间为27min,预热电刺激7min,T/R偏瘫肌肉训练20min,刺激时间为1s,休息时间为3s,电流强度因人而宜,以患者适应并能见到吞咽动作为最佳,每天一次,两周为一疗程。
1.3疗效评价采用VFFS评分标准对患者入院时、治疗后7、14d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按中国康复疗效常规中的疗效标准:所有病例治疗14d时VFFS评分提高6~8分为显著有效,提高3~5分为有效,提高1~2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VFFS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脑卒中吞咽障碍第7天后功能训练组、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7d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7.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功能训练组、综合康复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6%、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吞咽障碍评分见表1,综合康复组对吞咽功能改善较功能训练组显著(P<0.01)。
3讨论
正常吞咽功能分为3期[4],第1期为口腔期,主要是口轮匝肌、咬肌参与;第2期为咽喉期,主要由吞肌、咽喉肌参与;第3期为食道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主要出现在第1~2期,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吞咽动作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低下[5]。笔者所在科运用吞咽语言治疗仪器的目的是通过脉冲刺激神经和肌肉,使吞咽肌群运动障碍缓解,提高吞咽动作的协调性,使运动和传感的脑细胞再生、重组,同时保护肌肉,防止长期不用而萎缩,防止杓状肌关节的朔状纤维化。脉冲时间为500us的三角波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肌肉,因为受损细胞的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可使三角波的适应期缩短,阈值降低,从而引起局部肌肉的收缩,实现吞咽反射弧的回复和重建。本组资料显示,基础训练+摄食训练+针刺运动;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吞咽治疗仪器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且疗效显著,无痛苦,患者易接受,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379.
[2]周维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评定与就康复治疗.现代康复,1999,3(11):1329.
[3]刘丽娟,王桂静.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66.
[4]李胜利.神经源性吞咽困难的评定与康复治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现,1998,4(4):178.
[5]张臻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研究新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69.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1篇8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吞咽困难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吸误咽,轻者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疾病康复,重者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急性卒中患者可检出约30%~65%伴有吞咽困难[2],还有报道57%~73%的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3],我们按照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4],对34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配合内科常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有34例,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诊断明确,程度不等。
2康复护理方法
康复训练利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7级正常范围:没有摄食、吞咽问题,不需要康复治疗。6级轻度障碍:有摄食、吞咽障碍,咀嚼能力不充分,有必要制成饮食、调整食物大小,吞咽训练不是必需的。5级口腔问题:主要是准备期和口腔期的中度或重度障碍,对食物形态必须加工,饮食时间长,口腔内残留多,有必要对饮食给予指导和监察,应进行吞咽训练。4级机会吞咽:用一般的摄食方法可发生误咽,但采用一口量调整、姿势效果、吞咽代偿法(防止误咽的方法)等可达到防止水误咽的水平,需要就医和吞咽训练。3级水的误咽:可发生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也不能控制,但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的效果,故需要选择食物,为保证水分的摄入可采取经口、经管并用的方法,应该接受康复训练。2级食物误咽:有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为保证水、营养摄入应做胃造瘘,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1级唾液误咽:唾液即可引起误咽,应做长期营养管理,吞咽训练困难。3级以下,以功能训练为主;3级以上,以摄食训练为主。
2.1功能训练
2.1.1偏瘫侧面部肌肉的训练:嘱患者吸气鼓腮使气体停留在面颊部,而后双侧交替鼓腮唇角上抬。饮食过程中训练用吸管吸较为粘稠的液体。增强面部肌肉力量,从而代偿功能缺损。
2.1.2口唇闭合训练:(1)用自制冰棒擦拭刺激口唇,方向从嘴角擦向中间,刺激病人张口。(2)吸指训练:将手指洗净放入嘴中做吸允动作可以改善食物和水从口中漏出。
2.2摄食训练即实际进食训练:进食前要注意休息,因疲劳有增加误吸的危险。卧床患者,躯干上台30°仰卧位头向前屈,偏瘫侧以枕垫起;能坐起者,坐于桌边头稍向前倾,身体可倾向健侧30°。食物选择宜选择密度均一带一定粘性不易松散,一般先选用胶冻样食物,根据吞咽变化调整饮食,逐步过渡到糊状食物。入口量从3-4毫升/次逐步增加到10-15毫升/次。进食方法宜选择小而浅的勺,从健侧喂食尽量将食物送向舌根,以利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的水(1~2ml)与食物交互吞咽。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吞咽过程中还可让患者头部分别向左、右侧方倾斜,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2.3摄食-吞咽障碍的综合训练:吞咽障碍的患者仅有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进行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的指导、上肢配合进食的功能训练、食物的选择与调配,口腔护理、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与监护方法等,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细节都应该考虑在内。因此,我们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和患者家属密切配合,针对吞咽障碍障碍的不同程度分别侧重训练。
2.4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由于沟通障碍,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情绪常不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要向患者尽可能讲清病情、治疗过程和转归,积极疏导,尽可能地争取患者的配合。因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集中注意时间很短,进餐时要注意减少环境中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宽松、安静的进餐环境,采用鼓励、暗示,以及简短、夸张的语言刺激,待注意力集中时,抓紧训练、进食。
3讨论
住院脑卒中慢性期的患者约有6%~34%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其中30%能进行训练,但训练有效者只占67%,而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有效率可达到85%[5]。因此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吞咽的全过程分为3个时相,即口腔时相、咽时相、食管时相,重点要加强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作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即可进入饮食治疗,通过康复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促进舌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避免误吸,促进有效进食,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肢体及各方面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本组34例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分级训练,饮食状况均有明显改善,肯定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恽晓平.吞咽障碍的评定.康复疗法评定学,2006,20(7):530.
[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涉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综合训练
众所周知我国系脑卒中大国,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发生率国内报道高达62.5%[1],国外文献报道数字亦十分惊人,高达37%―78%。吞咽功能障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焦虑及抑郁、吸入性肺部感染,甚至误咽窒息导致死亡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整体康复水平,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医疗支出。因此,尽早康复干预,努力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以更好的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整体康复水平,节约医疗开支,增加社会效益有重要临床意义。本院对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患者积极实施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效果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发病早期即入住我院的脑血管意外且因此导致吞咽障碍的患者112例,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影像学CT/MRI确诊。按发病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康复组和治疗组各56例。入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慢性病史史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2组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2组均采用正规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增加针对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综合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1.2.1临床组仅采取正规药物治疗依据脑血管病分型参照中国卒中指南予个体化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脑保护,防并发症等常规药物处理。
1.2.2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具体如下:
(1)基础训练,每日3次,每次30-45分钟,于早、中、晚饭前进行:主要包括感官刺激和颜面部功能训练。前者分为a.触觉刺激:统一应用压舌板(接触患者端缠绕无菌纱布)对患者口腔内壁及舌部进行摩擦和拍打b.咽部冷刺激:以无菌棉签蘸取冰水(冻冰+水),反复轻刺激患者的软腭、舌根和咽后壁,期间嘱患者努力完成主动空咽动作。C.味觉刺激:统一应用食醋糖水,以棉棒蘸取反复刺激舌部味蕾丰富处。后者分为a.屏气-发声训练:屏气后发“哈或啊”声,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和软腭清除咽部残留食物的功能。b.舌肌、咀嚼肌运动:舌前伸、后缩,左右转动,舌尖抵齿,上下左右来回转动,闭口作叩齿及咀嚼20次。以上训练分别。C.喉上抬训练:坐位下低头,做主动空吞咽动作。
(2)摄食训练:当达到日本学者才藤分级[2](吞咽功能分级;7级:正常范围,6级:轻度问题,5级:口腔问题,4级:机会误咽,3级:水的误咽,2级:食物误咽,1级:唾液误咽。)4~6级吞咽功能障碍时开始进行。a.食物准备时注意食物性状要求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及阶段进行选择,并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B.充分取得患者积极配合下进行,应用量匙和注射器帮助,严格把握每次入口量和每次进食总量,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从每口(3~4ml)尝试,以后酌量增加,至每口20ml左右。C.注意进食,能坐起者取坐位,无法坐起者取30°半仰卧位、头偏向健侧,两种均建议颈部微向前屈,以防咽相障碍导致的食物反流和误吸。因舌肌无力造成口腔相吞咽障碍者可用汤匙喂食,务必将食物送至近舌根处,以利患者吞咽。当患者吞咽完毕,口腔内必须确认无残留食物时可继续喂食。
(3)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Vitalstim5900美国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固定电极,选择双向方波,设置波宽700ms、波幅0~25mA,,收缩模式,每次20min,每日3次。
1.3评定标准
1.3.1洼田俊夫饮水实验患者取端坐位,饮下30ml温水。Ⅰ级:1次咽下,无呛咳;Ⅱ级:分2次以上饮下,无呛咳;Ⅲ级:1次咽下,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Ⅴ级:屡屡发生呛咳,无法全部咽下。
1.3.2疗效评价分3次进行,评价时间分别为: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满2周,康复治疗满4周。评定结果分为(1)疗效显著: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2)有效:吞咽功能有改善,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提高1级,营养状况一般;(3)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Ⅳ级以上。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3讨论
民以食为天,吞咽动作是完成进食的基本保证,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对于大量脑血管意外患者来说却十分困难。脑血管意外导致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受损,引起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从而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地重组脑组织残余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留下的备用通路)[3]的功能,即脑细胞功能重组和再建。其中吞咽基础训练能使吞咽反射得到强化,避免了咽下肌群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摄食训练能解除患者对鼻饲和肠外营养的依赖,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通过对外周运动神经的刺激来造成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动作电位发放,完成肌肉收缩,达到强化瘫痪肌肉的目的,帮助患者恢复对吞咽运功过程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加吞咽运动的协调性,并能对中枢产生反射性刺激,帮助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神经的易化能力。通过早期康复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4]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吞咽障碍,减轻经口进食的心理恐惧,增强生存信心,降低对鼻饲的依赖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康复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降低了家庭医疗支出。
参考文献:
[1]孙伟平.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82-284.
[2]才藤荣一,主编.摄食-吞咽リハビリテ―ションマニエアル.日本:医学书院,1996,52.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18
脑损伤后吞咽障碍在临床国较为常见[1],吞咽功能障碍可造成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及心理障碍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的评估并予积极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X线下吞咽功能造影的普及环咽肌失弛缓症才逐步被认识。球囊导管扩张术可降低环咽肌的肌张力,使环咽肌逐渐扩张,改善环咽肌痉挛的症状[2]。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脑外伤、脑肿瘤、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28例,对其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脑损伤后吞咽障碍在临床国较为常见[1],吞咽功能障碍可造成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及心理障碍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的评估并予积极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X线下吞咽功能造影的普及环咽肌失弛缓症才逐步被认识。球囊导管扩张术可降低环咽肌的肌张力,使环咽肌逐渐扩张,改善环咽肌痉挛的症状[2]。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脑外伤、脑肿瘤、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28例,对其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脑外伤、脑肿瘤、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28例,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证实为环咽肌失迟缓症,其中男102例,女26例,年龄17~75岁,平均56.12±3.26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对照组6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脑外伤、脑肿瘤、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28例,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证实为环咽肌失迟缓症,其中男102例,女26例,年龄17~75岁,平均56.12±3.26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对照组6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2周(每周治疗6次)。⑴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按插鼻饲管操作常规,将12~14号乳胶导尿管经鼻孔插入食道中,确定进入食道并完全穿过环咽肌后(长度28~30cm),将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与导尿管相连接,向导尿管球囊内注生理盐水6~8ml,使球囊扩张,拔出注射器;将导尿管缓慢向外拉出,直到有阻力或拉不动时,提示失弛缓的环咽肌下缘所处位置即在此处,用记号笔在鼻孔处作出标记,以作为下次扩张时的参考点;抽出约3~5ml生理盐水,向外拉出1~2cm根据患者环咽肌紧张程度,再注入约1~3ml生理盐水,球囊恰好不能拉出,且有轻微阻力为适度,保持5~10秒;迅速抽出球囊中的生理盐水,避免窒息感,保证安全;休息30秒,再次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重复上述操作8~10遍,自下而上的缓慢移动球囊,通过狭窄的环咽肌,充分扩张环咽肌,降低肌张力。治疗频度:l次/日,每周6次,每次操作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球囊内生理盐水每天增加0.5~1ml,最大不超过8ml。⑵常规吞咽康复治疗:①吞咽基础训练:采用口面肌群的训练、吸吮和喉头上抬训练、咽部冰刺激与空吞咽训练和促进吞咽反射手法。1次/日,每次20分钟。②摄食训练:根据患者病前饮食习惯,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食物的质地、味道、温度、颜色、气味来设计治疗性饮食,采用最容易吞咽的食物,包括米糊、菜泥、蛋羹等,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选择90°坐位,身体稍前倾20°,颈稍前屈,进食一口量为原则,摄食训练具体安排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③电针治疗: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选取相关穴位,连接电针刺治疗仪,应用脉冲电流,连续疏密波,刺激量为患者可耐受量,每次20分钟,1次/日。④电刺激治疗:Vitalstmi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⑤吞咽行为治疗:口颜面功能训练、咽部冷刺激、门德尔松吞咽法:该法可以增加环咽肌开放的时间与宽度,改善整体吞咽的协调性。四唷⒌案龋鸾ス傻焦烫迨澄铩Q0°坐位,身体稍前倾20°,颈稍前屈,进食一口量为原则,摄食训练具体安排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③电针治疗:在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选取相关穴位,连接电针刺治疗仪,应用脉冲电流,连续疏密波,刺激量为患者可耐受量,每次20分钟,1次/日。④电刺激治疗:Vitalstmi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⑤吞咽行为治疗:口颜面功能训练、咽部冷刺激、门德尔松吞咽法:该法可以增加环咽肌开放的时间与宽度,改善整体吞咽的协调性。
评定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评定。主要采用吞咽功能评价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①吞咽功能评价:治疗后用4种性状食物:水、浓流质、糊状食物及固体食物让患者经口进食,观察其进食功能,记录可进食每种性状食物的患者数。②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应用多功能数字胃肠机进行吞咽造影检查,将造影剂76%的泛影葡胺溶液15~20ml,在X线透视下,坐位下观察患者吞咽的动态过程,观察造影剂经过口腔至食管过程中咽部顺应性及协调性,会厌谷和梨状窝有无滞留、残留、反流、误吸,环咽肌开放等情况。患者一旦发生误吸即终止造影。
评定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评定。主要采用吞咽功能评价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①吞咽功能评价:治疗后用4种性状食物:水、浓流质、糊状食物及固体食物让患者经口进食,观察其进食功能,记录可进食每种性状食物的患者数。②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应用多功能数字胃肠机进行吞咽造影检查,将造影剂76%的泛影葡胺溶液15~20ml,在X线透视下,坐位下观察患者吞咽的动态过程,观察造影剂经过口腔至食管过程中咽部顺应性及协调性,会厌谷和梨状窝有无滞留、残留、反流、误吸,环咽肌开放等情况。患者一旦发生误吸即终止造影。
结果
结果
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后,65例患者中有26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水和固体食物,31例可进食糊状食物,57例可经口进食;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恢复进食普通食物,36例进食糊状食物,共42例可经口进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后,65例患者中有26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水和固体食物,31例可进食糊状食物,57例可经口进食;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恢复进食普通食物,36例进食糊状食物,共42例可经口进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VF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
两组治疗前后VF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VFSS评分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
讨论
讨论
环咽肌失迟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功能性疾病[3],在正常人群中的出现率可达5%左右,吞咽障碍人群中出现率6%~61%。其病因尚不明确,通常包括环咽肌松弛/开放不能、环咽肌松弛/开放不完全或松弛/开放时间不当,通过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环咽肌失迟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功能性疾病[3],在正常人群中的出现率可达5%左右,吞咽障碍人群中出现率6%~61%。其病因尚不明确,通常包括环咽肌松弛/开放不能、环咽肌松弛/开放不完全或松弛/开放时间不当,通过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本研究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并辅以电针、电刺激治疗,观察和分析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不良反应。
本研究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并辅以电针、电刺激治疗,观察和分析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方便、无创、易操作、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引起的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方便、无创、易操作、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宋志香.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48-550.
1宋志香.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48-550.
2窦祖林.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窦祖林.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530.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11
[中图分类号]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24-01
脑卒中后引起的吞咽障碍多年来临床尚无较好的方法。我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采用风府穴为督脉穴,廉泉穴为任脉穴,并与阴锥脉交会,二穴前后并用,标本兼治,珠联璧合,使脏腑功能得复,经络得通,使瘀血痰湿去,新血得生,使吞咽困难恢复,局部作用可诱发吞咽肌群的兴奋,恢复神经功能,完成吞咽过程的协调性。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100例患者,治疗组50例,年龄45~74岁,男24人,女26人;对照组50例,年龄40~75岁,男22例,女28例。两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1.2研究方法
以15d为一个疗程,治疗一疗程后疗效评定,采用VFSS吞咽障碍的程度积分。评分评定:10分为正常,0分为重度,7~8分为轻度,2~3分为中度。对照组:脑卒中后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吞咽障碍的常规康复治疗:①间接治疗:认知刺激,调整进食等;②直接治疗:感觉刺激,吞咽反射的调节。
1.3治疗设备
沈阳新圳医用电子仪器公司生产的药物离子超声中频治疗机。中频:4.5~7.0kHz,低频:1~10kHz,超声中频:800kHz。超声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4治疗时间
每次25min,15次为1个疗程。
1.5选穴及极板的设置
穴位:风府穴,廉泉穴
极板:风府――正极
廉泉――负极
药垫:自制中药水煎浓缩剂,置于正负极板下。
1.6统计学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均数比较,t检验。
2结果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应用中药离子导入及超声中频结合中药穴位来治疗脑卒中,治疗前后吞咽评分比较明显提高(P
3讨论
近几年来人口老年化增高,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临床上较为多见,高达30%~40%(脑干卒中67%,右半球21%,左半球28%),但国内外资料表明,对此并发症的治疗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给临床工作及病人带来许多困难。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脑功能严重受损,大脑中枢对Ⅴ、Ⅶ、Ⅸ、Ⅹ颅神经控制失调,使吞咽肌群(舌肌、颊肌、咽喉肌)等不能协调地完成吞咽过程。而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障碍是人体的阴阳俱受损伤,其阳受损则不能发挥脏腑的推动功能和经络的传导功能,阴液受损则为瘀血痰湿造成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使吞咽困难。超声中频的作用机制是对运动神经和肌肉起兴奋作用,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调节神经肌肉的张力,止痛、消炎,对吞咽肌群起到兴奋作用,使神经功能恢复。离子导入药理作用是活血化瘀,宣肺化痰。我们应用中医理论结合西医的精髓,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治疗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障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采用风府穴为督脉穴,并与阴锥脉交会,督脉由风府入脑,并总督一身之阳经。廉泉穴为任脉穴并与阴锥脉交会。任脉直达咽喉,主一身之阴经。二穴后并用,标本兼治,珠联璧合,使脏腑功能得复,使瘀血痰湿去,新血得生,使吞咽困难恢复,局部作用可诱发吞咽肌群的兴奋,恢复神经功能,完成吞咽过程的协调性。根据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应用中药离子导入及超声中频结合中药穴位来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满意,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德.神经康复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2-553.
[2]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9.
[3]李明霞,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2001,5(7):70.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篇12
【摘要】目的观察吞咽治疗仪结合中医治疗假性球疗效是否优于纯中药组。方法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吞咽治疗仪与中医结合组为观察组,中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吞咽治疗仪局部治疗与中药汤剂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口服,14天为1疗程,开始用药1个月后进行疗效对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吞咽治疗仪;中医;假性球麻痹;疗效评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约占25%~51%,吞咽障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可发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发生窒息,危及生命[1]。2年来,作者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采用吞咽治疗仪康复治疗结合中医,以探讨吞咽康复综合治疗方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6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40~59岁者18例,60~69岁者30例,70~79岁者12例;平均年龄58.36;病程均0.05)。
1.2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返呛、舌体失柔及运动不灵,其中伴头昏如裹、眩晕、痰多流涎者41例,伴一侧肢体不遂者36例,伴大小便失禁者10例。
1.3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吞咽治疗仪结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治疗。
1.3.1吞咽治疗仪吞咽治疗仪(VocastimMaster,德国菲兹曼公司生产)设有低频和中频电流模式。治疗前首先利用其诊断程序进行病情诊断,然后根据诊断值选择适宜的治疗参数,诊断值从0~2.5,1以下为重度障碍,1~2为中度障碍,2~2.5为轻度障碍。吞咽障碍主要采用低频电流中的脉冲直流电50和指数电流先后进行治疗,脉冲直流电50通过低刺激频率引发清晰的肌肉震动和震颤,电流强度剂量为可感觉阈限;指数电流针对外周神经麻痹,对咽部肌肉进行刺激,强度剂量为肌肉运动阈限超感觉阈限。病人所采用的强度以耐受为主,30例患者使用的强度为:脉冲直流电50为6~15mA,指数电流为3~10mA,电流强度因人而宜,以患者适应并能见到患者有吞咽动作为最佳。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
1.3.2中药煎剂观察组采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加减。基本方:黄芪50g,炙水蛭20g,全蝎10g,石菖蒲15g,炙远志10g,广郁金10g,赤芍10g,益智仁10g,三七粉3g(冲),木蝴蝶25g,僵蚕15g,蝉衣15g,地龙15g,桑寄生15g,半夏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加减法:痰多流涎、便溏者,加苍术;心烦急躁、胸闷口苦、苔黄腻者,加胆星、竹茹、全瓜蒌;肢体不遂者,加牛膝、牡蛎、地龙;小便失禁者,加菟丝子、益智仁、山药、桑螵蛸;肢体震颤者,加白芍、牡蛎、鸡血藤。每天1剂,14天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单用中药煎剂,每天1剂,口服,14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1.4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痊愈:吞咽困难、饮水发呛、构音障碍及舌体运动障碍等症状消失,能正常进食及言语;(2)好转:能进食,言语欠流畅,饮水偶有发呛;(3)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
1.5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疗效数据采用X2检验。
2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30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3.3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301810293.33
对照组301091163.33
3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延髓吞咽中枢受损引起的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以后的康复治疗工作,早期重视及开展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强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早期诊断早期评定早期治疗十分必要[4]。吞咽治疗仪治疗通过输出电流,对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神经等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刺激,缓解神经元麻痹,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从而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缓解肌肉废用性萎缩,加强其功能,改善咽喉部的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假性球麻痹属祖国医学之“中风”、“失音”、“音喑”、“类噎嗝”范畴,为气虚络瘀,风痰痹阻所致。因此,我们认为假性球发生以气虚、痰瘀互结为其病机关键。临床上气虚痰湿瘀血互结者,治以益气活血化痰活瘀为主,随症加减。自拟益气通络汤,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半夏、水蛭、三七、赤芍、地龙等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木蝴蝶润肺止咳利咽,僵蚕、蝉衣熄风止痉、软坚散结,郁金、石菖蒲、益智仁、炙远志祛痰利窍开音,甘草调和诸药。本组资料显示,吞咽治疗仪结合中医治疗假性球麻痹具有协同作用,其疗效好,不痛苦,患者医从性好,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同时我们发现,患者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吞咽康复治疗时间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张翠梅,曾进胜.急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估与可朔性[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4,12(4):271-271.
[2]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380.